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185-2021 污水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参数进行实地连续测量,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原生污水水源热泵系统需测量原生污水水温、流量、流 速、水位、水质及其变化规律,应测量夏季最热月和冬季最冷月至 少15天的逐时参数。污水水质监测内容及检测方法应按本规程 附录B执行; 2再生水水源热泵系统应通过污水处理厂获得全年再生水 水温、流量、水质等数据,数据采集周期不宜少于2年。污水处理 厂不能提供再生水水质监测数据时,水质检测内容及检测方法应 按本规程附录B执行。 3污水源热泵系统的污水水温,最热月平均值不宜大于 28℃,最冷月平均值不宜小于10℃ 3.3污水管线与热泵机房规划 3.3.1污水源热泵污水取、退水管线规划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 要求。 3.3.2 污水管线工程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污水取、退水管线位置以及埋深,污水管道的材质及规 格; 2污水取、退水管线穿越地下障碍物的方案及措施; 3污水取、退水点的适宜位置等
3.3.3污水源热泵机房位置应结合工程投资及运行
3污水源热泵机房位置应结合工程投资及运行费用,经技 济分析后确定,同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靠近负荷中心; 2利于污水的取水、退水及城市管理与运行维护; 3 供热半径不宜大于3.0km,供冷半径不宜大于1
4污水取、退水系统 4.1一般规定 4.1.1污水源热泵系统的污水类型、取水量、取水点位置、取水 方式、退水点位置、退水方式、退水压力等不得影响城市排水设施 的安全运行,并应符合相关的管理规定。 4.1.2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取、退水系统形式应根据污水换热系 统要求、污水输送方式、污水管线与污水源热泵机房的位置等因 素综合确定。 4.1.3污水源热泵系统的污水取水量应根据计算确定。在设计 前必须对污水取水系统的流量、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调研 和预测,实测污水流量应满足最大污水需求量的125%的要求。 4.1.4原生污水及污水处理厂出水的取水系统,应设置污水集 水池,使污水通过重力自流到污水集水池,再经污水泵输送至机 房内换热机组。污水集水池及污水取水泵房的设置应满足下列 要求: 污水集水池及污水取水泵房宜靠近取水点并统一建设; 2污水集水池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单台最大污水取水泵 5min的流量; 3污水集水池的进水应设置拦污栅,并应采取措施避免清 污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污水集水池应采用封闭式构造,并设置通气管直通室外 大气,通气管位置不应影响人员活动 4.1.5再生水的取水系统,宜设置污水集水池。当不影响再生
体检标准前必须对污水取水系统的流量、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
水系统安全运行并征得管理部门的同意时,可不设置污水集 池,直接从管道取水。
4.1.6原生污水、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污水源热泵系统的退水方 式在符合管理部门规定的同时,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1原生污水应设置退水管道排至取水点下游,不应就近排 人污水管道; 2 污水处理厂出水宜设置退水管道排至取水点下游,不宜 排至雨水管道或其它水体: 3再生水系统的退水方式,应根据再生水用户的使用要求 确定。当退水返回原再生水管道下游时,不应对再生水管道压力 分布及流量分配产生影响。
4.3.1污水取水泵宜采用变频控制调速泵,且应设置在专用 水泵房内,
4.3.2污水取水泵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1总台数不应少于2台,且应设备用泵; 2流量与扬程应根据设计工况下最大污水取水量和污水取 水、退水系统水阻力确定,且应考虑防阻设备的反冲洗旁泄流量; 3单台泵在最大与最小流量范围内能安全、平稳、高效运 行; 4 在设计运行工况区间内应有较高的效率。 4.3.3污水取水泵扬程应根据污水系统经水力计算后确定。
4.3.4污水取水泵应根据工艺要求选择自吸式或自灌式污力
泵,宜采用绞刀式污水泵或大流道污水泵。并应根据污水类型的 不同,满足以下要求: 1 取用原生污水时,污水取水泵应采用潜水泵或自灌式污 水泵; 2取用污水处理厂出水或再生水时,污水取水泵宜采用潜 水泵、自灌式污水泵和自吸式污水泵等。 4.3.5污水取水泵吸人口不应设置底阀,出口应设置止回阀以 及关断阀门
4.4污水取、退水管线
