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公路工程勘察技术指南.pdf

  • 岩溶区公路工程勘察技术指南.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5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8-30
  • 发 布 人: CHIMU007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地方标准

    d) 遥感解译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遥感工程地质解译图(含工程地质分区); 岩溶解译成果; 3) 遥感工程地质解译报告; 4)野外图片集、遥感影像图等。

    .4.1工程地质调绘应在各阶段岩溶区勘察时进行,并与路线及沿线工程结构相结合。 .4.2工程地质调绘应在充分收集、分析既有各种地质资料基础上,结合必要的遥感解译及勘探、 勿探手段进行,调绘过程中应重视对当地的调查访问。 .4.3工程地质调绘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层岩性、覆盖层厚度及性质、地质构造(褶皱、断裂)、岩溶 也貌、岩溶洞穴、岩溶塌陷等,并符合以下要求: a)地层岩性调绘应调查可溶岩的地质年代、地层层序、岩性、厚度、产状和风化程度,以及 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关系;对于互层或夹层状灰岩,应调查夹层的厚度、岩性、产状、 分布层位及工程地质特征; b 地质构造调绘应调查褶皱和断裂的位置、产状、宽度、阻水或导水条件,主要节理裂隙的 延伸方向和密度,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C 岩溶区地貌调绘应调查岩溶发育路段与所处地貌环境、岩溶正地形、岩溶负地形和岩溶侵 蚀基准面; d 岩溶洞穴调绘应调查溶洞、竖井、漏斗、洼地、落水洞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高程;岩 溶洞穴规模较大,人员可以进入的洞体,宜在安全措施保障条件下,入洞调查洞穴规模、 洞底高程、充填情况、地下水位,测量洞穴的空间形态及平面、代表性纵横断面;人员不 能进入的岩溶洞穴,宜采用物探、摄像等方法进行勘查; 岩溶区塌陷调绘应调查塌陷的范围、形状、深度、地层、地下水、时间、成因及发展趋势 等; f)调查当地防治岩溶陷的经验、既有工程的使用情况和稳定状况。 ,4.4岩溶区工程地质调绘点在图上的密度每100mm×100mm不应少于4个,且地质界线图上与实际

    建筑管理5.4.5工程地质调绘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工程地质调绘文字说明; b) 工程地质平面图; c) 典型工程地质断面图; d) 溶洞形态平面图、断面图; e) 工程地质调绘卡片; f) 工程地质调绘影像资料

    5.2水文地质调绘包括地表水、天然岩溶水点、岩溶区钻孔和水井的调绘,可与工程地质调绘同 实施,并结合钻探施工进一步补充完善,且注意雨季与旱季的差异。 5.3天然岩溶水点(如岩溶泉、落水洞、出水洞、地下河天窗、潭等)的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a)水点地面标高,所处地貌单元位置及地貌特征; b) 水位、埋深、水深,并访问其变化幅度及观测洪水痕迹; C 实测流量,并访问其动态变化; d 调查水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透明度等),实测水温(同时观测气温、洞温)、pH值等 e) 取代表性水样,根据需要进行水化学分析及同位素分析: 暗河发育路段,应对暗河流向、流量进行调查,应标出暗河进出洞口和地下水的流向,必 要时做连通试验。

    5.5.2水文地质调绘包括地表水、 大然若溶水点 岩溶区钻孔和水井的调绘,可与 ,且注意雨季与旱季的差异。

    a)点位、高程、深度和结构等; b)出水层位、岩性、含水层厚度、出水量及水位,水位季节变化情况,含泥、含砂量变化情况; c)地下水开采情况及矿坑排水情况。 5.5.5水文地质调绘的比例尺应根据岩溶水对工程可能的影响程度确定,水文地质调绘的比例尺宜 为1:10000,工点水文地质调查可采用比例尺1:2000。图幅中不应遗漏天然岩溶水点。 5.5.6水文地质调绘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a)水文地质调绘文字说明; b)水文地质图(包含暗河出入口、天窗、泉水、潭等); c)水文地质调绘卡片;

    a)水文地质调绘文字说明; 水文地质图(包含暗河出入口、天窗、泉水、潭等); 水文地质调绘卡片; d)水文地质调绘影像资料

    5.6.1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主要在初步勘察阶段进行,工可勘察阶段宜针对控制 置进行布置,详细勘察阶段、施工阶段对新发现的强发育、极强发育等复杂岩溶问题以及 调整路段进行必要的补充。

    下点位 置进行布置,详细勘察阶段、施工阶段对新发现的强发育、极强发育等复杂岩溶问题以及工程方案 调整路段进行必要的补充。 5.6.2物探外业应在充分收集、分析既有的各种地质资料基础上,初步踏勘后,在钻探工作之前进 行,并与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结果相互验证;井中物探应与钻探同步配合进行。 5.6.3岩溶区物探主要查明岩溶的分布、理深、发育程度、规模等情况以及岩溶水的分布、理深、 径流方向、流速等情况。 5.6.4岩溶物探方法宜采用电测深法、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音频大地电磁法、地质雷达法、 散动法、孔间CT法(包括孔间电磁波CT法和孔间地震CT法)、管波法、孔内电视等:物探方法的 选择应根据使用条件、场地条件、工程要求、设备性能、物性参数等综合考虑,具体可参照附录D 的规定选择;在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宜采用两种以上的综合物探方法。

