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G:C10-01-2020 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标准.pdf

  • T∕CECS G:C10-01-2020 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8.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8-30
  • 发 布 人: ecjtu427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meta charset="utf-8" />

    1.0.1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公路建设绿色化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养护全过程,其他等级公路可参照执行。

    1.0.3绿色公路建设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自然和谐。应坚持最大限度的保护、最低程度的影响、最有力度的生态恢复,实现公路与自然和谐共生。

    1.0.4绿色公路建设应统筹资源利用,实现集约节约资源。应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和能源消耗。

    1.0.5绿色公路建设应坚持安全至上,树立“预防、容错、纠错”的设计理念,系统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性。

    1.0.6绿色公路建设应统筹考虑建管养运全过程,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1.0.7绿色公路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和工程特点合理选用技术标准,应用适宜的技术、工艺和材料。

    1.0.8绿色公路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公路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公路技术等级、设计速度、运行速度、车道数、路基横断面布置 等方面。 1设计速度是指确定公路设计指标并使其相互协调的基准速度。 2运行速度是指在特定路段上车辆实际行驶的速度,一般采用行驶速度累计分布曲 线上对应于85%分位值的速度。设计速度对特定路段而言是一固定值,但实际的行驶速 度总是随公路线形、车辆动力性能及驾驶员特性等各种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条件允许时, 驾驶员总具有采用较高车速行驶的倾向。因此,为使车辆行驶顺畅、安全,需进行运行速 度检验,以保证相邻路段运行速度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3特殊项目可以根据季节交通量或高峰交通量,分段、分方向确定车道数;需要灵活 布置路基横断面与选择各组成部分的宽度,合理降低路堤高度和路堑深度,减少对沿线生 态环境的影响,使公路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4自然地表横坡较缓时,一般采用整体式横断面;地表横坡陡、地形起伏大、工程地 质复杂时,四车道及四车道以上公路可以因地制宜采用分离式横断面

    1新建公路走廊带选择应重点考虑促进项目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兼顾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 2改扩建公路走廊带选择应减少资源占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3走廊方案比选应加强地质、工程、运营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降低安全风险。 4应合理确定走廊带与沿线微丘、高山等原始地貌及树林、村庄、河流的关系,最大 限度减少路域环境破坏。 5应注重路景协调融合.串联区域内水库、湿地、冰川、峡谷、森林、孤山等景点

    1走廊选择要辐射带动相关城镇节点,方便相对多数群众出行,更好吸引交通流, 最大限度发挥区域路网效益,同时还要兼顾经济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需求,体现社会 效益。 2公路建设要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占用耕地、林地和草地等优质土地资 源;过江通道资源紧张的地区,要考虑高速公路与地方道路、公路与铁路等的共用通道,合 建过江桥梁。改扩建项目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工程,对扩建方式进行多方案比选,因地 制宜采用平面扩建或立体扩建,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减少拆迁。 3尽量选择地质条件良好的走廊,绕避大型滑坡、岩溶、泥石流等区域,避免地质灾 害对公路建设、运营形成安全隐惠。为提高运营安全水平,走廊带选择和路线布设要避免 出现长大纵坡

    3.1.4路基方案总体设计应统筹考虑工程安全、占地、环境影响、工程造价等因素,加 对高填深挖路段路基方案的比选

    3.1.5一般桥梁和隧道选址应服从路线总体走向和几何线形设计要求;特殊结构 梁、特长隧道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施工条件等因素厂房标准规范范本,科学确定桥位 址。

    3.1.8综合排水系统应统筹考虑气象水文、工程安全、生态环境、地形地质等因素,加 水文水力计算统筹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互通区、服务区的排水设施设计、

    3.2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3.2.1公路工程总体设计应结合工程项自区域空间布局、综合交通、产业发展、自然环 境等工程建设条件,统筹区域土地、废弃物等资源利用,并符合下列规定: 1公路走廊的选定应服从“多规合一”的规划要求。 2公路走廊应科学利用铁路、管线、水利设施、其他等级公路廊道资源。 3公路技术等级的确定应统筹考虑近远期结合,分期、分段建设,预留远期升级改造 的空间。

    1“多规合一”是指在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下,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 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与耕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与生态 旅游资源、社会事业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 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 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3.2.2公路建设应注重节约用地.并符合下

