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T1037-2022 公路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JT/T1037-2022 公路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
JT/T 10372022
JT/T1037—20226.4梁桥6.4.14.1a)规定的梁桥,监测内容应符合表3的规定,可根据特定需求选择监测内容。表3梁桥监测内容监测类别监测内容监测选项桥址区环境温度、湿度:温度、湿度环境主梁内温度、湿度:结冰桥面结冰所有车道车重、轴重、轴数、车速0车辆荷载所有车道车流量0所有车道的车辆空间分布视频图像风速、风向桥面风速、风向混凝土或钢结构构件温度:结构温度桥面铺装层温度0桥墩加速度0作用船舶撞击视频图像0桥岸地表场地加速度承台顶或桥墩底部加速度:地震(抗震设防烈度为证度及以上)承台顶或桥墩底部加速度0(抗震设防烈度为И度以下)主梁竖向位移:支座位移0位移梁端纵向位移0高墩墩顶位移0应变主梁关键截面应变:结构响应支座反力支座反力0主梁竖向振动加速度:主梁横向振动加速度0振动主梁纵向振动加速度0桥墩顶部纵向及横向振动加速度基础冲刷基础冲刷深度桥墩沉降桥墩竖向位移0结构变化混凝土结构裂缝0裂缝钢结构裂缝07
JT/T 10372022
螺栓状态 高强螺栓紧固力、螺栓滑脱 注:●为应选监测项,O为宜选监测项,②为可选监测项。 仅适用于封闭箱梁,
注:●为应选监测项水利标准规范范本,O为宜选监测项,①为可选监测项。 “仅适用于封闭箱梁。 仅适用于箱形拱。 :中、下承式拱桥为应选监测项,上承式拱桥为宜选监测项
6.5.24.1b)和4.1c)规定的拱桥,监测内容见表4,可根据技术状况、监测应用目标、特定需求调整 监测内容。
6.5.24.1b)和4.1c)规定的拱桥,监测内容见表4,可根据技术状况、监测应用目标、特定需求调整 监测内容。
JT/T 10372022
7.1.2结构响应和结构变化监测的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变形较大、易损、影响主要部件安全耐久 和结构整体安全的位置、已有病害和损伤的位置。对性能退化、损伤劣化严重的桥梁构件,应针对性增 加监测测点数量。 7.1.3监测测点布设应明确传感器的类型、数量、安装位置和方向,宜可更换。对不可更换的监测测 点,宜做元余布设。对关键部件或关键构件监测内容,可布设校核测点。 7.1.4位移监测测点可与JTG5120一2021中规定的桥梁永久观测点位置统筹布设
构造增设监测测点。 7.2.2对于桥梁构件封闭空间,温度和湿度监测测点应布设于桥梁结构内、外温度或湿度变化较大和 对温度、湿度敏感的部位。 7.2.3降雨量监测测点宜布设在桥梁开阔部位。 7.2.4桥面结冰监测测点宜与车辆荷载视频监测测点同位置,缆、索结冰视频监测测点可布设在近塔 顶,吊杆结冰测点可布设于主拱
.3.1车辆荷载监测测点应覆盖所有行车道,且宜选择在路基或有稳定墩柱支撑的混凝结构铺装 层内,宜结合视频监测测点获得所有车道的车辆空间分布。 .3.2风速风向监测测点应能监测自由场风速和风向,风速风向和风压监测测点满足下列规定: a) 跨度小于1500m悬索桥应在主梁跨中上、下游两侧和塔顶各布设一个风速风向监测测点;跨 度大于等于1500m悬索桥,结合风场空间相关性,宜在1/4、3/4主跨增加风速风向监测测 点;可在跨中和1/4、3/4主跨断面布设风压监测测点; b 跨度小于800m斜拉桥宜在主梁跨中上、下游两侧和塔顶各布设一个风速风向监测测点;跨度 大于等于800m斜拉桥,结合风场空间相关性,宜增加风速风向监测测点; C 位于强(台)风区的钢结构大跨度梁桥可在主跨跨中布设风速风向监测测点; d 对中、下承式拱桥应在主梁跨中布设风速风向监测测点,风环境复杂时可在拱顶增设风速风向 监测测点;位于强(台)风区的上承式拱桥可在主梁跨中布设风速风向监测测点。 7.3.3结构温度监测测点应根据桥梁结构温度场分布特点并结合结构类型、联长、跨径、构件尺寸、铺 装体系、日照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宜在主梁铺装层布设温度监测测点。结构温度监测测点宜与应变 监测的温度补偿测点协同布设。 7.3.4船舶撞击监测测点宜布设在有船撞风险的水位变动区的桥墩底部或承台顶部,视频监测测点 宜在主梁上、下游两侧对称布设。 7.3.5地震动监测测点宜布设于桥梁桥墩底部或承台顶部,可布设于桥梁两岸的护岸、锚锭锚室内, 匠桥址监控中心等自由场地。长度小于800m的桥梁,不应少于一个监测测点;长度大于等于800m的 乔梁,宜增加监测测点
7.4结构响应监测测点
7.4.1结构位移监测测点布设.满足下列规定
a)主梁竖向位移监测测点应在主跨跨中和1/4、3/4主跨,边跨跨中处布设;对于宽幅桥面、中央 索面或其他具有扭转监测需求的主梁,应在同一断面左右幅外侧位置布设监测测点; b 主梁横向位移监测测点应在主跨跨中布设; c) 支座位移、主梁梁端纵向位移测点宜布设在墩顶梁端支座处,宜根据不同支座的功能和类型
