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32-2018 崩塌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T/CAGHP0322018
4.4.3崩塌防治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 规范》(GB/T50476)的规定。 4.4.4对于特级崩塌防治工程应进行专项方案论证
5.1.1崩塌防治工程设计荷载
a) 危岩体自重。 b) 地表和地下水产生的荷载,包括裂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等。 c) 地震荷载:地震荷载计算参见附录B。 d) 活动荷载:活动荷载按设计基准期为50年标准值计算,可参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规范取值。 e 崩塌体冲击荷载:冲击荷载计算参见附录H。 f) 其他荷载。
医院建设标准市治工程暴雨强度重现期和地震荷载取值标准
注1:暴雨强度按10年~100年的重现期计。 注2:地震荷载按50年~100年超越荷载率的地震加速
崩塌防治工程设计计算工况可分为现状工况、暴雨工况,地震烈度为度及以上时,应考虑地震 工况。其中暴雨强度应根据防治工程等级选取,如表6所示。 现状工况:自重十裂隙水压力十工程荷载(活动荷载十其他荷载); 暴雨工况:自重十裂隙水压力十工程荷载(活动荷载十其他荷载); 地震工况:自重十裂隙水压力十工程荷载(活动荷载十其他荷载)十地震力。 一般工况指现状工况和暴雨工况,校核工况指地震工况
T/CAGHP0322018
5.2.1崩塌体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5.2.2土质崩稳定性计算
对于滑移面为圆弧形的土质、破碎或较破碎软质岩崩塌体,稳定性可采用简化毕肖晋法 算参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要求;对于滑移面为折线形时稳定计算可参 数法进行计算。
5.2.3岩质崩塌稳定性计算
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应根据崩塌防治工程等级和崩塌破坏类型按表7综合确定。
表7危岩稳定安全系数F
一般工况指天然工况和暴雨(融雪)工况,校核工况指地
5.3.2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根据危岩体计算的稳定性系数F.,按照表8进行稳定性评价
表8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表中F,为崩塌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其取值方法见
T/CAGHP0322018
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进 而达到减免和防范崩塌地质灾害的目的。 6.1.2应根据崩塌威胁区域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制定相应的安全施工技术和环境保 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防止水土污染、流失。 6.1.3崩塌防治工程设计措施应根据崩塌破坏模式选择。 6.1.3.1滑移式崩塌宜采取清除、抗滑桩(键)、挡土墙、锚杆(索)等措施。 6.1.3.2倾倒式崩塌宜采取清除、支撑与嵌补、上部锚杆(索)加固、封闭顶部裂隙等措施。 6.1.3.3崩塌体易产生剥落破坏后坠落的,可采取浅层加固措施,如挂网喷浆与锚固,也可采取防 护网、拦石墙等措施。 6.1.3.4崩塌体易产生错落破坏后坠落的,可采取清除、支撑与嵌补、上部锚杆(索)加固等措施。 6.1.3.5直接产生坠落破坏的,可采取岩腔嵌补与支撑。 6.1.3.6崩塌体清除后应进行表面加固防护处理,不得形成次生灾害。 6.1.4在有建(构)筑物的崩塌地区进行防治工程设计时,拟采用的工程措施不应危及建(构)筑物 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其防治工程等级应不低于影响区范围内建(构)筑物的安全等级。 6.1.5位于水库区或江河岸边的崩塌防治工程设计,应考虑水位变化对崩塌的影响以及防治工程 对环境的影响。 6.1.6崩塌防治工程设计应以地质勘查资料成果为依据,根据设计需要或发现勘查资料与实际不 符时,应对崩塌体做稳定性复核验算。 6.1.7崩塌防治工程设计应根据施工过程反馈的地质信息及施工监测数据及时调整设计措施及施 工方案,做到动态设计、指导安全施工以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 6.1.8滑移式崩塌应根据危岩体的完整性,可以采用抗滑桩(键)、锚杆和(或)预应力锚索等治理措 施。当采用预应力锚索时,不应使它处于受剪状态
6. 2. 1一般要求
6.2.1.1当危岩体有清除条件时,可清除危岩体,但不得破坏母岩的稳定性。 6.2.1.2土质崩塌坡体有放坡条件,且无不良地质时,宜尽量采取放缓坡率法提高崩塌体整体稳 定性。 6.2.1.3对危岩单体及孤石清除应按从上而下顺序,尽量采用人工撬除或机械破碎清除。 6.2.1.4对土质崩塌体高度大于10m、岩质崩塌体高度大于15m的高陡崩体,需分级放坡时 可参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中的表14.2.1、表14.2.2选取坡率。 6.2.1.5崩塌体清除放坡后,为防止风化剥落,可采取各类护坡或防护工程进行防护
