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7040-2016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设计规范

  • SYT 7040-2016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设计规范为格式
  • 文件大小:2.09 mb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1-22
  • 发 布 人: lmh80650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行业标准-油气输送管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设计规范 SYT 7040-2016

    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 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沿明显的界面发 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 的一种狭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间歇性洪流,

    以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素岩等)进行 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电子标准,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作用:以及物 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现象 的统称

    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 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 或沉陷的地质现象

    2. 0.8稳定性系数

    地下矿层被开采后形成的空间(空洞)

    作用在滑动面(或滑体、崩塌体)的抗滑力(或力矩)与滑

    动力(或力矩)的比值

    2.0.9安全系数 factorof safety 为保证斜坡稳定而采用的具有一定安全储备的稳定性系数。 2.0.10动态设计法 methods of information design 根据施工信息和施工勘察反馈的资料,对地质结论、设计参 数及设计方案进行再验证,如确认原设计条件有较大变化,及时 补充、修改原设计的设计方法

    3.0.1地质灾害防治设计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3.0.1地质灾害防治设计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采取合理的综合治理方案和有效的治 理工程措施。 3.0.2油气输送管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划分应符合本 规范附录A的规定。 3.0.3防治工程等级为I级的地质灾害防治应来用动态法设计: 防治工程等级为Ⅱ级的地质灾害防治宜采用动态法设计。 3.0.4地质灾害防治设计应具备下列基础资料: 1油气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2包含管道工程线路中线、相关建(构)筑物以及环境敏 感点、矿区等工程区的地形图。 3油气管道各设计阶段地质灾害工程勘查(察)成果。 3.0.5地质灾害防治设计应与管道线路工程、站场工程、水工 保护、水土保持设计相结合。 3.0.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各种设计荷载组合下,防治措施结构应满足稳定性、 强度和耐久性要求。 2防治工程设计应合理选择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3防治工程的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 设计规范》GB50191的有关规定。 4防治工程的排水措施应与当地排水措施、设施相协调。 3.0.7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筑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泥应依据环境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 GB175及《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GB748的规定。 2拌制砂浆和混凝土用水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 一4

    3.0.1地质灾害防治设计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3混凝土及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的规定。 4生石灰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生石灰》JC/T479的 规定。 5 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 规定。 6卵石、碎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卵石、碎石》 GB/T14685的规定。 7预应力锚索材料采用的钢绞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 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的规定。 8预应力锚索所用锚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筋用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的规定。 9用于锚杆(索)的防腐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粘 结预应力筋专用防腐润滑脂》JG/T3007的规定。 10混凝土砌块、毛石砌体的强度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规定。 11钢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和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 12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沿 线斜坡柔性安全防护网》TB/T3089的规定。 3.0.8油气输送管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生产 实践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

    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3混凝土及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的规定。 4生石灰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生石灰》JC/T479的 规定。 5 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 规定。 6卵石、碎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卵石、碎石》 GB/T14685的规定。 7预应力锚索材料采用的钢绞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 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的规定。 8预应力锚索所用锚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筋用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的规定。 9用于锚杆(索)的防腐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粘 结预应力筋专用防腐润滑脂》JG/T3007的规定。 10混凝土砌块、毛石砌体的强度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规定。 11钢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和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 12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沿 线斜坡柔性安全防护网》TB/T3089的规定。 3.0.8油气输送管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生产 实践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

    4.1.1崩塌防治方案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管道通过崩塌落石区,宜采取清除危岩、加大埋深或 在管道上方设置缓冲层的措施。无法完全消除威胁时,应采取在 危岩体与管道之间平行管道走向设置拦石墙或拦石网被动拦挡 措施。 2当被动防护难以满足安全需求时,应针对对管道存在威 胁的危岩区域,采取主动防护措施。 4.1.2崩塌防治设计应针对危岩体在施工环境、实施治理方案 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危岩体稳定性分析计算应符合本规范 附录B的规定:并应按表4.1.2校核危岩体的稳定状态。施工 条件下应达到基本稳定状态,运营条件下应达到稳定状态。