    1应充分利用地形,科学选线、布线,优化平纵面线形设计,减少农田占用,避免土地 分割。 2应合理选取排水设施类型,灵活选择结构尺寸:排水设施的实施宜与绿化工程相 结合。 3高填深挖路段方案应经济合理,宜桥则桥,宜隧则隧 4立体交叉形式宜选择通行能力大、车流顺畅、规模小、占地少的技术方案,综合利 用空闲土地。 5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紧急停车带等服务设施应因地制宜,宜根据功能定位利 用立交区匝道内空间、路侧闲置土地、弃渣场,合理设置。 6应统筹布设公路施工临时便道,驻地、预制场、拌和站等,做到充分利用,减少重复 建设。 7一定区域内筑路材料、拌和站、料场宜考虑统一调配、集约使用。 8应统筹区域内公路与城市、工业、农业等各类资源配置,实现区域资源集约节约

    1应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施工工序,充分利用挖方、隧道弃渣。 2土石方宜在项目全线、相邻项目间做统一调配 3借方较大的路段宜采用放缓挖方边坡、增大碎落台、集中取用适用材料的方式减

    3.2.4公路改扩建项目应注重旧路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并符合下列 规定: 1路线布设应充分利用旧路线位,废弃段落应结合辅道、公路功能拓展及周边路网 的建设情况综合利用。 2路基、路面材料应根据检测评定情况回收利用。 3桥梁、涵洞结构物应根据检测评定情况,按照原有桥(涵)利用、加固利用、加宽 (高)利用、构件利用、工利用的顺序综合利用。 4防护、排水工、交通安全设施应结合使用情况回收利用。 5旧路路域范围内的植物应根据景观绿化需要进行移栽利用

    3.3提升工业化建造水平

    3.4统筹全寿命周期成本

    3.4.1应开展建设与养护统筹设计,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以全寿命周期进行成本比较。 2应提高养护便利性,满足结构构件可达、可检、可修、可换的要求,降低公路 周期成本。

    3.4.1应开展建设与养护统筹设计,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以全寿命周期进行成本比较。 2应提高养护便利性,满足结构构件可达、可检、可修、可换的要求,降低公路全寿命 周期成本。 3.4.2公路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论证工程耐久性问题,推进耐久性设计、工艺、材料的 应用。

    3.4.2公路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论证工程耐久性问题,推进耐久性设计、工艺、 应用。

    3.4.3公路施工中宜应用工程质量健康安全及环境”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3.5.1应推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用现代创新技术 本系引导绿色公路建设发展,并符合下列规定: 1宜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提升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绿色品质。

    5BIM的英文全称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国内较为统一地将其翻译为“建 筑信息模型"。BIM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是一个共享的 和识资源,是一个分享该设施有关信息的平台,是为该设施从建设到拆除的全寿命周期中 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 人、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

    5BIM的英文全称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国内较为统一地将其翻译为 筑信息模型"。BIM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是一个共享 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该设施有关信息的平台,是为该设施从建设到拆除的全寿命周期 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 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

    3.6加强交通旅游融合

    3.6.1应根据沿线旅游资源状况、游客出行需求和场地条件等,合理规划服务设施 置、规模和布局形式,丰富旅游服务设施,因地制宜拓展公路的旅游服务功能。

    相结合的公路信息服务体系,并可采取下列措施: 1可结合公路标识系统在公路沿线对景区、景点等旅游资源进行提示指引,方便驾 乘人员前往沿线景区、景点。 2可在服务区,停车区等服务设施处设置解说系统,对当地旅游资源情况进行介绍, 帮助沿线景区、景点等完成旅客门票购买、酒店预定、商品售卖等服务,提供前往沿线景 区、景点等旅游资源的路线信息。 3可提供公路沿线的气象预报。 4可提供线服务设施和相关景区、景点的实时情况,包括公路通行情况、剩余停车 位情况、旅游区拥堵情况等

    4.0.1公路设计应注重原有自然生态系统及人文景观保护,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物保护区等的连通设计,保持区域原有 态系统的连续性。 2应充分调查动植物、水系等现状,采取避让、设置结构物等方式,避免对生态环境 为切割。 3应充分考虑公路沿线景观和视觉特点,保护原始景观和原始地貌,保持走廊带内 可流、溪流及排水系统的自然流态,保留廊道内古树、奇特孤石等自然景观。 4应充分调查地方民俗民风路线布设宜有利于展现地域文化特色

