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4486-2021 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程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62/T 4486-2021 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程技术规范
5.2.1平面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均衡,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平面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存在连续急弯的路段,应设置必要的警示、警告标志; 在高填方路段设置平曲线时,宜采用较大半径的圆曲线,并设置具有诱导功能的交通设施。 5.2.2 圆曲线的运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2规定; 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2所列一般最小半径。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可采用极限最小 半径,并应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当圆曲线半径小于表2所列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应在圆曲线上设置超高。沥青表面处治 路面、沥青碎石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大超高宜采用2%,块体路面、 石路面最大超高宜采用3%
表3单车道路面加宽值
表3单车道路面加宽值
5.2.4直线与半径小于表2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和表3规定应设置加宽的圆曲线相连: 设置超高、加宽过渡段,其渐变率应小于1:15房地产标准规范范本,且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小于10m。
5.3.1纵面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纵面线形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纵坡变化处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宜选用较大的半径:
路线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
5.3.2最大纵坡应不大于表4的规定。
DB62/T 4486202
注1:特殊困难地段,经分析、论证并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纵坡可适当增加。 注2:陡坡路段应采用抗滑性能较好的路面,并加强安全防护等措施,
图2单车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图3双车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DB62/T44862021
6.2.2路基横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横断面设计应注重路侧安全,做好路肩及各组成部分的细节设计。在有条件的地区或路段, 采用低路基、缓边坡、宽浅边沟等断面形式 横断面范围内的排水设计应自成体系、满足功能要求。设置在紧靠车道的边沟,其断面宜采 用浅碟形或漫流等方式。村镇路段采用矩形或梯形边沟时,应加设盖板; 冬季积雪路段、工程地质病害严重路段等可适当加宽路基,改善行车条件。 6.2.3路基改扩建工程,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和地质特点、既有路基现状及拓宽后的交通组成,综合 比较确定既有路基的利用与拓宽拼接方案,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控制新旧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保证 拓宽改建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6.3.1单车道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宜在不大于300m的距离内选择有利地点设置错车道,并使驾驶 员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之间的车辆。临崖、陡坡路段可根据地形条件增设, 6.3.2设置错车道路段路基宽度应不小于5m,有效长度不得小于8m,渐变段长度不小于5m。错车 道纵坡不宜大于5%。错车道横断面图如图4所示,平面布置如图5所示。
图5错车道平面布置图
6.4.1路基设计高度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 用。 6.4.2路基设计标高为路基边缘高度。在设置超高加宽路段,为设置超高加宽前的路基边缘高度 6.4.3路基设计标高宜低于两侧宅基地场院标高,并应结合排水需要进行综合设计。
DB62/T44862021
表7土质挖方边坡坡率
表8岩质控方边坡坡率
6.6.4路基填挖交界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路基纵向填挖交界结合部宜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应进行增强补压; 填方区地表横坡大于1:5时,应在原地面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1m。当路基稳定性 足时,应采取改善基底条件或设置支挡工程等措施
6.7.1路基防护类型应根据当地气候、工程地质及材料等情况确定,采用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 的形式。 6.7.2路基防护应针对不稳定边坡、易受洪水浸淹和冲刷的沿河路段等,采取设置挡土墙、护坡、内 护墙、护面墙、石笼等工程措施
