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2355-2022 重大隧道工程地质编录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6.1.1一条隧道应选择同一帮壁编录。 6.1.2遇到重要地质现象或隧道走向与地层走向锐夹角小于等于30“时,素描两帮壁、掌子面或顶面 等有利位置, 6.1.3要求即时支护的开挖地段每次开挖应当次进行编录。 6.1.4对于不要求即时支护的致密坚硬厚大岩层或火成岩,可将多次开挖地段合并编录1次,但合并 后长度之和应在10m之内。 6.1.5素描图比例尺应为1:100~1:200,对重要构造、矿层等重要地质现象可将比例尺放大至1: 50或更大,以清晰表达地质现象。
6.2.1洞口处应按掌子面的要求进行编录。 6.2.2矿体或矿化带、蚀变带、构造带、古生物带等重要地质信息的地段应编录掌子面。 6.2.3岩性为沉积岩、变质岩的地段每50m至少编录一次掌子面。 6.2.4厚大均一岩性或火成岩地段每100m至少编录一次掌子面。 6.2.5供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进行掌子面编录,应符合隧道施工的要求,
6.2.1洞口处应按掌子面的要求进行编录。 6.2.2矿体或矿化带、蚀变带、构造带、古生物带等重要地质信息的地段应编录掌子面。 6.2.3岩性为沉积岩、变质岩的地段每50m至少编录一次掌子面。 6.2.4厚大均一岩性或火成岩地段每100m至少编录一次掌子面。 6.2.5供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进行掌子面编录,应符合隧道施工的要求,
DB43/T23552022
粉煤灰标准DB43/T23552022
6.3.1基点编号万法宜参照附录A.4技术要求执行。 6.3.2隧道进、出洞口坐标点、及以该两点为起点分别向隧道内测量的第一个测量点为测量基点,应 详细记录基点信息,记录样式参见附录B.1。 6.3.3每次编录端点为编录基点,可与测量基点重合,也可另外设置。 6.3.4两编录基点间的连线为编录基线,宜设置于帮壁底平面与帮壁交面线沿帮壁往上1m处。 6.3.5编录基线设置应随不同的非即时性开挖方法作相应调整,但应当确保编录层段的完整拼接, 6.3.6宜用油漆及打入钢钉在现场作好基点标记, 6.3.7坐标测量结果宜采用全国统一的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测量精度符合GB/T18341的规定 6.3.8掌子面基线起点应与当次帮壁基线终点重合。
测量方位角、坡度角及十
6.4.1隧道工程测量应采用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精度的仪器进行,编录人员若自行测量应符合GB/T 18341的规定,
41的规定。 .2若采用收集工程施工方的测量数据时,应做到: a) 编录层段的方位角、坡度角及长度每25m50m对测量结果校正一次; b) 方位角、坡度角校正宜采用矿用挂罗盘进行,校正时,两测量点间的测绳应固定、拉直,挂罗 盘周边2M范围内无磁性物质影响: C 在前测手、后测手附近各测量2次,2次结果相差在2°范围内,则取平均值为测量结果,若 超过2°则重测,直到符合规定要求; d) 或采用测量精度高于矿用挂罗盘的设备进行测量; e 测量得出的结果与收集数据比较,两者差值方位角在3°范围内、坡度角在1°范围内则采用 收集的数据,若超出范围则查找原因,采用符合实际的数据; f 长度测量校正宜采用钢卷尺; g 或采用测量精度高于钢卷尺的设备进行测量: h) 测量得出的结果与收集数据比较,两者差值与收集长度的比值小于1%,则采用收集的数据, 若超出范围则查找原因,采用符合实际的数据,
6.5.1一般最小岩性分层厚度在素描图上宽度不小于1mm。 6.5.2标志层、矿层不论厚度大小均应独立分层,当分层厚度在素描图上宽度小于1mm宜放大表示。 6.5.3在分层确认的基础上,对隧道两帮壁及掌子面揭露的各类界线进行标注。
