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HTS10035-2021 公路中小跨径梁式桥同步顶升技术指南及条文说明.pdf

  • T/CHTS10035-2021 公路中小跨径梁式桥同步顶升技术指南及条文说明.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63.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2-27
  • 发 布 人: easygoing198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CHTS10035-2021 公路中小跨径梁式桥同步顶升技术指南及条文说明

    T/CHTS10035—2021

    5.1.1顶升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方案、交通组织方案。 5.1.2顶升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包括施工准备、顶升设施施工、同步顶升系统安装、试顶升、正式项 、结构改造、梁体落位、临时设施拆除、桥面系及附属设施恢复等。 5.1.3采用多行程顶升施工时,施工前应根据使用的同步顶升系统、实际支撑条件及支撑结构材料 生能确定每个行程顶升量。 5.1.4应配备备用千斤顶、油泵及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 5.1.5顶升前应进行试顶升,合格后方可进行正式顶升

    5.2.1现场复查桥梁技术状况,重点复查跨径、中线、高程、坡度、主梁截面、下部结构和基础等主要 参数以及桥梁病害等,并根据复查结果对施工方案做相应的调整, 5.2.2应做好人员、设备、材料、技术等各项准备工作。 5.2.3应对影响顶升作业的伸缩缝、过桥管线、护栏等附属设施进行处置。 5.2.4顶升前应记录不脱空支座的位置,并在试顶升时测试其反力

    有色金属标准5.3.1临时支撑体系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既有承台、既有墩柱或既有盖梁(帽梁)等原有结构作为支撑基础时,应使千斤顶和支撑面 底部处于水平状态,并对结构缺陷进行修补;采用钢抱箍作为支撑基础时,应按2倍的安全系数进行钢 包箍承载力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顶升作业。 2支撑结构施工时应确保中心线定位准确。 3支撑结构采用预埋螺栓、植入螺栓、植筋进行连接时,应查明结构主筋位置,不得损伤主筋。 4支撑结构采用钢支撑体系时,应设置可靠的纵横向联系,宜与下部结构进行可靠连接 5采用分配梁作为辅助装置时,分配梁应水平安装,分配梁与被顶升梁体之间应有可靠找平支 垫;采用盖梁作为辅助装置时,应对破损、病害部位进行修补和加固处理,并将其底面找平;采用抱柱梁 吉构作为辅助装置时,施工时应凿除被抱结构的保护层,在浇筑外包混凝土前应将凿除截面冲洗干净 并凿毛。 5.3.2作业平台施工应满足相关施工技术规范的实施及验收要求,并应做好临边防护、抛物防 护等。 5.3.3安全保障设施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限位装置应与支撑基础固结,且安装和拆除不宜对原结构造成损伤, 2防护设施应保证千斤顶和相应临时支撑体系处于保护范围之内。

    5.4同步顶升系统安装

    5.4.1同步顶升系统安装前应进行同步性试验,使用前应进行不少于1h的保压试验。 5.4.2顶升点应根据桥梁构造特点、支座位置及荷载大小合理布置,单跨梁桥顶升点数量不应少于 个,且不应共线。 5.4.3千斤顶安装可采用正置或倒置两种方式,千斤顶顶部与顶升接触面间应根据接触面的坡度 设置楔形垫板;顶升过程中,千斤顶不应承受水平力;千斤顶将桥梁顶升后,应及时采用临时支撑进行 固定,千斤顶不应作为支撑物使用。 5.4.4高压油泵运转前,应将各油路调节阀松开,待空负荷运转正常后紧闭回油阀。 5.4.5顶升高度不小于1m时,宜设置“紧急停止按键”。控制台(柜)和顶升油泵应配备备用电源

