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PSTC 70-2021 短线法节段预制拼装桥梁监控量测技术规程.pdf

  • T/CSPSTC 70-2021  短线法节段预制拼装桥梁监控量测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6.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3-17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注:节段划分原则由节段预制工艺的特点决定,宜 则适用于对设计图纸中节段划分准确性进行复核,以及对设计图纸中未明确部分的节段划分提供指导。 6.1.2节段几何控制信息主要包括节段大小里程断面上中轴线点平面及高程数据、节段梁长、节段高, 大小重程断面横坡、断面梁宽等,几何控制数据的选取及计算应根据短线法几何分析软件计算输入要求 确定,并应对计算数据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注:短线法几何分析软件根据几何控制算法,通过一组几何参数作为基础数据来确定两相邻节段的唯一匹配关系 工作开展前根据几何分析软件要求对几何数据进行详细计算,并采取合理方法对数据准确性进行验证。目前 计算机辅助绘图法能较直观地反映节段间平面位置关系,在准确性验证时也便于自查和校核

    6.2.1监控控制计算分析工作包括设计符合性计算、结构仿真计算、控制数据计算。 6.2.2设计符合性计算和结构仿真计算一般宜采用有限元结构计算方法,根据控制和分析深度要求分 别采用平面杆系有限元法、空间杆系有限元法和实体单元有限元法。有限计算分析宜采用两种以上计 算程序进行相互校核。结构计算采用的参数应符合5.2的规定,计算模型边界条件和构件连接关系的 模拟等应符合施工实际状况,施工阶段划分和工序先后顺序应与施工工艺一致。 注:目前国内桥梁结构计算分析一般采用带交互界面的有限元软件进行计算。桥梁监控计算量大且施工阶段多, 监控计算分析优先运用有较多项目检验的计算软件。对于监控计算分析,采用杆系有限元法一般能满足线形 和受力分析要求,在有结构细部受力分析要求时,采用实体有限元方法。 6.2.3设计符合性计算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监控总体计算,并与设计计算的主要结果进行相互校 核,以确保控制目标满足设计要求,应包含以下计算内容

    7.1.1短线法节段预制监控前期应充分了解预制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的特点,了解产生节段预制匹 吴差的主要因素,并在节段匹配分析过程中加强识别和控制。被匹配梁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数据采 集及匹配误差分析,节段之间匹配误差应满足线形控制需要。 7.1.2相邻节段之间除外形尺寸满足控制要求外,尚应保证预应力孔道、体外索转向体系的空间位置 关系满足设计要求。 7.1.3节段预制匹配控制主要包括有测量塔控制体系、无测量塔控制体系。一般情况下,宜采用有测 量塔控制体系,对于地基沉降稳定性较差、测量塔建设困难时,方可采用无测量塔控制体系。在采用无 测量塔控制体系时,应加强测点安装的控制并注意测点保护;尺寸测量时,需要避免测点间对中误差,并 进行温度、钢尺温度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修正

    7.2.1节段预制应采用仿真计算分析确认的无应力状态线形及施工预拱度作为预制线形。 7.2.2预制阶段施工应对预制梁轴线、高程、节段长等几何参数进行监控。监控控制数据应以预制监 控指令形式发送相关参建单位,指令单内容应包括待浇节段编号、匹配节段的定位坐标、待浇节段左右 梁长等信息。节段预制监控指令表格形式可参照附录A的A.1。

    a)QM、HM测点宜布置在箱梁顶板中心线上装修设计教程,QL、HL、QR、HR测点宜布置在箱梁顶板上与腹 板交界处; QM、HM测点布设可采用埋设镀锌十字头螺栓、U型钢等方式,其他测点布设宜采用镀锌十 字头螺栓埋设,埋设位置应注意避开钢筋等预埋件的影响,并应保证测点清洁; C 测点应在混凝土浇筑后初凝前进行埋设,并宜尽可能保持竖直、稳固,测钉埋设露出混凝土表 面不宜超过1mm; d) 图中d值宜取不大于20cm的固定值,并保证测点不会在脱模中随混凝土开裂破坏

    图3有测量塔控制体系测点平面布置

    .2.5无测量塔控制体系采用固定端模和梁面测点组成,每片梁布置4个梁面测点。布置如图4,大体 节置要求如下: a)梁面测点布置宜使用带凹孔的方片状加工件,加工件应进行精密制作,在规格尺寸、凹点位置 上要求完全一致; b)测点安装时,测点埋设件应与浇筑后的混凝土齐平,横向与固定端模中心点距离准确

