GB 50446-2017 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GB 50446-2017 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圆形隧道管片衬砌拼装成环后隧道最大与最小直径的差值与 隧道设计内径的比值,以千分比表示。
2. 0. 19 错台
相邻管片接缝处的偏差。
3.0.1盾构法隧道施工应具有施工管理体系,应建立质量控制 和检验制度,并应采取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 3.0.2盾构类型和技术性能应满足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线路条件、环境保护和隧道结构设计的要求,
施工标准规范范本3.0.3盾构施工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应根据盾构类型、地
3盾构施工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应根据盾构类型、
质条件和工程实践制定。
3.0.4工程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场应进行验收,质量合格 后方可使用。 3.0.5施工现场的场地应满足工作井、龙门吊、管片存放、浆 液站、泥浆处理设施、材料、渣土堆放、充电间、供配电站、控 制室、库房等生产设施用地和施工运输要求。 3.0.6施工期间应监控盾构姿态。 3.0.7盾构法隧道施工应实施项目信息化管理,宜配置远程监 控系统,
3.0.6方 施工期间应监控盾构姿态。 3. 0. 7J 盾构法隧道施工应实施项目信息化管理,宜配置远程监 控系统。
通线路等进行监测,并应对重要或有特殊要求的建(构)筑物采 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3.0.9质量合格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控项目的质量达到100%时,应为合格; 2一般项目的质量达到95%及以上时,应为合格; 3应具有完整的施工质量验收依据和质量验收记录
4.1.1施工前,应对施工地段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进行 调查,必要时应补充地质勘察。 4.1.2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地面建(构)筑物应进行现场踏勘 和调查,对需加固或基础托换的建(构)筑物应进行详细调查, 必要时应进行鉴定,并应提前做好施工方案。 4.1.3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地下障碍物、地下构筑物及地下管 线等应进行调查,必要时应进行探查。 4.1.4根据工程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要求,应进行工程环境调查。
4.2.1 隧道施工前,应其备下列资料: 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2 隧道沿线环境、地下管线和障碍物等的调查报告; 3 施工所需的设计图纸资料和工程技术要求文件; 4 工程施工有关合同文件; 施工组织设计: 拟使用盾构的相关资料。 4.2.2 盾构掘进施工前,应完成下列工作: 1 复核各工作并井位里程及坐标、洞门圈制作精度和安装 后的高程和坐标; 2盾构基座、负环管片和反力架等设施及定向测量数据的 检查验收; 3管片储备; 4盾构掘进施工的各类报表;
桐口前王体加固和洞门圈密封正水装置检查验收。 4.2.3 施工组织设计应满足质量、安全、工期和环保要求。 4.2.4 施工前应进行技术培训与技术交底。 4.2.5 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和环境条件,完成测量和监测的 准备工作。
4.3.1盾构选型与配置应适用、可靠、先进、经济,配置应包 括刀盘、推进液压缸、管片拼装机、螺旋输送机、泥水循环系 统、铰接装置、渣土改良系统和注浆系统等。 4.3.2 盾构选型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2 隧道线路及结构设计文件; 3 施工安全; 4 施工环境及其保护要求; 5 工期条件; 6 辅助施工方法; 7 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4.3.3 盾构的壳体结构应能保证在其所承受的正常施工荷载作 用下,各结构件均应处于安全可靠状态。 4.3.4 刀盘应符合下列规定:
4.3.1盾构选型与配置应适用、可靠、先进、经济,配 括刀盘、推进液压缸、管片拼装机、螺旋输送机、泥水 统、铰接装置、渣土改良系统和注浆系统等
