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097-2022 农村公路桥梁设计与施工实施指南.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4.4.1.1钢筋混凝土现浇实心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40。 4.4.1.2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密肋T梁、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 梁、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50。 4.4.1.3受力主筋宜采用HRB400钢筋。
4.4.1.5墩台立柱、盖梁等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桩基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水下混凝土。
4.4.1.5墩台立柱、盖梁等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试验、检测与鉴定,桩基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水下混凝土。
4.4.1.6箍筋直径宜采用8~16mm,间距一般不大于200mm,承担抗剪或抗扭的箍筋直径及间距应根 据结构斜截面抗剪及截面抗扭计算确定。 4.4.1.7墩台立柱与盖梁、承台、桩基等连接处的箍筋应加密,间距一般不大于100mm。 4.4.1.8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的箍筋布置应考虑预应力管道走向,并应与顶、底板横向钢筋 有效连接,形成封闭环。 4.4.1.9箍筋应采用闭合式,末端应做成135°弯钩。 4.4.1.10钢筋混凝土梁的斜筋宜按与水平面成45°布置。 4.4.1.11斜筋的布置位置及数量应根据结构的斜截面抗剪计算确定,靠近支点的第一排斜筋顶部宜靠 近或超过支座中心截面处,各排斜筋的水平面投影应有重叠,且不少于二分之一斜筋水平面投影长度。 4.4.1.12斜筋不得采用浮筋,两端应与水平主筋焊接。 4.4.1.13当采用受拉区钢筋弯起代替部分斜筋时,钢筋弯起点位置应根据结构的弯矩包络图及受拉 钢筋的抗弯承载力确定。 4.4.1.14预制梁横隔板的连接钢筋可采用搭接焊、帮条焊两种形式,宜采用帮条焊。 4.4.1.15钢绞线预应力束的张拉程序宜按照JTG/T3650的规定执行,也可采用二次张拉法以减少预 应力损失。 4.4.1.16 预应力钢束锚下钢筋网设计应根据局部承压计算确定。 4.4.1.17 墩顶负弯矩区不宜采用扁镭预应力体系。
4.4.2上部结构设计
4.4.2.1钢筋混凝士现浇实心板
4.4.2.2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密肋T梁
4.4.2.2.1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密肋T梁桥横断面布置参数可参考附录C选用。 4.4.2.2.2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密肋T梁桥湿接缝宽度宜采用0.4~0.6m。 4.4.2.2.3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密肋T梁顶面横坡宜与桥面横坡相同,梁肋底面应水平。 4.4.2.2.4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密肋T梁预制的主要结构尺寸可参考附录C选用。 4.4.2.2.5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密肋T梁应按照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设计。 4.4.2.2.6 513m、16m、20m跨径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密肋T梁预应力钢束布置可参考附录C选 用。 4.4.2.2.7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密肋T梁箍筋间距在梁端至1/4跨范围内应加密。
4.4.2.2.1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密肋T梁桥横断面布置参数可参考附录C选用。 4.4.2.2.2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密肋T梁桥湿接缝宽度宜采用0.4~0.6m。 4.4.2.2.3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密肋T梁顶面横坡宜与桥面横坡相同,梁肋底面应水平。 4.4.2.2.4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密肋T梁预制的主要结构尺寸可参考附录C选用。 4.4.2.2.5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主密肋T梁应按照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设计。 4.4.2.2.613m、16m、20m跨径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密肋T梁预应力钢束布置可参考附录C选 用。 4.4.2.2.7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密肋T梁箍筋间距在梁端至1/4跨范围内应加密。
