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G:D51-01-2019 道路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技术规程.pdf

  • T/CECS G:D51-01-2019 道路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5.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6-25
  • 发 布 人: easygoing198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CECS G:D51-01-2019 道路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技术规程

    3.0.3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材料适用

    1 可用于三层面层结构的上、中面层和双层面层结构的上、下面层。 2 不同公称粒径的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材料适用层位可按表3.0.3选用。 3最小厚度应不小于基体沥青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0倍。最大厚度宜不超过 表3.0.3的要求:当超过此要求时应经过必要的验证

    水电站标准规范范本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材料适用层位及最大厚度

    3.0.4下承层为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时可设置黏层,其他情况应设置碎石封层。黏层、 碎石封层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的相关规定。

    设置黏层或碎石封层除有增加层间黏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防止灌浆料渗透到 下承层。

    设置黏层或碎石封层除有增加层间黏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防止灌浆料渗透至 下承层。

    3.0.5本规程中,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应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相关技术要求一致, 其他等级城市道路应与其他等级公路一致。

    .1沥青应采用道路石油沥青或改性沥青,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 支术规范》(JTGF4O)的相关规定。对于交通荷载等级为重交通以上和基体沥 工后有临时通车要求的路段,宜采用改性沥青

    条文说明 基体沥青混合料所用改性沥青一般包括SBS改性沥青、SBR改性沥青、橡胶沥青及 高黏度改性沥青。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一2017),交通荷载等级为重 交通以上指的是极重、特重等级;根据《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一2012),交通 荷载等级为重交通以上指的是特重等级。

    .2粗集料宜采用轧制碎石,其规格及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 芭》(JTGF40)的相关规定。

    4.1.3细集料宜采用石灰岩等碱性岩石生产,其规格宜分为0~3mm、3~5mm两档。

    4.1.3细集料宜采用石灰岩等碱性岩石生产,其规格宜分为0~3mm、3~5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机制砂,其他等级公路可采用石屑,其规格及技术要 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O)的相关规定

    4.1.4填料宜采用石灰岩矿粉,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

    4.1.4填料宜采用石灰岩矿粉,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 范》(JTCF40)的相关规定。

    4.2.1水泥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宜为42.5级,其技术要求 应符合现行《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相关规定。用于彩色路面时宜选用白色硅酸 盐水泥,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白色硅酸盐水泥》(GB/T2015)的相关规定。需及早开 放交通时,宜选用硫铝酸盐水泥,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硫铝酸盐水泥》(GB20472)的 相关规定。

    4.2.2粉煤灰宜选用Ⅱ级及Ⅱ级以上粉煤灰,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用于水泥和混 凝疑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的相关规定

    表4.2.3矿粉技术要求

    与基体沥青混合料所用矿粉相比,灌浆料所用矿粉主要起填料作用,因此 含水率和亲水系数没有要求。

    外加剂》(GB8076)的相关规定,膨胀剂应符合现行《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的相关 规定。

    2.5砂宜选用洁净的河砂,颗粒级配应符合表4.2.5的规定,其他技术要求应 《建设用砂》(GB/T14684)的相关规定

    表4.2.5砂颗粒级配技术要求

    条文说明 砂的颗粒级配对灌浆料的灌注效果有较大影响,级配偏粗,灌浆料由于砂粒堵塞孔隙 导致灌注率降低。参考美国标准并结合国内外工程经验,本规程提出了砂的通过率要求。 4.2.6水应符合现行《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相关规定。

    2.7聚合物改性剂宜选用羧基丁苯胶乳,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羧基丁苯 /T1609)的相关规定。

    4.2.8着色剂宜选用无机类着色剂,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彩色沥青混凝土》(GB/T 32984)的相关规定。

    4.2.8着色剂宜选用无机类着色剂,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彩色沥青混凝 32984)的相关规定。

    条文说明 在选择着色剂时,除了根据色调、饱和度、明度来选择外,还要考虑其着色力、遮盖力、 耐候性、耐磨性以及与添加剂的相互作用等。着色剂包括无机类着色剂和有机类着色剂, 其中无机类着色剂在耐热性、耐晒性和遮盖力方面要比有机类好。

    5.1.1基体沥青混合料应在对大空隙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使用情况调查研究的 基础上,结合当地已有的工程经验,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 5.1.2基体沥青混合料可采用马歇尔设计方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其技术要求应符合 表5.1.2的规定

    表5.1.2基体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注:空隙率可选用真空密封法、体积法之一测定