4.3.4刀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刀盘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应满足工程要求; 2.刀盘结构形式应适应地质条件,刀盘面板应采取耐磨措 施,刀盘开口率应能满足盾构掘进和出渣要求; 3刀具的选型和配置应根据地质条件、开挖直径、切削速 度、掘进里程、最小曲线半径及地下障碍物情况等确定; 4刀盘添加剂喷口的数量及位置应根据地质条件、刀盘结 构、刀盘开挖直径等确定
4.3.5刀盘主驱动应符合下列规定,
刀盘主驱动形式应根据地质和环境要求确定,最大设
矩应满足地质条件和脱困要求; 2刀盘转速应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要求确定,转速应可 3刀盘驱动主轴承密封应根据覆土厚度、地下水位、添 注入压力、掘进里程等确定。
件、盾构直径和掘进速度等确定。后闸门应具有紧急关闭功能。 4.3.9泥水循环系统应根据地质和施工条件等确定,并应具备 掘进模式和旁通模式,流量应连续可调,可配置渣石处理装置。 4.3.10铰接装置应满足隧道轴线曲率半径的要求,最大推力应 大于前后壳体姿态变化引起的阻力,每组铰接液压缸应具备行程 监测功能。 4.3.11渣土改良系统和注浆系统应与地质条件相适应。注浆系
统应具备物料注人速度和注入压力调节功能。
统应具备物料注人速度和注入压力调节功能。 4.3.12人舱和保压系统应满足作业人员开仓作业要求,人舱宜 采用并联双舱式。
4.3.13盾构主机和后配套设备结构应满足
4.1 辅助设施应根据盾构类型、掘进方法和施工工艺要习 置。
4.4.2辅助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工程需要和环境保护要求,应配置符合盾尾同步注 浆需要的浆液站,泥水平衡盾构应设置相应的泥水输送和处理 装置:
2应选择合理的水平和垂直运输设备; 供电设备应满足盾构施工要求。 4.4.3 盾构始发和接收工作井内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始发工作并内盾构基座应具备盾构组装、调试和始发 条件; 2接收工作井内盾构基座应能安全接收盾构,并应满足盾 构检修、解体或整体移位的要求; 3工作井内应布置必要的排水或泥浆设施; 4洞门密封装置应满足盾构始发和接收密封要求。
4.5.1工作并应符合下列规
1根据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应选择安全经济和对周边影 响小的施工方法。 2始发工作井的长度应大于盾构主机长度3m,宽度应大于 盾构直径3m。 3接收工作井的平面内净尺寸应满足盾构接收、解体和调 头的要求; 4始发、接收工作井的井底板应低于始发和到达洞门底标 高,并应满足相关装置安装和拆卸所需的最小作业空间要求。 5工作井预留洞门直径应满足盾构始发和接收的要求,并 应按下式计算: Ds≥ H : tanα+(D/cosα)+ △e +△s+Ag (4. 5. 1) 式中:D一一工作井预留洞门直径(m); H一 洞门井壁厚度(m); α一 隧道轴线与洞门轴线的夹角(°),通常取平面或纵 坡夹角值; D一一盾构外径(m); Ae一一设计规定的始发或接收工作井预留口直径大于盾 构外径的差值(m),始发工作井取0.10m,接收
工作并取0.20m; As一一测量误差(m),取0.10m; △g一一盾构基座安装高程误差(m),取0.05m。 6洞门圈、密封及其他预埋件等应在盾构始发或接收前按 要求完成安设,并应符合质量要求。 4.5.2当洞口段土体不能满足盾构始发和接收对防水、防等 安全要求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工作并取0.20m; As一一测量误差(m),取0.10m; △g一一盾构基座安装高程误差(m),取0.05m。 6洞门圈、密封及其他预埋件等应在盾构始发或接收前控 要求完成安设,并应符合质量要求。 .5.2当洞口段土体不能满足盾构始发和接收对防水、防等 全要求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安全要求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5.1.1施工测量应包括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隧道内控制 测量、掘进施工测量、贯通测量和竣工测量。 5.1.2测量前,应对施工现场进行踏勘,收集相关测量资料, 办理测量资料交接手续,并应对既有测量控制点进行复测和 保护。 5.1.3施工前,应根据周边环境、地面控制网、盾构进人隧道 方式、贯通长度和贯通精度,以及盾构配置的导向系统的精度、 特点和人工测量仪器精度等,制定施工测量方案。 5.1.4隧道贯通测量限差应符合表5.1.4规定
表5.1.4隧道贯通测量限差(mm)
注:L为隧道贯通长度(km),
5.1.5同一贯通区间内始发和接收工作并所使用的地面近并控 制点间应进行联测,并应与区间内的其他地面控制点构成附合路 线或附合网。
5.1.6隧道贯通后应分别以始发和接收工作并的隧道
差小于12"时,可取各次测量成果的平均值作为后续测量的起算 数据指导隧道掘进与贯通。
.3.4 定问测量应依据施工现场茶件远摔下列方法: 1 联系三角形法; 2 陀螺全站仪(经纬仪)与垂准仪(钢丝)组合法; 3 两井定向法; 4 导线直传法; 5 投点定向法。 5.3.5 导入高程测量在工作并内可采用悬吊钢尺进行高程传 测量,当盾构平或斜井进入时,可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高 传递洲量