4.4. 2. 3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粱
4.4.2.3.1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一联联长不宜超过150m。
4.4.2.3.1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一联联长不宜超过150m。 4.4.2.3.2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的湿接缝宽度宜采用0.5~1m。 4.4.2.3.3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的顶面横坡宜与桥面横坡相同,底面应水平。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正、负弯矩区预应力钢束张拉控制应力为0.75f。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尺寸、钢筋布置参考相关通用图设计,并根据现行规范 调整。
4.4.2.4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连续T
4.4.2.4.1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梁一联联长不宜超过150m。 4.4.2.4.2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连续T梁湿接缝宽度可在0.4~0.7m之间变化。 4.4.2.4.3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连续T梁顶面横坡宜与桥面横坡相同,底面应水平。 4.4.2.4.4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连续T梁结构尺寸、钢筋布置参考相关通用图设计,并根 据现行规范进行验算调整
4.4. 3下部结构设计
4.4.3.1.1桩基础直径宜选用1.2m、1.3m、1.5m、1.6m、1.8m、2.0m等。桩长小于30m及桩 径小于1.5m时,可采用小应变检测桩基质量,其余应采用预埋声测管检测。 4.4.3.1.2端承桩应通长配筋,摩擦桩应根据计算及桩长采用分段配筋。 4.4.3.1.3桩基础间距应按规范要求设计,条件受限不满足间距要求时,应对桩基承载能力进行折减 计算。 4.4.3.1.4桥台桩基配筋率不宜小于1%、桥墩桩基配筋率不宜小于0.8%。
4.4.3.2扩大基础
4.4.3.2.1应经计算提出扩天基础基
4.3.2.1应经计算提出扩大基础基底承载力要求,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提出处理措施。 4.3.2.2桥墩基础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台基础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4.4.3.3桩柱式桥墩
4.4.3.3.1柱顶钢筋外倾角宜小于10°,且不得弯出盖梁以外。柱顶钢筋进入盖梁部分应采用单环箍 筋。 4.4.3.3.2墩柱直径宜比桩基直径小0.1~0.2m。 4.4.3.3.3桥墩盖梁宽度应根据抗震要求、支座垫石尺寸以及墩柱尺寸等综合确定,盖梁高度应根据 计算分析确定。柱式桥墩的主要结构尺寸可参考附录D选用, 4.4.3.3.4双柱及四柱式墩盖梁宜采用平坡,利用支座垫石高度调整横坡;三柱式墩盖梁宜采用双向 弯折形成横坡。 4.4.3.3.5过渡桥墩盖梁的高墩帽及桥台盖梁的背墙在最大负弯矩处应留断缝
4. 4. 3. 4 埋置式桥台
4.4.3.4.1柱式桥台桩身露出较多时,设计应提出处理措施,可先对桩基周围进行分层回填压实再进 行钻孔施工。柱式桥台相关要求可参考桩柱式桥墩。 4.4.3.4.2肋板式桥台肋板厚度根据桥台高度可在0.8~1.2m之间选取,肋板顶部钢筋外倾角在横 乔向宜小于10°,在顺桥向不设倾角。主要结构尺寸及配筋应根据计算确定。 4.4.3.4.3重力式桥台宜采用U形台身、扩大基础。U形桥台侧墙尾端应有不小于0.75m的长度伸入 路堤内,侧墙顶宽应不小于0.5m,台身的宽度应与桥梁全宽相同。台身采用普通混凝土结构时宜设置表 面防裂钢筋网,保护层厚度宜按30mm控制。
4.4.4附属设施设讯
4.4.4.1防撞护栏
4.4.4.1.1防撞护栏的等级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设置,桥梁护栏长度应不小于桥梁全
4.4.4.1.1防撞护栏的等级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设置,桥梁护栏长度应不小于桥梁全长,且不宜小 何床宽度。 4.4.4.1.2混凝土防撞护栏应在墩台顶处断开,在桥跨部分应设置切缝,切缝间距不宜大于5m。 4.4.4.1.3防撞护栏预埋钢筋应与梁板的下翼缘或桥台内钢筋连接牢靠。 4.4.4.1.4与桥头路基护栏连接时应加强过渡段设计;路桥不同宽时应加强渐变段安全防护设计。 4.4.4.1.5护栏内侧应设置附着式轮廓标
4.4.4.2桥面防水与排水
4.4.4.2.1桥面为钢筋混凝土铺装时,应采用防水混凝土;为沥青铺装时,应设置防水粘结层。 4.4.4.2.2桥梁宜采用直排式排水,跨路线、水源保护区、风景区及易冲刷路段的桥梁应采用集中式 排水。 4.4.4.2.3泄水管应采用铸铁或型钢材料,水平向排水管宜采用矩形断面形式。 4.4.4.2.4泄水孔间距应根据桥面宽度、纵坡、横坡及降雨强度综合考虑,可取4~5m
4.4.4.3支座及垫石
