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1609-2021 山区普通公路改扩建工程技术规范条文说明.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b)急弯曲线路段介于回头曲线和正常路段之间,结合对应的设计速度拟定了相应的最 小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 C)最小平曲线半径计算公式为
V2 Rmin = 127(f + i)
人孔标准a)设计速度小于或等 b)设计速度大于60km/h的城镇地 超高值可采取6%
二级公路设计速度采用40km/h的困难路段,经充分论证后可采用设计速度35km/h、 30km/h的平纵指标,但平面半径不宜小于40m;三级公路设计速度采用30km/h的困难路 段,经充分论证后可采用设计速度25km/h的平纵指标,但平面半径不宜小于20m;并满足 合成纵坡、停车视距的要求。 条文说明 对于原有利用路段的半径较小的情况,但是又达不到回头曲线条件的路段,如果采用正 常路段的指标,会造成工程规模增加巨大,如果定义为回头曲线,又没有达到回头曲线的转 角指标,故定义为一种介于一般曲线和回头曲线之间的中间路段,对应采用中间路段的平纵 设计指标。 为兼顾安全性和舒适性,半径不宜过低,故二级公路平面半径不应小于40m。故三级公 路平面半径不应小于20m
二级公路设计速度采用40km/h的困难路段,为充分利用老路,降低造价,在采用相应
最低速度规范值,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设置公路限速设施。
条文说明 困难路段可参照《提升公路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安全通行能力专项行动技术指南》加强下 坡路段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提高护栏防护等级、增设预警和可变信息标志、增设加水点、 停车休息区、紧急停车带、避险车道、提高路面抗滑能力等,标志、标线的设置示例可参考 附录C.4。 6.6.7越岭路段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 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且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 大于5.5%。超过上述规定的路段应进行专项安全性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设 置公路限速设施
(增加平均纵坡6.5%档的连续纵坡和相对高差,并说明理由和调研结果,并参考交通部 长下坡专项行动指南,增加交通工程设施!) 二、三、四级公路长陡纵坡路段的平均坡度与连续坡长不宜超过JTGD20表6.6.7的规 定;超过时,应进行交通安全性评价,提出路段速度控制和通行管理方案,完善交通工程和 安全设施,并论证增设货车强制停车区和避险车道。 该条参考JTGD20第8.3.5条及条文说明(其适用范围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连续长陡 坡路段的下坡方向,其上坡方向仍按JTGD20第8.3.2、8.3.3条执行)。故本规范提出该条的 使用条件,需满足上坡方向的最低通行能力。 计速度60km/h二级公路应进行交通安全性评价,小型车最低运行速度不低于45km/h 大型车最低运行速度不低于25km/h;当低于最低运行速度时,可通过采用设置爬坡车道提 高通行能力,可采用改条文。 (因《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无二级公路设计速度60km/h对最低运行速度的要求, 故改条的最低运行速度参考高速公路设计速度60km/h对大型车和小型车最低运行速度进 行折减后的取值) 设计速度40km/h二级公路应进行交通安全性评价,小型车最低运行速度不低于30km/h, 大型车最低运行速度不低于15km/h;当低于最低运行速度时,可通过采用设置爬坡车道提 高通行能力,可采用改条文。 采用该条文路段,交通管理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应按《提升公路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安全 通行能力专向行动技术指南》IV类设置。
