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993-2019 黄土地区高速公路勘察规范.pdf

  • DB62/T 2993-2019  黄土地区高速公路勘察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5-23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62/T 29932019

    5.5.10黄土地区应重视黄土与新近系 调绘,调查边坡及二元交界面的含水状态、地下水发育情况及其对坡体的稳定性影响等 5.5.11工程地质调查的记录应采用文字记录与示意图(或地质照片)相结合,记录资料应准确可靠 条理清晰、文图相符。重要的、代表性强的观测点,应采用素描图或照片对文字说明进行补充。

    5.6.1黄土野外鉴别可参照表4进行。

    土野外鉴别可参照表4送

    钢结构计算、软件5.6.2黄土勘探编录应符合《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中相关

    场记录与描述应包含以下内容

    a)时代成因、分层厚度、颜色、湿度、密实度、粒度成分; b)结构和构造,裂隙、孔隙(包括原生孔隙、虫孔、植物根孔等)及岩芯状态:

    DB62/T 29932019

    表5黄土地区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续)

    黄土地区室内试验应根据勘察目的、构筑物类型、不同试验取得的岩土参数及可靠性,按照表6的 规定选择试验项目。

    表6黄土测试试验项目一览表

    1黄土湿陷性一般应采用室内原状土样的浸水饱和(压缩)试验进行测试计算评价,必要时可 场浸水试验进行评价。

    DB62/T 29932019

    表8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

    5.11地基承载力评价

    5.11.1黄土地基的地基承载力,可采用载荷试验直接测试,或采用静力触探、旁压试验、轻型动力触 探、标准贯入等原位方法依据经验公式计算,并结合室内试验指标综合分析确定;原位测试成果匮乏时, 也可采用物理指标查表或经验公式计算,结合地区工程经验确定地基承载力。必要时,应采用静力载荷 试验验证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或经验公式计算的地基承载力。

    DB62/T 29932019

    5.13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5.13.1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应在综合分析调绘、勘探、测试及搜集既有工程资料的基础 上,结合路基、桥梁、隧道等不同构筑物的工程特点,对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 质条件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应符合《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有关规定,可参照《铁 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中不同构筑物的评价重点及内容执行。 5.13.2应对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并应预测工程与场地的相互影响及可能引发的工程 地质问题。 5133依据场地工程地质务件 出质会数及工程拱施建议

    6.1.1路线勘察的目的是了解和查明拟定走廊带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不良 地质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各类构筑物通过路段的工程地质问题,为路线方案比选、工程设计方案论证及文 件编制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6.1.2路线初勘应以工程地质调绘为主,调绘应沿路线及其两侧的带状范围进行,调绘宽度沿路线左 右两侧的距离各不宜小于200m。路线详勘应对初勘资料进行复核,当路线较初勘偏离较大或地质条件 需要进一步查明时,应补充工程地质调绘和勘探测试。 6.1.3路线勘察应分析与评价各路线方案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工程方案,进行论证,提 出比选的工程地质建议。

    6.2.1黄土地区的工程地质选线应收集同类地区公路工程的主要病害资料,对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 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查明地质现象的分布范围、类型、规模、发育程度,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 聿,提出绕避或防治建议,做到“绕有依据、治有措施”。 6.2.2路线宜避开地质条件复杂的黄土滑坡、崩塌、陷穴、人工坑洞等不良地质发育地段及新构造活 动强烈地段,应绕避地形地貌复杂、深切冲沟发育、溯源侵蚀趋势明显的沟头地带和下伏基岩顺倾、地 下水发育的斜坡地带,必须通过时应选择合适部位并采取适宣的工程措施。 6.2.3路线应选择湿陷性轻微,地表排水条件好、地层单一、土质较干燥、湿陷性黄土厚度较小的地 段通过,避开地层复杂、湿陷性土层厚度大,湿陷强烈以及土质软弱、含水率大和地下水发育地段,应 避免与长大干渠近距离并行,并远离地表水体。 6.2.4黄土塬、梁、及丘陵区路线应选择地形完整、山坡稳定、排水条件较好的地带,应避开地形 零乱、沟谷深切、冲沟发育等侵蚀强烈形成的顺延深沟、陡坡及地下水发育地带,远离卸荷裂隙发育的 楚坎及冲沟岸边。黄土沟、梁相间地段,应进行路垫与隧道、路堤与桥梁等方案比选, 6.2.5河谷区路线应优先选择地形平坦、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宽阔阶地,不宜靠近坡面不稳的高陡黄 土谷坡,在高陡黄土边坡挂线或设置深路堑时,应与隧道方案作比较。 6.2.6横跨沟谷路线应选择在沟床下切缓慢、沟谷顺直、岸坡稳定的地段通过;不可在狭窄的不稳定

