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556-2022 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技术规范.pdf

  • DB37T 4556-2022 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0.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2-04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5.5.2公路设计应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相邻路段运行速度之差应小于20km/h,同一路段运行速度 与设计速度之差宜小于20km/h。 5.5.3公路限制速度应根据设计速度、运行速度及路侧干扰与技术条件、气象条件、安全条件等因素 综合论证确定。

    设置加(减)速车道、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错车道、慢车道、车道隔离设施等路段,行 车道应包括该部分的宽度。 一条公路应采用同一净高。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净高不宜小于5.50m;三级公路、四级公 路的净高应不小于4.50m。 C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检修道与行车道分开设置时,其净高应不小于2.50m。 d 路基、桥梁、隧道相互衔接处,其建筑限界应按过渡段处理。桥梁、隧道净宽宜与主线路面 净宽同宽,结合所在区域交通特点,可适当予以加宽。

    民用航空标准a)一级公路(整体式)

    b)一级公路(分离式)

    标记说明: 一一行车道宽度; L一一左侧硬路肩宽度: L2一一右侧硬路肩宽度: S一一左侧路缘带宽度: S2一一右侧路缘带宽度: 一侧向宽度,二级公路的侧向宽度为硬路肩宽度三、四级公路的侧向宽度为路肩宽度减去0.25m;设置护栏 应根据护栏需要的宽度加宽路基: 左一一 隧道内左侧侧向宽度; 右一一 一隧道内右侧侧向宽度: 一当设计速度大于100km/h时为0.5m,小于或等于100km/h时为0.25m; 一路缘石高度,小于或等于0.25m; 一中间带宽度; 一中央分隔带宽度; 一 检修道宽度; 一人行道宽度; 检修道或人行道高度; 建筑限界顶角宽度,当L≤1m时,EL;当L>1m时,F1m; 建筑限界顶角宽度,当L<1m,E=L,或S+C<1m,E=S+C;当L,≥1m或S+C≥1m时,E=1m; 一 建筑限界顶角宽度,E2=1m; E左一一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当L左≤1m时,E左=L左;当L左>1m时,E左=1m; 右一一 建筑限界右顶角宽度,当L右≤1m时,E右=L右;当L右>1m时,E右=1m; 净空高度

    标记说明: 一一行车道宽度; L一一左侧硬路肩宽度; L2一一右侧硬路肩宽度: S一一左侧路缘带宽度: S2一一右侧路缘带宽度: 一侧向宽度,二级公路的侧向宽度为硬路肩宽度三、四级公路的侧向宽度为路肩宽度减去0.25m;设置护栏时, 应根据护栏需要的宽度加宽路基: 左一一 隧道内左侧侧向宽度; 右一一 隧道内右侧侧向宽度; 一当设计速度大于100km/h时为0.5m,小于或等于100km/h时为0.25m; 一路缘石高度,小于或等于0.25m; 一中间带宽度; 一中央分隔带宽度; 一 检修道宽度; 一人行道宽度; 检修道或人行道高度; 建筑限界顶角宽度,当L≤1m时,EL;当L>1m时,F1m; 建筑限界顶角宽度,当L<1m,E=L,或S+C<1m,E=S+C当L,≥1m或S+C≥1m时,E=lm; 一 建筑限界顶角宽度,E2=1m; E左一一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当L左≤1m时,E左=L左;当L左>1m时,E左=1m; 右一一 建筑限界右顶角宽度,当L右≤1m时,E名=L右;当L右>1m时,E右=1m; 一一净空高度。

    图1各级公路的建筑限界

    DB37/T45562022

    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按照不低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b 特长隧道、长大桥梁等重要节点工程应进行专门的抗震设计。 c)做过地震小区划地区的公路工程,应按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进行抗震设计