6. 6. 1基础地质
6.6.1.1岩石名称、颜色、揭露位置、岩层厚度、结构、构造、矿物成分、薄小夹层、结核与包裹体、 化石、不同岩性的变化关系、上下岩层接触关系、各类岩矿右标本与样品采集情况、产状等内容,区分 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描述既全面准确,又突出重点。 6.6.1.2褶皱的位置、类型、两翼地层或岩性的变化、枢纽及两翼产状变化、延伸变化。 6.6.1.3断层的位置、断距、性质、产状、断层面特征、破碎带宽度、破碎岩组成及特征、旁侧构造 擦痕与阶步、赋矿情况、导水情况,以及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DB43/T23552022
6.6.1.4节理、劈理的位置、密度、产状、间距、充填物、延伸长度、张开度及节理特征、劈理面特 征、力学性质,组合特征。 6.6.1.5裂隙的位置、间距、密度、形态、与层面的关系、张开与闭合的变化特征、充填物、延伸长 度、裂隙面特征。 6.6.1.6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应符合GB/T17412的要求。
6. 6. 2 矿产地质
6.6.2.1矿体或矿化体,包括名称、位置、颜色、厚度、结构、构造、形态、品位,物理性质、标志 性矿物、化学组成,矿石类型、不同矿石的变化特征、围岩特征、产状、构造应力对矿体作用产生的影 恂,矿石标本、样品采集等。 6.6.2.2蚀变岩,包括名称、位置、颜色、宽度、蚀变矿物及含量,蚀变类型、蚀变程度、蚀变分带、 浊变与成矿的关系,矿石标本、样品采集等。 6.6.2.3遇可能对隧道工程施工产生危害的特殊矿层如煤层、沥青层、油气层、有害气体、放射性矿 产、易自燃物等除符合6.6.2.1的要求编录外,还应描述其对隧道工程施工的危害性。
6.6.3.1地下水分布,包括出露形态,如渗水、滴水、滴水成线、股水(涌水)、暗河等,岩石的含水 生或隔水性,含水层(带)的水量、水压、水温、PH值、颜色、泥砂含量、嘎、味、透明度,天气温 度以及地下水活动对围岩稳定的影响。 6.6.3.2根据围岩的透水性,划分隧道洞身干燥区、潮湿区、滴水区、淋水区。 6.6.3.3出水点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暗河等的关系。 6.6.3.4对地下水进行采样分析,评价地下水对结构材料的腐蚀性、生态环境的影响性和可利用性, 6.6.3.5地下水分类分级应符合GB15218的规定。
6. 6. 4 工程地质
6.6.4.1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为全风化带、强风化带、中风化带、微风化带 6.6.4.2统计不同岩性的线裂隙率或面积裂隙率。 6.6.4.3天然洞穴的位置、类型、规模、形态,所属地层和构造部位,充填情况,充填物成分、状态 及与空洞的空间关系。 6.6.4.4人为坑洞的位置、规模及其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6.6.4.5地应力异常显示性标志及其发生部位,如存在岩爆、软弱夹层挤出、隧道超前预报探孔揭露 饼状岩芯等现象。 6.6.4.6塌方部位、方式、规模及其随时变化性,横向、纵向变化特征,并分析产生塌方的地质原因 及其对继续掘进的影响。 6.6.4.7粘性土、膨胀土的位置,变形特征,滑面特征、级数、滑移方向,含水性,风化特征,与其 他软弱夹层的关系。 6.6.4.8突水、突砂、突泥的位置、类型、规模、形态、发育程度、变化特征,发生部位的岩性、产 状,发生的地质原因。 6.6.4.9围岩稳定性情况,如冒顶、片帮、掉块、底鼓、挤压、倾斜、变形、断裂等的部位、规模 断层破碎带、破(碎)裂岩带等的特征,
DB43/T23552022