选择支座位移测量方向; d 塔顶偏位和拱顶位移监测测点应分别布设于索塔顶部、拱顶部; e) 主缆偏位监测测点宜在主跨跨中和1/4、3/4主跨; f 高墩桥梁或纵坡较大的桥梁,桥墩的纵向和横向位移测点宜布设在墩顶。 7.4.2塔顶转角监测测点宜布置在索塔塔顶位置,梁端水平和竖向转角监测测点宜布设在伸缩缝两 端的主梁上。
d)塔顶偏位和拱顶位移监测测点应分别布设于索塔顶部、拱顶部: e)主缆偏位监测测点宜在主跨跨中和1/4、3/4主跨; f 高墩桥梁或纵坡较大的桥梁,桥墩的纵向和横向位移测点宜布设在墩顶。 7.4.2塔顶转角监测测点宜布置在索塔塔顶位置,梁端水平和竖向转角监测测点宜布设在伸缩缝两 端的主梁上。 7.4.3应变监测测点符合下列规定: a) 主梁、索塔、主拱等关键构件截面静态和动态应变监测测点位置和数量应根据结构计算分析 和易损性分析,选择受力较大的关键截面、部位布设; b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动态应变监测测点应选择在重车道或行车道车轮轮迹线对应位置,宜布设 在顶板、U肋和横隔板等疲劳热点; c) 受力复杂的构件截面和部位,宜布设三向静态和动态应变监测测点; d 钢混接合段宜布设应变监测测点,可布设在应变较大和应力集中处。 7.4.4 索力监测测点符合下列规定: a) 应根据悬索桥吊索、斜拉桥斜拉索、拱桥吊杆(索)和系杆等索构件的布置形式、规格、型号、长 短、索力和应力,确定监测的索构件,宜选择上、下游索构件成对布设; b 应根据主缆锚固方案、索股布置形式,确定锚跨索股力监测的索股,基准索股宜布设测点 7.4.5支座反力监测测点宜根据支座类型、构造、安装方式确定,宜选择可能出现横向失稳等倾覆性 破坏的独柱桥梁、曲线桥、基础易发生沉降或采用压重设计的桥梁的支座。 7.4.6结构振动监测测点符合下列规定: 主梁竖向和横向振动监测测点应根据主梁振动振型确定,宜布设在振型峰值点处,避开振型 节点;测点位置应至少包括主跨跨中和1/4、3/4主跨;主梁纵向振动监测测点宜布设在塔梁连 接处或支座位置处; b 塔顶水平振动监测测点应在塔顶双向布设: 宜选择振动幅值大的悬索桥吊索、斜拉桥斜拉索、拱桥吊杆(索)等索构件布设振动监测测点, 测点应根据索构件振动振型确定,避开振型节点;对索面内和索面外均存在较大振动的情况 可双问布设; d) 梁桥桥墩纵向和横向振动监测测点应在桥墩顶部布设; e 主拱振动监测测点应根据主拱振型确定,宜布设在振型峰值点处,避开振型节点
7.4.3应变监测测点符合下列规定
7.4.4索力监测测点符合下列规定
7.5结构变化监测测点
7.5.1基础冲刷监测测点布设,应根据基础冲刷风险分析确定桥墩断面和测点位置,也可根据桥梁冲 刷专题研究确定。圆形桥墩宜布设在桥墩上、下游两侧:圆端形桥墩宜布设在桥墩上、下游以及桥墩侧 面最大冲刷位置。冲刷较严重情况宜在周边侧面同断面布设。 7.5.2悬索桥锚锭位移监测测点宜布设于锚体和前支墩角点处;梁桥桥墩沉降监测测点宜布设于墩 顶处:拱桥拱脚位移监测测点宜布设于拱脚承台处。 7.5.3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裂缝监测测点应依据检查(测)、技术状况评定、养护维修结果确定测点位 置和数量,宜对裂缝宽度和长度变化跟踪观测。 7.5.4腐蚀监测测点宜布设在墩台水位变动、浪溅区的混凝土保护层内。测点位置、数量可根据氯离 子浓度梯度测试要求确定。 7.5.5依据JTG/TH21技术状况评定为“腐蚀”或“锈蚀”标度达到3及3以上的悬索桥主缆和吊索、斜拉桥 斜拉索、拱桥吊杆(索)和系杆,宜布设断丝测点,测点可布设在锚头端部位置或易腐蚀断丝位置。 7.5.6依据JTG/TH21技术状况评定为“错位、滑移"标度达到3及3以上的悬索桥索夹构件,宜布设
7.5.2悬索桥锚位移监测测点宜布设于锚体和前支墩角 顶处:拱桥拱脚位移监测测点宜布设于拱脚承台处。 7.5.3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裂缝监测测点应依据检查(测) 置和数量,宜对裂缝宽度和长度变化跟踪观测。 7.5.4腐蚀监测测点宜布设在墩台水位变动、浪溅区的混凝 子浓度梯度测试要求确定。
子浓度梯度测试要求确定
JT/T 10372022
索夹滑移和索夹螺栓状态监测测点。测点布设宜根据索夹类型、索夹倾角以及螺栓布置形式确定;高强 螺栓状态监测测点位置和数量宜根据检查(测)、技术状况评定结果确定, 7.5.7斜拉桥和梁桥体外预应力监测测点位置和数量,宜根据梁体结构构造特点和预应力布设形式, 位置确定
7.6监测测点布设图示
悬索桥、斜拉桥、梁桥和拱桥的监测测点布设图示见附录A。
8.1.1监测方法包括感知方法和数据采集方法,应与桥梁环境、作用、结构响应、结构变化监测内容 匹配。 8.1.2传感器与数据采集设备选型应满足监测量程、分辨力、精度、灵敏度、动态频响特性、长期稳定 性、环境适应性要求。 8.1.3监测数据采样频率应满足采样定理且满足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要求