6.2.2施工技术要求
T/CAGHP032—2018
T/CAGHP032—2018
6.2.2.2爆破清除施工应编制专项方案,宜采用静态爆破、控制爆破等弱爆破措施,防止对整体边 坡或母岩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6.2.2.3危岩清除应先清除崩塌体坡面浮石、浮土后,从上至下、由外向内逐层清除。当有危及下 方过往车辆与行人、建(构)筑物等安全隐患时,应事先采取防护、警示、警戒等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6.2.2.4清除施工质量检验,主要内容应包括核实放坡坡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检查是否存在产生 次生灾害的软弱层、滑动面、不利结构面等。 6.2.2.5崩塌清除过程中应有监控,并加强施工监测。 6.2.2.6 对清除开挖形成坡面应及时进行防护和排水处理。 6.2.2.7清除后的弃渣应运至指定弃渣场,严禁乱弃乱放,影响安全和环境。
6.3.1.1锚固主要指采用锚杆或锚索 型滑移式崩塌。 6.3.1.2当采用锚杆(索)时,应充分考虑锚杆(索)的特性、锚杆(索)与被锚固结构体系的稳定性、 经济性以及施工可行性。 6.3.1.3锚杆(索)设计使用年限应与所服务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相同,其防腐等级见《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规范要求。 6.3.1.4对于较破碎的岩质崩塌体及土质崩塌体,当采用锚杆(索)时,应与格构梁或肋柱配合使 用;对于完整性好的岩质崩塌体,可采用单锚。
用;对于完整性好的岩质崩塌体,可采用单锚
6.3.1.5下列情况宜采用预应力锚杆(索):
a)崩塌体变形控制要求严格时
b) 崩塌体在施工期稳定性差时。 c) 高度较大的土质及岩质崩塌体采用锚杆支护时。 6.3.1.6对特殊条件下专项设计的预应力锚杆,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必需的试验基础上进行 设计。
6.3.2.1作用于锚杆(索)结构物上的荷 载等。 6.3.2.2锚杆(索)设计计算可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规范中的有关条款及附录 D要求进行。 6.3.2.3对于较破碎的岩质崩塌体及土质崩塌体,当采用锚杆(索)与格构梁或肋柱配合使用时,应 对竖向格构梁或肋柱的基础进行验算,
.3.1预应力锚杆(索)总长度应为锚固段、自由段和外锚段的长度之和,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a) 锚杆(索)自由段长度按外锚头到潜在滑裂面的长度计算;预应力锚杆自由段长度应不) 5m,且应超过潜在滑裂面不小于1.5m。 h)铺杆(索)锚固段长度应根据设计计算确定。当锚固段位于土层,其长度不应小于4mr
6.3.3.1预应力锚杆(索)总长度应为
T/CAGHP 0322018
不宜大于10m;当锚固段位于岩层时,锚杆锚固段长度不应小于3m,且不宜大于45D和 6.5m,预应力锚索锚固段长度不宜大于55D和8m。 6.3.3.2钻孔内锚杆钢筋面积不超过钻孔面积的20%;钻孔内预应力钢绞线面积不超过钻孔面积 的15%。 6.3.3.3锚杆(索)锚固段上的覆土层厚度不宜小于4.5m。 6.3.3.4锚杆(索)的倾角宜采用15°~30°,且不得对临近既有建筑物造成影响。 6.3.3.5锚杆垂直间距、水平间距应根据锚杆设计拉力来确定,且不宜小于2.0m;当锚杆间距小 于2.0m,锚杆应采用长短相间的方式布置。 6.3.3.6年 锚杆(索)保护层厚度,对于永久锚杆(索)不应小于25mm;对临时锚杆(索)不应小于 15mm。 6.3.3.7位于无腐蚀性岩土层内的锚固段,锚杆钢筋的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 25mm;位于腐蚀性岩土层内的锚固段,应采取特殊防腐蚀处理,且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不 应小于50mm。 6.3.3.8锚杆沿轴线方向每隔1m~3m设置一个隔离架,对土层应取小值,对岩层可取大值。 6.3.3.9水泥宜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浆体配制的灰砂比宜为0.80~1.50,水灰比宜为0.38 0.50;浆体材料28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应低于25MPa。 6.3.3.10锚杆(索)与格构梁或肋柱配合使用时,应将竖向格构梁或肋柱的基础置于稳定地层内。 6.3.3.11对于地层和被锚固结构位移控制要求较高的工程,预应力锚杆(索)的初始应力(锁定拉 力)值宜为锚杆(索)拉力设计值;对于地层和被锚固结构位移控制要求较低的工程,预应力锚杆(索) 的初始应力(锁定拉力)值宜为锚杆(索)拉力设计值的75%~90%。 6.3.3.12预应力锚杆(索)应进行封锚,锚具应符合下列规定: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性能均应符合《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 14370的有关规定。 b) 预应力锚具的锚固效率应至少发挥预应力杆体极限抗拉力的95%以上,达到实测极限拉 力时,总应变应小于2%。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性能均应符合《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 14370)的有关规定。 b 预应力锚具的锚固效率应至少发挥预应力杆体极限抗拉力的95%以上,达到实测极限拉 力时,总应变应小于2%。 锚具应具有补偿张拉和松弛的功能,需要时可采用可以调节拉力的锚具。 锚具罩应采用钢材或塑料材料制作加工,需完全罩住锚杆头和预应力筋的尾端,与支承面 的接缝应为水密性接缝,