    无测量塔控制体系测点

    7.2.6节段预制控制分析应以计算的节段预制线形为基础,综合已施工节段预制误差、纠偏方法等确 定后续节段的控制数据;预制误差较小时,可采用直接调整法,当预制误差过大时应采用分段调整法。 注:假设i#节段制作成型后,匹配节段i一1#相对于初始定位位置发生一偏移角9,如图5所示。但拼装时,先拼 装i一1#节段,再拼装i#节段,因此i一1#可看作没有转动,而是对i十1#节段的线形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 有直接调整法与分段调整法。直接调整法:当预制误差较小时,可采用直接调整法,即浇筑下一段时采取一次 性调整的方法,如图6所示;分段调整法:当预制误差较大时,为了保证预制线形的平顺性,需要采用分段调整 法,即通过后续几个节段来调整误差,如图7所示

    6误差直接调整示意图

    7.3预制梁场测量观测网的建立与校核

    图7误差分段调整示意图

    应大于6mm,测距应在成像清晰、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测站点与目标点间距离不应大 于300m。 c)高程网的精度不应低于二等,测站点高差中误差不应低于0.5mm。高程测量应采用DS05水 准仪,视线长度应介于3m~50m,前后视距差应小于或等于1.5m,前后视距累计差应小于或 等于5m,视线高度应大于或等于0.55m,重复观测次数不应少于2次;两次测量高差较差不 应大于0.7mm,往返较差、符合及环线闭合差不应大于1.0/n(mm),n为测站数;每期观测开 始前应对水准仪的i角进行测定,测定值不应大于15”。 注:观测网是预制节段坐标及高程控制的基础,观测网是由控制点及校核点共同构成的平面及高程相互关系网 控制点建立在测量塔上,而校核点是在场地边缘外设置的稳定点位。对于无测量塔控制体系,可仅保证高程 控制网的精度

    准仪,视线长度应介于3m~50m,前后视距差应小于或等于1.5m,前后视距累计差应小于或 等于5m,视线高度应大于或等于0.55m,重复观测次数不应少于2次;两次测量高差较差不 应大于0.7mm,往返较差、符合及环线闭合差不应大于1.0/n(mm),n为测站数;每期观测开 始前应对水准仪的i角进行测定,测定值不应大于15”。 注:观测网是预制节段坐标及高程控制的基础,观测网是由控制点及校核点共同构成的平面及高程相互关系网 控制点建立在测量塔上,而校核点是在场地边缘外设置的稳定点位。对于无测量塔控制体系,可仅保证高程 控制网的精度 .2单个施工场地应布置2处~4处校核点,校核点的布设方法如下: a)校核点宜均匀布置; b) 校核点应保证稳固可靠; C) 校核点应处于场地边缘的坚固、稳定场所,距离硬化路面边缘应在5m以上: d 校核点周围宜布置专门的保护措施,避免人工践踏或机械碾压。 测量塔建设遵守以下要求: 测量塔应满足“精度高、变形小、基础稳定”的要求; 为减小基础沉降影响,应采用桩基础进行支撑; ) 为防止其他结构物扰动测量塔,测量塔及基础应和硬化地面断开; 应采取遮挡措施,防止阳光直射对塔身及测量作业产生影响; 两测量塔控制点间连线与其所控制的预制台座上的待浇节段的中轴线宜重合。 注:测量塔是短线匹配法预制节段线形控制的主要基础设施,测量时一个塔作为观测塔,另一个塔作为后视塔。为 防止在阳光照射作用下塔身阴阳面因温差而产生变形,测量塔塔身宜采用挡板包裹。测量塔塔身四周不接触 其他任何物体,包括人员上、下的楼梯及操作平台。为了给测量作业创造良好作业环境,提高测量精度,操作平 台除预留仪器观察空间外其余均需要进行封闭。同时,测量塔顶部宜搭设遮阳棚,避免阳光直照仪器。 .4测量塔建设完成后应根据沉降速度每隔5d~10d对测量塔进行沉降监测直至稳定,以此建立 坐标观测网为标准进行节段的预制。在节段预制期间,应定期进行测量塔沉降监测,沉降监测点应设 在测量塔底座上,监测点的埋设如图8

    a) 校核点宜均匀布置; b) 校核点应保证稳固可靠; C) 校核点应处于场地边缘的坚固、稳定场所,距离硬化路面边缘应在5m以上; d 校核点周围宜布置专门的保护措施,避免人工践踏或机械碾压。 3.3测量塔建设遵守以下要求,