a)在连续上坡路段,当通行能力、运行安全受到影响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设置。爬坡 车道可采用"短距多处的方式,其宽度不应小于3.5m,有效长度不宜小于200m。 b)双车道公路服务等级为四级及以上的路段可不设爬坡车道。 条文说明 爬坡车道的设置,应根据公路功能、所在路段的代表车型、交通量的大小、载重车的比 例及行驶方向、通行能力等因素,结合地形条件及工程造价综合确定,应充分利用老路作为 爬坡车道。
如交通量较小,设置爬坡车道有可能导致工程造价骤增、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的,经技术 经济论证,可不设爬坡车道,同时加强交通工程设施,保证行车安全。 6.7.5最大合成坡度值应根据运行速度、圆曲线半径、路线纵坡、横向力系数、自然条件 经计算确定。 条文说明 将合成坡度限制在某一范围之内的目的是尽可能地避免陡坡与急弯的组合对行车产生 的不利影响。关于最大合成坡度的限值如何来确定,迄今为止,在理论计算上尚无确切的方 法,一般是用粗略的横向和纵向受力分析计算,再根据公路等级和地形类别确定最大允许值, 合成纵坡的方向一般是斜向路基边缘,某些情况下,会给行车带来危险。冬季路面有积 雪、结冰的地区,车辆横移性增大;自然横坡陡峻的傍山路段,斜滑后果严重;非汽车交通 比率高的路段,斜移将对非机动车造成较大危害。在具体设计时,应多方面考虑。 经分析在路拱横坡6%时,当路线纵坡达到8%,即设计速度为40km/h二级公路所能采 用的极限坡度。合成纵坡即为JTGD20的上限10%。根据JTGD20,最大路拱横坡可以采用 3%或6%,换而言之,平纵均采用极限值时,均能满足要求,相反对由斜移形成斜滑易造成 严重后果的路段,还应该采用诸如更小的合成坡度8%进行控制:但考虑到造价因素,本条 仍采用JTGD20的规定
7.3.1上路床应优先选用硬质石料填筑 填筑材料各项指标均应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7.3.1上路床应优先选用硬质石料填筑,填筑材料各项指标均应满足现行规
条文说明 路基填料应符合现行规范的规定,考虑到施工中的保通需求,规定上路床应采用填石 不应采用土质填料。 7.4.3高填方路堤、陡坡路堤以及既有路基存在病害时,应进行专项设计。
条文说明 路基填料应符合现行规范的规定,考虑到施工中的保通需求,规定上路床应采用填石 不应采用土质填料。 7.4.3高填方路堤、陡坡路堤以及既有路基存在病害时,应进行专项设计。 条文说明 既有填方路基,存在路基病害而该路基在改扩建工程中仍予以利用的,应首先对病害进 行彻底处治设计,再进行后续的填筑;改扩建中,既有的高填方路堤、陡坡路堤予以利用或 形成高填方、陡坡路堤的,也应进行专项设计,专项设计的内容应包括既有病害的调查与处 治、稳定性及防护措施计算、填筑及压实要求、监测方案等。 7.4.5拼宽路基应对地基基础的稳定性、承载能力、沉降情况进行评价,不满足要求时 采取挖换、注浆、强夯或采用复合地基进行处理。 条文说明 路基拼宽时,拼宽部分填筑前应对既有路基的边坡坡面和部分地基表面进行处理,处理 应包括以下内容: a)拓宽区域内的原地面处理 清除拓宽范围内淤泥、腐植土、树根及杂草等,并进行填前压实。当新拓宽路基位于水 塘、水沟等局部低洼积水地段,应先抽干积水,清除淤泥,或采用抛石挤淤、换填块片石或 透水性好的砂砾、碎石等材料,并分层碾压至基底标高。 b)应将既有路基边坡坡面一定深度范围和路肩外侧一定宽度范围的原状土挖除,
茶文说明 既有填方路基,存在路基病害而该路基在改扩建工程中仍予以利用的,应首先对病害进 行彻底处治设计,再进行后续的填筑;改扩建中,既有的高填方路堤、陡坡路堤予以利用或 形成高填方、陡坡路堤的,也应进行专项设计,专项设计的内容应包括既有病害的调查与处 治、稳定性及防护措施计算、填筑及压实要求、监测方案等。 7.4.5拼宽路基应对地基基础的稳定性、承载能力、沉降情况进行评价,不满足要求时 采取挖换、注浆、强夯或采用复合地基进行处理。
条文说明 路基拼宽时,拼宽部分填筑前应对既有路基的边坡坡面和部分地基表面进行处理,处理 应包括以下内容: a)拓宽区域内的原地面处理 清除拓宽范围内淤泥、腐植土、树根及杂草等,并进行填前压实。当新拓宽路基位于水 塘、水沟等局部低洼积水地段,应先抽干积水,清除淤泥,或采用抛石挤淤、换填块片石或 透水性好的砂砾、碎石等材料,并分层碾压至基底标高。 b)应将既有路基边坡坡面一定深度范围和路肩外侧一定宽度范围的原状土挖除。
