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公路桥梁顶升施工技术指南.pdf

  • 浙江省公路桥梁顶升施工技术指南.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8-30
  • 发 布 人: CHIMU007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地方标准

    a)T梁顶升作用点设在腹板下方示意图

    b)T梁顶升作用点设在横隔板下方示意图

    图2T梁顶升作用点示意图

    力点设在腹板下方,见图3海绵城市标准规范范本,不应设在底板空

    图3小箱梁顶升作用点示意图

    )现浇箱梁顶升作用点设在中横梁下方示意图

    )现浇箱梁顶升作用点设在端横梁下方示意图

    现浇箱梁腹板处顶升作用点示意图 图4现浇箱梁顶升作用点示意图

    e)钢箱梁、钢混组合梁:按照d)款现浇箱梁布置顶升受力点。 6.2.1.4当顶升施工图设计采用在千斤顶与被顶升结构之间设置分配梁时,应考虑分配梁受力平衡, 受力点宜按分配梁中心线对称布置,分配梁与被顶升梁体之间的受力作用点与第6.2.1.3条一致。 6.2.1.5当顶升施工图设计采用断柱顶升法时,顶升受力点选择如下: a)当有盖梁可利用时,顶升点直接或通过分配梁间接作用于盖梁下方,见图5断柱梁法顶升作, 点(作用在盖梁下方),顶升点相对于桥梁中线和墩柱对称布置,顶升点数量经过计算确定

    图5有盖梁断柱梁法顶升作用点示意图

    当无盖梁可利用时,可在墩柱截断面以上设置抱柱梁,顶升点作用于抱柱梁底面,见图6抱 柱梁法顶升作用点(作用在抱柱梁下方),顶升点相对于桥梁中线和墩柱对称布置,顶升点数 量经过计算确定。

    6. 2. 2竖向荷载计算

    图6无盖梁抱柱梁法顶升作用点示意图

    .2.2.1竖向荷载包括被顶升结构自重、施工荷载、临时结构荷载,当顶升过程处于12月到次年3 月期间内宜考虑雪荷载的作用。

    6.2.2.1竖向荷载包括被顶升结构自重、施工荷载、临时结构荷载,当顶升过程处于12月到次年3 月期间内宜考虑雪荷载的作用。 .2.2.2被顶升结构自重应考虑以下因素: a)结构自重可按照结构物的实际体积或设计给定的体积乘以材料的容重计算,材料容重取值如下 1)钢筋混凝土:26kN/m; 2)沥青混凝土:24kN/m; b 当顶升施工图设计采用直接顶升梁体时,结构自重包括梁体、桥面铺装、附属设施等; c)当顶升施工图设计采用断柱法顶升时,还需计入截断面以上墩柱、盖梁与抱柱梁的自重。 5.2.2.3临时结构荷载按照采用的不同临时结构设计形式,进行相应荷载计算。 .2.2.4确定顶升荷载,顶升荷载为千斤顶以上部分的竖向荷载;确定顶升基础荷载,顶升基础荷载 为顶升基础以上部分的竖向荷载;确定顶升支撑荷载,顶升支撑荷载为顶升支撑结构以上部分的竖向荷 我,

    6.2.3顶升基础设计

    6.2.3.1根据顶升荷载、顶升高度、原桥基础及结构特点进行顶升基础设计。 .2.3.2优先利用原基础或结构作为顶升基础,如承台、盖梁或台帽、桩基或墩柱等;当原基础或结 勾不能直接利用时,可对其进行改造加固;当不能进行改造和加固时,可增设顶升基础。

    6.2.3.3选择顶升基础时应考虑顶升高度,当顶升高度较小时,可选择第6.2.3.4.2条和6.2.3.4.3 条中的盖梁顶或墩柱顶、牛腿、钢抱箍、钢筋混凝土抱柱梁做为顶升基础;当顶升高度较大时,宜采用 承台和钢筋混凝土抱柱梁做为顶升基础。

    6.2.3.4直接利用或改造原基础或结构

    6.2.3.4.1当利用原承台时,按照以下

    当原承台平面尺寸及受力满足要求时,可直接作为顶升基础; 当原承台平面尺寸或受力不能满足要求时,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设计: 1)可按图7对其进行加大截面改造,新增混凝土与原承台通过植筋连接: 2)承台改造后需按第6.2.2节计算荷载要求对其进行承载力、变形和抗冲切验算:

    6.2.3.4.2当利用盖梁或桥台台帽作为顶升基础时,应按以下要求进行设计:

    a)盖梁侧面设置生腿顶升基研

    b)桥台侧面设置牛腿顶升

    图8盖梁、台帽侧面设置生腿顶升基础示意图

    6.2.3.4.3当利用桩基或墩柱作为顶升基础,应按以下要求进行设计:

    6.2.3.4.3当利用桩基或墩柱作为项升基础,应按以下要求进行设计:

    3当利用桩基或墩柱作为项开基础, 应按以下要求进行设计: 桩基或墩柱通常不能直接作为顶升基础, 可在桩基或墩柱四周增设抱柱(桩)结构作为顶升基 梁顶升基础:

    图9钢抱箍顶升基础示意图

    图10钢筋混凝士抱柱柱梁顶升基础示意图

    钢抱箍和钢筋混凝土抱柱梁承载力安全系数不小于1.5; 钢抱箍设计应满足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钢筋混凝土抱柱梁应根据JTG3362《公路钢 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设计; 新增混凝土结构与原结构接触面要进行充分的凿毛,必要时植入钢筋以提高承载力; 验算要求如下: 1)对传递竖向荷载的混凝土抱柱梁进行结构设计时,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抗剪承载力可按式 1进行计算:

    W≤Vu =0.2f.A+0.85f.h

    5.2.3.5增设顶升基础

    a 当原基础或改造基础均不适用时,可根据地勘资料和顶升荷载设计顶升新基础; b) 顶升新基础的形式可采用桩基、扩大基础和利用自然地面硬化基础; c 设计及验算要求如下: 当新基础采用桩基、扩大基础形式时,应按JTG336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相 关规定验算。 2) 当新基础利用自然地面硬化基础时,应进行沉降验算、局部承压验算等

    6.2.4顶升支撑体系设讯

    5.2.4.1顶升支撑体系设计应根据顶升荷载、顶升高度、桥梁结构特点、施工条件、经济成本等因素 宗合考虑;顶升支撑结构形式有钢管柱、钢箱混凝土预制垫块、方形钢垫块和混凝土预制垫块等,根据 页升高度、基础条件结合以下适用条件选择合适的支撑形式: a 钢管柱支撑宜适用于支撑高度>1m的顶升; b) 钢箱混凝土预制垫块宜适用于直接顶升梁体且荷载较为集中的现浇箱梁顶升; c)方形钢垫块和混凝土预制垫块宜适用于撑高度<1m的简支梁顶升。 5.2.4.2根据位置不同可将钢支撑分为顶升千斤顶位置钢支撑和临时钢支撑(跟随千斤顶位置),两 者分别独立设置,并通过加固杆件连成整体。 6.2.4.3钢结构支撑包含顶帽、调平钢板、工具式垫块、转换垫块、钢支撑等,应用示例见图11。

    6.2.4.4顶升支撑体系设计时,应包含钢管机

    6.2.4.5顶升支撑体系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顶升支撑体系应用示例

    a 承载力和稳定性满足要求,支撑杆件安全系数不小于1.5; b 各构件的设计和加工应符合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JTG336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 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的要求; c) 与顶升基础及各构件之间竖向、水平向及斜向节点连接可靠; d 工具式顶升垫块应方便施工安装和拆除,其高度应与千斤顶每次顶升设计行程相适应,并根据 顶升高度设计成进阶式; e 相对于顶升结构对称布置: 应按照顶升转换高度进行支撑转换的设计。 5.2.4.6顶升支撑体系应验算以下内容: 竖向顶升荷载取值:顶升荷载=被顶升结构自重+分配梁重量+顶升设施自重+其他施工荷载;当 顶升期间可能出现雪天时,应考虑雪荷载的作用:

    6.2.4.6顶升支撑体系应验算以下内容:

    6.2.4.7顶升施工作业区应采用封闭作业,作业区与通车区(或通航区)相邻时,应设置防撞设施, 避免车船撞击支撑体系结构。

    6. 2. 5 分配梁设计

    6.2.5.1分配梁与被顶开结构之间的受力点应按第6.2.1节的要求布设。 6.2.5.2当顶升基础与被顶升结构之间因条件所限布置顶升支撑困难时,或为了增加被顶升结构的整 体性,可在两者之间设置分配梁,进行受力体系转换,当出现以下情形时设置分配梁: a)现浇箱梁顶升:当受力点设在腹板位置时,受腹板宽度限制,在腹板下直接布置顶升支撑困难, 可在腹板与顶升支撑间设分配梁,传力路径为:顶升荷载→箱梁腹板→分配梁→千斤顶→顶升