    .1.1确定路线走廊带应考虑走廊带内各种运输体系及不同层次路网间的分工与配合,据以统筹规划 丘远期结合、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普通国省道公路在综合立体交通网中的功能和效益。 .1.2公路选线应由面到带、由带到线,在对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气象、自然灾害、筑路材料 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等调查与勘察的基础上论证、确定路线方案。 .1.3路线线位应考虑同农田与水利建设、城市规划的配合,尽可能避让不可移动文物、水源与自然 保护区,保护环境且同当地景观相协调,同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公路选线、定线应符合项目所在区域综合规划,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路线 宜绕避居民饮用水源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及生长区、学校、医院、居民小区及房屋密集的 村镇、养老院、军事区以及其他敏感区。 b) 城镇路段宜根据道路的功能定位,结合区域路网和城市规划,合理把握“进城”与“近城” 的原则,合理采用穿越或绕行方案。 6.1.4 各级公路应做好总体设计,正确处理公路与相关路网、交通节点的关系,合理设置各类出入口 交叉和构造物。各类构造物的选型与布置应合理、实用、经济。总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路线平面的布设应有利于交通组织和地方路网功能的发挥,对于相对发达、密集的路网,可 结合各条道路的等级、交通量及重要性适当合并交义口,减少路网与拟建项目交义次数。 b 应合理确定与被交叉道路的交叉形式。 C 路线与铁路、水利灌渠设施、电力电讯和石油天然气等部门的管道管线相交或平行时,应满 足相关行业规范的规定。 d 路线走向应充分考虑特大桥、特长隧道等关键节点控制因素。 e 受积雪或冰冻影响较大的公路宜尽量沿阳坡布线,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长陡纵坡或小半 径曲线路段,必要时应增设紧急停车带或避险车道,加强安全保障措施。 公路下穿桥梁路段,在满足设计水位及排水要求的条件下可采取下挖路基、分离式路基或局 部调整横断面布置的方式;下挖路基段落区域排水系统宜采用自然排水方式,条件受限时, 应进行专项排水设计论证或优化跨越方式。 纵断面设计应结合地形地域特点,根据防洪要求、通航安全、关键节点道路净空要求、结构 物设置情况、最小填土高度及与相关工程交叉情况,合理控制路线设计高程。 公路分段采用不同路基宽度的衔接点,宜选择在平面交义或互通式立体交义等交通量变化处 当条件受限,无合适的交叉过渡位置时,应选择视距开阔的路段设置渐变段。 1 对于设置隧道段落的路线方案,宜与开挖设置路堑的明线方案、绕行方案进行综合比选。 .1.5路线设计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和地形等条件,恰当选取设计速度,合理确定公路断面布 置形式,正确运用各类技术指标,注意平纵线形组合、保持线形连续均衡,在确保行驶安全性的前提下,

    路线宜短捷、顺直,尽量与起终点整体走向一

    DB37/T45562022

    6 路线设计在满足路基最小填土高度、设计水位及各种高度控制要求外,应结合区域地形地物 合理布设线形,因地制宜,合理控制路基高度,减少占地,节省工程造价。 新建公路项目应采用较高的线形指标,保证行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当受条件限制需采用极 限指标时,应充分论证,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d 对于改扩建及养护工程应遵循利用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线位选择宜优先考虑利用既有道路 不宜片面追求高指标;对利用旧路段部分指标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的,应结合实际情况优化 调整;利用旧路段确定路基拓宽方式时应结合既有道路状况、大中桥设置情况、重要控制节 点、沿线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6.2.1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

    6.2.1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

    6.2.3公路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应设置圆曲线超高。最大超高值应符合下 列规定。 a) 一般地区,圆曲线最大超高值应采用6%。 b 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值应采用4%。 c)城镇区域公路,最大超高值可采用4%。 6.2.4路线转角(偏角)宜不小于7°;对于改扩建及养护工程,当条件受限时可不受小偏角限制, 但平曲线长度应满足相应设计速度下的要求数值。 6.2.5当平曲线上有隧道时,宜采用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半径;条件受限时,隧道平曲线超高一般值不 立大于3%。 6.2.6直线与小于表5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的圆曲线相衔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缓和曲线应采用回旋 线。缓和曲线参数及其长度应根据线形设计以及对安全、视觉、景观等的要求,选用较大的数值。

    6.3.1最大纵坡应符合以下规定

    a 纵坡以平、缓为宜,平原及微丘区、大型车辆比例较高的公路最大纵坡宜控制在3%以内。 对于山岭重丘区或地形起伏较大、爬坡特别困难的路段,最大纵坡限值一级公路可取4%,二 级公路可取5%。 C 对于既有道路改扩建项目,当既有道路纵坡较大,降坡受限时,可适当放宽纵坡要求,一级 公路最大纵坡可取4%,二级公路最大纵坡可取5%。 d 路线在穿越城区路段,行人和非机动车有较大通行需求时纵坡宜小于2.5%。 e)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越岭路线连续上坡(下坡)路段,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