    5.5.1采用同步顶升系统进行顶升价

    5.5.2试顶升前应解除被顶升结构与其他结构的全部连接,所有限位装置应安装到位。 5.5.3采用直接顶升方法时,试顶升宜分三个阶段实施,分别为开始顶升分离、持续分离、确认分 ,应分级分次持续顶升;采用断柱顶升方法时,试顶升宜分为四个阶段实施,分别为墩(柱)截断施工、 始顶升分离、持续分离、确认分离,应分级分次持续顶升。 5.5.4试顶升应实施顶升力和顶升位移“双控”,试顶升高度不宜大于10mm,顶升力不应大于设计 力的1.2倍。 5.5.5顶升设施宜采用上部梁体作为压重进行试顶作业并持荷2h以上。 5.5.6试顶升应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好记录

    5.6.5调坡顶升时,千斤顶应在允许偏斜角度范目

    5.6.6初顶升完成后应对临时支撑、千斤顶、油管路、油路块、通信电缆、油泵、控制系统等顶升和监 控系统状态进行详细检查,确认桥梁结构和同步顶升系统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次顶升,并做好相应的 记录。

    5.6.6初顶升完成后应对临时支撑、千斤顶、油管路、油路块、通信电缆、油泵、控制系统等顶升和监 控系统状态进行详细检查,确认桥梁结构和同步顶升系统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次顶升,并做好相应的 记录。

    5.8.1结构复位前新增混凝土强度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的85%,结构复位后的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 5.8.2千斤顶应按设计行程同步分级落梁,各顶升点的同步误差及累计同步误差应符合本指南表 4.2.2的有关规定。 5.8.3顶升高度不小于1m时,结构复位后应进行不少于24h的观测,并在确认支座压紧密贴、位置 准确后方可拆除顶升设备。 5.8.4采用断柱顶升方法时,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应确保墩(柱)接高断面压紧密贴,结构复位前 后高程差不大于5mm。

    5.9临时设施拆除与处理

    5.9.1拆除项升临时设施应由上而下,一步一清,不应上下同时作业。 5.9.2施工后应清除永久结构上的各种施工临时预埋件,修复开凿孔洞。 5.9.3顶升用抱柱梁结构拆除后,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抹平和补强处理。

    5.9.1拆除项升临时设施应由上而下,一步一清,不应上下同时作业。 5.9.2施工后应清除永久结构上的各种施工临时预埋件,修复开凿孔洞 5.9.3顶升用抱柱梁结构拆除后,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抹平和补强处理

    T/CHTS10035—2021

    6.1.1顶升施工前应收集数据、制定项升施工监控方案。项升监控包括顶升前检测、顶升过程中监 控及顶升后复测三个阶段。 6.1.2桥梁顶升前应结合桥梁的技术状况、结构计算和设计要求综合提出施工控制预警值和控 制值。 6.1.3顶升前应对结构的裂缝长度、宽度及走向进行全面检测;顶升过程中应选取有代表性的结构 裂缝进行长度和宽度的实时监测;顶升施工完成后应对结构再次进行全面检查。 6.1.4顶升施工应进行实时观测、过程记录及分析,及时提出监控指令。 6.1.5施工监控所用设备应经过检定合格或校准,其精度应符合监控要求。 6.1.6顶升施工过程中应记录阶段性监控成果,顶升完成后应提供监控报告。所有监控记录必须 注明人员、设备、监控依据、工序、日期、时间、环境和其他因素。数据应具有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6.2.1墩台监控内容主要包括沉降和墩顶位移。

    6.2.1墩台监控内容主要包括沉降和墩顶位 6.2.2梁体监控内容主要包括应力、位移、裂缝。 6.2.3临时支撑体系监控内容主要包括应力、位移、沉降

    6.3.1顶升点处墩台应布置不少于1个沉降监测点。 6.3.2梁体监测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桥面高程的监测控制断面应设在支点、1/4跨、跨中,每个断面宜布置不少于2个测点。 2墩台与梁底相对位移及梁体竖向位移监测点应设在墩台上,每个墩台宜布置2个水平位移测 点和2个竖向位移测点。 6.3.3临时支撑体系监测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临时支撑体系的应力测点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布置在结构关键部位。