DB43/T23552022
当发现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砷、汞、铅、镉、铬等)、有害气体(瓦斯等)、地热、游离二氧 有明显异常时,应记录其位置、成份、含量,对空气、水、地表的污染现状,隧道开挖揭露时及 的情况,有害气体还应记录其涌出压力
6.7.1地质观测编录应同时开展摄像和照相。编录层段全程摄像,对重要矿体、构造、矿化带、蚀变 带、采样位置、特殊地质现象、出水点、典型水文地质、典型工程地质、典型环境地质现象等进行照相。 6.7.2摄像机和照相机镜头方向宜与隧道帮壁延伸方向大致垂直,镜头大致保持水平。 6.7.3摄像机与隧道帮壁的距离在拍摄过程中始终一致,至少距离为2m,摄像过程中保持缓慢匀速 移动,要求被摄物显示清晰。特殊情况下采用照相机辅助照相。 6.7.4摄像前在地层分界、岩性分层、标志层界线、矿体边界、构造等地质现象变化位置放参照物和 标识性牌板。 6.7.5对影像与照片应加注地层代号,各类地质界线、断层性质、应力方向等。应及时编号,可参照 附录A.5技术要求执行。 6.7.6摄像、照相后参照附录C.1规定及时填写记录,
7.1.1帮壁素描图是将地质要素水平投影至通过基线的竖直立面而成的图。素描前,先按比例做出一 假想竖直立面,标明基点和基线位置。然后选择能准确反映地质要素位置和形态变化的测点,再将测点 水平投影于直立面,然后勾绘。
b)掌子面投影示意图
图1地质要素素描投影示意图
7.1.2掌子面素描图编制方法是用通过基线的竖直立面作投影的方法。掌子面使用理想化规则梯形法 作图,隧道帮壁与掌子面相交处为腰线,与底边夹角为70°。 示例:
7.1.2掌子面素描图编制方法是用通过基线的竖直立面作投影的方法。掌子面使用理想化规则梯形法
不同情形下的绘图方法按附录D规定执行
DB43/T23552022
为今后开展地球科学研究提供系统的实物标本,应采集不同规格的标本。特大标本规格不小于60cm ×40cm×20cm。大标本规格为20cm×15cm×10cm~30cm×25cm×20cm,小标本规格为9cm×6cm X3cm~15cm×10cm×10cm。特大标本供博物馆、科技馆陈列或为地学研究截取试验样品用,大标 本供今后某些用量重的特定试验用,小标本供原始资料编录现场检查、特殊标本选择和测试用。
3.1.2.1鉴定和测量岩石中各种矿物的含量和粒度,测定矿物物理性质及光学参数,研究岩石和矿物 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共生组合,研究岩石、矿物的蚀变、变质现象、确定岩石、矿物的名称。 8.1.2.2配合物相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矿石风、氧化程度,划分矿石类型,进行矿床蚀变分带研究 8.1.2.3确定、研究地质体的变质程度,划分变质相带,配合鉴别有关的构造分带。
8.1.3.1基本分析样
根据编录设计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测定矿(岩)石中的特定元素含量,为研究矿体或岩体中的特定 元素的变化规律并确定矿体与围岩的界限、划分矿石的品级、评价矿石质量,为评价特定元素对环境影 响程度提供资料。
8.1.3.2组合分析样
测定矿(岩)石中各组分元素和有关微量元素的含量,为研究有益元素、有害元素的变化规律、 益元素的利用价值,为评估有害元素对矿石质量影响、水文质量影响、工程质量影响、环境质量 是供资料。
8.1.3.3岩石全分析样
些矿床的自然分带、确定矿石自然类型以及确定
1.5富碳岩(矿)石分
为了解富碳岩(矿)石(如煤层、炭质泥岩、石煤、炭质页岩、炭质板岩)的有益组份、有害组份 含量,以及物理性能,为评估它们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影响提供资料。
8.1.6含气性测试样
研究气体的主要成分、含量、赋存类型,为评估气体对环境质量影响提供资料!