    6.3.2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应符合表6的规定

    DB37/T45562022

    表6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

    6.3.3公路纵坡变更处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不应小于表7的规定值,并应符合 下规定。 a)反向竖曲线间的直坡段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行驶的3s行程为宜。不能满足时,应加大两竖 曲线半径,使曲线径向衔接,形成顺滑的流线型曲线。 b 凹形竖曲线最低点所在区域不宜与桥梁结构物、平面交叉口重合。当条件受限无法满足此项 要求时,应做好桥面排水、平面交叉口的竖向排水设计

    表7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6.4.1车道宽度应符合表8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八车道及以上公路在内侧车道(内侧第1、2车道)仅限小客车通行时,其车道宽度可采用 3.5m。 b 以通行中、小型客运车辆为主且设计速度为80km/h及以上的公路,经论证车道宽度可采用 3.5m。 c)设置慢车道的二级公路,慢车道宽度应采用3.5m。

    4.2各级公路车道数应符合表9的规定。一级公路各路段车道数应根据设计交通量、设计通行 定,当车道数为双车道以上时应按双数增加。四级公路应采用双车道,交通量小或者困难路段可

    DB37/T45562022

    6.4.3 一级公路整体式断面应设置中间带。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和两条左侧路缘带组成,应符合下列 规定。 a) 一级公路中央分隔带宽度应根据公路项目中央分隔带功能确定。 b 左侧路缘带宽度不应小于表10的规定。设计速度为100km/h,受地形、地物限制的路段或多 车道公路内侧车道仅限小型车辆通行的路段,左侧路缘带可论证采用0.50m。

    表10左侧路缘带宽度

    6.4.4路肩宽度应符合表11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一级公路应在右侧硬路肩宽度内设右侧路缘带,其宽度为0.50m。 b) 一级公路采用分离式断面时,应设置左侧硬路肩,其宽度应不小于表12的规定值。左侧硬路 肩宽度包含左侧路缘带宽度。 C 设置辅路和非机动车道路段,当主路单向行车道数大于等于3时,主路外侧硬路肩可采用 1.0m

    表12分离式断面一级公路左侧路肩宽度

    据项目实际情况,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经论证后调整。

    DB37/T45562022

    图2双向四车道推荐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a)双向六车道(100km/h)

    图3双向六车道推荐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DB37/T45562022

    D)双向六车道(80km/h)

    图3双向六车道推荐路基标准横断面图(续)

    6.4.6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右侧硬路肩宽度小于2.50m时,应设置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宽度应为 3.50m,有效长度不应小于40m,间距不宜大于500m。 6.4.7一级公路以及二级公路的连续上坡路段,当通行能力、运行安全受到影响时,应设爬坡车道。 爬坡车道应紧靠行车道外侧设置,宽度不应小于3.50m。六车道以上的一级公路,可不设爬坡车道。爬 坡车道外侧应设置路缘带和土路肩。当需保留硬路肩时,应设置在爬坡车道外侧。 6.4.8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结合交通安全评价论证设置避险车道。 6.4.9为提高公路通行能力,二级公路的横断面设计可根据需要进行如下调整。 a)二级公路货车比例较高时,可根据需要局部增设超车道。超车道宽度应按照相应路段的车道 宽度确定;条件受限时,可通过偏移道路中心线、适当压缩公路两侧硬路肩的方式增设,并 应做好与正常路段的渐变过渡,完善车道数增、减的指示标志。 b)二级公路慢行车辆较多时,可根据需要采用加宽硬路肩的方式设置慢车道,并应增加必要的 交通安全设施,加强交通组织管理。 3.4.10非机动车、行人密集公路和城市出入口的公路,可根据需要设置侧分隔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 道。一级公路城镇路段应根据公路两侧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干扰情况布设横断面,侧分隔带、辅路、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宽度可参考本规范要求设置,也可根据项目情况经论证后进行调整。横向干扰较 多时,横断面形式可采用图4;横向干扰较少时,横断面形式可采用图5。

    a)一级公路双向四车道

    DB37/T45562022

    图4一级公路城镇路段横向王扰较多时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b)一级公路双向六车道

    b)一级公路双向六车道

    注1:在主路外侧设置侧分带、辅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注2:设计速度为100km/h时,左侧路缘带取0.75m;设计速度为80km/h时,左侧路缘带取0.5m;断面总宽度 人行道2m计算。

