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4345-2021 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检测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5.5.4采用定位检测,应按下列要求抽检:
对于不同梁型,以及改变了施工工艺、压浆材料的同类梁型,最初施工的3片预制梁或第1 片现浇梁进行全孔道检测,之后的检测比例按照定位检测比例执行; 针对预制梁桥,每座桥正弯矩孔道抽检比例不得少于同类型孔道总数的3%,每座桥负弯矩 区段孔道抽检比例不得少于孔道总数10%,且每座桥正、负弯矩孔道抽检总数均不应少于5 个孔道; 针对现浇梁桥,孔道抽检比例不得少于同类型孔道总数或孔道总长度的5%,且每座桥同类 型孔道抽检总数均不应少于5个孔道:
压力容器标准DB62/T43452021
5.6.1孔道压浆密实度检测方法包括冲击弹性波定性检测法、冲击弹性波定位检测法及内 应按照表1的规定,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表1孔道压浆施工质量检测方法选择参考
5.7冲击弹性波法现场测试
5.7.2.1设备检测前应将各部位元器件连接完好,保证波形数据完好
5.7.3测线、测点布设
5.7.3.1对梁体腹板、负弯矩区等预应力孔道进行定位检测时,应优先选择孔道较高部位布设测线、 测点,且测点周围混凝土表面应无表观缺陷,平整、洁净。 5.7.3.2依据施工图、施工资料或孔道定位设备确定被测孔道位置,描绘孔道走向,标识孔道中心线 的投影线;在投影线上布置测点,测点间距宜为10cm~20cm,若有特殊要求或对重点位置测试时,可 适当调整加密测点间距。
DB62/T 43452021
传感器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定性检测传感器应采用磁性卡座或用机械装置与最上端已洁净的预应力筋耦合,且传感器应 接近锚头但不应与锚头或夹片接触,同时保证传感器轴线与预应力筋轴线基本平行; 定位传感器安装接触面应无浮浆等异物,传感器轴线方向应与测试面保持垂直,并使传感器 与被测体在检测时处于良好的耦合状态,避免点接触与线接触。
5.1定性现场检测激振方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定性检测宜在预应力孔道两端分别激振检测,即交替原激振端与接收端; 定性检测宜采用激振锤等能够激发长应力波的激振装置,且在同批次体检测中避免更换, 定性检测激振方向应与预应力筋的轴线基本平行。 5.2定位现场检测激振方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定位检测激振方向应与被测构件表面基本垂直。竖向测试激振点宜布置在孔道中心线的投影 线上,水平测试激振点应在孔道中心线的投影线上方1/4孔道直径处。激振点与传感器的直 线距离应不大于被测对象壁厚的1/4; 定位检测根据测试对象的壁厚差异,应采用不同尺寸的金属激振锤,也可采用符合激振频率 要求的自动激振装置,激振锤或自动激振装置应按表2选择,
5.7.5.1定性现场检测激振方式应符合以下规
表2定位检测激振锤选取参考
5.7.6现场数据采集、保存
5.7.6.1定性现场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每次激振前,应对检测设备归零标定: 当波形起振明显方可采集保存,且每端应保存波形一致性较好的有效波形不得少于3个; 应对同梁场、同类型梁混凝土和钢绞线进行压浆前后波速特征、频率特征进行标定 5.7.6.2定位现场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每次激振前,应对检测设备归零标定; 当自动采集的波形起振明显、无毛刺时方可保存,每测点保存有效波形一个: 应进行线性标定,且同类型孔道标定宜不少于3条,每条标定长度宜不小于2m,条件允 时可采用现场制作的混凝土标准块进行标定。
5.7.7检测数据分析
检测数据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DB62/T4345—2021定性检测应计算弹性波在孔道内传播波速及接收端与激振端频率比,根据线性插值计算出分项压浆指数,并根据分项压浆指数计算出综合压浆指数;定位检测数据分析计算应以频域分析为主,分析线性标定数据得到的时域频谱主峰,采用频谱等值线图表示,并以此作为判定孔道压浆密实度的基准。5.7.8质量评定质量评定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冲击弹性波定性检测采用综合压浆指数1作为定性检测的评定指标;冲击弹性波定位检测采用压浆密实度指数D或De及缺陷严重程度作为定位检测的评定指标。检测结果评价应根据定性检测或定位检测结果,借鉴JGJ/T182及JGJ/T411的相关规定,按表3规定进行压浆质量综合评价。