3.2.1环境温度监测宜采用热电偶、热电阻、光纤温度传感器等,传感器量程上限宜超出大气温度年 级大值30℃以上,量程下限宜低于年极小值20℃以上,最大允许误差±0.5℃,分辨力小于等于 0.1℃,温度监测方法应符合GB50982的相关规定,路面温度传感器应符合GB/T33697的相关规定。 8.2.2环境湿度监测应采用湿度传感器,可选用氯化锂湿度计、电阻电容湿度计和电解湿度计等,量 程应为0~100%RH(非凝露),最大允许误差±2%RH,监测方法应符合GB50982的相关规定 3.2.3雨量监测应采用雨量传感器,可选用电容雨量传感器、红外散射式雨量传感器、单翻斗雨量传 感器等,应根据桥址处气候、气象条件选择雨量传感器类型、量程,分辨力不大于0.1mm,最大允许误差 ±4%F·S 3.2.4结冰监测可采用超声波测试法、视频监测法,结冰厚度监测最大允许误差宜小于1mm,摄像机 技术参数和指标应符合8.3.1d)的规定,且应符合GB/T24726的相关规定
8.4.1位移监测应根据被测桥梁结构、构件和附属设施的构造特点、安装环境,选
8.4.3应变监测宜采用光纤应变传感器
光纤应变传感器、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动应变监测可采用光纤应变传感器、电阻应变传感器等。应变监 测方法应符合GB50982的相关规定。光纤应变传感器技术指标宜符合JG/T422的相关规定,电阻应 变传感器技术指标宜符合GB/T13992的相关规定,振弦式应变传感器技术指标宜符合GB/T3408.2 的相关规定。应变传感器选型满足下列要求: a)应变传感器标距应与构件材料性质和被测参数精度要求匹配; b)应变传感器量程应大于等于1000u8.且静应变传感器量程应大于等于被测量预计变化范围的1.2
倍,动应变传感器量程应大于等于预测被测量变化范围的2倍,分辨力应小于等于1μ8; c)三向静态和动态监测应变测点可选择应变花; d 应变监测应进行温度补偿,安装时应测量记录初始值。 8.4.4索力监测宜采用间接测力或直接测力法。索力监测传感器量程应大于索力设计值的1.2倍,误差 应小于被测索力设计值的5%,监测方法应符合GB50982的相关规定。间接测力法宜采用频率法或电磁 弹式传感器,频率法可选用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技术指标宜 符合JF1918的相关规定。直接测力法可采用锚索计,锚索计技术指标宜符合JT/T578的相关规定。 8.4.5支座反力监测宜采用直接测力的成品测力支座,误差应小于被测支座标称竖向承载力值的5%。 8.4.6振动监测宜采用加速度监测方法,应根据桥梁整体及梁、塔、索结构的动力分析结果、基频、振 型等选择传感器,确定振动加速度量程、频响范围、横向灵敏度。钢结构宜采用力平衡式加速度传感器 或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索和混凝土结构宜采用电容式或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振动监测方法应符合 GB50982的相关规定,并满足下列要求: a)宜根据桥梁结构振动主要参与振型,选择三向、双向或单向加速度传感器; b 主梁、塔、主拱振动加速度传感器量程应大于计算分析振动响应最大值的1.2倍,且宜不小于 ±1g,横向灵敏度小于等于5%,频响范围0Hz~100Hz,可选用力平衡式加速度传感器; C7 悬索桥吊索、斜拉桥斜拉索、拱桥吊杆(索)等索构件振动加速度传感器量程应大于计算分析振 动响应最大值的1.5倍,且宜不小于±5g,横向灵敏度小于等于5%,频响范围0.1Hz~100Hz 可选用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或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3.5.1基础冲刷监测应根据桥址处水流速度、含沙量等水文参数以及设计允许冲刷深度,综合选定监 测设备类型。宜采用声学监测方法监测冲刷深度,采用雷达法监测水流速度,监测传感器满足下列 要求: a 传感探头类型和数量应根据被测墩身基础类型、尺寸和水流特点确定,传感器探头宜安装在 承台底部或桩顶部位置,距离被测墩身处水底面的距离宜天于等于10m,冲刷深度分辨力宜 小于等于5mm; 水流速监测仪器的量程应大于等于±5m/s,最大充许误差应不大于±1%F·S,分辨力应小 于等于0.1cm/s; C 应通过试验确定传感探头的指向角度,控制探头与桥墩的合理距离; d 应根据监测区域水流速度、压力、含沙量等水文特点,进行声传感探头预埋安装件专项设计, 预埋安装件应与桥墩(台)结构长期牢固连接。声呐探头宜选用可拆卸安装方式,安装连接材 料应防水、耐老化、耐侵蚀。 