    一级公路城镇路段横向干扰较多时路基标准横断

    6. 5. 1总体要求

    5一级公路城镇路段横向于扰较少时路基标准

    线形组合设计的要求与内容根据公路功能和设计速度的不同各有侧重,应符合下列规定。 a)承担干线功能的公路,应注重立体线形设计,做到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 调、安全舒适。设计速度愈高,线形组合设计所考虑的因素应愈周全。 b)承担集散功能的公路,应根据混合交通情况确定公路横断面布置设计,并注重路线交叉等处 的线形组合设计,保障通视良好,行驶通畅、安全。

    6. 5. 2 具体要求

    线形组合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平、纵线形宜相互对应,且平曲线宜比竖曲线长。 b)长直线不宜与陡坡或半径小且长度短的竖曲线组合

    DB37/T45562022

    C 长的平曲线内不宜包含多个短的竖曲线;短的平曲线不宜与短的竖曲线组合。 d 半径小的圆曲线起、点,不宜接近或设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 e) 长的竖曲线内不宜设置半径小的平曲线。 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宜同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应避免在长下坡路段、长直线路段或大半径圆曲线路段的末端接小半径圆曲线的组合。 h) 在超高过渡的变化处,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6.6.1视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一级公路的停车视距应不小于表13的规定。 b) 二、三、四级公路的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应不小于表14的规定。 C) 互通式立交、服务区、停车区、客运汽车停靠站等各类出、入口路段应满足识别视距要求, d) 双车道公路应间隔设置满足超车视距的路段。 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较高的二、三级公路,应采用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 ? f 积雪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增长

    表13一级公路停车视

    6.6.2一级公路设置中央分隔带时,圆曲线半径不宜小于满足停车视距要求的最小值。

    .6.2一级公路设置中央分隔带时,圆曲线半径不宜小于满足停车视距要求的最小值。

    7.1.1路基路面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结合沿线地形、地质及路用材料、气候等自然 条件进行设计,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面面层应满足平整和抗滑的要求 7.1.2路基路面结构应遵循整体化设计原则。路基设计应根据可用填料、施工条件和当地成功经验, 提出路基结构的设计要求与设计指标路面结构设计应结合路基结构设计要求与设计指标进行综合设计 7.1.3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安全、环境、土地、经济等因素,选择合理的路基断面形式。 7.1.4路面设计应按照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节约资源的原则,选择技 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方便施工的路面结构方案。 7.1.5路基应设置排水设施与防护设施,取土、弃应进行专门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和诱 发路基病害;应进行路基表土综合利用方案设计,充分利用资源。 7.1.6路基路面排水应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天然及人工沟渠、桥涵位置等进行综合设计,做好路基路 面排水与桥涵、隧道排水系统之间及各类排水设施的衔接 7.1.7路基防护宜采用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生态防护,坚持“适树、适地、适量”的绿化原

    DB37/T45562022

    7.1.8通过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路段,应查明其规模及其对公路的危害程度,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增强公路防灾、抗灾能力。 7.1.9公路改扩建项目的新建路面和原路面利用均应按现行标准进行设计,并应加强路基、路面的拼 接设计应对路面材料再生循环利用进行论证,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应合理利用既有路面结构,积极采 用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及节能环保的新技术

    7.2.1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15的规定。

    表15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2.2城市周边地区的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结合城市防洪标准,考虑救灾通道、排洪和泄法 合确定。

    3.1路基高度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 使其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3.2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边缘高程,应高出表15规定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雍水高、波 高和0.5m的安全高度

    7.4路基技术要求和原地面处理

    4.1路堤基底应清理和压实。基底强度、稳定性不足时,应进行处理,以保证路基稳定,减少工后 降。 .4.2路基压实度应根据公路技术等级、填挖深度、交通荷载等级和填料特点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 表16的规定。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湿地区的路基压实度可适当降低。

    .4.2路基压实度应根据公路技术等级、填挖深度、交通荷载等级和填料特点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 表16的规定。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湿地区的路基压实度可适当降低