6.3.4施工技术要求
6.3.4.1锚杆(索)施工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
.3.4.1 锚杆(索)施工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a) 施工前应调查施工区建(构)筑物基础、地下管线等,判断锚杆施工对崩塌体、临近建筑物和 地下管线的不良影响,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b) 对较高的崩体,为确保施工安全应单独编制脚手架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符合锚杆设计要求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应检验锚杆制作工艺和张拉锁定方法与设备: 确定锚杆注浆工艺并标定张拉设备。 d 应检查原材料的品种、质量和规格型号,以及相应的检验报告。 24
a)锚孔定位偏差不宜大于20. b)锚孔偏斜度不应大于2%。
T/CAGHP 0322018
由段理论弹性伸长值的80%,且小于杆体自由段长度与1/2锚固段之和的理论弹性伸 长值。 h)锚杆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取破坏荷载前I级的荷载值;在最大试验荷载下未达到规定的破坏 标准时,锚杆极限承载力取最大试验荷载值为标准值。 当锚杆试验数量为3根,各根极限承载力值的最大差值小于30%时,取最小作为锚杆的极 限承载力标准值;若最大差值超过30%时,应增加试验数量,按95%的保障概率计算锚杆 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6.4.1.1防护网按结构形式、防护功能和作用方式不同分为主动防护网和被动防护网。主动防护 网适用于崩体整体稳定,浅表层危岩体发育的情况;被动防护网适用于保护对象上方有小型高位 崩塌危岩,且危岩、孤石分散难以清除。 6.4.1.2拦石墙适用于坡度小于25°~35°,且地表有一定宽度平台地段的中、小型崩塌。拦石墙的 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落石运动路径和施工条件综合考虑。 6.4.1.3防护网设计选型应根据崩塌类型、规模、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因素及危岩落石分布等综合 确定。 6.4.1.4防护网按特征构成分为钢丝绳网、钢丝格栅、高强度钢丝格栅。 6.4.1.5被动防护网是由钢丝绳网或环形网、固定系统、减压环和钢柱构成。其防护能量一般为 150kJ~2000kJ,特殊情况能高达5000kJ。 6.4.1.6危岩体局部崩塌将加速母岩风化破坏的岩石边坡宜采用加固防护系统,不宜单独采用主 动柔性防护系统。 6.4.1.7危岩体整体性较差且表面无大量植被时,宜采用主动加固防护措施,不宜采用柔性防护 系统。 6.4.1.8 坡面平缓顺直或坡面具有较好缓冲消能特性(如覆盖层、灌木),宜优先采用被动防护 系统。 6.4.1.9上陡下缓边坡或者坡脚有宽平台可采用被动网或拦石墙,直立或倒悬高边坡宜采用主动 加固外并结合落石弹跳特性采用被动防护网相结合。 6.4.1.10坡脚狭窄带防护区上方有直立高陡边坡,宜设置倾斜向下的被动防护系统,形成柔性棚 同结构型式。 6.4.1.11拦石墙主要有桩板拦石墙和重力式拦石墙两种。桩板拦石墙由桩、板、加筋土体及防护 (撞)栏组成,桩间板可为预制槽型板,桩、板后部的土堤为加筋土体。拦石墙内侧应设置落石槽,槽 底设置排水盲沟。 6.4.1.12拦石墙高度一般不宜大于8m。拦石墙受冲击侧须填筑缓冲层,应分层填筑,压实度不 小于85%,并应保证自身稳定,必要时可用加筋土,表面可用片石护坡,填筑墙背缓冲堤时,应保证 排水畅通,墙背不得积水。
T/CAGHP0322018
构配置和防护功能选型
2.2被动防护网设计应根据落石直径、能级大小及落石高度综合确定,可按附录E中的表E. 结构配置和防护功能选型。被动防护系统高度为计算最大弹跳高度加1m安全储备。 2.3拦石墙强度和稳定性计算可采用静力和落石冲击动力分别计算,安全系数按表10取值
表10拦石墙稳定安全系数(F)值
6.4.2.4拦石墙设在中、小型崩塌地段时,按最不利荷载组合进行设计,滑动稳定和倾覆稳定安全 系数均采用1.05;地基容许应力可提高20%。 6.4.2.5拦石墙设计按荷载最不利组合进行强度和稳定性检算时,应同时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a)坠落岩块的冲击荷载,冲击荷载可参考附录H计算。 b)墙后落石空槽被填塞物堆积到岩块理论冲击中心时产生的侧压力。 6.4.2.6拦石墙顶设计高程应根据落石槽底地面高程,加槽内落石的弹跳高度,加安全高度确定。 安全高度按特级、I级、Ⅱ级、Ⅲ级工程分别取0.8m、0.6m、0.4m、0.2m。拦石墙缓冲层厚度参照 附录F计算
6. 4. 3构造要求
6.4.3.1钢丝绳应符合《制绳用钢丝》(YB/T5343)规定要求,钢丝绳热镀锌等级应不低于AB级 其公称抗拉强度不小于1770MPa,最小断裂拉力不小于40kN($8mm钢丝绳)或不小于20kN (d6mm钢丝绳)