    条文说明 基体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是参照国内外相关标准并结合近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提 出的。 关于空隙率指标,考虑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整体性能与基体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相关 性较大,配合比设计中空隙率的选择要根据气候、交通条件进行确定。采用普通沥青时基 体沥青混合料飞散损失较大,因此降低了普通沥青基体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上限。沥青混 合料的空隙分为闭合空隙和连通空隙,灌浆料只能灌入基体沥青混合料的连通空隙,其更 能反映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特征,因此本规程规定了空隙率指标,同时结合工程实践,

    基体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是参照国内外相关标准并结合近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提 出的。 关于空隙率指标,考虑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整体性能与基体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相关 性较大,配合比设计中空隙率的选择要根据气候、交通条件进行确定。采用普通沥青时基 体沥青混合料飞散损失较大,因此降低了普通沥青基体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上限。沥青混 合料的空隙分为闭合空隙和连通空隙,灌浆料只能灌入基体沥青混合料的连通空隙,其更 能反映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特征,因此本规程规定了空隙率指标,同时结合工程实践

    一 2 + 0. 02a + 0. 04b + 0. 08c + 0. 14d + 0. 3e + 0. 6f + 1. 6g 48.74

    图5.1.5基体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流程图

    1.6基体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及验证等应按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F40)执行。

    5.2.1灌浆料技术指标应满足表5.2.1的要求

    5.2.1灌浆料技术指标应满足表5.2.1的要求。

    表5.2.1灌浆料技术要求

    注.灌浆料施工所需时间是指从灌浆料加水拌和开始至灌浆料施工完成的时间

    目前国内外灌浆材料的流动性能测试方法主要有截锥流动度法和流锥流动度法两 种,分别适用于高黏度和低黏度的灌浆材料。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施工所用灌浆料一般为 低黏度的灌浆材料,因此本规程采用流锥流动度法对其流动性进行检测。日本道路公团 《半柔性面层施工要领》推荐的流动度为9~13s,《半柔性混合料用水泥基灌浆材料》(JT/T 238一2019)和重庆交通大学《半柔性路面应用技术指南》(2009年)规定的流动度为10~ 14s。考虑灌浆料在灌浆过程中及灌浆后还需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充分填充基体沥青混 合料空隙,本规程规定了30min的流动度指标。参照国内外相关标准并结合相关研究成 果,本规程将灌浆料的初始流动度规定为10~14s.30min流动度规定为不大于18s。

    灌浆料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可能使灌浆料与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界面出现开裂,因此需 对其干缩率进行限制。常见干缩率的检测龄期为28d和60d。为缩短灌浆料的检测周 期,根据灌浆料的干缩发展规律,本规程规定了灌浆料7d龄期的干缩率指标。国内外研 究结果表明,灌浆料的7d干缩率约为60d的60%,一般规定灌浆料的60d干缩率≤0.5%, 因此本规程规定7d干缩率≤0.3%。 灌浆料出现泌水问题会影响其强度均匀性,因此本规程规定了3h自由泌水率指标对 其加以控制。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3h自由泌水率≤3%的灌浆料占80%以上,因此本规 程规定3h自由泌水率≤3%。 灌浆料的强度是决定半柔性路面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日本道路公团《半柔性面层 施工要领》和《半柔性混合料用水泥基灌浆材料》(JT/T1238—2019)对灌浆料7d抗压强 度的要求分别为15~36MPa和15~30MPa,广东省地方标准《专用砂浆半柔性路面应用 技术规范》(DB44/T1296一2014)要求7d抗压强度不低于70MPa。参照国内外相关标准 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本规程提出了灌浆料7d的抗压、抗折强度要求,且对强度上限未作 规定。

    5.2.2现场配制灌浆料的试配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灌浆料的水胶比宜为0.45~0.55;掺加粉煤灰时,用量按其占水泥质量的掺量内 掺计算,掺量宜为10%~20%。 2掺加矿粉和砂时,用量按其占水泥质量的掺量外掺计算,矿粉掺量宜为10%~ 20%,砂掺量宜为10%~30%。 3试配时应采用3个不同的水胶比,其中1个水胶比宜为范围中值,其余2个水胶 比应按中值分别增加及减少0.05。 4应按照本规程附录B拌和灌浆料。 5减水剂的用量应以使3个水胶比的流动度满足表5.2.1的要求确定。 63个水胶比的配合比应按表5.2.1规定的其他技术指标进行检测 7应选定符合表5.2.1规定、水胶比最大的配合比作为灌浆料的施工配合比。 8根据需要可掺加早强剂、膨胀剂、聚合物改性剂、着色剂等,用量应根据施工需求 确定,且掺加后灌浆料的各性能指标应仍符合表5.2.1的规定

