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315-2021 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pdf

  • DB14/T 2315-2021  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0.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9-1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5.3.3路基排水应符合以下要求:

    DB14/T2315202

    e)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公路位于城镇规划区的路段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 要求充分利用公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 雨水湿地、透水铺装、渗管/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 响开发控制目标。 公路路线穿越耕地集中分布区,按照要求间隔距离设置沉淀池,防止冲毁农田。路基排水设 计将排水渠道设计融入当地自然沟渠钢结构标准规范范本,并与农田水利设施相结合。 g 在公路互通立交区根据原有地形排水体系,因地制宜地将路基排水系统引入,达到灌溉和排 水的目的。 h 公路路线穿越泉域重点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I类和ⅡI类地表水体的,严禁排放水污染 物。

    4.2桥涵标准化设计应注重结构设计体系化、结构构件标准化、加工制作自动化、现场安装装 造运维信息化、拆除部件再利用化。鼓励采用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等 业化建造的结构形式。

    梁构造设计,方便养护与检查,减少能积留湿气的死角或凹槽。重视钢结构纵、横向受力的连 衡性,细化截面过渡和连接设计,避免应力集中引起疲劳损伤,提高耐久性。

    DB14/T23152021

    DB14/T23152021

    5.4.4桥涵生态环保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优化下部结构设计,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山区公路,为减少墩台施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 于纵横坡陡哨的路段,应对墩台施工方案进行单独设计,合理设置墩台、系梁标高,尽量避 免系梁、承台施工扰动边坡,对原地面扰动过大的要进行恢复。公路路线穿越敏感区的,合 理选择桥型,尽量减少桥墩数量设置。 6 合理设置动物通道,穿越湿地路段利用桥梁保持湿地的水力联系。公路路线穿越鸟类集中分 布区时,桥梁两侧加装防护网,并对桥墩进行警示性装饰,预防鸟类伤亡事故。 C 水环境保护设计,强化穿越敏感水体路段的径流收集与处置。公路建设应特别重视对饮用水 水源地的保护,路线设计时,应尽量绕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防范危险化学品运输带来的 环境风险,对跨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和二类以上水体的桥梁,在确保安全和 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应在桥梁上设置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并在桥梁两侧设置沉淀池,对发 生污染事故后的桥面径流进行处理,确保饮用水安全。

    5.5.1隧道选址应符合以下规定

    项目所在地区的地表植被较好的条件下,隧道要提倡早进洞,晚出洞,应以少破坏植被,最 大限度保护植被,与自然地形坡面平顺衔接为原则; 6 洞口原则选择零填挖处(洞中心线处洞顶填挖为零); 注重隧道洞门景观设计,在满足洞口防护、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将洞口作为一个与周边环境 协调的景点建筑,并缓和驾乘人员高速进入隧道暗环境时的紧张感; 隧道选址应在地勘工作基础上,避免穿越地下水丰富区域,施工时采取封堵措施,避免大量 疏干地下水。

    5.5.2隧道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隧道平面线形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状况、洞口接线、通风、车辆运行安全和施工 条件等因素,可采用直线或较大半径的曲线; b 隧道纵断面线形,应以行车安全、排水、通风、防灾为基础,同时考虑施工期间的排水、出 渣、材料运输等条件确定,尽量设置缓坡,最小纵坡值宜不小于0.5%,最大纵坡一般控制在 3%以下。

    5.5.3精细化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a)针对隧址周边地形特点,综合考虑安全、环保、美观、经济、排水等因素,落实“早进洞晚出 洞"和尽量降低边仰坡高度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洞门形式与洞口位置,避免在洞口形成 高边坡和高仰坡,洞口顶部仰坡高度不宜高于20m; b)推行中、短隧道单向CD挑梁法出洞设计,实现“零开挖”

    5.5.4绿色照明应符合以下规定

    DB14/T2315202

    广应用光纤传导、太阳光与人工光结合及导光管采光系统等绿色照明技术,以减少市电的使 用量。

    5.5绿色通风应符合以

    a)应将通风能耗作为隧道位置布设、线形、断面及纵坡设计的一项重要比选因子,在保证交通 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有利于隧道通风的设计方案;隧道通风方案设计应首先考虑自然通风的 可能性,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时,宜优先采用纵向机械通风方案与应用分布式智慧型单相供 配电技术; b 公路隧道通风主要分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对于长度在700m以下的隧道一般可采用自然 通风,而对于长度在700m以上的隧道一般应考虑采用机械通风,具体应根据通风计算结果确