4.4.4.3.1桥梁支座下应设置支座垫右,支座垫石平面尺寸宜天于支座尺寸100mm以上,高度宜为 80mm以上。 4.4.4.3.2支座垫石布置的水平钢筋网不宜过多,并需用竖向钢筋与墩、台帽内钢筋相连接;垫石厚 度大于80mm可设置两层及以上水平钢筋网,水平钢筋网的竖向间距宜采用100mm。支座垫石应按局 部承压构件进行验算。 4.4.4.3.330m及以上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宜选用盆式支座或球型支座。 4.4.4.3.4在有离心力作用下的斜桥、弯桥上应采取防止支座横移的措施,如在墩台上设置横向挡块 或梁底上设置横向挡板等。
4.4.4.4桥面铺装及桥面连续
4.4.4.4.1桥面铺装钢筋横桥向均应伸入护栏内,架立钢筋每平方米应不少于4根,采用梅花状布置, 4.4.4.4.2斜、弯桥桥面铺装应采用绑扎钢筋网。 4.4.4.4.3如桥面铺装厚度满足伸缩缝安装的尺寸要求,梁端加厚块处可不设预留槽口。 4.4.4.4.4桥面连续的钢筋横向间距宜采用200mm。
4.4.4.5伸缩装置
4.4.4.5.1跨径10m及以下单跨桥梁可在两桥台处均设置桥面连续;跨径13~20m的单跨桥梁可设 置一道80型伸缩缝,另一端桥台处设置桥面连续;两跨桥可在中间墩设置一道80型伸缩缝,两桥台处 均设置桥面连续;三跨及以上应根据计算确定伸缩缝数量及规格。 4.4.4.5.2宜选用模数式伸缩装置,应在桥梁全宽范围内通长布置,在护栏处留槽
4.4.4.6桥头搭板
4.4.4.6.1搭板宽度宜与桥台耳墙或侧墙内侧相齐,并采用柔性材料隔离阻水。 4.4.4.6.2搭板应与路基、路面做好过渡衔接设计,过渡应均匀,不应出现刚度突变。 4.4.4.6.3桥头搭板在横桥向宜整体式布置。当搭板宽度超过12m时,可采用两块板,板间应设置拉
4.4.4.7.1桥头锥坡处应设置检修踏步。 4.4.4.7.2锥坡护面宜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满铺。 4.4.4.7.3锥坡填土须分层夯实,控制压实度在90%以上。 4.4.4.7.4锥坡侵占河道时,应采用挡墙收坡
4. 4. 4. 8 老桥利用
4.4.4.8.1对既有桥梁维修加固利用或加宽利用时,应对老桥进行检测与评定。 4.4.4.8.2桥梁加宽利用应先对老桥进行维修加固。桥梁新加宽的部分应采用新的技术标准,老桥有 条件时应提高到与新加宽部分相同的技术标准。 4.4.4.8.3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新老桥结构基础的沉降差、结构间的变形差等 影响因素。均不得对旧桥结构受力产生不利影响
5.1.1桥梁工程施工前应熟悉设计文件,核查结构设计尺寸和关键施工参数;对导线点、水准点进行 复测,并对工程进行施工调查及现场核对,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5.1.2桥梁施工中的重要施工工艺或分项工程、危险性较大的工程、临时受力结构和大型临时设施应 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报批后方可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及专项施工方案内容可参考JTGF90进行 识别、编制, 5.1.3跨越管控河流、航道等,应与相关部门联系并报专项施工方案,经批准后方可施工。 5.1.4拌和站等临建设施应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建设。 5.1.5桥梁施工现场应采取封闭式管理,办公区与生活区隔离,作业危险区和作业非危险区隔离。 5.1.6对桥梁施工中的重要分项工程或关键工序,宜实行首件工程认可制。 5.1.7 施工前应建立健全施工组织机构、质量、安全、环保等管理体系。 5.1.8 施工现场应设置防火、防尘、防噪、防污等设施,以满足安全施工及环境保护要求。 5.1.9不得采用《公路水运工程淘汰危及生产安全施工工艺、设备和材料目录》中列为禁止使用工艺、 设备、材料,不应采用列为限制使用工艺、设备、材料。 5.1.10桥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评定应遵循JTGF80/1的有关规定执行。
5.1.1桥梁工程施工前应熟悉设计文件,核查结构设计尺寸和关键施工参数;对导线点、水准点进行 复测,并对工程进行施工调查及现场核对,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5.1.2桥梁施工中的重要施工工艺或分项工程、危险性较大的工程、临时受力结构和大型临时设施应 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报批后方可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及专项施工方案内容可参考JTGF90进行 识别、编制。
5.2水泥混凝土质量控制
5.2.1.1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能承受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最不利荷载组合 5.2.1.2 模板宜采用表面平整、接缝整齐的钢模;对于预制箱梁内模应采取措施防止上浮。 5.2.1.3模板安装定位应准确,支撑应牢靠,重要部位的支撑应经计算并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5.2.1.4模板隔离油应选择不污染混凝土表面的材料。
5.2.2混凝土配合比