    6.3.1顶升点处墩台应布置不少于1个沉降监测点。 6.3.2梁体监测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桥面高程的监测控制断面应设在支点、1/4跨、跨中,每个断面宜布置不少于2个测点。 2墩台与梁底相对位移及梁体竖向位移监测点应设在墩台上,每个墩台宜布置2个水平位移测 和2个竖向位移测点。 6.3.3临时支撑体系监测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临时支撑体系的应力测点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布置在结构关键部位。 临时支撑体系的支撑基础沉降测点布置不宜少于2个

    T/CHTS10035—2021

    7.1.1同步顶升工程的检验除应符合本指南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公路工程质 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F80/1)、《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 工程》(JTG5220)的有关规定。 7.1.2分项工程应按基本要求、实测项目、外观质量和质量保证资料等检验项目分别检查。 7.1.3同步顶升工程质量检验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应符合下列原则: 1按顶升施工的不同工序(工种)、材料等划分分项工程。 2按顶升的主要部位或施工特点划分分部工程。 3 按工程的结构形式、使用功能、施工和交(竣)工验收的独立性划分单位工程 同步顶升工程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及名称应符合表7.1.1的规定

    表7.1.1同步顶升工程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

    7.2.1桥梁结构、构件更换时,新的结构、构件的检验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 一册土建工程》(JTGF80/1)的有关规定。 7.2.2材料、产品的质量和规格应符合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公路桥梁加 固设计规范》(JTG/TJ22)的有关规定。 7.2.3桥梁顶升后总体线形、偏位应符合设计要求,外观质量等应符合本指南和相关规范规定。 7.2.4支座安装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F80/1)的有 关规定。 7.2.5限位装置的安装误差应符合本指南第4.4.6条的有关规定

    7.3.1墩(柱)接高的混凝土强度、断面尺寸、平整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竖直度等检验应符合现行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F80/1)的有关规定。 7.3.2桥台改造、垫石修复或加高、支座更换安装的检验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土建工程》(JTGF80/1)的有关规定。 7.3.3桥面系和桥面附属结构的检验应符合现行《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 建工程》(JTG5220)的有关规定

    T/CHTS10035—202

    1本指南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下列写法: 1)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2)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3)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 引用标准的用语采用下列写法: 1)在标准条文及其他规定中,当引用的标准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时,应表述为“应符 《×XXX×》(XXX)的有关规定”。 2)当引用标准中的其他规定时,应表述为"应符合本指南第×章的有关规定”“应符合本指百 第×.×节的有关规定”“应按本指南第×.×,×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1.0.2本条款规定了公路中小跨径梁式桥顶升工程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公路桥梁中的中小跨 式桥的整体高程顶升、支座更换、桥梁维修及其他改造工程。中小跨径梁式桥是指符合《公路桥涵 通用规范》(JTGD60)中定义的梁式中桥和小桥。市政中小跨径梁式桥以及公路、市政无推力拱 参照使用。

    3.0.1顶升前应进行桥梁检测评估,满足安全评估要求的方可编制项升方案进行顶升。项升前标 出桥梁的既有损伤范围、裂缝长度、宽度、深度等,并在顶升完成后,逐一核查对照检测结构的变化 情况。

    3.0.1顶升前应进行桥梁检测评估,满足安全评估要求的方可编制项升方案进行顶升。项升前标 桥梁的既有损伤范围、裂缝长度、宽度、深度等,并在顶升完成后,逐一核查对照检测结构的变化 元。

