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648-2022 公路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规程_.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36/T1648—2022
6.6配合比设计一般规定
6.6.1混合料组成设计应按设计要求,选择技术经济合理的混合料类型和配合比。 6.6.2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荷载等级、结构形式、材料类型等因素确定材料技术要求。 6.6.3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设计应包括原材料检验、混合料的目标(经验)配合比选 取、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优化和施工参数确定四部分。 一一日标合比选配应证工到术中究
6.6.1混合料组成设计应按设计要求,选择技术经济合理的混合料类型和配合比。 6.6.2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荷载等级、结构形式、材料类型等因素确定材料技术要求。 6.6.3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设计应包括原材料检验、混合料的目标(经验)配合比选 取、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优化和施工参数确定四部分。 6.6.4目标配合比选取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a)选择级配范围; b) 确定结合料类型及掺配比例; 验证混合料相关的设计及施工技术指标。 6.6.5 生产配合比优化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a) 确定料仓供料比例; b) 确定水泥稳定材料的容许延迟时间; c) 确定结合料剂量的标定曲线; d) 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 6.6.6 施工参数确定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a 确定施工中结合料的剂量: b) 确定施工合理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 验证混合料强度技术指标。
商业标准b) 确定结合料类型及掺配比例; c) 验证混合料相关的设计及施工技术指标。 6. 6.5 生产配合比优化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a 确定料仓供料比例; b) 确定水泥稳定材料的容许延迟时间; c) 确定结合料剂量的标定曲线; d) 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 6.6.6 施工参数确定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a) 确定施工中结合料的剂量; b) 确定施工合理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 验证混合料强度技术指标。
6.7配合比设计试验方法
6.7.1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宜采用垂直振动试验方法。 6.7.2采用垂直振动成型法成型水泥稳定碎石直径150mm×高度150mm圆柱体试件。 6.7.3应根据当地材料的特点和混合料设计要求,通过配合比设计选择最优的集料级配。 6.7.4在施工过程中,材料品质或规格发生变化、结合料品种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材 料组成设计。
6.8.1取满足要求的碎石,按颗粒组成进行计算,确定各档碎石的组成比例和合成级配。 6.8.2在保证混合料强度不变或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搅拌质量和效率,尽量降低水泥 用量,降低资源损耗和功耗,减少后期收缩裂缝的产生。 6.8.3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材料最大公称粒径不超过31.5mm,混合料集料级配范围应符 合表3的规定
思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级
DB36/T16482022
5.8.4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类 基层最大公称粒径不超过31.5mm,底基层最大公称粒径