5.2.2.1混凝土工程所用的各种原材料,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并应在进场时对 其性能和质量进行检验。 5.2.2.2施工前应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报批工作。 5.2.2.3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落度,同一构件、相接或相邻构件,混凝土落度相差不 宜超过30mm 5.2.2.4当配合比中各项原材料的规格、产地、用量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经 批准后方可实施,
5.2.3.1混凝土搅拌站应计量准确、搅拌均匀、和易性满足设计要求,且产量宜与施工工程量相匹配。 混凝土搅拌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拌和,不得采用滚筒搅拌机。 5.2.3.2混凝土应采用搅拌运输车运输。 5.2.3.3混凝土应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并振捣密实;预制梁应采用插入式与附着式振动器 组合方式振揭, 5.2.3.4养生宜采用喷淋、土工布或塑料薄膜覆盖等保湿养生,养生期一般不少于7天。冬季低温施 工时应采取覆盖、蒸汽加热等保温措施。 5.2.3.5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小水化热影响。
5.3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存放、加工及安装
5.3.1普通钢筋存放、加工及安装
5.3.1.1钢筋应具有出厂质量证明书,进场时应按不同的钢种、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批抽 取试样进行力学性能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3.1.2钢筋存放时,应按不同品种、规格分批分别堆置整齐,不得混杂,并设立识别标志。 5.3.1.3钢筋存放场地应有防、排水设施。钢筋应垫高或堆置在台座上,室外场地顶部应采用防雨材 料予以覆盖。 5.3.1.44 钢筋宜采用专业机械设备在专用厂房中集中下料和加工。 5.3.1.5 钢筋的弯制和端部的弯钩应符合设计要求。 5.3.1.64 钢筋的连接宜采用焊接接头或机械连接接头。其施工应符合现行JGJ18、JGJ107、JTG/T 3650的要求。 5.3.1.7钢筋的级别、直径、根数、间距等应符合设计图纸的规定。 5.3.1.8受力钢筋的连接接头应设置在内力较小区段,并应错开布置。 5.3.1.9对多层多排钢筋,宜根据安装需要在其间隔处设立一定数量的架立钢筋或短钢筋,但架立钢 筋或短钢筋的端头不得伸入混凝主保护层内。 5.3.1.10半成品钢筋和钢筋骨架采用整体方式安装时,宜设置专用胎架或卡具等进行辅助定位,安装 过程中应采取保证整体刚度及防止变形的措施。 5.3.1.11分段制作的钢筋骨架宜在胎架上进行,且宜编号,安装时应按编号顺序连接, 5.3.1.12钢筋安装定位应准确,及时校正偏位,设置足够的支撑钢筋及垫块,钢筋保护层应控制在规 范范围内,同时应采取措施防止钢筋倾倒。 5.3.1.13垫块应采用不低于结构本体强度的混凝土垫块,垫块的制作应采用专业化压制设备和标准 模具生产垫块,垫块数量及分布应符合JTG/T3650的要求,
5.3.2预应力筋制作、安装、张拉及压浆
5.3.2.6张拉设备应配套标定和使用,标定应在经国家授权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定期进行,当处在下 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标定: 一一使用时间超过6个月; 一张拉次数超过300次; 一使用过程中千斤顶或压力表出现异常情况; 一千斤顶检修或更换配件后。 5.3.2.7锚具、夹具应按设计规定采用,其性能和质量应符合现行GB/T14370的规定。 5.3.2.8预应力筋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或龄期)应符合设计及JTG/T3650的规定。 5.3.2.9预应力筋张拉宜采用数控预应力张拉设备。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和张拉控制应力应符合设计 及JTG/T3650的规定。当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以伸长值进行校核(一般允许误差在土6%)。 5.3.2.10预应力张拉作业宜采用分批、分阶段的方式对称张拉。当采用两端张拉时,两端宜同时张拉。 5.3.2.11工具锚和工作锚应对正,预应力筋不得错位、交叉,千斤顶、预应力筋、锚具的中心线应位 于同一轴线上。 5.3.2.12钢绞线束每个断面的断丝之和不得超过该断面钢丝总数的1%,每束钢绞线断丝或滑丝不得 超过1丝。 5.3.2.13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应在48h内完成压浆。 5.3.2.14应采用专用压浆料或专用压浆剂配制的浆液进行压浆。 5.3.2.15宜采用数控压浆设备进行管道压浆施工,不得采用风压式压浆泵。 5.3.2.16浆液自拌制完成至压入孔道的延续时间宜不超过40min。压浆压力宜为0.5~0.7MPa,压浆 应缓慢、均匀进行,不得中断。压浆应达到孔道另一端饱满,且排出与规定流动度相同的水泥浆为止。关 闭出浆口后,宜保持一段不小于0.5MPa的稳压期,稳压期保持时间宜为35min。
4.1钢筋混凝土现浇实