    5.6.5物探测线应根据线路、结构物设置

    6.5物探测线应根据线路、结构物设 段综合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间距不大于15m; b 桥梁工点,应结合桥梁墩台平行路线布置物探纵测线,测线间距不大于15m;在岩溶强发 育、极强发育路段,应在纵测线基础上,增加墩台位置的横测线;跨径大于50m的桥梁墩 台处横测线不宜少于2条,横测线根据墩台范围均衡布置。 隧道工点,沿隧道轴线布置1条纵测线;岩溶强发育、极强发育时,沿隧道两侧布置2条 纵测线:在隧道洞口及岩溶强发育、极强发育路段,布置不少于2条横测线。

    6.6应根据地质条件和探测深度的要求,确定测点的间距及测线长度。

    ,7.1工可勘察阶段宜在控制性结构物和岩溶极强发育路段进行控制性钻探;初步勘察、详细勘察 及施工勘察中应根据地质条件及设计方案进行钻探。 .7.2钻探应在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工程地质调绘和物探的基础上进行,钻孔孔位应实测 .7.3钻机的类型、钻探的工艺、取样方法应根据场地岩溶发育程度和勘探目的确定。 .7.4钻孔深度应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及结构物设计的需要确定,以满足评价公路工程地质条件、确 定适宜基础类型和埋深为原则。对于进行孔内或孔间物探的钻孔,孔间距和孔深应满足物探工作的 高要。 .7.5钻孔孔径应根据钻探目的确定,一般性钻探在土层中终孔孔径不小于110mm,在岩石中终孔 L径不小于91mm,当遇串珠状溶洞发育,应分级变径跟管钻进;当需要进行专门水文地质试验或作 为长期观测孔的钻孔,其终孔孔径不宜小于130mm。 .7.6钻孔中遇到溶洞时应视充填情况控制钻探回次进尺,回次进尺宜不大于1m;若为充填溶洞 宜进行孔内原位测试,根据原位测试成果分析溶洞充填物情况。 .7.7地质钻探编录应保持清晰完整,数据准确,并包含以下内容: 互层或条带状灰岩应记录层厚、岩性及层理倾角; b 裂隙发育程度及岩脉的充填情况; c) 溶洞的顶板、底板深度; 钻具自然下落或自然减压的情况及起止深度; 岩溶洞穴充填情况,洞穴堆积物的成分、性质; 发生异常声响、孔内掉块、钻具跳动等情况及起止深度; g 冲洗液变化情况,如漏水、涌水和水色突变的情况及起止深度。

    0.7.1工可勘察阶段宜在控制性结构物和岩溶极强发育路段进行控制性钻探;初步勘察、详细勘祭 及施工勘察中应根据地质条件及设计方案进行钻探。 5.7.2钻探应在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工程地质调绘和物探的基础上进行,钻孔孔位应实测。 5.7.3钻机的类型、钻探的工艺、取样方法应根据场地岩溶发育程度和勘探目的确定。 5.7.4钻孔深度应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及结构物设计的需要确定,以满足评价公路工程地质条件、确 定适宜基础类型和埋深为原则。对于进行孔内或孔间物探的钻孔,孔间距和孔深应满足物探工作的 需要

    a 互层或条带状灰岩应记录层厚、岩性及层理倾角; b) 裂隙发育程度及岩脉的充填情况; C) 溶洞的顶板、底板深度; d 钻具自然下落或自然减压的情况及起止深度; e 岩溶洞穴充填情况,洞穴堆积物的成分、性质; 发生异常声响、孔内掉块、钻具跳动等情况及起止深度; g)冲洗液变化情况,如漏水、涌水和水色突变的情况及起止深度

    5.7.8原位测试包括标准贯入

    5.7.11隧道钻孔终孔并完成孔内试验后,应进行封孔。

    5.8.1勘察设计阶段应根据工程实际和岩溶地质情况建立临时水文监测点或根据需要建立勘察、施 工、运营一体化的长期水文观测点。宜对岩溶水、孔隙潜水、地表水体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水 位、水量、水质、水温,必要时进行气象监测。 5.8.2对于有发生岩溶塌陷历史的路基路段,岩溶强发育、极强发育的隧道路段,宜进行长期水文 监测工作,可利用暗河、井、泉等进行观测,也可布置专门的水文钻孔进行观测。 5.8.3长期水文观测孔进行岩溶水的观测,孔深应至中风化灰岩不小于10m,设置沉淀管、过滤器、 连接管、止水段,止水段位于第四纪地层以下,用于隔离第四纪地层孔隙水。 5.8.4水文观测时间宜不小于1个水文年,应根据时间段统计地下水位的最小理深、最大理深、平 均埋深和水位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并分析水位与基岩面的关系。 5.8.5井、钻孔、地表水及洼地积水的水位观测应在同一时间段进行。 5.8.6观测密度不小于1次/月,雨季加密观测频率,近河地表水点应增加观测次数,长期观测宜采 用自动化监测。 5.8.7应收集观测点附近的降雨资料,必要时布置气象监测点,结合降雨数据分析水文变化情况 5.8.8应取地表水、地下水进行水质分析,宜在丰水期、枯水期客取1次。水质分析成果应满足对 钢筋、混凝土腐饨性评价的要求:有特殊需求时,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测试项目

