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192-2021 路基边坡变形远程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 DB37/T 5192-2021  路基边坡变形远程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2-2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37/T 5192-2021  路基边坡变形远程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1对新建工程,应收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路基设计、 地基处理设计、路基施工、施工期监测资料、周边环境、水文气 象统计数据等资料:对改扩建工程,尚应收集既有路基的设计与 运营资料。 2临水路基或水中路基还应收集水位变化情况、地下水和 地表水的水力联系情况、路基设计水位及水位变化控制值等。 3地下管线、涵洞及受路基影响的建(构)筑物应收集建 (构)筑物的结构、地基基础等方面的设计和施工材料、容许沉 降、容许差异沉降、容许转角、容许倾斜等,以及已发生的沉 降、差异沉降、转角、倾斜、裂缝等信息。 4.1.2不同路基类型的路段应符合相应的监测设计要求。 4.1.3系统设置应减少对工程实体和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4.1.4路基变形监测对象和监测目的应根据各路段的地质条件 路堤设计、地基处理方法、周边环境、施工安排等确定,监测工 作应围绕监测目的开展。 4.1.5路基监控设计应包括监测断面、监测项目、监测精度 监测方法、监测点布置、预警标准和信息反馈制度等内容;路基 运营期监测设计应根据施工期路基的监控情况、施工情况、监测 目的等进行。

    4.1.3系统设置应减少对工程实体和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4.1.4路基变形监测对象和监测目的应根据各路段的地质条件 路堤设计、地基处理方法、周边环境、施工安排等确定住宅楼标准规范范本,监测工 作应围绕监测目的开展,

    监测方法、监测点布置、预警标准和信息反馈制度等内容;路基 运营期监测设计应根据施工期路基的监控情况、施工情况、监测 目的等进行。

    4.1.6路基监控设计方案应经设计、监理和业主等共同认可后 实施。

    4.2.1远程监测系统宜包括信息采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 息管理系统。

    4.2.2远程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4.2.4远程监测系统应预留可扩展接口

    .2.5自动化监测系统所采用的设备仪器应根据监测工程实际 需求进行选型、布设和安装,并满足精度、灵敏度、稳定性的 要求。

    内容选择,监测传感器应适应监测区域的环境条件,并应满 基边坡工程监测精度、量程等要求。

    4.2.8自动化监测站可划分为自动化监测采集站和自动化监测 管理站。各类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的信息由自动化监测采集站负责 采集,自动化管理站负责管理,

    管理站。各类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的信息由自动化监测采集站负责 采集,自动化管理站负责管理。 4.2.9自动化监测采集站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动化监测采集站不应设置在具有较强电磁干扰设备 附近。 2 自动化监测采集站应有防火、防盗和防电磁干扰等防护 设施。 3自动化监测采集站站内房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4.2.10自动化监测采集站基本功能应

    具有自动巡测、选测、自检、自诊断功能。 2 具有断电保护功能。 3 具有现场网络数据和远程通信功能。 4 具有网络安全防护功能。 5 具有防雷及抗干扰功能, 6 具有工程所要的精度、量度。 7具有存储数据功能,存储格式应具有多种格式,应具有 人工巡检采集数据周期的存储容量。

    4.2.11自动化监测管理站基本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具备处理和分析数据等功能。 2具备人工测量接口,可进行补测、比测。 3应配置监测管理软件和网络通信软件,应能对整个监测 系统的采集进行设置和管理。 4应设置在路基边坡稳定区域 4.2.12信息传输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据传输之间采用开放的通信协议和标准数据传输方式 数据传输宜采用有线传输方式,有线传输难以实现时,可采用无 线传输方式。 2根据工程实际选用定时、随机、实时、直接等通信方式

    3远程数据传输应采用具有校验功能的通信协议,能够及 时纠正传输错误的数据包。 4传输系统设计除满足上述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的有关规定。 4.2.13信息管理系统应根据监测要求完成对传感器数据采集 传输、分控、数据换算、可视化及上线报警。 4.2.14信息管理系统应包含计算机管理用的软硬件设施,满足 路基边坡监测的维护和管理需求。

