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2619-2022 公路桥梁施工期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15/T 2619-2022 公路桥梁施工期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
对于每束预应力筋不大于7根时,导线可以从注浆孔引出:大于7根时,可以预埋PVC管道引出导线。
8. 2. 1.3 检查
表测量应变片在粘贴过程中是否损坏以及导线连
胶合板标准8. 2. 2. 1 预测试
在正式实施测试前,应先进行预加载试验,预加荷载不得大于张拉控制力的75%,检验整个试 系统工作状况,并进行调试,
8. 2. 2. 2 正式测试
工作锚和工作夹片安装后,两端千斤顶施加初始预应力,一般为4MPa,稳压3min,应变数据清零, 然后根据预应力设计条件分级加载,加载速度不大于0.5MPa/s,直到加载到张拉控制力设计值时,读 取应变数据
8.2.2.3过程监控
8.2.3试验结果分析
8.2. 3.1理论计算
按照实际实施加载情况对预应力筋伸长量和应力进行理论计算
安照实际实施加载情况对预应力筋伸长量和应力进行理论计算。
8.2. 3.2数据分析
张拉控制力设计值对应的平均应变值加上4MPa对应的应变值乘以预应力筋弹性模量就是预应力束 的锚下有效预应力。同截面所有预应力束测试完成后,利用本规程9.1.5条可计算出同断面有效预应力 不均匀度和同束有效预应力不均匀度
8. 2. 3.3 报告编制
根据理论计算、设计控制数据和测试数据对比分析,对检测试验结果做出判断与评定,编制检
8. 3. 1准备工作
8. 3. 1.1 穿心压力传感器布置
穿心压力传感器布置在锚垫板和工作锚之间 .2检查 利田工能主检杰心
穿心压力传感器布置在锚垫板和工作锚之间
8. 3.1. 2 检查
利用万能表检查穿心压力传感器是否正常。
8. 3. 2. 1预测试
DB15/T26192022
在正式实施测试前,应先进行预加载试验,预加荷载不得大于张拉控制力的75%,检验整个试验测 试系统工作状况,并进行调试。
8. 3. 2. 2正式测试
工作铺和工具来片安装后,两端十 般为4MPa,稳压3min,然后根据预应 力设计条件分级加载,加载速度不大于0.5MPa/s, 直到加载到张拉控制力设计值时,读取应变数据。
8. 3. 2. 3过程监控
8.3. 3试验结果分析
8. 3. 3. 1理论计算
B. 3. 3. 2 数据分析
施加载情况对预应力筋伸长量和应力进行理论计
压力传感器测出的压力值就是相应预应力束的锚下有效预加力。同截面所有预应力束测试完成后, 利用本规程9.1.5条可计算出同断面有效预应力不均匀度,
8. 3. 3. 3 报告编制
根据理论计算、设计控制数据和测试数据对比分析,对检测试验结果做出判断与评定,编制检测报 吉
8.4.1.1反拉限位法设备布置
反拉限位法设备应安装在外露预应力筋处。
检查加载设备和测试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8. 4. 2. 1预测试
在正式实施测试前,应先进行预加载试验,预加荷载不得大于张拉控制力的75%,检验整个试验测 试系统工作状况,并进行调试。
8. 4. 2. 2正式测试
设备安装后,反向施加初始张拉力,一般为4MPa,检测设备或仪器,然后根据预应力设计条件分 级反向张拉加载,加载速度不大于0.5MPa/s,直到加载到锚固端工作夹片与工作锚出现1mm滑移时停 止加载。
8. 4. 2. 3过程监控
DB 15/T 2619202
DB 15/T 26192022
8.4.3试验结果分析
8. 4. 3. 1 理论计算
安照实际实施加载情况对预应力筋伸长量和应力进行理论计算
8.4.3.2数据分析
夹片滑移1mm时对应的压力值并考虑温度影响修正后就是相应预应力束的锚下有效预加力。同截 面所有预应力束测试完成后,利用本规程9.1.5条可计算出同断面有效预应力不均匀度和同束有效预应 力不均匀度。
8.4.3.3 报告编制
根据理论计算、设计控制数据和测试数据对比分析,对检测试验结果做出判断与评定,编制检测报 告
8.5.1应记录张拉过程中每一级加载值、伸长量、测点应变值、环境温度等。 8.5.2宜采用自动采集系统记录,记录表格见附录D。 8.5.3测试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时,应立即停止加载,查明原因后确定是否继续: a)实测应变值超过理论计算值;
3.3试强发生完 教, 直明原因拥定定音续: a)实测应变值超过理论计算值; b)实测应变值变化规律异常; c)出现夹片破裂、锚具凹陷、预应力筋断丝或滑移、异常响声、梁体开裂等异常现象
8.6 数据处理与分析
6.1试验数据分析时,应根据温度变化、仪表标定结果的影响对测试数据进行修正。当影响小 可不修正。
式中: 预应力钢筋弹性模量: pe —一束预应力筋锚下有效平均预应变值: 0——一根预应力筋初始平均应变值; 一一束中预应力筋的个数。
8.6.3温度影响修正可按式(2)进行计算
8.6.3温度影响修正可按式(2)进行计算:
DB15/T26192022
式中: △S,——温度修正后的测值变化量; AS——温度修正前的测值变化量; 按式(3)进行计算
式中: △S,——温度修正后的测值变化量; △S——温度修正前的测值变化量; 安式(3)进行计算。
△S,—自由状态下某一时刻区段内测值变化量; △t,——自由状态下某一时刻区段内温度变化量。
8.7.1桥梁锚下预应力检测前应做好各种危险源辨识、评估及其安全应对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8.7.2检测区域内应设置明显的防护、警示及引导标志,预应力筋两端的正面严禁站人和穿越。 8.7.3对检测作业使用的张拉机械、仪器设备及辅助工具,应符合其安装、维护、使用等相关规定, 并定期检查、检验,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8.7.4高空、水上检测作业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在强风、 浓雾、暴雨、雷电和雪等恶劣天气情况下,不应开展现场检测作业。 8.7.5应核实验算结构和支架的安全性;在分级加、卸载试验过程中,应通过观察异常反应、测试娄 据等进行分析判断。 8.7.6检测设备应轻拿放、安置稳固:运输过程中按要求包装防护
9.1.1有效预应力检测各项判定指标同时满足表2中1~3项检测指标要求时,评定合格,否则评定不 合格。 9.1.2锚下有效预应力偏差和同截面有效预应力不均匀度不满足表2中1~3项任一项要求时,应进行 张拉工艺和控制参数的调整,并进行双倍复检,且增加同束有效预应力不均匀度的检测,复检结果偏差 仍不满足表2要求,则应更换其他张拉工艺。 9.1.3首批构件检测出现有效应力实测值不符合本规程要求时,应对检测过程和数据进行充分分析, 并进行二次复检。 9.1.4首批构件二次复检结果不合格,该束预应力筋应全部进行退索处理,分析原因后调整张拉机具 与张拉工艺,更换预应力筋及锚具后重新进行检测。经退索的预应力筋及锚具应进行报废处理,不得再 次使用。
DB 15/T 26192022
表2有效预应力检测评定的合格指标
9.1.5各检测指标计算如下!