    表4.1.2危岩稳定状态表

    主:1.F为危岩稳定性系数 2.E,为设计安全系数。

    :1.F为危岩稳定性系数。

    2.F.为设计安全系数。

    4.1.3崩塌防治设计应分为以下三种工况,防治设计应按工况

    I和工况Ⅱ中的不利工况设计,按其余两种工况校核。

    I和工况Ⅱ中的不利工况设计,按其余两种工况校核。 1工况I:自重。 2 工况 I: 自重+暴雨

    和工况Ⅱ中的不利工况设计 1工况I:自重。 2工况IⅡ:自重+暴雨。

    3工况Ⅲ:自重+地震。 4.1.4崩塌防治设计荷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岩石重度应取标准值,荷载分项系数取1.0。 2危岩裂隙水压力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0.3的规定 危岩体脱离母体则不考虑裂隙水影响。 4.1.5崩塌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F.应按表4.1.5取值

    4.1.5崩塌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F.应按表4.1.5取值

    表4.1.5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F

    生:1期期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 2.主体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可取高值,附属或临时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可取 低值。 3.应根据区域气象、地质特点以及地震设防级别,对各种工况出现的可能 性进行分析,然后进行计算比较,以最不利工况作为设计工况。 4.荷载安全系数,即危岩下滑力和倾倒力等的设计安全系数,在进行支护 结构设计时,尚应满足相关支护结构设计安全系数求,

    4.2.1管道通过崩塌落石区时可通过在管道上部填筑缓冲层, 降低落石对管道的冲击力,

    4.2.2崩塌落石的冲击力及缓冲土层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P—落石冲击力(kPa); P(z) 落石冲击缓冲层后陷人缓冲层的单 (kPa) ; F一一落石等效球体的截面积(m); 缓冲层重度(kN/m"); 8 缓冲层内摩擦角(°); Z一落石冲击的陷人深度(m); 落石块体接触缓冲层时的冲击速度(m/s); Q一一石块重量(kN); g—重力加速度(9.80m/s); Y落石重度(kN/m")。 4.2.3缓冲层结构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缓冲层厚度应大于落石冲击的陷人深度。 2地面以上缓冲层应保证自身稳定,且高度不宜超 3缓冲层宜采用粉质黏土、黏土或碎石土等材料填

    Q 1 2 tan* 45°+ 2

    3Q R= V4元1

    4.3.1管道工程崩塌防治被动拦挡工程宜采用被动防护网、拦

    1应平行管道轴线布置在管道与崩塌体之间。 2被动防护网的防护能级范围宜为150kJ~2000kJ,宜 本规范附录D选型

    4.3.3拦石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

    1拦石墙应布设在管道与崩塌体之间地带,且与管道中线 的间距不宜小于15m。 2拦石墙后宜设置缓冲层,当场地条件具备时,宜在墙后 开挖落石槽。缓冲层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4.2节的规定。 3拦石墙材料宜采用浆砌石、毛石混凝土、混凝土。 4拦石墙应同时满足地基承载力、抗滑移、抗倾覆及结构 强度要求,结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5.6节的要求。 5作用在拦石墙上的荷载应包括作用到缓冲土层上落石冲 击力的水平分力,冲击力的分布宽度应根据扩散角确定

    4.4.1管道工程崩塌防治主动防护设计宜采用清理危岩、封填 和支顶、挂网喷混凝土锚杆锚固、锚杆(索)及主动防护网。主 动防护措施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针对坡体上散落或脱离母岩的危石,应采用清理危岩 措施。 2当崩塌区危岩块体未脱离母体,危岩块体平均直径不小 于1.0m时,宜设置锚杆(索)锚固危岩体。 3管道上方崩塌区危岩块体未脱离母体,危岩块体直径小 于1.0m,且需防护范围大于100m时,宜采用主动防护网或锚 杆挂网喷混凝土,固定锚杆入岩深度不应小于1.5m。 4当管道通过地区一侧坡度大于60°,或岩体反倾的倾倒 式危岩体,量脚或崖面存在不稳定回腔时,应来用支撑墙、立 柱、挑梁支顶措施。

