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531-2022 高速公路热拌沥青混合料超薄磨耗层技术规范.pdf

  • DB45T 2531-2022 高速公路热拌沥青混合料超薄磨耗层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6.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2-04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薄磨耗层及黏结防水层的高黏高弹沥青应符合

    表3超薄磨耗层与黏结防水层用高黏高弹沥青技术要求

    表4黏结防水层用高黏高弹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3采用工厂化生产橡胶沥青和改性胶粉橡胶沥青时,或采用现场加工存储时间超过8h时,应 析软化点差。 9用于超薄磨耗层的沥青螺栓标准,宜补充开展紫外老化试验,老化试验后残留物应符合表1至表4中

    RTFOT(或TFOT)后残留物的技术要求。

    2.1粗集料应选用材质坚硬、耐磨耗的碎石加工,应具有较低的压碎值、磨耗值和较高的磨光 应符合表5中的规定。

    表6粗集料碎石规格要求

    7.2.3细集料应采用规格为S16(0mm

    细集料应采用规格为S16(0mm~3mm)的机制砂,且应符合表7及JTGF40的要求。

    DB45/T 25312022

    7.3.1填料应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强基性岩石等增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应保持干燥、洁净, 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不准许使用回收粉。 7.3.2矿粉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8的规定。

    7.4纤维 7.4.1必要时,热拌沥青混合料超薄磨耗层可添加纤维作为外掺剂,聚合物纤维的规格与技术要求应 符合表9与表10的规定

    7.4.1必要时,热拌沥青混合料超薄磨耗层可添加纤维作为外掺剂,聚合物纤维的规格与技术要求应 符合表9与表10的规定。

    表9聚合物纤维规格要

    表10聚合物纤维技术要求

    聚合物纤维的掺 根据混合料的技术要性能进行调惠 用于SMA混合料的木质素纤维掺量与指标应符合.JTGF40的要求。

    DB45/T 25312022

    表13SMA超薄磨耗层技术要求

    超薄磨耗层混合料车辙试件宜按现场压实度成型,应采用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和相对变形率 温性能评价,指标应符合表14的规定。

    表14超薄磨耗层高温性能要求

    表15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与试件渗水系数指标要求

    按JTG3450中T0961的方法检测构造深度,应

    8.3.1目标配合比设计宜在施工项目现场完成,包括确定目标级配曲线及其控制范围,并确定最佳油 石比。 8.3.2每档集料应进行不少于10次料堆取样和筛分的独立抽检,确定每档集料各个筛孔通过率的平均 值及其变异范围。 8.3.3根据8.2.1设计级配范围宜进行不少于3组混合料掺配,以此确定最佳级配及目标级配的上限 和下限,作为混合料生产过程中的级配波动范围

    8.3.4宜针对目标级配的上限、中值、下限,按照第8.2节中的相关规定验证混合料的各项技术指标, 下限或上限级配混合料的性能不满足要求时,应重新调整上下限范围,并规范各档集料的变异水平。 8.3.5在验证过程中,应先分别通过试验确定上限、中、下限级配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其中油石比 应不少于5个,每个油石比成型不少于4个平行试件。 3.3.6宜按中值级配曲线试验确定的油石比作为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 8.3.7目标配合比设计过程中如发现原材料的级配不能满足要求,应及时通知碎石场,调整筛孔的孔 全。 8.3.8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冷料仓数量,使各个料仓的进料速度均衡