    6.1.1岩溶区勘察应在综合多种勘察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路基、桥涵、隧道结构的要求,分别进行 岩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分析与评价。 3.1.2岩溶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应在确定岩溶发育程度等级的基础上进行。 6.1.3岩溶水文地质分析与评价应包括岩溶水对工程的影响和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6.2岩溶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

    6.2.1应根据地形、岩性、构造、地下水等因素,合理划分路段,确定岩溶发育程度等级。 6.2.2裸露型岩溶或地下溶蚀洞穴发育路段,应根据地质调绘情况,确定石峰洞穴化程度、面岩溶 率、岩溶的个体密度特征,分析场地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型岩溶应通过物探和钻探成果分析岩溶发 育程度。

    6.2.4岩溶区的钻探成果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根据“钻孔遇洞率”分析溶洞的平面分布特征; 根据钻孔“溶洞单洞高度”、“溶洞累计高度”等指标分析溶洞的垂向分布特征; 根据钻孔中统计结果,确定各路段的灰岩面最低高程,分析灰岩面最低高程以上和以下位 置钻孔遇洞率和溶洞累计高度的差异。 6.2.5应根据钻孔中溶洞的统计情况和物探成果,合理分析浅部溶蚀沟槽发育的范围与深度,区分 溶蚀沟槽充填物与上部第四纪地层;分析深部溶蚀洞穴的分布情况。 6.2.6应根据岩溶形态、平面分布、垂向分布和岩溶水条件等特征、钻孔遇洞率及钻孔中溶洞单洞 高度和累计高度等指标,按照附录C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岩溶发育程度等级。 3.2.7应根据岩溶发育范围、方向、高程及岩溶水情况,对比线路地质条件的差异,进行线路比选 确定合理线路方案、结构物形式及路线高程。 6.2.8在路基段,应根据岩溶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及路基填挖情况,分析岩溶区路基及边坡的 稳定性,提出合理的岩溶处治措施和建议。 6.2.9在桥址区,应详细分析岩溶发育的平面范围、垂直分布及充填情况,分析评价桥梁墩台基础 的地质条件,提出合理的基础形式及桩底标高的建议。 6.2.10在隧道区,应详细分析岩溶形态、岩溶水情况及与隧道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隧道围岩分级 预测施工中可能遇到的溶洞及涌水、突泥问题,提出岩溶处治的合理建议,

    6.3岩溶水文地质分析与评价

    6.3.1岩溶水文地质分析与评价包括绘制岩溶水文地质图和分析岩溶水的补径排条件、岩溶塌陷与 地下水系统的关系、岩溶水对施工运营的影响。 6.3.2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绘成果,绘制岩溶区水文地质图,图件包含地下水分水岭界限、 地下水类型和富水性、地下水的径流方向、地下暗河走向、泉及暗河出露点和流量、岩溶塌陷范围。 6.3.3岩溶水系统的补径排分析,包括补径排分区情况、地表水情况、地下水的流向和水位变化 岩溶水的垂直分带、岩溶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转化等。 6.3.5根据塌陷区塌陷历史及岩溶水的变化,分析塌陷与岩溶水的关系。 6.3.6在路基段,应分析岩溶水的流向与线路的关系、地下水水位和岩溶泉水分布情况、路基填筑 高度和填筑材料对岩溶水的影响。 6.3.7在桥涵路段,应分析岩溶水的水位及变化幅度与桩基的关系;岩溶水波动频繁、水平径流及 排泄迅速的场地,应评价岩溶水对成桩质量的影响并提出施工建议。 6.3.8在隧道路段,应分析隧道方向、隧道设计标高与岩溶水系统的关系、隧道施工中的涌水和突 泥问题;隧道宜设置在岩溶水垂直入渗带内,隧道与岩溶水流向宜大角度相交 6.3.9应分析工程施工可能引发的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泉流量增减或干滴、地下水污 染等环境问题,并提出处治建议,

    7.1.1工可勘察应初步查明控制路线及工程方案的岩溶分布情况及其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并对岩溶 的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作出分析,对线路的选择提出建议,并为工可文件编制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1.2工可勘察应以资料收集、工程地质调绘为主,辅以遥感解译、钻探、物探等手段,对项目建 设工程各线位方案的岩溶区地质条件进行研究。

    2.1重点研究有关影响拟 层分布范围及岩溶发育情况,分析可能的危害程 发展趋势,进行沿线地质分区,对场地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做出初步评价,提出拟建 绕避的可能性或通过的方案。

    7.2.2应进行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工程地质调绘等勘察工作;对控制路线方案的岩溶强发育、极 强发育区或特大桥、特长隧道等控制性节点进行必要的物探和钻探工作。 7.2.3工程地质调绘应对地形地貌地貌、地层界线、褶皱、断层、岩溶发育情况进行现场调查,水 文地质调绘应对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进行现场调查。工程地质调绘的比例尺宜为1:10000, 范围应包括各路线走廊或通道所处的带状区域;在重点或复杂路段,需进行1:2000比例尺的工程地 质调绘工作。

    7.3.1根据收集资料及完成的勘察工作编制可行性阶段的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7.3.2需说明收集的区域地质、邻近工程、地质灾害等相关资料的岩溶发育情况和临近工程的处治