4.4.1污水的取、退水管线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室列 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的规定。
4.4.1污水的取、退水管线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室夕
4.4.2污水取、退水管线不应过长,应尽量减少阀门等管路 件。
4.4.3污水取水口应设置在污水干管或污水集
下,取水口距离污水取水设施底板不宜小于500mm,且应防止吸 入底部泥沙或水面杂物, 4.4.4当采用重力流管线取水时,宜在取水口设置阀门井,并设 冲洗装置。
4.4.5在有压污水管上取水时,取水口的孔口面积不应小于
污水取、退水管线为重力流时,设计充满度下的流速不应小于 0.6m/s;污水取、退水主管为压力流时的管径不宜小于150mm,重大 流时的管径不宜小于300mm。
4.4.7污水取、退水管道宜采用离心球墨铸铁管,也可采用经区
腐处理的焊接钢管、水泥管、PE管及其它内壁光滑、耐腐蚀、耐庄 性能满足工程要求的管材。
5.1.5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污水管路、中间传热介质
5.2.2污水换热器可选用壳管式、宽流道式及其它不易堵塞
5.2.3采用壳管式换热器时,污水宜流经管程,中间传热介质 经壳程,换热管管径不宜小于25mm。 5.2.4原生污水采用宽流道式换热器时,污水侧流道高度不宜 小于80mm。
表5.3.1污水源热泵系统运行参数
5.3.2污水源热泵机组容量与数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污水源热泵系统为单体建筑供热(制冷)且无蓄能时,其 机组总容量应按照逐时热(冷)负荷确定,且不应另作附加:在设 计条件下所选择污水源热泵机组的总装机容量与负荷最大值的 比值不应超过1.1。 2污水源热泵系统为多个建筑供热(制冷)且无蓄能时,其 机组总容量应按照所有建筑逐时热(冷)负荷之和最大值确定。 3当污水源热泵系统设有蓄能系统时,单台污水源热泵机 组容量及污水源热泵机组台数应根据蓄能运行策略确定
表5.3.4污水源热泵机组额定工况制冷(制热)性能系数(COPc/COPH)制冷性能系数COPc压缩机名义制冷制热性能项目类型(热)量(kW)寒冷地区夏热冬冷系数COPH地区CC≤1504.704.8042.电150
11635.505.604.4动热CC≤11635.205.30泵离心式1163 21105.805.90热力吸收式CC >11601.20热泵注:1.变频螺杆式热泵机组的COP不得低于表中限值的95%;2.变频离心式热泵机组的COP。不得低于表中限值的93%5.3.5电力驱动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系数(IPLV)及全年综合性能系数(ACOP)不应低于表5.3.5的要求。表5.3.5电力驱动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及全年综合性能系数制冷综合部分负荷压缩机名义制冷性能系数 IPLV全年综合性能类型量(kW)夏热冬冷系数ACOP寒冷地区地区CC≤1504.65.455.55150 11636.206.305.0CC≤11635.355.45离心式1163 21106.106.20注:1.变频螺杆式电驱动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的IPLV不应低于表中限值的1.15倍;2.变频离心式电驱动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的IPLV不应低于表中限值的1.3倍14 5.4中间传热介质5.4.1污水源热泵系统中间传热介质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安全环保,弱腐蚀性;2冰点宜比设计最低运行水温低3℃~5℃;3良好的传热特性,较低的运动粘度:4易于购买、运输和储藏,5.4.2污水源热泵系统中间传热介质系统设计参数可按表5.42确定。表5.4.2中间传热介质系统设计参数【供热工况中间传热介质设计温差(℃)污水取水温度(℃)原生污水水源热泵系统再生水水源热泵系统10 13~44 ~5114~55 ~6125~66 ~713人6~77~8[147~88~9899 ~ 10169 ~ 1010制冷工况中间传热介质设计温差(℃)污水取水温度(℃)原生污水水源热泵系统再生水水源热泵系统22 10 ~ 1111 ~ 1223X9 ~ 1010 ~ 1124 8 ~99 ~ 10257~88~9266 ~77 ~827 5 ~66 ~7284 ~ 55 ~ 615
5.4.3污水源热泵系统中间传热介质循环泵的扬程及流量应根 据计算确定,并设置可靠的自动定压及补液装置。 5.4.4中间传热介质存在结冻可能时,应添加防冻剂。 5.4.5与中间传热介质(防冻剂)接触的管道及阀门等部件不应 采用含锌材料制作。