    8.3测量塔建设遵守以

    7.3.5测量网控制点及台座的高程应定期进行复核,复核周期宜为每月不少于1次,

    7.3.5测量网控制点及台座的高程应定期进行复核,复核周期宜为每月不少于1次

    7.4节段预制线形测量

    图8测量塔沉降监测点

    节段预制阶段测量内容包括高程、坐标、梁长等,各有关参数采集数据表格可参照A.4。预制 控量测所采用的设备满足以下要求:

    a)通过QM、HM测点定位轴线,用尺量轴线长,应进行两次单独测量,两次测量误差在士1 以内判定为测量结果合格,取两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试结果; b 在两侧腹板位置测量长,用尺量轴线长,应进行两次单独测量,两次测量误差在土1mn 内判定为测量结果合格,取两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试结果; C 对比轴线位置测量结果与两腹板位置测量结果,以校验轴线测量是否出现明显错误; d)实际梁长与理论梁长相差应控制在一2mm~0mm范围以内

    7.5节段预制模板检验

    板体系加工、安装精度以及使用的检测方法、检测

    表1节段预制模板加工及安装精度要求表

    表2节段预制质量验收要求(续)

    8.1.1短线法拼装施工按照施工工艺分为逐跨拼装施工及悬臂拼装施工,墩顶段施工分为现浇及预制 两种工艺类型,节段拼装控制应根据施工工艺的差异采用不同控制方法。 8.1.2拼装开展前应对节段预制偏差情况进行逐跨统计分析,同时应结合已施工墩顶段空间坐标及尺 寸偏差状况对拼装线形进行优化调整作为桥跨拼装控制基础。 8.1.3节段拼装时应控制首拼节段与墩顶段之间湿接缝的宽度偏差,湿接缝宽度偏差不宜超过 20mm,并应满足设计文件的要求

    注:湿接缝位置为结构的受力薄弱部位,实际湿接 偏差过大时会影响结构安全。 8.1.4对于施工过程可能出现沉降的地质类型,在施工阶段应加强桥梁结构沉降监测,在节段拼装控 制中需要考虑沉降对线形控制的影响并确定调控措施, 3.1.5在采用逐跨拼装施工工艺时,对于相同跨度的桥跨,应对最早进行拼装的桥跨开展监测并识别 主要参数误差,为后续其他相同跨度结构的节段预制、节段拼装控制提供指导。对于悬臂拼装施工,需 要在施工前期尽早识别并修正主要敏感参数,通过反馈控制手段减少偏差

    8.2墩顶段施工控制规定

    2.1墩顶段采用现浇施工时应在模板安装阶段对截面尺寸、控制断面坐标进行严格控制,主要考虑 下方面: a) 结构变形需要考虑桥跨节段重量、架桥设备重量、预应力张拉等引起的墩顶段变形: b) 墩顶段现浇施工时支架变形对线形产生的影响; c) 墩顶段现浇施工应选择悬臂端部作为立模控制断面,测点布置应满足线形控制需要; d 现浇段端部截面几何尺寸(长度、宽度、高度、厚度、横坡等)、空间位置、预应力孔道定位应与 相衔接的拼装节段相协调,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注:墩顶段是整跨节段的起止点,为节段拼装线形控制的关键点。采用现浇施工时,在节段尺寸控制、放样定位方 面工艺保证度低于预制节段,为节段法施工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故需要精确控制墩顶节段偏差。 2.2墩顶段现浇浇箱容连偏差应满足下列要求,

    8.2.2墩顶段现浇浇筑容许偏差,应满足下列要求:

    a)里程允许偏差:10mm

    8.2.3墩顶段采用预制施工时,其控制遵守以下要求:

    .2.3墩顶段采用预制施工时,其控制遵守以下要求: a 墩顶段预制质量应符合表2中的相关规定; b 应控制好墩顶段预埋限位装置的空间安装精度,保证墩顶段的安装精度; c)需要考虑桥跨节段重量、架桥设备重量、预应力张拉等引起的墩顶段变形。 .2.4需要考虑架桥机过孔对墩身及已架设节段的高程影响,应对高墩进行墩顶偏位监测。