    3远程数据传输应采用其有校验功能的通信协议,能够及 时纠正传输错误的数据包。 4传输系统设计除满足上述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的有关规定。 4.2.13信息管理系统应根据监测要求完成对传感器数据采集、 传输、分控、数据换算、可视化及上线报警。 4.2.14信息管理系统应包含计算机管理用的软硬件设施,满足 路基边坡监测的维护和管理需求。 4.2.15监测信息的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控信息文件和报表应自动生成。报表应包括报警报表、 事件报表、数据统计报表等。 2各类操作记录、事件、报警、日志、历史数据和文件, 应进行记录、保存和归档。 3应对历史数据记录进行处理、分析、统计和存档。 4应可在线或离线进行应用配置。 5应显示系统主要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数据传输网络的通断 状态,提供全系统的网络状态图。 6应实现网络管理、配置管理、网络监控、故障报告、性 能管理、安全管理、事件记录、参数调整、创建、编辑和删除数 据库等。 7应生成设备运行监控和维修、维护工作的管理记录。 8应可在线或离线进行培训管理,实现系统运行管理、操 作、日常维护、故障排除等业务的培训。 9应对监测现场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管理信息进行数据实时 更新。

    2.16远程监测数据存储应符合

    1原始监测数据应全部存入数据库。 2数据存储应采用开放型的标准关系数据库,并具有足够 的数据库容量和网络共享功能、良好的可扩充性和快速的检索 功能。

    3存储的监测数据应便于维护、定期自动备份和数据库应 用开发,备份的数据与主数据库存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中。 4监测历史数据可转换为多种数据和影像文件格式保存, 并应满足监测中心数据库对数据的备份、共享和数据传递等操 作;存储的数据需要时可方便提取,并可在通用的计算机中 读取。

    4.3路基远程监测设计

    4.3.1各路段的监控等级应根据监测工作对实现监测目标的重 要性确定,同一路段属于不同监控等级时应采取较高监测等级, 其中一级监控路基应进行监测,二级监控路基宜进行监测。路基 监控等级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 GB/T 51275 的有关规定。

    其中一级监控路基应进行监测,二级监控路基宜进行监测。路基 监控等级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 GB/T51275的有关规定。 4.3.2监测项目应根据监测目的和工程具体情况确定,监测项 目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项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 准》GB/T51275的有关规定。 2宜采用智能土工带对路基内部变形进行监测。 3对表征路基稳定性的裂缝,应监测其位置、宽度、深度 长度及其发展情况。 4.3.3各监测项目可选择的监测传感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基水平位移可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高精度北斗卫星 定位系统结合载波相位差分技术(RTK)进行远程监测。 2路基表面沉降可采用光纤光栅变形监测系统、InSAR雷 达监测。 3路基内部变形可采用智能土工带。 4 地基深层沉降可采用分层沉降计。 4.3.41 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基水平位移监测点距离路基坡脚不宜天于1m。 监测点布置应减少监测与运营的相互干扰。远程自动监

    4.3.2监测项目应根据监测目的和工程具体情况确定,监测项

    测时,表面沉降、深层沉降监测点宜设置在路肩之间的最大沉降 处。15m深度以下分层沉降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5m,加固区底 面处应设置监测点。 4.3.5监测断面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监测目的、工程具体情况设置监测断面。 2对于施工期蓝控表明路基稳定性差的路段,以及天然地 基路基稳定安全系数小于1.0,采用排水固结法处理(含散体材 料桩复合地基)的路段或采用部分换填方法处理的路段,且实 际预压荷载未包括交通荷载的路段,其监测断面间距不宜大 于50m。 3天然地基预测工后沉降大于容许工后沉降结构物过渡段 以外的路段监测断面不宜大于100m。 4对于天然地基预测工后沉降大于3倍容许工后沉降的结 构物过渡路段,以及大然地基预测工后沉降小于容许工后沉降结 构物过渡路段,宜在结构物过渡段加密设置监测断面。 5有条件时应利用施工期监测断面或在施工期监测断面附 近设置监测断面。 6营运期监测断面、测点布设应满足维护部门的要求及其 相关规定。 4.3.6 监测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路基表面沉降在预压期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 2路基内部变形的精度不宜低于5mm。 3地基深层沉降的精度不宜低于2mm。 4边桩水平位移的中误差宜小于预警值的1/10,且不宜大 于±3mm。 5测斜仪的精度不宜低于5mm。 4.3.7路基稳定性评估采用预警值法时应根据地质情况、路基 情况、地基处理方案、加载速率、工程经验等确定预警值,并应 根据试验工程监测结果或前期监测资料对预警值进行修止。