    注:表列压实度数值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

    在满足路基各层压实度的前提下,应根据路基实际采用的填料类型和路面结构设计要求,确定

    DB37/T45562022

    路床顶面回弹模量标准。路床顶面回弹模量应符合表17的规定。不满足要求时,宜采取改变填料、设 置粒料类或无机结合料稳定类路基改善层等措施。

    表17路床顶面回弹模

    7. 5 一般路基设计

    7.5.1路基设计宜避免高路堤与深路堑。当路基中心填方高度超过20m、中心挖方深度超过30m时! 宜结合路线方案与桥梁、隧道等构造物或分离式路基作方案比选。 7.5.2一级公路的高路堤、陡坡路堤和深路堑等均应采用动态设计。动态设计应以完整的施工设计图 为基础,适用于路基施工阶段。 7.5.3路基纵向填挖交界结合部,路堤与桥台、横向构造物(涵洞、通道)连接处宜设置过渡段。 7.5.4台后及锥坡填料宜选用粒料类材料、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轻质材料等。 7.5.5 一般路基设计在保证公路使用功能和满足地方规划、出行需要的前提下,宜尽量降低路基高度, 7.5.6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宜充分利用工业废料和建筑弃渣作为筑路材料

    .6.1应根据地质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并结合地形、地质、生态环境及施工、运营、养护等因素,做 好方案比选工作,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必要时宜进行专项工点工程设计,并加强施工 过程中动态设计。 .6.2软土地基处理设计宜综合考虑工期、造价、安全、环境影响、结构物设置情况等因素,通过处 置方案比选、沉降计算、稳定性验算合理确定设计方案,加强施工监控设计。

    7.7路基拓宽改建设计

    7.7.1应根据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特点、既有路基现状及拓宽后的交通组成,综合比较确定既 有路基的利用与拓宽拼接方案,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保证拓宽改建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7.7.2应做好路基路面综合设计,拓宽部分的路基应与既有路基之间保持良好的衔接,并采取必要的 工程措施减小新老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防止产生纵向裂缝,

    8.1应根据公路功能,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等情况,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保证路基稳定 8.2路基防护应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首选植物防护,并与沿线景 调。

    7.9.1路面结构设计宜综合考虑道路全寿命周期内的路面性能、养护成本、综合能耗、交通量增长等 因素。 7.9.2路面结构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轮胎压力0.7MPa。重载交通路段可根据实际调查 的轴载谱采用分段、分幅方式进行路面结构设计。 .9.3路面类型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及组成、环境保护、工程造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论 证后选用:路面结构形式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交通荷载、当地材料,并结合路面结构耐久性、资源循

    DB37/T45562022

    环利用等因素进行全寿命周期经济分析后合理确定。 7.9.4新建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工作年限应不小于表18的规定。改建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可根据工程实际 情况选取适宜的设计工作年限。

    表18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工作年限

    9.5对于重车比例较大的平面交义口、长大纵坡、超高平坡等特殊路段,宜进行差异化路面练

    7.10路面结构与材料组合设计

    7.10.1路面结构与材料组合设计应针对各种路面结构组合的力学特性、功能特性及其长期性能衰变规 律和损坏特点,遵循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理念,保证路面结构的安全、经济、耐久。 7.10.2应结合项目特点,通过结构验算及比选,细化路面结构设计和材料设计,以降低工程规模,节 约资源。 7.10.3沥青路面结构类型可选择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粒料类基层沥青路面、沥青结合料 类基层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 7.10.4路面结构层材料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 7.10.5沥青结合料类材料层间应设置黏层在沥青结合料类材料层与其他材料层间应设置封层,宜设 置透层。 7.10.6 当路面采用配筋混凝土或高强混凝土时,应加强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的搭接设计。 7.10.7宜采用热再生、冷再生、沥青路面抗滑表层、排水路面等经过试验论证成熟的新工艺、新材料 新技术。 7.10.8沥青路面沥青层类型及厚度可按ITGD50确定,也可参照表19选用

    表19沥青路面沥青层类型及厚度范围

    .11路面拓宽改建设计

    7.11.1改线路段应按新建路面设计拼宽和纵断面调整的路段应视具体情况按新建或改扩建路面设计 在原有路面上补强时,宜按改扩建路面设计。 7.11.2利用既有道路进行改扩建时,应做好拼宽新建路面与原有路面的衔接设计。 7.11.3对铣刨旧路面材料应进行再生利用。

    基坑支护标准规范范本7.12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DB37/T45562022