    8.4.1生产配合比设计应在施工项目现场完成,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8.4.1 a)拌和设备的调试以及拌和设备喷油精度的检测; b)混合料热料仓比例的确定以及生产油石比的初步确定: c)混合料性能验证。 8.4.2宜采用燃烧法检测混合料生产过程中的油石比和矿料级配,并应按照下列规定绘制混合料油石 比和矿料级配的标定曲线: a 按照目标配合比确定的中值级配曲线掺配混合料,并以目标配合比确定的最佳油石比为中心, 选定5个油石比进行拌和,作为标定试验样本; b) 每个油石比应不少于2次平行试验,平行试验的油石比误差不应大于0.2%,取平均值作为试 验结果,否则重新试验: C 将燃烧试验后的集料进行筛分,并进行统计计算,得到燃烧后混合料的平均级配曲线,与目 标配合比的中值级配曲线进行对比,得出混合料各个筛孔通过率的偏差,作为混合料燃烧试 验的级配修正值。 8.4.3应根据混合料的级配类型选择拌和设备热料仓及筛网尺寸,并符合下列规定: a) 最小筛网尺寸宜为3mm~4mm,最大筛网尺寸应与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相匹配; b 充分使用混合料的料仓,生产公称最大粒径大于9.5mm的混合料时,应配备不少于4个热料 仓。 8.4.4 生产配合比试验中应按以下步骤初步确定热料仓比例: a 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冷料仓比例上料,分别进行各个热料仓的筛分,每次筛分应独立抽取 两个样本进行试验,取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b 按设定的冷料仓比例连续上料10min15min,使集料自然存储到各个热料仓,然后计算各个 热料仓的比例,该比例作为该拌和设备热料仓的均衡系数: 按热料仓筛分结果及目标级配中值曲线,确定各个热料仓比例,该比例应尽量接近拌和设备 的均衡系数,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溢料数量和等料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d 当热料仓比例与均衡系数相差较大时,在满足技术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可重复8.3设计步骤, 重新设计混合料的目标级配; e 根据确定的热料仓比例进行混合料仓筛分,此时不宜添加矿粉等填料,每盘混合料仓的质量 应不低于正常生产时的50%; 混合料仓筛分结果的公称最大粒径、4.75mm等关键筛孔的通过率与目标级配中值曲线相差应 不大于1%(绝对值)。如不满足要求,应香找原因,直至满足要求:

    DB45/T 25312022

    8.5生产配合比验证与试拌试铺

    料仓筛分和混合料仓筛分时,拌和设备应按正 置,按规定设定除尘能力

    a 裂缝宽度小于3mm,横向及纵向裂缝仅存在于表面层尚未向下发展贯穿至中、下面层时,可 不做处理直接加铺超薄磨耗层结构; b 裂缝宽度介于3mm~5mm,横向及纵向裂缝出现在整个沥青面层或基层表面时,应采用热沥青 或其他修补材料灌缝,其上铺筑玻璃纤维格栅之后再加铺超薄磨耗层结构; 裂缝宽度大于5mm,横向及纵向裂缝较宽、裂缝已上下贯穿整个沥青面层和基层时,应以裂 缝为中心向两侧各扩展0.1m,向下铣刨至路面完好、无裂缝为止;铣刨范围内采用水泥混凝 土+沥青混凝土修补处理至现有路面标高,其上再加铺超薄磨耗层结构: d) 网裂、龟裂较轻微时,应采用热沥青灌缝,加铺玻璃纤维格栅之后再加铺超薄磨耗层结构: e 浅层坑洞病害应采取扩洞修补的方式进行处理,单一坑洞的填补范围为沿原坑洞轮廓包络线 同前、后、左、右各扩展0.2Ⅲ,向下铣刨该范围内的路面直至路面完好、无掉粒现象为止; 深度小于10mm的轻微车辙,可不做处理直接加铺超薄磨耗层结构: g 深度为10mm20mm的中度车辙,应将车辙病害处的表面层铣刨重铺,其上再加铺超薄磨耗 层结构。 2 黏结防水层采用热沥青和碎石组成时,施工前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施工准备: a 撤铺碎石宜进行筛分,保证碎石的单一粒径,粒径应与超薄磨耗层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相四 配,超粒径碎石含量不应超过10%; b 碎石宜经拌和设备除尘、加热,现场撒铺时碎石温度不应低于80℃; C 正式洒布前应按照设计沥青洒布量及碎石撒铺量进行试酒,确定车速、料斗倾角以及对应的 母平米碎石质量等参数。 3 超薄磨耗层施工前,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施工准备: 黏结防水层采用热沥青与碎石组成时,不应出现碎石重叠、漏撒以及沥青漏洒现象; b 黏结防水层采用高黏高弹乳化沥青时,不应出现漏撒,应待完全破乳或表干后进行铺筑施工; 黏结防水层施工后应尽快安排沥青混合料的铺筑施工,间隔时间不宜超过24h,其间应临时 封团交通,避免黏结层的二次污染,

    9.2.1黏结防水层采用热沥青和碎石组成时,施工宜采用专用分离式碎石撒铺车和沥青洒布车。沥青 洒布车与碎石撒铺车的数量比例应为1:2,碎石满铺率应为60%~70%。 9.2.2在沥青洒布和碎石撒铺过程中,车辆应保持匀速行驶,洒布均匀。 9.2.3热酒布沥青宜使用SBS改性沥青、橡胶沥青、高黏高弹沥青或高黏高弹乳化沥青,其洒布量宜 按照下列要求 a) SBS改性沥青建议酒洒布量范围为1.2kg/m~1.6kg/m: 橡胶沥青建议酒布量范围为1.2kg/m~1.8kg/m: 高黏高弹沥青建议洒布量范围为1.4kg/m~2.0kg/m; 高黏高弹乳化沥青建议洒布量范围为0.4kg/m~0.6kg/m; e 黏结防水层沥青洒布量设计根据原路面沥青油膜、细集料损失严重程度,并在9.2.3建议范 围内确定。 9.2.4黏结防水层的沥青洒布量误差应控制在设计酒洒布量的土0.2kg/m范围内,碎石撒铺量误差应在 设计撒铺量的土0.4kg/m范围内。