5.4.1.1支架、模板安装及拆除等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5.4.1.2支架应采取承插型盘扣式满布支架或贝雷梁钢管梁式支架等。 5.4.1.3应对支架基础处的地基承载能力进行检测,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硬化或换填处理等措施。 5.4.1.4应对地基和支架进行预压,并应按要求对支架进行监测。当最大变形及抗倾覆稳定性等指标 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时,方可进行下阶段施工。对水中支架基础,应加强监测频率。 5.4.1.5混凝土施工前,应仔细检查各类预埋件、支座等设施是否安装准确。 5.4.1.6模板、支架安装应适应梁体几何线形的变化:拆除时不得损伤混凝土结构
5.4.2装配式预应力混凝粱
5.4.2.1预制场的布置应满足预制、移运、存放及架设安装的施工作业要求。
5.4.2.1预制场的布置应满足预制、移运、存放及架设安装的施工作业要求。
5.4.2.2预制台座的地基应进行承载能力检验,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换填等处理。对台座两端及适当 范围内进行特殊加固处理。 5.4.2.3台座强度及稳定性应满足要求,台座顶面宜使用整块钢板铺设。台座应根据设计要求设置预 拱度。 5.4.2.4钢筋加工前应核查预制梁预应力管道与普通钢筋、支座螺栓等设置,确保安装时无冲突。 5.4.2.5 预制梁混凝土浇筑时,锚下位置应加强振捣。顶板应在振捣密实抹平后拉毛处理 5.4.2.67 存放台座应坚固稳定,预制梁按顺序编号存放,存放期不宜超过90天。 5.4.2.7 构件运输及安装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宜采用架桥机或起重机等进行吊装。 5.4.2.8 预制梁安装就位后,应及时设置锁定装置或支撑构件临时固定,防止倾倒。 5.4.2.94 先简支后连续的梁,应按要求设置临时支座,并按设计要求完成体系转换。 5.4.2.10对弯、斜桥的预制梁,应重点检查其安装的平面位置、高程及几何线形
5.5.1.1钻孔灌注桩应根据地质情况宜采用冲击钻、回旋钻、旋挖钻等机械成孔工艺。钻孔前应核查 桩位座标及桩间距并准确放样,钻机平台应牢固、稳定,钢护筒不宜兼作工作平台 5.5.1.2施工时应实测地质状况,并根据地质变化调整钻进速度及泥浆指标,与地质勘察报告差异较 大时经勘察、设计单位确认后调整桩长。 5.5.1.3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孔深、孔径、倾斜度等检查,并及时调整。 5.5.1.4桩头钢筋笼宜采用桩头钢筋加PVC套管等措施预先处理,便于桩头切割破碎。 5.5.1.5首批混凝土储量要充足,导管底口距孔底的间距以0.3~0.4m为宜,首批混凝土灌注后导管 埋入混凝土内应不小于1.0m。灌注时应采取措施防止钢筋骨架上浮。 5.5.1.6导管提升应平稳,理管深度一般在2~6m。灌注时,应经常精确测定已灌注混凝土面标高 防止桩体出现夹层或断桩。灌注桩桩顶高程应比设计高程高出不小于0.5m。 5.5.1.7钻孔灌注桩混凝土落度宜为160~220mm,且应充分考虑落度损失。 5.5.1.8对岩溶地区,施工前应根据实际的地质情况确定钻机的类型和钻孔工艺;并制定可行的应对 意外情况的预案,配备足够的抢险机具设备和材料
2.1基坑开挖前,应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周边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情况,确定开挖方式和防 及支护措施。
0.5.2.2 基坑可采用集水坑或开点降水法排水, 5.5.2.3基坑开挖时应避免超挖。挖至设计标高后不得长时间暴露、被水浸泡或被扰动,应及时检验 其位置、尺寸、高程和基底承载力,检验合格后应尽快进行基础工程的施工。 5.5.2.4如基底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应及时与勘察、设计单位联系,确定处理方案。 5.5.2.5 基础工程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回填并碾压密实。
5. 5. 3 承台、系梁
5.5.3.1承台、系梁基坑采用放坡开挖时,参照明挖地基施工 5.5.3.2水中承台、系梁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采用排水明挖或围堰施工,采用钢围堰时应进行专项设 计。 5.5.3.3桩头破除后,顶面应平整,无松散破碎的混凝土,垫层浇筑时不得将混凝土浇筑到桩基顶面,
5.5.3.4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墩台柱预埋钢筋设置。 5.5.3.5 混凝土浇筑时,下落高度不得大于2m,大于2m时应采用串筒、溜槽、滑槽等确保混凝土 不离析。 5.5.3.6 模板宜采用钢模板,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满足要求,采用木模时应加强支撑。 5.5.3.7中系梁施工应参照盖梁施工工艺
5.5.4.1墩柱模板应采用钢模,桥墩高度≤10m时宜一次性连续浇筑施工;高度>10m时,可分节段 施工。 5.5.4.2 模板加固宜采用止水式拉杆或三段式对拉螺栓,混凝土浇筑时可直接埋入混凝土不再回收: 当采用对拉钢筋时应加装衬套,保证顺利脱出,拆模后衬套采用同等强度混凝土及时封堵。 5.5.4.3盖梁施工时,不得利用立柱开槽作为支撑点,可采用支架或抱箍支撑。所采用的支架或抱箍 等临时结构,应进行受力分析计算与验算。 5.5.4.4盖梁底模卸落应采用砂简、自锁式液压千斤顶等工艺
5.5.5.1重力式桥台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对地基承载能力进行检验,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换填或加 固处理。 5.5.5.2桥台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且做好防水处理后方可回填,回填时应台前台后对称施工,压 实度满足设计要求,