5.3.6地下应埋设永久近并点。近并导线点不应少于3个,点 间边长宜大于50m。近井高程点不应少于2个。
5.3.6地下应理设永久近并点。近并导线点不应少于3个,点
5.4.1隧道内控制测量应包括隧道内施工导线测量、施工控制 导线测量和隧道内施工水准测量、施工控制水准测量。 5.4.2隧道内控制测量起算点应采用直接从地面通过联系测量 传递到工作井下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隧道内平面起算点不应少 干3个,起算方位边不应少于2条,高程起算点不应少于2个。 5.4.3控制点应埋设在稳定的隧道结构上,并应埋设强制对中 装置。平面控制点应避开强光源、热源、淋水等地方,控制点间 视线距隧道壁及洞内设施应大于0.5m。 5.4.4隧道内控制网宜为支导线和支水准路线,当有联络道 时,应形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长隧道宜布设成交叉双导线 5.4.5施工导线和施工水准应随盾构掘进布设,当直线隧道掘 进长度大于200m或到达曲线段时,应布设施工控制导线和控制
5.4.6施工控制导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mu≤mgX 4ld/(5Ld)
5.5.1盾构始发工作井建成后,应采用联系测量方法,将平面 和高程测量数据传人隧道内控制点。 5.5.2反力架、洞门圈和基座的安装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利用隧道内测量控制点采用极坐标法放样隧道中心线 和盾构基座的位置、方向,应利用水准测量方法测设隧道高程控 制线以及基座坡度,坐标和高程放样中误差为士5mm; 2反力架和洞门圈位置应采用三维放样方法放样,反力架 安装后和洞门浇筑前应对其经过设计中心的竖直和水平位置进行 复测,并应提供相应里程的坐标或与中心的距离,放样和复测中 误差应为士10mm 5.5.3盾构就位后应采用人工测量方法测定盾构的初始姿态, 人工测量与盾构导向系统测量较差不应大于2V2m(m为点位测 量中误差)。 5.5.4当采用人工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盾构测量标志点应牢固设置在盾构上,且不应少于3个, 标志点可粘贴反射片或安置棱镜; 2盾构测量标志点的三维坐标应与盾构结构几何坐标建立 换算关系; 3盾构测量标志点测量宜采用极坐标法,并宜采用双极坐 标法进行检核,测量中误差为士3mm。 5.5.5当采用自动导向系统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始发前,应对输人自动导向系统的线路设计参数进行检 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输人。 2输入自动导向系统的线路设计参数导出后应进行复核 确认。 3隧道掘进中测量控制点迁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迁站前,自动导向系统应测量盾构姿态; 2)迁站时,盾构应停止掘进; 3)迁站后,应对使用的相邻控制点间几何关系进行检核, 确认控制点位置正确: 4)应利用迁站后控制点进行盾构姿态测量; 5)迁站前后测定的盾构姿态测量较差应小于2√2m(m 光上信洲具中温兰
1应利用隧道内测量控制点采用极坐标法放样隧道中心线 和盾构基座的位置、方向,应利用水准测量方法测设隧道高程控 制线以及基座坡度,坐标和高程放样中误差为士5mm; 2反力架和洞门圈位置应采用三维放样方法放样,反力架 安装后和洞门浇筑前应对其经过设计中心的竖直和水平位置进行 复测,并应提供相应里程的坐标或与中心的距离,放样和复测中 误差应为土10mm
5.3盾构就位后应采用人工测量方法测定盾构的初始姿 工测量与盾构导向系统测量较差不应大于2V2m(m为点1 量中误差)。
1盾构测量标志点应牢固设置在盾构上,且不应少于3个, 标志点可粘贴反射片或安置棱镜; 2盾构测量标志点的三维坐标应与盾构结构几何坐标建立 换算关系; 3盾构测量标志点测量宜采用极坐标法,并宜采用双极坐 标法进行检核,测量中误差为士3mm。 5.5.5当采用自动导向系统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始发前,应对输人自动导向系统的线路设计参数进行检 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输人。 2输入自动导向系统的线路设计参数导出后应进行复核 确认。
5.5.5当采用自动导向系统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始发前,应对输人自动导向系统的线路设计参数进行检 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输人。 2输入自动导向系统的线路设计参数导出后应进行复核 确认。 3隧道掘进中测量控制点迁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迁站前,自动导向系统应测量盾构姿态; 2)迁站时,盾构应停止掘进; 3)迁站后,应对使用的相邻控制点间几何关系进行检核, 确认控制点位置正确: 4)应利用迁站后控制点进行盾构姿态测量; 5)迁站前后测定的盾构姿态测量较差应小于2/2m(m 为点位测量中误差)。