    8.3逐跨拼装控制规定

    8.3.1节段拼装线形监控测点采用预制阶段理设的坐标控制点,拼装数据采集时,宜尽量保证在不转 站情况下,一次性采集完所有控制点高程及平面坐标实测数据,在通视等条件受限时,非首拼节段可适 当减少控制点。数据采集表格形式参照A.6

    情况下,一次性采集完所有控制点高程及平面坐标实测数据,在通视等条件受限时,非首拼节段可适 减少控制点。数据采集表格形式参照A.6。 3.2首梁拼装施工定位控制应按照以下规定进行: a) 首拼梁应进行初定位,初定位阶段应及时核对节段靠墩顶一侧端部截面与墩顶段对应端部截 面的偏差状况,包括顶板、底板和腹板相对位置的错台状况、预应力孔道对位偏差情况,偏差应 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偏差过大时应综合首拼节段与墩顶段对位偏差、桥跨拼装控制线形要求 等进行全面论证,合理修正首拼节段控制数据 b) 首拼节段终定位应根据初定位修正后的监控指令对其轴向线形、标高等进行精确定位,定位 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节段拼装监控指令表格形式可参照A.2。 C 首拼节段准确安装定位后应及时进行锁定,锁定完成后应对测点坐标进行复核,复核结果应满 足定位偏差要求。节段匹配测点的复核表格形式可参照A.5。

    表3首片梁定位允许误差

    8.3.3首拼节段临时锁定工艺应保证不对节段位置造成扰动。临时锁定措施应牢固可靠,防止后续施 工造成首梁移位。

    a)一般宜采用逐节段拼装并严格进行偏差监测及调控。 b) 根据已拼装节段控制点实测数据分析,预测桥跨后续未拼装节段轴线及高程偏差状况,当其 超出充许范围时,应采用合理纠偏措施进行线形调整, C 在架桥机设备具备整跨节段线形纠偏能力且拼装施工经验丰富的前提下,可由监控方一次性 提供整跨节段的拼装控制数据,但拼装过程中应及时核对拼装实测数据与控制数据的偏差,偏 差不应超过架桥机可调控范围。 差过

    8.4悬臂拼装控制规定

    8.4.1悬臂拼装控制监测点规定同8.3.1的规定;首梁拼装施工定位控制规定同8.3.2a)、b)、c)的规定。 8.4.2悬臂拼装非首梁节段拼装施工控制规定同8.3.5a)、b)的规定。拼装控制分析阶段尾端节段线形 预测时,对于中间桥跨除满足控制尾端节段轴线、标高控制标准外,应同时满足合龙控制误差的要求。 预测合龙误差超过8.5.2的规定时,应对拼装线形进行合理调整。 3.4.3悬臂拼装应及时识别结构自重、预应力张拉等工序下实际变形与理论变形的偏差,根据偏差量 对后续节段拼装线形进行合理调控;在预制节段未预制完成的情形下,应根据拼装阶段的实测偏差分析 对后续未预制节段的预制线形进行调整。 8.4.4悬臂拼装阶段应注意控制桥面临时荷载堆放,悬臂两端不平衡重量应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对结构计算分析进行修正时,需要考虑临时荷载对结构变形、受力的影响。桥面临时荷载堆放及移动应 有严格规定,防止其对线形监测及分析产生过大十扰。 8.4.5节段控制点测量及节段安装定位时需要考虑日照温差对结构线形的影响。悬臂拼装工作开展 时宜将节段拼装定位、控制点测量时间安排在夜间、清晨或阴天气温稳定环境下进行。中小跨度结构在 施工安排较紧张时,悬臂拼装的拼装定位的时间可合理放宽,但应对温度影响进行合理修正。 8.4.6悬臂拼装线形控制应加强变形监测及分析,准确识别出拼装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采取反馈控 制手段对线形进行纠偏。 8.4.7节段拼装施工过程线形偏差超出允许偏差时,应采取合理措施进行线形纠偏,纠偏方法的使用 应以不影响桥梁结构受力安全和耐久性为原则,同时不应造成明显错台或线形突变现象。 8.4.8悬臂拼装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桥墩不平衡及偏心受力、墩顶临时固结、墩顶节段临时支架体系受 力安全控制。

