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3311-2021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pdf

  • JTG/T3311-2021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8-27
  • 发 布 人: easygoing198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JTG/T3311-2021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

    1.0.9小交通量农村公路设计应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1.0.10小交通量农村公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简易铺装路面simplepavement

    在基层或路床上铺筑沥青表面处治类、块体类或砂石类路面面层的路面结构

    在基层或路床上铺筑沥青表面处治类、块体类或砂石类路面面层的路面结构 条文说明: 简易铺装路面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实现与小交通量农村公路使 状相适应的经济型路面结构。

    简易铺装路面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实现与小交通量农村公路使 用现状相适应的经济型路面结构bs标准

    2.0.2硬化路面hardenpavement

    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简易铺装路面的统称。

    硬化路面一般指沥青路面、水泥路面、块体路面等,对于西部部分建设条件特 别困难、高海拔高寒和交通需求小的地区,可扩展到砂石、碎石等路面。

    0.3简易互通式立体交叉simpleinterchange

    2.0.3简易互通式立体交叉simpleintercl

    通过一条或两条连接匝道连接上下层两条公路,以实现两条公路交通转换的 公路设施。

    3.1公路技术等级类型

    3.1.1公路技术等级类型选用应遵循下盈

    1应根据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环保要求、交通特性等特点综合分析,并 结合交通量论证确定。 2交通组成中无大型、重载型车辆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可选用现行《公路 工程技术标准》(JTGBO1)中的技术等级;也可选用四级公路(I类)、四级公 路(I类)两个技术等级类型。 1)四级公路(I类)为适合中小型客车、中型载重汽车、轻型载重汽车、 四轮低速货车(原四轮农用车)、三轮汽车、摩托车、非机动车交通混合行驶的 双车道公路。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在1000辆小客车及以下。 2)四级公路(II类)为适合中小型客车、中型载重汽车、轻型载重汽车、 四轮低速货车(原四轮农用车)、三轮汽车、摩托车、非机动车交通混合行驶的 单车道公路。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在400辆小客车及以下

    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小于等于1000pcu/d的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其服务的公 路功能相对单一,即为满足出入通达的支线公路。四级公路的各技术等级类型均 为支线公路,因此,具体技术等级类型选取不再以公路功能区分,而是结合自然 条件如地形地质条件,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气象,经济条件如建设项目投资、沿 线村镇经济状况及发展趋势等,环境保护要求,交通量及交通组成等因素综合确 定。 大型、重载型车辆一般指车长大于8m、总质量大于12t的载重汽车以及车长 大于7m的客车。当小交通量农村公路项目交通组成中有大型、重载型车辆时,要 选用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规定的技术等级,具体技术等级的选 择按照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执行。当小交通量农村公路项目交 通组成中无大型、重载型车辆,可以选用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 规定的技术等级,也可以选用现行《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 规定的等级类型。在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允许时,鼓励选用现行《公

    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中的技术等级,条件受限时,选用现行《小交通量 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规定的技术等级类型。具体选取要符合相 应技术标准的要求。 交通量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在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允许、经济条件充许、 有特殊需求时,即便实际年平均日交通量在400辆小客车及以下,仍鼓励选用较 高的技术等级类型。

    3.1.2同一公路项目宜选用同一技术等级类型,条件受限时可分段选用不同 的技术等级类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一技术等级类型的最小路段长度不宜低于500m,技术等级类型变化不 应频繁。 2不同技术等级类型相互衔接的位置或地点应选择在路线交叉、沿线主要 村镇节点的前后,或大型构造物、路侧环境条件明显变化处,

    1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同一建设项目条件允许时建议选用相同的技术等级类 型,确实受地形地质、沿线土地利用等条件制约时,可以分段选用不同的技术等 级类型。分段选用不同技术等级类型时,需保证各个路段均能够满足交通量的需 求。 根据调研需求、建设经验,并考虑安全性的要求,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分段选 用不同的技术等级类型时,同一技术等级类型的最小路段长度尽量不低于500m, 并建议尽可能长。同一公路项目中技术等级类型频繁变化的,建议优化合并路段 采用相同的技术等级类型。 2不同技术等级类型相互衔接的位置或地点优先采用路线交叉、沿线主要 村镇节点等交通流变化处。

    3.2.1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应符合表3.2.1

    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表3.2.1设计车辆外廊尺寸

    3.2.2应根据服务对象、交通组成确定设计车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小交通量农村公路设计应满足中型载重汽车和中型客车的通行要求。 2交通组成中无中型载重汽车和中型客车及以上车型时,路线可按相应规 定选取技术指标