    7.3.3文字说明,应对可溶岩分布位置、性质,岩溶地貌、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工程地质条件、水 文地质条件和方案比选情况进行说明;重点对高路堤、深路堑、大桥及特大桥、长隧道及特长隧道 的岩溶发育情况进行说明;对下阶段的岩溶勘察工作提出建议。 7.3.4图件资料,比例尺1:10000线路工程地质平面图,应包含可溶岩的分布范围、褶皱及断裂情 况、岩溶地貌等要素;比例尺1:2000~1:10000的特大桥、特长隧道的工程地质平面图和断面图。

    a) 岩溶形态、分布范围、规模、发育程度及发育规律; b 岩溶水的类型、分布、赋存条件、水位变幅及运动规律; c)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 d 岩溶发育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 e) 土洞、岩溶塌陷的分布、形态、成因、发育规律及发展趋势:

    a)岩溶形态、分布范围、规模、发育程度及发育规律; b 岩溶水的类型、分布、赋存条件、水位变幅及运动规律; C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 d 岩溶发育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 e)土洞、岩溶塌陷的分布、形态、成因、发育规律及发展趋势

    f)当地治理岩溶、土洞和地面塌陷的工程经验。 8.1.2初步勘察应与路线和各类构筑物的方案设计相结合,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及岩溶发育情况 采用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和原位测试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 8.1.3应根据场地岩溶分布情况及发育特征,选择适宜的物探方法或多种物探方法相结合;应根据 地质调绘、物探成果和结构物设置情况确定钻孔数量、位置及孔深。 3.1.4应对工程方案区域岩溶发育程度、建设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 预测,评估对公路工程和环境的影响。

    f)当地治理岩溶、土洞和地面塌陷的工程经验。 3.1.2初步勘察应与路线和各类构筑物的方案设计相结合,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及岩溶发育情况, 采用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和原位测试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 8.1.3应根据场地岩溶分布情况及发育特征,选择适宜的物探方法或多种物探方法相结合;应根据 地质调绘、物探成果和结构物设置情况确定钻孔数量、位置及孔深。 3.1.4应对工程方案区域岩溶发育程度、建设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 预测,评估对公路工程和环境的影响。

    8.3.1应基本查明控制和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岩溶问题,并进行分析、评价。填方路基尚应基本查明 覆盖层的厚度、线路附近地下水的开采情况;挖方路基尚应基本查明边坡范围内层理、节理裂隙及 红黏土分布情况

    8.3.2一般路基工程地质调绘与路线工程地质调绘同时进行,比例尺宜为1:2000,高路堤调绘宽度 沿路线两侧各宽不小于路基宽度的5倍,深路堑各宽不小于边坡高度的5倍,且沿线路两侧各宽不 小于300m;对存在可能影响路基或工程方案比选的岩溶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调绘范围。

    沿路线两侧各宽不小于路基宽度的5倍,深路堑各宽不小于边坡高度的5倍,且沿线路两侧各宽不 小于300m;对存在可能影响路基或工程方案比选的岩溶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调绘范围。 8.3.3应根据地质调绘的岩溶情况,布置综合物探工作,可根据附录D选择合适的物探方法 8.3.4路基填筑范围临近区域有岩溶泉水时,应重视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查明岩溶水系统的补 给、径流、排泄条件。 8.3.5填方路基应根据地质调绘及物探成果,选择代表性或物探异常位置布置钻孔,孔间距不宜大 于200m;岩溶发育强、极强路段,钻孔间距不宜大于100m;岩溶塌陷区、泉水出露点附近应布置钻 孔;钻孔深度不宜小于20m。 8.3.6挖方路基每个挖方边坡应布置典型横断面,横断面间距不宜大于100m,每个横断面上钻孔不 宜少于2个。

    小于300m;对存在可能影响路基或工程方案比选的岩溶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调绘范围, 8.3.3应根据地质调绘的岩溶情况,布置综合物探工作,可根据附录D选择合适的物探方法 3.3.4路基填筑范围临近区域有岩溶泉水时,应重视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查明岩溶水系统的补 给、径流、排泄条件。

    8.3.5填方路基应根据地质调绘及物探成果,选择代表性或物探异常位置布置钻孔,孔间距不宜大 于200m;岩溶发育强、极强路段,钻孔间距不宜大于100m;岩溶塌陷区、泉水出露点附近应布置钻 孔;钻孔深度不宜小于20m。 8.3.6挖方路基每个挖方边坡应布置典型横断面,横断面间距不宜大于100m,每个横断面上钻孔不 宜少于2个。

    备形成土洞或其他地面变形条 直接遇土洞时,全部钻孔宜进入稳定基岩:若遇溶洞,应穿过溶洞进入稳定基岩不小于5m

    8.4.1应基本查明控制和影响桥梁墩台位置、基础持力层和桩底高程的岩溶发育情况,并进行分析、 评价。 8.4.2桥涵工程地质调绘按8.2.4条规定执行。 3.4.3中桥、大桥、特大桥的勘察宜采用物探和钻探结合的方法,小桥宜以钻探方法为主;涵洞位 置应布置物探横断面,岩溶强、极强发育路段,应结合物探成果布置钻孔。 3.4.4岩溶区物探测试时,宜采用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法、微动法等方法进行断面测试;物探测 线宜沿桥位轴线纵向布置,主墩、主塔及纵测线异常部位应增加横向测线。 8.4.5在桥梁墩台等点位处可采用电测深法、微动法等物探方法进行测试,每个墩台测试点应不少 于2个,在主墩、主塔等处,测试点数量不少于墩台桩基数量的1/5且测点不少于3个,并在主墩、 主塔平面范围外应沿纵向、横向布置一定数量的物探测量点。 8.4.6岩溶区桥梁宜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布置钻孔:中桥2个~4个,桥5个~10个,特桥不小 于10个,连续高架桥处钻孔间距不大于150m。大桥、特大桥、高墩桥梁宜隔墩布置钻孔或孔距不 大于80m,跨径大于100m的桥梁主墩基础应对称布置2个以上钻孔。 3.4.7桥梁钻孔孔深应进入完整基岩深度10m~15m;在该深度内遇到岩溶时,应在溶洞底板稳定基 岩内再钻进8m~10m。同一墩台中,钻孔终孔高程应在已揭露的溶洞底板最低高程之下。 8.4.8在岩溶强发育、极强发育区域,若采用摩擦桩,桩端置于相对稳定基岩、第四纪地层中时, 钻孔孔深应进入桩端持力层以下不小于5m,钻孔孔底5m以上地层桩基承载力验算应满足设计要求,

