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01/T 1037.3-2021 建筑废弃物在道路工程中应用技术规范 第3部分:工程渣土.pdf

  • DB3201/T 1037.3-2021  建筑废弃物在道路工程中应用技术规范 第3部分:工程渣土.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8-03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表3预处理后工程渣土的适用范围及指标要求

    DB 3201/T1037.32021

    表3预处理后工程渣土的适用范围及指标要求

    4.3.1固化渣土混合料应按表4中的规定对最大粒径及含水率进行每日出厂检验设计图纸,对用作道路路基及 路面底基层的固化渣土混合料,应分别对CBR及7d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检验,检验批次以不少于10000m 为一批次为宜。

    表4固化渣土混合料出厂检验项目

    4.3.2固化渣土、混合料应以表5中的规定项目进行型式检验。当用于道路路基时,应以最大粒径及 CBR值满足表1中规定为合格判定标准;当用于道路路面底基层时,应以最大粒径及7d无侧限抗压强 度满足表2中规定为合格判定标准。

    表5固化渣土混合料型式检验项目

    4.3.3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型式检验:

    a) 固化渣土混合料的生产工艺或者原材料来源发生较大波动时; b) 正常生产,每3个月应进行一次; C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差异较大时; d 停产3个月及以上恢复生产时; e 国家、省市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4.3.4[ 固化渣土混合料的出厂检验取样应随机进行,每个检查项目所取样品数量应不少于相应试验用 量的4倍,将所取样品均匀混合后方可进行试验

    DB 3201/T 1037. 32021

    4.3.5固化渣土混合料型式检验应由有资质的单位按照ITG3430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5.1.1根据工程渣土性质不同,经室内配合比设计试验,应以固化渣土混合料强度值满足设计要求为 准则,确定土固化剂掺量。 5.1.2固化渣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试验宜采用质量比。土壤固化剂掺量按其工程渣土干质量的百分 比表示,即土壤固化剂掺量=土壤固化剂质量/工程渣土干土质量。 5.1.3固化渣土混合料试验方法可按照JTG3430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5.1.4设计前,应做好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收集沿线地质、水文、地貌以及气象地震等基础资料。 5.1.5设计应加强排水措施,采取拦截、分散的处理原则,设置防冲刷、防渗漏和有利于水土保持的 综合排水设施及防护工程。

    a)含水率测定 b) 颗粒分析及液塑限测试 c 击实试验(重型击实) d) 承载比(CBR)试验 e) 对原服役环境可能存在有害物质的土样还需进行有机质含量,可溶性盐含量及pH值等测试。 5.2.2 应按CJJ/T286对土壤固化剂的性能进行检测。 5.2.3 对拌合及养护用水应测定pH值,pH值宜不小于6.0。

    5.3.1应根据预处理后的工程渣土性质、工程要求、施工条件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经室内配合比试 验确定合理的固化改良方案。 5.3.2固化渣土混合料试配宜采用三个配合比,其中一个配合比的土壤固化剂掺量为基准值,另外两 个配合比的土壤固化剂掺量宜比基准值增加和减少2%,最终确定的土壤固化剂掺量不宜低于6%。 5.3.3通过击实试验确定三个配合比固化渣土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再按照JTG3430 中的规定进行固化渣土混合料承载比(CBR)试验或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5.3.4固化渣土混合料的承载比(CBR)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应满足表1、表2及设计、验收标准的 相关规定。

    5.4.1固化渣土路基、路面底基 T194及CJJ169的相关规定。 5.4.2旧路补强、旧路基加宽或加高部分的路基顶面可设置150mm~200mm固化渣土路基结松 5.4.3固化渣土路基边坡设计、排水设计、防护与支挡设计等应符合CJJ194中的相关规定