    DB62/T 29932019

    2个;当分幅路基位于不同地貌单元且地层岩性有较大差异时,应分别布置勘探点。 7.2.4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勘探深度,应至基底以下不少于10m或至非湿陷性土层项面;自重湿 陷性黄土场地,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时,勘探深度不应小于15m,黄土厚度较大的冲沟 沟心勘探深度不宜小于20m,且不小于压缩层厚度。 7.2.5一般路基应分段评价地基的湿陷类型与等级、稳定性、承载力、浸水破坏可能性等工程地质条 件,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建议。

    7.2.6一般路基初勘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般路基可列表分段说明工程地质条件。当列表不能说明工程地质条件时,应编写文学说明和 图表; b) 文字说明:应分段说明填、挖路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基底有软弱层发育的填方路段,应评价路 堤产生过量沉降、不均匀沉降及剪切滑移的可能性。对工程场地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提 出工程地质建议; 图表资料:1:2000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工程地质纵断面图、1:100~1:400工程地质横断 面图、1:50~1:200挖探(钻探)柱状图、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湿陷性评价表、水质分 析资料、物探解译成果资料;附图、附表和照片等。图片资料应对黄土类型、湿陷性、湿陷等 级等进行图示说明。

    7.3.1填土高度大于30m或湿软黄土填土高度大于15m时,应按高路堤进行勘察。高路堤工程地质 调绘宽度不宜小于两倍路基宽度,并应查明填筑范围及其两侧不良地质发育特征。 7.3.2每段高路堤应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结合路基填筑高度及长度,确定代表性横向勘探断面 断面数量应符合表13的规定。

    表13高路堤横向勘探断面布置数量

    7.3.3每条勘探横断面的勘探点数量,初勘阶段简单场地不应少于1个,较复杂场地及复杂场地不宜 少于2个;详勘阶段应对初勘资料进一步复核,当路线与初勘线位偏离较大或地质条件需要进一步查明 时,应增加勘探点数量。

    DB62/T 29932019

    7.4.7深路应分析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边坡稳定性及场地适宜性评价,并提出挖方边坡形式 开挖坡率及支挡防护措施等建议

    深路堑初勘应提供下列资

    文字说明:应对挖方路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说明,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宣性进行评价,分析 深路堑边坡的稳定性; b) 图表资料:1:2000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工程地质纵断面图、1:100~1:400工程地质横断 面图、1:501:200挖探(钻探)柱状图、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湿陷性评价表、水质分 析资料、物探解译成果资料;附图、附表和照片等。

    7.4.9深路堑详勘资料应在符合7.4.8

    7.4.9深路堑详勘资料应在符合7.4.8条规定的基础上

    7.5.1黄土地区地面横坡坡率陡于1:2.5或路堤有可能沿斜坡产生横向滑移时,应按坡路堤进行勘 察。陡坡路堤应沿拟定线位及其两侧带状范围进行工程地质调绘,调绘宽度不宜小于两倍路基宽度,并 应查明路基及其两侧不良地质发育特征与危害性。 7.5.2陡坡路堤段应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确定代表性横向勘探断面。每段断面数量应符合表15的 规定,当工程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时可适当增加

    表15陡坡路堤横向勘探断面布置数量

    7.5.3每条勘探横断面的勘探点数量,初勘阶段简单场地不宣少于2个,较复杂及复杂场地不宣少于 3个;详勘阶段应结合支挡防护要求对初勘资料进一步复核,当路线与初勘线位偏离较大或地质条件需 要进一步查明时,应增加勘探点数量。 7.5.4勘探点深度应至稳定地层或持力层以下3m5m,并应满足沉降与稳定计算要求,基底以下存 在可能滑动面时应至潜在滑动面以下不小于3m。 7.5.5黄土地区陡坡路堤应分段评价路堤沿斜坡产生滑动的可能性及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并提出 工程地质建议。