c)对路基进行注浆处理或采用复合地基进行加固
路基进行注浆处理或采用复合地基进行加固
7.4.6拼宽改建路堤的填料应符合JTGD30的要求,宜采用有利于拼接的材料。
条文说明 拓宽部分路基填料应满足以下要求 a)宜选用透水性较好、不易风化的砂、砂砾、碎石等材料,也可选取与既有路基相同的 填料。 b)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以及含水量超过规定的土,不得直接作为新路堤 填料。需要使用时,应采取满足设计要求的技术措施处理,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7.4.7当拼宽宽度不满足压实机械作业要求时,可采用超宽填筑或翻挖既有路基,或增设 护肩、挡墙等工程措施。拼宽部分应分层压实。 条文说明 拼宽部分路基压实标准按JTGD30的要求执行。 受拼宽宽度限制、不能使用大型压实机械时,应降低分层厚度、提高填料CBR值,采 用小型振动压实机具进行压实,保证压实度。 填方路基窄幅加宽部分,可结合边沟基础施工时同步施工,并满足压实度要求,也可采
拼宽部分路基压实标准按JTGD30的要求执行。 受拼宽宽度限制、不能使用大型压实机械时,应降低分层厚度、提高填料CBR值,采 用小型振动压实机具进行压实,保证压实度。 填方路基窄幅加宽部分,可结合边沟基础施工时同步施工,并满足压实度要求,也可采 用浆砌片石或素混凝土回填,
拼接填筑时,临近结构物处可采用小型机具薄层夯压碎石或片石混凝土回填密实,并做 好排水工程的衔接设计。 当新老路基结合部受既有公路渗水影响时,可采取设置纵横盲沟、换填或掺灰改良等处 治措施。
7.4.8路基拼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在保证交通通行、路基稳定的前提下对原填方路基进行防护、绿化及交安设施拆 除。 b)新老路基结合部应设置合阶,合阶宽度不应小于1m,且应设置成2%~4%的内向横 坡。 C)拼宽路堤边坡形式和坡度应按JTGD30O的相关规定执行。 d)结合面以外不小于2m的范围,应增强补压,采用良好的路基填料填筑,确保拼接 密实,减小差异沉降。 e)路基拼接可采用铺设土工合成材料等措施加强连接。新老路基结合部加筋处治应符 合下列要求: 1)既有路基边坡开挖台阶,新建路基填筑、压实到相应标高时,再平整铺设加筋材料 伸至台阶内缘,使加筋材料的被动抗力区尽可能长。 2)加筋材料应选择抗拉强度高、延伸率小、易于施工的土工合成材料。 3)加筋材料在新路基中铺设长度应达到车道线外缘。 条文说明 土工合成材料一端应伸入既有路基整个台阶宽度,另一端在新路基中的铺设长度应达到 车道线外缘。除在旧路基边坡挖台阶、铺设土工格栅外,需在全幅路基顶面、水稳层顶面各 铺设一道土工格栅
7.5.1对高边坡开挖、不良地质路段的边坡,应进行专项设计。
7.5.1对高边坡开挖、不良地质路段的边坡,应进行专项设计。
条文说明 利用既有边坡存在病害,需进行处治,针对不同情况,可采取工程措施予以处治;专项 计的内容包括既有边坡病害的调查、成因分析和处治、边坡所在区域地质环境的调查、稳 定性及防护措施计算、防护排水设施、开挖要求、监测方案等。地质条件允许时,可通过上 部边坡加强锚固、下部调陡坡率的方式,以减少开挖宽度和高度。 7.7.1根据既有路基边坡、路面横坡、边沟等的排水能力调查情况,结合汇水面积合理确 定排水设施断面型式、几何尺寸等,确保排水通畅。 条文说明 路基排水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采取拦截、汇集、隔离和导流等措施排除路基积水。 b)当既有路基存在渗水、且拓宽部分路基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应加强新老路基间的排 (设计,可采取在新老路基结合部设置纵横向盲沟、在拓宽部分路基中设置砂砾层等措施排 余路基内部积水,砂砾层厚度不应小于20cm。 c)泉水、裂隙水和地下水位较高的路段可采用暗沟、盲沟排水,出水口标高应高于排水
条文说明 利用既有边坡存在病害,需进行处治,针对不同情况,可采取工程措施予以处治;专项 设计的内容包括既有边坡病害的调查、成因分析和处治、边坡所在区域地质环境的调查、稳 定性及防护措施计算、防护排水设施、开挖要求、监测方案等。地质条件允许时,可通过上 部边坡加强锚固、下部调陡坡率的方式,以减少开挖宽度和高度。 7.7.1根据既有路基边坡、路面横坡、边沟等的排水能力调查情况,结合汇水面积合理确 定排水设施断面型式几何尺寸等确保排水通畅