    6.2.5.1分配梁与被顶开结构之间的受力点应按第6.2.1节的要求布设。

    2.5.2当顶升基础与被顶升结构之间因条件所限布置顶升支撑困难时,或为了增加被顶升结构的整 本性,可在两者之间设置分配梁,进行受力体系转换,当出现以下情形时设置分配梁: a)现浇箱梁升:当受力点设在腹板位置时,受腹板宽度限制,在腹板下直接布置顶升支撑困难, 可在腹板与顶升支撑间设分配梁,传力路径为:顶升荷载→箱梁腹板→分配梁→千斤顶→顶升 支撑→基础; b 简支梁顶升:包括预制空心板梁、小箱梁和T梁顶升,由于梁板之间联系较弱,为了保证顶升 时的整体性,可在梁板与支撑间设分配梁,梁板与分配梁之间作用点设在腹板位置。传力路径 为:顶升荷载→腹板→分配梁→千斤顶→顶升支撑→基础。 2.5.3分配梁通常采用钢结构形式,见图12分配梁设置示意图,设计时综合考虑顶升荷载、安装条 牛、经济性及通用性等因素。

    图12分配梁设置示意图

    6.2.6限位结构设讯

    2.6.1各类桥梁当顶升高度超过100mm时需设限位结构,包括纵向、横向限位结构,保证被顶 平面位置偏移在允许范围内。

    各类桥梁 限结松,保贝升开结 置偏移在允许范围内。 当顶升施工图设计采用直接顶升法时,可利用桥台、墩柱、盖梁、伸缩缝等设置限位,也可 梁原结构设置限位。设置如下:

    图13抗震挡块限位示意图

    图14桥台位置限位结构示例

    图15桥面限位示意图

    当多联整体顶升时,可利用联间伸缩缝位置设置限位,约束联间纵横向相对位移,图16伸缩 缝位置限位示意图:

    图16伸缩缝位置限位示例

    当无法利用原结构设置限位时,可在被升段两端独立设置限位基础和限位结构,限位柱 用钢筋混凝土、钢管柱或格构柱,见图17。

    图17独立设置限位示意图

    当采用断柱顶升法时,可利用顶升基础(原承台或抱柱梁)作为限位基础,通过约束墩柱水 到限位目的,见图18断柱顶升桥墩限位示例

    图18断柱顶升桥墩限位示例

    6.2.6.5限位结构与被顶开结构 顶升到位后允许误差等因素进 行确定,且限位结构与被顶升结构的间距应满。 《限位结构与被顶升结构的间距要求》规定:

    限位结构与被顶升结构

    」注:①△L为限位柱所在位置桥梁水平投影长度变化

    2.6.6限位结构应对强度、不同限位方向的结构刚度及稳定性进行验算,按表2《限位结构水 》取值。

    表2限位结构水平荷载(kN)

    6.3SLHC系统设计

    6. 3. 1SLHC 系统设计要求

    3.1.1应采用技术先进、信息化程度高、安全可靠的SLHC系统进行桥梁顶升施工; 3.1.2顶升宜采用双作用千斤顶,当受施工空间限制时可采用薄型单作用千斤顶; 3.1.3在SLHC系统设计前应完成同步控制设计,通过SLHC系统控制每台千斤顶完成单次顶升 现同步顶升,满足同步顶升精度要求,

    6. 3. 2 SLHC 系统组成及功解

    .3.2.1SLHC系统组成

    a)SLHC系统包括液压顶升系统和同步控制系统,见图19:

    SLHC系统配置示意图

    b) 液压顶升系统包括液压泵站、液压管路、液压干斤顶等,是以液压泵站通过液压管路驱动液压 千斤顶实现顶升、停止、下降等; 同步控制系统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位移压力检测与人机界面操作系统、控制主机等。 6.3.2.2SLHC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a 顶升、暂停顶升、降落各工况均可实施同步控制; b 当同步误差超限或受到外界干扰时能够自动停机且自动关闭液压油路,防止油路失压; C) 液压泵站应具备单机操作和同步顶升功能; d 液压千斤顶应具备液压自锁功能,在超高和超重顶升工程中应尚需同时具备机械自锁功能; e 液压千斤顶需配备球头,见图20,以保证千斤顶与顶升支撑面全接触,避免局部承压,球头 转动角不小干3度