    7.5.6陡坡路堤初勘应提供下列资料:

    a)文字说明:应对陡坡路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说明,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 评估陡坡路堤沿斜坡产生滑动的可能性: b) 图表资料:1:2000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工程地质纵断面图、1:100~1:400工程地质横断 面图、1:501:200挖探(钻探)柱状图、岩主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湿陷性评价表、水质分 析资料、物探解译成果资料;附图、附表和照片等。图片资料应对黄土类型、湿陷性、湿陷等 级等进行图示说明。 .5.7 陡坡路堤详勘资料应在符合7.5.6条规定的基础上,对初勘资料进行细化、修正、补充

    DB62/T 29932019

    面图、1:50~1:200挖探(钻探)柱状图、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湿陷性评价表、水质分 析资料、物探解译成果资料;附图、附表和照片等。 7.7.6河岸防护工程详勘资料应在符合7.7.5条的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修正、补充。

    8.1.1桥涵勘察的目的是了解和查明黄土地区拟定桥涵构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桥 涵构造物设计及地基处理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8.1.2桥涵勘察应查明拟定构造物场地及周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不良地质、水文地质、沟(河) 道岸坡稳定性等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黄土及场地湿陷性、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岸坡稳定性、地基持 力层等,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建议。 8.1.3桥涵勘察应按5.4节规定分阶段进行,针对各勘察阶段目的与评价内容,采用钻探、挖探、静 力触探、物探、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综合手段,查明桥涵场地黄土的工程地质条件及物理力学特性

    的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及其对桥梁建设的影响。调查范围一般宜为沟道及坡面上游不小于 下游不小于100m,桥台向两侧延伸各不小于50m,对黄土陷穴特别发育段落应加大调查范围

    8.2.2黄土地区桥梁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地层条件及桥跨沿轴线或在其两侧交叉布置勘探点。勘探应满足查明岩主层分布、地基强度及 场地稳定性评价等要求; b 初勘阶段特大桥、大桥及中桥勘探点数量可按表16确定。小桥的勘探点数量每座不应少于 1个。高墩大跨及特殊结构的桥梁,其勘探点数量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及基础工程方案确定。 对地形地貌变化较大的分幅桥梁,应分幅进行勘察; C 详勘阶段应结合桥跨、基础类型、场地复杂程度等进一步补充勘探与测试,对较复杂、复杂场 地或高墩大跨及特殊结构的桥梁,每个墩(台)宜布置1个勘探点。遇有软弱层、陷穴、坑洞 等不良地质发育或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时,应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及基础工程方案确定每个墩(台) 拍勘探点数量

    表16初勘桥位勘探点数量表

    桥梁勘探的控制性勘探点深度应穿透桩端以下压缩层厚度,且应进入桩端以下可靠持力层5m 一般性勘探点深度应进入柱端持力层以下3m~5m

    DB62/T 29932019

    8.2.4桥梁跨越黄土冲沟及两侧桥台位于高阶地边缘存在边坡稳定性隐患等,需按7.4节深路堑勘察 及稳定性评价

    复杂情况必须增加控制性探井数量,以查明桥址区湿陷性黄土厚度及湿陷场地类别。探井深度应穿过湿 陷性黄土层,陇西地区低阶地一般不小于15m,高阶地一般不小于30m;陇东地区低阶地不小于一般 10m,高阶地一般不小于15m。 8.2.6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桥梁桩侧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负摩阻力大小宜按平均值考虑, 对于摩擦型桩,依据自重湿陷量和成桩类型一般可取10kPa~20kPa。负摩阻力取值深度,当桩基位于 黄土梁等无受水浸湿条件地段且土层湿陷程度较低时宜取小值,当桩基位于低洼排水不畅地段可能遭 受长期浸水且土层湿陷程度较高时宜取大值。 8.2.7黄土地区桥梁地基可结合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并积极采用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等原位测试成 果综合确定和评价地基承裁九、桩侧摩阻力值等参数。