    DB3201/T1037.32021

    6.1.1固化渣土路基、路面底基层的施工 工艺流程应包括施工准备、生产、运输、摊铺、整形、碾压 和养生,固化渣土混合料生产应采用厂拌固化工艺。施工应满足国家及地区现行相关环境、消防及安全 生产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6.1.2施工前,应先铺筑试验路段,记录固化土混合料的松铺厚度、碾压机具和碾压遍数,确定松铺 系数和施工技术参数,编制施工技术方案。 6.1.3对固化渣土路基、路面底基层的原料、半成品及成品应采取遮挡、覆盖等防护措施,宜配备储 存设施。 6.1.4施工期间,当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20℃时,固化渣土混合料自生产至碾压成型应控制在6h内 完成;当日平均气温大于5℃,小于20℃时,固化渣土混合料自生产至碾压成型应控制在8h内完成; 当日平均气温小于等于5℃时,不应施工。 3.1.5固化渣土路基、路面底基层施工应采用流水作业法,使每道工序紧密衔接,尽量缩短从固化渣

    固化渣土混合料的凝结时间及最大凝结延迟时间; b) 运输车辆、路基、路面底基层施工机械的数量及工作效率 c) 操作熟练程度及管理水平; d) 施工季节及气候; e) 作业段宽度及作业环境条件。 6.1.7固化渣土路基、路面底基层施工应符合CJI1的相关规定。

    6.2.1场地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a)清除下承层表面的树皮、草皮、乱石等杂物,做好场地排水措施;在过分潮湿路段上施 应采取措施,降低潮湿程度、消除积水; b)下承层表面应平整、坚实,且符合设计要求,

    6.2.2施工放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在施工段上放线并设置标桩,直线段应每15m20m设一桩,平曲线段应每10m~15m 桩,并应在两侧路肩外缘外设指示桩; b)在两侧指示桩上应采用明显标记标出固化土结构层边缘的设计高度

    6.3.1固化渣土混合料用于路基、路面基层正式施工前应进行试验路段施工,对于线型复杂、地质条 件不良、特殊部位的路段,可通过试验段来明确是否使用固化渣土混合料以及获得最佳施工工艺参数。 6.3.2正式施工前的试验路段应选择在地质条件、断面型式等工程特点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路段长度 不宜小于100m,宽度宜与道路设计宽度一致。

    6.3.3试验路段施工总结应包括以下内容:

    固化渣土混合料的试验、检测报告等; b) 压实工艺主要参数:机械组合,压实机械规格、松铺厚度、碾压遍数、碾压速度,最佳含水 量及碾压时含水量允许偏差等; c) 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指标; d 质量评价指标、标准; e)优化后的施工组织方案及工艺:

    6.4.1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抑制扬尘,固化渣土混合料应采用封闭式集中厂拌生产,应采用专 料拌和设备,混合料拌和能力应与摊铺能力相匹配。 6.4.2厂拌法制备固化渣土混合料时,土壤固化剂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满足规范和相关设

    6.5.1经拌和均匀的固化渣土混合料应立即运输到摊铺现场进行施工, 6.5.2应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和运距的长短,配备足够的运输车辆。 6.5.3宜采用自卸式运输车,与摊铺、碾压机械相配套,做到随拌、随运、随铺、随压。 6.5.4 运输距离与时间应能使固化渣土混合料在规定时间内碾压完毕。 5.5.5 装料前,应清理车厢,不得存有杂物;装料后,宜采用篷布将厢体覆盖严密,以防水分过早蒸 发。

    6.6.2固化渣土混合料运至现场后,应根据运输车装载量及松铺厚度合理确定卸距,使混合料均匀分 散地卸于下承层表面,避免集中堆料过高,造成松实不一致。 6.6.3摊铺宜采用推土机配合人工的方式进行。 5.6.4摊铺完成后应采用振动压路机(≥18t)静压一遍,随即采用平地机进行初平;在直线段,应由 两侧向路中心进行刮平:在平曲线段,应由内侧向外侧进行刮平。 5.6.5利用平地机进行整形,应将高处料直接刮出路外,严禁形成薄层贴补现象;对局部低洼处先用 齿耙将其表面50mm以上粑松,再用固化渣土混合料进行找平,经多次整形后使路基的坡度、路拱等满 足规范要求。 6.6.6在整形过程中,严禁任何车辆通行,并应保持无明显的粗细物料离析现象