DB43/T 23552022
DB43/T 23552022
了解岩(矿)石中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及它们的大致含量。
分析水质,为评估水质对工程质量、环境质量影响提供资料。
8.2.1.1特大标本在编录层段内采用抹块法采集,每一岩性、矿石采取数量不少于1块。宜特征明显, 代表性强,为新鲜坚硬的岩石。当为短期内易风化碎落的岩矿石时可不采取。 8.2.1.2大标本在编录层段内采用栋块法采集。对岩性变化不大的沉积岩、变质岩每20m应至少采1 块,火成岩每50m应至少采1块。若遇易碎、易跨塌、易自燃、有害气体溢出、涌水、易污染、矿石、 浊变岩、构造岩、特殊地质现象地段采样间隔至少加密1倍。每一地质意义地段应至少采1块。 8.2.1.3同一地质意义编录层段在基线上长度不大于3m时,采取小标本1块。同一地质意义编录层 段在基线上长度大于3m时,每3m采1块。每一地质意义地段应至少采1块。界线不明处,应加密取 详,以便确定界线。小标本采用敲块法在帮壁上采集。 8.2.1.4每类标本的采取均宜照相,作好采样记录,参照附录E.1执行。 8.2.1.5采取界线上的标本时,宜采取能同时代表界线两侧不同岩性的标本。界线处能在帮壁上敲块 取样的,应采用敲块法取样,并注明产状和方位
8.2.2.1脊椎动物化石(如已经变脆的)宜用能加固的物质涂抹,如石或夹有碎稻草的粘土,并对 骨骼在岩石中的分布进行素描或照相。 8.2.2.2植物化石及植物印痕宜采集完整,包装时应填入松软物质,如棉花或软纸。 8.2.2.3显微鉴定用的微体化石,应在未经风化的新鲜岩石中采取。 8.2.2.4应详细记录化石形态(整体、内核保存情况,碎片分布)、所在部位的地质简况和出现的密度 排列方向等。
3.2.3.1一般在富含抱粉、未经变质的地层申逐层采取新鲜岩石,应避免在岩石的强烈风化、裂隙和 节理发育、层序混乱、岩浆岩接触处及自燃烘烤变质带取样。在缺乏含孢粉化石地层的情况下也可在板 岩、千枚岩及其它浅变质岩中采取。 3.2.3.2采样方法为敲块法,规格为9cm×6cm×3cm~15cm×10cm×10cm。岩层厚度大、岩性 与岩相变化小时,采样间距为5m~10m,岩层厚度薄、岩性与岩相变化大,采样间距为2m~5m。 3.2.3.3样品重量一般为200g左右。煤样不小于100g,页岩样300g~400g,砂岩、硅质岩样 500g~600g,碳酸岩类样不小于1000g。 8.2.3.4采取孢粉样品时,应同时采集该层内的保存的植物化石。 8.2.3.5各个孢粉样品保持纯洁,防止上下层位样品混杂,取样后立即用结实的纸袋包装,注明地层、 岩性、测试内容
8.2.4构造定向标本样
在帮壁上用敲块法采取,定向面应选择片理面、断层面、应力矿物定向排列直接有关的构造结构
DB43/T23552022
采样前先标定方位,标本上画出走向线、走向线两端要画上铅垂线,标注产状符号及数据,规格为9cm
8. 2.5岩矿鉴定样
既可从小标本上截取,也可单独采取。单独采取方法是敲块法,在隧道帮壁上采样,规格小于9cm X6cm×3cm。需制定向光片、定向薄片岩(矿)样时,应在标本上作出明显标志,并在样品标签和送 样单中加以说明
8.2. 6基本分析样
8.2.6.1应对不同矿种、矿(化)体不同空间部位、不同矿石类型(或品级)的矿石单独采取。除共 生、伴生矿外,同一件样不应跨越不同矿种、不同矿层、不同矿石自然类型。 8.2.6.2取样长度应控制到矿体两侧围岩边界,矿化带、蚀变带两侧围岩采样控制在1m范围内,两 则各米1个样。 8.2.6.3当矿(化)体、蚀变带厚度较大且矿化较均匀时,分段取样,按每米不小于1个样取样,样 长1m/个;当矿(化)体厚度小且矿化不均匀,分段取样长度可适当降低,但最低不小于0.2m,最后 一个样品长度小于0.2m时,可与前一个样品合并。 3.2.6.4对于厚度小于0.2Ⅲ者,采用剥层取样法,顺矿化带或蚀变带倾向全部剥层取样或在中间部 位剥取1m长的样品,剥层深度5cm~3cm。 3.2.6.5当为较松软矿(岩)石时,采用刻槽法取样,断面规格宜为10cm×3cm;当为较坚硬矿(岩) 石时,采用连续敲块法取样,各敲块大小大致相同,组合为一件样品。样品原始重量加工缩分后的最终 重量不小于500g。