    则时,表面沉降、深层沉降监测点宜设置在路肩之间的最大沉降 处。15m深度以下分层沉降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5m,加固区底 面处应设置监测点

    2路基内部变形的精度不宜低于5mm。 3地基深层沉降的精度不宜低于2mm。 4边桩水平位移的中误差宜小于预警值的1/10,且不宜大 于±3mm。 5测斜仪的精度不宜低于5mm。 4.3.7路基稳定性评估采用预警值法时应根据地质情况、路基 情况、地基处理方案、加载速率、工程经验等确定预警值,并应 根据试验工程监测结果或前期监测资料对预警值进行修正,

    4.4.1边坡工程的监测项目宜根据安全等级、地质环

    4.4.1边坡工程的 项目宜根据安全等级、地质环境、边坡 类型、支护结构类型和变形控制要求进行选择: 1应对边坡坡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地表变形进行监测 可采用高精度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结合实时动态定位技术(RTK 进行远程监测。 2应对坡顶建(构)筑物变形进行监测,测点的位置应布 置在边坡坡顶建筑物基础、墙面和整体倾斜处,可采用高精度北 斗卫星定位系统结合实时动态定位技术(RTK)进行远程监测。 3支护结构上设置有锚杆或锚索时,应对锚杆或锚索的受 力进行监测,宜采用能进行应力检测的设备锚杆、锚索轴力计等 进行监测。 4应对支护结构整体的受力变形进行监测,可在支护结构 处设置测斜仪、支护结构背面理设土压力传感器等,也可以采用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GBInSAR)技术对整个边坡的变 形进行监测

    ,1边坡工程的变形监测,应根据边坡工程的实际情况、边 坡特点、监测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测区条件等,确定变形监测的 内容、传感器要求、精度等级、监测点的布设方案、仪器设备及 检定要求、观测与数据处理的方法。 2坡顶位移观测,应在每一典型边坡段的支护结构顶部设 置不少于3个监测点的观测网,观测水平、竖直位移量和位移 速度。 3监测工作可根据设计要求、边坡稳定性、周边环境和施 工进程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 4测点布置时应设置在能反映边坡变形特征的位置或监测 断面上,监测断面应包括关键断面、重要断面和一般断面。需要 时还应埋设一定数量的应力、应变传感器,

    5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系统位置应予以规划,减少对施工的 干扰。 6 监测点被破坏时,应及时维修恢复,并与之前监测数据 校核。 7边坡变形监测的精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 范》GB50026的有关规定。 8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的报警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的规定,如表4.4.2所示

    4.4.3边坡工程监测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及数据处理,若出 现下列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1有软弱外倾结构面的岩土边坡支护结构坡顶有水平位移 迹象;土质边坡支护结构坡顶的最大水平位移已大于20mm,其 水平位移速度已连续3d大于2mm/d; 2土质边坡坡顶邻近建筑物的累计沉降、不均匀沉降或整 体倾斜已大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规定允许值的80%,或建筑物的整体倾斜度变化速度已连 续 3d 大于 0. 00008/ d:

    4.4.3边坡工程监测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及数据处理,

    3支护结构中有重要构件出现应力剧增、压屈、断裂、松 弛或破坏的迹象; 4边坡底部或周围岩土体已出现可能导致边坡剪切破坏的 迹象或其他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

    5.1.4用于测点理设的钻孔应避免塌孔,垂直度偏差不应大 于1%。

    5.1.6测点埋设后监测次数不应少于2次,并应将稳定测值作 为初始值。

    5.1.9监测时应减小或消除路基施工等扰因素对监测的影响

    5.2.1系统安装宜包括各类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系统、信息 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安装。

    5.2.1系统安装宜包括各类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系统、信息传输

    5.2.2常用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杆应力计的理设流程为:钻孔一应力计与锚杆套筒连 接一放人钻孔一回填锚固一孔口封堵一保护电缆。 2光纤光栅测斜仪安装埋设的流程为:测斜孔钻孔一安装 附带光栅的测斜管一管外回填密实一封口一光纤弓引接至基站一系 统调试连接。