表4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级配范围
式中: Rd一一强度设计值,MPa; Cv一一该组试件强度的变异系数,%; Z。一一保证率系数,高速、一级公路保证率取95%,Z。=1.645;其他公路保证率取90%, Zα=1.282。 6.9.8对6.8.1~6.8.7进行总结以及施工延迟时间的确定。 6.9.9配合比设计报告应包括:原材料检测结果、设计级配范围及级配曲线、最佳含水率 和最佳干密度、水泥剂量、粉煤灰剂量、7d无侧限抗压强度或7d劈裂强度、强度变异系数、 最大干密度确定方法和试件成型方法等内容。 6.9.10在目标配合比选取中,应选择不少于5个结合料剂量,分别确定各剂量条件下混合 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按相关试验规范确定。 3.9.11应根据试验确定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要求成型标准试件,验证不同 结合料剂量条件下混合料的技术性能,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剂量。 6.9.12在目标级配曲线优化选择过程中,应选择不少于3条级配曲线,试验级配曲线可按 推荐的级配范围和以往的工程经验构造。
DB36/T1648—2022
9.13选定目标级配曲线后,应对各档进行筛分,确定其平均筛分曲线及相应的变异系数, 按2倍标准差计算出各档材料筛分级配的波动范围。 9.14应按下列步骤合成目标级配曲线并进行性能验证: 按确定的目标级配,根据各档材料的平均筛分曲线,确定其使用比例,得到混合料 的合成级配; b 根据合成级配进行混合料垂直振动击实试验和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验证 混合料性能;应根据已确定的各档材料使用比例和各档材料级配的波动范围,计算 实际生产中混合料的级配波动范围:并应针对这个波动范围的上、下限验证性能。
6. 10 施工配合比
6.10.1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各档材料比例,应对拌和设备进行调试和标定,确定合理的 生产参数。 6.10.2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应分别进行不同成型时间条件下的混合料强度试验,绘制 相应的延迟时间曲线,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容许延迟时间。 5.10.3每天施工前,应检测原材料级配及天然含水率,验证混合料配合比准确性及稳定性
7.1.1施工宜安排在气温5C~37C时进
7.2.1施工前应对原材料质量进行全面检测,不合格原材料不得用于施工。
DB36/T16482022
7.2.2施工前应对施工设备全面检查,确保施工设备满足施工要求,并应调试到最佳工作 状况。 7.2.3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7.2.4根据拌和楼生产能力确定水泥钢制罐仓的容量(至少2个罐,一般不宜小于100t), 罐仓内应配有水泥破拱器,以免水泥起拱停流。 7.2.5进场材料检验合格、拌和设备标定后,应对拌和设备进行试拌,检验拌和设备工作 稳定性,确保生产出的混合料满足目标级配的要求。 7.2.6施工前应铺筑长度不少于200m的试验段,根据搅拌、摊铺、碾压等实测数据,确定 施工相关的技术参数
7.4.1运输车辆在每天开工前,宜检验其完好情况,装料前宜将车厢清洗干净,装料后尽 快运至施工现场。 7.4.2已装到运输车上的混合料应覆盖,并尽快运送到铺筑现场。当车内水泥稳定碎石混 合料不能在水泥初凝前运到工地摊铺压实时,须予以废弃
7.5.1摊铺机应具有良好的抗离析能力,应保证足够的厚度,碾压成型后每层的摊铺厚度 宜不小于160mm,最大厚度宜不大于360mm。 7.5.2具有足够的摊铺能力和压实功率时,可进行大厚度摊铺,具体的摊铺厚度应根据试 验结果确定。大厚度的摊铺施工时,应增加相应的搅拌能力。 7.5.3应在下承层施工质量检测合格后,开始摊铺上面结构层。采用两层连续摊铺时,下 层质量出现问题时,上层应同时处理。 7.5.4下承层是水泥稳定材料时,应先将下承层清理干净,并酒铺水泥净浆,再摊铺上层 混合料。 7.5.5应采用摊铺功率不低于120kW的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或稳定材料摊铺机摊铺混合料, 7.5.6摊铺准备工作应符合以下要求:
a)严格控制基层厚度和高程,保证路拱横坡度满足设计要求; b)下承层酒水湿润后,表面还应撒水泥浆。水泥用量宜为1.0kg/m~1.2kg/m。 7.5.7摊铺应符合以下要求:
DB36/T1648—2022