表3预应力孔道压浆密实性等级判定判定方法定位检测判定压浆密实度及缺陷状态定性检测结果说明综合压浆指数压浆密实度指数缺陷严重程度I≥0.95D/De≥0.95定位未检出缺陷I类(良好)a密实或无明显缺陷定位检测有其他类型缺陷或Ⅱ类(合格)8基本密实,有轻微缺陷0.90≤D/D<单处缺陷长度≤40cm0.80≤<0.950.95定位检测有大空洞缺陷且单局部不密实或有明显缺Ⅱ类(不合格)b处缺陷长度>40cm陷定位检测有大空洞缺陷且单多处不密实或空浆,有I<0.80D/D<0.90Ⅱ类(不合格)处缺陷长度>40cm明显缺陷注1:当0.95,或D/D≥0.95,可直接判定为I类。注2:当I<0.8,或D/D。0.90,可直接判定为ⅢI类。注3:当0.80≤I<0.95时,应进行定位复检,并根据复检缺陷的严重程度确定判定结果注4:D/D表示采用D或De。I、Ⅱ类孔一般无须进行处理,不易造成大面积预应力筋锈蚀,能够满足使用要求。I、Ⅱ类孔一般无须进行处理,不易造成大面积预应力筋锈蚀,能够满足使用要求。‘Ⅱ类孔易造成明显的预应力筋锈蚀并影响梁板承载能力,应进行缺陷处理。处理完成7d后重新检测,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5.8压浆缺陷破损验证5.8.1当对测试结果出现争议时,应对测试存在疑问区域进行开孔验证。5.8.2破损验证可采取钻孔,钻孔后宜用内窥镜观察。6内窥镜法6.1检测仪器与设备6.1.1检测系统包括内窥镜探头、蛇形软管、笔记本电脑和专用附件等,7
DB62/T 43452021
6.1.2内窥镜探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6.1.2内窥镜探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图像分辨率应不低于720×756像素; 探头直径应不大于6mm。
6.1.3软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柔软可弯且不宜被折断 软管长度应不少于2m。
6.2.1检测前填写内窥镜法检测现场记录表,并按照附录C做好记录。
应对缺陷区域两端及中间部分别进行拍摄; 应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 拍摄结果必须较全面地反映压浆缺陷情况。
6.2.3检测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在检测部位对应的预应力孔道上半部分位置钻孔,且钻孔过程中不得损伤预应力钢束 钻孔过程中应避开构件内的普通钢筋; 采用内窥镜法拍摄时,应量测缺陷区域长度; 检测完成后应及时封堵钻孔,并对钻孔部位进行修饰,使梁(板)外观质量完好
6.3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内窥镜法检测结果直观可靠,成像清晰可见,可直接采用拍摄图像及量测缺陷区域长度,判定结果 可参考表3相关内容进行判定
7锚下有效预应力质量检测
7.1.1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方法应优先采用反拉法。 7.1.2反拉法检测时应严格控制夹片位移量,不得对原有预应力产生明显扰动,不得明显改变夹片与 钢束的咬合关系,使其产生错位,确保检测过程对原有结构承载力不产生影响。 7.1.3反拉法宜优先采用逐根反拉检测单根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 7.1.4反拉检测宜在张拉施工完成后24h内完成、最长不超过48h,预应力筋不得切割,且应在孔道 玉浆前完成。 7.1.5反拉法检测前,应进行基本要求检查,预应力结构采用的预应力筋、锚夹具、连接器等材料的 性能及质量,应符合GB/T5224、GB/T20065、GB/T14370的规定。 7.1.6采用反拉法检测预应力筋滑丝断丝、夹片破裂、锚具变形等应符合JTG/TF50的规定,且不应 超过表4的限制值。
表4预应力筋断丝滑丝、夹片破裂、锚具垫板变形等限制值要求
DB62/T43452021
斤丝滑丝、夹片破裂、锚具垫板变形等限制值要
根据气候条件或使用情况,检测设备在每自然季度或使用超过10000次时应重新检定: 当检测设备进行维修或升级改造后,应进行设备检定。
7.3.1检测区域内应设置明显的防护、警示及引导标志,检测人员进入检测区须佩戴安全防护用品: 必要时,应搭设检测平台。 7.3.2提前进行设备检查,确保设备零部件齐全及性能完好。 7.3.3对孔道及预应力筋编号,并按照附录D做好记录。
7.3.1检测区域内应设置明显的防护、警示及引导标志,检测人员进入检测区须佩戴安全防护用品: 必要时,应搭设检测平台。 7.3.2提前进行设备检查,确保设备零部件齐全及性能完好。 7.3.3对孔道及预应力筋编号,并按照附录D做好记录。
DB62/T 43452021