    3机敏土工带安装理设的流程

    1)对于路基监测,在现场找到并确认铺设位置,将铺设 位置整理平整,剔除铺设现场尖锐不平的碎石块或其 他容易损坏机敏土工带的不规则尖锐物。如是细粒 土,按预定的铺设位置直接铺设机敏土工带;如是碎 石土,在机敏土工带上、下各铺设厚度为10cm、宽度 为30cm的细粒土并压实。 2)对于边坡蓝测,沿边坡项面布设多个竖向钻孔,或沼 其坡面布设多个横向钻孔,每个钻孔中理设一根机敏 土工带,且理入的深度穿过边坡的预测滑裂面。机敏 土工带与钻孔内壁之间的缝隙,对岩质边坡使用水泥 浆填充密实,对土质边坡使用膨润土填充密实,使其 受力环境与边坡的内部环境接近。

    位置整理平整,剔除铺设现场尖锐不平的碎石块或其 他容易损坏机敏土工带的不规则尖锐物。如是细粒 土,按预定的铺设位置直接铺设机敏土工带;如是碎 石土,在机敏土工带上、下各铺设厚度为10cm、宽度 为30cm的细粒土并压实。 2)对于边坡蓝测,沿边坡顶面布设多个竖向钻孔,或沿 其坡面布设多个横向钻孔,每个钻孔中理设一根机敏 土工带,且理入的深度穿过边坡的预测滑裂面。机敏 土工带与钻孔内壁之间的缝隙,对岩质边坡使用水泥 浆填充密实,对土质边坡使用膨润土填充密实,使其 受力环境与边坡的内部环境接近。 4自动雨量传感器的安装应严格按照水文规范进行。雨量 计固定于混凝土基座上,入土深度确保遇暴风雨时不发生抖动或 项斜为宜,承水口在水平状态下至观测场地面的高度应为0.7m, 并用水平尺校正,使承水口处于水平状态,然后套上简身,用螺 钉锁紧。电线接头从仪器底座的橡胶电缆护套穿进后打结,固定 在雨量计内计量组件上方的接线架上。接线后,调整调平螺母, 使圆水泡居中,即表示计量组件处于水平状态,然后用螺钉 锁紧。 5.2.3各监测传感器埋设完毕后,通过电缆引线将传感器采集 的监测数据弓至监测采集站点位,在保护箱内连接至采集和发送 模块,实现远程传输。所有光缆应采用PVC套管进行保护。 5.2.4监控中心内应配备服务器,并应有220V交流电源、UPS 不间断电源、隔离稳压电源和防雷、接地装置等。 5.2.5远程监测系统应采用RS232、RS485/422A、CANbus、 Modbus、TCP/IP等国际标准的通信接口和协议。 5.2.6通信网络可采用双绞线和光纤等有线通信介质,也可采 m山

    5.2.3各监测传感器埋设

    通信线路布设时应做线缆的防

    线路布设时应做线缆的防护接地

    系统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内单项和联机多项调试与测试应利用试验工作室内调 试手段和设备对测量传感器、仪器仪表以及连成后的系统进行模 拟试验。 2现场安装完毕后的调试与测试应进行检查,系统各部分 功能应正常。传感器、二次仪表和通信设备、网络元件、监测中 心等应正常,采集数据应可靠,精度应达到指标要求,可视化的 清晰度、稳定度应符合要求,

    清晰度、稳定度应符合要求。 5.3.2远程监测系统的性能宜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中心发送指令到现场终端的传送时间不宜大于2s。 2实时监测数据在现场监测平台或监测中心整幅调出的响 应时间不宜大于2s。 3监测中心处理应急数据信息并发出报警信息到相关单位 的响应时间不宜大于3s。 4动态设置监测中心与设备终端之间通信巡检方式和时间 的巡检周期不宜大于2h。 5监测数据信息及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记录,应自动进行统 计、处理和备份,并可进行人工控制:信息记录保存周期宜分为 月、季、年,其中报警信息、设备运行故障信息的保存周期不应 小于一年。 6远程监测系统应有统一的时钟管理,累计误差不应大 于5s。 7 系统采样周期不宜大于3min。 8 网络速率不宜小于100Mbps。 5.3.3 远程监控系统调试应按设备、子系统以及整体系统的步 橄