    应能避免顶升过程中因油路失压造成支承失效, 宜采用同步跟随装置及其它有效措施,液压干 斤顶与跟随干斤顶布置见图21: 应能控制顶升工况及支撑工况的同步精度

    6.3.3同步控制设计

    图21液压于斤顶与跟随于斤顶布置示意图

    6.3.3.1同步控制设计包括划分顶升控制区域、 进行顶升行程设计、完成顶升行程分解等。 6.3.3.2划分顶升控制区域。为了保证被顶升结构受力体系基本不变、姿态可控,应按照顶升结构范 厕将顶升结构讲行区域划分

    6.3.3.3按照以下要求进行顶升行程设计

    a)总顶升高度为设计顶升高度+支座压缩的高度+工作高度; b)考虑以下因素设定每个行程的顶升量: 1)现场情况; 2)千斤顶的额定行程; 3)工具式垫块的匹配高度; 4)阶段顶升高度或总顶升高度; C 根据单个行程量,确定支撑转换高度。 5.3.3.4按照划分的顶升控制区域,根据阶段顶升高度或总顶升高度,完成顶升行程分解,确定单次 顶升行程的顶升高度。

    6.3.4液压顶升系统设讯

    式中: 千斤顶数量; 安全系数,取1.5; Gk 顶升时桥梁总荷载标准值,单位为千牛顿(kN); 单个千斤顶额定承载力,单位为千牛顿(kN)。 按照千斤顶配置的数量,按式3计算确定单个千斤顶需要承担的顶升荷载,作为千斤顶顶升 升力。

    一一斤贝计异开何教 (KIV Gk一一顶升时桥梁总荷载标准值,单位为千牛顿(kN); n一一千斤顶数量。 6.3.4.3按照区域千斤顶的配置及液压泵站控制的功能和性能,配置液压泵站。 6.3.4.4应结合施工现场、控制区域的千斤顶配置,布设千斤顶及液压泵站,按照布设情况设置液压 管路。

    3.5同步控制系统设计

    6.3.5.1根据液压顶升系统设计结果,按照千斤顶的顶升行程,设置各控制区域每个千斤顶的每个阶 段的单行程顶升高度;按照设定的行程实现全部顶升区域内千斤顶顶升的同步控制;结合第6.3.1节、 第6.3.2节的要求配置SLHC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6.3.5.2对于多点联动顶升工程,需要采用控制主机进行顶升控制,对于较为复杂的顶升项目,还需 在控制主机上外接监控显示器以便现场监控和指挥。 6.3.5.3按照顶升控制区域对每个区域内的千斤顶实现连接和控制的要求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配置 设计。 6.3.5.4每个顶升控制区域至少应设置各1台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精度应不低于0.2 级,压力传感器精度应不低于0.1MPa。 6.3.5.5控制主机应按照满足在顶升控制区域中操控所有液压泵和液压千斤顶、并能储存操作过程所 有数据的能力进行配置。 6.3.5.6应按照顶升控制区域及千斤顶的布设设计人机操作界面,人机操作界面可通过输入指令完成 顶升操作的全过程,操作界面应包含顶升、落降、停止、设置顶升速度、设置同步控制误差等内容。 6.3.5.7控制主机应按照能满足顶升控制区域中操控所有液压泵和液压千斤顶、并能储存操作过程所 有数据的能力进行配置

    7.1.1顶开准备包括开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一场地建设、人料机进场及技术交底一施工测量一工程构 临时加固一临时结构施工一SLHC系统安装调试和顶升桥初始状态的确认等工作,其工作关系见附 录A。 7.1.2场地建设、设备进场验收、施工班组进场、临时结构施工与验收、同步顶升控制系统的安装调 试在符合第7.1.1条规定的同时,尚应满足本章的相关规定。 7.1.3应按照技术设计的要求,配置满足技术和安全要求的顶升设备,明确进场前的检测、保养维修 和调试计划和要求,确定顶升过程中检查和保养要求。 7.1.4应配置临时电源、配备备用液压泵站和液压千斤顶以及其他适量的备品备件,用于应对应急情 元。 7.1.5应结合作业环境对施工作业及施工设备进行动态安全作业评价,明确风险因素并提出控制措施, 确定应急预案并配备应急物资。 7.1.6应按照第9章要求进行监测监控设备的安装,