    掺加粉煤灰、矿粉和砂,既可降低灌浆料干缩率,又能降低灌浆料成本。根 研究成果及工程实践经验,本规程提出了各材料的最佳掺量范围。掺加聚合物 够解决灌浆料与基体沥青混合料的变形不协调问题,聚合物改性灌浆料的聚 为10%

    5.2.3成品灌浆料的试配应符合下列

    1试配时应采用3个不同的水料比,其中1个水料比应为产品规定的水米

    其余2个水料比应按中值分别增加及减少0.05。当超出产品规定的上下限时,水料比应 取上下限。 2应按照本规程附录B拌制灌浆料。 3对3个水料比进行流动度检测,剔除不满足表5.2.1要求的水料比。3个水料比 均不满足要求时,应更换灌浆料。 4对流动性满足要求的水料比应按表5.2.1规定的其他技术指标进行检测。 5应选定符合表5.2.1规定的最大水料比作为灌浆料的施工配合比。

    5.3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材料

    5.3.1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材料的技术要求

    注:灌注率须养护1d.其他指标须养护7d

    研究表明,灌注率对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材料各指标均有较大影响。重庆交通大学 《半柔性路面应用技术指南》(2009年)和《专用砂浆半柔性路面应用技术规范》(DB44/T 296一2014)均规定灌浆料灌注率为90%以上,《半柔性混合料用水泥基灌浆材料》(JT/ T1238一2019)规定灌浆料灌注率为80%以上。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本规程规定灌注 率不小于85%。根据工程经验,灌浆料灌注率达到85%以上时,渗水系数已近乎0,故本 规程未规定渗水系数指标。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材料的动稳定度(60℃、0.7MPa)大多在10000次/mm以上,已超 出车辙试验仪的精度限制,不能准确地评定其抗车辙性能。因此,本规程以温度70℃、荷 裁1.1MPa下的动稳定度作为评定其抗车辙性能的技术指标。

    6.1.1灌注式半柔性路面不得在下列情况施工: 1现场降雨、降雪或路面潮湿。 2气温低于10℃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和气温低于5℃的其他 等级公路与城市道路

    .2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施工前应对下承层进行全面检测,质量应满足相关规定

    式半柔性路面施工流程应按图6.1.4执

    图6.1.4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施工流程

    6.1.5双层灌注式半柔性路面可采用基体沥青混合料两次摊铺分别碾压成型、灌浆料 一次灌注的施工工艺。

    条文说明 对于双层灌注式半柔性路面,若采用灌浆料两次灌入的施工工艺,第一层灌浆后表面 形成的浮浆会导致两层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材料之间黏结不良

    6.2.1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试验段的面积宜为2000~3(

    6.2.1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试验段的面积宜为2000~3000m

    6.2.2试验段施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检验各种施工机械的类型、数量及组合方式是否匹配。 2 确定黏层或碎石封层的施工设备、施工方式、施工参数和效果。 3确定基体沥青混合料拌和机的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案。 4 验证基体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提出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和最佳沥青用 量,确定施工过程中保证基体沥青混合料质量稳定性的技术要求。 5确定基体沥青混合料运输、摊铺、压实设备的配置、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和质量控 制方案,确定松铺系数等工艺标准。 6确定灌浆料的拌和、运输、灌注、表面处理的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案。 7确定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的养护方式及开放交通条件

    6.2.3试验段检测项目与正常施工路段相同,检测频率应不少于正常施工路段的 2倍。

    6.2.4试验段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就各项试验内容提出试验段施工质量检验评定 报告、施工组织与施工技术总结、经试验段铺筑确认的基体沥青混合料的标准配合比与级 配允许变异范围、灌浆料的配合比、施工机具配置与工艺流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等。

    6.3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

    6.3.1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除应符合下列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 有路地 技术规范》(JTGF40)的相关规定。 1基体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宜随拌随用,存储时间不应超过3h。 2基体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应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速度宜控制在2~3m/min,弯 道等特殊路段速度可降至1~2m/min。 3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碾压宜选用11~13t的双钢轮压路机静压,碾压速度可按 表6.3.1选用.压路机行驶速度应保持均匀稳定

    表6.3.1压路机碾压速度(km/h)

    4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的混合料和刚碾压成型的基体沥青混合料路面 加水或停留。

    条文说明 为确保基体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基体沥青混合料一般不采用胶轮压路机 钢轮压路机,施工过程中不采用振动碾压,且严格控制碾压遍数。基体沥青混