8.2.8岩(矿)石全分析样
采取岩(矿)石全分析样时,采用不少于10个基本分析副样组合成1件样,也可单独买 隧道每一岩(矿)石类型采取1件~2件,样重100g~500g。
物相分析样既可采用基本分析样的副样,也可专门采集,专门采样方法同基本分析样,样重100 8。
8.2.10富碳岩(矿)石分析样
,10.1煤层、石煤、暗色泥(页)岩遇岩浆岩体侵入区、烧变带、风化带、冲蚀带、断层破碎 衫响区域等地段宜加密采样,至少在正常处、过渡处、分界处分别采集1个代表性样品。 10.2采样前应清理欲采样的隧道帮壁,使表面新鲜、平整。
DB43/T23552022
8.2.10.3煤层分析样按照GB/T482规定的方法采集。 8.2.10.4 炭质泥岩、石煤、炭质页岩、炭质板岩参照煤层采集方法。 8.2.10.5 煤层、炭质泥岩、石煤、炭质页岩、炭质板岩之间逐渐过渡,界面不清的,根据肉眼鉴定, 分层采取。 8.2.10.6填写采、送样登记表,内容包括样品编号、隧道名称、采样日期、送样日期、试验项目。 8.2.10.7将样品及采样卡片依次放入不易变形、不易破碎的箱体中,置于阴干处。箱外用防水墨笔写 明送样单位、隧道名称、总箱数、每箱箱号,
8.2.11气体分析样
8.2.11.1采用排水集气法取样,应以酸性饱和盐水为封液。 8.2.11.2取样瓶应密封完好,不易磨损、变形,与待取气体不相溶,能使待取气体不易分解,容积不 小于1L,应先将瓶和塞洗净。 3.2.11.3取样不小于1L,到瓶口处还余下50mL~100mL封液时结束,瓶口始终不可向上,将瓶塞 封好,在运输与保存期间,瓶身始终倒置,一直到送交试验室。 8.2.11.4利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钻孔采集气体样,具体应按照GB/T23249规定的方法采集 8.2.11.5每个气样瓶上填写两张标签,一张用绳子系在瓶口上,另一张贴在瓶壁上。
8.2.12光谱分析样
3.2.12.1可单独采样,也可利用5个 组合样中各基本分析样的组合比例按各基本分析样原始样品长度比例而定, 3.2.12.2单独采样时,布样、取样要求同基本分析样,重量应根据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所需要重量而 定,一般100g~200g。每一岩性、矿石类型宜测试1件~2件。
8.2.13.1水样距容器塞应留不少于2cm的空隙,用纱布和矿蜡封口,并放在阴凉处待送。 8.2.13.2采样时应根据欲测组分的性质,选择适宜的保存样品方法。 8.2.13.3各水质水样的保存方法、送样时间应符合DZ/T0064.2的要求
8.2.14.1应先将样品瓶和瓶塞洗净,将瓶塞好。 8.2.14.2取样时先用欲取的原油清洗样品瓶3次,然后再装油样,油样不应装得过满,每个油样1L~ 5L 8.2.14.3用作生油指标分析的油样瓶宜用磨口玻璃瓶。 8.2.14.4每个油样填写两张标签, 一张用绳系在瓶口上,另一张贴在瓶壁上。
8. 3.1岩矿鉴定样
8.3.1.1薄片鉴定利用透射光显微镜鉴定矿物,内容应包括矿物组份、粒度、结构、构造、矿物共生 关系及定名,主要为透明矿物。 8.3.1.2光片鉴定利用反射光显微镜鉴定矿物,内容应包括矿物组份、粒度、结构、构造、矿物共生 关系及定名,主要为不透明或半透明矿物
DB43/T23552022
定性分析元素含量,以发现地层的特征元素,并对特征元素应做半定量~定量分析。
8.3.3.1光谱分析明显高于元素区域背景值或达到矿体边界品位0.5倍以上的应做化学基本分析。 8.3.3.2不同的矿石有不同的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多元素分析项目,各矿石分析项目根据需要测试,
8.3.4不良地质体样分析
8.3.4.1有明确信息确定岩石存在放射性元素异常时,应取岩样、水样。测试应符合GB6566、DZ/T 0064.2、TB10027的要求。 3.3.4.2地热异常区样品应进行地热流体全分析、气体分析、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毒性成分的分 析,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岩、土分析应符合GB/T11615的要求。 8.3.4.3膨胀岩土体样应作室内膨胀力测试,收缩和不同压力下的膨胀率,试验方法应符合GB50112 的要求。 8.3.4.4粘性土宜测试矿物成分、A1.0.质量分数、Fe.0.质量分数、耐火度