其公称抗拉强度不小于1770MPa,最小断裂拉力不小于40kN($8mm钢丝绳)或不小于20kN Φ6mm钢丝绳)。 6.4.3.2钢丝格栅编织钢丝应符合《一般用途低碳钢丝》(YB/T5294)规定,热镀锌等级应不低于 AB级,其中高强度钢丝格栅可采用重量不低于150g/m的锌铝合金镀层处理。 6.4.3.3搭接件一般采用普通软纯铝管,长度不小于35cm,外径不大于3cm,壁厚不小于3mm。 6.4.3.4扣压件厚度不小于2mm,并采用镀锌处理,镀锌层厚度不小于8μm。 6.4.3.5 钢丝绳网的编制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上下交错编织。 b) 编制成网的钢丝绳不得有断丝、脱丝现象。 ) 交叉节点处用扣压件固定,接头处用搭接件压接,不得遗漏,钢绳露出搭接件长度至少为 10mm。 d) 编网时扣压件和搭接件用机械压接,表面不得有破裂和明显损伤。 e) 网的形状平整,网绳不得有打结和明显扭曲现象。 6.4.3.6 编网用压扣件的材质、结构尺寸和压接工艺应保证其拉滑力(抗错动力)不小于5kN,拉 蓝±小干101
编制成网的钢丝绳不得有断丝、脱丝现象。 ) 交叉节点处用扣压件固定,接头处用搭接件压接,不得遗漏,钢绳露出搭接件长度至少为 10mm。 d 编网时扣压件和搭接件用机械压接,表面不得有破裂和明显损伤。 e) 网的形状平整,网绳不得有打结和明显扭曲现象。 6.4.3.6编网用压扣件的材质、结构尺寸和压接工艺应保证其拉滑力(抗错动力)不小于5kN,拉 照艺+不小王10N
T/CAGHP0322018
表11不同高度的钢柱的型号
6.4.3.8钢柱表面一般采用热镀锌处理,镀锌层厚度不小于8μm。 6.4.3.9减压器(环)用热轧钢板符合《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GB/T 912)的技术要求,表面镀锌防锈,镀锌层厚度不小于8μm。 6.4.3.10缝合绳宜选用不小于Φ8钢丝绳;钢丝绳应满足《制绳用钢丝》(YB/T5343)的相关要求 6.4.3.11横向支撑绳宜选用不小于$16钢丝绳,纵向支撑绳宜选用不小于$12钢丝绳,设置双层 钢丝绳网的区域纵横支撑绳均不小于Φ16钢丝绳。 6.4.3.12钢丝绳系统锚杆宜选用双股形式的不小于$16钢丝绳锚杆,其长度应不小于2m;主动 防护系统随机锚杆采用带弯钩的钢筋锚杆或双股钢丝绳锚杆,锚杆直径不小于$12,随机锚杆锚固 深度不宜小于1.0m,设在支撑绳随机锚杆埋设深度不宜小于1.5m。 6.4.3.13主动防护网锚杆长度不宜大于3m,抗拔力一般按50kN设计,钢丝绳锚杆纵横向间距 正方形布置时为4.0m~4.5m,梅花形布置时为3.0m~4.0m。 6.4.3.14被动防护系统设置必须在拟设位置落石最大弹跳高度基础上增加1.0m安全高度,系统 高度一般不小于3.0m,系统高度宜以1.0m为单位增减。 6.4.3.15被动防护系统钢柱间距宜为8m~12m,不应小于6m,不得大于15m。 6.4.3.16拦石墙及被动防护网纵向设计范围,应延伸至保护区段范围以外10m~15m,主动网防 护区域应超出治理区域边界外2m,确保系统受力最大的上沿锚杆锚人稳定基岩。 6.4.3.17当拦石墙及被动防护网不便拉通布置时,可分段布置,两段间重叠距离不得小于5m,且 不小于两段间距离,但不大于10m
6.4.4施工及质量检验
6.4.4.1防护网及拦石墙施工前应清除崩塌坡面的浮土、孤石、危石,做好施工临时安全防护措施, 确保施工过程安全。 6.4.4.2主动防护系统安装应该紧贴坡面,悬空区域面积不能超过5m,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增设随 机锚杆数量。 6.4.4.3确保施工安装时支撑绳能张拉绷紧,每段横向支撑绳布设长度一般不超过30m,每段纵 向支撑绳的布设长度一般不超过40m。 6.4.4.4支撑绳安装时,先将支撑绳一端用绳卡锁定在端头锚杆上,用另一端逐一穿人锚杆孔中, 在穿过另一端的锚杆后,把支撑绳沿穿进方向折回,用绳卡将安装端钢丝绳作出一个套环,然后用不 小于1t的张拉器两头分别拉住支撑绳端套环和相邻的锚杆,通过张拉器的收紧,在支撑绳张紧之 后,用绳卡将活动端与安装端进行锁定即可。 5.4.4.5防护网铺装应沿坡面从上而下,先将其上边口固定于最顶部的横向支撑绳或锚杆上,然后 顺坡铺展开。 6.4.4.6基岩较完整时,钢柱基座可直接用锚杆锚固在基岩内,锚孔深度不小于1m.基础顶面用
T/CAGHP 0322018
T/CAGHP 0322018
土浇注基座,基坑尺寸一般不小于0.6mX0.8m×1.0m,必须采用人工开挖基坑,禁止采用爆破 作业。 6.4.4.7被动防护系统锚杆锚固位置岩石风化严重时,应采用混凝土锚固,系统锚杆在其长度范围 内应完全锚固,混凝土断面尺寸不小于0.4m×0.4m,体积不小于1m。在混凝土浇注前需用水将 基坑边壁进行润湿。 6.4.4.8防护网起吊后,先横向调节好网片安装位置,从一端开始逐一向另一端进行缝合,直至所 有防护网连成一个整体。 6.4.4.9原材料质量检验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原材料供应商的质检资料及出厂合格证。 材料现场抽检包括力学性能检验、钢丝表面镀锌检验、减压环检验等。 6.4.4.10施工质量验收检验: a) 工程原材料、半成品、系统材料以及施工工艺符合基本准人要求,才能对其进行检验评定。 b) 检验评定必须先按照基本要求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时,不对工程进行质量检验评定。通 常应包括所有系统材料、半成品和材料的质量检验报告。对于锚杆锚固砂浆强度、钢柱基 础混凝土强度检查项目,参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C F80/1)执行。