    9.2.1黏结防水层采用热沥青和碎石组成时,施工宜采用专用分离式碎石撒铺车和沥青酒布车。沥青 洒布车与碎石撒铺车的数量比例应为1:2,碎石满铺率应为60%~70%。 9.2.2在沥青洒布和碎石撒铺过程中,车辆应保持匀速行驶,洒布均匀。 9.2.3热酒布沥青宜使用SBS改性沥青、橡胶沥青、高黏高弹沥青或高黏高弹乳化沥青,其洒布量宜 按照下列要求 a SBS改性沥青建议洒布量范围为1.2kg/m~1.6kg/m; 橡胶沥青建议酒布量范围为1.2kg/m~1.8kg/m: 高黏高弹沥青建议酒布量范围为1.4kg/㎡~2.0kg/m; 高黏高弹乳化沥青建议酒布量范围为0.4kg/m~0.6kg/m; e 黏结防水层沥青洒布量设计根据原路面沥青油膜、细集料损失严重程度,并在9.2.3建议范 围内确定。 9.2.4黏结防水层的沥青洒布量误差应控制在设计洒布量的土0.2kg/m范围内,碎石撒铺量误差应在 设计撒铺量的土0.4kg/m范围内。

    设计撒铺量的土0.4kg/m范围内

    DB45/T 25312022

    a)在横向接头的位置,再次施工时既要与前次施工紧密衔接,同时也要避免与前次施工断面重 叠,可在每次横向接头酒布前采用油毛毡或铁皮沿接头边缘将已酒布的路段遮挡覆盖住,然 后再进行施工: b)在纵向接头的位置,应准确把握洒布车的行驶轨迹,确保两条行驶轨迹间的位置不存在漏酒。 9.2.6在靠近路缘石和边缘0.2m的宽度范围内,可不撒碎石。 9.2.7碎石撒铺后,宜采用轻型胶轮压路机,往返碾压1~2遍成型。 9.2.8沥青洒布车洒布完成后,应采用气吹、柴油清洗等方式对沥青洒布车的沥青管道、沥青泵、喷 头、过滤网等设备进行彻底清理。

    9.3混合料拌和与运输

    9.3.1超薄磨耗层应采用间歇式拌和站拌制。 9.3.2拌和站应有二级除尘装置,二级除尘部分废弃。对因除尘造成的粉料损失应补充等量的新矿粉 9.3.3如需添加水泥时,宜增加粉料仓;或采用专用管线和螺旋输送器,经称量后直接投入拌和锅。 9.3.4拌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以沥青均匀裹覆集料为度。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50s 60S,十拌时间应不少于10S。 9.3.5间歇式拌和站宜备有保温性能好的成品储料仓,储存过程中混合料温降不应大于5℃,且不能 有沥青滴漏。 9.3.6超薄磨耗层的拌和温度应满足表16的要求,冬季气温较低时混合料生产宜取上限温度

    表16超薄磨耗层的拌和温度要求

    9.3.7应逐盘采集生产数据,包括各个热料仓集料、填料、沥青和采用干拌工艺时废胎胶粉重量及拌 和时间,拌和时间应精确到秒。 9.3.8应根据运距、拌和效率、工程量等因素配备足够数量的沥青混合料运料车。 9.3.9运料车每次使用前后应清扫干净,在车厢板上涂一薄层防止沥青黏结的隔离剂或防粘剂,但不 准许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 9.3.10运料车装料中应分“前、后、中”三次前后移动,分步分层装料减少离析。 9.3.11 运料车运输、等待及卸料过程中应覆盖保温,直至全部倒入摊铺机。 9.3.12 运料车不准许在已施工的下承层路段上急刹车、急弯掉头等。 9.3.13 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等候的运料车宜多于5辆后,方可开始摊铺。 9.3.14 现场应设专人指挥运料车就位,配合摊铺机卸料。 9.3.15有条件时可采用沥青混合料转运车配合摊铺机使用