    8.5.1应查明隧址区的岩溶水文地质垂直分带以及落水洞、暗河、岩溶泉的发育情况 8.5.2工程地质调绘范围沿线位两侧各宽不小于500m,比例尺宜为1:2000;岩溶发育、构造发育的 长隧道、特长隧道,应进行比例尺1:10000~1:50000的区域工程地质调绘。 8.5.3岩溶地下水条件复杂的隧道,宜进行专项区域水文地质调绘,比例尺宜为1:10000~1:50000 其范围应根据水文地质评价的需要确定。 8.5.4隧道岩溶物探可根据场地地形、地质条件,选择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或音频大地电磁法 等方法,测线宜沿隧道轴线贯通布置;当存在地形障碍时,可分段布置。隧道进出洞口、溶蚀洼地

    8.5.5应根据地质调绘、物探成果及隧道方案布置钻孔位置,宜布置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地层接触 带、岩溶洼地、岩溶塌陷区、泉水点、暗河、物探异常区、断裂破碎带等部位;钻孔孔深应根据路 面设计高程、岩溶发育深度、岩溶水排泄基准面高程综合确定,一般应进入隧道底板以下5m8m, 在该深度内遇到岩溶洞穴时,应在洞穴底板稳定基岩内再钻进8m

    可进行长期水位观测:对于大型岩溶洞穴、管道以及暗河,宜进行连通性试验

    测:对于大型岩溶洞穴、管道以及暗河,宜进

    8.6.3总报告图表部分,应包括以下图表:

    a)1:10000的路线方案工程地质平面图,图中标识路线方案和大型构筑物的位置,及主要的地 貌界线、岩溶地貌、地层界线、地质构造线、岩层产状、不良地质、岩溶分布范围等; b)比例尺1:2000的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尺1:10000水文地质平面图,标明路线两侧各不小 于200m范围内岩溶发育情况; c)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比例尺1:2000,标明工程地质调绘、物探、钻探揭示的溶洞情况; d)不良地质路段一览表中,逐段说明岩溶及塌陷的分布、特征、规模、类型及其对工程影响的 防治措施: e)钻孔中溶洞发育情况统计表,包括钻孔孔位、孔深、第四纪地层厚度、上覆基岩岩性及厚度, 钻孔中逐个溶洞的顶板高程、底板高程和高度,钻孔中溶洞总数量及溶洞累计高度、溶洞充 填情况等,计算钻孔的岩溶率,统计全线的遇洞率和岩溶路段各段的遇洞率

    8.6.4路基工点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d 图表资料,应包括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调查溶洞统计表、钻孔溶洞发育情况统计表; 比例尺1:2000的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尺水平1:2000垂直1:500的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比例尺1:500的工程地质横断面图;钻孔柱状图;物探解释成果资料;典型岩溶地貌、 质调查照片及钻孔岩芯照片等,

    8.6.6桥涵工点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8.6.6桥涵工点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8.6.7隧道工点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9.1.1应在初勘基础上,对公路工程建筑场地进一步做好工程地质分析评价工作,为确定构筑物的 具体位置、结构型式、具体设计方案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9.1.2岩溶详细勘察应进一步查明第8.1.1条的内容,并对岩溶区构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 质条件做出分析评价,提出处治对策。

    9.2.1应对初勘成果进行现场复核,查明第8.2节的相关内容。 9.2.2在线路偏离初步设计较远或地质条件需要进一步查明时,应进行补充工程地质调绘或物探工 作。

    9.3.1应在确定的岩溶路基的位置上对初勘资料进行复核,在线路调整或岩溶影响严重路段补充勘 察工作量,宜采用钻探和物探相结合的方法。 9.3.2根据初勘及详勘调查、物探成果,结合路基填筑高度,在物探异常点或高填路基位置,针对 性布设钻孔。 9.3.3岩溶发育强、极强或高填路基区域,宜布置勘探横断面,横断面间距不宜大于100m,每个横 断面钻孔不宜少于2个,钻孔深度不宜小于20m;物探异常点验证钻孔深度应达到异常点深度以下 5m~8m

    9.4.1应查明桥涵基础下方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溶洞及充填物情况,提出合理的基础型式和 建议意见。