    合龙时间及合龙程序 8.4.10合龙前两侧合龙标高偏差过大时,可通过合龙口两段配重进行偏差调整,但额外配重大小应结 合桥梁计算分析确定,不应超出合理受力许可范围

    8.5节段拼装线形控制标准

    1逐跨拼装首、尾预制节段与现浇梁之间对位尺寸偏差宜控制在10mm以内。孔道对位偏差宜 预留孔道可调节范围内,孔道对位偏差过大时应通过计算分析确定结构受力安全性。 2节段悬臂拼装合龙高差宜控制在20mm以内,并保证合龙口两侧线形的平顺,无突变;合龙口 1对误差宜控制在+10 mm以内

    制在预留孔道可调节范围内,孔道对位偏差过大时应通过计算分析确定结构受力安全性。 8.5.2节段悬臂拼装合龙高差宜控制在20mm以内,并保证合龙口两侧线形的平顺,无突变;合龙口轴 线相对误差宜控制在土10mm以内。 3.5.3桥梁施工完成后,悬臂拼装预应力混凝土主梁线形的容许偏差应符合以下规定: a)城市桥梁应符合CJJ2对悬臂拼装预应力混凝土主梁线形的相关规定; b)公路桥梁应符合JTGF80/1对悬臂拼装预应力混凝土主梁的相关规定: C)铁路桥梁应符合TB10415对悬 臂拼装预应力混凝土主梁的相关规定

    3.5.3桥梁施工完成后,悬臂拼装预应力混凝土主梁线形的容许偏差应符合以下规定:

    9节段拼装阶段监控测试

    9.1.1逐跨拼装施工桥梁监测内容应包括主梁线形监测、体外索预应力监测等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宜 包括主梁应力、墩柱应力、桥墩沉降、架桥机主桁梁变形监测、临时吊杆力监测。 9.1.2悬臂拼装施工桥梁监测内容应包括主梁线形监测、主梁变形(节段拼装前后变形、预应力张拉前 后变形)监测,主梁应力监测、主梁温度监测、桥墩沉降、体外预应力张拉监测 9.1.3当桥梁需要建立运营期监测系统时,施工监控测点宜结合运营期需要布置,宜采用技术先进、可 靠良好的监测仪器设备

    9.2.1应力监测元件稳定性、精度、耐久性应满足整个桥梁监控监测期的要求,并宜选

    注:应力监测可采用振弦式传感器、光纤式传感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应力测试传感器根据预置方式可分为表贴 式和埋入式。表贴式通过基座附着在结构物表面,混凝土结构宜尽量避免使用。埋人式又分为混凝土计和钢 筋计,混凝土计直接埋人混凝土内部,钢筋计应焊接在结构物内部钢筋上。为了消除混凝土内部实测应变受温 度、收缩影响,在布置应力测点时,可同时埋设工作应变计和补偿应变计,分别测得混凝土总应变和混凝土温 度、收缩应变。 应力监测断面的选取遵守以下规定: a)宜选取有代表性结构进行应力监测,如逐跨拼装的首拼桥跨,悬臂拼装的大跨径典型桥梁。 6 应力监测断面的选取应根据施工仿真计算分析确定,选取施工过程中各类受力最不利或有代 表性的断面作为应力监测断面。 应力监测断面上应力测点数量应根据受力分布规律、截面形式、断面箱室数量、横向宽度等因 索合理确定。断面测点位置应结合横断面受力分布特点确定,对称横断面上测点布置宜对应 采取对称分布方式。 注1:主梁应力监测截面布置,一般选择主梁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性截面,主要为墩顶附近截面、跨中截面和主梁截 面变化处截面。主梁应力监测截面测点布置应根据截面形式和截面宽度确定。对于多箱室的混凝土主梁截 面及其他异形截面,以能满足控制主染截面总体应力为目的设置, 注2:桥梁墩柱应力监测截面一般宜选择墩顶、墩底附近的应力较大截面,一个截面的测点不少于4个。 注3:主梁应力监测截面一般选择主梁根部、L/4、跨中及其他控制截面,测点布置在截面的上下缘位置,每个测试 断面测点不宜少于4个,如图9所示

    9.2.3应力监测频率遵守以下要求!