8.3.5富碳岩(矿)石样分析
8.3.5.1暗色泥(页)岩宜测试有机碳含量、沥青反射率、干酪根类型、孔隙度、渗透率、自燃倾向 性,其他项目根据需要测试。 8.3.5.2煤层、石煤宜测试工业分析指标(灰分、水分、挥发分、固定碳)、发热量、煤自燃倾向性, 其他项且根据需要测试。
式气体组成成分及其含量
8.3.7.1水质分析分为简分析、全分析、专门分析,一般只作简分析。 8.3.7.2水质简分析项目有PH值、游离二氧化碳、氯离子、硫酸根、重碳酸根、碳酸根、氢氧根、钾 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总硬度及溶解性固体总量等。 3.3.7.3当需要作水质全分析时,其分析项目除简分析项目外,另增加铵离子、全铁(二价铁离子和 三价铁离子)、亚硝酸盐、硝酸盐、氟离子、磷酸根、硅酸及化学需氧量, 8.3.7.4当需作专项分析和现场分析时,应符合DZ/T0064.2的规定,
8.4送样要求及测试质量控制
8.4.1固体样品应使用布袋包装,包装袋上填写样品编号。 8.4.2液体样品应使用防酸防碱的深色样瓶承载,并在样瓶外表面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样品编号等, 8.4.3气体样品使用密封罐存贮,并在罐体外表面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样品编号等。 3.4.4样品采集、送样单,参见附录F.1。 8.4.5光谱分析等定性、半定量样品不作内、外检要求。 8.4.6定量分析的同一测试项目样品个数超过30件时应送内、外检。 3.4.7应送内、外检时,内检按不少于样品总数的10%,外检按不少于样品总数的5%提取,外检样 品由通过省级或国家计量认证的单位承担。
DB43/T23552022
8.4.8内检、外检样品应填写送样表,参照附录F.2、F.3规定执行。 8.4.9测试质量应符合DZ/T 0130的要求。
9原始地质记录和综合整理
9.1.1原始地质记录宜使用统一的野外记录本,将现场编录现场记录,现场地质素描图全音 录本上。原始地质记录随隧道每天的开挖进尺逐日逐基线开展。记录内容要做到全面、准确 使用恰当,无错漏字,特征地质信息应重点记录。当天回到室内参照附录G.1的规定及时根执 本的记载整理成原始地质编录表。
9.1.2文字记录应与素描图吻合。
原地质汇求沃时穴数, 汇求数子过生省室 4记录内容包括: 一编录人员、日期、天气、地点; 基线部分:基线号、基线长度、方位角、坡角; 地质描述部分:岩性分层及地质要素在基线上的位置、假厚度、真厚度,基础地质、矿产地质、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环境地质描述; 采样部分:种类、规格、长度、数量、编号; 岩层产状部分:倾向、倾角、测点位置; 构造产状部分:倾向、倾角、测点位置; 影像资料部分:影像资料类型、编号、位置、距离、地质意义
9.1.4记录内容包括
9.3原始图件及综合图件
9.3.1根据现场的观测内容形成原始素描图,要求图元要素、地质界线齐全,无错、漏,绘制在坐标 纸上的图件及时矢量化,图例应符合GB/T958的规定。 9.3.2纸质素描图上的各种数据(基线号及长度、基线方向及坡度、矿石厚度及品位、产状、标本号、 品号)、分层界线、断层线以及其他内容,经核对后,及时着墨, 9.3.3修正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剖面图、地质平面图,形成综合图件。 9.3.4原始图件图面内容包括:
9.3.1根据现场的观测内容形成原始素描图,要求图元要素、地质界线齐全,无错、漏,绘制在坐标 纸上的图件及时矢量化,图例应符合GB/T958的规定。 9.3.2纸质素描图上的各种数据(基线号及长度、基线方向及坡度、矿石厚度及品位、产状、标本号、 样品号)、分层界线、断层线以及其他内容,经核对后,及时着墨。 9.3.3修正隧道工程地质勘察部面图、地质平面图,形成综合图件。 9.3.4原始图件图面内容包括: 一图名、比例尺、隧道名称、里程: 基线编号、长度、方位角、坡角; 岩层产状部分:倾向、倾角、测点位置; 一图例; 一掌子面位置,绘制间距; 采样部分:标本编号、标本位置、样品编号、样品位置; 影像资料部分:影像资料类型、编号; 绘图人员、检查人员、日期
.4原始图件图面内容包括: 图名、比例尺、隧道名称、里程; 基线编号、长度、方位角、坡角: 岩层产状部分:倾向、倾角、测点位置; 图例: 掌子面位置,绘制间距; 采样部分:标本编号、标本位置、样品编号、样品位置; 影像资料部分:影像资料类型、编号; 绘图人员、检查人员、日期。
9.4标本、样品整理及入库
DB43/T23552022
9.4.1.1每天应对当日采集的标本进行整理。先使用湿毛币和硬毛刷擦刷洗标本表面,将粉尘、松动 的颗粒清洗干净,后用白色防水涂料涂抹成方形,小标本的的方形为5cm×2cm~10cm×3cm,其他 类型标本的方形为8cm×2cm~10cm×3cm,涂块不要掩盖特征地质现象,待阴干后,用红色防水笔 在涂块上填写标本编号,最后按附录G要求填写标本登记表。 9.4.1.2标本在入库前应逐一拍照。拍照时,标本、样品应置于与标本有强烈对比色差、弱反射的板 子上,放置标尺作为参照物,光线不足时应使用白色光源补光。
9.4.2.1标本未入指定库房前,应置于无漏水、无潮湿的房子内,标本堆放时在标本之间放置相应的 间隔物,不宜直接叠置堆放。现场放置不宜超过2个月。 9.4.2.2标本应及时运送入指定的标本库。标本入库时宜按编号依序摆放,不叠置,易风化破碎的标 本宜置于密封性好的样盒内。
10.1现场原始资料的抽样检查
1.1质量检查工作应随各项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进行及时开展。检查方式分编录小组自检、组门 项目组及项目承担单位抽检,检查比例见表1
表1野外原始资料的质量检查比例
10.1.2实地检查指在现场编录时的检查;室内检查时应对照标本、岩矿鉴定报告,检查编录内容的准 确性与齐全性。 10.1.3 提供质量检查的资料主要有: a) 原始地质编录表; 6) 素描图; c 音像资料; 标本登记表; e) 样品登记表; f) 送样登记表; g) 样品鉴定及测试报告; h) 标本; i) 质量、安全检查记录; i)阶段性综合工作总结。
1.3 提供质量检查的资料主要有 a) 原始地质编录表; b) 素描图; c) 音像资料; d) 标本登记表; e) 样品登记表; f) 送样登记表: g) 样品鉴定及测试报告; 标本; i) 质量、安全检查记录; i)阶段性综合工作总结。
招标投标DB43/T23552022
成果报告宜参照附录I规定执行。
A.1隧道编录层段编号
DB43/T23552022
A.1.1第1个字母代表隧道名称,取隧道工程名称的第一个汉学拼音的首学母。当不同隧道工程 名称存在字母重复则以里程从小到大为顺序,里程小的隧道取第一个汉字拼音的首字母,里程大 的隧道取第二个汉字拼音的首字母,以此类推。 A.1.2第2个字母代表隧道口位置,进口往出口方向开挖为J,出口往进口方向开挖为C;若采 用1个明洞开挖进入隧道主洞,明洞往进口方向开挖为M,往出口方向开挖为N;若采用1个斜井 或横洞开挖进入隧道主洞,往进口方向开挖为X,往出口方向开挖为V。 A.1.3第3个字母代表编录的帮壁方位,东帮壁为E,西帮壁为W,南帮壁为S,北帮壁为N。 A.1.4当一条隧道有多个斜井、横洞或明洞开挖进入隧道主洞的,在第1、2个字母之间增加 个数字,表示斜井或明洞的编号,并以隧道进口至出口为顺序(例如1、2、,等)。 示例: 天硚山隧道有2个斜井,其中1号斜井向进口方向开挖,编录南帮壁,其编录编号为T1XS
不同类型标本所用代号宜从表A.1中选取
表A.1标本类型对应代号
医院建设标准表A.2样品类型对应代号
DB43/T23552022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