    9.4.2应详细分析桥涵基础的布置形式、地形、地质、岩溶及水文条件,分析桥涵总体地质结构及 岩溶发育状况,根据岩溶发育及墩台设置情况,布置勘探孔,必要时布置物探。 9.4.3每个墩台的钻孔数量应根据岩溶发育程度确定,岩溶弱~中等发育不应少于1个,岩溶强发 育、极强发育不应少于2个;群桩基础的主墩、主塔等处,钻孔数量不少于墩台桩基数量的1/5, 且钻孔总数不小于3个。

    9.4.4应结合临近区域沟谷中灰岩面最低高程,确定桥址区钻孔孔深

    a. 当钻孔设计终孔高程不小于灰岩面最低高程时,进入完整基岩10m~15m;在该深度内遇到 岩溶洞穴时,应在洞穴底板稳定基岩内再钻进8m~10m; b 当钻孔设计终孔高程小于灰岩面最低高程时,进入完整基岩8m~10m;在该深度内遇到岩 溶洞穴时,应在洞穴底板稳定基岩内再钻进6m~8m; C)钻孔终孔高程应同一墩台钻孔岩溶发育最低高程。

    a. 当钻孔设计终孔高程不小于灰岩面最低高程时,进入完整基岩10m~15m;在该深度内遇到 岩溶洞穴时,应在洞穴底板稳定基岩内再钻进8m~10m; b 当钻孔设计终孔高程小于灰岩面最低高程时,进入完整基岩8m~10m;在该深度内遇到岩 溶洞穴时,应在洞穴底板稳定基岩内再钻进6m~8m; )钻孔终孔高程应同一墩台钻孔岩溶发育最低高程。

    9.5.1应在初勘的基础上,查明隧道的岩溶发育规律,溶洞的发育位置、规模、充填情况和富水性; 查明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富水层、强透水带以及与地表连通的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和岩 溶通道。

    5.2针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岩 果:在岩溶发育部位,补充横向物探测线 必要的钻探和水文地质试验工作

    9.6.1详勘应综合初勘及详勘资料,编制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其内容和要求应符合第8.6节 的规定。 9.6.2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及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复核路基路段划分的合理性及工程地质、水文地 质条件,分析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对设计初拟的岩溶处治措施进行评价建议,并分析处治措施 对环境的影响。 9.6.3复核挖方路基地面线与溶洞发育高程、红黏土分布之间的关系,分析溶蚀沟槽、洞穴对边坡 和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9.6.4复核桥涵工点处岩溶的分布范围、规模、高程及深度等特征,分析浅部溶蚀沟槽及深部溶蚀 管道、岩溶洞穴的高程分布情况;逐个墩台确定基础型式、持力层和桩端高程,分析施工中可能存 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的建议。 9.6.5复核隧道浅部溶蚀发育深度及高程,深部溶蚀管道、岩溶洞穴的位置及规模,分析岩溶水系 统的流场特征及李节变化;分析隧道3倍洞径范围内岩溶、岩溶水情况及其对隧道顶部、侧壁和底

    9.6.1详勘应综合初勘及详勘资料,编制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其内容和要求应符合 的规定。

    9.6.5复核隧道浅部溶蚀发 苏价石浴尔系 统的流场特征及季节变化;分析隧道3倍洞径范围内岩溶、岩溶水情况及其对隧道顶部、侧壁和底 板的影响;复核隧道围岩级别,预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岩溶处治方案及施工中 的监测、超前预报的方案建议。 9.6.6根据岩溶水特征,分析隧道开 文地质环境的影可 提出处理措施与建议

    10.1.1施工阶段,在岩溶强发育、极强发育路段,可根据设计方案及施工的需要,进行岩溶专项勘 察,进一步详细查明岩溶发育情况,为细化设计方案或施工工艺提供详细地质资料。 0.1.2施工过程中,当发生岩溶地面塌陷、隧道岩溶涌水、突泥等工程地质问题时,宜根据需要 进行岩溶专项勘察。应收集设计图纸,深入分析结构物对地基基础的要求;收集初勘、详勘等各阶 段的勘察成果,分析场地地质条件及岩溶发育情况;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 原因,确定需要补充查明的工作内容。 10.1.3施工阶段,应根据岩溶专项勘察的工作内容确定施工勘察的点位、勘察方法及勘探工作量。 012.4应根据场地条件、施工进度安排等因素,确定施工勘察的时间计划,并做好安全预案。 0.1.5勘察方案应根据需要征询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相关各方意见;勘察 成果应进行专项评审。