    图9混凝土箱梁截面应力测点布置示意图

    a) 应力监测频率应满足结构施工过程受力安全控制要求,根据施工工艺及工序特点合理布置测 试时机,监测频率应能反映出施工过程中控制断面的受力变化规律。 b) 对于悬臂拼装结构,宜对各节段安装前后、预应力张拉前后、结构体系转化前后等工序进行应 监测 C 对于遂跨拼装结构,在节段起吊阶段宜对桥墩等关键控制截面进行监测,依据计算分析在起吊 全过程中选取多个时机对断面开展监测;在预应力张拉阶段,宜对桥墩、主梁关键断面进行应 力监测,所选取时机应依据施工工艺、关键断面的受力规律确定。 如适施工异常情形,应从受力安全监测要求合理加密监测频率

    3.1温度监测元件分辨率不应小于0.5℃,承台等天体积温度监测宜采用自动化采集设备测试。 3.2温度监测断面与测点布置应结合桥梁结构特点、地理环境方位及日照方向等合理确定。满足以 要求: a)采用悬臂拼装桥梁且跨径超过100m的桥梁宜单独设置温度场测试断面; b)主梁的温度监测截面可设在主跨1/4跨径位置附近,在监测截面的上、下、左、右位置均应设置 温度测点,每个位置应沿混凝土箱壁厚度方向的外、中、内布置且不宜少于3个温度测点,如 图10所示

    图10箱梁温度测点布置示意图

    a) 悬臂拼装到较长悬臂状态且结构变形受温度影响较显著时,应进行1次24h全断面温度场 测试; b) 不同季节,天气显著变化时,应进行1次24h全断面温度场测试,测试结果可反映不同季节日 照下主梁截面的温度场; 合龙前应进行1次24h全断面温度场测试,

    9.4体外预应力张拉监测

    .4.1在体外索张拉施工工艺保证度存在不确定性或存在怀疑,以及设计对体外索张拉力控制精度有 见定要求时,应对体外索开展索力监测。 .4.2体外索的监测数量、监测索的类型应根据体外索长度、空间布置特点、索束数量特点合理确定, 监测索数量、类型上应能从整体上反映整跨体外索的张拉效果。 .4.3体外索索力监测可使用索力动测法、锚索计法和磁通量传感器法,应根据体外索跨度特征、现场 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测试方法。有条件时,可联合使用上述方法进行体外索的监测。 注:体外预应力张拉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对体外索张拉力和施工过程中钢束的永存应力与张拉应力的相关关系进行 监测,建立起相应的函数关系,在监测研究的基础上对控制张拉应力和张拉工序进行优化评估,形成科学合理 的控制张拉工艺,实现结构的实际永存应力能满足设计要求。 磁通量法现场测试限制条件较少且可重复进行测试,但需要对索进行标定;索力动测法在体外索分段长度较短 时误差大,且转向块约束条件也会对索力评价产生影响;锚索计法相比其他两种方法准确度高,但投人成本较 高,且锚索计滞留在错头位置,非结构本身设计组成部分,在一定使用年限后由于锈损等原因带来工程隐患,选 用前应进行评估比较 体外预应力张拉监测可通过锚索计对张拉力进行校准,同时采集张拉前后的伸长量资料,对张拉力进行对比验 证。体外索张拉阶段损失量评估可采用如下方法: 在体外紧分阶段张拉时,张拉力通过错紧计进行验证,抽取部分体外紧索段采用紧力动测法采集各阶段的 频率值与对应的张拉力,以此确定体外索测试索段的修正系数K值; 在同跨其他体外索张拉时或体外索张拉完成一定时间后,对抽取的索段进行频率测试,通过频率的变化和 修正的K值,可计算出体外索预应力损失参考值

    9.5拼装阶段线形监测

    9.5.1拼装阶段的线形监测应建立基准网,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可与施工采用的系统一 致。局部相对变形测量可不建立基准网,但需要考虑结构整体变形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9.5.2线形测量内容宜包括墩台沉降、节段空间坐标、主梁高程(竖向挠度)、主梁轴线、架桥机竖向挠

    9.5.3线形监测设备的采用宜遵守以下要求

    1次,测试区域为当前节段。 e) 逐跨拼装时,节段空间坐标应在每个节段临时预应力张拉完成后测试1次,测试区域为当前节 段;主梁高程宜在整跨全部节段胶拼完成后、预应力束张拉后、临时吊杆拆除后各监测1次,测 试区域为当前跨全部主梁测试断面。主梁轴线监测应在整跨拼装完成后测试1次,测试区域 为当前跨全部主梁测试断面。 悬臂拼装时,节段空间坐标宜分别在每个节段胶拼后及预应力张拉后各测试1次,测试区域为 当前节段;主梁高程在节段拼装施工过程中宜分别在胶拼后、预应力束张拉后各测试1次,测 试区域为当前节段及相邻至少2个节段;主梁高程、主梁轴线宜在合龙前、后各测试1次,测试 区域为全桥主梁测试断面。 g)主梁成桥高程应在桥面铺装完成后测试1次,测试区域为全桥主梁测试断面。 h)施工过程中若由于一些原因,某施工工序拖延时间较长,宜在下道工序开展前对上道工序线 形进行复测, 注:为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线形观测结果的影响,线形观测需要尽量选择在环境温度场相对均匀、外界风速较小的 天气下测试,避开太阳直射及大风天气;同时,一段时间内每天的测试宜尽量选择在环境温度场温度接近的时 机进行。

