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MHIA 007-2022 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T/TMHIA 007-2022 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4.2.1粗集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 4.2.2细集料应选择经制砂机破碎得到的机制砂,不宜使用天 然砂。 4.2.3填料应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经磨细得到 的矿粉。 4.2.4粗、细集料和填料应满足现行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 技术规范》ITGF40 的相关技术要求。
4.3.1水泥基灌浆材料应满足表4.3.1的技术要求。
水利标准续表 4. 3. 1
4.3.2水泥基灌浆材料的用水量应根据表4.3.1流动度指标进行 调整。 4.3.3水泥基灌浆材料试件准备按附录B中B.3.3进行。制备 40mm×40mm×160mm试件,.在温度20土3℃、相对湿度95% 的条件下养护,按现行标准《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 程》JTG3420T0506方法进行抗压、抗折强度试验。
5. 1 基体沥青混合料
1.1基体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应满足表5.1.1级配范围要求。
表5.1.1基体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表 5. 1. 2 基体沥青混合料技术要
续表 5. 1. 2
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混合
5.2.1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混合料试件成型方法应按本规 范附录B进行。 5.2.2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应满足表5.2.2 的规定。
5.2.1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混合料试件成型方法应按本规
5.3.1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应初选粗、中、细三个级配,选取 初始油石比,采用马歇尔方法成型试件,对其进行空隙率、稳定 度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和经验确定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目标级配。 按初试油石比土(0.3%~0.5%)分别成型试件进行谢伦堡沥青 析漏试验和肯塔堡飞散试验,绘制谢伦堡析漏量、肯塔堡质量损 失与油石比的关系曲线,由曲线的拐点处得到油石比的上下限 在油石比范围内选择符合目标空隙率的最佳油石比。
.3.2按本规范附录B成型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混合料计 牛进行试验,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表5.2.2的技术要求,否则应训 冬配合比或更换原材料,重新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
5.3.2按本规范附录B成型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
5.3.3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应根据各热料仓的矿料级配砖
热料仓的配合比,并取目标配合比设计最佳油石比和该油石 0.3%进行试验,根据表5.1.2的空隙率和析漏指标综合确定基 本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油石比。
.3.4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应按生产配合比结果进行试拌、
5.3.4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应按生产配合比结果进行
筑试验段,并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空隙 率、连通空隙率指标,计算灌人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混合料的理 论最大密度。灌浆后的路面经养护后钻取芯样,测定灌人式半柔 性抗车辙沥青混合料的毛体积密度,验证灌入率。
6.1.1铺筑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路面前,应进行路面结构 层完整性评价。既有基层或中下面层完好时,可铺筑灌入式半柔 性抗车辙沥青路面。 6.1.2基层或中下面层结构破坏时,应进行基层补强、铣刨重 铺等结构性修复方式后,方可铺筑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路 面。结构性修复可采用表6.1.2结构组合形式。
表 6. 1. 2 结构性修复推荐结构组合形式
续表 6. 1. 2
6.1.3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路面厚度应根据原路面结构、 铣刨维修深度等综合确定,避免留有铣刨夹层。 6.1.4透层、黏层材料技术指标和施工应符合现行标准《公路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的相关规定。 6.1.5双层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路面可采用基体沥青混合 料两次摊铺分别碾压成型、水泥基灌浆材料一次灌注的施工工 艺,一次灌注厚度不宜大于12cm。
6.2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
6.2.1基体沥青混合料拌制、运输、摊铺和碾压施工应符合现 行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的相关规定。 6.2.2基体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可根据经验并参照表6.2.2选择。
表6.2.2基体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
续表 6. 2. 2
6.2.3为防止沥青与基体沥青混合料运输车车厢板粘结,车厢 侧面板和底板可涂隔离剂,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 6.2.4运输时应采用棉被或古布保温,每车到现场均应测量混 合料温度,低于摊铺温度时,混合料不得卸车。 6.2.5基体沥青混合料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m/min~3m/min。 6.2.6基体沥青混合料摊铺、碾压过程中的温度宜符合表6.2.6 的要求。
.6基体沥青混合料摊铺、碾压温月
6.2.7基体沥青混合料单层压实层厚度不宜大于120mm。 6.2.8基体沥青混合料摊铺后应采用不低于10t的双钢轮压路 机,前静后振碾压1~3遍。当混合料温度降低到碾压终了温度 时进行整平碾压,以消除轮迹。 6.2.9碾压速度初压宜控制在2km/h~3km/h,终压宜控制在 3km/h ~ 6km/h。
6.2.10基体沥青混合料碾压完成后应做好成品保护,避免路表 面被泥土等杂质污染封堵路面空隙。
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路面