    定。 6 互通交叉 6.1 注重互通立交用地规模的控制,在满足功能、安全和运营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互通式立体交叉 设计应规模适当、布局紧凑,选用合理的形式,以减少占地,具体措施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高速公路与一 一级公路交叉所设置的枢纽互通立体交叉 当交通量较小时,左转弯直连或半直 连匝道设计速度不 宜超过 60km/h;建设条件复杂的枢纽互通立体交叉, 在保证通行能力和行 车安全的前提 可选用较 低的技术指权 b) ⅢI类地形区 一般互通立体交叉, 交通量不大时,可适当降低环形匝道的设计速度和圆曲线 半径,并充分利用地形, 采用适当 当的变异形式, 对长匝道或互通式立体交叉连接线,可设置 曲线迁回展线; c 对于因布局间距需要、连接县级及以下城镇、预测期末交通量小、 用地紧张或地形地质条件 复杂地区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宜采用菱形形式 6.2 占用耕地数量较大的互通立体交叉宜进行工 互通区内土地综合利用论证,在保证互通立体交叉功 能和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可将公路服务设施或收费、监控通信及养护等管理设施布设在互通立体交叉用 电范围内,或通过设置机耕通道、匝道桥梁化等方式, 为互通立体交叉区内耕地的耕作提供条件。 6.3 互通交叉生态环保设计应符 a 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遵循选型与功能定位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力求互通立交与自然环 境和人文环境和谐一致,注重对现状地形的利用来合理选择立交形式,注重通过立交范围内 的地形整治实现合理的线形设计和景观营造: b 对于互通立交内部区域的路基边坡(包括主线和匝道) ,宜结合原有的自然地形对路基边坡 进行坡面修饰,放缓边坡,建议在项日设计中,尽量采用较为缓和的边坡,便于形成绿化景 观,提升互通整体美感: C 对于挖方边坡,应以保证视距为前提,以结合地形为基础,进行自然化的坡面修整,形成自 然圆滑的形态,并采取植物防护: d 对于互通式立交内主线与匝道相互之间包围区域的排水,结合汇水面积及坡面坡度灵活采用 适宜的宽浅土质排水沟或者取消排水沟,设置浅碟形土质蒸发池或进行湿地化处理。蒸发池 或湿地坑的设置位置应结合地形条件采取不规则的接近自然的形状: 互通交叉工程的设计应考虑通行便利性,合理设置动物通道,通过设置桥涵维持湿地路段的 水力联系。

    5.6.4互通区涉及的灯光照明,可采用太阳能发电、风电或LED节能技术,实现

    DB14/T23152021

    DB14/T 23152021

    DB14/T23152021

    5.6.5上跨天桥的形式要美观、多样化。天桥各部分构造宜简洁、流畅、明快。风景区、路堑及城镇 路段,可采用拱桥,如箱型拱桥、钢管混凝土拱桥、系杆拱桥、桁架拱桥、板肋拱桥等;路堑段还可考 虑采用斜腿刚构桥型:一般路段,可采用简支梁桥、连续梁桥、T型刚构等。

    a)开展能耗低、亮度高、视认性好的全天候级的超薄主动发光标志技术应用; b)开展采用可循环利用的环保型材料进行标志板模块化制作: c)开展基于风景道、旅游公路的交通标识体系设计。 5.7.1.2交通标线开展采用低VOC排放量的MMA双组份标线材料、树脂类预成型标线带 临时标线等技术在标线中的应用,通过采用高压喷涂、预成型技术、冷拌等施工工艺降低环境

    5.7.1.3防护隔离设施宜开展以下工作:

    a)鼓励开展各种高强、高韧、轻质、耐腐蚀、可循环利用、可设计的复合材料在护栏材料上的 应用; b) 开展废旧波形梁护栏再利用技术应用。 5.7.1.4视线诱导设施鼓励采用抗冲撞、反光性能强,夜间视认性好的A3类突起路标技术,降低环 境影响和道路成本。

    5.7.1.5监控设施宜开展以下工作:

    5.7.1.6通信设施宜开展以下工作:

    DB14/T2315202

    7.2.1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及管理中心等设施的绿色建筑与节能设计应符合GB50176、GB5 相关要求。

    5.7.2.2清洁能源利用应符合以下要求!

    9.1声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声屏障工程设计应符合JT/T646.3的相关要求,通风隔声窗工程设计 GB50118的相关要求。

    DB14/T23152021

    DB14/T23152021

    5.9.2水环境保护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包括收集管线两条和桥头沉淀池,管线连接采用承插连接,吊架固定于工 梁底部。 收集管线敷设依据桥面标高进行设计,设计坡度大于0.3%;施工前须先对现场条件进行核实, 如发现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应及时进行变更。 C 收集管线采用吊架固定于桥梁底部,起始端收集管管顶距箱梁底20cm。 管道连接采用承插连接,粘接;连接管采用三通承插连接,粘接。 收集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据危险化学品一次运输最大吨位,估算确定收集池的容积: 同时对收集池进行防渗处理,防止事故污水渗漏污染。 充分考虑与桥梁已有结构的衔接,保证桥梁整体质量,

    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包括收集管线两条和桥头沉淀池,管线连接采用承插连接,吊架固定于 梁底部。 收集管线敷设依据桥面标高进行设计,设计坡度大于0.3%;施工前须先对现场条件进行核实 如发现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应及时进行变更。 收集管线采用吊架固定于桥梁底部,起始端收集管管顶距箱梁底20cm。 d 管道连接采用承插连接,粘接;连接管采用三通承插连接,粘接。 收集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据危险化学品一次运输最大吨位,估算确定收集池的容积, 同时对收集池进行防渗处理,防止事故污水渗漏污染。 充分考虑与桥梁已有结构的衔接,保证桥梁整体质量,