    大、承载能力弱,压路机在碾压成型后基体沥青路面上转向、掉头、加水或停留对路面的损 坏比普通沥青混合料更严重。

    3.3灌浆施工前,应严禁重车通行,通行车辆不得紧急制动或急转。同时应采 上基体沥青混合料路面污染

    条文说明 基体沥青混合料路面温度较高时,灌浆料受其温度影响将有较大的流动性损失,进而 影响灌浆料的灌注。基体沥青混合料有水时也会影响灌浆料的灌注。 6.4.2灌浆施工前如遇降雨,应对基体沥青混合料进行防雨覆盖,并在降雨结束后采 取适宜的措施将雨水排干。

    6.4.3灌浆料的用量应按式(6.4.3)

    式中:Q 灌浆料的使用数量(t); S 灌注面积(m); H 路面厚度平均值(mm); VV 施工路段基体沥青混合料钻芯芯样连通空隙率的平均值(%); P. 配合比设计阶段的灌注率(%); 灌浆料损失率,宜为10.0%; a 灌浆料的密度(/m),按T0590测定 P.

    6.4.5路拌法的拌和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灌浆料的拌和可采用砂浆搅拌机或高速制浆机。砂浆搅拌机出料方量不宜低于 0.5m;高速制浆机出料方量不宜低于0.4m,搅拌转速应不小于1200r/min。 2灌浆料为现场配制时,拌和工艺流程应按图6.4.5执行。对于砂浆搅拌机,应先 加入固体混合料拌和不少于2min,再加入液体混合物拌和不少于4min;对于高速制浆机, 应先加入固体混合料拌和不少于30s,再加入液体混合物拌和不少于1min。当添加聚合 物改性剂时.应将拌和时间延长30s

    图6.4.5灌浆料拌和工艺流程图

    3灌浆料为成品灌浆材料配制时,对于砂浆搅拌机,应先加入成品灌浆材料,再加入 2/3的用水量拌和不少于3min,其后加人剩余水量拌和不少于2min;对于高速制浆机,应 先加人灌浆材料,再加人2/3的用水量拌和不少于1min,其后加人剩余水量拌和不少 于30s。

    6.4.6路拌法的灌注应符合下列规

    1灌注前应对灌浆料进行流动度检测,满足本规程要求方可进行灌注施工,否则应 及时分析原因,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调整。 2灌注时应尽可能将灌浆料接近基体沥青混合料表面直接倾倒。 3采用橡胶刮板辅助将浆料反复在混合料表面摊铺,并采用不大于4t的小型振动 压路机或平板振动器振动有浆料的路表。 4基体沥青混合料表面的开口空隙充满灌浆料、不再产生气泡且不形成漫流时,停 止灌注。 5灌注过程应连续稳定,从加水拌和至灌注施工完成的时间间隔应在15min以内 6对有坡度的路段,宜从低处向高处灌注。

    条文说明 灌浆料的流动度检测不满足表5.2.1的要求时,先核查其拌和是否按照施工配合比 执行。若已按施工配合比执行,对于流动度指标偏大的灌浆料,通过适当增加减水剂用量 进行调整;对于流动度指标偏小的灌浆料,通过适当增加水泥、矿粉、砂等固体混合料进行 调整。调整后流动度仍不满足表5.2.1的要求时,废弃现有灌浆料。为避免灌浆料因流 动性损失影响灌注施工效果本规程规定 了从加水拌和至灌注施工完成的时间间隔要求

    执行。若已按施工配合比执行,对于流动度指标偏大的灌浆料,通过适当增加减水剂用量 进行调整;对于流动度指标偏小的灌浆料,通过适当增加水泥、矿粉、砂等固体混合料进行 调整。调整后流动度仍不满足表5.2.1的要求时,废弃现有灌浆料。为避免灌浆料因流 动性损失影响灌注施工效果,本规程规定了从加水拌和至灌注施工完成的时间间隔要求。 6.4.7厂拌法的拌和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灌浆料的拌和设备单次出料方量不宜低于1.5m3称量系统偏差不超过1% 2灌浆料的拌和工艺流程应按图6.4.5执行。拌和时应先投放固体混合料并拌和 不少于30s,再投放液体混合物拌和不少于90s。 3拌和第一盘灌浆料时,应按比例加大固体混合料用量10%,并保持水胶比不变。 6.4.8厂拌法的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灌浆料应使用混凝土搅拌罐车运输,装料前应将罐筒内的积水和黏附的混凝土清 除干净。 2运输过程中,罐车应以2~4r/min的转速转动。 6.4.9厂拌法的灌注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灌浆料运至现场后,应先使罐车高速旋转不少于1min后再放料。 2 同本规程第6.4.6条第1款。 3 灌注时应通过溜槽使灌浆料尽可能接近基体沥青混合料表面倾倒。 4同本规程第6.4.6条第3款。 5 同本规程第6.4.6条第4款。 6 灌注过程应尽量连续稳定,灌注施工时间应在30min以内。 7同本规程第6.4.6条第6款。