    9.5.6线形基准点复核与联测遵守以下要求

    a)上部主梁结构开始施工前,应对线形基准点进行联合测量: b)悬臂拼装桥梁全桥跨由于节段安装施工持续时间较长,宜每月对基准点进行复核测量; c)悬臂拼装施工合龙前2个~3个节段,宜对基准点及主梁悬臂节段前端高程进行联合测量。

    .1数据分析与反馈控制需要包括以下工作 a) 识别当前桥梁结构线形、应力状态; 判别桥梁施工状态是否处于预控状态; 当桥梁施工状态偏离预控状态时,预测桥梁施工误差对后续施工过程结构受力状态与几何状 态的影响; d 确定是否发出安全预警,监控预警通知单的表格形式可参照A.3; e) 是否对施工过程预控数据或施工工艺实施调整或变更, 注:对桥梁施工受力状态、几何状态等进行识别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当前工况下,状态结构实际状态(如标高、线形 内力等)是否与模拟计算预测的理论状态相符或结构实际状态与理论状态间存在的误差。 桥梁施工是否处于预控状态(误差限值范围的判断可通过将现场监测数据与依据施工过程模拟计算事先制定 的预控目标状态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 当桥梁施工过程偏离预控目标状态时,需要对其误差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重点是对下一阶段施工目标状态的 影响预测及桥梁施工监控最终目标的影响分析,从而为是否对桥梁施工过程预控数据或施工工艺进行调控提 供决策依据, 对施工过程预控数据或施工方案是否实施调整或变更需要根据桥梁施工误差影响预测分析结果进行判断。对 于施工工艺关系不大的误差影响,可通过调整施工过程预控数据实现调控;对关系到施工工艺甚至施工方案的 误差,则应变更既有施工工艺或方案。 2数据分析与施工摔制应搏焦以下监洲数据

    10.1.2数据分析与施工控制应搜集以下监测数据 a) 5.2.2中列出的计算分析所需要的参数; 施工过程已完成结构的应力、内力数据: c)施工过程中结构标高、线形、位移数据; d)施工过程中结构温度:

    e)其他对施工过程结构状态有影响的参数

    10.2.1混凝土结构应力、内力、标高、线形、位移监测数据分析需要考虑的因素:

    0.3.1拼装阶段的施工反馈应以施工监控指令单的形式实施,监控指令单表格形式可参照A.2,并遵 以下要求: a) 施工监控指令应包括桥梁施工过程信息、已完成结构状态调整要求、下阶段施工的调控参数、 施工状态调整改进办法、补救措施、施工工艺或方案变更要求、预警信息、暂停施工指令、施工 整改要求; b) 桥梁的受力状态误差或儿何状态误差超出本文件限值,但已完成结构还处于可立即调整状态 时,施工监控指令应提出已完成结构状态调整要求和下阶段施工的调控参数; 桥梁的受力状态误差或几何状态误差超出本文件限值,且已完成结构处于不可立即调整状态 时,施工监控指令应提出施工状态调整改进办法、补救措施及下阶段施工的调控参数; d 桥梁的受力状态误差或几何状态误差对施工监控目标的实现造成过大影响,需要变更施工工 艺或方案时,应及时发出变更指令,并由施工单位制定,按照程序审批后实施; e)当结构状态出现异常,并危及结构安全时,应及时预警,立即发出暂停施工指令,责令整改, 注:结构状态出现异常并危及结构安全时,预警是施工监控中安全控制的重要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并及时发出 针对所有参建单位的暂停施工及采取安全保障措施的指令;结构状态出现异常主要包括结构应力超限、结构变 形超限等。结构应力、变形安全控制值需要综合结构计算分析及桥梁现场条件确定 0.3.2桥梁现场施工过程及成桥状态几何监测值与理论值误差超过本文件限值时,可采取以下反馈 空制措施: a) 对于施工过程及成桥几何状态可调整的桥梁,下列误差应在当前施工或成桥状态直接调整: 1 墩顶段现浇立模偏差(轴线、里程、标高); 2)首拼节段定位偏差(轴线、里程、标高)。 b 对于施工过程及成桥儿何状态不可调整的桥梁,节段安装偏差(轴线、标高)应以当前施工状 态为基础,对后续的下列施工状态数据进行反馈控制。 0.3.3 桥梁施工过程结构受力状态监测值与理论值误差超过本文件限制值时,应在保证结构安全的 前提下,采下列针对性的反馈控制措施: a)通过减少临时荷载或调整临时荷载位置改善受力; b)采用临时配重,调整临时配重位置、大小改善受力; c)通过调整施工工序、工艺,调整结构受力状态;