6机房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污水源热泵机房设计,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及其它现行标准、规范关于消防安全的规定 6.1.2污水源热泵机房工艺及机电系统设计应满足《建筑机电 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的规定。 X 6.1.3污水取水泵房的建筑、工艺及机电系统设计可参照污水 源热泵机房换热间的相关要求。 建筑 6.2.1污水源热泵机房宜分为污水源热泵机组间、换热间、变配 电间和控制间等区域。 6.2.2 原生污水源热泵机房内应设置独立的原生污水换热间。 6.2.3污水源热泵机组间宜靠近变配电间。当与变配电间贴建 时,其隔墙应考虑防水措施 6.2.4污水源热泵机房及污水取水泵房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设备 运输和检修的空间。 6.2.5应采取隔声和吸声等措施,减少污水源热泵机组和各种 水泵等对周边建筑的噪声影响。
6.3.2电力驱动蒸汽压缩式污水源热泵机组间应设置机机
及事故通风装置,平时通风换气量不应小于6次/h,事故通风 气量不应小于12次/h。
量不应小于6次/h,换热器保养操作通风及事故通风换气量不应 小于12次/h,且应设置可与事故通风机联动的可燃气体报警装 置。事故通风机应为防爆风机
6.3.4污水源热泵机房的人员办公区域应设置空调系统或供联
耗电输热比EHR或耗电输冷比ECR,并应标注在施工图的设计 说明中。EHR 或 ECR 应根据系统服务的建筑类型满足现行居住 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4.污水源热泵机房生活用水应采用市政自来水,水质应液 足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工艺月 水宜采用市政自来水,或其他可靠水源,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 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标准》GB/T29044的要求。
6.4.2污水源热泵机房给水量应按工艺系统补水量和生活
.4.2污水源热泵机房给水量应按, ·艺系统补水量和生活用水 量之和确定,同时应按用户侧系统管网水容量校核系统初次充水 时间,充水时间不宜大于12h。 6.4.3用于污水源热泵系统补水的市政自来水管道上应设置倒 流防止器或空气隔断等可靠的防回流污染措施。 6.4.4污水源热泵机房内应设置排水设施,宜采用排水沟加镂 空篦盖形式。排水沟布置应结合设备位置及排水出口等综合考 虑。原生污水换热间应单独设置排水沟。 6.4.5地下污水源热泵机房的排水应单独设置集水坑和潜污 泵,将污、废水直接排至室外污水检查井,且应满足下列要求: 1每个集水坑内设置1台潜污泵时,应设置备用泵;当集水 坑内设置有2台或2 台以上潜污泵时,可不设置备用泵; 2收集污水的集水坑应盖严密封,并应设置直接通向室外 的通气管; 3集水坑的有效容积不宜小于最大+台潜污泵5min的出 水量,且潜污泵每小时启动次数不宜超过6次。 6.4.6地下污水源热泵机房设有露天楼梯、设备吊装孔等开口 部位时,应设置可靠的雨水排水和防雨水倒灌措施;开口部位应 设置集水坑及潜污泵,将雨水直接排至室外雨水检查井,且应满 足下列要求:人 【1开口部位雨水设计排水量应按不低于50年暴雨重现期 计算; 2每个集水坑内设置1台潜污泵时,应设置备用泵,当集水 坑内设置有2台或2台以上潜污泵时,可不设置备用泵; 3集水坑的有效容积不宜小于最大一台潜污泵5min的出 水量,且潜污泵每小时启动次数不宜超过6次。
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GB51348的规定;当污水源热泵机房为区域性供热(制冷)站时 负荷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6.5.2变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20kV及以7
所设计规范》GB50053的相关规定。污水源热泵系统配电间或型 电间应设置专用计量柜,装设供计量用的专用电压互感器和电济 互感器。
6.5.4热泵机组供电电压级别应结合单台热泵机组的装机
6.5.5照明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6.5.6污水源热泵机房防雷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特 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 范》GB 50343等规范的规定。
信息系统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系统。污水源热泵机组间、捷
6.5.10当污水源热泵机房存在爆炸性气体环境时,木
设置可燃气体泄漏检测和报警装置,并应与事故通风系统联动 电气设备及电气线路的设计与安装、接地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规定。