    4.0.2公路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4U 1应考虑同农田与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和城市发展等的协调联动。 2应充分利用建设用地,严格保护农用耕地。 3应避让不可移动文物。 4应保持与易燃、易爆等危险源及污染源间的安全距离。 4.0.3公路平面线形应随形就势,与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并与纵面线形和 横断面相互配合,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和均衡性,实现行车舒适。根据不同的地形,布线方 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山体外形规则、坡面顺滑舒展、分布错落有致的丘陵地形应充分利用曲线要素组 合搭配,顺应山体的自然条件,适应地形的变化, 2宽浅河川式丘陵地形宜采取靠近河堤布线方案,减少通道数量;分布农田的丘陵 地形区,宜沿山脚布线,减少农田分割、占用,或在山腰布线,减少拆迁。 3平原区的路线曲线长度应搭配均勾,保持线形流畅顺直。 4山岭区布线不宜追求高指标,应充分利用地形布线,避免高填深挖

    1应通过灵活选择指标,适当增加变坡点,使平纵线形吻合地形,实现低填浅挖。 2山岭重丘区公路应反复优化平纵指标,实现土石方的整体平衡和分段平衡。 3运输条件受限或弃方处置困难时,越岭线隧道进出口路段可适当提高洞口高程

    增加隧道连接线填方,消化隧道弃方。 4平原、丘陵和山岭区之间的地形变化段宜通过增加纵坡长度和坡度,以适应地 和运行速度变化,减少填挖数量,

    4.0.5应加强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并符合下列规定: 1平纵面线形指标应相互匹配,避免拐点重合,并通过视距检查,提高行车安 全性。 2应对缓和曲线中超高过渡段的平纵面线形进行局部优化,调整缓和曲线位置、竖 曲线顶点位置或加大纵坡,增大合成坡度,满足路面排水需要。 3改扩建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条件地放宽平纵线组合限制。 4应注重平曲线半径、纵坡坡长和横断面超高三项指标的协调性,结合运行速度验 算结果,合理确定弯道超高采用值,提高行车安全性

    1拐点重合是指纵断面中点(顶点或低点)与平曲线的起、终点(直缓点或缓直点) 重合。拐点重合容易造成线形不连续,视线不良,使驾驶者无法准确判断前方路线的走 向,小半径平纵曲线无为严重。 4对不同设计速度,在不设超高的平曲线上,有学者建议,在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临界 点以上局部范围内增设缓和曲线及超高(采用正常路拱坡度的超高值),以改善不设超高 弯道的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如设计速度为80km/h、平曲线半径R在2500~4000m区 间时,布设正常路拱值的超高;设计速度为100km/h、平曲线半径R在4000~5500m区间 时,布设正常路拱值的超高;设计速度为120km/h、平曲线半径R在5500~6500m区间 时,布设正常路拱值的超高

    1拐点重合是指纵断面中点(顶点或低点)与平曲线的起、终点(直缓点或缓直点) 重合。拐点重合容易造成线形不连续,视线不良,使驾驶者无法准确判断前方路线的走 向,小半径平纵曲线无为严重。 4对不同设计速度,在不设超高的平曲线上,有学者建议,在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临界 点以上局部范围内增设缓和曲线及超高(采用正常路拱坡度的超高值),以改善不设超高 弯道的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如设计速度为80km/h、平曲线半径R在2500~4000m区 间时,布设正常路拱值的超高;设计速度为100km/h、平曲线半径R在4000~5500m区间 时,布设正常路拱值的超高;设计速度为120km/h、平曲线半径R在5500~6500m区间 时,布设正常路拱值的超高

    4.0.8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合理确定路基横断面形 式,并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整体式路基横断面。 2对于荒漠、戈壁及草原等地广人稀地区,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时可采用分离式路 基,且分离式路基的间距应满足路侧安全要求。 3山区自然横坡陡,工程地质复杂的山区多车道公路宜采用分离式路基

    4.0.9路线设计应加强土石方统筹利用和平衡调配,避免天填天挖,降低对沿线生态 不境的影响。山岭重丘区公路设计应注重土石方的整体平衡,并应考虑分段土石方平衡。

    口 条文说明 土石方平衡在设计上容易实现,但受施工组织的影响,实施难度较大。山岭重丘区由 于分标段施工和运输条件的影响,实现总体的少弃方非常困难,通过反复优化平纵指标保 证分段的填挖平衡,是很有效的方法