5.6.1桥梁拆除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拆除的废旧材料应循环利用。 5.6.2拼宽桥梁施工应不影响老桥结构安全和路堤稳定。 5.6.3在拼接施工前应加强老桥现状及病害核查,并与设计文件进行核对,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进行 方案调整。 5.6.4拼接连接的方式应符合设计规定。旧混凝土结合面的凿毛应凿至完全露出新鲜密实混凝土的粗 集料,并清洗干净。 5.6.5拼宽拼接的主体工程结构施工完成后,应先将既有桥梁的桥面铺装层全部凿除并清理干净后, 再进行全桥桥面铺装层施工。 5.6.6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拼宽桥契与老桥平、纵面的衔接控制
5.7桥面铺装及附属设施
7.1.1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每孔宜一次浇筑完成,确实需要分块浇筑时,分缝应严格按照施工 ,并在分缝处增加防裂短钢筋或网片, 7.1.2设置沥青铺装层时,应对水泥混凝土桥面进行凿毛或刻纹处理,再施工防水粘结层
5. 7. 2伸缩装置
7.2.1伸缩装置的钢构件外观应光洁、平整,不得扭曲变形,且应进行有效的防腐处理。伸缩 在工厂进行组装,出厂时应附有效的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 7.2.2伸缩装置宜在桥面铺装施工完成后,采用预留的方式进行安装,
5.7.2.2伸缩装置宜在桥面铺装施工完成后,采用预留的方式进行安装
,,3,1炉三模极有米用钢模 道对拉螺杆。 5.7.3.2防撞护栏钢筋与梁板预埋钢筋连接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 5.7.3.3钢护栏应做好防腐,护栏预埋件定位要准确。
5.7.4支座、垫石及挡块
5.7.4.1支座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要求进行抽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7.4.2 墩台帽、盖梁施工时应预埋垫石、挡块钢筋,预留螺栓孔。 5.7.4.3安放支座前,应对支座垫石的混凝土强度、平面位置、顶面高程、预留地脚螺栓孔和预埋钢 垫板等进行复核检查。 5.7.4.4支座安装完成后,支座应保持水平,不得有偏斜、不均匀受力和脱空等现象。 5.7.4.5垫石、挡块宜与墩台帽、盖梁一同浇筑,混凝土标号与墩、台帽相同。当垫石厚度大于0.15Ⅱ 时可与墩、台帽分开浇筑,其标号应不低于墩、台帽混凝土等级,
5.7.5.1台背回填采用大型压路机碾压困难时,可采用小型手扶振动夯或手扶振动压路机压实。 5.7.5.2台背回填应逐层填筑、逐层碾压检测,分层厚度一般不大于0.2m。 5.7.5.3条件许可时台背回填应采取绕台环形压实法,
钢筋混凝土搭板宜采用就地浇筑的方式施工,搭板顶面应进行拉毛处理。
5.7.7.1锥坡填土应与台背填主同时进行,按设计宽度一次回填完成,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5.7.7.2锥体护面应在填土稳定后进行。
5.7.7.1锥坡填土应与台背填土同时进行,按设计宽度一次回填完成,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5.7.8桥梁信息公示牌、限载标志
桥梁信息公示牌、限载标志版面内容应符合设计或相关规范要求,桥梁信息公示牌宜设置在桥梁两 瑞行车方向右侧桥台护栏上。在需进行限载的桥梁前适当位置及最近的与等级公路平面交叉处设置限 载标志。
5.8.1.1桥梁施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施工前应对各种安全危险源进行 辨识和评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各种有效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制订专 项方案;对存在重大安全事故危险源的工程,应预先建立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5.8.1.2应按有关规定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并足额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齐安全防护用品 及用具。 5.8.1.3 应对施工现场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逐级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特殊作业人员应持 证上岗。 5.8.1.4施工临时用电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严格遵守“一机一闸,一箱一漏”,三级配电、二级保 护等原则。