5.5.6盾构姿态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内容应包括横向偏差、竖向偏差、俯仰角、方位角、 滚转角和切口里程。 2盾构姿态计算取位精度应符合表5.5.6规定,
表5.5.6盾构姿态计算取位精度
3当盾构始发和距接收工作并100m内时,应提高测量 频率。 4盾构姿态应根据测量成果及时调整。 5.5.7管片拼装后,应进行盾尾间隙测量。 5.5.8 壁后注浆完成后,宜进行衬砌环测量,包括衬砌环中心 坐标、底部高程、水平直径、竖直直径和前端面里程,测量中误 差为士3mm。
5.6.1隧道贯通后应进行贯通测量,测量内容包括隧道的纵横 向和高程贯通误差。 5.6.2贯通测量时,应在贯通面设置贯通相遇点。 5.6.3纵横向贯通误差,可利用隧道贯通面两侧平面控制点测 定贯通相遇点的坐标闭合差确定,也可利用隧道贯通面两侧中线 在贯通相遇点的间距测定;隧道的纵横向贯通误差应投影到线路 及其法线方向上。 上
5.7.1隧道贯通后应以始发和接收工作井内的控制点为起算点, 对隧道内的导线点和水准点分别重新组成附合路线或附合网,测 量结果作为隧道竣工测量以及后续施工测量的依据。 5.7.2竣工测量应包括隧道轴线平面偏差、高程偏差、衬砌环 随圆度和隧道纵横断面测量等。 5.7.3竣工测量可采用全站仪解析法、断面仪法、近景摄影测 量法或三维激光扫描法。 5.7.4地铁、铁路隧道应在直线段每10环、曲线段每5环测量 1个横断面,横断面上的测点位置、数量应按设计要求确定;公 路、水工隧道等其他隧道应按设计要求确定横断面简距和测点 位置。
5.7.1隧道贯通后应以始发和接收工作并内的控制点
对隧道内的导线点和水准点分别重新组成附合路线或附合网,测 量结果作为隧道竣工测量以及后续施工测量的依据
量法或三维激光扫描法。 5.7.4地铁、铁路隧道应在直线段每10环、曲线段每5环测量 1个横断面,横断面上的测点位置、数量应按设计要求确定;公 路、水工隧道等其他隧道应按设计要求确定横断面间距和测点 位置。
5.7.5横断面测量中误差应为士10mm
5.7.6竣工测量结果应按要求归档。
6.1.1管片生产应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和检验 制度,并应制定安全生产和绿色生产制度。 6.1.2管片生产操作人员应进行技术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特殊工种应持证上岗。 6.1.3管片生产设备和设施应满足生产要求,并应定期对主要 设备进行检定或测试。
6.1.4管片生产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技术方案
6.2.1钢筋混凝土管片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具备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并应经复检合格: 2混凝土骨料宜采用非碱活性骨料;当采用碱活性骨料时 混凝士中碱含量的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士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的规定; 3预理件规格和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6.2.2钢管片的钢材、焊接材料、防腐涂料、稀释剂和固化剂 等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性能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6.3钢筋混凝土管片模具
封性能,并应满足管片尺寸和形状等质量要求。
相适应; 2模具安装后应进行初验,符合设计要求后可试生产,并 应在试生产的管片中随机抽取3环进行水平拼装检验,合格后方 可通过验收; 3每套模具应有原始出厂数据; 4每批模具宜配备检测工具。 6.3.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模具进行检验,检验结果 应满足钢筋混凝土管片的质量控制要求: 1 模具每周转100次; 模具受到重击或严重碰撞; 3 钢筋混凝土管片几何尺寸不合格; 4 模具停用超过3个月,投人生产前。 6.3.5 合模与升模应符合卜列规定: 合模前应清理模具各部位:内表面不应有杂物和 浮锈; 2模具内表面应均匀涂刷薄层脱模剂,模板夹角处不应漏 涂,且应无积聚、流尚现象,钢筋骨架和预埋件严禁接触脱 模剂; 3螺栓孔预埋件、注浆孔预埋件以及其他预埋件和模具接 触面应密封良好 4合模与开模应按使用说明书规定操作,并应保护模具和 管片; 5合模后应核对快速组装标记,模具接缝处不应漏浆。 6.3.6管片出模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根 据管片尺寸、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起吊方式和存放形式等因素 综合确定