    6.7.1应根据路宽、压路机的轮宽和轮距的不同,制定碾压方案,使各个部位碾压到的次数尽量相同, 碾压应遵循“先轻后重、先静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的原则。 6.7.2整形后,固化渣主混合料应达到最佳含水率附近(主2%)时进行碾压,压实机械宜选用振动压 路机。直线段应由两侧边缘向路中心进行碾压,平曲线段应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边缘进行碾压,碾压时重 叠部分应为1/3~1/2轮宽,后轮应超过两段的接缝处。碾压次数应根据现场实测结果而定,保证碾压 成型的路基、路面底基层压实度符合本文件及设计要求。 6.7.3压路机在进行第1、2遍碾压时,其速度不应大于1.5km/h~1.7km/h,此后碾压速度不宜大于 2.0km/h~2.5km/h。对于第一层路基碾压宜采用静压方式进行,通过增加碾压遍数满足路基压实要求, 此后根据现场碾压情况可采用振动压实提高压实效果。 6.7.4碾压过程中,当出现“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采取翻挖重拌或换填等措施处理。 6.7.5在碾压结束之前,应采用平地机最后一次整形,路拱和超高应符合设计要求。整平应仔细进行, 并将局部高处部分刮除并扫除路外,对局部低洼之处,不再进行找补。

    DB3201/T1037.32021

    6.7.6对终平之后的路基可采用三钢轮压路机(≥18t)/胶轮压路机(≥22t)进行碾压,以提高路基 表面压实效果 6.7.7当固化渣土路基、路面底基层分成不同作业段填筑时,接头部位如能交替填筑,则应分层相互 交替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2m;如接头部位不能交替填筑,则先填筑路基,应按1:1坡度分层预留台 阶。

    3.8.1固化渣土路基碾压完成,经压实度检验合格后,应立即在其表面进行洒水后覆盖薄膜养生,养 生时间应通过现场实测确定,养生期间不宜各类车辆通行与停放。 6.8.2固化渣土路面底基层碾压完成,经压实度检验合格后,应立即在其表面进行酒水后覆盖薄膜养 生,养生时间应通过现场实测确定,养生期间不宜各类车辆通行与停放。

    6.9.1根据当地多年气象统计资料,在当地即将进入冬季(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低于5℃)前15d~ 20d,不宜进行固化渣土路基、路面底基层施工;进入冬季后,严禁进行固化渣土路基、路面底基层施 L

    6.9.1根据当地多年气象统计资料,在当地即将进入冬季(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低于5℃)前15d~

    a)施工前注意气象预报,避免雨天施工,并做好防雨水措施。 b)确保场地排水通畅,同时配备防雨遮挡物,对未碾压的固化渣土混合料需进行覆盖防雨。

    7.1.1固化渣土混合料质量控制、固化渣土路基、路面底基层质量验收应符合CJJ1的相关规定。 7.1.2固化渣土路基、路面底基层施工前,应进行现场技术交底,明确各工序施工要点。 7.1.3固化渣土路基、路面底基层施工应建立健全的施工规章制度。施工、试验、检测与验收的原始 记录应齐全,数据准确且资料完整。 7.1.4每道工序完成后,均应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经检测不合格的应进 行翻修,直到符合要求。

    7.2.1固化渣土混合料作为路基填料、路面底基层材料使用时,其最大粒径及强度值应满足表1或表 2中相关规定。 7.2.2固化渣土混合料现场碾压前应进行含水率测定,并应在含水率达最佳含水率附近(土2%)时进 行碾压。 7.2.3固化渣土路基、路面底基层应分层摊铺与碾压,每填筑一层应按表6或表8中规定进行压实度 方可再填筑上一层。