    0.2路基岩溶专项勘察

    10.2.2路基岩溶专项勘察,应充分收集既有勘察资料,在调查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施工 过程及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岩溶区变化、塌陷等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原因,确定勘察范围、 内容、勘探方法及勘探工作量,宜采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和水文试验相结合的 勘探方法;岩溶水情况复杂,对工程影响大时,可进行示踪试验。 10.2.3对岩溶地面塌陷等工程地质问题,应首先调查并量测塌陷坑的范围、深度,调查地层、岩溶 发育情况以及地表水、地下水的变化,调查的范围以控制工程所在岩溶水文地质单元为原则。 10.2.4收集、调查场地区环境变化情况,重点分析降雨情况和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变化,应包括以下 内容: a)气象条件,多年气候、降雨情况及近期变化: 河流、水库、水塘等地表水体的变化; C 岩溶泉水、暗河干滴或涌出等地下水变化; d)临近工程施工情况,基坑开挖或地下水的疏水、排水情况, 10.2.5施工时,路基新发现的岩溶路段应按第9.3节规定进行专项勘察。 10.2.6施工过程发生的岩溶塌陷,勘探线应按平行、垂直塌陷坑长轴方向布置,勘探范围为塌陷坑 周界外5倍塌陷坑长轴之外,且勘探线长度不小于100m;勘探线间距宜不大于10m 0.2.7勘探工作应以物探为先导,钻探主要布置在岩溶塌陷坑周围及根据物探成果发现有异常的部 位;一般情况,钻孔间距宜不大于10m,钻探深度根据塌陷坑及岩溶发育情况确定, 10.2.8根据勘探的范围、精度和场地条件确定物探方法,应查明地面塌陷的范围、深度和岩溶发育 情况,宜采用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面波法、微动法等方法 10.2.9应根据工程地质调绘、水文地质调绘、物探和钻探成果,确定岩溶塌陷的范围及深度,分析 塌陷的影响范围及塌陷原因,提出处治措施的建议。 10.2.10采用钻孔注浆法处治岩溶的方案,应遵循边探边灌、探灌结合的原则进行;注浆孔应分2 字实施,1序孔为探灌结合孔,钻探时应全孔取芯,结合1序孔勘探成果进一步分析场地岩溶发育 情况,并对2序孔的位置、数量及岩溶处治的预估注浆量进行调整

    10.3桥梁岩溶专项勘察

    10.3.1施工前,宜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对强发育、极强发育岩溶区的桥梁进行岩溶专项勘察。 0.3.2施工阶段,桥梁专项岩溶勘察可以采用钻探或钻探、物探相结合的勘察方法,一般可以在钻 孔中进行管波测试;必要时,可以采用跨孔CT的物探方法。 0.3.3应根据岩溶发育情况、桥梁基础设计方案及施工需要,应按墩台逐桩确定拟采用的勘察方法 及勘探工作量,明确勘探孔的深度。 0.3.4在深入分析场地岩溶发育情况和设计、施工要求的基础上,明确勘察过程的动态控制原则 当桩位发生调整或已完成勘探孔无法判断桩位处岩溶发育情况时,宜增加勘探孔;勘察过程中,应 及时分析整理勘察成果,提交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 0.3.5桥梁岩溶专项勘察一般在施工前进行,勘察外业完成后进行,为设计人员确定桥梁桩底高程 提供基础资料:若在桩基施工中进行勘探,则应逐墩进行勘探,及时逐个墩台提供勘探成果,并不

    断完善对场地总体岩溶发育情况的分析。 10.3.6勘探过程应逐墩进行,宜从桥梁的主墩、岩溶发育强烈的墩台开始,然后向两侧开展,逐墩 完成勘探工作量。 10.3.7若桥墩处岩溶串珠状发育深度大,桥梁桩端位置难以确定,桩位方案需要调整时,应根据岩 溶发育情况提出建议,并在调整后的桩位处进行勘探工作

    10.4隧道岩溶专项勘察

    10.4.1隧道施工中,揭露天型溶洞或遇到浦水突泥等情况时,宜进行岩溶专项勘祭 10.4.2隧道岩溶专项勘察应进一步查明溶洞形态、充填情况及岩溶水情况,分析对施工和运营安全 的影响。 10.4.3隧道岩溶专项勘察包括隧道内勘察和地表勘察两部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地质调绘、水 文地质调绘、溶洞量测、岩溶水量测、物探测试、钻探和水文地质试验工作。 10.4.4隧道勘察,可采用物探或钻探方法对隧道底板、侧壁、顶部和掌子面前方进行探测,物探宜 采用地质雷达法、TSP地震波法等方法。 10.4.5隧道内已揭露的溶洞,应现场量测洞口位置及溶洞的形态;调查溶洞充填及岩溶水情况,量 则一定时间段的溶洞岩溶水水量,分析降雨对岩溶水的影响。 10.4.6地表勘察以工程地质调绘、水文地质调绘和物探方法为主,进一步核实岩溶区的分布范围、 岩溶形态、岩溶塌陷、岩溶地下水系统等情况,重点勘察隧道开挖后岩溶地下水系统和岩溶塌陷的 变化情况。

    10.5.2路基岩溶专项勘察报告的编制,应包括下列

    a)文字说明,应说明工程施工进展,岩溶区分布范围和发育程度变化情况、岩溶塌陷等工程 地质问题;施工勘察的原因、目的、要求及过程,勘察采用的方法、完成工作量;气象、 水文条件及其变化情况;地层、岩性及岩溶发育情况;岩溶水系统及其变化情况;物探及 钻探成果;塌陷形态及其发生的原因,处治建议等。 b 勘探孔一览表,土工试验成果表,钻孔岩溶发育情况统计表: C 工程地质平面图,工作地质纵断面图、横断面图,图中应标识出溶洞分布的位置及岩溶塌 陷坑的范围及深度。 d 岩溶水文地质图,应说明岩溶水系统与路基之间的关系。 e 钻孔柱状图、岩芯照片,物探成果等,物探成果图中应标出岩溶塌陷坑的范围及深度。

    10.5.3桥梁岩溶专项勘察报告的编制,应包括

    a)文字说明,应说明施工勘察的原因、目的、要求及过程,勘察采用的方法、完成工作量及 过程中勘探工作量的动态调整情况;场地的岩溶发育情况,与施工图勘察报告结论的对比 情况;工程地质建议;与建设单位、设计、施工及监理等相关单位的联系情况; b)勘探孔一览表,钻孔岩溶发育情况统计表:

    C) 工程地质平面图,工作地质纵断面图、横断面图,图中应标识出溶洞分布的位置及桥梁桩 基位置; d 钻孔柱状图、岩芯照片,物探成果等。 10.5.4隧道岩溶专项勘察报告的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文字说明,应说明施工勘察的原因、目的、要求及过程,勘察采用的方法、完成工作量; 隧道施工中遇到的溶洞位置、规模,涌水突泥问题及岩溶水的变化,必要时进行水文地质 模拟,计算隧道开挖涌水量;地表岩溶塌陷情况;岩溶泉水、暗河的水量变化情况;物探 及钻探成果;溶洞对隧道底板、侧壁和顶部等的影响,岩溶水水量及随降雨的变化;岩溶 及岩溶水的处治建议等。 b) 勘探孔一览表、钻孔岩溶发育情况统计表、隧道揭露的岩溶发育情况统计表(根据洞内量 测确定)、岩溶水水量量测表; C 工程地质平面图、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横断面图(图中应标识出隧道、溶洞及岩溶水情况)、 岩溶水系统断面图(标出溶洞、暗河及侵蚀基准面)。 d 岩溶水文地质图,标出岩溶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区域及地下水流向,标出岩溶泉水 等地下水出露点:岩溶水流场图, 钻孔柱状图、岩芯照片、调查的岩溶相关照片、物探成果等

    表A.1浙江省碳酸盐岩主要地层分布简表

    表A.1(续)浙江省碳酸盐岩主要地层分布简表

    附录B(资料性)浙江省碳酸盐岩地层空间分布

    图B.1浙江省碳酸盐岩地层空间分布图

    附录C(资料性)岩溶发育程度等级划分表

    表C.1岩溶发育程度等级划分表

    附录D(资料性)岩溶区常用物探方法及适用情况

    表D.1岩溶区常用物探方法及适用情况一览表

    D.1表D.1给出了岩溶区常用物探方法的适用情况。

    ).2电测深法探测岩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观测装置宜采用四极装置、三极装置和五级纵轴装置等: b)探测点点距密度应保证最小探测对象在同一测线上至少相邻3个点有异常反应。 c)同一电测深点不在同一天观测时,应在连接处重复观测两个以上极距,其相对误差不应超 过5%; d)宜通过对比多点电测深曲线斜率的变化来判断岩溶发育情况。 D.3高密度电法探测岩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极距宜采用5m~10m; b 根据视电阻率断面中的圈闭位置,或临近测线电阻率断面的对比,确定岩溶发育的位置和 底板深度。 D.4地质雷达法探测岩溶,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一般适用于理深小于10m的溶洞,探测深度不宜大于20m,在满足探测深度基础上,尽量 选用频率较高的天线; b 应依据岩溶的埋深、规模,并通过试验确定天线频率范围: c)由于地下为非均匀介质,给出的平均速度与实际不一定完全吻合,计算出的深度与实际可 能存在一定误差,宜用钻孔进行深度校正。 D.5微动法探测岩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勘探深度范围大,宜采用嵌套式等边三角形观测台阵,最大探测深度为最大边长的2倍 5倍; b)宜根据点测频散曲线的折点判断岩溶发育情况,也可根据速度剖面中圈闭范围判断岩溶 0.6瞬变电磁法探测岩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根据岩溶发育深度及勘探深度要求,结合地形、地质及物性条件选择观测装置及装置尺 寸,并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b 发射站和接收站不得布置在高压线下,接收站应避开强电磁干扰源、强磁场及金属物分布 的区域; C 发射和接收线框应避开铁路、地下管线布置分布区,重要异常点应重复观测,重复观测允 许的相对误差为10%。

    D.7音频大地电磁法探测岩溶,应符合下列

    a)宜用于长大隧道及特大桥梁基础深部地层探测中,浅部岩溶探测不宜使用; b 磁探头不得安置在高压线下方,观测人员和车辆应远离磁探头,磁探头附近不得使用无线 电通讯工具,测试中远离电磁干扰源; C 数据质量较差时,应采用增加叠加次数等措施提高观测质量,可控源可加大供电电流。 D.8孔间CT法(简称“孔间CT”)分为孔间地震波CT法和孔间电磁波CT法,其探测岩溶应符合下 列规定:

    孔间地震波CT法 1) 应根据探测目的及岩溶发育情况,合理确定钻孔位置、深度及地震波CT测线; 2) 宜对每对钻孔中采取的岩芯进行声波测试,获得岩体的纵波速度参数; 3) 反演计算时,离散单元尺度不应大于所需分辨目标体的线性尺度, b)孔间电磁波CT法 1)应根据场地条件项目管理、论文,通过现场试验,合理确定工作频率; 2)测试时,发射机与接收机移动间距不大于1m。 9管波探测法探测岩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管波用于探测钻孔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溶洞、溶蚀; b 管波探测时,收发探头间距宜为0.6m,测点间距宜为0.1m c)应根据倾斜反射波组情况,分析孔旁溶洞发育情况。 10孔内电视探测岩溶,应保证钻孔的孔壁基本稳定,水质清澈,

    图E.1浙江省器盖型岩密理路易发性区划图

    F.1表F.1给出了岩落圾陷危险性评价表

    附量下(资料性》岩溶圾确脸性评价

    快递标准素下高1消缩摄除危险性评价表

    表F.2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值(Is)对应表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