    T/CHTS100352021

    4.1.3桥梁顶升设计,应根据墩、梁、桥台的构造特点、顶升高度以及周围环境综合考。主梁顶升 高度较小的情况下,宜优先采用盖梁或桥墩作为支撑基础,并通过处理盖梁或支座垫石调整桥梁净空; 盖梁或墩顶作业空间不满足的情况下,可采用钢牛腿或钢抱箍扩大桥墩支承面后作为顶升支撑基础 主梁顶升高度较大,无法通过处理盖梁或支座垫石增高的情况下,可采用截断墩柱顶升后接高的方法。 4.1.7监控标准分为警戒值和控制值两类。警戒值是指允许达到,但达到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 行控制和调整:控制值是指不允许达到的极限值

    4.2.1结构类别及规模主要为简支空心板、实心板、T梁、小箱梁、元形梁、连续箱梁等,对于简支梁 桥可选择单跨单边顶升、单墩(台)顶升、整跨顶升等方法,对于连续梁桥可选择整联顶升、整桥顶升等 方法。用途及性能主要指支座更换、结构纠偏、调整桥面线形、顶升改造等,对于支座更换、结构纠偏可 选择单点顶升、等高度同步顶升、变高度同步顶升,对于调整桥面线形、顶升改造等可选择等高度同步 顶升、变高度同步顶升等

    4.3.1第2款:顶升后纵断面调整可通过调整桥面系铺装或接线桥梁的纵断面等方式实现 第3款:各方向倾角可决定支座垫石的设计,支反力变化可决定支座参数选型,结构横向位移可决 定支座水平方向限位,顶升高度小于1m时可以通过调整支座垫石高度实现净空调整 4.3.2第1款:进行基础加固改造设计,当采用增大基础面积时,应按施工阶段受力最不利施工工 况对增大的基础进行设计计算;当采用增加桩基时应考虑新旧桩基支撑条件、桩径和桩长差异等影响; 当采用增设支撑梁方法扩大承台时,应根据支撑设计方案对原承台进行复核。增大基础顶升设计方法 是采用桥梁增大截面法,构件按加固后的整体截面计算,作用(或荷载)应包括加固后构件自重在内的 恒载、二期恒载及使用阶段的可变作用,效应分项系数应符合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060)相关规定。混凝土桥梁结构的恒载较大,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时不可能卸除全部恒载作用,但在 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同时进行桥面铺装更换、拱上填料更换等,可以在加固前卸除部分恒载进行施 工,待加固成桥后,再开放交通。因此在基础顶升前卸除原桥的部分恒载以及因封锁交通可不考虑车 辆活载时,对加固效果是有利的。但就加固构件而言,结构实际上是分阶段受力,加固计算应符合构件 加固前与加固后不同阶段的受力。增补桩基时可参照原设计方案,应考虑新补桩基的沉降量及应力变 化,并以不增加原有桩基的沉降量为宜,其设计应符合相关桩基设计规范。 第2款:桥墩的结构改造分为过渡墩和中间墩的结构改造,包括加高支座垫石、直接加高改造、截 断顶升后加高改造和拆除重建。桥台的结构改造包括加高支座垫石、直接加高改造和拆除重建。 第5款: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设计所需的强度、膨胀性能、耐久性能等技术指 标和施工工艺性能要求;膨胀剂掺量应根据设计要求的限制膨胀率经试验后确定,配合比试验的限制