    9.4.1摊铺前,应对下承层进行全面检查与处理, 清除施工断面上的污染物等, 9.4.2应使用带有自动找平功能的履带式摊铺机进行摊铺。在开始摊铺沥青混合料前1h,应加热摊铺 机的熨平板,温度不低于100℃

    宽度宜不大于0.3m。 9.4.4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应在摊铺机前0.1m~0.3m处停住,空档等候,再由摊铺机前进顶住运料车, 运料车边前进边缓慢卸料,避免料车撞击摊铺机。 9.4.5摊铺机应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应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 9.4.6摊铺机的摊铺速度应根据拌和机的产能、施工机械、施工温度等情况确定,摊铺速度宜控制在 1m/min~3m/min之间。当发现混合料出现明显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 9.4.7宜根据层位选择适宜的摊铺机找平方式。 9.4.8沥青混合料摊铺时摊铺机螺旋布料器应匀速、缓慢的旋转,料位高度宜不高于叶片顶面。 9.4.9最低气温应不低于15℃,每天施工开始阶段宜采用较高温度的混合料。最低摊铺温度应根据铺 筑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选用,不应低于表17的要求。 9.4.10松铺系数应通过试验路段的试铺、试压确定。

    宽度宜不大于0.3m

    表17超薄磨耗层的最低摊铺温度

    9.4.11超薄磨耗层初压温度不宜低于155℃,复压温度不宜低于140℃,终压的结束温度不宜低于 100℃。 9.4.12初压应紧跟摊铺机后进行,并保持较短的初压区长度,以尽快使表面压实,减少热量散失。初 压的压路机应紧跟摊铺机,间距应不大于2m。每台压路机横向碾压的错轮宽度宜不大于压路机碾压宽 变的1/3。 9.4.13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进行,且不应随意停顿。 9.4.14AC超薄磨耗层复压第1遍可采用胶轮压路机,之后应采用钢轮压路机碾压2~4遍并采用“高 频、低振”的模式进行压实。 9.4.15复压结束后,应由施工人员用3m直尺检测路面的平整度,结合终压及时修补,以保证良好的 平整度。 9.4.16终压应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 9.4.17碾压过程中,应有专人指挥,负责碾压各个阶段的衔接。压路机的碾压路线及方向不应突然改 变。碾压区的长度应大体稳定,两端的折返位置应随摊铺机前进而推进,不同车道折返位置不应在同 断面位置

    10.1原材料质量管理

    10.1.1原材料进场时应按“批”进行全套指标检测。 10.1.2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原材料项目与频次应按照表18进行检测,且技术指标应 满足7.1至7.4要求。

    DB45/T 25312022

    表18施工过程原材料检测项目与频次

    10. 2 过程控制

    1超薄磨耗层生产时,沥青混合料拌和厂应按表19规定的项目、频率,检测沥青混合料的质量

    19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拌和厂的质量控制要

    10.2.2超薄磨耗层沥青路面铺筑过程中应随时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的内容、频率及要求应符合表20

    超薄磨耗层沥青路面铺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

    DB45/T 25312022

    表21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铺筑完成后的质量检验

    表22黏结防水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

    10.2.5路面的外观、接缝、宽度、纵断面高程、横坡等验收标准与现行有关的沥青路面施工 中的要求一致。

    10.2.5路面的外观、接缝、宽度、纵断面高程、横坡等验收标准与现行有关的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中的要求一致。

    10.3.1交工验收质量检查与验收要求应符合JTGF40的规定。 10.3.2抗滑性能采用横向力系数和构造深度进行评价,应满足表23的要求。

    0.3.1交工验收质量检查与验收要求应符合JTGF40的规定。

    表23沥青路面验收抗滑技术要求

    DB45/T 25312022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方法

    A.1.1本方法为粗集料断级配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方法, A.1.2本方法适用于密实型沥青混合料设计,也适用于开级配型沥青混合料的设计。

    A.2.1级配曲线设计内容包括:确定关键筛孔、确定关键筛孔对应通过率以及确定关键筛孔间级配曲 线的函数形式,并计算获得各筛孔的通过率。 A.2.2关键筛孔包括:公称最大粒径筛孔、粗细集料分界筛孔以及0.075mm筛孔。 A.2.3根据所设计沥青混合料的使用功能需求,依据经验选择对应于各关键筛孔的通过率。 A.2.4关键筛孔间级配曲线的函数形式可选择幂函数模型、指数函数模型或对数函数模型: a)幂函数模型如式(A.1)

    式中: y——各粒径的通过率(%); X—各粒径的孔径,单位为毫米(mm); a、b为根据待定参数。 b)指数函数模型如式(A.2)

    各粒径的通过率(%); 各粒径的孔径,单位为毫米(mm)

    y = axb ....