    7.2顶升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7.2.1桥梁顶升的施工组织设计应按顶升施工图设计、招标文件及浙交(2019)197号《浙江省交通 建设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完成对顶升技术设计、顶升施工准备、 顶升施工作业方法、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保障措施、监测与监控、顶升风险识别与防范、顶升工程 的检查与验收的内容撰写,其中技术设计应独立篇章,按照本指南第6章的要求完成相应设计。 7.2.2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完成并经审查后办理报批手续。 7.2.3如涉及交通组织,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包括交通组织方案的编制与报批工作。 7.2.4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根据技术设计要求,明确千斤顶的详细布设图表,并明确其承担的顶升荷载, 宜配置部分机械同步跟随装置,用于防备液压失效的应急情况, 7.2.5当涉及桥梁工程改造时,如顶升施工需要,可经设计单位同意后提高加固混凝土强度,混凝土

    7.4.1应按JTG/T365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建立现场水准控制网和平面控制网, 7.4.2 施工测量方案应与顶升监控方案有机结合,测点宜统一布设。 7.4.3 在顶升过程中,除采用全站仪、经纬仪和水平仪外,可由作业班组采用直尺、垂球进行复核测 量。

    7.5人料机进场及技术交底

    5.1应按技术设计及JTG/T365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规范要求,组织施工人员、设备和 进场,办理报验工作,属于特种设备、计量设备和特殊工种应按照相应规定做好检测和报备工作 工人员完成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工作

    7.5.2进场报验的施工人员应符合以下要求

    按照技术设计中SLHC系统设计要求,配置合格的操作人员和机电维修人员: 应对施工人员的操作和应急处置能力进行培训考核,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特种作业人员持证 上岗; 主要施工操作的人员应具有SLHC系统施工操作经验,顶升时应按照施工地点和作业内容将相 关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名有施工经验施工操作人员做为班长,现场应设置一名 统一指挥人员对顶升作业进行指挥协调。

    7.5.3进场报验的机具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SLHC系统的硬件、软件进场均应进行检查或测试工作,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系统安装和设备 调试工作 b) 属于特种设备、计量设备应按照相应规定做好检测、标定或校准工作; C 应根据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配置顶升支撑垫块

    7.6桥梁结构临时加固

    如需要进行桥梁结构的临时加固,应在临时工程施工前,按照顶升施工图设计文件、JTG/T36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J22《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F90《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 术规范》等要求完成桥梁结构的临时加固工作

    7.7.1.1当利用原承台作为顶升基础时,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处理:

    将原承台顶面支撑点位置用混凝土或灌浆料找平,平整度允许偏差±3mm,以保证顶升支撑的 竖直度; 当支撑高度大于50cm时,采用植筋方式将支撑与承台固定连接。 7.7.1.2当采用原承台加固改造后作为顶升基础,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处理: a) 对新旧混凝土结合面进行充分凿毛并冲洗干净,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结构的良好结合; 新旧结构之间的植筋应按JTG/TJ22《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等规范有关规定施工,并按照 要求进行植筋拉拨试验: C 混凝土浇筑完毕及时覆盖酒水养生。 7.7.1.3当利用盖梁或桥台台帽作为顶升基础,应按照设计及以下要求进行处理: 若盖梁或桥台台帽顶面不平,可用水泥砂浆或灌浆料找平; b) 盖梁顶面到被顶升结构底面空间略有不足而将混凝土保护层适当凿除的,应按照技术设计中明 确的凿除和修补方法,完成相应的工作。 7.7.1.4当利用盖梁或桥台台帽侧面增设牛腿作为顶升基础,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处理: a 钢牛腿与盖梁或桥台之间通过植筋连接,应按照植筋的工艺要求进行施工: b 植筋前用钢筋探测仪探明盖梁或桥台内钢筋分布情况,必要时调整植筋位置,植筋孔位相对于 支撑点对称布置; 钢牛腿安装时,应保证钢牛腿安装的竖直度,以及干斤顶支承面的水平。 7.7.1.5当利用桩基或墩柱在桩基或墩柱四周增设抱柱(桩)梁结构作为顶升基础,应按照以下要求进 行处理: 对新旧混凝土结合面进行充分凿毛并冲洗干净,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结构的良好结合; 抱柱梁混凝土一次浇筑完成,对于结构尺寸较小的抱柱梁,不能使用振捣形式浇筑混凝土时, 可采用自密实混凝土; C) 混凝土浇筑前做好钢支撑地脚螺栓的定位预理; d)混凝土浇筑完毕及时覆盖酒水养生。 7.7.1.6增设顶升基础,按照JTG/T365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及相关规定组织施工。