6. 5. 1一般要求
6.5.1.1支撑适应于底部悬空或空腔较大的倾倒、坠落式崩塌体;嵌补适用于底部有小空腔倾倒、 坠落式崩塌体,补强和封闭空腔防止继续风化, 6.5.1.2支撑方案应结合锚固措施进行加固处理,当崩塌体底部出现比较明显的岩腔等情况时,宜 采用嵌补措施进行防治。 6.5.1.3支撑结构、嵌补基础必须置于稳定地基上,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结构要求。 6.5.1.4支撑结构一般可采用墙、柱、墩等形式,结构自身应稳定并满足刚度和强度要求。 6.5.1.5当支撑、嵌补基底存在软弱层时,应进行加固处理
支撑柱(墙)计算参见附录G。
6.5.3.1支撑、嵌补体可采用浆砌片石或条石、混凝土、片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砂浆强度等级 不应低于M10;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根据结构承载力和所处环境类别确定,素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 于C20,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片石、条石强度等级不低于MU30。 6.5.3.2嵌补体基底宜做成逆坡,逆坡坡率不小于5%。 6.5.3.3嵌补体地基表面纵坡大于5%时,应将基底设计成台阶式,其最下I级台阶宽度不宜小于 1.0m。 6.5.3.4与支撑、嵌补体接触的崩塌体应凿平,确保支撑、嵌补体与崩塌体充分接触。 6.5.3.5嵌补墙的伸缩缝间距,对浆砌片石、块石墙宜为10m~15m,对混凝土墙宜为20m~ 25m。在墙高突变处应设置伸缩缝,在地基岩土性状变化处应设置沉降缝。伸缩缝或沉降缝缝宽均 16
T/CAGHP 0322018
采用20mm~30mm,缝中填沥青麻筋、沥青木板或其他有弹性的防水材料,沿内、外、顶三方填塞, 深度不小于150mm。 6.5.3.6嵌补墙在地面线以上宜根据渗水情况每隔2m~3m交错设置泄水孔。 6.5.3.7支撑墩、柱截面尺寸应满足强度和抗裂要求,受力主筋混凝土保护层不应小于50mm。 6.5.3.8支撑墩、柱应根据其受力特点进行配筋设计,其配筋率、钢筋搭接和锚固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6.5.4施工技术要求
6.5.4.1施工时应清除岩腔内填土、树根、浮石等杂物及风化岩体。 6.5.4.2浆砌片石、条石支撑、嵌补墙施工所用砂浆应采用机械拌合。片石、条石表面应清洗干净, 砂浆填塞应饱满、严禁干砌。 6.5.4.3浆砌片石、条石支撑、嵌补墙的施工所用石材的上下面应尽可能平整,外露面应采用比砌 筑体砂浆高I级的砂浆等级勾缝。 6.5.4.4支撑、嵌补体顶部膨胀混凝土必须捣实,使其与岩面紧密接触。 6.5.4.5支撑、嵌补结构的设置位置、外观尺寸、基底平整度、软弱层加固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6.5.4.6泄水孔设置位置、布置形式、尺寸、数量,伸缩缝的设置位置、缝宽应符合设计要求。 6.5.4.7混凝土墩、柱完整性、强度等级,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6. 6. 1一般要求
6.6.1.1抗滑桩适用于中、大型滑移式崩塌;抗滑键适用于岩体完整性较好、厚层一巨厚 岩滑移式崩塌
6.6.1.2抗滑桩(键)的设置应
保证崩塌体不从桩(键)顶和桩(键)间剪出。 b) 抗滑桩(键)自身具有足够的刚度及强度。 ) 设置抗滑桩(键)后崩滑体不产生深层滑移,不引发次生灾害。 6.6.1.3抗滑桩(键)平面布置、桩间距、桩长、布置方式和截面形式及尺寸等应考虑崩塌体特征与 推力大小综合确定。 6.6.1.4抗滑桩(键)布设于崩塌前缘时,桩(键)与崩塌体间应设置稳定有效的支撑措施,保证桩 (键与崩塌体间连接紧密,提高桩(键)周围岩土体抗剪强度。 6.6.1.5抗滑键可采用矩形、圆形等多种截面形式。布设方式可采用排桩式、梅花形、矩形方式 布设
6.6.2.1抗滑桩应按受弯和受剪构件计算,抗滑键应按受剪构件计算。 6.6.2.2布设多排抗滑键时,可按照等效为一排抗滑键方式计算。岩体完整性较好,抗滑键施工连 续,且间隔时间较短时,亦可按照崩塌体下滑力由抗滑键平均承担方式考虑。 6.6.2.3抗滑桩桩身内力计算时,临空段或滑面以上部分桩身内力,应根据岩土侧压力或下滑力计 算;抗滑桩嵌固段桩身的内力应根据潜在滑面处的桩截面弯矩和前力,采用地基系数法进行计算
T/CAGHP 0322018
T/CAGHP0322018
6.6.2.4桩底支撑一般采用自由端、铰支端。根据岩土条件,可采用"m”法或"k"法,嵌固段 土体或破碎岩土时,可按“m”法计算;嵌固段地层为完整、较完整或较破碎的岩体时,可按“k”法计 算。地基系数k和m值宜根据试验资料、地方经验和工程地质类比综合确定。 6.6.2.5抗滑键截面强度应满足下式要求:
%KT≤n(A+A)/1000
T 崩滑体沿滑动面下滑力,单位为千牛(kN); Y 结构重要性系数(根据防治工程等级确定,特级和I级取1.1,ⅡI级取1.0,Ⅲ级取0.9); 安全系数(崩滑体沿滑动面下滑力计算已考虑安全系数时,K值取1.0); 设计抗滑键数量; A, 抗滑键纵向钢筋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 钢筋抗剪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注:钢筋抗剪强度可取抗拉强度,抗拉强 度设计值超过360N/mm时,抗剪强度设计值取360N/mm); A 抗滑键扣除纵向钢筋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 O 混凝土抗剪断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