5.8.1.1桥梁施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施工前应对各种安全危险源进行 辨识和评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各种有效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制订专 项方案;对存在重大安全事故危险源的工程,应预先建立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5.8.1.2应按有关规定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并足额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齐安全防护用品 及用具。 5.8.1.3 应对施工现场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逐级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特殊作业人员应持 证上岗。 5.8.1.4施工临时用电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严格遵守“一机一闸,一箱一漏”,三级配电、二级保 护等原则。
5.8.2.1桩基施工作业应设置警戒区,停钻或施工完成的孔口应加盖防护,桩孔及泥浆池四周应设置 临边安全护栏及警示标志。 5.8.2.2钻机安放应平稳、牢固,钻机等高耸设备应按规定设置避雷装置
5. 8. 3基坑开挖
5.8.3.1基坑开挖宜在枯水及少雨季节进行,应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 5.8.3.2基坑四周1m范围内不得堆载、停放设备,且应设立硬质安全防护栏杆,靠近道路或河道侧 另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夜间警示带。 5.8.3.3基坑开挖及基础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基坑监控测量,并在基坑中设置供施工人员上下的安全 爬梯。
5.8.4.1进场使用前应对支架周转材料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5.8.4.2支架基础的场地应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 5.8.4.3支架搭设、拆除时应设置安全警戒线和警戒标志,并应对交通、航道临时通行等易碰撞部位 采取可靠的防撞措施。 5.8.4.4支架在承重期间,不得随意拆除任何受力杆件,当达到拆除条件时,应按照专项施工方案要 求卸载拆除。 5.8.4.5脚手板应铺平绑牢,不应出现探头板。
5.8.5.1施工机具、机械应有出厂合格证和操作说明书,并根据JGJ33相关要求建立制度、台账,定 期维护保养。 5.8.5.2张拉作业现场应设置警戒区,千斤顶应设置张拉吊架,梁端设置围护和挡板,张拉作业时,
5.8.5.3压浆作业人员应佩戴护目镜。
5.8.6.1高处作业前,应逐级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严格落实安全技术措施;作业时施工人员应佩戴 安全帽、系安全带。 5.8.6.2高处施工作业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并根据检查情况及时处置防护设施缺陷或隐患。 5.8.6.3高处作业时设置的走梯、通道等应随时清扫干净,并采取可靠的防滑、防冻措施。对高处作 业区所有可能坠落的物件,应先行撤除或加以固定,拆下的物件和余料应及时清理,严禁抛掷。 5.8.6.4在高处拆除模板或其他设施时,应设置警戒区,并设专人指挥控制;拆除工作应自上而下进 行,严禁上下同时拆除。 5.8.6.5在6级以上强风、浓雾、暴雨和暴风雪等恶劣气候条件下,不应进行高处施工作业。台风、 暴雨及暴风雪过后,应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及修复。
5. 8. 7 水上作业
.2水上施工的船舶应经船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作业前应随时掌握当地的气象和水文 等情况,抛锚、定位时应保持船体稳定,并设置警示标志。 .3用于水上施工作业的船舶均须配备救生和消防设施。水上作业的施工人员应穿救生衣
5.8.8构件运输及安装
5.8.8.1运输、吊装作业前应详细勘察现场,根据工程特点及作业环境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方案应经 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5.8.8.2预制梁的运输应按高度方向竖立放置,并应有防止倾倒的固定措施;装卸梁时,应在支撑稳 妥后,方可卸除吊钩。 5.8.8.3采用平板拖车或超长拖车运输预制梁构件时,车长应能满足支点间的距离要求,支点处应设 活动转盘防止损伤构件混凝土;运输前应考察运输路线,运输道路应平整,沿线构造物应满足运输荷载 要求。 5.8.8.4水上运输预制梁构件时,应有相应的封舱加固措施,并应根据天气状况安排装卸和运输作业 时间,同时满足水上作业的相关安全规定。 5.8.8.5起重使用的机械设备进入现场后应经检查验收,按规定进行试运转和试吊,并在施工前应对 起重机运行的道路和作业区域进行检查。 5.8.8.6起重吊装作业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起重吊装的施工人员应持证上岗。 5.8.8.7 当进行高处吊装作业或司机不能清楚地看到作业地点或信号时,应设置信息传递人员。 5.8.8.8采用龙门吊、缆索吊、架桥机、悬臂吊机等进行起重吊装作业时,除应符合上述各款的规定 外,尚应根据不同吊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5.8.8.9不得采用将预制梁吊挂在架桥机后部配重的方式进行过孔作业。 5.8.8.10当采用一台起重机起吊构件时,应在吊点位置的上方设置吊架或起吊扁担;当采用两台起重 机抬吊时,应统一指挥,协调一致,使构件的两端同时起吊、同时就位。 5.8.8.11 预制梁安装施工期间及架桥机移动过孔时,严禁行人、车辆和船舶在作业区域的桥下通行。 5.8.8.12预制梁就位后,应及时设置锁定装置或支撑将构件临时固定,并进行可靠的横向连接,防止 倾倒。 5.8.8.13预制梁之间的横向湿接缝施工应在一孔梁全部安装完成后进行
