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934-2018 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pdf

  • DB62/T 2934-2018  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7.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3-1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62/T 2934-2018  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4.6.1新建农村公路用地范围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坡脚)以外或路堑坡 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时为坡顶)以外1m范围内的土地。 4.6.2改扩建公路依据实际情况,以能满足使用和养护需要,保证路基不受侵害的原则情确定。 4.6.3用地范围还应包括必要的安全设施、交通管理设施、服务设施、停车设施以及绿化、养护管理 等工程用地。

    5.1.1路线设计应根据公路使用任务和功能,根据地形条件,合理运用技术标准,保持线形均衡性。 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选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为提级改造预留空间, 5.1.2路线设计应对公路平、纵、横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保证路线的整体协调,平面顺适、纵坡 均衡、横面合理,并注意与当地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5.1.3路线设计尽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沼泽等地质不良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性 岩土地区,必须穿过时应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处理措施。 5.1.4路线设计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应尽量避免拆迁房屋及动迁公用事业管线,充分 利用旧路,安全利用原有桥隧;应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病害;应方便农(牧) 民出行,服务村镇发展;应注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

    5.2.1平曲线和竖曲线上的停车、会车及超车视距,应不小于表3的规定。 5.2.2双车道公路应间隔设置满足超车视距的路段。 5.2.3中型载重汽车比例较高的公路,应采用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 5.2.4积雪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增长。

    金融标准DB62/T29342018

    直线路段,应根据路线所处地段的地形、地物、驾驶人员的视觉、心理状态以及保证行车安全等合 理布设。直线与曲线长度的比例应合理选用。

    最小平曲线半径应符合表4规定。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大于或等于表列一般最小半径。受地形条 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方可采用表列极限最小半径。位于平坡或下坡路段的长直线尽头不宜采用小 半径曲线。受地形地物限制需采用小半径曲线时,必须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

    5.3.3平曲线超高

    表5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与超高值关系

    5.3.4平曲线加宽

    5.3.4.1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5.3.4.2双车道路面加宽值如表6所示;单车道路面加宽值按表列数值的二分之一采用,但当加宽值 与计算车道宽(3.5m)之和大于车道实际宽度时,只按差值部分进行加宽,小于车道实际宽度值时则不 加宽。 5.3.4.3I类加宽计算车型为小客车,轴距加前悬长度为4.6m,适用于通行小客车较多的一般村道、 自然村组道路。 5.3.4.4I类加宽计算车型为中型载重汽车,轴距加前悬长度为6.0m,适用于通行中型货车、中型客 车较多的村道、乡村旅游公路。

    DB62/T29342018

    5.3.5超高加宽缓和段

    直线与小于表4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连接处,可不设缓和曲线,但应设超高加宽缓和段 其渐变率应小于1:15,且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小于10m

    回头曲线各部分的极限指标规定如表7所示。

    表7回头曲线极限指标

    坡不应大于表8的规定,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3%

    5.4.2.1农村公路纵坡最小坡长规定如表9。

    DB62/T29342018

    5.4.2.3连续上坡路段,应在不大于表10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宜不 大于3%,困难路段经论证后应不大于4%,其长度应符合最小纵坡长度的要求。 5.4.2.4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设计速度20km/h,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应不 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应不大于5%。且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宜不大于 5.5%。设计速度小于20km/h,条件受限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进行必要的安全分析论证,并采取相 应的安保措施

    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最大纵坡值应按表1

    表11高原纵坡折减值

    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与纵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得超过表12规定。冬季路面积雪或结冰路段 然横坡较陡的傍山路段,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

    处均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表13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5.5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平纵面设计应在安全、经济的条件下,注意线形设计,力求做到平、纵线形要素合理组合,避免或 或少不利组合,提高线形质量,确保行车安全,在线形设计上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一一应避免凸型竖曲线顶点与小半径反向平曲线拐点相重合: 应避免长直线或长下坡尽头接小半径平曲线: 一相邻平曲线半径变化要尽量连续均衡,避免突变 应尽量避免急弯与陡坡相重合; 受条件限制出现上述不利情况时,应采取保证行车安全的其他措施,如改善路面结构、调整超 高横坡度、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加宽路基、设置限速标志、设置视线诱导标志、增设减速设施 等。

