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DB51∕T 2792-2021.pdf

  • 四川省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DB51∕T 2792-2021.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4.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8-30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隧道地质复杂程度的分级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可根据开挖过程中的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和 实际地质条件进行调整。

    5.4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以地质分析为基础,运用地质调查与物探相结合、长短探测相结 合、洞内与洞外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超前导洞与主洞探测相结合、地质构造探测与 水文探测相结合的综合预报方法,并相互验证,提高预报准确性,

    5.4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以地质分析为基础,运用地质调查与物探相结合、长短探

    隧道超前地质工作中地质调查是基础,运用多种预报方法和手段,进行地质分析,相互 验证硅钢片标准,提高预报准确性。 5.5隧道施工前应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设计文件的地勘资料,编制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和实 施细则,报批后实施,并针对预报方法编制成果报告、综合地质分析报告,根据预报工作需 要编制阶段报告及隧道贯通后的施工地质预报成果的总结性报告。 5.6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纳入隧道施工工序中,预报工作应尽量减少对施工的影响。地质 预报相关各方应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信息传递顺畅、反馈及时、决策处理迅速。 5.7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和相关经验的单位实施,实施单位应根据预报方 案和合同规定配备专业人员和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性能、精度及效率应能满足预报和工期 的要求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效果与设备、技术人员密切相关,专业性非常强,由具有丰富经验、 人员设备齐全的专业机构实施,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5.8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遵循综合预报和及时性原则,应对预报结果进行综合地质分析, 分析结果应及时反馈给有关各方。 5.9隧道设有平行导洞或为线间距较小的双洞隧道时,应利用超前平行导洞、先行施工的 遂道地质信息,开展后行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5.10改建及增建隧道应在充分利用既有隧道工程地质资料及施工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 改建及增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空间关系,比照新建公路隧道的要求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1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进行实际地质状况与预报结论的对比分析,指导和改进超前地质 报工作。 1m

    全控开付环保的利 关要求。

    5.1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可按图5.13所示的工

    首超前地质预报可按图5.13所示的工作程序进行

    图5.1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程序框图

    6.1.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根据隧道地质条件、施工工法、地质环境与特点,选择适宜的预 报方法,预报方法和常用预报手段如表6.1.1

    表6.1.1预报方法和常用预报手段

    茶文说明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地质风险对象包括断层(破碎带)、岩溶及采空区、涌水突泥、 岩爆、大变形、瓦斯地层等。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通常包括地质调查法、物探法、地质揭 示法和综合地质分析。地质调查法为物探法超前地质预报提供宏观地质依据,超前物探法结 合地质调查进行综合分析预报,地质揭示法检验和修正物探法预报结果。 1)地质调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洞内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和洞身地质素描、 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的地下和地表相关性分析、地质作图等。地质调查法适用于各种地质条 件的超前地质预报,分析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推测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 2)物探法包括弹性波法、电磁波法、直流电法等,是以目标地质体与周围介质的物性 差异为前提,通过仪器观测自然或人工物理场的变化。确定地下地质体的空间展布范围(大 小、形状、埋深等)并可测定岩土体的物性参数,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物理勘探预报方 去。其要求探测对象与其相邻介质应存在一定的物性差异,并具有可被探测的规模;存在电、 滋、振动等外界干扰时,探测对象的异常能够从千扰背景中区分出来。 3)地质揭示法包括加深炮孔探测、超前地质钻探、平行超前隧道(导坑)法、正洞超 前导洞法及孔内摄影等,通过加深炮孔、超前钻探、超前导坑等方法揭示隧道开挖工作面前 方地质信息的一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表6.1.2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距离分类