7.7.1根据既有路基边坡、路面横坡、边沟等的排水能力调查情况,结合汇水面积合理确 定排水设施断面型式、几何尺寸等,确保排水通畅。
a)应采取拦截、汇集、隔离和导流等措施排除路基积水。 b)当既有路基存在渗水、且拓宽部分路基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应加强新老路基间的排 水设计,可采取在新老路基结合部设置纵横向盲沟、在拓宽部分路基中设置砂砾层等措施排 除路基内部积水,砂砾层厚度不应小于20cm。 C)泉水、裂隙水和地下水位较高的路段可采用暗沟、盲沟排水,出水口标高应高于排水
沟最高水位。 d)在地下水位接近或高于路基设计标高或边坡基底范围内有含水层出露时,可设置加 深边沟或采用复式盲沟排除。加深边沟深度宜为1.2~2.0m,且不宜与其它沟渠合并使用。
拦截地下水的纵向加深边沟
拦截地下水的复式盲沟
8.1.5路面结构设计的分段长度,新建路段不宜小于1km,现有路面利用路段不宜小 于0.3km。 条文说明 改扩建项目对既有道路截弯取直,会在短距离内出现新建路面、既有路面处治利用交 替现象。考虑到充分利用既有路面同时又便于施工,做出了分段长度的规定。 8.2.1路面结构宜采用以下组合设计: a)底基层可采用级配碎石、填隙碎石等粒料类。交通量小的公路,经计算可取消底基 层,地下水位较高或线位较低路段,取消底基层后应设置排水性能良好的垫层或采用填石路 基。 b)基层宜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有粉煤灰供应的地区,可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基 层。 c)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宜选用设接缝的普通水泥混凝土,必要时设置传力杆和拉杆 或采用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以及钢纤维混凝土等面层。 d)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宜采用单层或两层结构,推荐采用AC结构;在特重、极重交 通荷载等级时,或有特殊要求路段,可采用两层或三层结构,表面层可采用SMA、Superpave 或改性沥青混合料。 e)单层路面厚度宜为40~70mm,双层路面厚度宜为90~120mm。 f)一般路段,硬路肩应与行车道采用相同的路面结构层;土路肩应进行硬化设计,硬化 材料宜采用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 条文说明 我省绝大多数等级道路均采用沥青面层。沥青路面设计采用双轮组单轴载100kN作为 标准轴载,依据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土基动回弹模量、所在地区近期交通组成与交通量、设 计轴载、地区的路用材料等并结合已有工程经验与典型结构拟定路面结构组织方案。 一般路段宜采用单层或双层式沥青路面,对重载交通比例较高及兼具城镇道路功能的路 段,可视需要采用三层式沥青路面或组合式路面。 8.2.4沥青路面应重视中间功能层设计。 条文说明 从现有公路多年运行的表观来看,大纵坡路段的路面损坏比一般路段严重。分析原因 是因线形指标的特点,路面结构内部承受更大的横向剪应力作用,对材料、层间粘结性能都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对此类路段的路面做特殊设计的要求,有 的地方加大结构层厚度,使用高性能的改性沥青,并采取加强层间粘结力的措施等。 8.4.1应结合路面调查分析、材料试验结果确定旧料的再生利用部位,并经材料配合比 设计确定旧料的参配比例。 条文说明 再生利用时不应局限于使用本项目的材料,旧路面回收料应以地域或管养单位为单位 按材料类型、规格等在一定地域内选择合理位置集中堆放,便于集中再生利用:不适宜材料 也便于集中处治。国内外一些工程经验表明,路面再生需达到一定的工程规模后才能实现较 明显的经济效益,例如广东省普通公路规定的再生总量不小于8万立方米。
8.4.2沥青路面应根据交通量、气候条件、既有路面状况、沥青路面回收料品质等因素 选择技术成熟、质量可控和经工程验证的再生技术。同一路段沥青材料再生利用次数不得走 过三次。 条文说明 沥青再生分厂拌热再生、就地热再生、厂拌冷再生、就地冷再生、全深式冷再生等5 种。由于冷再生沥青材料的厚度要求最低为80mm,再生面层施工工艺复杂,养生期长 在普通公路中不易达到要求,建议慎重选用就地冷再生,