6.3.1灌浆施工前,应采用木板、泡沫胶等封边材料将作业范围 四周进行封闭,避免水泥基灌浆材料流出造成路面及路缘石污染。 6.3.2水泥基灌浆材料可使用移动式拌和设备现场制作,也可 购买性能满足本规范要求的成品水泥基灌浆材料。 6.3.3现场制作水泥基灌浆材料时,加水之前应将水泥基灌浆 材料拌和时间不少于2min,加水再拌和时间不少于3min。 6.3.4水泥基灌浆材料制作完成后应在1h内完成灌浆施工,灌 浆时基体沥青混合料需冷却至50℃及以下。 6.3.5应使用路耙等工具将水泥基灌浆材料反复在基体沥青混 合料表面摊铺,使其自然慢透,必要时可辅以平板夯辅助灌入。 6.3.6灌浆后应采用路等工具将残余在沥青路面表面上的水 泥基灌浆材料清除十净,以暴露出基体沥青混合料表面的集料。
6.3.7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路面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7.1基体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
7.1.1基体沥青混合料原材料检查项目与频度应符合现行标准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的相关规定。 7.1.2基体沥青混合料应按表7.1.2的项目和频度要求检查产品 的质量。
表 7. 1. 2 基体沥青混合料质量检查标准
续表 7. 1. 2
7.2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路面质量控制
7.2.1水泥基灌浆材料的性能指标应满足表4.3.1的要求。 7.2.2基体沥青混合料铺筑过程应随时对铺筑质量进行评定, 其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除应符合表7.2.2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 行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的相关规定
7.2.1水泥基灌浆材料的性能指标应满足表4.3.1的要求。
表7.2.2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标准
7.2.3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路面质量检查的内容、频率 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7.2.3的规定。
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路面检验
本方法适用于检验室内成型的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混合 料试件和现场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路面的灌入率。
A.2.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T0705 试验仪器。 A.2.2《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T0708 试验仪器。 A.2.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T0711 法仪婴
中 试件体积(cm"); d 试件计算直径(cm); h 试件计算高度(cm); V. 基体沥青混合料集料、沥青及内部密闭空隙体积(cm); ma 干燥试件的空中质量(g); mw 试件的水中质量(g); Pw 25℃时水的密度,取0.9971g/cm; V。 连通空隙的体积(cm); P。 连通空隙率(%)。
A.4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混合料空隙率试验步骤
式中t1 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 度,无量纲; Yf 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混合料毛体积相对密度 无量纲; 基体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无量纲(基质 沥青采用真空法实测,改性沥青采用计算法); Ym 砂浆的相对密度,无量纲; P.一 基体沥青混合料的连通空隙率(%):
P.,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混合料空隙率(%)
武中Pm 灌入率(%); Pao 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 Pal 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混合料空隙率(%); P. 基体沥青混合料的连通空隙率(%)。
附录B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混合料试件
本方法适用于室内成型灌式半柔性抗车辙沥青混合料 以供试验室进行混合料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使用。
B.2.1电子天平:感量不大于0.1g。
B.2.1电子天平:感量不大于0.1g。 B.2.2包裹材料:保鲜膜、塑料袋等。 B.2.3其他:粉笔、卡尺、刷子、金属托盘等。
室内成型灌入式半柔性抗车辅 行混合料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使月
B.3试件成型方法和步骤
施工安全资料B.3.4对准备好的基体沥青混合料试件进行灌浆。灌
随时补充水泥基灌浆材料,直到表面不再出现气孔为止。从制备 水泥基灌浆材料到灌浆结束,整个灌浆过程应在1h内完成。 B.3.5灌浆结束后1h~3h,拆除包裹材料,用刷子去除表面 浮浆,直至粗集料露出为止。 B.3.6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等体积指标应在试件制备完成24h 后进行测定,稳定度、动稳定度、冻融劈裂强度等力学指标应在 试件制备完成72h后进行测定。
.1标准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室
C.1.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 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C.1.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 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C.1.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 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C.1.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 “可”。
C.2引用标准的用语采用写法
C.2.1在标准总则中表达与相关标准的关系时,采用“除应符 合本规范的规定外电缆标准,尚应符合有关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规定”。 C.2.2在标准条文及其他规定中,当引用的标准为国家标准或 行业标准时,应表述为“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 ×××的有关规定”或“应按现行国家/行业《×××××》 ××× 的有关规定执行”。 C.2.3当引用本标准中的其他规定时,应表达为“应符合本 标准第×章的有关规定”“应符合本标准第×.×节的有关规 定”“应符合本标准第×.×.×条的有关规定”或“应按本标准 第×.×.×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统一书号:15112·39216 价:25. 00元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