锚下有效预应力偏差t按式(4)计算:
pet 一束预应力筋锚下有效平均预应力实测值: Oped 一束预应力筋锚下有效预应力设计值,可按照本规程附录E计算。 同断面有效预应力不均匀度按式(5)或式(6)计算
Oped 一束预应力筋锚下有效预应力设计值,可按照本规程附录E计算。 同断面有效预应力不均匀度按式(5)或式(6)计算
式中: 0 有效预应力不均匀度; 同断面预应力筋束最大锚下有效预应力实测值: O pemin 同断面预应力筋束最小锚下有效预应力实测值; 同断面预应力筋束锚下有效预应力实测平均值:
式中: 0 ——有效预应力不均匀度; 8pemax 同断面预应力筋束最大锚下有效预应变实测值; pemin 同断面预应力筋束最小锚下有效预应变实测值; pe——同断面预应力筋束平均锚下有效预应变实测平均值。 同束有效预应力不均匀度按式(7)计算:
Oper O ped
式中: 同束预应力筋中锚下有效预应变实测值
DB15/T26192022
检测报告应包含工程概况、检测目的及依据、试验方法与内容、试验仪器设备、检测结论、建议、 附件等内容。
DB 15/T 26192022
A.1测试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附录 A (规范性) 后张法预应力孔道摩阻损失的测试
端进行测试,测试模型如图A.1所示; b) 梁两端千斤顶同时充油,油表数值均保持4MPa; C 甲端封闭,乙端张拉。张拉时分级升压,直至张拉控制应力。如此反复进行3次,取两端压力 差的平均值: 仍按上述方法,但乙端封闭,甲端张拉,取两端压力差的平均值; 将上述两次压力差平均值再次平均,即为孔道摩阻力的测定值。
7 第i个管道对应预应力筋的空间曲线包角(rad); 第1个管道对应的预应力钢绞线水平投影长度: 测试管道的数量: C 第i个管道对应的1n(F/F)值,F.、F.分别为主动端与被动端传感器的压力
A.3预应力损失值按下式(A.2)进行计算
A.3预应力损失值按下式(A.2)进行计算
式中: 预应力损失值: .or 张拉端钢绞线锚下控制应力;
图A.1孔道摩阻测试图
? +,,=,0 i=1 i=1 +=
DB15/T26192022
DB 15/T 26192022
附录B (规范性) 锚圈口摩阻损失的测试
B.1测试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附录B (规范性) 锚圈口摩阻损失的测试
锚圈口摩阻损失测定采用张拉千斤顶为加压装置,可用静载锚固试验机在小型试件上用一根 直孔道钢筋混凝土柱进行试验,试验可采用单端张拉的方式,测试分为加压端、封闭端进行, 被测锚夹具应安装于主动端。测试方式如图B.1所示:
图B.1锚圈口摩阻损失测试图
d)两端同时充油,油表数值均保持4MPa,然后将甲端封闭作为被动端,乙端作为主动端,张拉 至控制吨位。测试反复进行3次,取得的平均值即为测定值; e)乙端封闭,甲端张拉,同样按上述方法进行3次,取平均值,
克服锚圈口摩阻力的超张拉系数%按式(B.2)计算,取两次测试的超张拉系数%作为超张拉系数测 定值
附录C (规范性) 测试设备技术要求
DB 15/T 26192022
表C.1应变测试设备技术要求
C.2变形测试设备应满足表C.2的技术要求。
表C.2变形测试设备技术要求
螺栓标准发采用符合技术要求的其他
平均张拉力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P—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N); 一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N);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 H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 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见表F.1; 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见表F.1。 注,当预应力筋为直线时,P=P
DB 15/T 26192022
高速公路标准规范范本附录E (规范性) 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的计算
表E.1系数u和k值
体外预应力钢绞线与管道壁之间引起的预应力损失仅计转向装置和锚固管道段,系数μ和宜根据实测数据确 少可靠实测数据时,系数μ和k可按本表取值。对系数μ,无粘结钢绞线取括号内数值,光面钢绞线取括号外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