桥梁净空宽度应符合JTGBO1中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a)不设非机动车道或检修道(人行道)时,桥梁宽度应不小于表7规定的各项宽度 之和
注:护栏采用SS级时,护栏宽度可取0.55m
设置非机动车道或检修道(人行道)的路段,桥梁全宽应包含该部分宽度,检修 道(人行道)净宽不宜小于1.0m;护栏宜采用如图a所示的布置型式,也可采用 图 b 所示的布置型式。路缘石高度宜采用 15cm,不应超过 20cm。
设置非机动车道或检修道(人行道)的桥梁护栏和栏杆设置示意图 C 桥接隧道的桥梁宽度,尚应考虑所接隧道的净宽,保持建筑限界的连续性。
设置非机动车道或检修道(人行道)的桥梁护栏和栏杆设置示意图
下的行车道宽度、侧向宽度和护栏宽度。 四级公路为了行车安全及后期提等的需要,其单侧侧向宽度设为0.5米。 当设置检修道(人行道)时,路缘石高度参照JTG/TD81执行。
9.1.4利用桥梁桥面最小
拟直接利用或改造加固后利用的既有桥梁,桥面净宽应满足以下规定: a)二级公路一般路段桥梁桥面净宽不小于8.0m、困难路段桥梁桥面净宽不小于7.0m b)三级公路一般路段桥梁桥面净宽不小于7.0m、困难路段桥梁桥面净宽不小于6.5m c)四级公路一般路段桥梁桥面净宽不小于6.5m、困难路段桥梁桥面净宽不小于6.0m 条文说明 既有桥梁在满足规定的技术状况评定等级和荷载等级的前提下,桥梁的桥面净宽满足本 条规定时,本着“能用尽用"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利用既有桥梁,尽可能节约投资,
9.1.5桥涵荷载等级
9.1.6桥涵检测与评定
用下的结构响应,并据此确定检算系数重新进行承载能力检算评定或直接评定桥梁承载能力 是否满足要求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的规定。位于城镇区内 的桥涵,当按照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的洪水频率设计导致桥涵高程过高而 引起困难时,可依据城镇防洪规划,按照相交河道或沟渠的规划洪水频率设计,但应确保桥 涵结构在设计洪水频率下的安全。
条文说明: 在部分城镇化地区会遇到桥位处总体防洪标准低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规 定的洪水频率,若仍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的洪水频率设计,桥面高程或涵顶 高程可能高出原地面很多,与城镇规划冲突。此时不宜直接套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可配合城市防洪规划综合考虑,按照相交河道或沟渠的规划洪水频率设计,并进行 专门的防洪评价。
9.2.2桥梁下部结构不应采用单支座独柱式桥墩。纵坡较大、半径较小的多跨桥梁宜采用 墩梁固结体系。
条文说明: 近年来单支座独柱墩桥梁在超载车辆的作用下发生了较多的倾覆事故,造成了较为重 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故本条规定不采用单支座独柱墩。同时,对纵坡较大、半径较小的多 跨桥梁,根据桥墩高度可在部分或全部桥墩上采用墩梁固结的措施来提高整座桥梁的稳定 性。 9.2.4桥梁拼宽设计应综合考虑结构型式、跨径布置、拼宽部分自身稳定性、地质等因 素并经检测论证后,确定拼宽部分与既有桥梁间是否连接。桥梁拼宽设计应符合JTG3362 的相关规定,同时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条文说明:桥梁拼宽一般有三种方式:①上部与下部结构均连接②上部结构连接、下 部结构不连接③上部与下部结构均不连接。三种连接方式各有其特点,主要根据桥梁结构特
条文说明: 近年来单支座独柱墩桥梁在超载车辆的作用下发生了较多的倾覆事故,造成了较为重 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故本条规定不采用单支座独柱墩。同时,对纵坡较大、半径较小的多 跨桥梁,根据桥墩高度可在部分或全部桥墩上采用墩梁固结的措施来提高整座桥梁的稳定 性。