4.1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钢筋加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钢筋下料表进行钢筋切断或弯曲; 2弧形钢筋加工时应防止平面翘曲,成型后表面不得有裂 纹,并应验证成型尺寸; 3当设计充许受力钢筋设置接头时,可采用对焊接 或机械连接,接头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 验收规程》JGJ18或《钢筋机连接技术规程》JGJ107的 规定; 4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4.2的 规定。
表 6. 4. 2 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4.3钢筋骨架应符合下列规
.43钢肋历有应行 1当钢筋骨架连接时,应按钢筋下料表核对钢筋级别、规 格、长度、根数及胎具型号; 2焊接前应对焊接处进行检查,不应有水锈、油渍,焊接 后不应有焊接缺陷: 3当采用焊接连接时,应根据钢筋级别、直径及焊机性能 进行试焊,并应在确定焊接参数后,方可批量施焊;焊接骨架的 焊点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规定时,宜采用对称跳点 焊接; 4同一钢筋骨架不得使用多于2根带有接头的纵向受力钢 筋,且不得相邻布置; 5钢筋骨架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4.3的 规定。
2当混凝土浇筑时,不应扰动预埋件; 3 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再次进行压面。 6.5.4 混凝土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浇筑成型后至开模前,应对混凝士进行保湿; 2当采用蒸汽养护时,应经试验确定养护制度,并应监控 和记录温度变化; 3管片出模后应进行养护。 6.5.5混凝土冬期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 工规程》JGJ/T104的规定
6.6.1应在钢筋混凝土管片内弧面角部和端侧面,标记管片型 号与编号、模具编号、生产日期和生产单位名称
6.6.2钢筋混凝土管片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6.6.3钢筋混凝土管片成品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6.7.1 钢管片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设计要求或制作说明制作; 2钢管片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管片背板应采用整块钢 材,严禁拼接; 3钢材弯曲矫正后,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面或损伤,划痕 深度不应大于0.5mm,且不得大于钢材厚度负允许偏差值的 1/2; 4钢材焊接宜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并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工艺规程》JB/T9186的规定,焊 接时应控制变形; 5钢管片外露表面的防腐处理和涂层加工应符合设计要求 和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 规定。
6.7.2钢管片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管片的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盾 构隧道管片质量检测技术标准》CJJ/T164的有关规定; 2钢管片外观应清洁,不得有裂缝、毛边或飞溅物; 3钢管片的螺栓孔应畅通,内圆面应平整; 4钢管片焊缝表面不应有焊接缺陷,焊缝和涂层质量检验 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范》GB50205的规定; 5钢管片表面锈蚀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涂覆涂料前钢材 表面处理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第1部分:未涂覆过的钢材 表面和全面清除原有涂层后的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和处理等级》 GB/T8923.1规定的C级及以上。 6.7.3钢管片成品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逐片检查外观质量; 2每生产15环管片应抽检1环管片进行几何尺寸检验; 3每生产200环管片应进行水平拼装检验1次; 4检验结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盾构隧道管片质量检测 技术标准》CJJ/T164的规定