6.6.3.1抗滑桩(键)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30,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级,有地下水或坏境 有侵蚀时,应按有关规定采用防腐措施。 6.6.3.2抗滑桩(键)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6mm,净距不应小于50mm。当用束筋时,净距 不小于80mm,每束不应多于3根。配置单排钢筋有困难时,可设置2排或3排,排间净距不应小于 80mm。 6.6.3.3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当有混凝土护壁时,不应小于50mm;无混凝土护壁时,不 应小于70mm。 6.6.3.4抗滑桩箍筋的直径、肢数和间距由计算确定,肢数不宜多于4肢;抗滑键应根据构造要求 配置箍筋;箍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并宜用封闭箍。采用多肢箍时,最外侧 箍筋应按抗扭封闭箍设置。 6.6.3.5抗滑桩纵向受力钢筋应用机械连接接头;同一钢筋宜少接头,相邻钢筋接头位置应错开。 在连接区段长度35d(搭接接头为1.3倍搭接长度,d为纵向受拉钢筋直径)内,钢筋接头率面积百分 率,对纵向受拉钢筋接头不应大于50%;对纵向受压钢筋,应避免在滑移型崩塌滑带附近设置钢筋 连接区段。 6.6.3.6桩受拉一侧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和45f./f,中的较大值(f:为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为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6.6.3.7抗滑键在滑面上下盘坚固岩体内的嵌固深度均不应小于2倍桩径D(圆形截面为桩径D 矩形截面时桩径D采用宽B高H之间的较大值),且不应小于3m;抗滑键上部空孔采用低标号混 凝土进行封填。 6.6.3.8抗滑桩设置于岩层地基时,其锚固段长度不得小于总桩长的1/4;土质地基时其锚固段长 度不得小于总桩长的1/3。
6.6.4施工及质量检验
.4.1抗滑桩(键)施工前应编制完善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应根据桩型、深
T/CAGHP 0322018
地质情况、环境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对稳定性较差的崩塌抗滑桩(键),应进行施工过 程中各阶段的稳定分析和验算工作。 6.6.4.2抗滑桩(键)施工应采用信息化施工方法,设计采用动态化设计。 6.6.4.3抗滑桩(键)施工应分段间隔实施,宜从两端向中部方向进行。 6.6.4.4灌注桩身混凝土时宜采用串筒或溜管,串筒或溜管距离混凝土灌注面高度不宜大于 2.0m;也可采用导管泵送混凝土。混凝土应垂直灌入桩孔内,并连续灌注,利用混凝土的大落度 和下冲击力使其密实。桩顶5m以内混凝土应分层振捣密实。 6.6.4.5抗滑桩(键)质量检验应包括:桩身原材料检验、成孔检验、成桩检验。桩身质量应满足以 下表12要求
表12抗滑桩(键)桩身质量检验要求
6. 7. 1± 一般要求
6.7.1.1棚洞适用于高位发育、规模较大的危岩下部有重要线状或带状结构物(道路、管线)需要保 护,且难以采用锚固、清除、拦截措施进行防治和绕避时设置。 6.7.1.2棚洞根据其结构形式可分为墙式棚洞、钢架式棚洞、柱式棚洞、悬臂式棚洞、拱形棚洞等 类型。 6.7.1.3 棚洞支撑体系结构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由棚洞顶板、棚洞内墙、棚洞外墙和棚洞基础 组成。 6.7.1.4棚洞结构形式应根据使用要求、崩塌落石量大小、地形、地质、地基条件和施工条件等综合 考虑确定: a) 对坡面崩塌落石量较大,地基承载力较低、抗震要求较高时宜优先采用拱形棚洞、墙式 棚洞。 b) 对坡面落石量少,地基承载力高、非抗震地区时宜采用钢架式棚洞、柱式棚洞。 C 对坡面落石量少,外侧地基不良或不宜设置基础、非抗震地区时宜采用悬臂式棚洞。 6.7.1.5棚洞基础应置于基岩或者稳定的地基上,当地基不稳时,应对地基进行加固或采用整体式
T/CAGHP0322018
基础、桩基础等。 6.7.1.6棚洞内边墙宜采用重力式结构,并应置于基岩或稳固的地基上;当岩层坚实完整,干燥无 水或少水时,可采用锚杆式内边墙;外边墙可采用墙式、刚架式、柱式结构。 6.7.1.7棚洞设计应加强地下水、地表水的疏排,棚洞内外应形成一个完整通畅的防排水系统。 6.7.1.8棚洞除靠山侧外,顶板周边应设置有效挡土措施,避免缓冲层土体冲刷流失。
6.7.2.1棚洞荷载计算 棚洞结构主要承受自重、回填土石压力及落石冲击荷载等,可按附录H和附录I进行计算。 6. 7. 2. 2 结构内力及配筋计算
0./,之,1溯桐何可车
棚洞内力基于静力问题分析的极限平衡理论计算,按照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 验算构件截面强度、配筋及抗裂等,具体可参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范要求进行 计算
6. 7. 3构造要求
6.7.3.1棚洞基础埋深设计要求