    5.3.2远程监测系统的性能宜符合下列规定:

    5.3.4 系统设备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安装工作完成后应由安装单位进行调试工作。 2 应按照设计图纸、方案和过程施工资料进行调试。 3 应对设备运行、信号传输、图像清晰度、数据可靠性等 项目进行调试。 4对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和结果应做详细的 记录

    1 设备安装工作完成后应由安装单位进行调试工作。 2应按照设计图纸、方案和过程施工资料进行调试。 3应对设备运行、信号传输、图像清晰度、数据可靠性等 项目进行调试。 4对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和结果应做详细的 记录。 5.3.5系统软件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软件安装工作完成后应由系统开发单位进行调试工作。 2应对软件接口、数据采集、传输、存取、稳定性等方面 进行调试。 3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和结果应做相应的 记录。 5.3.63 系统施工与安装完毕后应进行试运行测试,系统测试应 由专人负责。 5.3.7系统施工与安装结束后的试运行调试报告,应纳入竣工 文件。 5.3.8 远程监测系统竣工后应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不得投入 使用。 5.3.9 远程监测系统的验收应包括材料设备的验收和网络系统 的联合运行验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远程监测系统中各材料设备功能应检验、试验1次。 2 远程监测系统中各软件功能应检验、试验1次。 3 远程监测系统各项通信功能均应进行3次通信测试。 4 远程监测系统集成功能应检查、试验2次。 5.3.10 )远程监测系统调试和验收时,施工单位应提供下列技术 文件: 1 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2系统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标准、工程合同、设计变更通

    5.3.5系统软件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软件安装工作完成后应由系统开发单位进行调试工作。 2应对软件接口、数据采集、传输、存取、稳定性等方面 进行调试。 3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和结果应做相应的 记录。 5.3.6 系统施工与安装完毕后应进行试运行测试,系统测试应 由专人负责。 5.3.7系统施工与安装结束后的试运行调试报告,应纳入竣工 文件。 5.3.8 远程监测系统竣工后应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不得投人 使用。 5.3.9 远程监测系统的验收应包括材料设备的验收和网络系统

    5.3.5系统软件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的联合运行验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远程监测系统中各材料设备功能应检验、试验1次。 2 远程监测系统中各软件功能应检验、试验1次。 3 远程监测系统各项通信功能均应进行3次通信测试。 4 远程监测系统集成功能应检查、试验2次。 5.3.10 远程监测系统调试和验收时,施工单位应提供下列技术 文件: 1 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2系统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标准、工程合同、设计变更通 知、竣工图、隐蔽工程验收文件、施工监测布置图件等。

    3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4 系统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5 系统的检查报告、合格证及相关材料。 6 系统设备清单

    6.1.1系统运营管理应由经过培训的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并对 系统功能进行日常检测,及时掌握系统的运行状况。 6.1.2系统运营过程中一旦发现硬件失效应及时更换,避免对 监测及预警产生延误

    6.1.3对系统运营中发现的软件方面的缺陷应进行及时的修补

    6.2监测资料分析与应用

    6.2.1监测数据取得后应及时校对、整理、分析,发现异常现 象应查找原因,必要时要进行人工复测。 6.2.2路基边坡经稳定性评估濒临滑塌时应立即通报相关单位 6.2.3 应根据监测成果提出工程对策与建议等。 6.2.4应结合勘察、设计和施工资料进行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 6.2.5对每种原始监测数据应通过检查指标变化幅度,检查指 标变化规律、不同监测项目对比,与加载和环境变化关联等手段 判断监测仪器的性能是否稳定、正常,检查监测数据的合理性 可靠性。

    .3.远程监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类信息采集系统接入远程监控系统时,应保证网络连 接安全。 2应对远程监控系统的访问权限进行分级管理,登录应进 行身份认证和授权。

    3应建立网管系统,设置防火墙,对计算机病毒实施监控 并发出报警信号。 6.3.2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据库服务器应自动或人工备份监控数据信息。 2监控中心应设置应急报警信息显示功能,并应能显示、 保存、备份接收的报警信息。 3应建立系统运行记录