电气设备及电气线路的设计与安装、接地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规定。 6.6计量、监测与控制 6.6.1污水源热泵机房的供热、制冷总管道上应设置热(冷)量 计量装置。 6.6.2污水源热泵机房应对照明插座、动力、空调、控制室用电 等电量设置分项计量装置。冷热源系统的循环水泵耗电量宜单 独计量。 6.6.3污水源热泵补水系统和生活用水系统应设置计量水表。 6.6.4为实现污水源热泵机房内工艺设备的安全、高效自动运 行,应设置监测与控制系统。 6.6.5污水源热泵系统监测与控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污水源热泵系统能效: 污水源热泵系统供热(制冷)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监测; 污水源热泵系统电耗的瞬时值和累计值监测; 污水源热泵系统供热(制冷)模式的切换: 5 污水源热泵系统出水温度设定; 6 污水源热泵系统污水侧取、退水温度、流量监测; 7 污水取水设施水位监测; 8间接换热式系统中间传热介质的温度、流量、压力监测; 9污水源热泵机组运行数据(运行电流、进出水温度、冷媒 压力、故障信息)监测: 10污水源热泵机组启停控制、出水温度控制:
6. 6 计量、监测与控制
6.6.4为实现污水源热泵机房内工艺设备的安全、高效自动过
11用户侧水系统供回水温度、流量、压力监测; 12污水取水泵、中间传热介质循环泵、末端水系统循环水 泵的启停、频率控制及状态监测; 13污水取水系统防阻设备压差监测及报警; 14辅助热源设备的启停控制和状态监测; 15污水源热泵机房内制冷剂浓度监测; 标准 16室外温湿度监测等。 6.6.6J 应加强对污水源的监测和控制,保证污水源热泵系统稳 定运行,降低对城区排水安全的影响和所带来的环境风险。 6.7、绝热与保温 6.7.1污水源热泵末端水系统管道及设备应采取绝热保温措 施,保温层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1保温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 则》GB/T 8175 中经济厚度进行计算; 2供热和供冷合用管道时,保温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中经济厚度和防止表面 结露的保冷厚度进行计算,并取最大值; ,管道和支、吊架接触处,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应采取防止 热桥的措施; 4采用闭孔材料保温时,外表面应设保护层;供冷采用非闭 孔材料时,外表面应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 6.7.2污水管道、中间传热介质管道及设备宜采取保温和防结 霞拱施
7.2/设备安装 污水源热泵机组、换热器、管道、附属设备、管道附件、电 气设备及电气配件的型号、规格和技术参数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7.2.2污水源热泵机组的各项严密性试验和试运行的技术数 据,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组装式机组和现场充注制冷剂 的机组,必须进行吹污、气密性试验、真空试验和充注制冷剂检漏 试验,其相应技术数据必须符合产品技术文件和有关现行国家标 准、规范的规定。
7.2.3污水源热泵机组单机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械
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和《制冷设备、空 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的相关规定
7.3.1电气系统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的有关规定, 7.3.2监测与控制、通信、安防等系统施工应符合照现行国家标 准《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50093和《智能建 7.4管道施工 7.4.1管道、管道附件及附属设备的安装、检验均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 及《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 的要求。 7.4.2在市政道路上敷设的管道,宜采用人工顶管或非开挖定 向钻技术施工,并需获得相关市政部门的施工许可证;在建筑红 线内敷设管道,可采用沟槽开挖技术施工。 7.4.3当室外管线较多、施工时遇到管线交叉时,应遵循以下避 让原则: 压力管道避让重力流管道; 新建管道避让已建管道; 2 3 小管径管道避让大管径管道; 4 临时性管道避让永久性管道; 5生活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交叉时,给水管道应敷设在污水管 道上方,且无接口重叠,并应保证给水管道上的覆土大于700mm。当 给水管确实需要从污水管下方通过时,应在给水管外部加装铸铁管或 PE管等套管,长度应保证在交叉点两侧各3.0m以上。