    DB62/T29342018

    6.1.1路基应根据其使用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水文和材料情况等)并结合施工方案进行 设计,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 6.1.2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应采取拦截或排出路基以外的措施,并结合路面排水, 做好综合排水设计,形成必要而有效的排水系统。 6.1.3修筑路基取土和弃土时,应符合环保要求,原则上采用集中取(弃)土,取(弃)土场应设置 必要的防护及排水设施,防止水土流失。 6.1.4通过特殊地质、水文条件地带的路基,应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进行特别设计

    行车道宽度,一般规定如表14所示。

    6.2.2.1双车道公路路肩宽度原则上应不小于0.25m。 6.2.2.2单车道公路路肩宽度原则上应不小于0.5m。 6.2.2.3有条件时路肩宜进行硬化,当采用土路肩时必须进行培填处理。

    6.2.3.1路基宽度为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路基宽度应结合使用功能和地形、地质条件确定,一般 情况下双车道路基宽度不应小于6.5m,单车道路基宽度不应小于4.5m。 6.2.3.2沿线人口较多、经济发达地区,路基宽度应结合使用功能、地形条件、交通量及交通组成和 客(货)运需求,宜采用较高标准,用单车道时,车道宽度可选用5.0m、4.5m、4.0m。 6.2.3.3有特殊需求的道路,路基宽度应结合有关规划或实际需求合理确定。 6.2.3.4路侧设置的标志、防护设施、安保设施等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否则应加宽路肩

    错车道应设在有利地点,合理利用有利地无 使驾驶人员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间驶来的车辆。设置错车道路段路基宽度不小于6.5m,有效长度不 于20m,特殊困难路段有效长度不得小于10m,过渡段不小于5m。错车道纵坡不盲大于5%。

    路基标准横断面一般规定如图1所示。

    DB62/T29342018单位为厘米车道数公路路基横断面图双650车600道单450车5935059道图1路基标准横断面图6.4路基高度6.4.1路基高度的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要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用,不致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6.4.2新建公路路基设计标高为路基边缘高度,设置超高、加宽路段,则为设置超高加宽前的路基边缘高度。改扩建公路宜按新建公路执行,也可以视情况采用行车道中线高程。6.4.3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设计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0.5m以上。6.4.4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的路基最小填土高度,应考虑路基土的性质、土体干湿状态、冰冻作用,并结合地形及排水条件确定,不应小于路床处于干燥、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当路基设计高程受限制、难以达到最小填土高度时,应采取其他措施(如设隔离层、排水层等)以保证路基稳定。6.4.5路基设计洪水频率按具体情况确定。6.5路基填料路基填料宜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严格控制路基压实度,以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不得使用泥炭、淤泥、有机土及中等和强膨胀土作为路基填料。6.6路基压实6.6.1路基压实是保证路基强度与稳定性的关键,采用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时,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15的要求,当采用砂石或砖块、片(块)石、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等路面结构、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湿地区的路基压实度可适当降低1%2%。表15路基压实度填挖类别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路基压实度/%零填及挖方0~30≥940~80≥94填方80~150≥93>150≥90注1:表列数值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注2:桥台背、涵台背、挡墙背≥94%。

    7.2.2其它公路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

    其它公路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16所示。

    DB62/T 29342018

    表16农村公路路面设计使用年限

    7. 4. 1一般规定

    7.4.1.1路面改扩建设计,应对现有路面病害、破损状况等充分检测评估,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7.4.1.2应本着节约的原则,尽量利用原有路面结构。利用原有路面结构有困难的,应尽量回收原路 面材料,在改扩建中加以再利用。 7.4.1.3原路面不能满足性能要求需要时,应当依次选用补强、再生利用、重建等措施进行处理。 7.4.1.4改扩建路面设计年限应与新建路面相同。只进行路面补强时,其设计年限可根据投资情况分 别进行:

    DB62/T 29342018

    按原路面设计年限补强,只补剩余年限差值: 按新建路面年限补强: 如果原路面设计年限不明,可根据现场勘察情况定性分析后,按新建路面设计补强。

    7.4.2.1路面加宽

    7.4. 2. 2路面加铺

    水泥混凝王路面铺筑沥青面层时,村道沥青混合料厚度不宜小于5cm,村组道沥青混合料厚度不 4cm。旧水泥路面病害应先进行处治, 铣刨拉毛后撒布粘层油,纵、横缝处应采用抗裂措施处理