    综合地质分析预报资料解释应以地质分析作为基础,综合分析多种预报方法的成果资料 相互印证,得出最终的预报结论,按任务要求提交成果报告,并提出施工措施建议。地质条 牛复杂的隧道和存在多种干扰因素的隧道,应根据被探测对象的物性条件开展综合物探,并 与其他探测方法相配合,对所测得的物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5.1.4资料解译应结合隧道地质勘察资料、设计资料、施工地质揭示资料、物探资料等进行。 综合分析推断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围岩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如断层破碎带、岩溶地 质、有害气体、赋水条件、采空区等地质体的性质、规模和位置等,

    6.2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6.2.1地质调查法可应用于所有施工类型的隧道,可独立或与其它预报方法一起进行综合预

    报,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包括: a)隧道长、中、短距离预报; 隧道施工开挖过程中的地表地质调查; c) 隧道掌子面及洞身地质素描: d) 隧道地下水观测; e)浅埋区段;

    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包括: a)隧道长、中、短距离预报; b)F 隧道施工开挖过程中的地表地质调查; C 隧道掌子面及洞身地质素描: d) 隧道地下水观测; e)浅埋区段:

    地质条件复杂程度A级、B级、C级、D级的区段。 g)钻爆及TBM施工隧道

    1)地质调查法是传统的、实用和基本的施工地质预报方法,是其它预报方法的基础, 种施工地质预报方法都应与地质调绘相结合,综合分析。它不仅是一种地质预报手段,而 且可以补充和完善隧道勘察地质资料,也便于施工与设计资料进行对比,积累经验,同时也 是跋工资料的一部分,更为隧道运营阶段隧道病害整治提供完整的隧道地质资料。 2)地质调查法对技术人员要求具有扎实的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 3)地质调查法包括地表补充地质调查、隧道内地质素描等。 4)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参考附录A.1。

    6.2.2弹性波法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包括:

    a)中、长距离预报; b) 断层、溶洞、褶皱、暗河、采空区等规模较大的不良地质预报; c)软弱、破碎岩层及岩体质量分级预报。 d)探测目标体与相邻介质应存在较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并具有足以被探测的规模: e)地质复杂程度A级、B级、C级的区段; 无强机械振动干扰; g)钻爆施工隧道。

    6.2.3电磁波反射法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包括

    a)短距离预报; b) 溶洞、暗河、采空区、坑洞等不良地质预报: c)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富水地层预报 d) 断层、褶皱破碎带等构造预报; e)软弱、破碎地层预报。 f)预报目标体相对围岩的介电常数差异明显; 地质复杂程度A级、B级、C级的区段; h)掌子面及侧壁相对平整,附近无金属物具和电缆; i)无强电磁场干扰; 1) 钻爆施工隧道,

    6.2.4瞬变电磁法应用范围和适用条

    a 中距离预报; b)断层、溶洞、暗河、采空区等规模较大不良地质预报

    软弱、破碎岩层预报; d)大范围岩溶水、断层水、富水褶皱、富水地层预报。 e)预报目标体相对围岩的电阻率差异较大: f)隧道应具有一定的埋深; g)地质复杂程度A级、B级、C级的区段; h)掌子面附近无金属物具和电缆; 钻爆施工隧道

    C)软弱、破碎石层预报; d)大范围岩溶水、断层水、富水褶皱、富水地层预报。 e)预报目标体相对围岩的电阻率差异较大; ) 隧道应具有一定的埋深; g)地质复杂程度A级、B级、C级的区段; h)掌子面附近无金属物具和电缆; 1) 钻爆施工隧道 5.2.5直流电法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包括: a) 短距离预报; b) 岩溶管道水、断层水、褶皱构造水、地层富水层预报, 预报目的层相对围岩极化率、电阻率差异较大; d)地质复杂程度A级、B级、C级的区段; e) 钻爆及TBM施工隧道。 5.2.6超前钻孔法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包括: a)中、短距离预报; b) 间接预报方法无法预报区段; c)验证或复核其它间接预报方法。 d)探测目标体距离掌子面或侧壁较近; e) 地质复杂程度A级、B级的区段: f)钻爆及TBM施工隧道。 6.2.7超前导洞法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包括: a) 中、长距离预报; b) 间接预报方法无法预报,重大涌水突泥或围岩质量很差的区段 C) 验证或复核其它间接预报方法: d) 地质复杂程度A级的区段。 e)钻爆施工隧道。 6.2.8TBM破岩震源地震波法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包括: a) 中、长距离预报;