7.4.2在市政道路上敷设的管道,宜采用人工顶管或非开挖
向钻技术施工,并需获得相关市政部门的施工许可证;在建筑红 线内敷设管道,可采用沟槽开挖技术施工。 7.4.3当室外管线较多、施工时遇到管线交叉时,应遵循以下避 让原则: 压力管道避让重力流管道: 新建管道避让已建管道; 3 小管径管道避让大管径管道; 4 临时性管道避让永久性管道; 5生活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交叉时,给水管道应敷设在污水管 道上方,且无接口重叠,并应保证给水管道上的覆土大于700mm。当 给水管确实需要从污水管下方通过时,应在给水管外部加装铸铁管或 PE管等套管,长度应保证在交叉点两侧各3.0m以上。
8.1.2污水源热泵系统整体调试、试运行与竣工验收除应符合
8.2.1污水源热泵系统调试所使用的测试仪器和仪表,性
监理单位监督,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参与和配合。 8.2.3污水源热泵系统调试前,施工单位应编制调试方案,经过 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调试结束后,应提供完整的调试记录 和报告。
1污水源热泵系统调试过程中,应进行水力平衡调试,确 系统循环总流量、各分支流量及各末端设备流量均达到设计要 求。各环路流量、压力应达到基本平衡,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2水力平衡调试完成后,应进行污水源热泵机组试运转 机组试运转应按照相关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进行,并填写试运车
记录; 3应测量无负荷系统试运转的各种性能参数,调整到符合 设计要求,并填写试运转记录; 4单机试运转和无负荷系统试运转正常后,整个空调系统 应试运行24h,观测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及相关参数,并调整到符 合设计要求; 5污水源热泵系统调试应分冬、夏两季进行,且调试结果应 达到设计要求,调试完成后应编写调试报告及运行操作规程,并 提交建设单位确认后存档。
合设计要求; 5污水源热泵系统调试应分冬、夏两季进行,且调试结果应 达到设计要求,调试完成后应编写调试报告及运行操作规程,并 提交建设单位确认后存档。 8.2.5原生污水源热泵系统无负荷的联合试运行及调试,应在 防阻设备、污水源热泵机组或制冷设备、水泵等单机试运转合格 后进行,联合运转时间不应少于8h,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水系统循环管路应不含杂物和空气,水泵出口压力和水 泵电机的电流不应出现大幅波动,并应满足设备说明书要求。系 统平稳后,机组的水流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10%; 2水泵运行时不应有异常振动和声响,壳体密封处不应渗 漏,紧固连接部位不应松动,轴封的温度应正常; 3对环境噪声有要求的场所,机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采暖 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工程法》GB/T 9068 的规定进行噪声检测。 8.3竣工验收 8.3.1污水源热泵系统的竣工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要求。 8.3.2工程质量的验收,均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
1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通知书及竣工图; 2主要设备、材料、成品、半成品和仪表的出厂合格证明及 进场检(试)验报告 3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4 设备/水管系统、风管系统安装及检验记录; 管道(风管、水管)试验记录; 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 系统无生产负荷联合试运转与调试记录; 8 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9 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的核查记录; 观感质量综合检查记录,
附录B污水水质检测内容及检测方法
表B污水水质检测内容及检测方法
续表B污水水质检测内容及检测方法
附录C污水源热泵系统换热器传热系数计
污水换热器的传热系数计算是污水换热器设计选型的关 问题,污水换热器的热阻主要由污水侧对流换热热阻、污垢热阻 管壁热阻、中间介质侧换热热阻四部分构成。目前污水传热系类 般采用污水传热理论简化后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女