6.8.1路基排水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充分考虑排水设施的适用 生,防、排、蔬相结合,与沿线路基防护、桥涵及农田排灌系统相协调,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 6.8.2自然村(组)路段排水系统应与村镇现有或规划的排水系统和排水设施做好衔接。 6.8.3边沟宜采用浅碟形、三角形、矩形、梯形等断面形式,地形平缓的低填浅挖路段宜采用浅碟形、
DB62/T44862021
路面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耐久适用、便于养护”的原则。鼓励采用新技术、新 材料、新设备。 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面层应满足平整度和抗滑性能的要求,
DB62/T44862021
DB62/T44862021
7.2.1路面结构应由面层、基层组成,根据需要可设置功能层。路床为石质路段采用水泥混 时,可由调平层和面层组成。路基处于潮湿或过湿状态时,应设置粒料类改善层或功能层(砂 等
7.2.2路面基层设计宜参照下列规定
路面基层材料宜参照表10选用; 不同材料基层厚度宜参照表11的规定
7.2.3路面面层设计宜参照下列规定:
路面面层材料宜参照表12选用; 沥青混凝土面层和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面层厚度宜参照表13的规定,其他类型路面面层厚 度宜参照表14的规定;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有利用价值时,可采用沥青混凝土加铺方案。水泥混凝土路面铺筑沥青面 层时,沥青混合料厚度不宜小于4cm; 沥青混凝土路面应设置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青红砖路缘石; 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材料设计强度应采用28d龄期的弯拉强度,设计强度不应低于4.0MPa;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块划分、接缝设计等,应按照JTGD40的有关规定执行: 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应采用拉毛、拉槽、压槽或刻槽等方法筑做表面构造,构造深度应满足 表15的要求; 采用预制混凝土块路面时,预制混凝土块应采用工厂化预制,其抗压强度不得低于25Mpa
DB62/T44862021
表18粒料类基层路面厚度范围
表19废旧路面再生类基层路面厚度范围 单位为厘米 路面类型 沥青表面处治 沥青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 块体路面 砂石路面 面层 34 3~16 12~24 10~20 基层 1016 1016 1016 1016 注1:根据需要可选择设置功能层。 注2:路基潮湿或受冰冻影响较大时, 应设置功能层, 7.4.2 当面层为沥青表面处治类或厚度小于4cm的薄层罩面时,基层不应采用粒料类材料。 8过水设施 S 8.1漫水桥、过水路面 8.1.1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在交通允许有限度的中断时,季节性宽浅河流路段可采用漫水桥或过水 路面。洪水期有较大漂浮物时,不应设置漫水桥。有常流水的过水路面宜设置单孔或多孔涵洞。过水路 面及漫水桥路段应设置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 8.1.2过水路段位置的选择应根据其用途和近、远期交通流向和流量的需要,结合路线平、纵面和水 文、地形、地质等条件,以及对邻近构筑物和公用设施的影响大小等要求综合考虑,合理确定结构形式、 规模,并加强引道路基防护,提高抗冲刷、抗水毁能力。 8.1.3过水路面平面线形宜为直线宜与河流正交。 8.1.4过水路面上、下游边坡应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进行铺砌,并设置相应的消力和防冲设施。路 面面层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基层宜采用水泥稳定粒料或浆砌片石。 8.1.5漫水桥应为无坡平桥,过水路面及衔接漫水桥两端的漫水路纵坡不宜大于5%,漫水路的起坡 点应在漫水桥两端5m~10m以外,并宜与半径不小于200m的竖曲线相连接。 8.1.6漫水桥应尽量减少桥面和桥墩的阻水面积,加强上部结构与墩台的连接,多孔桥梁在桥墩迎水 面设置防撞设施,增强整体性和横向稳定性,防止桥梁上部结构在洪水浮力和冲击力作用下发生松动或 移位。
8.2.1桥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桥位宜选择河道顺直、水流稳定、河床地质良好的河段; 新建桥涵应采用技术成熟、方便施工、经济适用的标准中小跨径结构型式: 桥梁及桥头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中桥纵坡不宜大于4%, 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6%:小桥处的纵坡应随路线纵坡设计,且不应大于9%:位于村镇路
DB62/T4486202
8.2.3桥涵改扩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9.1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平面交叉应保证主要交通流顺畅、视距良好,尽量减少冲突点,确保行车 和行人安全。 9.2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与公路相交时,应根据地形条件、被交公路的技术等级,选择合理的交叉 方式。 9.3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穿越高速、一级公路时,应充分利用现有通道、桥梁和车行天桥。下穿通 道、桥梁时,净高应满足建筑限界要求,并应做好防排水设计。 9.4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相互交叉时,宜采用平面交叉。平面交叉宜正交,需斜交时,交叉角宜大 于45°。 9.5平面交叉口范围内的平面线形宜采用直线,纵坡不宜大于6%。