    3.3.1四级公路(I类)、四级公路(II类)的设计交通量宜按10年预测。 3.3.2可根据现场调查,并结合公路项目所在地区特点、社会经济发展、乡 对布局与规模、路网结构与规划、建设目标等综合分析、预测公路交通量及交通 组成。

    经调查,目前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基本没有专门的交通量观测点,交通量及交 通组成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公路外业阶段的调查。而且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公路设 计文件无交通量和交通组成确定的相关内容。为使小交通量农村公路的建设更加 的科学、更能适应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需求,本节规定了“可以根据现场 调查,并结合公路项目所在地区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村庄布局与规模、路网结 构与规划、建设目标等综合分析预测公路交通量及交通组成”的内容。在现状交 通量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以上影响因素,按照10年预测年限,确定适宜的增长系 数,确定公路项目的交通量及交通组成;现状交通量调查受限的地区,也可以根 据以上影响因素,类比相似项目确定交通量,作为公路设计的基本依据。 3.3.3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各汽车代表车型及车辆折算系数 应符合表3.3.3的规定。

    表3.3.3各汽车代表车型及车辆折算系数

    3.3.4非机动车和拖拉机交通量换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畜力车、人力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按路侧干扰因素计。路侧干扰等级 及交通量修正系数应符合表3.3.4的规定。 2拖拉机按外廓尺寸对应设计车型尺寸选择折算系数

    表3.3.4路侧干扰等级及交通量修正系数

    3.3.3~3.3.4本规范车辆折算系数在现行《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 准》(JTG2111)的基础上,补充了非机动车的路侧干扰等级及交通量修正系数。 农村公路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畜力车、人力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通行,将 诸如此类车按路侧干扰因素计,在交通量预测的基础上,根据路侧干扰等级及交 通量修正系数修正预测交通量。拖拉机的型号较多,且外廊尺寸范围较大,要求 拖拉机根据外廓尺寸对应设计车型尺寸选定折算系数,如一辆长6m、宽2m以内的 拖拉机,折算系数取1,长在6~8m、宽在2~2.5m的拖拉机折算系数取1.5。

    3.4.1四级公路(I类)、四级公路(I类)的设计速度应为15km/h。

    3.5.1公路建筑限界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侵入。公路标志、护栏、照明 丁柱、电杆、管线、绿化、行道树以及跨线桥的梁底、桥台、桥墩等的任何部分 也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

    3.5.2四级公路(1类)、四级公路(II类)的建筑限界应符合图3.5.2的 见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四级公路(I类)、四级公路(IⅡ类)的净高应为4.50m。 2检修道、人行道、自行车道与行车道分开设置时,其净高应为2.50m。 3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行车道宽度应包括车道及错车道部分的宽度。 4 桥梁、隧道设置检修道、人行道时,建筑限界应包括相应部分的宽度, 5 隧道最小侧向宽度应符合本规范第10.2节的规定 6路基、桥梁、隧道相互衔接处,其建筑限界应按过渡段处理,

    a)四级公路(丨类)

    b)四级公路(l类)

    )四级公路(丨类)、四级公路(ⅡI类)隧道

    W一一行车道宽度; L一一侧向宽度,四级公路(I类)、四级公路(II类)侧向宽度为路肩宽度减去 0.25m。设置护栏时,应根据护栏需要的宽度加宽路基; 一隧道内左侧侧向宽度; L有一 隧道内右侧侧向宽度; C一余宽; J一检修道宽度; R一一人行道宽度; d一检修道或人行道高度;

    E左 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当L左≤1m时,E左=L左;当L左>1m时,E左=1m; E右一一建筑限界右顶角宽度,当L右≤1m时,E右=L右;当L右>1m时,E右=1m; H一净空高度

    建筑限界的边界应按图3.5.3划定,并应

    1在不设超高的路段,建筑限界的上缘边界线应为水平线,其两侧边界线 应与水平线垂直。 2在设置超高的路段,建筑限界的上缘边界线应与超高横坡平行,其两侧 边界线应与路面超高横坡垂直。

    3.5.4公路净空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3.5.3建筑限界的边界规定

    1路肩上设置桥梁墩台、标志立柱时,其前缘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宜 留有护栏缓冲变形的余宽。 2凹型竖曲线上方设有跨线构造物时,其净高应满足设计车辆有效净高的 要求。 3公路下穿宽度较宽或斜交角度较大的跨线构造物时,其路面距跨线构造 物下缘任一点的净高均应符合相应净空高度的规定

    3.6.1四级公路(I类)、四级公路(II类)用地范围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 沟外边缘以外,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 以外,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均不小于1m范围内的土地。