式中:K一—污水换热器传热系数(W/m: 览 H,一—中间介质侧换热系数(W/m H污水侧换热系数(W/m℃) 8i一一管壁厚度(m) 入,换热器材质导热系数(W/m·℃) 污垢系数(m.℃/W) BT 计算公式中综合考虑硬垢及沉积软垢、贴附软垢污垢的 厚度及导热系数,污垢的总热阻以污垢系数的形式考虑,污垢系 数的参考值见表C一
总的来说,污水侧的污垢热阻与污水对流换热热阻占总热阻 的70%以上,污水换热器污水侧流道的结构形式、污水侧流体类 型及参数(主要是流速)及污垢系数(主要是软垢)是影响污水换 热器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设计中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换热 器生产厂家技术资料准确计算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2.规程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要求)”或“应按……执行”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50093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9 《污水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 GB/T26081
1.0.1污水源热泵技术以原生污水或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污 水为热、冷源,可以实现冬季供热、夏季制冷,具有显著的节能与 环保效益,属于可再生能源应用的范畴。 以西安为例,据估算,到2025年西安市污水处理量将达到 357万吨/天,每小时污水处理量约为148750吨,利用污水源热泵 技术进行供热、制冷潜力巨大。但是由于污水成分复杂,水质较 差,在规划设计阶段如果考虑不周,易导致系统结垢、堵塞、腐蚀 等问题出现,影响污水源热泵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为了全面地对 污水源热泵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调试验收作出要求,指导和 规范污水源热泵系统工程的实施,使之达到合理、高效、可持续利 用污水资源的目标,编制组在广泛调研、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充分 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 1.0.2本规程为污水源热泵系统工程的专业性地方通用技术规 程,适用于陕西省内污水资源丰富、水量、水温及水质等条件符合 相关要求的区域民用及工业建筑的供热、制冷的污水源热泵工程 的设计、施工、调试及验收。 当污水源侧及用户侧技术参数满足本规程规定的污水源热 泵系统运行条件时,本规程也可适用于采用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工 业或其它工艺用冷、热水供能系统。 1.0.3污水源热泵系统对城镇排水系统及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 的关键点为污水取水系统及污水退水系统的方式及相关技术措 施,为了避免对城镇排水系统造成安全隐惠及不利影响,本规程 对污水的取、退水系统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详见本规程第4章
1.0.3污水源热泵系统对城镇排水系统及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叫
的关键点为污水取水系统及污水退水系统的方式及相关技术指 施,为了避免对城镇排水系统造成安全隐患及不利影响,本规科 对污水的取、退水系统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详见本规程第4童
亏水取、退水系统的内容。 .0.4 进行污水源热泵系统技术经济分析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 污水水量和水温的变化规律; 2 污水的水质情况; 3 与系统设计有关的气象参数变化规律; 4 拟建项目距污水源侧的距离; 标准 5 建筑热、冷负荷及其变化规律; 6 项目周边电网配置情况及电价等其它能源价格与政策。 0.5污水源热泵系统中所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设施及设备 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应满足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及工 业卫生等规定及要求。 对于影响环境安全的污水取水及退水系统也应采取必要的 方范措施。比如污水集水池宜与热泵机房分开设置,避免污水侧 有害气体等对周边环境及人员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产生隐 患;同时污水集水池应采用封闭式构造,并设置通气管接至大气,
污水取、退水系统的内容