    8.2.8桥梁初勘应提供下列资料:

    a)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小桥可列表说明其工程地质条件;特大桥、大桥、中桥、工程地质条件较 复杂和复杂的小桥应按工点编写文字说明和图表 文字说明:应对桥位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说明,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应进行桥 基强度评价,黄土场地湿陷性评价;应分析岸坡、河(沟)床的稳定性;应阐明各类不良地质 的分布、发展趋势及其对桥梁的影响,并提出桥梁基础类型的建议和地基承载力等设计参数, 给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等; C 图表资料:1:10000桥位区域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工程地质纵 断面图、1:100~1:400工程地质横断面图、1:50~1:200挖探(钻探)柱状图、原位测试图表; 岩土测试资料、湿陷性评价资料、水质分析资料、物探解译成果资料;附图、附表和照片等。 .2.9桥梁详勘资料应在符合8.2.8条的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修正、补充,对于深水、大跨桥梁应 编制墩、台部位1:200工程地质断面图

    3.3.1涵洞工程地质勘察应查明涵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黄土地层结构特征、黄土陷穴、滑坡、 崩塌、落水洞、水文地质条件及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重点调查范围一般为沟道及坡面上游不小于50m, 下游不小于30m,排水涵洞需适当增加黄土冲沟上游段黄土陷穴、落水洞的调绘范围。 8.3.2黄土地区涵洞勘探应以挖探为主,原则上每座涵洞应有一个勘探测试点;同一地貌单元,地层 单一均匀,涵洞间距不大于50m时可作代表性勘探;地形变化大的山区,横向地层变化大的长涵洞, 左、右线距离远且地质条件差异大的地区,应增加勘探点数量,有多个勘探点时应沿涵洞轴向布置。 8.3.3黄土地区涵洞的勘探深度,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至基底以下10m或非湿陷性土层;在自 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基底下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时,勘探深度不应小于15m。 3.3.4黄土地区涵洞地基可结合岩土体性质,按照5.11节的原则确定土体地基承载力。

    涵洞初勘可列表说明工点工程地质条件,当列表不能说明时,应编写文学说明和图表: 文字说明:应对工点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说明;基底存在软弱层时,应评价地基产生过量沉降 和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有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发育时,应对不良地质的类型、规模、发育规律 等进行说明,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重点进行地基强度评价、黄土场地湿陷性评价、阐明黄土

    DB62/T29932019

    表17黄土隧道勘探点布设数量表

    9.2.7详勘阶段应对初勘成果进行复核,在初勘基础上依据隧道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复 杂程度补充勘探与测试,进一步查明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9.2.8隧道洞口段应设有勘探点(宜采用挖探,深度较大或下部有基岩时宜采用钻孔),勘探点位置 应设置在洞口内10m50m范围内。若隧道洞口浅埋段落较长,对埋深小于60m的段落宜加大勘探密 度与深度。 9.2.9隧道洞身以上10m至钻孔设计深度,必须采用干钻钻进,并采取原状试样,洞身段上部每组间 距宜为2m~3m,洞身段每组间距宣为1m~2m,应对黄土成因类型、含水率、密实程度、湿陷性、抗 剪强度、承载力及水土腐蚀性等进行测试和评价,满足围岩分级的需要。 9.2.10原状土样宜采用挖探或原位静压的方法采取。钻探取样应使用专用黄土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压

    距宜为2m~3m,洞身段每组间距宜为1m~2m,应对黄土成因类型、含水率、密实程度、湿陷性、抗 剪强度、承载力及水土腐蚀性等进行测试和评价,满足围岩分级的需要。 9.2.10原状土样宜采用挖探或原位静压的方法采取。钻探取样应使用专用黄土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压 或重锤少击法取样,并应有一定数量的挖探取样与钻探取样进行校核。 9.2.11挖探或钻探完成后,应采用原土分层回填夯实,恢复原地貌形态