    T/CHTS100352021

    彰胀率应比设计值高0.005%;浇筑后须做好养护工作,使其处于较稳定的温度、湿度环境,避免风速、 太阳暴晒等引起混凝土急剧干缩

    4.4.2临时支撑体系在顶升桥梁过程中起到“临时墩柱”的功能,将桥梁上部荷载托换至支撑上。 临时支撑体系必须确保稳定,防止顶升过程中因失稳造成安全事故;临时支撑体系应能够满足干厅顶 顶升及临时支座布置的需要,横桥向及纵桥向均以桥墩中心线对称布置。 辅助装置包括分配梁、垫板(块)、顶帽、调位装置等。分配梁是指位于支撑结构顶端、千斤顶下方 或顶升结构底端、千斤顶上方,对千斤顶顶升力进行分配或保证顶升结构自身稳定的结构。垫板(块) 为填塞顶升空隙的板状或块状结构。顶帽为连接干斤顶油缸与支撑结构的帽型结构。调位装置为调 节千斤顶位置的结构。 第4款中风荷载是指桥梁顶升过程中的风荷载,对其取值可参照相关施工技术规范,但顶升施工 应选择在良好的天气进行,尽量规避项升时存在较大风荷载的情况 4.4.3当采用桩基作为 支撑基础时,一般考虑由新做承台梁或利用原有承台作为上部承载力转换 部位。其顶升桩位采用对称布置一是考虑结构本身平衡,二是考虑外加施力点的位置与平衡。若不 能对称布置,则要考虑到局部加强以满足上部传力要求。 第4款相关公式的引用考虑下列情况: 1采用植筋对极限承载力作用效果明显,但对于采用植筋效果不明显,或因植筋易造成原结构的 破坏,或结构开裂导致千斤顶受力不均匀和不利于控制结构变形的,不宜采用植筋。 2公式中的系数0.16来源于全国各地的桥梁顶升研究成果,并结合施工单位多年的经验取值 综合推荐采用系数在0.16 024之间,公式取小值0.16。永久结构取下限,临时结构取上限,并考虑 柱的大小、几何形状、混凝土强度、工艺条件等因素作适当调整,如圆柱截面取大值,矩形截面取小值。 3体型系数是基于试验和实际应用经验两者综合考虑对承载力的折减系数。针对不同桥梁墩 柱,根据承受荷载大小不同,截面尺寸不同,相应的抱柱受力不同。在设计抱柱截面尺寸时,对直径或 边长大于2m的墩柱,采用较大的重要性系数2.0,一般墩柱采用.5 ;圆柱截面取大值,矩形截面 取小值。 条文中提及的抱柱梁结构作为一种环梁结构,根据千斤顶布置方式,简化为两个方向的梁或深梁 结构,进行相应的抗剪、抗弯及抗冲切承载力验算。 4.4.4支撑结构包括钢管支撑、型钢支撑、转换接头、垫块及混凝土支撑结构等。支撑结构宜标准 化,可采用临时支撑墩及支承垫块,由于混凝土支撑墩施工周期较长,且不便于安装拆卸,因此,临时支 撑墩原则上采用钢管支撑,当支撑力较大时可采用钢管混凝土形式。水平撑、斜撑与钢管支撑墩间应 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连接法兰盘的表面平整度误差应不大于0.5mm,连接螺栓性能等级应不小于 8.8级,连接螺栓直径不应小于16mm。 支撑结构标准节段钢管上下端配置不同的专用垫块,垫块模数化、标准化有利于快速标准化生产 和组装。 4.4.6限位装置从限制位移方向上分包括横桥向限位装置与纵桥向限位装置。按其布置位置不 同,横桥向限位装置可分为格构支架、悬臂桁架、斜撑支架、混凝土挡块等,纵桥向限位装置可分为悬臂 22

    4.4.4支撑结构包括钢管支撑、型钢支撑、转换接头、垫块及混凝土支撑结构等。支撑结构宜标准 化,可采用临时支撑墩及支承垫块,由于混凝土支撑墩施工周期较长,且不便于安装拆卸,因此,临时支 撑墩原则上采用钢管支撑,当支撑力较大时可采用钢管混凝土形式。水平撑、斜撑与钢管支撑墩间应 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连接法兰盘的表面平整度误差应不大于0.5mm,连接螺栓性能等级应不小于 8.8级,连接螺栓直径不应小于16mm。 支撑结构标准节段钢管上下端配置不同的专用垫块,垫块模数化、标准化有利于快速标准化生产 和组装。 4.4.6限位装置从限制位移方向上分包括横桥向限位装置与纵桥向限位装置。按其布置位置不 同,横桥向限位装置可分为格构支架、悬臂桁架、斜撑支架、混凝土挡块等,纵桥向限位装置可分为悬臂 22