    3应建立网管系统,设置防火墙,对计算机病毒实施监控 并发出报警信号。 65.3.2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据库服务器应自动或人工备份监控数据信息。 2监控中心应设置应急报警信息显示功能,并应能显示、 保存、备份接收的报警信息。 3应建立系统运行记录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 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该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该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可”,反面词采用“不可”。 2本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 “应按·.·执行(或采用)”或“应符合·的规定(或要 求)”。非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 照”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Z 《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GB/T51275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 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路基边坡变形远程监测预警

    术语· 26 基本规定.· 27 系统设计.· 28 4.2系统功能要求 28 4.3路基远程监测设计 28 4.4边坡远程监测设计 34 系统安装、调试及验收·· 36

    1.0.1本条说明了编制本标准的目的。随着路基边坡变形远程 监测的开发及应用发展,目前却没有关于路基边坡变形远程监测 的施工设计、系统配置调试以及运行的统一标准,所以需要实现 路基边坡变形远程监测技术的标准化,使该技术手段达到所预期 的效果。

    1.0.3 本标准适用于路基边坡工程的运营期、主要是≥

    波使用过程中变形程度进行监测,当达到破坏预警值时,起到提 前预警的作用,减少破坏的发生。

    2.0.4光纤光栅传感、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静态处理技术和高 动态卫星导航实时定位技术、干涉雷达InSAR等现代化监测传 输信息技术的崛起和发展,为路基边坡远程监控系统信息的高效 专输提供了条件,寻找高效的、经济的信息监测传输方式已经成 为路基边坡远程监控系统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本标准将信息传 输系统单独列为标准术语进行解释

    3.0.2确定路基边坡变形监测的对象和目的对监测系

    3.0.2确定路基边坡变形监测的对象和目的对监测系统的设计 非常重要,监测对象主要分为路基、边坡两大部分,不同路段 不同监测对象的监测目的不完全相同 3.0.5监测系统设备因一些不可控因素及人为操作不当所引起

    3.0.5监测系统设备因一些不可控因素及人为操作不当所

    的测量精度等问题往往不可避免,因此需对监测误差进行检验分 析,保证监测精度的要求,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度

    4.2.1远程监测系统根据现阶段的产品,可由信息采集系统、 信息传输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信息采集系统可包 括监测传感器、自动化监测站、自动化监测站房、线缆、电源及 防雷接地装置等:信息传输系统可包括有线或无线的收发装置, 传输线缆等;信息管理系统可包括监测数据分析、处理、显示、 存储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如计算机、存储硬盘系统、显示器或大 屏幕、专用软件、电源及防雷接地装置等。 4.2.8、4.2.9远程监测系统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自动化监测站, 自动化监测站可划分为户外式和户内式。户外式多为自动化监测 采集站,包含监测数据采集仪器、电源及防雷接地系统等;户内 式多为自动化监测管理站,包含站房及站房内的监测数据采集 处理仪器、计算机、电源及防雷接地系统等。一般现场应用户列 式自动化监测采集站居多。

    4.2.12远程监测系统的信息传输主要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

    4.2.12远程监测系统的信息传输主要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

    信、混合通信等传输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传输方式的选 择应优先选用有线通信的方式,有线通信比较稳定,故障容易判 断,比较好实施。对于有线通信方式条件不具备、不经济或难以 实现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边坡监测项目一般 都处于户外,现阶段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居多。无线传输系统的 功率频率等要求应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