5.8.9桥梁拼宽与拆除
5.8.9.1桥梁拼宽或拆除前,应对桥梁所处环境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5.8.9.2拼宽前应收集既有桥梁的设计图纸、竣工文件及相关资料,或进行勘测和调研,了解既有桥 梁的结构形式和现状,并制订专项施工方案,并提出交通导流和安全防护方案。 5.8.9.3桥梁拆除过程中应封闭施工现场并在老桥两端设置禁止通行的路障及标志,夜间应悬挂安全 警示灯。 5.8.9.4桥梁拆除施工宜采用低噪声的工艺、设备,并加强桥梁拆除过程中的环境监测,控制施工中 的粉尘、固体废弃物、噪声拆除材料应及时清理、分类处置利用
5.8.10防火、防雷
5.8.10.1木模、塑料制品等易燃周转材料应堆码整齐,远离火源。 5.8.10.2预制梁场龙门吊、架桥机、起重机械设备、支架搭设超过一定高度等应设置防雷装 5.8.10.3氧气、乙炔等压力容器应按规范要求储存、搬运和使用。 5.8.10.4位于草木、林区的桥梁,施工期间应遵守护林防火规定
5. 8. 11 管线
5.8.11.1配电线路应架空架设,电缆线采取埋地或架空方式敷设。 5.8.11.2桥位附近有高压线等管线时,施工应保持安全距离。 5.8.11.3桥位附近有军用电缆、通讯线路、燃油气等管道时,施工前应先制定保护方案,获批后方可 施工。
5.8.12自然灾害预防
5.8.12.1施工单位应针对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编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做好应急演练。 5.8.12.2施工期间,应与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动态的预报和预警系统,形成联动响应机制。
5.8.13.1针对桥梁施工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应制订具体的预防方案,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 改变保温标准规范范本,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5.8.13.2施工现场主要临时道路宜采用永临结合,并洒水降尘。 5.8.13.3在居民区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降低由机械设备或工艺操作产生的噪声。 5.8.13.4桩基施工泥浆宜循环使用,废弃的泥浆池应采取集中处理措施,泥浆严禁随意排放,宜进行 脱水处理二次利用。 5.8.13.5在水源保护区附近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污染水体。 5.8.13.6施工过程中需加强水土、植被保护,完工后及时复垦复绿,
A.1方案设计主要内容
附录A (资料性) 方案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内容参考
如下: a) 设计说明 1) 设计原则。 2) 技术标准及建设规模。 3) 桥位的比选情况说明。 4) 桥梁方案论证或比选,提出推荐方案。 5) 加固或加宽利用的既有桥梁,应对其技术状况、承载能力等进行检测评定,根据评定结果 确定改造利用方案。 桥位处地质、水文、航道、地震等基础资料。 7) 主要结构设计(含养护维修设计)。 主要施工方案及工期安排。 0) 工程数量表 应分别列出上、下部结构、附属设施、桥头接线及便道、便桥等主要工程数量。 c) 设计图纸 1)桥位平面图应采用1:2000或更大的比例,包含地形、桥梁布置、墩台、引道、被交叉道 路、护坡、护岸、调治构筑物及防护工程,桥位控制点坐标、水流方向、桥梁斜交角度及 老桥位置等内容。 2) 桥型布置图应包含桥梁设计方案的立面(或纵断面)、平面及横断面布置。图中应标示出 工程范围内的河床断面、地质分界线、特征水位、水流方向、冲刷深度、桥下道路或通航 净空、墩台基础、桩号、高程、主要调治构筑物和防护工程、桥面及接线纵坡等。当为弯 桥或斜桥时,应示出桥轴线半径、斜交角度等。地质柱状图一般股宜绘于桥型布置图的立面 图上。 3)主要结构的一般构造图及工程数量表。 概算表 依据设计图纸编制方案设计概算,编制内容及深度应符合部颁或省内相关概、预算编制办法 的要求。
A.2施工图设计主要内容
工字钢标准如下: a) 设计说明 1) 设计依据、主要测设经过、工程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 2) 地质、水文、航道、地震等基础资料。 3) 设计技术标准、主要设计参数选取(大桥及复杂桥型)。 4) 材料、设备及产品采用的技术指标或标准。 5) 桥梁结构设计、桥梁耐久性设计(含养护维修设计)、附属设施设计。 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采用情况
a) 设计说明 1) 设计依据、主要测设经过、工程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 2) 地质、水文、航道、地震等基础资料。 3) 设计技术标准、主要设计参数选取(大桥及复杂桥型)。 4) 材料、设备及产品采用的技术指标或标准。 5) 桥梁结构设计、桥梁耐久性设计(含养护维修设计)、附属设施设计。 6) 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采用情况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