8.5.2悬索桥锚锭位移、梁桥桥墩沉降、拱桥拱脚位移监测宜设置桥梁永久观测点定期观测或GNSS 静态观测方法,且满足下列规定: a)永久观测点应安装永久固定金属测标,永久观测点设置应符合JTG5120一2021的相关规定; b GNSS监测宜采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GNSS监测应配置永久观测基准站,应符合GB/T39410 的相关规定。 8.5.3裂缝监测宜采用自动监测、观测或相互结合的方式,裂缝监测传感器量程应大于裂缝宽度的5 倍,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不大于0.02mm,分辨力小于等于0.01mm。可采用振弦式裂缝传感器、电阻式 裂缝传感器、长标距光纤等光纤式裂缝传感器、高清摄像机。监测方法应符合GB50982的相关规定。 摄像机技术参数和指标应符合8.3.1d)的要求,并配置高精度图像自动识别模块。
JT/T 10372022
构变化监测内容宜定期连续采集或定时采集。 d 数据采集方式根据监测应用需求可自行设定定时采集和触发采集相结合的混合方式。监测 内容没有超过阅值时采用定时采样,超过阈值采用触发采集模式。 新建桥梁通车初期2年内、在役桥梁新设监测系统实施完成2年内、在役桥梁评估结果发现结构关 键构件或附属设施异常时,除使用触发采样模式的监测内容外,其他监测内容宜采用连续采样。 3.6.4 采样频率应根据监测应用分析要求和功能要求自行设定,宜符合下列规定: 环境监测内容的采样频率见表5。
表5环境监测内容采样频率表
b)作用监测内容的采样频率见表6
作用监测内容采样频率
向应监测内容的采样频率
表7结构响应监测内容采样频率表
d)结构变化监测内容的采样频率见表8。
表8结构变化监测内容采样频率表
8.6.5环境、作用和结构响应监测数据应同步采集,宜采用北斗卫星导航时钟同步技术,同步精度宜 符合下列规定: a)动态监测变量的数据采集时钟同步误差小于0.1ms; b)静态监测变量的数据采集时钟同步误差小于1ms。 8.6.6数据采集应采取抗干扰措施:串模干扰抑制、共模干扰抑制以及防雷接地技术和屏蔽技术,以 提高信噪比
符合下列规定: a)动态监测变量的数据采集时钟同步误差小于0.1ms; b)静态监测变量的数据采集时钟同步误差小于1ms。 8.6.6数据采集应采取抗干扰措施:串模干扰抑制、共模干扰抑制以及防雷接地技术和屏蔽技术,以 提高信噪比,
9.1.1系统机电工程部分可分为系统硬件、系统软件及配套工程,如图1所示
1.1系统机电工程部分可分为系统硬件、系统软件及配套工程如图1所示。
JT/T 10372022
图1系统机电工程构成
9.1.2新建桥梁的监测系统应与桥梁土建、机电工程同步设计、实施、验收;在役桥梁的监测系统应编 合养护管理需求独立设计、实施、验收。 9.1.3系统设计文件应明确设计方案、功能要求、工程界面、预留预埋、维护升级要求。 9.1.4系统硬件采购安装工序与质量控制可按照交通机电工程建设管理程序进行。 9.1.5系统软件操作响应时间宜小于3s,数据查询响应时间宜小于5s,测点数据完好率宜不低于 90%,可采用公式(1)计算:
式中: S 一 测点数据完好率; P故障测点数量; t:一第i个故障测点故障时间,单位为天(d); P一总测点数量; T一 一检查周期时间,单位为天(d)。 1.6系统软件架构、数据库、应用组件宜采用开源技术。 1.7系统宜按省级、部级监测系统平台的数据交互与共享要求预留传输接口。 1.8系统宜按照GB/T22239、GB/T25070的相关规定构建系统信息安全保护体系。
T检查周期时间,单位为天(d)。 9.1.6系统软件架构、数据库、应用组件宜采用开源技术。 9.1.7系统宜按省级、部级监测系统平台的数据交互与共享要求预留传输接口。 9.1.8系统宜按照GB/T22239.GB/T25070的相关规定构建系统信息安全保护体系。
2.1系统设计应基于桥梁结构计算、分析、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包括下列内容: a 系统功能要求与总体方案设计: b 系统各模块的工作流程、功能设计、详细设计及集成方案; C 监测内容和测点选择、监测方法、设备选型与安装方案; d) 系统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管理方案; e 系统供配电、通信、防雷、防护方案; 系统及其附属设施的预埋件和预留孔洞方案; g 系统数据分析和超限管理方案; h) 系统与桥梁主体结构、供配电、通信、监控中心的房建等的工程界面划分:
JT/T1037—2022i)针对系统维护的桥梁检修通道设计需求;j)系统软件和硬件的维护更换、扩容升级建议9.2.2监测内容、监测测点布设、监测方法、数据管理和监测应用的设计应满足第6章、第7章、第8章、第10章和第11章的规定。9.2.3系统数据采集、传输、供配电、通信、防雷、预埋件、预留孔洞方案等应基于环境适应性、匹配性设计。9.2.4新建、在役桥梁的系统设计应明确桥梁现场系统供配电、通信接入点技术要求,纳入桥梁机电工程统一设计预留。9.2.5系统设计应提出监控中心环境、技术要求,纳入监控中心房建、机电体系统一设计。9.2.63系统设计宜给出不同功能硬件的合理使用寿命,以及设备的维护与更换、软件模块更新升级的要求。9.2.7系系统硬件设计符合下列规定:硬件设备安装设计方案应避免损伤桥梁主体结构:传感器选型应与监测内容、测点布设、监测方法和软件系统相适配,并考虑安装、维护的便易性和易保护性;c)数据采集设备应与传感器和数据采集与传输软件功能相适配,满足数据同步采集、实时传输要求;d)传感器及数据采集设备应明确“防尘、防水、防雷”指标要求;数据采集设备应根据元器件的环境温度工作适宜性配置温控机柜。光纤光栅解调仪低于0℃或高于40℃时,宜配置温控机柜;f)机柜位于结构内部防护级别应不低于GB/T4208一2017规定的IP55,置于结构外部防护等级应不低于GB/T4208一2017规定的IP65,其他参数宜符合GB/T15395的相关规定;通信、供电设备用电功率的设计宜预留余;h)网络传输的设计宜预留允余;采用云服务作为计算及存储资源的宜配备必要的网络安全及数据备份服务;j)采用自建监控中心的应配备UPS电源、恒温空调、门禁安防系统:k)监测系统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及网络传输带宽应根据测点数量、采样频率、数据分析计算量、业务功能复杂度、并发访问量等确定;应能够保障系统在桥梁所处温湿度、振动、电磁干扰环境下连续稳定运行。9.2.8系统软件设计符合下列规定:a)各软件模块之间应相对独立、有序融合、方便维护、扩容和升级;b)软件设计应基于开放性、人性化要求,人机交互友好,操作便捷流畅;c)数据采集与传输软件符合下列规定:1)3软件宜前置安装运行在桥梁现场采集端设备:2)应具备各类传感器信号的自动化采集和实时上传功能:3)应具备原始数据本地暂存功能,能够在网络故障和突发事件情况下将数据自动存储在本地计算机,并可在恢复后续传数据;4)应具备数据采集频率、采集通道、采集参数的自定义设置功能。d)数据处理与管理软件符合下列规定:1)/应能接收并解析桥梁现场采集的原始数据,并具备数据预处理、特征值提取以及数据持久化存储功能:19
9.3.1系统现场实施工序宜分为硬件设备采购与测试、软件开发与测试、软硬件安装与联合调试,如 图2所示
图2监测系统实施工序
3.2硬件设备安装调试符合下列规定: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传感器应稳定可靠与被测结构物 牢固连接,并采取匹配的防护措施予以保护: b 光电缆线宜与桥梁其他缆线保持必要的距离,并根据强弱电缆位置采取必要的屏蔽措施。光 缆敷设弯曲半径应大于光缆外径的20倍,双绞线、同轴电缆、大对数线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等 于线缆外径的15倍,接头部位应平直不受力; c 光缆接续时应减少接续损耗,每道工序完成后宜采用前向双程测试法测量接头损耗,中断段 光纤的平均接头损耗不大于每个0.05dB; d 当供电电压波动较大、供电不稳时,应在供电设备输出端加设交流稳压装置对监测设备进行 稳压供电: e) 系统现场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现场安装前应检定,安装后应进行校验,包括接线正确性校验 和数据完整性校验,并宜定期对比校准。 3.3 软件开发与测试符合下列规定: a 宜采用国内主流的软件开发技术和框架,软件内部各模块应功能独立,模块之间耦合性低; b 软件编码应满足GB/T8566的相关规定,代码编写应简洁易读、结构清晰、注释规范、易于调 试维护; c 多方协同开发的软件模块,宜使用软件代码版本控制工具; 系统软件内部不应内置与业务功能无关的后门程序、加密模块: e) 编写软件开发文档和接口文档应符合GB/T8567的相关规定; f 宜采用边缘计算、分布式处理、消息中间件、时序数据库等技术; 宜由具备资质的软件测评单位进行软件测试,测试流程和内容应符合GB/T15532和GB/T 9386的相关规定; h 《软件测试报告》应描述每个测试用例的测试结果,对于重大功能偏离、缺陷和逻辑错误,需经 开发单位修复完善后再次提交测试,最终测 率宜不低于测试用例总数的95%
9.3.4软件系统部署应符合下列规定
9.3.4软件系统部署应符合下列规定: 软件部署前编制软件部署指南,过程规范有序,部署完成后检查各功能完好性: b) 软件现场部署前,服务器、工作站、工控机等硬件安装完毕并接电稳定运行,监控中心网络、供 配电、通信、照明等满足设计技术要求; c 操作系统、应用组件、数据库等应用支撑软件的安装和配置满足软件设计文件的技术要求; 软件安装和调试分步进行,软件部署完成后进行功能确认。 9.3.5车 软硬件联合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数据采集与传输软件部署完成后,与桥梁现场传感器模块和数据采集硬件进行数据采集集成 校验,数据输出通道、数据流、方向、精度等与外场设备安装保持一致; b 数据处理与管理软件部署完成后,与桥梁现场数据采集与传输软件进行数据对接,数据接收、 处理和存储等功能满足设计文件技术要求; C 软、硬件联合调试完成后,用户界面软件各项功能正常,监测数据展示流畅准确,界面数据值 数据精度、数据单位与设计文件技术要求一致,