    9.3.1黄土隧道围岩分级应以时代成因为基础,结合土体状态、塑性指数、含水率、节理裂隙发育程 度以及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状态等指标综合划分,并根据地下水、隧道埋深、断面尺寸等因素进行修正。 9.3.2黄土隧道围岩分级宜根据以下原则进行:Q3、Q4黄土一般划分为V级围岩,当土体呈软塑~流 塑状时划分为VI级围岩;Q1黄土一般划分为IV级围岩,埋深小于20m时不宜划分为IV级围岩;Q2 黄土塑性指数大于10,以坚硬~硬塑为主,土层相对较稳定且节理发育程度不高,围岩弹性纵波波速 个于1.5km/s~3.0km/s时,一般情况下宜划分为IV级围岩,当埋深小于30m时不宜划分为IV级围岩; Q2黄土塑性指数小于10,或以可塑~软塑为主,层位稳定性差且节理较发育时,宜划分为V级围岩。 9.3.3(特)大跨度、浅理地段以及受地下水影响的黄土隧道,宜结合具体工程地质条件适当降低围 岩级别。

    9.4.1隧道初勘应提供下列资料:

    文字说明:应对隧道工程建设场地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说明,分段评价划分隧道的 围岩等级;分析隧道进出口地段边坡的稳定性及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析评估围岩 大变形的可能性;对傍山隧道产生偏压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分析隧道产生突水、突泥、方的 可能性;对隧道的地下水涌水量进行分析计算;评价黄土陷穴、落水洞、滑坡、错落等不良地 质的发展趋势及对隧道的影响:分析评估冲沟沟床的稳定性、区域地表汇水对冲沟的侵蚀程度

    DB62/T29932019

    以下可靠持力层3m~5m;采用复合地基进行地基处理时,应大于地基处理深度;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 地,控制性取样勘探点宜穿透湿陷性土层并大 于地基主要受力层深度

    表19勘探点深度参考表

    10.2.5场地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应接地貌单元、土体类型分别统计分析和评价,若钻孔试样与 探井试样测试成果相差较大,应以探井试样测试成果为准。 10.2.6沿线设施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 写,应符合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相关条款的规定

    11.1黄土陷穴与人工坑洞

    11.1.1黄土陷穴与人工坑洞应查明其分布形态、大小、密度、深度、连通性、延伸方向、发展趋势等 特征,以及其与路基、桥梁桩基、隧道洞身的位置关系。 11.1.2黄土陷穴与人工坑洞的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对路线上边坡一侧200m、下边坡一侧100m范 围进行调查,下边坡陷穴有出水口时应道索陷穴进水源头,上边坡陷穴有进水口时应查明出水口位置。 若陷穴处于发展期,且具备良好的发育条件,应再向两侧扩大调查范围各不小于50m。 11.1.3黄土陷穴与人工坑洞勘察应以测量、调查(访查)为主要手段,暗穴、防空洞、采砂洞等埋藏 于地下或难以通过调绘手段调查清楚,宜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地雷达、地震面波等物探方法或烟探 法,并辅以钎探、洛阳铲、挖探或钻探等验证。 11.1.4当黄土陷穴、人工坑洞呈片状或条带状分布时,物探线宜按网格状布设,勘探验证点宜布设在 物探异常中心位置,深度应达到异常位置底部不小于2m~5m。 11.1.5桥梁桩基应避免设置于黄土陷穴密集发育的斜坡区,隧道浅埋段应避开陷穴密集区

    11.2.1黄土滑坡应在搜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调查滑坡要素,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地表水体分 布和地下水(泉)情况,当地滑坡处治经验等,查明滑坡的环境地质条件、规模、范围、性质、变形历 史、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为滑坡绕避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应符合《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范》(JTG/ 3334)中黄土滑坡勘察要点的相关要求和规定,

    11.2.2黄土滑坡勘察宜应采用遥感解译、地质调绘、钻探、挖探(包括坑、槽、并探等)、物探等综 合勘察方法,必要时可采用洞探。对正在活动或危害性较严重的大型复杂滑坡,必要时可采用滑坡监测 手段。

    DB62/T29932019

    11.3.3勘探点、线的布置以查明边坡岩土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为原则,勘探线宜沿垂直边坡走向或平 行主滑方向布置为主,依据边坡规模控制主轴断面。勘探线上物探点间距以15m~30m为宜,勘探点间 距以20m~50m为宜,每条勘探线上一般不能少于2个勘探点。 1.3.4均质黄土边坡勘探点深度应进入推测最深滑动面以下3m5m;黄土一泥岩顺层边坡勘探点深 度应进入泥岩中不应少于3m;黄土一泥岩切层边坡勘探点深度应进入可能发生深层变形位置以下不应 小于3m,且应有1孔深度达到坡底或路基面以下不小于3m。