0.1.1应结合路线线形、路面类型、地形、地貌等条件,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交通安全设施包 活标志、标线、护栏、视线诱导设施和其他交通安全设施等。 10.1.2急弯、陡坡、临河临崖、交叉路口、学校、水源地保护区等路段,应通过设置完善的标志、护 兰、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增强道路的使用安全性。 10.1.3交通标志、护栏、视线诱导设施等禁止侵入建筑限界。 10.1.4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应参照JTGD81的有关规定执行,安全保护措施形式可参考附录C选用
10.2.1交通标志的设置应满足现行GB5768对标志尺寸、颜色、图案和形状的要求。 10.2.2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沿线经过村庄时,应设置村庄标志,村庄标志可与地名标志联合使用 经过学校时,应提前设置注意儿童标志,并设置人行横道线及预告标识,及时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 0.2.3急弯、陡坡、连续弯道、村镇、学校等路段应根据需求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小于圆曲线一般 最小半径的弯道之前应设置急弯标志。道路宽度变化的路段,傍山、落石、临河、临崖、横风、积雪 过水路面、漫水桥、铁路道口等危险路段应设置相应的警告标志,并根据实际情况配套设置禁令标志或 辅助标志。
DB62/T44862021
10.2.4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与四级及以上公路交叉的非灯控平交口,应设置停车让行标志。 10.2.5交通标志结构形式及标志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交通标志结构形式宜采用单柱式; 交通标志可因地制宜采用非金属材料: 在满足信息视认度时,交通标志可利用山体岩石、木板、砖砌体等结构设置,也可在路面设 置路面文字标记和路面图形标记。 0.2.6 交通标志的字高和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交通标志汉字字高宜采用25cm,数字宜和汉字等高,字母高度宜采用汉字字高的1/2; 警告标志边长不应小于60cm,圆形禁令标志直径不应小于50cm,三角形禁令标志边长不应小 于60cm,八角形禁令标志外径不应小于50cm,指示标志的直径(或短边边长)不应小于50cm。
10.5.1视线诱导设施包括轮廓标、线形诱导标、示警桩、示警墩、道口标柱等。 10.5.2陡坡接急弯的外侧或凸曲线接急弯的外侧、急弯、视距不良路段,宜设置轮廓标、线形诱导标、 示警桩等视线诱导设施。 0.5.3示警桩可采用非金属材料。示警墩可采用浆砌片(块)石、混凝土等材料,也可就地取材。 0.5.4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与等级公路平交时,应在平交道口处设置道口标柱,以提示驾驶员注意 道口车辆出入,保障行车安全。道口标柱宜采用非金属材料
DB62/T4486202
10.6其他交通安全设放
10.6.1急弯等视距不良的路段宜设置凸面镜,凸面镜宜和视线诱导配合使用,直径不宜小于60cm。 10.6.2漫水桥及过水路面两侧应每隔4m~8m埋设高出路面0.6m的标柱,标柱必须标明水深为0.3m 的中断通行水位警戒线。 10.6.3积雪影响公路行车安全的路段,可设置积雪标杆
10.7路名牌、里程碑
10.7.1在道路两端或交叉口处宜设置路名牌 10.7.2在道路前进方向整公里桩号的右侧,可设置里程碑!
10.7.1在道路两端或交叉口处宜设置路名牌
1.1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可根据多村自然条件和需要进行路侧绿化、美化,改善路域环境 11.2绿化设计应满足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种植妨碍驾驶员视线的 树木,在距交通标志牌等交通安全设施的停车视距范围内,不应有树木枝叶遮挡。 11.3绿化应选择适宜当地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生长的物种。 11.4应合理设置取土场,路侧取土不宜距离路基过近,取土场避免直接开挖路侧山坡坡体。当路基弃 方量大时,应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最大限度利用弃方;难以利用时,应合理设置弃土场地,保证其稳定, 防止水土流失。 11.5应加强路域范围及取(弃)土场地的表土收集与利用,做好取(弃)土场等临时用地的植被保护 与复
DB62/T44862021
表A.2甘肃省黄土工程地质分区表(续)
B.1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DB62/T 44862021
表B.1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B.2常用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
常用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如表B.2和图B.2所示。
图B.1水泥混凝土路面
DB62/T44862021
表B.2透水混凝士路面结构
B.3常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
图B.2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
表B.3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
B.4常用水泥混凝干预制块、砖块路面结构
常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砖块路面结构如表B.4和图B.4、图B.5所示。
常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砖块路面结构如表B.4和图B.4、图B.5所示。
图B.3沥青混凝土路面
DB62/T 44862021
表B.4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砖块路面结构
B.5常用块石路面结构
常用块石路面结构如表B.5和图B.6所示。
沥青路面标准规范范本表B.5块石路面结构
B.6常用砂砾路面结构
常用砂砾路面结构如表B.6和图B.7所示,
表B.6砂砾路面结构
用泥(灰)结碎石路面结构如表B.7和图B.8所示
线材标准表B.7泥(灰)结碎石路面
B.8常用过水路面结构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