    条文说明 路基设计的合理性依赖地质勘察和现场调查。在穿越复杂地形地质路段时,常常 现设计方案与现场施工反馈信息及现场监测资料不匹配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路基动 设计避免设计与现场情况脱节

    5.1,4路面设计应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理念,注重功能性路面的设计应用,加强 日路面的再生利用和环保技术应用

    5.1.5公路边坡防护排水沟和路缘石等可采用小型构件集中预制装配施工

    5.2.1路基工程方案应从环境的综合影响来考虑,宜根据地形地质情况采用下列适宜 的路基方案: 1平原微丘区路基宜采用低路堤浅挖方的设计方案,以降低对原始地形地貌的割 裂减少公路地

    2山区公路的深沟路段可采用高填方以消纳临近路段的挖方,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采 土工格室加筋路堤方案以减少占地。 3硬质岩地区可采用深挖路堑.扩大石方取用,减少线外筑路材料料场需求

    茶文说明 采用低路堤浅挖方的路基方案有利于减少占地,是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但在山区, 大填大挖难以避免,如能结合临近路段的填挖需求量,采用高路堤深路堑方案消纳大量取 弃土,减少弃土或借方的需求,也不失为很好的路基方案

    案比选时对强支挡 宜择优选用

    方案比选时对强支挡少开挖方案和弱防护缓边坡方案,宜择优选用

    强支挡少开挖方案是指通过支挡减少挖方,减小边坡防护面积,减少弃方数量和弃方 占地,其缺点是路侧视野狭窄,行车感觉压抑。在旧路改扩建中采用强支挡少开挖,可以 减少旧路拆除量,最大限度利用旧路资源,经济和环境效益明显。弱防护缓边坡方案通过 放缓边坡减轻防护强度,边坡挖方大,适用于前后段需要借方的情况,其优点是视野开阔, 行车舒适,景观恢复效果好。两种方案需要根据土石方平衡和改扩建等条件比选确定。

    1应根据现场调查及地勘资料放缓两侧端部边坡,逐渐过渡到该路段中部边坡坡 率,过渡区的转折点宜采用宽展的弧形,形成纵向的连续弧形坡面。 2边坡坡面边缘宜与自然坡面平缓过渡,减少人工痕迹。 3沙漠、戈壁,草原等地广人稀的地区,填方路基边坡坡率可采用1:41:6。 4对土质挖方,当挖方高度不大时,宜优先采用缓边坡。 5岩质边坡应根据岩性、地质构造、岩石的风化破碎程度,岩层节理面产状及其与边 波面组合关系、边坡高度、地下水及地面水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5.2.4软石和强风化岩石宜采用机械开挖。不能用机械直接开挖的石方,可采用爆破 作业开挖。爆破作业宜采用光面爆破、预裂爆破及液压破裂等施工方法。 5.2.5一级及一级以上公路应根据地形地质灵活选择断面形式。在沙漠、戈壁、草原 等地区宜设置横向分离式路基,使左右两幅路基边缘之间距离满足路侧净宽要求。当山 区自然横坡较陡时,宜设置纵向分离式路基,降低填挖方高度和挖方边坡高度。 5.2.6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在穿过大中型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时,宜降低路基高度 工动物通行

    大中型野生动物的迁及繁殖通道被公路阻隔时,需要采用设置动物通道的方法解 决。一是采用立体交叉方式,设置桥梁、涵洞,此方法需要做好选址及引导措施;二是采用 平面交叉方式,引导动物横穿路面,此方法可以辅以短暂的交通管制措施。青海共玉公路 在藏羚羊迁徙期间,对通行区域采取交通管制,藏羚羊横穿路面,因路基高度较低,通行 客易。

    4项目改扩建时,要考虑处理原有公路的取、弃土场可能会存在的植被恢复、复表 土流失等遗留问题。

    1针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提出的重点保护植物,应实施重点保护,综合利用挂牌 围栏等就地保护及迁移保护手段,并应加强管护,保证成活。 2在植被发育良好路段,宜实施分步清表计划,提高隧道仰坡、隧道口三角区,互通 立交匝道内,桥头等公路用地范围内原生植被保留成效;对用地范围内其他具有景观、生 态、文化等珍贵价值的原始植被,应结合场地条件进行保存。 3应与表土收集计划相匹配,强化分类分级利用计划,根据土地利用类型、表土质 地、表土利用方式等,做好表土平衡调配方案。 4应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分段分幅施工、错时恢复等手段,将草皮及表土资源收 集后直接回铺或回覆利用,缩短草皮与表土堆放时间,提高植被恢复成效。 5对无法通过施工组织调配直接利用的草皮或其他植被,可结合公路征地范围内的 临时场地或设置临时苗圃进行假植或堆放,同时加强覆盖防护与浇水养护,提高成活率。 6表土和原生草皮宜用于边坡、中央分隔带、护坡道、隧道出入口、互通立交、服务区 等区域的绿化以及临时用地复垦工程