    6.2.5直流电法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包括:

    6.2.7超前导洞法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包指

    a)中、长距离预报; 6 间接预报方法无法预报,重大涌水突泥或围岩质量很差的区段 C 验证或复核其它间接预报方法: d) 地质复杂程度A级的区段。 e钻爆施工隧道。

    6.2.8TBM破岩震源地震波法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包括

    a)中、长距离预报; b)断层、溶洞、褶皱等规模较大的不良地质预报; c)软弱、破碎岩层及岩体质量分级预报。

    d)探测目标体与相邻介质存在较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并具有足以被探测的规模; e)地质复杂程度B级、C级、D级的隧道; f)TBM施工隧道。 6.3地质调查法 6.3.1地质调查法应开展地层分界线、构造线的地下和地表相关性分析、地质作图等工作, 地质调查法应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和隧道内地质素描,可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的隧 道超前地质预报

    d)探测目标体与相邻介质存在较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并具有足以被探测的规模; )地质复杂程度B级、C级、D级的隧道: f)TBM施工隧道。

    6.3.1地质调查法应开展地层分界线、构造线的地下和地表相关性分析、地质作图等工作。 地质调查法应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和隧道内地质素描,可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的隧 道超前地质预报

    地质调查法是根据隧道已有勘察资料、地表补充地质调查资料和隧道内地质素描,通过 地层层序对比、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性分析、断层要素与隧道几何参数的 相关性分析、临近隧道内不良地质体的可能前兆分析等,利用常规地质理论、地质作图和趋 势分析等,推测开挖工作面前方可能揭示的地质情况的一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地质调查法包括地表补充地质调查、隧道内地质素描等,对技术人员要求具有扎实的地 质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 断层破碎带、岩溶、高磨蚀性硬岩、高地温、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为重要的不良地质 现象,突水突泥为重要的地质灾害,应进行专门调查。 1对断层(破碎带)预报的地质调查应包括:1)断层的位置、性质、产状和规模(长 度、宽度和断距),破碎带中构造岩的特点。2)断层上下盘的地层岩性、破碎情况及错动 方向。3)主断裂和伴生与次生构造形迹的组合关系。4)断层形成的时代、应力状态及活动 性。 2对岩溶及采空区地质调查内容包括: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层产状、地下水位、可 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层面与层间裂隙等。 3对瓦斯地层地质调查应包括:1)有害气体类型、物理化学性质及危害。2)含气岩层 岩性及特征:岩性、位置、层数、层厚及其空间变化特征。3)围岩的岩性及与含气岩层的 空间关系。4)含气岩层的构造位置以及储积有害气体的地质构造。5)地下水与有害气体的 共存关系。6)对有害气体地段采取有害气体监测并提出处理措施、意见。 4对涌水突泥致灾构造进行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对致灾构造进行分类判断,以及对突水突 泥前兆特征进行辨识。其中,突水突泥主要致灾构造类型包括溶蚀裂隙型、溶洞溶腔型、管 道及地下暗河型、富水断层型、导水断层型、阻水断层型、侵入接触型、层间裂隙型、不整 合接触型、差异风化型和特殊条件型。

    5对岩爆、大变形进行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地质构造、区域地应力 分布状态等。 6.3.2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应在隧道内实施超前地质预报前进行,并在洞内超前地质预报实施 过程中根据需要及时补充修正。地质调查资料整理可采用地层对比、地质作图、地质类比, 趋势分析法,并绘制到原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和纵剖面图上。