a 棚洞基础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前提下,基础宜浅埋,地基为土层时不宜小于1.0m,地基 为岩层时不宜小于0.5m,且不小于墙边各种沟、槽基底埋深。 当地基为冻胀土层时,应将基础埋入冻胀线以下不小于0.5m,且不应小于1.0m。 c 棚洞基础受流水冲刷时,埋深应在冲刷线以下不小于1.0m; d) 红黏土和膨胀土地区,基础应埋置深度不小于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0.5m。 6.7.3.2棚洞外墙基础位于稳定斜坡上时,基础趾部外侧距稳固地层边缘水平距离应满足式(2)要 求.月不得小于3.0m。如图1所示,
图1基础外侧距稳定斜坡边缘水平距离示意图
式中: a——基础趾部距外侧稳固地层边缘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h基础宽度,单位为米(m);
T/CAGHP 0322018
一基础埋深,单位为米(m); β一稳定斜坡坡角,单位为度(°)。 6.7.3.3棚洞边墙宜采用混凝土及片石混凝土浇筑,当地层岩性良好时可以采用砌体结构;棚洞顶 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式或拱圈式结构,边墙 3的规定取值
.3.4棚洞顶板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式结构时,钢筋混凝土T梁宽度不应小于30cm,梁高 度之比,一般可取h/l=1/8~1/6,梁跨越大比值可以取小值。 7.3.5棚洞边墙顶帽应设置钢筋;边墙顶帽边缘至支座边缘距离应满足表14要求
表14顶帽边缘至支座边缘距离
6.7.3.6棚洞基础及内、外墙体材料,采用浆砌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采用混凝土或片石 混凝土时,不应低于C25;采用钢筋混凝土时,不应低于C30。 6.7.3.7棚洞顶板采用拱形结构,材料采用浆砌结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5,采用混凝土时强 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棚洞顶板采用梁板式结构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棚洞基础系梁, 边墙采用桩柱式结构,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6.7.3.8拱形棚洞拱圈混凝土受压构件,其轴向力偏心距不宜大于0.45倍截面厚度;对于棚洞边 墙和石砌偏心受压构件,轴向力偏心距不宜大于0.3倍截面厚度。 6.7.3.9对于岩石地基,棚洞边墙基底偏心距不大于1/4基底宽度;对于土质地基基底偏心距不大 于1/6基底宽度。 6.7.3.10缓冲结构层宜优先选用轻质、透水材料,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黏性土、细粒土或砂砾 类材料;填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10cm。 6.7.3.11棚洞顶填土厚度不宜小于1.5m,崩塌、落石严重时,应适当加厚;当洞顶回填系以支挡 边坡塌时,其厚度应结合边坡刷坡和回填坡度确定。 6.7.3.12作为棚洞顶缓冲层,洞顶回填土坡度按1:3~1:5设计;缓冲层填土应分层填筑,并予 以适当压实,压实度可按不小于90%控制。 6.7.3.13棚洞缓冲层横坡一般设计为组合坡度,外侧坡率由1:2~1:3逐渐过渡到靠山侧 :3~1:10为宜;两横坡线之间采用圆缓连接。
T/CAGHP0322018
6.7.3.14气温变化较大地区,应根据具体情况每隔10m~20m设置变形缝,缝宽0.02m~ 0.03m;地基软弱不均地段应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宜与变形缝一起设置。 6.7.3.15纵向受拉钢筋可单根或2~3根成束布置,钢筋净距不得小于d,且不小于30mm。当钢 筋(包括成束钢筋)层数等于或多于3层时,其净距横向不得小于1.5d,且不小于45mm,竖向仍不 得小于d,且不小于30mm。纵向受力钢筋的截面最小配筋率和钢筋弯起、连接、锚固等构造要求参 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相关规定执行
6.7.4施工及质量检验
6.7.4.1棚洞应采用信息法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对棚洞上部危岩崩塌进行实时监测,及时 析监测信息,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应制定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6.7.4.2棚洞主体混凝土采取分层对称浇筑,一次浇筑长度根据施工所处实际情况控制在9m内, 一次浇筑的高度不超过2m,浇筑过程做好捣固。 6.7.4.3边墙底部应铺填0.5m1.0m厚碎石并夯实,然后向上回填。石质地层中墙背与岩壁空 隙不大时,可采用与墙身同级混凝土回填;空隙较大时,可采用片石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回填密实,土 质地层,应将墙背坡面开凿成台阶状,用干砌片石分层码砌,缝隙用碎石填塞紧密,不得随意抛填 土石。
6.7.4.4原材料质量检验应包括以下内