    根据不同场地及利用工艺,表土利用主要有下列三种方式: (1)直接利用,适用于对土壤质地要求低的场地,如取、弃土场地复垦,下边坡绿化覆土等。 (2)粗选利用,适用于对土壤质地无严格要求的绿化施工工艺,如石质边坡绿化的植 生袋固土等,需捡除大石块、植物残体等。 (3)过筛利用,适用于对土壤质地有严格要求的绿化工艺,如客土喷播时需过筛,筛 孔原则上不大于2cm

    5.2.9施工便道宜结合乡村公路规划布设,可考虑在施工完成后作为乡村公路1 千按乡村公路标准建设。无法统筹使用时,宜采用复耕复绿措施

    5.2.10改扩建路基应进行路基调查与评价,合理确定挖除范围、新旧路基衔接,并符 合下列规定: 1改扩建路基调查与评价应包括原有路基支挡结构、防护工程、排水系统的使用状 况,软土等特殊路基的稳定情况、工后沉降情况。 2边坡的挖除厚度应根据原有公路边坡表面浮土厚度确定;边坡浮土厚度宜采用动 力锥贯入仪测试等原位测试方法。 3新旧路基衔接应减少旧路基的差异沉降,加强新旧路基衔接,促使新旧路基变形 协调。

    3新旧路基衔接处减少差异沉降的常用方法包括控制路基压实度、台阶开挖、应用 土工合成材料等,近些年,应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格室)来处理新旧路基差异沉降有 越来越多成功的案例,如济青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应用了高强微桩土工格室,在处理新旧 路基差异沉降的问题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11雨季边坡失稳时,宜采用深路堑四

    季边坡失稳时,宜采用深路堑“四同步”施工

    条文说明 深路堑“四同步”施工,是在路施工中采用开挖一级、排水一级、防护一级、绿化一 及的施工工艺,既能避免深路堑边坡失稳、诱发次生灾害的风险,同步实施坡面绿化防护, 又能减少施工期间的坡面冲刷和扬尘

    5.2.12石方开挖爆破过程中产生的超大粒径石料,可用于填筑高填方路基

    工技术规范》(JTG/T3610一2019)对填石路基石料最大粒径的规定放宽到50cm,但对于 50cm以上粒径的超大块石,逐个破碎利用并不经济,废弃会占用土地、破坏环境。硬质类 超大块石具有不吸水、易稳定、强度高、变形小的优点,是填筑高填方路基和处理软土地基 的优良材料,填筑形成的地基具有承载力高,透水性好、工后沉降小的工程特性;将其合理 利用既能保证路基填筑质量,又能消化路基弃方

    5.3.1路面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 ,优先选用地方性材料。当地 生材料性能不满足要求时,应优先考虑采取适当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条文说明 选用地方性材料可减小运距,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当地方性材料性能不满足 要求时.采用技术措施,添加提升地材性能的添加剂,也能达到使用地方性材料的目的。

    5.3.2重车车道宜采用长寿命路面或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路面

    5.3.3路面设计应结合区域环境条件、工程造价及当地经验,合理选择透水性强、低 击抗凝冰等功能型环保路面,

    5.3.4宜使用废旧橡胶、矿渣、钢渣等当地材料、工业废料及副产品或其他可循环利

    1应采用分段设计,在原有路面检测评价结果基础上,针对不同路段(部位)确定病 害分布、发育情况以及旧路的强度指标,选用不同的处治方案。 2高速公路单方向扩建为四车道及四车道以上时,路面宜结合交通特性,进行新建 和改扩建两部分设计,充分利用原有路面。 3当拓宽改造硬路肩作为第三车道使用时,应从结构层厚度、使用性能两方面科学 平估硬路肩技术状况,制订合理可行的利用方案 4水泥混凝土路面改为沥青路面时,可采用水泥压浆、高分子注浆、就地破碎再利用

