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1383-2018 岩溶洼地 排水系统设计指南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图4消能池部面示意图
DB52/T 13832018
6底部积水池与底部沉砂池设计
6.1底部沉砂池(见图7)内侧与底部积水池(见图6)连接,底部沉砂池外侧与排水隧道连接。 6.2底部沉砂池与底部积水池连接处设置进水拦渣格栅。 6.3底部沉砂池与排水隧道连接处设置消能阻沙台,消能阻沙台高度为排水隧道高度的20%~30% 6.4底部积水池布设于岩溶洼地底部,为环形构造,无顶盖半地上类型。 6.5底部积水池底面设不小于1.5%的排水坡度。 6.6底部积水池壁板与底板厚度不小于20cm。
6.1底部沉砂池(见图7)内侧与底部积水池(见图6)连接,底部沉砂池外侧与排水隧道连接, 3.2底部沉砂池与底部积水池连接处设置进水拦渣格栅。 6.3底部沉砂池与排水隧道连接处设置消能阻沙台装修施工组织设计 ,消能阻沙台高度为排水隧道高度的20%~30% 6.4底部积水池布设于岩溶洼地底部,为环形构造,无顶盖半地上类型。 6.5底部积水池底面设不小于1.5%的排水坡度。 6.6底部积水池壁板与底板厚度不小于20cm
DB52/T13832018
6.7底部沉砂池为矩形有盖水池。
紧固件标准图6底部积水池平面布置图
图7底部沉砂池剖面示
6.7底部沉砂池为矩形有盖水池。 6.8底部沉砂池池壁及池底厚度不小于40cm。 6.9当底部积水池及底部沉砂池承受上层滞水浮力时,抗浮稳定性应满足(8)式要求。
6.7底部沉砂池为矩形有盖水池。
G一一抗浮力,为水池自重、基底以上的覆盖土总重量之和,单位为千牛(kN); F一一浮力,单位为千牛(kN); Ks一一稳定性抗力系数,取1.05。 6.10底部积水池及底部沉砂池地基满足积水池结构自重及满水极限状态下的承载力和变形量需求。 6.11底部积水池及底部沉砂池高度满足设计洪峰流量水位,并预留一定的安全高度。
6.10底部积水池及底部沉砂池地基满足积水池结构自重及满水极限状态下的承载力和变形量需求。 6.11底部积水池及底部沉砂池高度满足设计洪峰流量水位,并预留一定的安全高度。
7.1排水隧道进水口与底部消能池连接评定标准,出口与临近洼地或沟谷连接。 7.2排水隧道线路设计应根据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工程布置、运输条件等各种因素,通过技术经济 比较选定。
DB52/T13832018
7.4排水隧道洞门的设计根据洞口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结合洞口地段排水要求,按照“早进洞、晚出 洞”的原则,尽量采用小开挖的进洞方案,减少洞口边坡、仰坡的开挖,保证岩(土)体的稳定性,尽 可能保持原地形的绿色植被坡面。 7.5排水隧道横断面设计根据所在洼地设计洪峰流量值决定,并考虑一定的安全高度,隧道断面设计 按(9)~(13)式计算。
....- 相关专题: 排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