    5对岩爆、大变形进行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地质构造、区域地应力 分布状态等。

    过程中根据需要及时补充修正。地质调查资料整理可采用地层对比、地质作图、地质类比、 趋势分析法,并绘制到原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和纵部面图上,

    6.3.3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在分析已有隧道勘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应包括以下内容:

    a)地层、岩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 b)断层、褶皱、节理密集带等地质构造在隧道地表的出露位置、规模、性质及其产状 变化情况。 c)地表岩溶发育位置、规模及分布规律,应特别注意调查隧址附近天然洞室、各种既 有的和在建的地下工程,并对其与本项目隧道的相互影响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d)煤层、石膏、膨胀岩等特殊地层在地表出露的位置、宽度及其产状变化情况,地下 水在地表出露的位置。 e)河流、水库(塘)的分布。 f)人为坑洞与隧道空间位置关系。

    1对存疑虑的相关重大地质问题和地段应开展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工作,包括下列资料: )隧道施工造成地表地质环境及地下地质环境的破坏情况,主要涉及固体矿产开发、水资 源开发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液体废弃物处理、有害气体问题,斜坡环境地质问题,土壤 荒漠化、盐渍化及水土流失问题。2)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下沉、地面裂缝与地表塌陷调查 等。 2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隧道,在隧道通过地带岩溶水地表排泄点进行实时监测,监测内 容主要包括泉点、暗河等的水量及其动态、水化学与同位素化学变化特征等,视需要可进行 大气降水与气温监测。

    6.3.4隧道内地质素描包括掌

    a)地层岩性、岩层产状、断层、节理、岩脉及软弱岩层。 b)岩爆、大变形等高地应力现象。 c)特殊地层。 d)瓦斯等有害气体及高地温现象。 e)岩溶及采空区。

    a)地层岩性、岩层产状、断层、节理 b)岩爆、大变形等高地应力现象。 c)特殊地层。 d)瓦斯等有害气体及高地温现象。 e岩溶及采空区

    6.3.5隧道内地质素描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地质构造复杂、重点预报区段每循环进行 丁。 b)掌子面地质素描记录按附录B所示内容填写。 c)地质素描图在现场绘制草图,不应回忆编制或室内制作。 d)地质素描原始记录、图、表等应当天整理。 e)掌子面素描图可采用高清成像或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进行采集

    6.4.1弹性波法适用于划分地层界线、查找地质构造、探测不良地质体的厚度和范围,并应

    5.4.1弹性波法适用于划分地层界线、查找地质构造、探测不良地质体的厚度和范围,并应 符合下列要求:

    a)探测对象与相邻介质应存在较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并具有可被探测的规模。 b)数据采集时应尽可能减少隧道内其他震源振动产生的弹性波的干扰,并应采取压制 弹性波干扰的措施

    方式参照附录C,预报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在采用电火花震源激震时,激发的弹性波信号特征以高频段为主,体现声波传播特性, 波场衰减快,探测有效距离相对较短,通常在完整硬质岩地层可预报70m.但不超100m:

    在采用重锤锤击激震时,激发的弹性波信号特征以中低频段为主,体现地震波传播特性,在

    6.4.3弹性波法观测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根据隧道施工情况及地质条件,确定接收器(检波器)和激振点位置。 b)接收器(检波器)和激振点(炮点)应布置于初支与围岩紧密接触的隧道轮廓上, 参见附录C。 c)激振点(炮点)数量应满足数据处理要求; d)所有布置的接收器(检波器)和激振点(炮点)的坐标测量误差不得超过5cm。 e)预报数据采集工作应在环境相对安静无强振动干扰情况下进行。 .4.4弹性波法数据质量控制,激发记录质量评价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种。凡有下列缺陷之 一的记录,应为不合格记录。 a)初至波时间不准或无法分辨。 b)信噪比低,干扰波严重影响到预报范围的反射波, c)单炮记录合格率小于80% d)采用初至波时间出现无规律波动(延退)。 e)测试有效单道波形数据不满足数据处理要求,通常不得少于72道, .4.5弹性波法资料分析与判释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仪器配套的处理软件进行分析。 b)对单道记录进行滤波、压制干扰和指数增益调整。 c)对于每一道不同炮的记录和每一炮不同道的记录进行对比分析,以规律性好、重复 生好的记录道进行成像处理。 d)结合实际开挖面岩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速度范围,进行速度分析与聚焦成像联合反 黄。 e)应用反演成像成果、波速、泊松比和动态杨氏模量等参数特征,结合开挖工作面地 素描和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地质解译,