    7.12.1路基、路面排水应综合设计、合理布局,并与沿线排灌系统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 流失和污染水源。 7.12.2应根据公路等级,结合沿线气象、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设置必要的地表排水、路面 内部排水、地下排水等设施,并与沿线排水系统相配合。 7.12.3公路排水设施不应兼做其他排水用途。 7.12.4特殊地质地段的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应与该特殊工程整治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 7.12.5挖方、低路堤及路界范围地面低于路界外侧地面的填方路段,应在挖方边坡或填方边坡坡脚外 设置边沟汇集和排泄降落在坡面和路面上的表面水 7.12.6当挖方路段与超高路段重合时,在充分利用纵坡排水的情况下,可设置排水面层或排水基层 并结合地下排水设施将路面水排出道路范围。 7.12.7路基、路面结构设计时应进行防水设计。 7.12.8穿城镇路段排水设计应符合JTG2112的相关规定。

    8.1.1桥梁设计应坚持“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 8.1.2桥梁设计的主要技术标准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与总体设计保持一致。 8.1.3特大桥桥位应进行多桥位的比较论证,大桥宜服从路线基本走向,中、小桥和一般构造物的位 置应服从路线走向。 8.1.4特大桥、特殊结构桥及特别重要桥梁应在峻工时设置便于检测的永久性观测点。

    8.3.1应按照JTGC30要求进行水文勘测设计工作。低洼内涝区、分洪区、蓄滞洪区桥梁应进行专项 防洪分析;靠近城镇的跨河道桥梁设计洪水频率宜结合河道防洪标准要求综合考虑;海区桥梁应进行潮 流、海床冲淤稳定性等专项评估。 8.3.2二级公路的特大桥以及三、四级公路的大桥,在河床比降大、易于冲刷的情况下,验算基础深 度时宜提高一级设计洪水频率。多孔中等跨径的特大桥可采用大桥的设计洪水频率。 3.3.3跨越河道的桥梁选址应遵循以下规定。 a 桥址宜选在河床稳定、水流条件良好的平顺河段。 通航河流上的桥址、桥型方案应按相关技术要求拟定合理方案,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C 桥址上下游1km范围内如有港口、码头、电站、过河建筑等水工建筑物时,应就桥址和桥型 方案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DB37/T45562022

    桥梁建设不应危及河岸稳定,不应危及临河建筑物的安全,不应使桥位上游河段的维水危及 两岸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8.4.1桥梁(含立交桥)桥型 地顶人元、 施工组织与实施、使用要求、保通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除需采用特殊结构另行设计外,宜尽量做到标 准化、工厂化。 8.4.2重要节点桥梁和位于城镇附近的桥梁,应注重桥梁造型设计,并与桥位处景观相协调。 8.4.3特大桥、大桥应做桥型方案比选。对于常规结构的大桥及特大桥(单孔跨径在50m及以内的标 准跨径多孔预制桥梁),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桥型,结合工程量、技术要求、施工难度、工期、工程造价、 景观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

    8.5.1跨越交叉道路的构造物铁路标准,桥跨布置应满足被交道路的现状及规划断面净空和视距要求, 8.5.2桥梁跨越V形沟谷和水渠时,应尽量避免在沟谷和水渠中心设置桥墩。 8.5.3桥梁布设在地形偏陡地带时,应测量左、中、右三条纵向地面线和桥墩横向地面线,合理布置 墩、台位置。 8.5.4桥址位于陡坡、顺层边坡或潜在滑坡上时,宜充分考虑桥台(墩)基础开挖、弃渣、施工用水 和环境因素变化等对坡体稳定性影响,进行安全评价。 8.5.5当桥梁跨越敏感性水域时,应设置桥面集中排水,并根据需要采取防止污染水源的措施。 8.5.6应加强与交通工程、环保景观等专业的协调配合。 8.5.7特殊结构桥梁应同步开展桥梁结构健康监测设计。 3.5.8跨径5m50m桥梁宜尽可能采用标准跨径的装配式上部结构 8.5.9桥涵应根据其所处环境条件进行耐久性专项设计,满足相应环境条件下的结构混凝土耐久性基 本要求。 8.5.10采用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应进行总体和构造设计,应进行极限状态及耐久性验算;对单支撑的 结构,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8.5.11在桥梁拼宽改造、局部梁板更换等特殊条件下,宜尽量保持原结构高度,同时对梁板进行优化 设计。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