    4.3路基远程监测设计

    4.3.1本条说明各路段监控等级划分标准的规定 1综合考虑下列因素,将天然地基预测工后沉降大于3 倍

    零许工后沉降的结构物过渡路段列为一级监控路基: 1)多条高速公路监控实践表明,对于路基稳定性较好、 施工监控基本不控制路基填筑速率的排水固结路段 路基填筑期间完成的沉降通常小于总沉降的60%。 2)结构物过渡段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对工后沉降敏感。 3)由于以下原因,沉降计算可靠度不高:①地质勘察难 以全面准确给出各路段的地层情况,也难以准确给出 反映真实状态的计算指标:②沉降计算方法尚有许多 不足之处;③路基实际荷载往往与计算取值不一致。 4)由于以下原因,工后沉降预测精度不高,实际工后沉 降往往偏大:(1)目前的工后沉降预测方法存在一定缺 陷:②推算工后沉降通常未考虑次固结沉降:③实际 预压荷载往往不足,未按照运营期长期荷载推算最终 沉降和剩余沉降;④4通常未考虑交通荷载、工后沉降 处置荷载产生的沉降。 5)结构物过渡路段工后沉降对行车舒适性、安全性和行 车效率影响较大,因此预测工后沉降小于容许工后沉 降的过渡路段也应进行一定时间的工后监测。 3.2确定路基监控对象和监控目的对路基变形监控非常重要 1路基变形监控对象通常为路基自身,路基附近存在既有建 构)筑物时,监控对象还应包括受路基影响的建(构)筑物等。 2不同工程、不同路段的路基变形的监控目的不同。路基 益控的目的有: 1)评估路基稳定性,以保证路基的长期稳定性。 2)监测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转角,以合理确定预压荷载 时间,指导路面及时加铺,确保行车安全性和舒适 性等。 3)评估路基对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以免路基施工 对附近既有建(构)筑物产生不可接受的影响。 4)评价地基处理效果、验证设计与施工方案、优化设计

    4.3.2确定路基监控对象和监控目的对路基变形监控非常

    1路基变形监控对象通常为路基自身,路基附近存在既有建 (构)筑物时,监控对象还应包括受路基影响的建(构)筑物等。 2不同工程、不同路段的路基变形的监控目的不同。路基 监控的目的有: 1)评估路基稳定性,以保证路基的长期稳定性。 2)监测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转角,以合理确定预压荷载 时间,指导路面及时加铺,确保行车安全性和舒适 性等。 3)评估路基对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以免路基施工 对附近既有建(构)筑物产生不可接受的影响。 4)评价地基处理效果、验证设计与施工方案、优化设计

    或施工参数、实行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等。 5)监测沉降土方等。 6)为科研提供监测资料等。 其中第1)、2)条为路基监控的常见目的。 4.3.3光栅光纤变形监测系统主要需要用到布拉格光栅光纤 布拉格光栅光纤是波长非常小的光纤,其包括多个可反射特定波 长的反射点。布拉格光栅的反射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精确 元配两个反射点距离的波长由光栅反射,而其他波长不被反射或 被阻止。布拉格光栅传感器信号是每个光栅反射产生的窄光谱, 解调仪可以测定独立反射峰的波长。一布拉格光栅遭受应力变 化,反射点距离将会改变,并且反射不同的波长。这样,布拉格 波长变化就可以被测量。当应变导致光栅传感器波长变化时,解 调仪测定的波长峰值与应变成正比,其中应变系数或传感器灵敏 度被用作比例系数。光栅光纤变形监测系统的精度非常高,但是 量程较小,而且受温度、湿度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一般用于小 变形监测。 机敏土工带是基于导电聚合物的拉敏效应实现对路基或边坡 内部变形的测试。当智能士工带发生变形时,其电阻值会发生变 化,通过测试电阻变化即可实现智能土工带应变的自监测。机敏 十工带的主要性能参数包括灵敏度GF(相对电阻变化与应变变 化的比值)、应变感应范围(量程)、检测下限、循环稳定性等。 在整个应变感应范围内(>10%)的灵敏度高于100(GF> 128),并具有极低的检测下限和高循环稳定性等优势,能够精 准监测路基内部变形。 机敏土工带的内部变形监测效果通过足尺模型试验进行了验 证。足尺模型试验箱的基本外观尺寸为3.5m×3.5m×3m(长× 宽×高),如图1所示。试验箱无顶板,其四周墙板均由厚度 10mm的钢模板制作而成。为方便填土实作业,正面墙板设计 为拼装式钢模板。该拼装式钢模板由两个钢板(3.5m×1.5m) 拼装组成,用高强插销结构连接;底部设置有转动轴承,整个墙

    面可以按角度控制逐步打开。其余整体式钢模板以插销结构和焊 接的方式连接固定,并在外侧设置有支护结构以防止产生较大的 变形。所有钢模板内侧均经过了打磨喷漆处理,保证内侧墙面光 滑,以减少边界效应。