9.4系统试运行及验收规定
基准值校正、超限阅值设置等工作。 9.4.2监测系统试运行期结束后,应开展系统验收工作。 9.4.3系统验收宜分为交工验收和峻工验收。与新建桥梁同期建设的监测系统应与桥梁建设同步进 行交(峻)工。在役桥梁独立建设的监测系统交工后系统缺陷责任期宜为2年。 9.4.4系统验收前,应对输人和输出的监测数据进行逻辑性、相关性和匹配性检验。 9.4.51 监测系统验收应包含系统硬件验收、系统软件验收和资料验收。 9.4.6 系统硬件验收满足下列要求: a) 安装设备材料的数量、规格型号、技术参数等应与合同文件、设计文件一致,合格证、质保卡 说明书及出厂检验报告等应齐全; b 传感器安装位置应正确、牢固、端正,表面平整,与结构物接触面紧密,应采取必要的防腐防护 措施,信号线按要求连接到位; 数据采集设备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机柜内电力线、信号线、元器件等应布线平直、整齐、固定 可靠,插头牢固,标识清晰;出线管与箱体连接应密封良好,机柜内应无积水、尘土、霉变;机柜 接地应连接可靠,接地引出线无锈蚀; 光电缆线路敷设与监控中心设备安装宜符合JTG2182的相关规定。 9.4.7 系统软件验收应满足下列要求: a 进行数据采集与传输软件功能完整性和一致性检查,正常采集、存储、转发监测数据,各项功 能指标满足设计文件技术要求; b 进行数据处理与管理软件功能完整性和一致性检查,正常接收、处理、存储、转发监测数据,各 项功能指标满足设计文件技术要求; C) 进行用户界面软件功能完整性和一致性检查,各软件模块功能满足设计文件技术要求,静态 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历史统计数据等各类数据显示准确、齐全; d) 软件整体请求响应速度、数据刷新率等性能指标满足设计文件技术要求; e) 进行系统整体安全性检查,确保满足设计文件中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技术要求。 9.4.8 系统交(峻)工验收应检查验收资料的齐全性、规范性和一致性.验收资料宜包含下列内容:
a 合同相关资料:合同协议书、合同谈判纪要等。 实施过程资料:系统设计文件,系统变更资料,设备进场报验资料、监测设备设施安装记录、设 备设施检验资料,监理资料(质量控制资料),有关会议纪要等。 技术成果资料:系统竣工图、实施成果报告、系统试运行报告、硬件维护手册、软件操作手 册等。
9.5.1应合理制订系统运维计划,建立设备维护台账、备品备件清单、列支系统年度维护(含备品备 件)费用,监测系统养护应符合JTG/T5122一2021的相关规定。 9.5.2系统运维内容应包含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的日常检查、定期(专项)维护和应急维护。 53确件设施口尚拾本连合下列圳宝
9.5.2 9.5.3石 硬件设施日常检查符合下列规定: a) 日常检查宜结合桥梁日常巡查工作开展: b 系统的日常检查对巡查路线上监测设备的表观完好性及稳固性进行检查,并对巡查情况进行 记录; c) 对监控中心用户界面展示的监测数据以及监控中心机房计算机设备和工控机运行状态进行 检查,并进行记录; d) 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或系统软件反馈的问题,应及时处置或通知专业单位进行处置,并对处 置结果进行记录。 9.5.4石 硬件设施定期(专项)维护和应急维护符合下列规定: a 宜不低于每半年进行1次定期维护; b) 对强(台)风、超限车辆过桥等可预见的特殊事件发生前应对系统进行专项维护: c) 对监测传感器、采集设备等表观完好性进行检查:对设备及防护罩的固定情况以及传感器、采 集设备与传输线路的接头紧固情况进行检查; d) 对现场采集站、监控中心内等易受灰尘影响的设备及机柜进行除尘处理: e) 对基于连通管原理设备的液位情况进行检查,定期补充连通管内液体至设计液位; f 对维护发现的问题24h内快速响应并及时处置。 9.5.5 软件系统日常检查符合下列规定: a) 宜至少每周1次日常检查; b) 日常检查内容包括各软件模块功能工作状态检查、实时数据及历史数据检查、超限数据检查 确认等; c) 在系统不停机状态下进行软件日常检查,确需停机维护操作的,在系统访问低谷时间段开展。 9.5.6 软件系统定期(专项)维护符合下列规定: a) 宜每月至少开展1次定期维护; b) 软件定期维护内容包括软件系统时间同步检查、磁盘存储空间检查及清理、数据库异地备份 及软件运行日志检查等; 对于有配置参数修改、更正的维护操作,应提前做好备份,并在维护完成后做好日志记录。 9.5.7 软件系统应急维护符合下列规定: a) 软件应急维护内容宜包括软件模块崩溃恢复、功能异常修复和数据异常更正等; b)当发现软件功能故障时,应及时进行确认和处治;