    6.4.5弹性波法资料分析与判释应符合下列要

    不用仪器配套的处理款件进1力机 b)对单道记录进行滤波、压制干扰和指数增益调整。 c)对于每一道不同炮的记录和每一炮不同道的记录进行对比分析,以规律性好、重复 性好的记录道进行成像处理。 d)结合实际开挖面岩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速度范围,进行速度分析与聚焦成像联合反 演。 e)应用反演成像成果、波速、泊松比和动态杨氏模量等参数特征,结合开挖工作面地 质素描和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地质解译,

    6.5.1电磁波反射法超前地质预报主要采用地质雷达探测,主要用于岩溶、断层破碎带、软 弱夹层等不均匀地质体的探测,除应符合本技术规程物探法超前地质预报应具备的条件外, 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b)探测体具有足以被探测的规模,探测体的厚度大于探测天线有效波长的1/4,探测 体的宽度或相邻被探测体可以分辨的最小间距大于探测天线有效波第一菲涅尔带半径。 C)避开高电导屏蔽层或大范围的金属构件

    电磁波反射法主要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是利用电磁波在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岩体中的传 播及反射,根据传播速度和反射脉冲波走时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一种物探方法。 6.5.2地质雷达探测仪器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

    起磁波反射法主要术用地顶雷达测

    播及反射,根据传播速度和反射脉冲波走时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一种物探方法。

    a)系统增益大于150dB; b)信噪比大于60dB: c)采样间隔小于0.5ns,A/D模数转换大于16位; d)计时误差小于1 ns; e)连续测量时,扫描速率大于64次/s; f)具有可选的信号叠加、实时滤波、时窗、增益、点测与连续测量、手动与自动位置 标记等功能; 9)具有实时监测与显示功能,具有多种可选方式和现场数据处理功能。 6.5.3地质雷达预报距离和测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地质雷达预报时,应选用适宜频率的天线进行探测: b)岩体完整的低电导率和低磁导率的区段宜每30m预报一次; c)岩体破碎、构造发育、含水较高的高电导率和高磁导率的区段宜每20m预报一次;

    a)地质雷达预报时,应选用适宜频率的天线进行探测; b)岩体完整的低电导率和低磁导率的区段宜每30m预报一次; c)岩体破碎、构造发育、含水较高的高电导率和高磁导率的区段宜每20m预报一次; d)相邻两次预报宜布置5m的重叠区段; e)测线应结合掌子面地质情况布置,不宜少于两条,横向测线至少一条且贯穿掌子面 必要时辅以竖向测线。

    6.5.4地质雷达探测资料的解释应符合下列规负

    a)参与解释的雷达剖面应清晰; b)通过反射波形、能量强度、初始相位等特征确定异常体性质: c)通过对异常同相轴的追踪或利用异常的宽度及反射时间,计算异常体的平面范围和 深度; d)结合地质条件、介质电性特征、被探测物体的性质和几何特征、已知干扰进行综合 分析,必要时应制做雷达探测的正演和反演模型; e在提交的时间剖面中应标出地层的反射波位置或探测对象的反射波组。