    应根据当地降水与路面的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及时将降水排出路面,保证行车安全。路 面排水一般由路拱坡度、路肩横坡、边沟或拦水带组成。 路拱横坡建议值:水泥混凝土路面1.0%~2.0%,沥青混凝土路面1.0%~2.0%,其他沥青路面1.5%~ 2.5%,块石、砖砌路面2.0%~3.0%,砂砾路面2.5%~3.5%

    8.1.1桥(涵)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的原则,合理选用结构类型。 8.1.2桥位要结合路线走向、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及桥梁工程规模等因素综合考虑,应避免过分强调 线形而增加桥梁工程造价,桥位尽量选择在河道顺直、水流稳定的河段上,桥梁纵轴线应尽量与洪水主 流流向正交。

    8.3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DB62/T29342018

    汽车载等级应按照1 不设置人行道的桥梁不考虑人看 设置人行道的桥梁或专用人行桥梁, 人群荷载标准值为3.0kN/m

    ·农村公路在交通容许有限度的中断时,可修建漫水桥或过水路面,过水路面下宜设置单孔或多子

    DB62/T29342018

    DB62/T29342018

    过水路面面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砂砾(碎石),路面两侧边 浆砌片石或混凝土防护。

    8.12.1涵洞设置应满足排水、泄洪及农田排灌的需要。 8.12.2涵洞宜采用盖板涵、圆管涵、拱涵、波纹管涵等结构形式,跨径宜大于0.75m。 8.12.3涵洞进出口工程应完善,涵顶填土应满足最小厚度要求。

    10.1农村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

    .1.1农村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形式,应根据交通量大小及交叉口地形等情况确定。 .1.2农村公路与一、二级公路交叉时,视农村公路交通量情况,可采用平面交叉。但在农村公路密 的地区,应合并交叉点,减少平面交叉数量,保证行车安全。 0.1.3农村公路与三、四级公路交叉时可采用平面交叉。 1.4平面交叉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平面交叉应选在视距良好的地点,交叉处路线宜为直线并尽量正交。当必须斜交时,三肢交叉 角度可不受限制,但必须保证转弯车道最小半径;四肢交叉角应大于45°;应避免五肢以上平 面交叉; 平面交叉点前后各交叉公路停车视距长度所构成的三角形范围内,应保证通视。平面交叉范围 内的纵坡宜设置为平坡,紧接该路段的纵坡,一般不应大于3%,困难地段不应大于5%; 转弯车道半径不应小于10m

    10.1.1农村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形式,应根据交通量大小及交叉口地形等情况确定。 10.1.2农村公路与一、二级公路交叉时,视农村公路交通量情况,可采用平面交叉。但在农村 集的地区,应合并交叉点,减少平面交叉数量,保证行车安全。 10.1.3农村公路与三、四级公路交叉时可采用平面交叉。

    10.2农村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

    DB62/T29342018

    0.4.1各种管线如电信线、电力线、电缆、管道、渠道等均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不得妨碍交通 ,不得损害公路构造和设施, 0.4.2交叉工程应根据功能与使用要求,与行业主管或有关部门协调,处理好相互关系。

    11自然村组道路及村内巷道

    然条件等,坚持“规划先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安全环保”的设计理念。 11.1.2自然村组道路应根据地形条件因地制宜采用技术指标,应尽量利用原有道路空间和既有设施 尽可能避免征迁以及破坏自然环境。 11.1.3自然村组道路应结合建设条件设置必要的防护、排水设施。 11.1.4自然村组道路应在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设置安全设施。 1.1.5村内巷道建设按照“生态宜居”的理念,坚持“宜宽则宽、宜窄则窄”的原则。 11.1.6除本章特殊要求外,其余方面的技术标准参照其他章节执行

    路基宽度应结合使用功能和地形、地质条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单车道路基宽度不应小于4.5m,受限 路段路基宽度应不小于4.0m(路面与路基同宽铺筑),原有路基宽度大于设计采用值时,应维持原路基 宽度不变。