6.8.1管片贮存场地应坚实平整
6.8.2管片可采用内弧面向上或单片侧立的方式码放,每层管 片之间应设置垫木,码放高度应经计算确定。 6.8.3在管片翻转、吊装和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护措施
6.8.3在管片翻转、吊装和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护措施
1钢筋混凝土管片进场时的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等性 营片结构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
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或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混凝土试件的强度和抗渗等性能实验报告 管片结构性能检验报告和出厂合格证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或尺量。
6.9.3钢管片外观不应有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目测或放大镜观察。
6.9.4存在一般缺陷的管片数量不得大于同期生产总数的 10%;对于一般缺陷,应由生产单位按技术要求处理后重新 验收。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技术方案。
6.9.4存在一般缺陷的管片数量不得大于同期生产总数的
6.9.5钢筋混凝土管片几何尺寸和主筋保护层厚度允设
6.9.6钢管片表面锈蚀应符合本规范第6.7.2条第5款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6.9.7钢管片几何尺寸偏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盾栏
检查数量:每100环抽查1环。 检验方法:尺量。
钢管片焊缝不应有裂缝、咬边、亏焊、焊瘤等质量缺陷。 本数具一合数检本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目测或放大镜观察,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目测或放大镜观察
7.1.1盾构现场组装完成后应对各系统进行调试并验收
7.1.2掘进施工可划分为始发、掘进和接收阶段。施工中,应 根据各阶段施工特点及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和环保要求等采取针 对性施工技术措施, 7.1.3试掘进应在盾构起始段50m~200m进行。试掘进应根 据试掘进情况调整并确定掘进参数。 7.1.4掘进施工应控制排土量、盾构姿态和地层变形。 7.1.5管片拼装时应停止掘进矿山标准规范范本,并应保持盾构姿态稳定。 7.1.6掘进过程中应对已成环管片与地层的间隙充填注浆。 7.1.7掘进过程中,盾构与后配套设备、抽排水与通风设备 水平运输与垂直运输设备、泥浆管道输送设备和供电系统等应能 正常运转
1 盾构前方地层发生塌或遇有障碍; 2 盾构壳体滚转角达到3°: 3 盾构轴线偏离隧道轴线达到50mm; 4 盾构推力与预计值相差较大; 5 管片严重开裂或严重错台; 6 壁后注浆系统发生故障无法注浆: 7 盾构掘进扭矩发生异常波动; 8 动力系统、密封系统和控制系统等发生故障。 10左曲线段施工时应平险拱施减小已或环管比坚向位致
和横向位移对隧道轴线的影响。
7.1.11根据横向、竖向偏差和滚转角偏差,应采取措施 构姿态,并应防止过量纠偏。
构姿态,并应防止过量纠偏。 7.1.12当停止掘进时,应采取措施稳定开挖面。 7.1.13应对盾构姿态和管片状态进行复核测量
7. 2.1 组装前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 1 根据盾构部件情况和场地条件,制定组装方案; 2 根据部件尺寸和重量选择组装设备: 3 核实起吊位置的地基承载力。 7.2.2 盾构组装应按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和组装方案进行。 7.2.3 现场应配备消防设备,明火、电焊作业时,必须有专人 负责。 7.2.4 组装后,应先进行各系统的空载调试,然后应进行整机 空载调试
7.2.4组装后,应先进行各系统的空载调试,然后应进行整机 空载调试。
配电网标准规范范本7.3.1盾构现场验收应满足盾构设计的主要功能及
盾构现场验收应满足盾构设计的主要功能及工程使用要
....- 相关专题: 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