    A.2.5根据关键筛孔通过率和关键筛孔间级配曲线形式,确定级配曲线的特征参数,并计算各中间筛 孔的通过率,形成完整的级配曲线

    B.1超薄磨耗层最佳油石比确定方法

    附 录 B (资料性)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确定示例

    3.1.1确定协调抗变形能力和抗车辙能力关键的控制点一 一油石比第一控制点OAC1。 B.1.2最紧密嵌挤状态下油石比是协调抗变形能力和抗车辙能力的关键控制点,因此选取矿料间隙率V MA最小时的油石比作为第一控制点OAC1,以协调抗变形能力和抗车辙能力。 B.1.3矿料间隙率VMA与油石比关系曲线见图B.1。

    图B.1矿料间隙率VMA与油石比关系曲线

    B.1.6析漏损失率与油石比关系曲线见图B

    斤漏损失率与油石比关系

    DB45/T 25312022

    B.1.8随着油石比的增加,沥青混合料的抗滑能力会逐渐衰减,当油石比超过某一数值时,表征长期 抗滑能力的构造深度残留率指标会减小至70%以下而不满足相关要求。因此,本文件以满足长期抗滑性 能要求的最高沥青含量作为第三控制点OAC3,据此控制超薄磨耗层的抗滑性能耐久性。 B.1.9构造深度残留率与油石比关系曲线见图B.3。

    图B.3构造深度残留率与油石比关系曲线

    10综合混合料的骨架结构、变形适应性、施工和易性和长期抗滑性能,确定超薄磨耗层最佳油 (OAC1+ OAC2+ OAC3)/3。

    B.2. 2确定油石比第一控制点OACI

    A样沥青混凝土超薄磨耗层马歇尔击实试验结果(密度、空隙率、矿料间隙率、沥青饱 度)见图 B. 4;

    图B.4A样沥青混凝土超薄磨耗层马歇尔击实记

    3)由上述图表可以计算得到A样沥青混凝土在最紧密嵌挤状态下所对应的油石比0AC1为 6.79% B样沥青马歇尔击实试验: 1)B样沥青马歇尔击实试验结果见表B.2

    表B.2B样沥青马歇尔击实试验结果

    2)B样沥青混凝土超薄磨耗层马歇尔击实试验结果(密度、空隙率、矿料间隙率、沥青饱和 度)见图B.5

    2)B样沥青混凝土超薄磨耗层马歇尔击实试验结果(密度、空隙率、矿料间隙率、沥青饱和 度)见图B.5

    DB45/T 25312022

    B样沥青混凝土超薄磨耗层马歇尔击实试验结果

    3)由上述图表可以计算得到B样沥青混凝土在最紧密嵌挤状态下所对应的油石比0AC1为 6.64%

    3)由上述图表可以计算得到B样沥青混凝土在最紧密嵌挤状态下所对应的油石比 6.64%。

    B.2.3确定油石比第二控制点0AC2

    土方机械标准规范范本A、B两种沥青的混合料析漏试验结果见表B.3。

    表B.3A样、B样沥青混凝士超薄磨耗层析漏试验数据

    B.2.3.2A样、B样沥青混凝土超薄磨耗层析漏试验结果见图B.6。

    图B.6A样(左)、B样(右)沥青混凝土超薄磨耗层析漏试验结果

    B.2.4确定油石比第三控制点0AC3

    3.2.4.1本义件根据构造深度耐久性评价方法确定油右比的第三控制点0AC3,该评价方法的基本步骤 是: 首先采用标准马歇尔击实试件,检测其构造深度DS1; b 然后采用专用的夹具对其进行一定条件下的轮碾试验,试验结束后沿轮迹带将试件切割成矩 形,测量其构造深度水平DS2 C 最后采用轮碾试验前后试件的构造深度变化情况,即混合料构造深度的残留率DST=DS2/DS1 来反映在荷载作用下混合料表面构造深度衰减的情况,即混合料构造深度的耐久性。 B.2.4.2马歇尔击实试件构造深度测试见图B.7。

    B.2.4.3采用上述方法开展A、B两种沥青混合料的构造深度耐久性评价。

    包装标准2.4.3采用上述方法开展A、B两种沥青混合料的构造深度耐久性评价。 2.4.4油石比一构造深度残留率曲线见图B.8。

    图B.7构造深度耐久性试验专用夹具及轮碾试验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