    a)水泥混凝土路面参考结构: 面层:12cm~20cm C30水泥混凝土 基层:15cm~20cm 水泥、石灰稳定碎石(砂砾)、石灰土、石渣、天然砂砾等 b) 沥青路面参考结构: 1)面层:3cm~5cm 沥青混凝土 基层:18cm20cm 水泥、石灰稳定碎石(砂砾)、石渣 2) 面层:4cm~6cm 热拌沥青碎石 基层:18cm~20cm 水泥、石灰稳定碎石(砂砾)、石渣 3)面层:3cm 沥青表处 基层:18cm~20cm 水泥、石灰稳定碎石(砂砾)、石渣 c)砖砌路面参考结构: 面层:12cm 青红砖 3cm粘结层 5号水泥砂浆 基层:15cm20cm 水泥、石灰稳定碎石(砂砾)、石灰土、石渣、天然砂砾等 d) 块(片)石路面参考结构: 面层:12cm~20cm 浆砌块石、整齐片石(主要用于巷道) 3cm 7.5号水泥砂浆 基层:15cm~20cm 水泥、石灰稳定碎石(砂砾)、石灰土、石渣、天然砂砾等 e 砂石路面: 15cm~20cm 粗砾、砾石、碎石

    DB62/T29342018

    3.2高寒阴湿(海拔2500m以上)、 的路面结构。 3.3有条件时可增设底基层。 3.4其他要求参照第7童有关规定执行

    自行车道标线宜采用彩色标线,自行车标志和地面标识配合使用。在填土较高或路侧临水、临

    13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13.1.1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置规模与标准应根据农村公路主体技术标准、运营条件等综合考虑确 定。 3.1.2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应坚持“保障安全、提供服务、便于管理、经济实用”的原则。 13.1.3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包括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管养设施。

    13. 2. 1基本要求

    DB62/T29342018

    13.2.1.4交通标志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有危险隐患的路段,设置警告、禁令、指示等标志;村庄口设置村名标志;交叉路口设置指 标志; 有旅游景点的路段,设置景点距离、指示标志;有物流场、邮政点等路段,设置指示标志。

    13. 2. 2交通标线

    3.2.2.2学校路段应设置人行横道线和减速标线。 3.2.2.3弯道、陡坡等危险路段宜设置减速标线。 3.2.2.4对跨线桥、渡槽等构筑物以及路侧警示设施应设置立面标记,示明轮廓,提醒车辆路人注意 3.2.2.5标线的设置与标志应配合协调,不能互相冲突。 3.2.2.6标线一般采用热熔反光标线。 3.2.2.7防护设施应符合以下要求: 防护设施应根据路段主要风险因素、路侧危险程度、路线线形、交通事故情况、行车速度和交 通流组成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选择; 护栏的主要形式有波形梁护栏、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缆索护栏等; 一防护设施的防护等级应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并结合公路设计速度、几何指标、交通量、交通组 成等因素合理确定; 路侧有悬崖、深谷、深沟路段,应设置护栏;桥梁、高路堤路段应设置护栏; 急弯、陡坡路段外侧应设置护栏; 不同形式的护栏相接时应进行过渡设计

    13.2.2.7防护设施应符合以下要求!

    岩土工程13.2.3视线诱导及警示设施

    13.2.3.1视距不良、线形不良等急弯路段以及桥头、积雪严重路段,配合其它安全设施,宜设置视线 秀导或警示设施,如轮廓标、线形诱导标、示警桩(墩)、凸面镜等。 3.2.3.2在小半径弯道外侧、有效视距不足的弯道处宜设置凸面镜,防止由于不能及时发现对向车辆 而造成正面碰撞或因避让不及时发生车辆冲出路外等事故。 13.2.3.3对路侧行车存在一定危险的路段,宜设置警示设施。 13.2.3.4警示设施主要有示警桩、示警墩等。示警桩、示警墩材料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 用,如钢筋混凝土、PVC管灌注混凝土、钢管、木桩等材质的示警桩,素混凝土、石块砌筑等结构形 式的示警墩。 13.2.3.5警示设施不具备防撞能力,仅起警示诱导作用,不能作为安全防护设施使用

    13.2.4减速丘及减速路面

    DB62/T29342018

    13.2.4.1在进入村镇、学校前及进入交叉口的支线等路段,宜设置减速丘及减速路面, 13.2.4.2减速丘及减速路面设置时宜全断面铺设,并配合设置标志标线等。

    13.2.4.1在进入村镇、学校前及进入交叉口的支线等路段角钢标准,宜设置减速丘及源

    13.2.5其它安全设施(分道体等)

    双车道农村公路,在车辆越过中心线行驶、对撞事故频发路段的路面中心线上,可设置分道体。

    ....
  • 工程技术 技术标准
  • 相关专题: 公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