    方案,利用现有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与材料

    1沥青拌和楼宜采用天然气、煤制气等清洁燃料代替柴油、重油等高污染燃料。 2应优先考虑采用天然气加热锅炉、天然气燃烧器以及滚筒布袋除尘等装置,控制 染,同时根据需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实现达标排放 3应在沥青拌和站设置粉尘处理设备,对产生的粉尘进行收集

    5.3.9公路路面养护应统筹规划预防性养护,保证结构使用寿命,降低公路运营养护

    5.3.9公路路面养护应统筹规划预防性养护,保证结构使用寿命,降低公路运营养护 本

    5.4.2路基排水设计应加强与桥梁、隧道等的协同设计,保证路基排水设施与桥梁、隧 及沿线设施的排水系统有效衔接

    5.4.3排水设施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用地类型、动物 行需求等条件,合理选择排水构造物的尺寸和形式,考虑增加入渗,滞留并沉淀净化路 径流的功能,并满足下列要求,

    1排水设施所提供的泄水断面尺寸应满足排泄设计流量的要求,同时应采用经济合 理的尺寸,避免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富余过多,造成资源浪费。 2在满足排水要求条件下,排水沟应优先选择浅碟形、浅碟形+暗沟等与原地形地 兜相适宜的生态边沟形式,可通过土质地表与植草防护、铺植植物纤维毯及其他土工材料 毯、干砌卵砾石等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含泥沙径流的净化成效。 3汇水面积小或气候干旱区域,宜采用散排漫流的路基排水形式。 4无法应用生态边沟的区域,宜采用盖板矩形边沟。 5敏感水体路段的路基排水收集后应排人多功能处理池、蒸发池、人工湿地等处理 者存设施。 6城镇路段路基排水宜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低影响开发设计,提高路侧径流的 入渗能力。 7季冻区路面排水设施应耐冰冻,耐盐蚀;地下排水设施应置于当地最大冰冻线以 下,无法满足时,应采取保温措施。 8两栖动物生活区和繁殖区的排水沟高度和坡率应满足两栖动物逃离要求

    8排水沟的设置需要保证两栖动物的逃离。每个地区不同种类的两栖动物逃离 件不同,需要通过试验及调查确定。如长白山地区的两栖动物(林蛙等)的逃离要求为 水沟深度不大于40cm,坡率不陡于11

    5.4.4在路基施工中,临时排水设施应与永久截、排水设施统筹布设,与工程

    内的自然排水系统协调,并符合下列规定: 1宜配合拦挡、临时沉淀等措施,避免场地内携带泥沙的暴雨径流直接排人周边农 田、敏感水体或其他水利设施。 2在敏感水体路段,可结合路侧蒸发池,油水分离池等的布设情况,将相关设施场地 作为施工用临时沉淀池。

    4.5公路养护中应加强各类排水设施的巡查,及时清理边沟淤积物 整性与完好性,

    5.5.1防护工程宜采用植物防护或植物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防护形式,避免采用 积的工程防护措施。

    态防护适合各类边坡坡率小于1:0.75的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具有施工简单、工期短、 效快、后期维护少等优点,可以根据坡率、坡面岩土性质选用不同高度的土工格室进行 护设计

    5.5.2路基防护工程宜与路基挖方工程紧密、合理衔接,开挖一级、防护一级,及时 护。

    5.5.3植被脆弱路段应采用适宜的边坡坡率及防护形式,可采取人工干预,播种适合 地的草种树种。地质条件好及植被稀少路段,边坡可裸露不防护。落石地段应采用适 的防护网形式,

    5.5.4植物防护应充分结合路基清表施工中的植被保护工作与表土协同保护与

    5.5.4植物防护应充分结合路基清表施工中的植被保 与表士协同保护与利 用,并做好下列工作: 1植被保护设计应做好沿线地质、植被类型调查,列出保护清单。

    用,并做好下列工作: 1植被保护设计应做好沿线地质、植被类型调查,列出保护清单。 2植被保护及表土利用设计应加强施工组织设计,根据植被类型选择适当保护 措施。 3·高寒草地草皮应与表土进行协同保护与利用调配,保障各区域草地植被恢复 成效。