9.2.4桥梁拼宽设计应综合考虑结构型式、跨径布置、拼宽部分自身稳定性、地质等因 素并经检测论证后,确定拼宽部分与既有桥梁间是否连接。桥梁拼宽设计应符合JTG3362 的相关规定,同时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条文说明:桥梁拼宽一般有三种方式:①上部与下部结构均连接②上部结构连接、下 部结构不连接③上部与下部结构均不连接。三种连接方式各有其特点,主要根据桥梁结构特 点、建设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
9.3.2新建涵洞应采取标准跨径设计 盖板涵、箱涵的标准跨径不宜小于1.5m 兼顾农业灌溉功能的圆管涵,其管径应满足排水 灌溉及养护功能所需
10.1.2隧道选址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经济合理的确定隧道平面线型指标及隧道平面布 置,路线总体设计应严格控制隧道规模,原则上应以不设通风设施的中短隧道为主,宜避免 设置长隧道和特长隧道。 条文说明 根据我省地形条件,结合普通公路等级低、选线灵活等特点,路线总体设计中尽量采用 明线方案,规定采用不设通风设施的中短隧道,主要控制隧道规模,减少隧道土建投资及运 营费用。由于长隧道需设置紧急停车带,且双向行车隧道通风困难,选线中宜避免设置长隧 道或特长隧道。
10.2.1隧道路段平纵线形应协调均衡,隧道进、出口不应布设半径小于一般值的平曲 线,洞口内外平面线形不应有急剧的变化。曲线隧道宜采用不设超高的圆曲线,需采用设超 高的圆曲线时,其超高值不宜大于4.0%。当设计速度为20km/h时,圆曲线半径不宜小于 250m 条文说明 隧道设置曲线时,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较大,有利于行车安全,同时隧道路面不需设 置超高,隧道断面较小并且全隧道统一,施工难度较小。因地形、地质等其他条件限制,采 用较小半径曲线时,其超高值根据JTGD3370.1不宜大于4%。隧道断面加宽导致内轮廓断 面不统一,不利于隧道施工,隧道平面不应采用加宽的圆曲线,JTGD20规定,圆曲线半径 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设置加宽,因此规定当设计速度为20km/h时,圆曲线半径不小于 250m。对于单洞双向行车的中短隧道,直线隧道通视条件较好,有利于隧道通风和观察对 向来车,行车较为舒适安全,隧道平面宜采用直线。 10.2.2隧道洞口内外侧各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的平、纵线形应一致。困难地段,经 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后,洞口内外平曲线可采用缓和曲线,但应加强线形诱导设施。 条文说明 根据JTGB01及JTGD3370.1,困难地段经技术经济论证后在洞口可布设缓和曲线,但 需避免急剧的方向改变,注重线形均衡协调,同时采取交通工程措施加强线形诱导。
10.3.1应考虑双向行车及兼 开应全少增加 险修道的宽度石化标准,隧道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 ,隧道建筑限界宽度应满足下
表。表11隧道宽度表设计速度公路等级检修道宽度(m)行车道宽度(m)侧向宽度(m)(km/h)601.50+0.752×3.502×0.50401.50+0.752×3.502×0.25二级351.50+0.752×3.502×0.25301.50+0.752×3.502×0.25401.50+0.752×3.502×0.25三级301.00+0.752×3.252×0.25251.00+0.752×3.252×0.25四级201.002×3.002×0.50注:四级公路检修道只单侧设置。条文说明检修道的设置应结合电缆槽的设置需求,当电缆槽只需单侧设置时,可只设单侧检修道取值应取上表的较大值。未设置检修道的一侧应保留不小于0.25m的余宽。10.3.2较宽的一侧检修道宜设置混凝土护栏,不设检修道的一侧应保留不小于0.25m的余宽。条文说明因普通公路隧道双向通行,检修人员作业时风险较大,故在较宽的一侧检修道设置混凝土护栏。10.3.3除城市周边兼具城市功能的隧道可根据情况采用饰面板、瓷砖等进行装饰外,其余隧道二次衬砌不进行装饰。