    3.1.1公路施工应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当地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项目环 告书(表)提出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持方案的批复意见要求。

    6.1.2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绿色施工方案;组织编制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理、水土保持监理实施方案,并将施工 期环境保护监理和水土保持监理纳入主体工程监理一并考虑,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饮用水源 保护区等重大环境敏感区,并可能存在重大环境影响的项目,可按规定选定环保专业机构协助开展施工 期环境保护监理和水土保持监理工作。

    6.1.3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通过宣 传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定期对建设单位、设计、施工及监理人员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绿色施 工意识

    6. 2 管理手册与制度

    6.2.1推进管理信息化宜开展以下工作:

    DB14/T2315202

    6.3.1实施工地建设标准化,实施驻地建设、工地实验室、混凝土拌和站、钢筋加工棚、预制梁场等 临建设施标准化建设。 6.3.2实施施工工艺标准化,鼓励工程构件生产工厂化与现场施工装配化。严格把好人员关、机械关、 材料关、工艺关;强化控制结构物强度、路基压实度、路基边坡坡度、路面平整度、桥梁安置与吊装精 确度、隧道衬砌厚度。

    6.3.3实施管理工作标准化,确保各项管理制度、机构人员到位,落实好技术管理、过程管控及内业 管理。

    6.3.4实施安全文明标准化,严格实行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夜间施工报备及适时

    6.4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6.4.1施工期节地措施

    6.4.3施工期节材应符合以下要求:

    6.4.4施工期节能应符合以下要求

    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机具、材料等

    对施工现场的生产、生活、办公和主要耗能施工设备应制定节能与能源利用控制措施。 C 施工现场应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机械设备档案,应对用电、用油分别计量,并应定 期定人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d 应合理安排工序及机械设备使用,保持较高使用效率和满载率,共享资源,降低各种设备单 位能耗。 e 施工临时设施应充分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采光、通风 外墙窗设遮阳等设施。临时设施墙体、屋面应采用节能、隔热材料,降低采暖、制冷能耗。

    6.5.1施工扬尘污染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5.5.2施工水污染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施工驻地视施工人员数量分别合理设置旱厕、化粪龚池或小型生化污水处理设施,旱厕和化粪 池定期清掏用作农肥,小型生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污水应达到相应的污水排放标准要求; 6 隧道施工排水、混凝土搅拌站排水及桥梁基础施工中的泥浆水宜设置沉淀池进行处理,上清 液排放或用于场地旱季洒水抑尘: C 跨越敏感水体桥梁水中基础宜因地制宜采用沉入桩、灌注桩、沉井等桩基形式,以减少对河 床或湖底的扰动影响;V 涉水桥墩桩基施工周围宜设置围油栏,防范施工机械跑冒滴漏所造成的油污染,

    6.5.3施工固体废弃物处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6.5.4施工噪声防护应符合以下要求:

    优先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和工艺,振动较大的固定机械设备应加装减振机座 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从源头上降低噪声源强:

    DB14/T23152021

    b)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段,在居民集中区150m以内的施工场地,宜避免夜间 (22:00~06:00)进行高噪声施工作业,夜间严禁打桩作业; c 采取建筑围挡、移动式或临时声屏障等防噪措施对受噪声影响大的声环境敏感点实施防护, 必要时在有条件的路段可结合运营期噪声预测超标情况建设永久性声屏障

    6.5.5施工光污染防护应符合以下要求

    a)减少夜间作业,尽量避免灯光、噪声对夜间动物活动的惊扰; 6 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在夜间施工,有防止强光外泄的措施,减少对周围居民的 影响; c 夜间电焊(电弧焊焊接)作业时,应有有效的挡光、遮光措施,夜晚照明用的镝灯应有灯罩, 防止强光外泄

    山东标准规范范本6.6.1路基环保清表凡

    6.6.3敏感路段施工生

    6.6.4水土流失防治应符合以下要求:

    a)半填半挖路段、隧道洞口下方应先实施挡土墙、拦沙坝等拦挡工程,再进行土石方填挖作业, 以避免开挖土石方顺坡滑溜而破坏植被和土地。 b 路基边坡及隧道洞口仰坡应及时采取工程或植物措施加以防护,雨季来不及实施永久防护工 程的,应采取临时排水、拦挡及苦盖措施。 ) 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设计规定的取主场、弃渣场进行取、弃土作业,禁正占用基本农 田。

    OB14/T23152021 d 选定的弃渣场必须先做好排水、支挡等防护工程后方可弃渣。 应选择有开采手续的合法砂石料场供应商,并在砂石料购买合同中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 外购砂石料场的选址宜尽量选择位于路线200m以外,以减少砂石料场对生态和公路路域景观 造成的影响。 一临时田仙生大边

    土壤标准6.6.5临时用地生态恢复应符合DB14/T1719的相关要求。

    7.3.1公路养护宜采用节能环保型养护装备

    DB14/T2315202

    ....
  • 相关专题: 公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