    3.6.2在风沙、雪害、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设置防护、整治设施时, 及在膨胀土、盐渍土等特殊土地带采取处治措施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 围。 3.6.3桥梁、隧道、路线交叉、交通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绿化 及其他线外工程等用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

    3.6.2在风沙、雪害、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设置防护、整治设施时, 以及在膨胀土、盐渍土等特殊土地带采取处治措施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 范围。

    3.6.3桥梁、隧道、路线交叉、交通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绿化 以及其他线外工程等用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

    4.1.1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宜进行总体设计。

    4.1.1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宜进行总体设计。

    4.1.2总体设计宜确定公路技术等级类型、建设规模及建设方案,统一协调 路线、路基、路面、排水、桥涵、隧道、路线交叉、交通安全设施、沿线设施等 各专业内、外部的关系,

    4.2.1应根据公路的服务对象,结合乡村布局与规模、沿线路网布置与规划、 资源开发利用、耕地林地分布、地形地质等因素,确定路线起终点、主要控制点、 乔隧构造物及沿线设施配置等,合理确定建设规模,

    4.2.2路线设计应减小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节约土地资源,宜避让不良 地质区域,避免高填、深挖,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

    4.2.3应根据公路技术等级类型、交通组成、沿线地形、地质、环境和交通 幕求等因素,合理确定路线平面、纵断面、视距、以及公路路基横断面等主要技 术指标。

    4.2.5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公路交通组成,因地制宜 统筹考虑安全、经济、环境、土地等因素,合理确定路基设计方案, 4.2.6应结合村镇发展规划,针对材料、经济、养护、环境等因素,合理选 择硬化路面类型。

    方案。 4.2.9应充分考虑农田水利设施、自然水系排灌与周围灌溉系统,确定涵洞 类型及规模,并应满足路基排水及泄洪要求 4.2.10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施工等条件,合理选择隧道位置,确定隧道 规模。 4.2.11应根据相交公路的公路功能、技术等级以及区域路网的现状和规划 结合交叉区域的地形、地貌条件、选择合理的交叉方式

    2.10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施工等条件,合理选择隧道位置,确定隧道

    4.2.13应对连续上坡(或下坡)、不良线形组合、路侧临水或临崖、高填方 等路段,给出针对性设计

    4.2.14宜根据公路沿线需求,统筹考虑乡村布局与规模、当地经济、环境等 因素,合理设置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

    4.2.15公路改扩建应遵循利用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充分地

    工程,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改扩建应考虑人员出行需求,分析提出项目建设期间交通流组织与疏导 方案,最大限度减少项目施工对人员出行的影响,保障交通安全。 2公路改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公路废旧材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5.1.1应结合区域特性和项目特点,因地制宜,适应地形,贴近自然,贯彻 “少拆迁、少占耕地保护环境”的原则,合理选用平纵面指标

    5.1.2应结合沿线自然条件,充分利用既有道路、桥涵、隧道等工程设施, 古约资源,降低工程造价。 5.1.3大桥及中长隧道应为主要控制因素,原则上路线布设应顺应桥位及隧 首轴线。

    5.1.5村镇路段,技术指标无法满足要求时,宜考虑绕避改

    中小桥、短隧道及一般构造物的布设应服及

    5.1.5村镇路段,技术指标无法满足要求时,宜考虑绕避改线方案。

    5.1.6平面应连续、均衡,与纵断面、横断面相

    5.2.1平面线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线形应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种线形要素组成。缓和曲线应 采用回旋线。 2平曲线半径较小的路段,当地形条件充许时,宜适当增加加宽值,保障 行车安全。 3直线的长度不宜过长。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用长直线时 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4两圆曲线间以直线径相连接时,直线的长度宜满足超高、加宽过渡所需 要的长度。 5平面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圆曲线

    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圆曲线最小半径

    2、一般最小半径为正常情况下采用值,极限最小半径为条件受限时可采用的值, 7直线同小于表5.2.1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的圆曲线径相连接处,宜 设置缓和曲线;条件受限可不设缓和曲线,但应设置超高、加宽过渡段。 8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或反向圆曲线径相连接,且小圆半径小于表 5.2.1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的规定时,连接处宜设置缓和曲线;条件受限可 不设缓和曲线,但应设置超高、加宽过渡段。 9缓和曲线长度应随圆曲线半径的增大而增大,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应不小 于13m。