材料现场抽检和代用材料检验 )砂浆、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及强度等级检验
6. 8. 1一般要求
6.8.1.1挡土墙适用于小型、低位滑移式崩塌体坡脚加固防护和阻滑作用。 6.8.1.2崩塌防治工程中较常用的重力式挡墙分为俯斜式、仰斜式、直立式及其他特殊形式挡土墙 等类型。 6.8.1.3在崩塌防治中若采用桩板式挡墙、锚杆挡土墙等形式时,可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进行设计。 6.8.1.4采用重力式挡墙,对土质边坡高度不宜超过10m,对岩质边坡高度不宜大于12m,否则应 与其他防护措施结合综合治理。 6.8.1.5墙后填料应选抗剪强度高和透水性较强的填料,填筑分层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得小 于0.90
6. 8. 2 设计计算
3.3.1挡土墙墙型选择宜根据滑移式崩塌体的稳定状态、 价生 一般施工期间崩塌体稳定性较好且土地价值高,宜采用直立式挡土墙;施工期间崩塌体稳 差目土地价值低,宜采用俯斜式挡土墙(图2)
TCAGHP0322018
TCAGHP0322018
图2挡土墙断面一般型式图
O.3. 不应低于MU30,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重力式挡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6.8.3.3挡土墙基础基底宜设计为0.1:10.2:1的反坡,土质地基取小值,岩质地基取大值;挡 土墙采用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现浇时,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墙顶宽不宜小于0.4m,毛石含量 为15%~30%。 6.8.3.4挡土墙墙胸宜采用1:0.3~1:0.5坡度。墙高小于4.0m,可采用直立墙胸,地面较陡 时,墙面坡度可采用1:0.2~1:0.3。 6.8.3.5对于挡土墙后排水不畅或存在冻胀可能时,应在墙后最低泄水孔至墙顶下0.5m之间设 置不小于300mm厚的砂砾、砂夹卵石或土工合成材料等透水性反滤层。 6.8.3.6挡墙伸缩缝间距,对块石、条石挡墙宜为10m~15m,混凝土挡墙宜为10m~20m,设于 挡墙高度变化、与其他建筑物连接等处,在地基岩性变化处设沉降缝,缝宽均采用20mm~30mm, 缝中填沥青麻筋、沥青木板或其他有弹性的防水材料,沿内、外、顶三方填塞,深度不小于150mm。 6.8.3.7挡墙的基础埋置深度,应根据地基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冻结深度、水流冲刷情况以及岩石 风化程度等因素确定。在土质地基中,基础最小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50m,在岩质地基中,基础最 小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30m。基础埋置深度应从坡脚排水沟算起。受水流冲刷时,埋深应从预计 冲刷底面线算起。 6.8.3.8对于人流密集的下列地段挡土墙顶须设置防护栏杆: a)墙顶高出地面6m.目连续长度大干20m
a)墙顶高出地面6m,且连续长度大于20m。 b) 墙顶高出地面4m,且位于码头、道路附近或靠近居民集中点。 c)位于悬崖、陡坎或地面横坡陡于1:0.75.目连续长度大于20m
.8.4施工及质量检验
6.8.4.1挡墙基坑应采用分段跳槽开挖,临时支护,开挖一段,立即浆砌、回填一段;施工期应对崩 塌体进行监测。 6.8.4.2浆砌块(条)石挡土墙应采用坐浆法施工,砂浆稠度不宜过大,块片石表面清洗干净水电站标准规范范本,砂浆 宜采用机械拌合。
T/CAGHP032—2018
4.3砌筑挡土墙时,要分层错缝砌筑,基底及墙趾台阶转折处,不得做成垂直通缝,砂浆水灰比 符合要求,并填塞饱满。 4.4对于墙后填土需及时回填夯实,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作好填土与原土的搭接,墙身砌 面后,在坡顶并做成不小于5%的向外散水坡,以免积水下渗而影响墙身稳定。 4.5墙后填土宜采用透水性好的碎石土,必须分层夯实,当砌体或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6时,方可进行填土并分层实,注意墙身不要受到击影响,以保证施工过程中自身的稳定。 4.6挡土墙质量检验。 a)材料质量检验: 包括原材料质量,砌石、混凝土、钢筋的制作质量检验。 b)实测项目: 包括砂浆(混凝土)强度、平面位置、顶面位置、坡度、断面尺寸、底面高程、表面平整度等项目 C 质量评定标准: 1) 保证项目: ①重力挡墙的材料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砂浆或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经试验确定。 ②断面尺寸应不小于设计要求。 ③地基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④砌石分层错缝、嵌填砂浆的饱满度和密实度应满足有关规定。 ③墙背填料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 2) 允许偏差项目: 允许偏差项目应符合表15的规定
安全标准规范范本6.8.4.6挡土墙质量
表15重力挡墙允许偏差项目表
6. 9. 1一般要求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