    图1足尺模型试验箱结构图

    在试验箱内将土分层铺平,使用手持式打夯机人工夯实,夯 实后的每层土厚度控制在0.5m,然后将智能土工带平铺。智能 土工带中轴线从上至下均匀铺设5层,每层间隔0.5m。每个 智能土工带的尾部均通过挂钩与后墙莲接,挂钩沿后墙中轴线分 布,与后墙面焊接。 当智能土工带铺设完毕且填料夯实至预计高度后,同时解除拼 装式钢模板和两侧钢板之间的约束。此时拼装式钢模板仅通过钢绞 线与电机相连接。在电机的电动作用下,逐步释放钢绞线,使拼装 式钢模板绕底部转动轴承逐步缓慢打开。自检测数据采用自主研发 的数据采集仪自动采集(如图2所示),采集间隔设定为3min。 从图3(a)~(e)中可以看出,每条传感型土工带均存在最 大应变,且最大应变的产生区域与滑裂面位置相吻合。在此次试 验中,所有传感型土工带的应变最大值达到3.9%,出现在第4 层土工带的滑裂面位置;其余土工带的应变最大值相对较小。当 加筋土内出现滑裂面时,原本被土体紧密约束的土工带在滑裂面 处失去了周围土体的约束,整条土工带的受力等效于两个拉拔试 验同时作用,所以可以从土工带变形最大处确定滑裂面的位置, 从而实现路基、边坡内部变形的监测。

    (b)第2层智能土工带

    图3各层智能土工带的自检测结果(一) 注:纵轴为应变,左边横轴为筋材长度,右边横轴为面板倾斜角度

    图3各层智能土工带的自检测结果(一) 注:纵轴为应变,左边横轴为筋材长度,右边横轴为面板倾斜角度!

    注:纵轴为应变,左边横轴为筋材长度,右边横轴为面板倾斜

    图3各层智能土工带的自检测结果(

    4.3.6本条说明监测精度要求的规定。 1中误差的大小反映了一组观测值精度的高低,亦称“标 准差”或“均方根差”,通常采用下式计算:

    4.3.6本条说明监测精度要求的规定

    式中:m 中误差; 组观测值的个数:

    Lm 组观测值的平均值: L,一第i个观测值。 2边桩水平位移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监测精度的标准,边桩 水平位移监测误差包括仪器误差、仪器对中误差、目标偏心误差 等,中误差要求不能过高。 3根据误差传递规律,深层水平位移偶然误差的累加为测 点数的平方根,系统误差的累加为测点的倍数。深层水平位移是 自前测斜管深度曲线与测斜管初始深度曲线的差值,如系统误差 不变,系统误差可以抵消

    4.4边坡远程监测设计

    4.4.2边坡工程及支护结构变形值的大小与边坡高度、地厂

    件、水文条件、支护类型、坡顶荷载等多种因素有关,变形计算 夏杂且不成熟,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均未提出较成熟的计算理论 因此铁路标准,目前较准确地提出边坡工程变形预警值也是困难的,工程 实践中只能根据地区经验,采取工程类比的方法确定。本条给出 的边坡工程监测期间应报警和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的几种情况 报警值的确定考虑了边坡类型、安全等级及被保护对象对变形的 敏感程度等因素,变形控制比单纯的地基不均匀沉降要严格

    多项调试与测试、现场安装完毕后的调试与测试。室内单项和联 机多项调试与测试是现场安装完毕后的调试与测试的基础和前 提。室内单项和联机多项调试与测试应先对各类仪器仪表、传感 器等设备进行单项调试,调试完成才能再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试

    统的调试应按从单个设备到子系统、由子系统到整个远程监控系 统的步骤依次进行。

    5.3.4本条规定了系统设备调试应符合的要求。为保证系

    试的质量,远程监控系统的调试应该按照设计图纸、方案和过程 施工资料进行调试,并做好相应的调试记录,填写调试报告,为 系统验收提供依据。

    5.3.5本条规定了系统软件调试应符合的要求。本条第2

    定远程监测系统软件调试的主要内容,软件调试应该由软件开发 单位完成,保证系统软件符合设计要求灌溉水质标准,并为系统验收提供验收 依据。

    ....
  • 相关专题: 路基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