采用梯队流水作业模式,相邻两台摊铺机的型号及磨损程度宜相同,在施工期间 两台摊铺机的前后间距宜不大于10m,且两个施工段面纵向应300mm~400mm的重 叠; b) 摊铺速度宜控制在1.5m/min~2.0m/min,且尽量匀速、不停歇地摊铺; ) 摊铺机应开启振动器和夯锤。振动器振动频率应不低于30Hz,夯锤冲击频率应不 低于20Hz。 5.8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在摊铺过程中宜设立纵向模板
7.6.1碾压机械的种类应当满足施工需要,并确保与搅拌、摊铺能力相匹配。 7.6.2在含水量适量减少的条件下,先用26t以上胶轮压路机进行初压。 7.6.3应安排专人负责指挥碾压,严禁漏压和产生轮迹。 7.6.4直线段,压路机应从外侧向路中心碾压;平曲线有超高路段,由低侧向高侧、自内 向外碾压。 7.6.5应按表5方案碾压,并通过试验路段最终确定碾压程序与工艺,
7.6.6在碾压过程中出现软弹现象时,应及时将该路段混合料挖出,重新换填新料碾压。 7.6.7碾压作业应在水泥初凝前完成,并达到规定压实度,基层表面无明显轮迹和微裂纹 7.6.8碾压过程中,压路机严禁随意停放,应停放在已碾压完成的路段。
7.7.1拌和楼的混合料在进入储料仓前应在储料仓上方设置防离析装置。 7.7.2拌和楼出料装车时车辆应前后移动,分前、后、中三次装料,避免混合料离析 7.7.3摊铺机螺旋分料器与前挡板刮板和熨平板之间间隙应不大于25cm。 7.7.4应采取措施降低摊铺机前挡板刮板离地高度,如设塑料或橡胶挡板等。 7.7.5摊铺机前挡板刮板两端应安装塑料或橡胶挡板等,以防止两端混合料自由滚落 7.7.6摊铺机螺旋分料器最低处离地高度不宜大于10cm
.8.1混合料摊铺时,应保持连续。对水泥稳定材料,因故中断时间大于2h时,应设置横 接缝,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人工将末端含水率合适的混合料整齐,紧靠混合料末端方两个方木,方木的高度应 与混合料的压实厚度相同,整平紧靠方木的混合料; b) 方木的另一侧用砾石或碎石回填约3m长,其高度应高出方木2cm~3cm,并碾压密 实:
DB36/T16482022
7.9.1每一作业段碾压完成且检测合格后,基层表面应及时覆盖保湿养生。 7.9.2水泥稳定碎石保湿养生应不少于7d。工程进度许可的情况下,宜养生14d后铺筑上 结构层。若上结构层不能及时铺筑,则保持基层表面湿润至上结构层施工。 7.9.3养生期间,应封闭交通。养生结束后应实行交通管制,并尽量使车辆轮迹横向均匀 分布地行驶
7.9.4水泥稳定碎石结构层过冬时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7.9.5养生可采用酒水养生、土工布覆盖养生、草帘覆盖养生、洒铺乳化沥青养生等方式, 宜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
7.9.4水泥稳定碎石结构层过冬时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宁滴定试验。同时,应记录每大实际水泥用量、集料用量和实际工程量,计算日均水泥剂量 8.1.2基层、底基层施工质量标准和控制应包括原材料检验、施工参数确定、施工过程中 的质量检查验收等方面,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按要求备料,严把进料质量关: 6 按施工需求合理布置建设场地,选择适宜的搅拌、摊铺和碾压机械; 将试验段确定的施工参数作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标准; d 健全工地试验室能力,试验、检验数据真实、完整、可靠; e)各个工序完结后,应检验查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个工序。 8.1.3施工过程中发现质量缺陷时,应加大检测频率;一且发生质量缺陷,应当及时予以 处理,并分析原因。处理方式宜采用挖除换填,严禁贴补。 8.1.4施工关键工序宜拍摄照片或录像,作为现场记录保存。 8.1.5在施工过程中,应配备有试验操作人员。每个工地试验室的试验操作人员宜不少于 8人同时应明确每个质量控制环节上的责任人。
DB36/T1648—2022
3.2.1施工过程中的内在质量控制应分为原材料质量控制、搅拌质量控制、摊铺及碾压质 量控制等四部分。对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的施工工艺,应按后场与前场划分。 8.2.2搅拌过程中应对搅拌的质量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水泥剂量、含水量、主控制 孔通过率等。 8.2.3应在现场碾压结束后及时检测压实度。压实度检测中,测定的含水率与规定含水率 的绝对误差应不大于2%;不满足要求时,应分析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8.2.4压实度检测应采用整层灌砂试验方法,灌砂深度与现场摊铺厚度一致。 