    7.2.1固化渣土混合料作为路基填料、路面底基层材料使用时,其最大粒径及强度值应满足表1或表 中相关规定。 7.2.2固化渣土混合料现场碾压前应进行含水率测定,并应在含水率达最佳含水率附近(土2%)时进 行碾压。 7.2.3固化渣土路基、路面底基层应分层摊铺与碾压,每填筑一层应按表6或表8中规定进行压实度 检测,压实度检测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抽检同意后,方可再填筑上一层。

    3.1利用固化渣土混合料填筑道路路基及路面底基层,其验收项目包括主控项目与一般项目两 3.2固化渣土路基验收主控项目应满足如下要求: a)路基压实度作为主控项目应满足表6中的规定:

    a)路基压实度作为主控项目应满足表6中的

    DB 3201/T 1037. 32021

    表6固化渣土路基压实度要求

    固化渣土路基验收一般项目应满足如下要求:

    a)固化渣土路基允许偏差应满足表7中的规定; b 路床应平整、坚实,无显著轮迹、翻浆、波浪、起皮 坡应密实、稳定、平顺等。 1)检查频率:全数检查。 2)检验方法:观察。 4固化渣土路面底基层验收主控项目应满足如下要求: a) 路面底基层压实度应满足表8中要求; b 路面底基层7d无侧限抗压强度应符合表2中的规定 1)检查数量:每2000m抽检1组(6块) 2)检验方法:现场取样试验。

    表7固化渣土路基允许偏差

    DB 3201/T1037.32021

    表8固化渣土路面底基层压实度要求

    a)表面应平整、坚实、无粗细骨料集中现象,无明显轮迹、推移、裂缝,接茬平顺,无则 散料; b)路面底基层允许偏差应符合表9中规定

    表9固化渣土路面底基层允许偏差

    8.1.1工程开工前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并应根据施工地段的地形、水文以及气象等条件,对施工过程 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以及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安全施工和环境 保护措施。 8.1.2路基施工前应掌握影响范围内地下埋设的各种管线情况,制定安全措施。施工中发现危险品及 其他可疑物品时,应立即停止施工,按照相关规定报请有关部门处理。 3.1.3路基施工应做好施工期临时排水措施,临时排水设施应与水久性排水设施综合考虑,并应与工 程影响范围内的自然排水系统相协调。 8.1.4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醒目的消防安全标志;在生产现场应设置醒目 的安全警示标志以及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8.1.5应建立健全职业病管理制度, 8.1.6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还应符合

    8.2.1应杜绝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杜绝重大施工机械设备事故,杜

    2.1应杜绝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杜绝重大施工机械设备事故,杜绝交通责任事

    DB 3201/T 1037. 32021

    避免火灾及其他事故,保证施工过程安全文明进行。 8.2.2应杜绝职业病发生。

    8.3.1施工前应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设专职安全工程师以及安全员等;施工前应进行安全 生产教育,组织学习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对于某些特殊责任的施工,必须由经过专业培 训的人员持证上岗;施工过程中严禁机械带故障、人员疲劳作业。 8.3.2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施工人员等进入现场必须按照规定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禁止穿拖鞋、高跟鞋等进入施工现场,未按要求执行的施工人员禁止进入现场。 8.3.3机械操作人员在生产、施工时,必须注意观察机械作业半径内的情况,并与辅助人员协调沟通, 亚禁在机械的作业范围内出现与施工无关的人员:;多台机械同时作业时,各机械之间应注意保持安全距 离,在边坡、基坑边缘以及不稳定体上作业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8.3.4施工现场周围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提醒,严禁无关人员靠近、 进入施工区域;对于必须进入现场的人员,均应服从指挥,遵守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正确使用个人防护 用品。 8.3.5 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惠,堵塞管理漏洞,重点检查防触电、易燃品等安全隐 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并应开展安全检查评比竞赛活动等利于促进 安全施工的活动。 8.3.6对施工车辆频繁往来的路段,应设专人指挥调度,确定合适的车辆行驶路线,并应在可能发生 意外的区域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以防止相互干扰,造成意外的发生。 8.3.7施工过程中临时设施的布置应充分考虑到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火灾等,并应制 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8.3.8场地清理时应注意不得楚烧杂草、树木等;清理淤泥或处理空穴前,应查明地质情况,采取保 证人员和机械安全的防护措施。