    5.5.5植物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优先选择本土植物种类,并根据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特点确定项目植被恢复的目 标群落。 2物种选择应收集沿线气候、地形地貌、边坡土质、立地条件等资料,做好区域主要 植被类型及自然植被群落的调查。边坡植被群落设计宜避免单一物种,应考虑草、灌乔 多层立体式配置设计。 3临近果园的公路植物严禁选用松柏、侧柏及圆柏类植物,以消除此类植物对果树 的不利影响

    5.5.6骨架植被防护设计应根据气候条件、岩土性质、边坡高度、边坡坡率、环境保护 土保持、美学及地方风俗等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骨架的形式及材质、植被类型、 寸比例。

    骨架的形式需要考虑地方文化差异,如浙江、广东的某些地区忌采用拱形骨架。骨架 的尺寸需要考虑美学要求,而裸露部分及铺砌部分的比例与防护规模边坡高度相关

    结合路基填王高度、当地软土地基设计施工经验等进行多方案比选, 达地制直地远洋投 可靠、经济及环境效益好的处治方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软土厚度不大于3m的路段,宜采用软土就地固化技术。 2石料较为缺乏且软土的含水率不高时,可采用挖(片石、砂砾)排水沟方案。

    结合路基填土高度、当地软土地基设计施工经验等进行多方案比选,因地制宜地选择技术 可靠、经济及环境效益好的处治方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软土厚度不大于3m的路段,宜采用软土就地固化技术。 2石料较为缺乏且软土的含水率不高时,可采用挖(片石、砂砾)排水沟方案。 5.5.8滑坡、软土等特殊路基及高填深挖路基等重点工程,在建设阶段应监测边坡坡 体,支护结构、地基和路基受力、位移变化等情况,了解特殊路基的稳定状况,并根据监测 结果及时、动态地调整支护参数及设计方案,指导施工全过程

    体,支护结构、地基和路基受力、位移变化等情况,了解特殊路基的稳定状况,并根据监测 结果及时、动态地调整支护参数及设计方案指导施工全过程

    6.1.1桥涵设计应遵循“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的原则,合理选择桥位 和桥型,做好总体设计,包括桥梁的使用功能、耐久性、美学、质量效益及建养可行性等。 6.1.2桥梁设计应考虑建设与养护需求,注重桥梁构造细节设计,做到构件可换、养护 可达,方便养护与检查。 6.1.3改扩建项目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桥涵,包括原地利用和另作他用。

    6.2.1桥梁设计应做好桥型选择,并满足下列条件: 1应着眼全寿命周期成本,按建管养运一体化的原则进行桥型选择。应考虑建设的 经济性,并考虑桥梁的耐久性、养护的便利性。 2应立足于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条件、制造,运输、施工、管理的现状和能力。 3应在满足功能和技术的基础上,注重桥梁的美学设计。 4应有利于设计标准化、施工装配化养护便利及循环利用等

    1软土地基路段应结合地质条件和路基高度汽车标准,进行软基路堤与桥梁方案的综合 比选。 2高填方路段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取,弃土方案及环境保护等因素,进行高路堤与 桥梁方案的综合比选,合理确定桥梁长度。 3野生动物活动区域应根据动物种类、习性,合理设置动物通道。桥梁的位置及净 空、孔跨、结构尺寸均应考虑野生动物的通行需求。

    桥悬挑栈桥或路桥结合的桥型方案,减轻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高低桥是指桥梁的桥面高程分幅确定,能更好地适应陡坡地形,降低施工难度,保障 运营安全。半路半桥、悬挑栈桥和路桥结合适用于高陡边坡路段,能很好地适应地形,融 入自然。

    6.2.4桥梁设计在符合桥梁功能与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应注重桥梁的美学设计,体现 程与自然人文的和谐融合

    条文说明 桥梁的美学设计首先要从桥型选择和孔跨布置上把控,保证整体和谐、线形流畅、比 例协调,其次要从细节上注重各构件的材料、色彩的运用。

    6.3.2桥型方案比选应从综合成本、施工便利性、养护便利性、耐久性等方面进行 选:针对不同使用条件,还应从使用功能、建设条件适应性、环保等方面进行比选。桥型 选项目及适用桥型应符合表6.3.2的规定

    工程质量标准规范范本表6.3.2桥型比选项目表

    茶义悦明 各向同性钢结构、抗震性能好的钢材料可以循环利用,利于

    ....
  • 相关专题: 公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