a 日常检查宜结合桥梁日常巡查工作开展; b 系统的日常检查对巡查路线上监测设备的表观完好性及稳固性进行检查,并对巡查情况进行 记录; ) 对监控中心用户界面展示的监测数据以及监控中心机房计算机设备和工控机运行状态进行 检查,并进行记录; d) 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或系统软件反馈的问题,应及时处置或通知专业单位进行处置,并对处 置结果进行记录。 9.5.4 硬件设施定期(专项)维护和应急维护符合下列规定: a) 宜不低于每半年进行1次定期维护; b 对强(台)风、超限车辆过桥等可预见的特殊事件发生前应对系统进行专项维护: c) 对监测传感器、采集设备等表观完好性进行检查:对设备及防护罩的固定情况以及传感器、采 集设备与传输线路的接头紧固情况进行检查; d) 对现场采集站、监控中心内等易受灰尘影响的设备及机柜进行除尘处理: 对基于连通管原理设备的液位情况进行检查,定期补充连通管内液体至设计液位; 对维护发现的问题24h内快速响应并及时处置。
日常检查内容包括各软件模块功能工作状态检查、实时数据及历史数据检查、超限数据检查 确认等; c 在系统不停机状态下进行软件日常检查,确需停机维护操作的,在系统访问低谷时间段开展。 9.5.6 软件系统定期(专项)维护符合下列规定: a) 宜每月至少开展1次定期维护; b) 软件定期维护内容包括软件系统时间同步检查、磁盘存储空间检查及清理、数据库异地备份 及软件运行日志检查等; ) 对于有配置参数修改、更正的维护操作,应提前做好备份,并在维护完成后做好日志记录。 9.5.7 软件系统应急维护符合下列规定: a) 软件应急维护内容宜包括软件模块崩溃恢复、功能异常修复和数据异常更正等; b) 当发现软件功能故障时,应及时进行确认和处治; C 对于非软件因素造成的数据异常或中断等,应联合硬件维护人员进行排查、修复并做好维护 记录,
JT/T 10372022
9.6.1应建立网络安全应急工作机制,对系统信息安全实行分级管理。 9.6.2宜明确系统安全保护等级要求,可从物理层、网络层、应用层、系统层等方面构建多层次网络安 全防护体系。 9.6.3监控中心应建立物理安全保障措施,宜配备消防设施、防雷击和电磁干扰设备、视频安防和门 禁系统,并配备恒温空调和UPS设备。 9.6.4监控中心网络应按照功能划分安全域,宜分为数据存储域、数据处理域、应用服务域和工作域, 且各安全域之间能够进行隔离。 9.6.5应采用防火墙技术实现核心应用层与互联网之间的安全阻断与隔离,各应用服务器采取安全 防护措施以阻断木马程序、病毒的传播。 9.6.6各应用服务器、工作站应安装防病毒软件、日志系统、安全审计模块等。 9.6.7系统数据库应采用用户标识和鉴定、数据存取控制、数据库审计、异地备份等技术保证数据存 取安全。
9.6.8系统软件应具备下列安全功能
a) 用户角色管理、权限控制功能; b) 用户登录密码复杂性校验功能,并定期提示用户更换密码; c) 安全加密和分级授权功能; 日志记录功能,能够对用户登录、页面操作、配置修改、恶意攻击、系统故障等信息进行自动记 录保存,能够事后统计和追查用户的访问操作。 9.6.9采用云服务技术的监测系统应符合GB/T31167GB/T31168的相关规定
10.1.1桥梁结构监测系统数据管理应包含数据编码、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数据交互与共享、数据 安全。 10.1.2监测数据管理应实现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时效性、可访问性。数据质量评估应符 合GB/T36344的相关规定。 0.1.3监测系统的结构化数据应包括桥梁基础数据、监测数据、特征值数据、超限值数据,非结构化 数据可包括图像、音视频及文本。 10.1.4数据管理应具备存储展示、搜索查询、报表生成等功能
10.2.1监测数据宜定义数据字典进行编码管理。数据字典见表C.1。 10.2.2监测数据宜包括桥梁基础信息数据和监测信息数据。桥梁基础信息数据编码应符合JT/T 32编目编码规则。桥梁监测信息数据宜按照桥梁基本信息(表C.2)、桥梁文件信息(表C.3)、监测内 容基本信息(表C.4)、监测测点基本信息(表C.5)、传感器基本信息(表C.6)、实时监测数据(表C.7)、 持征值统计数据(表C.8)、车辆荷载监测数据(表C.9)、视频属性信息(表C.10)、超限报警信息 (表C.11)、特殊事件信息(表C.12)、桥梁健康度信息(表C.13)、桥梁评估报告信息(表C.14)进行编 码管理。
图3桥梁监测点编号命名规则