    8.4.1应设置职业卫生管理组织,配备专职职业卫生人员,负责职业病防治工作。 8.4.2固化渣土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应加强防尘措施,采取密闭、通风、防尘的办法减少和杜绝作业工 人接触粉尘的机会。 8.4.3应为工人配备符合标准的口罩、耳塞等劳保防护用品。 8.4.4应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为职工建立健康档案,

    8.5.1大气污染控制

    应按以下措施对大气污染进行控制。 预处理后工程渣土及固化剂等应放置于规定堆放区,对现场可能产生扬尘的地方,应采取覆 盖等适当的处理措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b 物料运输应使用密闭式运输车辆或进行覆盖,并应做好防遗、防尘措施;对施工车辆经过 的区域应定时洒水,做到不泥泞、不扬尘。同时,施工现场出入口处应设置冲洗车辆的设施, 出场时将车辆清理干净,不得将泥沙带出现场。 遇到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如需进行回填、运输等可能产生严重扬尘污染的施工,必须加强相 关防尘措施;如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应停止相关施工。 现场使用的施工机械、车辆尾气排放应符合环保要求。

    DB3201/T1037.3202

    e)施工现场应设专人负责环保工作,配备相应的酒水设备,及时酒水工业标准,减少扬尘污染。

    8.5.2水士污染控制

    应按以下措施对水土污染进行控制。 a)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不得随意排放,必须经处理后方可进入排水系统,并应定期对排水系 统进行维护,保证现场不积水,杜绝污水聚集。 现场存放的油料等,必须对库房进行防渗漏处理,储存与使用应采取防渗漏措施,防止油料 泄露,污染土壤和水体。 C 因施工对周围的植被造成破坏的情况,在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植草、绿化,做好地表排水工程, 防止因地表裸露而造成水土流失。

    8.5.3施工噪声污染控制

    应按以下措施对施工噪声污染进行控制。 a) 应尽量选用低噪声或备有消声降噪设备的施工机械,或对产生强噪声的设备搭设封闭式机棚: 并应尽量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地带,以减少噪声污染。 在居民区附近开展施工作业时应严格控制作业时间,晚间作业不超过22时,早晨作业不早于 6时;特殊情况需连续作业(或夜间作业)的,应尽量采取降噪措施,事先做好周围群众的工 作,并报工地所在的区环保局备案后方可施工。 C 应加强施工现场环境噪声的长期监测,采取专人监测,专人管理的原则,及时对施工现场噪 声超标的有关因素进行调整,达到施工噪声不扰民的目的。

    8.5.4对士地植被的防护措施

    应按以下措施对土地植被进行防护。 a 应对施工现场附近可能受到影响和破坏的树木进行登记。必要时,应对树木等植被采取有效 的保护措施。 b 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取土,在取土时应设置指定的取土场建筑工程标准规范范本,不乱挖、乱掘、乱弃;应减少 施工作业区内的草地、灌木丛的破坏:施工营地不应设在林地,应教育施工人员不毁林,不 损坏营地以外的地表植被。 c 对沿线自然水流形态予以保护,应保证不淤、不堵、不漏,不留工程隐患,不得堵塞、隔阻 自然水流。 应尽量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永久性占有与利用,对于设计存在的部分占地应进 行调查与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改进措施。 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占地范围使用临时用地,不得随意搭建工棚,临时房屋等,保护道路用地 范围外的现有绿化植被。 小

    ....
  • 相关专题: 废弃物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