7.5.1抽样应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
7.5.2预应力施工有下列情况之二,应优先抽检:
张拉施工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或伸长量、油压出现异常; 张拉施工过程中出现断电; 两端张拉预应力结构,两端数据出现差异; 张拉操作不易的部位或夹片存在不齐平的部位: 其他认为有必要检测的情况。 5.3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应按下列要求抽检: 每个预制场不同预应力构件首次张拉、改变施工工艺、更换张拉设备时,最初施工的3个预 应力构件应全部进行反拉法检测; 每个现浇预应力构件首次张拉、改变施工工艺、更换张拉设备时,前10个孔道必须进行反 拉法检测,不足10个孔道全数进行反拉法检测 预制安装的预应力简支桥梁,每座桥不同类型上部结构按照不少于总数3%的比例进行反拉 法抽检,且不少于3片; 连续梁桥反拉法抽检时,负弯矩段预应力筋抽检频率不少于该类型总数的3%;连续梁桥正 弯矩段预应力筋抽检频率不少于该类型总数的5%,其边跨、中跨合龙段等施工较困难位置 抽检频率不少于该类型总数的10%。且均不应少于10束,少于10束的全数抽检; 每批次检测结果中不合格率超过10%时,应增加一倍的检测频率。
张拉施工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或伸长量、油压出现异常 张拉施工过程中出现断电; 两端张拉预应力结构,两端数据出现差异: 张拉操作不易的部位或夹片存在不齐平的部位; 其他认为有必要检测的情况
7.6.1检测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清理待张拉预应力筋、具、夹片等部件,并保证具有足够的张拉空间。 加卸载及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孔道、预应力筋编号; 设备检查与清理。设备外观检查完好后,应清理油管快捷接口,避免接口处有灰尘及其他 异物; 3 将检测与分析设备放置于合理位置,避免在测试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4) 按操作说明书紧密连接千斤顶与油泵端口,防止因安装连接不紧密在测试过程中造成测 试故障; 5 将集成式智能前端通过信号线与主机相连接,用手按动智能前端的位移探针,检查数据线 与仪器主机连接是否异常; 6 先将智能前端与待测预应力筋套接,其后将于片顶与智能前端后部套接,锚具、智能前端 千斤顶之间应不存在明显间隙,智能前端与千斤顶轴线与预应力筋的轴线应重合,并与错 具垂直; 打开主机电源开关; 8) 打开系统软件,根据软件提示内容及测试对象的设计形式编辑相关内容; 手动预加压10kN~20kN,停止加压并位移清零; 10)启动加载程序进行张拉测试,测试完毕后,停止油泵工作,完成测试结果保存;
7.6.2加卸载及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DB62/T43452021
11)启动卸载程序,自动卸载完成后,再手动卸载,以确保完全卸载,完成本次张拉; 12)重复6)~11)步骤,依次测试完所有测试对象。 7.6.3 当检测过程发生下列情况时,应停止加载,查清原因,采取措施后再确定是否继续测试 预应力筋伸长量大于理论最大伸长量; 出现夹片破裂、锚具凹陷、预应力筋断丝或滑移、混凝土开裂、异常响声等现象
7.7.1锚下有效预应力需要评价的指标有错下有效预应力单根力值偏差、同束不均匀度、同断面不均
检测结果应以检测报告的方式提交,检测报告应用词规范,结论明确,文字简练。具体检测报告按 照附录E、附录F检测报告模板编写。
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结构型式、规模及现状等; 委托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名称; 检测单位名称、检测依据、检测人员、设备型号及检定/校准等: 检测原因、检测目的、检测对象、检测方法、检测位置、检测频率、检测数量等; 检测结果、评判结论,检测存在异常时,应给出相关检测或处理建议; 检测日期、报告完成日期; 主检、审核和批准人员的签名; 异常情况说明:
DB62/T 43452021
相关现场检测照片; 检测单位相关资质、等级证书等。
附录A (规范性) 压浆密实度质量定性法 压浆密实度质量定性法检测记录表样式如图A.1所示。
DB62/T43452021
附录A (规范性) 压浆密实度质量定性法检测记录表 已录表样式如图A.1所示
图A.1压浆密实度质量定性法检测记录表栏
DB62/T 43452021
压浆密实度质量定位法检测记录表样式如图B.1所示。
附录B (规范性) 压浆密实度质量定位法检测记录表
图B.1压浆密实度质量定位法检测记录表样式