    市政工程标准规范范本T/CHTS10035—2021

    4.5.4同步顶升宜采用PLC液压同步顶升控制系统,PLC液压同步顶升控制系统由液压系统和计 算机自动控制系统两个部分组成,该系统能全自动完成同步位移,实现力和位移控制、操作闭锁、过程 显示、故障报警等多种功能。

    5.1.3项升量指单次顶升值和总顶升高度

    T/CHTS100352021

    5.3.1因千斤顶的放置空间有限,需要满足空间位置要求。钢抱箍承载力试验的原理是将两个抱 箍装在同一个试验柱上,两抱箍之间用两个液压千斤顶对顶,慢慢加压到2倍上部荷载的压力,通过压 力表确定施加压力的大小,当达到目标荷载时,如果抱箍没有变形且抱箍与试验柱之间没有发生相对 骨动的话,则说明抱箍承载力能满足施工的要求,反之,如果以上两种现象出现其中一种,则抱箍不能 满足施工安全和质量要求。 试验过程: 1)安装抱箍。将抱箍内壁打磨干净,粘贴橡胶片,以增大抱箍与混凝土墩柱之间的摩擦力,同时 保护混凝土柱外观不被抱箍破坏,抱箍安装在试验柱上预先设置的标示位置,将两片抱箍用高强螺栓 连接牢固,螺栓的扭紧力矩要达到要求值。 2)安装液压千斤顶。将液压千斤顶对称安装在抱箍两侧,保证千斤顶垂直度,开动油泵调整千 斤顶顶面至与上抱箍接触。 3)加压。抱箍试验按2倍荷载考虑,试验过程中每台千斤顶同步慢慢加压,同时派专人观察抱 随是否有滑动、变形以及千斤顶压力表的压力值变化情况,直至加压到规定压力值时,抱箍与墩柱之间 设有发生相对滑动,另外,抱箍也没有出现变形现象,则抱箍承载力满足施工盖梁要求

    5.4同步顶升系统安装

    5.4.1公路中小跨径梁式桥整体顶升中,顶升点的同步性是影响主梁受力的关键因素。可编程液 压同步控制系统是我国目前应用于结构物顶升工程中,稳定性、准确性最高的控制系统,顶升工程中应 优先选用。同步液压顶升控制系统的主要配置有控制单元、顶升单元以及测量单元。控制单元由可编 程逻辑控制主站和分站组成。可编程逻辑控制主站负责整体状态监测计算并发出控制指令。分站由 可编程控制系统下位机和液压工作站组成,并根据主站的指令控制液压工作站和电液伺服阀工作,实 现干斤顶的升降动作。 顶升系统在使用前进行不少于1h的保压试验,是为了保证在顶升过程中,一旦没有控制信号,千 斤顶处于保压状态且锁死、控制系统可以发出警报。 5.4.3正置方式宜使用在顶升高度较小,或者施工空间狭小的部位,倒置方式宜使用在顶升高度 大、施工空间较大的部位,倒置时将千斤顶直接固定在被顶升结构底部,在顶升过程中可不拆卸,方便 施工。 5.4.5控制台(柜)和顶升油泵均需配备UPS(不间断电源)或大容量电瓶,提供不间断电源,UPS 至少保证具有稳定运行半个小时的主控室用电量,

    5.5.1称重是为保证顶升过程能同步进行,在顶升前应测定每个顶升点处的实际荷载。从而避免 顶升点受力与原始结构荷载传递差异导致结构损伤给排水管理,甚至导致顶升失败。 依据计算的顶升荷载,采用逐级加载的方式进行称重,在一定的顶升高度内,一般不宜大于 mm,通过反复调整各组的油压,可以设定一组顶升油压值,使每个顶点的顶升压力与其上部荷载基 平衡。

    本章主要是依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规范相关规定编写并做相应补 确了分项工程质量检验内容。

    ....
  • 相关专题: 公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