    时荷载超限或位置不正确;桥梁结构施工过程分 )不合理;桥梁结构设计本身与所采取的施工方法 与施工管理差,导致结构控制性受力部位失控,或未及时监 测到结构受力,或蓝测到结构

    [11.1主要控制指标要求

    11.1.1成桥线形应符合桥梁验收规定

    国家电网标准规范范本1.1.1成桥线形应符合桥梁验收规定 11.1.2成桥结构受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11.2.1施工监控成果应包括施工监控方案、监控计算分析报告、施工监控指令或联系单、周报与月报、 施工监控阶段报告和施工监控总报告。 1.2.2施工监控方案应包括项目概况及施工方案简要说明、监控依据与标准、工作内容、监测方法等内容。 11.2.3监控计算分析报告应包括计算技术标准、计算依据、计算模型、主要参数取值、各个施工阶段及 运营阶段结构内力和线形等计算结果内容。 1.2.4施工监控指令或联系单是监控单位对桥梁结构施工过程实施控制的直接体现。具体内容与要 求见10.3.1,

    11.2.4施工监控指令或联系单是监控单位对桥梁结构施 过程实施控制的直接体现。具体内容与要 求见10.3.1。 11.2.5 短线法预制拼装施工监控指令应包括: 关于收集主桥恒载实际恒载参数的指令; b) 关于节段预制的指令; C) 关于墩顶段现浇立模高程的指令; d) 关于节段拼装线形的指令: 多跨连续梁应提供关于支座偏移的指令; f 悬臂拼装施工应提供关于合龙段的指令。 11.2.6 周报、月报由监控单位将每周或每月的施工监控情况进行汇总。 注:周报、月报需要包括本时间段内的施工进展情况、监控量测情况、当前结构的线形和受力状态评价、目前施工存 在的问题、对后续施工提出建议及解决办法等。 11.2.7施工监控阶段报告是对特定施工阶段或工况的监控情况总结,如节段预制(拼装)完成、合龙段 施工完成后等。 注:施工监控阶段报告需要包括特定施工工况相关的监测数据、对监测数据与监控计算进行对比和分析、对特定结 构的线形和受力状态进行阶段评价、为后续施工提出建议及解决办法等。 11.2.8 监控总报告是对桥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线形和结构应力(应变)等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的文 牛,应在总报告中提供施工过程中关键控制成果和说明、成桥初始状态信息。 注:施工监控总报告需要包括项目概况、监控依据及标准、结构计算、施工阶段监测数据分析、监控成果、结论及建 议等内容。施工监控总报告中还需要包括主要结构的计算参数,以及永久测点的坐标等内容,为后期的管养维 护提供基础数据

    T/CSPSTC70—2021A.2节段拼装监控指令单编号:号工程名称日期年月日张数第页共页分部工程名称工序名称主送单位抄送单位根据施工单位所收集到的节段预制数据,监控单位提出号节段的拼装监控指令供施工单位执行。具体指令为:节段拼装坐标拼装数据点编号XYZHLQLHRQRHMQMHRHMQMQR梁中心线注1:表中数据均以m为单位。HL注2:表中HL、QL、HM、QM、HR、QR各点均为QL$$该节段在预制过程中对应的控制点。注3:坐标系统采用坐标系统,高程系统采用系统。注4:测量精度要求:2mm。监控项目部监控单位计算复核监理单位意见:年月日施工单位签收:年月23

    A.3项目施工监控预警通知单

    项目短线匹配法制梁模板与预埋件数据采集表

    供暖标准A.5项目短线匹配法匹配定位复核表

    A.6项目节段拼装数据采集表

    ....
  • 技术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