条文说明参照“贵州省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洞内装饰专题研究的会议纪要"相关规定,除城市周边兼具城市功能的隧道可根据情况采用饰面板、瓷砖等进行装饰外,其他普通公路隧道洞内不进行装饰。10.4隧道交通工程及附属设施10.4.2隧道通风设施根据公路等级、隧道长度、设计速度、设计交通量、平纵线形等因素计算确定,一般情况下中短隧道可不考虑通风设施。条文说明汽车活塞风对单洞双向行车隧道通风不利,特别在隧道中部烟尘、一氧化碳浓度高,空气质量差,应根据公路等级、隧道长度、设计速度、设计交通量、平纵线形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通风设施,一般情况下中短隧道可不考虑通风设施。参照JTGD70/2的规定,长度L>2000m的二、三、四级公路隧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10.4.3无人行需求的长度L<200m及200m≤L<500m的直线隧道可不设置照明设施,200m≤L<500m的曲线隧道及500m≤L<1000m的直线隧道可根据交通量、隧道位置、接电条件等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设置照明设施,500m
隧道内应设置反光轮廓标、反光环等设施加强行车诱导。有人行需求的隧道,应根据隧道长 度和环境条件设置满足行人通行需求的照明设施。 条文说明 根据JTGB01规定:“二、三、四级公路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照明设施”,参照JTGD70/2 的规定:长度500m
12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12.5.2护栏的形式宜采用波形梁护栏、混凝土护栏,有景观要求或有特殊要求的路段可 选择采用缆索护栏或符合特殊要求的护栏形式,但应达到相应防护等级要求。 条文说明 鼓励使用经济有效的防护型式,如在挖方路堑回头曲线段,可采用柔性防护(如橡胶轮 台)的型式,同时结合加宽路肩宽度、边沟设盖板的综合处治方式,改善行车视距,或在合 适位置用堆土或堆沙的方式,做到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相结合。 12.5.4迎交通流的护栏端头宜采用外展形式,有条件的应外展至土路肩宽度范围外,路 堑路段应将外展端头埋入山体内。如无条件外展时:设计速度60km/h、40km/h的路段护栏 瑞头应采用吸能式端头,或在护栏端头前设置防撞垫,设计速度<40km/h的路段护栏端头 宜采用地锚式端头,并设置立面标记 条文说明 在填挖路基交界处护栏起点端头的位置,应从填挖零点向挖方路段外展延伸一定长度至不 构成障碍物(如挖方边沟等)的土体内并进行锚固,端部段护栏立柱最大间距为2m,并参照 TG/TD81设置端部锚固装置。 12.5.5除满足JTGD81相关规定以外,当存在如下情况之一时,也应设置护栏 a)路侧15m范围内(路堤坡脚起向外的距离)与高速公路并行,或与铁路并行达到JT/T 116规定的条件时:车辆驶出路外后有可能影响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营安全的填方路段 b)公路沿线小半径圆曲线或连续小半径圆曲线外侧填方路段, c)连续长陡下坡填方路段 d)通过饮用水源地的填方路段 e)凝冻和雾区填方路段。 条文说明 a)小半径圆曲线是指圆曲线半径小于等于JTGD20规定的最小半径极限值。 b)等王或接近ITGD20规定的最小半径极限值的查道外侧及纵坡≥7%的路堤事故多发
路段;急弯曲线、回头曲线的弯道外侧路堤; c)连续小半径圆曲线是指连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圆曲线小半径小于等于JTGD20规定的最 小半径极限值。 12.5.7考虑到今后有路面加铺、罩面的需求同轴电缆标准,波形护栏立柱高度宜预留加铺路面面层 的空间,一般为增高7.5cm。 条文说明 在造价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为避免路面加铺造成护栏高度不足,设计阶段根据预期路面加 铺、罩面的厚度作为波形护栏高度的增加值。增加值采用JTG/TD81中F型和加强型混凝 土护栏选取的7.5cm预留值
....- 工程技术
- 相关专题: 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