    10稀浆封层机法的拌和应符合下列规

    1稀浆封层机应配备水箱、乳化沥青箱、添加剂箱、集料箱、水泥箱、填料箱,并具有 精确计量系统可记录和显示各种材料用量,其生产能力宜不低于2000kg/min。 2灌浆料的拌和工艺流程应按图6.4.10执行。将水泥加人集料箱,将掺合料等固 体材料按比例预先拌和加入填料箱,将固体外加剂加入添加剂箱,将水、液体外加剂按比 例预先拌和后加人水箱。 3添加聚合物改性剂时,应先将水、液体外加剂及聚合物改性剂拌和均匀后再加人 水箱。 4添加着色剂时,应先将着色剂及固体外加剂预先拌和均匀后再加入添加剂箱。 5灌浆料为由成品灌浆材料配制时,将其加入集料箱。

    6将各种材料经过计量系统、液压泵、输送机及螺旋输料装置输送至搅拌箱内,充分 拌和形成灌浆料

    5.4.11稀浆封层机法的灌注应符合下

    图6.4.10灌浆料拌和工艺流程图

    6.4.11稀浆封层机法的灌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过程中,稀浆封层机的摊铺槽内应始终保持1/2高度的浆体,前后刮板紧挨 地面。 2 同本规程第6.4.6条第1款。 3摊铺速度应根据基体沥青混合料厚度、稀浆封层机的生产效率及灌注情况综合确 定。摊铺速度一般为20~30m/min,若基体沥青混合料厚度大、稀浆封层机速度宜慢,反 之速度宜快。 4 灌注的同时应采用不大于4t的小型振动压路机振动有浆料的路表。 5一般情况下,灌注遍数不宜少于两遍,施工段落宜为200~300m。 同本规程第6.4.6条第4款。 7 同本规程第6.4.6条第6款。

    条文说明 稀浆封层机摊铺速度过快会导致灌浆料灌注不饱满,速度过慢会导致灌浆料在基体 沥青混合料表面漫流,所以要控制好摊铺速度以保证浆体在路面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以利 于灌浆料渗透。

    6.4.13对于路表面抗滑性能的处理,可在灌浆料初凝到终凝时段内采用粗毛刷垂直 车辆行进方向扫刷;也可在灌浆料初凝前,在路表面喷洒缓凝剂,并在灌浆料终凝以前将 表面的灌浆料冲洗干净

    若灌浆料终凝前有降雨,应及时采取

    象料终凝前有降雨,应及时采取防雨覆盖

    6.5.1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施工完毕后应及时养护,当施工气温低于30℃时,可直接露 自然养护当气温不低于30℃时,宜使用塑料薄膜覆盖养护

    试验、检测与鉴定6.5.2灌注式半柔性路面应在与灌浆料同条件的养护试块抗压强度大于

    6.5.2灌注式半柔性路面应在与灌浆料同条件的养护试块抗压强度天于5.0MPa后 干放交通,并应在7d内严禁重载车辆通行

    条文说明 日本的大型货车行驶试验表明,灌浆料的抗压强度为2.8MPa时没有出现灌浆料脱 落问题,行车部位和非行车部位的芯样弯曲强度无明显差别。日本室内加速试验和车辙 试验表明,灌浆料的抗压强度超过5MPa时,半柔性路面材料的磨耗深度小于2mm,动稳 定度大于6000次/mm;抗压强度为3MPa时,灌浆料与沥青混合料会在加速磨耗试验和 车辙试验后飞散。日本道路公团《半柔性面层施工要领》提出,灌浆料的抗压强度达到 5.0MPa以上即可开放交通。国内实践表明,上述指标能够满足开放交通要求。

    7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7.1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

    工字钢标准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7.1.1在工程开始前,应对各种原材料按本规程第4章的规定进行所有指标试验,并 对材料数量、供应计划、材料场堆放及储存条件等进行检查,以确定料源。施工过程中材 料来源或规格发生变化时,应对材料来源、材料质量等进行复检。

    ....
  • 相关专题: 道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