    11.4.1黄土崩塌应查明崩塌源的位置、范围、形态、裂缝状态、规模,评价预测崩塌进一步发展趋势。 1.4.2黄土崩塌应查明崩塌体规模、位移特征、发展过程、形成机制、地层特征、崩塌范围与体量等, 结合当地黄土崩塌防治经验,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并提出工程措施建议。 1.4.3黄土崩塌勘察应以工程地质调绘为主要手段,当崩塌体厚度不明确或需要取样测试时,宜辅以 物探、钻探、挖探等综合勘探方法。 1.4.4勘探点深度应穿过崩塌体至下伏稳定地层不小于2m,以取样测试为目的的勘探点,其深度宣 揭露崩塌体全部岩士层

    11.5.1黄土泥流应重点调查搜集沟谷地貌形态、流域特征、当地气象与水文等资料,查明泥流物质来 源与储量、规模、物质组成、发生时间与频率,以及泥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等特征,评价泥流对 公路构筑物的危害性。 11.5.2黄土泥流应查明其类型、分布、规模、成因及堆积物的范围和体量等,结合当地黄土泥流防治 经验,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并提出工程措施建议。 11.5.3黄土泥流勘察应以工程地质调绘、测绘和物探测试为主,在泥流厚度较大或需要取样测试的地 段,宣辅以钻探、挖探、剥土等方法进行综合勘探。勘探点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泥流堆 积体厚度及构筑物类型、规模确定。 11.5.4勘探点深度应穿过泥流堆积体至构筑物基底以下稳定地层不小于2m,泥流流体密度、颗粒分 析试验宜在现场进行。

    12沿线料场与取弃土场勘察

    12.1沿线筑路材料料场

    沿线混凝土、路面工程采用的砂砾石、碎石、石灰、工程用水等的勘察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 察规范》(JTGC20)的规定

    2.2.1取土场勘察应查明料场区的基本工程地质条件和材料的类别、分布、储量、质量,调查料场的 十采和运输条件,评价其适用性以及料场开采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 2.2.2取土场的选址应结合路线及土方调配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由近及远、分 段集中开采的原则别墅标准规范范本,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选择岩土性质单一,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无重大不良地质且不受洪水影响的突出黄土 梁、等荒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且便于开采和运输:

    2.2.1取土场勘察应查明料场区的基本工程地质条件和材料的类别、分布、储量、质量,调查料场的 十采和运输条件,评价其适用性以及料场开采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 2.2.2取土场的选址应结合路线及土方调配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由近及远、分 段集中开采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选择岩土性质单一,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无重大不良地质且不受洪水影响的突出黄土 梁、等荒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且便于开采和运输:

    DB62/T 29932019

    12.3.5利用沟谷弃土,当沟谷存在影响场地稳定的泥石流、滑坡、错落、崩塌等不良地质时,应进行 相应的专项勘察与测试。对拟设挡构造物的弃土场,应符合支挡工程勘探的有关规定。 12.3.6勘探测点的深度,应大于地基压缩层深度,满足地基稳定性评价要求,并符合沿线设施勘察中 表19的规定。当基底以下存在可能滑动软弱层时,应至软弱层以下不小于3m。 12.3.7弃土场勘探取样及测试内容应符合高路堤的有关规定。 12.3.8弃土场场地评价应包括自然地貌形态、地层结构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基稳定性及对环境的 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建议。 12.3.9弃土场可列表说明工程地质条件及分析、评价等内容,当列表不能说明工程地质条件时,应编 写文字说明和图表。图表包括1:2000~1:5000工程地质平面图;1:1000~1:2000工程地质断面图; 1:50~1:200(钻探)挖探柱状图: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水质分析资料及相关物探解释成果等。

    DB62/T29932019

    煤矿标准规范范本表B.5G22西峰至长庆桥高速公路黄土物理力学参数

    ....
  • 土地标准
  • 相关专题: 公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