附录C (规范性) 压浆密实度质量内窥镜法检测记录表 压浆密实度质量内窥镜法检测记录表样式如图C.1所示
DB62/T43452021
图C.1压浆密实度质量内窥镜法检测记录表样式
DB62/T 43452021
附录D (规范性) 锚下有效预应力反拉法检测记录表 锚下有效预应力反拉法检测记录表样式如图D.1所示
附录D (规范性) 猫下有效预应力反拉法检测记录表
图D.1锚下有效预应力反拉法检测记录表
DB62/T43452021
附录E (规范性) 压浆密实度质量检测报告内容
E.1.2工程参与单位情况
附件1检测结果波形图 附件2检测单位等级证书及资质证书 附件3现场检测照片
附件1检测结果波形图 附件2检测单位等级证书及资质证书 附件3现场检测照片
DB62/T 43452021
F.1. 1 工程概述
应包括工程名称、检测对象结构型式、规模及现状等:
F.1.2工程参与单位情况
列表介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
绍检测人员的姓名、职责、职称及检测资质等
F.8检测数据分析及结果判定
附录F (规范性) 锚下有效预应力质量检测报告内容
给出明确的检测结果、评判结论,检测存在异常时,应给出相关检测或处理建议 10附件
附件1检测结果波形图 附件2检测单位等级证书及资质证书及相关参数表 附件3现场检测照片
DB62/T43452021
5.1.1确定了孔道压浆密实度检测方法。定性检测法为双通道测试方法,在孔道两端放置传感器;定位 检测法为单通道测试方法,沿着孔道走向逐点进行扫描。 定性检测测试效率高,但测试精度和对缺陷的分辨相对较差,一般适用于对漏灌、管道堵塞等压浆 事故的检测。定位检测需要沿孔道布设的测点进行激振和测试,测试效率较定性检测低,但测试精确度 相对较高。
DB62/T 43452021
定性检测是指在预制梁还未完全封锚前,利用激振锤和激振锥对梁板端头露出的钢绞线或者锚 敏振,通过孔道两端传感器接收信号,分析弹性波波在孔道内传播的波速、频率等参数特征,从 礼道内的整体压浆质量。定性检测示意图如图G.1。
图G.1灌浆密实度定性检测示意图
1)冲击弹性波速度法 波速法原理在于通过孔道两端钢绞线上放置的传感器,测得弹性波信号在孔道内传播时间,结合孔 长度计算出弹性波传播波速。弹性波P波在钢绞线内传播波速约为5000m/s,弹性波在压浆密实的孔道 内传播波速接近于混凝土的波速,而混凝土波速约为4000m/s~4600m/s。波速法检测原理示意图见如图 G.2。
图G.2波速法检测原理示意图
在孔道内未压浆的情况下,弹性波沿着钢绞线传播,测得波速为弹性波在钢绞线中传播的波速;而 在孔道压浆密实情况下,弹性波在钢绞线与压浆料混合体内传播,测得波速接近混凝土波速。 2)冲击弹性波频率法 在孔道内压浆不密实的情况下,弹性波沿着钢绞线传播,测得频率为钢绞线高频频率;在孔道压浆 密实情况下,弹性波在钢绞线与压浆料混合体内传播,测得频率接近混凝土低频频率。因此,通过孔道 内测试频率与钢绞线、混凝土频率对比,可以得到频率压浆指数。频率法检测原理如图G.3。
G.3频率法原理示意图
图G.4灌浆密实度定位检测示意图
图G.5灌浆密实度定位检测原理示意图
5.1.2检测前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是为了更好完成检测及后期的数据分析与判定。现场调查和资料 收集宜根据JTGF80/1及其他相关规范或规程的规定进行。 513检测方案应根据检测目的、前期调查资料来制定
2.1.根据测试对象结构尺寸范围、 测试结果精度要求,为达到最好的测试 合规程引用文件,对仪器做了技术要求,不仅包括硬件性能参数,还包括了软件性能等相关技术指 2.2根据JJG990的要求和检测工作特点进行了规定。
DB62/T 43452021
准备工作是为了提高检测效率。
材料强度不足情况下,仪器检测结果也会显示存
5.6.1规定了检测方法选取条件。 5.6.2相对于定性检测结果,定位检测结果精度更高,对缺陷识别能力越强玻璃钢管标准,
5.6.1规定了检测方法选取条件。
5.7冲击弹性波法现场测试
设备调试是为了保证检测时设备工作性能完好,确保所采集的波形图正常可用。
5.7.3测线、测点布设
传感器安装效果直接影响采集到的波形数据,从而影响到检测结果判断,检测过程中,传感器必须 安装完好。根据有关研究表明: 手按力度较小时,对测试信号影响较小,也可得到满意的测试效果; 手按压力度过大时,频阶杂乱,说明手按力度对测试信号的影响较大; 热熔胶固定有附加模态,测试结果与热熔胶的厚度、温度等有关: 专用支座套能提供稳定可靠的耦合力度和阻尼,使得测试信号更为稳定
不同激振工具能够产生不同频率的波形,根据结构类型及识别缺陷能力,应采用不同大小的激振锤
不同激振工具能够产生不同频率的波形锅炉标准,根据结构类型及识别缺陷能力,应采用不同大小的激振锤
5.7.6现场数据采集、保存
....- 检测试验 路桥图纸 路桥工程表格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