    7. 7.2 顶升支撑安装

    a 安装顺序:钢管柱一转换钢垫块一工具式垫块 b 第一节钢管柱与基础之间使用法兰盘通过地脚螺栓连接,每节钢管柱安装到位后及时与相邻钢 管进行螺栓连接,调直后将所有的螺栓紧; 钢管柱安装完成后进行验收,重直度偏差不大于2%,连接螺栓上满拧紧; d 按照技术文件要求在各支撑之间焊接(栓接)水平杆件和剪刀撑; e 钢管柱与加固杆件通过钢抱箍或连接钢板连接,避免将钢管柱与加固杆件直接连接; 节点连接(焊接或栓接)质量要满足技术文件或JTG/T365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的相 关要求。 7.2.2钢箱垫块、混凝土预制垫块宜采用人工配合机械按以下要求进行安装:

    a)钢箱垫块、混凝土垫块的支承面要保证平整, b)每一节垫块安装完成后要保证与相邻垫块之间完全接触、不应出现局部脱空情况,当出现脱空 时用环氧砂浆找平后重新安装。

    7.7.3 分配梁安装

    7.7.3.2分配梁安装前应检查被顶开结构已按照技术设计的要求完成加固处理(如有)。 7.7.3.3被顶升结构按照顶升施工图设计文件做好受力点的位置施工放样工作。 7.7.3.4采用先安装分配梁、后灌注支承垫石的施工顺序,以保证分配梁与被顶升结构在支点位置结 合紧密。 7.7.3.5受桥下空间限制,分配梁可根据自重通常采用倒链、电动葫芦等起重工具进行安装,起重工 具和钢丝绳的选配要满足GB6067《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的规定。 7.7.3.6采用专用压浆机压注灌浆料,保证支承垫石浇筑密实。

    7.7.4限位结构施工

    7.7.4.1当利用原结构限位时空调标准规范范本,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施工

    a)当利用抗震挡块作为限位结构时,应调整限位挡块与被顶升结构之间的距离,确保其在10mr 以内,并在挡块靠近被顶升结构一侧用20mm厚的钢板进行保护,防止挡块损坏;当挡块高度 不足时,应根据顶升施工图设计要求先行接高 b 当利用桥台的台背、盖梁作为限位基础,进行限位结构施工时,施工前应对结构物进行检查: 并按照顶升施工图设计和第6章技术设计文件以及JTG/TJ22《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其他 相关规范的规定要求,进行植筋和相应构件的施工 C 当利用伸缩缝位置进行限位时,按照技术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同时应考虑顶升施工图设计文件 中对伸缩缝的利用内容,不应损坏直接利用的结构部分。 7.7.4.2当新做限位基础和限位结构时,应按照技术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施工。 7.7.4.3 限位柱施工竖直度偏差应满足设计要求,与被顶升结构相对一侧平整度允许偏差为土3mm。 7.7.4.4当利用顶升基础(原承台或抱柱梁)作为限位基础,通过设置格构柱约束墩柱水平位移进行 限位时,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施工: a 格构柱宜采用钢结构,各杆件之间可采用焊接或栓接; b 格构柱立杆与墩柱间距离不超过5mm; C 格构柱的设置不能影响墩柱的切割。

    7.8SLHC 系统安装与调试

    7. 8. 1 SLHC 系统安装

    .8.1.1当顶升受力点直接作用于被顶升结构且采用倒置法安装千斤顶时,应将被顶升接触面进行技 术处理,当无顶升施工图设计时,可按以下要求进行处理: 1 宜先用膨胀螺栓将吊顶钢板固定在梁底,调整至水平状态,与梁底保持2cm~3cm的距离; 再将千斤顶用螺栓固定在钢板下方; 3 最后用高强灌浆料将钢板与梁底间的缝隙填充密实; 4)梁底钢板处理示意图见图22

    .8.1.1当顶升受力点直接作用于被顶升结构且采用倒置法安装千斤顶时,应将被顶升接 术处理楼梯标准规范范本,当无顶升施工图设计时,可按以下要求进行处理:

    图22梁底钢板处理示意图

    7.8.1.2当受力点设置在分配梁上时,千斤顶安装前应按照技术设计文件明确的型号、行程等进行检 查,检查符合后方可进行安装。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