    3直线过长容易增加夜间行车车灯眩目的危险,还会导致出现超速行驶的 状态。尤其与小半径曲线相连接时,行车安全风险较大。

    5.2.2圆曲线超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2.1规定的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应在曲线 上设置超高,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圆曲线最大超高应采用4%。无中型载重汽车和中型客车的情况下,最大 超高可采用6%。 2)圆曲线部分的最小超高应与直线部分的正常路拱横坡坡度一致。 2村镇路段,最大超高可采用2%。 3各圆曲线所设置的超高应根据圆曲线半径、公路条件和自然条件等经计 算确定。 4当路拱横坡坡度发生变化时,应设置超高过渡段。其最小超高渐变率不

    得小于1/330,最大超高渐变率应根据旋转轴位置按表5.2.2确定

    5.2.2最大超高渐变率

    5当超高横坡度等于路拱坡度时,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直至路拱坡 度达到超高横坡坡度;当超高横坡坡度大于路拱坡度时,可采用绕内侧车道内边 像线旋转、绕路中线旋转或绕外侧车道外边缘线旋转的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车道宜采用绕车道内边缘线旋转的方式。 2)双车道可采用绕路中线旋转或绕内侧车道内边缘线旋转的方式。 3)条件受限路段,可采用绕外侧车道外边缘线旋转的方式

    超高过渡方式一般采用以下三种过渡方式

    5.2.3圆曲线加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设置加宽。圆曲线加 宽值应符合表5.2.3的规定

    5.2.3圆曲线加宽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5.2.3圆曲线加宽值(m)

    2加宽渐变率应不大于1:5,且加宽渐变段长度应不小于6m。

    5.2.4超高、加宽的过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应分别按超高和加宽的有关规定计算,取其较长 者。 2超高、加宽过渡宜采用线性过渡方式。 3当不设置缓和曲线时,超高、加宽过渡段应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点或者终 点的直线上。不同半径的同向圆曲线径相连接构成的复曲线,其超高、加宽过渡 段宜设置在两圆相接点的两侧。均需要设置超高及加宽的反向圆曲线不应径相连 接。反向径相连接的两条圆曲线,其中一条圆曲线半径大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时,超高及加宽过渡段应设置在该圆曲线上。 4当设置缓和曲线时,超高、加宽过渡段宜在回旋线全长范围内进行。当 回旋线较长时,其超高过渡段应设在回旋线的某一区段范围内,全超高断面宜设 在缓圆点或圆缓点处。

    5.2.5平曲线最小长度应符合表5.2.

    平曲线最小长度应符合表5.2.5的规定。

    表5.2.5平曲线最小长度

    注:“一般值”为止常情况下的采用值, “最小值,为条性件受限时可采用的值

    条文说明: 极限状态下平曲线最小长度即为圆曲线最小长度,按3s行驶时间控制。计 算取整得13m。

    5.2.6视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不应小于表5.2.6

    表5.2.6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

    在设置超高或加宽的路段应为设超高或加宽前的该处位置。

    5.3.2纵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最大纵坡坡度不应大于12%。对交通组成中无中型载重汽车和中型客车 的四级公路(II类),经论证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纵坡坡度可采用14%, 2路面有积雪、结冰的地区,最大纵坡坡度不应大于8%。对于出现积雪, 结冰情况时能够及时封闭道路并清除冰、雪的公路,可不受此限制。 3回头曲线纵坡坡度不应大于6%。 4村镇路段纵坡坡度不宜大于5%。 5纵坡坡度不宜小于0.3%;长路堑及横向排水不畅路段,当纵坡坡度小 于0.3%时,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横向排水良好、不产生路面积水的路段, 设计时可不考虑最小纵坡坡度的限制。 6在海拨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最大纵坡坡度应按表5.3.2的规定折减

    表5.3.2高原纵坡坡度折减值

    工程施工数据3.3坡长应符合下列规定: 纵坡的最小坡长不应小于45m。 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应不大于表5.3.3的规定。

    5.3.3坡长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5.3.3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

    3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在不大于表5.3.3规定的纵坡长度之间应设 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长度不应小于45m。缓和坡段纵坡坡度不宜大于3%,特殊 难路段经论证后不应大于4%。

    500m时平均纵坡坡度不宜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坡度不宜大 于5%,且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坡度不宜大于5.5%。不能满足上述要求, 应进行安全分析论证,并采取增设货车临时停车区、速度控制设施等措施。

    5.3.5一般路段最大合成坡度不应大于13%。对交通组成中无中型载重汽车 和中型客车的四级公路(I类),经论证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合成坡度 可采用15%。

    5.3.6公路纵坡变化处应设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符合表 5.3.6规定。

    给排水工艺、技术表5.3.6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极限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

    ....
  • 交通标准
  • 相关专题: 农村公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