    电磁波在各类岩土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岩土体的完整性、含水性和电性特征的差异,导 致雷达电磁波的波形、波幅、周期和包络线形态等有较大差别,形成不同的地层具有不同的 雷达图像特征。 资料的解析依据波形特征判断目标性质,还采用追踪回波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延续和变化 对应展现出地质体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形态,尤其进行大面积探测时,小的孤立目标在平面上 不易追踪,这时可采用横向衰减对比处理解释方法,寻找幅度突变点,即目标所在的位置。 通过大量工程探测实践,行之有效的解释方法有灰度法、变面积法、单点波形法、横向 衰减对比法等。地下介质电磁波传播速度的获取方法有已知钻孔探测法或已知目的层探测法 共中心点法或直达波法、公式计算法或经验数据法。

    6.6.1瞬变电磁法可用于探查岩溶、洞穴、采空区以及地层富水等情况,连续预报时前后两 次应搭接不少于10m,预报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a)岩体完整、干燥的洞段预报距离为80m~100m,不宜超过120m。 b)岩体破碎、含水率高的洞段预报距离为50m~80m,不宜超过100m。 C)隧道曲线段应适当减小预报距离。 d)应在预报掌子面处采用重叠回线装置,激发和接收线圈,正对掌子面三个面进行测 量(斜向下15°~45°,斜向上15°~45°),每条测线布置不少于15个测点,通过移动发射 接收线圈,形成3条实测剖面。必要时正对掌子面五个面进行测量

    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射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间 歌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地下介质中引起的二次感应涡流场,以提取地质信息的一种 探测方法。

    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射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间 款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地下介质中引起的二次感应涡流场,以提取地质信息的一种 探测方法。

    2瞬变电磁法使用的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

    a)发射电流不小于3A。 b)通道灵敏度应达到0.5μV。 c)等效输入噪声应小于0.1μV。 d)对50Hz工频干扰抑制能力不应小于60dB。 6.3瞬变电磁测试应符合以下要求:

    6.6.3瞬变电磁测试应符合以下要求:

    a)测试过程中不应有金属、磁性物质接近线

    b)工作前检查并确保发射线圈、发射机高压连接点绝缘。 c)仪器参数设置与预报距离、线框参数等条件相适应。 d)每个测点、各倾角进行3次重复测试,3次测试的曲线形态应相近。 6.6.4瞬变电磁法探测资料的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a)资料处理应使用仪器配套的处理软件系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采用增强有效信 号、压制干扰信号、提高信噪比等手段,使视电阻率等值线图能够清晰成像。 b)可对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和发送电流切断时间影响的改下处理。 c)应计算和绘制视电阻率、视纵向电导断面图,也可计算视时间常数等。 d)应根据响应时间特征和剖面曲线类型划分背景场及异常场,确定地电模型和异常, e)应根据观测资料处理结果进行定性解释和异常的半定量、定量解释,编制平面剖面 地质解释图。 f)地质异常体(储、导水构造)判断标准应以现场多次采集分析验证的数据为依据: 总结其变化规律,得出隧址区异常标准值。 6.6.5瞬变电磁法预报资料解释时,原则上低阻异常区为富水区(可能为断层破碎带或节理 密集带),高阻异常区为贫水区(断层破碎带或节理密集带),但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结合计算和绘制视电阻率、视纵向电导断面图,参考多方资料总结前期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以保证资料的合理性

    5.7.1直流电法适用于探测任何地层中存在的地下水体位置及相对含水量大小,如断层破碎 带、溶洞、溶隙、暗河等地质体中的地下水。常用的直流电法有激发极化法、三极空间交汇 探测法等,