2.0.1污水包括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机关、学校、医院、商寸
指标 旅游标准,满足呆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 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再生水主要指城市污水或生产生活用水 经污水处理厂二级以上再深化处理后的水,一般称为市政中水。 再生水水质指标低于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但文高于充许排放 的一级A标准。 2.0.11污水源热泵系统的中间介质一般为液态,以水或添加防 冻剂的水溶液为首选。中间介质添加防冻液后,应对所选用污水 源热泵机组的制热(冷)量和蒸发(冷凝)器阻力进行修正。 2.0.18本规程对开式及闭式污水系统的定义与现行规范《民用 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及《地源热泵系统 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中关于水源热泵系统中水源侧闭式及开 式系统的定义保持一致。 本规程中的污水系统除特殊指明外均指开式污水系统。 2.0.19对于采用污水处理厂出水和再生水的污水源热泵系统, 也存在将换热盘管设置在换热池通过管壁与池内水进行换热的 闭式污水系统,这种系统大多出现在污水处理厂内部,目前采用 这种系统形式的工程已经非常少。 闭式污水系统可参考现行国家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 规范》GB50366中关于闭式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规定
污水水温降低过多,将有可能影响污水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夏 季退水温度不能过高,《污水排人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 31962规定污水排人下水道内的温度上限为40℃。为了满足污 水处理工艺的要求,冬季退水温度一般不应低于5℃。
3.1.3采用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污水源热泵系统的退水温度,应
根据退水对受纳水体的热污染影响评价经计算确定。一般情况 下,供冷工况时受纳水体的周平均温升不应超过1℃,供热工况时 受纳水体的周平均温降不应超过2℃。 采用再生水的污水源热泵系统的退水温度,一般情况下供热 工况不应低于4℃,供冷工况不应高于35℃。 3.1.4污水水质标准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污水热泵热能利 用水质》CJ/T337表1城镇污水热泵水源水质控制项目及限值” 和《污水排人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表1污水排人城 镇下水道水质等标准(最高充许值,pH值除外)”等,并在本规程 附录A中给出
3.2.1系统方案论证是决定是否采用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前提条 件。污水源的各项参数检测值必须满足相应的要求,当污水源条 件不能全部提供建筑物冷、热负荷时,应采取措施并考虑与其他 能源相结合的复合供能方式。
3.2.2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的勘察资料,一般应包括污水资源
1初投资:供热制冷系统各部分投资之和,包括:土建费、电 力增容费(污水源热泵系统耗电)、设备购置费、安装费及其它费 用(含设计费、监理费和预备费); 2 年总成本:指系统各部分的运行费外墙标准规范范本,如水费、电费、排污 费、管理人员工资、管理费、设备折旧费和设备维修、大修费等; 3净现值:净现值是指按一定的标准收益率,将各年的净现 金流量折现到同一时点的现值累加值,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 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一般计算基准年取工程建设期初; 4费用年值:将初投资按资金的时间价值折算为每年的折 算费用,并与每年的运行费用相加来计算。其中费用年值最小的 方案为最优。 3.2.4 水质检测内容和方法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污水热泵 热能利用水质》CJ/T337表2监测分析方法”,并在本规程附录B 中予以给出。 西安地区各个污水处理厂原生污水冬季平均水温约为12℃, 夏季平均水温约为22℃。但不同污水处理厂原生污水水温差别 较大个别污水处理厂冬季原生污水水温达到14~18℃设计阶
段应收集准确的水温参数。 当污水水温数据无法获得时,可参考表1估算西安市区的污 水水温。
表 1 污水水温参数
....- 相关专题: 热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