0.3.1数据采集设备内置的数据预处理 功能应与传感器的分辨力、精度、抗电磁十扰等性能相匹配, 应剔除错误数据并将原始数据换算成反映桥梁环境、作用、结构响应、结构变化的特征数据,并宜符合 GB/T38637.2的相关规定。 0.3.2传感器感知的信号应进行调理、预处理,原始监测数据信号选择对应的处理算法,宜采用阈值 去、平均值法以及其他滤波算法。 0.3.3数据异构转换应支持感知控制设备或系统通信协议,支持解析指定的感知数据包和控制数据 包,支持通过协议转换模块进行数据结构转换,实现感知控制设备与网关或系统之间数据互通。 0.3.4从数据源中提取数据应支持全量抽取、增量抽取、基于日患抽取等抽取模式,可支持地理空间 言息数据的抽取,支持数据抽取格式和流程的自定义配置。 10.3.5对图像、音频、视频及文本非结构数据特征抽取应符合GB/T32630的相关规定
10.4.1桥梁结构监测系统数据存储宜分为桥梁现场采集站存储、监控中心计算机机房存储和云有 储,宜在线存储,也可离线存储。 0.4.2桥梁现场数据采集站内宜安装采集计算机,采用循环更新存储方式。在网络中断情况下,现 汤本地数据存储空间结构化原始数据应天于等于90d配电网标准规范范本,非结构化视频图像数据应天于等于30d。 10.4.3应采用数据库技术存储监测系统数据,应提供存储调度、存储监控及存储管理可视化功能 数据库宜采用模块化架构,可按功能对桥梁结构信息、监测系统信息和监测数据进行分层、分类存储和 管理。宜包括桥梁结构信息子数据库、监测系统信息子数据库、结构有限元模型子数据库、实时数据子
JT/T 10372022
数据库、数据分析子数据库、监测应用子数据库等。 10.4.4桥梁结构信息子数据库宜对桥梁设计、峻工图纸以及科研专题研究资料进行存储和管理,数 据库的表格宜按照桥梁设计、竣工图纸、科研报告等分类。 10.4.5监测系统信息子数据库应存储和管理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数据处理和管理设备及 软件等信息,包括设备厂商、安装位置、技术参数、品牌和规格等。 10.4.6结构有限元模型子数据库应存储和管理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宜使用标准文件 格式进行保存,并可根据监(检)测数据应用和桥梁养护维修结果定期按需修正。 10.4.7实时数据子数据库应存储和管理监测系统所有监测内容的原始数据。 10.4.8数据分析子数据库应存储和管理采用统计方法、相关性分析、趋势性分析、比对性分析、机器 学习等分析的数据 10.4.9监测应用子数据库应存储和管理超限报警、评估、分析结果等数据。 10.4.10监控中心计算机机房实时监测数据存储时间宜大于5年。经处理后的特征数据、超限报警 评估结果等结构化数据存储时间宜大于20年。 10.4.11监控中心计算机机房非结构化视频数据存储宜大于90天,特殊事件视频数据应转移备份并 永久保存。 10.4.12监测系统宜采用容灾备份机制,可具备各类数据压缩存储和异地备份功能
10.5数据交互与共享
10.5.1监测系统宜具备与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互与共享功能,数据传输协议见附录D。 10.5.2监测系统与外部系统数据交互方式可采用数据交换接口、中间存储介质或数据库同步等 方式。 10.5.3 数据交互应采取权限验证和安全管理措施,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时应进行传输加密和身份 认证。 10.5.4监测系统与省、部级桥梁监测平台数据交互与共享时,应满足省、部级平台统一的链路、传输 安全技术要求
0.6.1数据安全应包含数据完整性、数据加密、数据访问权限控制和数据可审计性 0.6.2数据完整性应包含数据传输完整性和数据存储完整性给排水造价、定额、预算,并符合下列规定: 数据传输完整性宜符合GB/T37025的相关规定; b 应采用封装签名、测试字验证、引用约束等方式保证数据存储完整性,并提供非完整数据的解 决措施。 0.6.3对监测系统敏感字段或业务数据应加密存储。 0.6.4通过公网传输监测数据时,应根据管理要求进行加密传输,加密过程应使用国家密码管理部 丁批准使用的算法 0.6.5数据审计应具备监测记录外部用户访问监测数据行为的功能。 0.6.6监测系统应具备数据访问权 控制功能,能够对用户访问权限进行分级管理
文据加密、数据访回权限控制和数据可审计性 0.6.2数据完整性应包含数据传输完整性和数据存储完整性,并符合下列规定: 数据传输完整性宜符合GB/T37025的相关规定; b 应采用封装签名、测试字验证、引用约束等方式保证数据存储完整性,并提供非完整数据的解 决措施。 0.6.3对监测系统敏感字段或业务数据应加密存储。 0.6.4通过公网传输监测数据时,应根据管理要求进行加密传输,加密过程应使用国家密码管理部 门批准使用的算法 0.6.5数据审计应具备监测记录外部用户访间监测数据行为的功能。 0.6.6监测系统应具备娄 可权限进行分级管理
....- 路桥图纸 路桥工程表格
- 相关专题: 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