    激发极化法是利用探测对象与周围介质之间的激电效应差异,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建立 的激电场分布规律,进行含水构造超前探测的方法,并且不良地质与围岩激电效应差别越大 激电场改变越明显、越容易探测到,因此通过分析测量电极所探测到的电位变化,就可以了 解到隧道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的位置和规模等情况;三极空间交汇探测法是通过三个以上的 发射电极,进行空间交汇,区分各种影响,并压制不需要的信号,突出隧道前方地质异常体 信号的一种方法。 6.7.2直流电法探测有效预报距离不宜超过40m,连续探测时前后两次应重叠5m以上, 6.73直流电法探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电极布置前,应消理隧道掌子面、拱顶及边墙危石; b)电极位置的允许偏差应为±5cm; c)TBM停机探测时,TBM刀盘应后退脱离掌子面,收起撑靴脱离边墙,减少干扰; d)供电和测量导线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00MQ; e)应检查电极与围岩的接触是否良好; f)采集区内应清除或避开附近的电磁干扰源;当不能清除或避开时,应在记录中注明 并标出位置; g)掌子面应平整,且不宜有大量积水。 5.7.4直流电法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数据测试前应进行仪器检查、导线漏电检查、测量电极极差检查、接地电阻检查, 各项检查指标应符合本规程要求; b)根据探测需要和围岩条件设置合适的供电电流大小、供电时间、测量时间等; 数据采集过程中,应减少现场人工电流或电磁干扰; d)在开展激发极化法测量时,测量电极极差不应大于2mV; e)数据记录应包括电流、电位差、视电阻率;在开展激发极化法测量时,还应记录半 衰时; f)应用TBM搭载式直流电法探测时,应在TBM停机时记录刀盘上电极的位置; )测试过程中、应对显常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重复观测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

    6.75直流电法数据现场采集数据的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a)坏点数据的数量不应超过全部数据的10%,且坏点不应连续出现; b)现场采集数据的质量检查应采用重复观测方式,重复观测量不应小于总工作量的 5%; c)电阻率法的数据质量允许相对均方误差为±5%,激发极化法的数据质量允许相对均 方误差为±5%,否则应查明原因并重新采集数据。

    6.7.6直流电法现场数据资料处理与

    b)TBM施工隧道,应根据TBM干扰特征的统计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降低观 测数据中的干扰影响; c)应对电阻率法的观测数据进行反演,得到隧道开挖面前方一定范围内的电阻率分布 信息:针对多解性,宜采用已知地质信息和先验约束反演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反演处理:

    d)开展激发极化法探测时,除获取视电阻率分布曲线外,还应绘制视极化率、半衰时 曲线; e)应结合隧道地质勘察、设计、试验、监测等资料,对地质分析结果、反演结果、视 吸化率、半衰时曲线等进行综合解释,判断隧道掘进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含水情况等; f)高电阻率、低极化率、短半衰时异常可判断为弱富水;低电阻率、高极化率、长半 表时异常可判断为富水;在隧道的同一地层单元,通过跟踪开挖揭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 水量估管

    法可用于探查岩溶涌水、断层涌水、向斜构造涌

    岩体温度法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含水体预报,是利用围岩温度场差异来确定隧道施工掌 子面前方含水体的大小,进而进行涌水预报(岩溶涌水、断层涌水等、向斜构造涌水等) 根据现场试验结果,采用最佳深度钻孔进行隧道围岩岩体温度测试,消除隧道洞内施工 时岩体温度测试结果影响;采用隧道址区区域地温梯度对岩体温度测试结果进行校正,突显 遂道掌子面前方含水体对岩体温度的影响,利用地下水在岩体中的循环流动降低或提高、流 经位置及其周围岩石体温度的作用进行隧道施工涌水预报。

    6.8.2岩体温度法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6.8.3岩体温度法探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有效预报距离宜为30m左右,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预报范围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 5m。 b) 测温宜采用便于孔中埋设使用的温度传感器及对应的数据采集仪。 c)观测系统布置及现场数据采集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根据现场条件和预报需要在掘进面后方10m~70m范围内沿隧道轴向在拱顶 拱腰或边墙布置测线。 2)每条测线上一般布置10个测温孔,孔间距一般为5m,孔深不应小于0.5m, 3)安装测温传感器时,应将测温传感器送至测温孔底,并应进行封孔处理。