8.2.5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基层、底基层,应在养生7d~10d内检测弯沉;不满足要 求时,应返工处理。 8.2.6养生7d后,水泥稳定碎石的试验段应及时检测下列技术项目: a 标准养生试件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 钻取直径为150mm芯样,评价芯样外观,取芯样本量应不少于9个; C) 对完整芯样从底部进行截取,切割成标准试件,测定强度; d 按车道,每10m一点测定弯沉指标: 按车道,每50m一点测定承载比。 8.2.7 水泥稳定碎石在施工中应钻取芯样检验其完整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芯样直径为150mm; 采用随机取样方式,不得在现场人为挑选位置;否则,评价结果无效; C 芯样顶面、四周应均匀、致密; d 芯样的高度应不小于实际摊铺厚度的95%; e) 取不出完整芯样时,应找出实际路段相应的范围,返工处理。 8.2.8 水泥稳定碎石的完整芯样应切割成标准试件,检测强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标准试件的直径为150mm,从芯样底部开始截取,径高比为1:1; 记录实际养生龄期; C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确定试件强度的评价标准; d 同一批次强度试验的变异系数应不大于12%; 样本量不少于9个
水泥稳定碎石的交工验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集料应符合本标准和设计要求; 水泥剂量、粉煤灰剂量和矿料级配应符合设计要求; 混合料应在最佳含水率状态下碾压至规定的压实度: 检测合格后,应立即覆盖保湿养生,养生应符合本标准要求; 养生至第7d,应采用直径150mm钻头取芯检查,芯样应完整无断根现象; f 每组评定试件的强度变异系数不大于1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实测项目见表6。
DB36/T16482022
表6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外观鉴定应符合以下规定: a)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无明显离析; b)施工接缝齐整、严密。
8.3.4质量检验评定
DB36/T1648—202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振动搅拌技术原理
电镀标准图A.1双卧轴振动搅拌机结构示意图
A.2.1搅拌驱动机构通过同步齿轮带动两根搅拌轴旋转,搅拌叶片使物料在搅拌缸内做轴 向、径向和周向运动。 A.2.2振动驱动机构通过传动装置,在搅拌轴旋转的同时强迫偏心安装在其上的搅拌轴和 搅拌叶片产生振动。 A.2.3在振动作用下,搅拌轴附近的物料颗粒运动速度增大,有效碰撞次数增加,粘性和 内摩擦力显著降低,物料各组分在微观上的循环流动和扩散分布都得到了强化,从而消除了 搅拌低效区。 A.2.4在搅拌机构的强制搅拌和振动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物料在整个搅拌缸内的均匀搅 拌,既保证了搅拌质量,也提高了搅拌效率。
DB36/T16482022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振动搅拌机拌和特征
振动与搅拌相结合的一体式双卧轴振动搅拌机, 搅拌轴一端设置搅拌动力装置,另一端 设置振动发生装置,搅拌机搅拌叶片和搅拌轴边旋转边振动,工作时这些搅拌机构浸入在混 合料中,搅拌机构的振动完全被混合料吸收,不需要减振装置
图B.1):在振动搅拌工况下,水泥颗粒充分弥昔 见图B.2
B.3振动搅拌机拌和特征
B.3.1均匀弥散粗细集料,提升混合料均匀程度。 B.3.2在相同配合比条件下,提高水泥稳定碎石无侧限抗压强度 B.3.3在同等强度前提下,能够降低水泥用量,节约资源。 B.3.4降低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异系数。 B.3.5混合料均匀性提高,降低反射裂缝数量,减少运营期道路养护费用
B.3.1均匀弥散粗细集料,提升混合料均匀程度。 B.3.2在相同配合比条件下电力标准,提高水泥稳定碎石无侧限抗压强度 B.3.3在同等强度前提下,能够降低水泥用量,节约资源。 B.3.4降低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异系数。 B.3.5混合料均匀性提高,降低反射裂缝数量,减少运营期道路养护费用。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