    6.8.4岩体温度法探测资料的处理应包含下列

    a)数据预处理:输入各测点相应的参数(坐标、里程、高程等)。 b)地形校正:岩体温度测试结果受地形效应的影响,难以对结果做出判断,通过地形 校正,可凸显地下水对岩体温度场影响程度。 c)网格化及回归分析:通过网格化对整个测线所形成的剖面进行有限元计算,便可得 到整个区域的岩体温度场,回归分析则是为测线建立函数关系,通过得到的特征曲线,可计 算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地下水的位置。 d)自动成图及输出:成果的输出主要包括岩体温度场特征曲线或2D等值线图。 6.8.5岩体温度法预报资料解释时,应结合计算和绘制视岩体温度曲线或剖面图,参考多方 资料总结以往经验,原则上经背景场校止(考虑隧道理深情况)后岩体温度出现温度下降或 上升趋势为富水区,结合变化梯度定性分析水量情况。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判断资料,保证 资料的合理性。 6.8.6岩体温度法预报应编制探测报告,内容包括探测工作概况、采集、测线布置图(表) 及解释参数,探测段岩石及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分布状况,岩体温度探测最佳钻孔深度确定、

    及解释参数,探测段岩石及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分布状况,岩体温度探测最佳钻孔深度确定 测线布置、物探解释结果、岩体温度变化曲线或面图、地质解译结果等。

    6.9TBM破岩震源地震波法

    5.9.3TBM破岩震源地震波预报数据采集应

    a)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应按照设计方案及实施细则确定的观测系统、仪器参数等进 行现场数据采集工作,并采取相应的干扰控制措施。 b)TBM破岩震源地震波预报数据采集应在TBM完全掘进状态下进行。

    质量标准6.9.4TBM破岩震源地震波预报方法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按照探测所需时间长度将先导传感器与接收值

    b)将分段后的先导传感器和接收传感器信号分别做互相关处理,再进行叠加,得到转 化后的标准地震记录。 c)根据现场地震记录的数据质量及解释的需要,选择处理方法和步骤。 d)准确输入现场采集参数,包括隧道的几何尺寸、掘进面里程、检波器和震源点坐标 等。 e)应剔除不合格的地震道,但不能大于总地震道数的1/6。 f)应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确定主频范围,并采用带通滤波等方法滤除噪声干扰,提 取反射波。 g)采用反射成像、速度扫描等计算地层特征参数。

    6.10.1超前钻探法是利用钻机在隧道开挖工作面进行钻探获取地质信息的一种超前地质预 报方法,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光伏发电标准规范范本,富水软弱断层破碎带、富水岩溶发育 区、煤层瓦斯发育区、重大物探异常区等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必须采用。 6.10.2加深炮孔探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孔深应较爆破孔或循环进尺深3m以上。 b)孔数、孔位应根据开挖断面大小和地质复杂程度确定, c)在富水岩溶发育区应按施工作业循环实施,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反馈信息,严禁盲 目装药放炮。 d)钻到溶洞和岩溶水时,应视情况采用地质超前钻探和其他探测手段,查明情况,确 保施工安全,为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e)钻到瓦斯气包时,应采用超前钻探法或物探方法查明情况,同时进行瓦斯浓度监测, 确保施工安全,为瓦斯隧道施工安全提供依据。 f)加深炮孔探测严禁在爆破残眼中实施。 9)揭示异常情况的钻孔资料应作为技术资料保存。 圣文明

    加深炮孔法是利用风钻或凿岩台车等在隧道开挖工作面钻小孔径浅孔获取地质信息的 一种方法,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隧道的超前地质探测,尤其适用于岩溶发育区。 6.10.3超前钻探法可采用冲击钻和回转取芯钻,并应按下列要求二者合理搭配使用,减少 占用开挖工作面的时间。

    ....
  • 相关专题: 公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