    1封填材料宜采用低强度高抗渗性砂浆、黏土或细石混 凝土。 2支顶和封填工程顶部与危岩体接触部位,宜采用膨胀水 泥砂浆或混凝土封闭,封闭层厚度宜为30cm~40cm,墙柱的底 部基础宜设置成内倾或台阶状。 3危岩顶部裂缝封填,当裂缝宽度大于2cm时,应来用高 强度砂浆或落度超过200mm的细石混凝土封闭裂缝;当顶部 表面裂缝宽度小、范围产时:宜用细石混凝土全面浇筑,浇筑厚 度宜为20cm~30cm 4崖面凹腔高度大于8m时,宜采用支撑墙或支撑柱支顶。 4.4.3清理危岩与挂网喷混凝土锚杆锚固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清理危岩实施时,应在坡脚或坡体下部平缓处设计被动 拦挡防护措施。 2当危岩区坡面岩体结构裂隙发育,宜清除孤石;坡面宜 采用挂网喷混凝土锚杆锚固措施,锚杆宜采用全黏结构造锚杆, 锚固段进入稳定岩体长度不应小于1.0m。 4.4.4锚杆(索)锚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杆(索)应进行锚固力、锚固长度及锚杆结构设计计 算,并应符合本规范第5.5节的规定。 2锚固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30。 3危岩体锚固深度应伸入主控裂隙面不小于5.0m。 4当危岩体整体性较好时外锚头应采用点锚,整体性较差 时宣采用竖梁或格梁加强整体性,竖梁或格梁设计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一2006 中第9章的规定。

    4.4.5主动防护网设计应符合

    1主动防护网防护区域应超出需治理区域边界以外不小于 2m,实际防护面积应根据坡面起伏情况确定,宜按设计防护面

    积的1.05倍~1.10倍作为实际防护面积。 2主动防护网的锚固锚杆应包括系统锚杆和随机锚杆,系 统锚杆应按防护单元格、纵横向支撑绳交叉点位置布置,防护网 悬空区域面积不应超过5m;系统锚杆无法保证悬空面积要求 时,应增设随机错杆。 3防护网锚固锚杆孔位宜设在坡面低洼处,锚杆直径不应 小于Φ12mm,锚杆长度宜为2m~3m,系统锚杆锚固深度不宜 小于1.5m,随机锚杆锚固深度不宜小于1.0m。上沿系统锚杆 方向宜与水平面成30°向下布置;其余系统锚杆方向宜与坡面垂 直,且应与水平面夹角不小于15°。 4主动防护网选型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5.1.1油气输送管道滑坡防治应针对可能对管道造成危害的原 生和次生滑坡地质灾害进行防治设计。 5.1.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应充分评价管道工程施工和滑坡防治 工程施工对滑坡体的扰动,设计方案应包括控制滑坡失稳的 措施。 5.1.3滑坡工程设计中应针对施工条件和运营条件进行稳定性 分析,滑坡稳定性分析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施工条件 和运营工况下应进行稳定性校核,其稳定性系数不应小于本规范 表5.1.6中相应防治工程等级的安全系数。 5.1.4滑坡防治设计应分为以下三种工况,应按工况I和工况 Ⅱ中的不利工况设计,按其余两种工况校核。 1工况I:自重。 2工况Ⅱ:自重+暴雨。 工况Ⅲ:自重+地震。 5.1.5 作用于滑坡体上的荷载及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滑坡推力计算时,滑体重力作为基本荷载,荷载分项系 数应取1.0。 2地下水、裂隙水以及河流(水库)水位对滑坡的动(静) 水压力、浮托力等,可依据本规范附录C中的方法计算。 3地震作用于滑体或条块重心处的水平静力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一一滑体或滑块单位宽度的地震力(kN/m); kw一一综合水平地震系数,由所在地区地震基本烈度按 12

    表5.1.5的规定确定; 一滑体或某一条块单位宽度自重(含滑坡顶部建构筑 物作用)(kN/m)。

    表 5.1.5地需水平作用系数

    4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滑坡推力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 的规定。 5.1.6滑坡防治设计安全系数应按表5.1.6取值,支护结构设 计还应满足相关支护结构设计安全系数要求,

    表5.1.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

    注: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应根据防治工程等级确定。 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可采用分级方法进行,即主体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可 取高值,附属或临时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可取低值。 3.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应首先根据区域气象、地质特点以及地震特点,对 客种工况出现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然后进行计算比较,以最不利工况作 为设计工况采用

    5.1.7下列滑坡防治工程的设计应进行专门论证: 1 地质环境条件很复杂的滑坡防治工程。 2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将和已建油气管道安全运营要求发生 重大冲突时。 3滑坡邻近有重要建(构)筑物、地质条件复杂、破坏后 果很严重的滑坡防治工程。 4已发生过严重事故的滑坡防治工程。 5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滑坡防治工程。 6采用新结构、新技术的滑坡防治工程

    5.2.1削方减载措施适用于主滑面倾角大于20°的滑坡和错落 性滑坡,应在滑坡上部的主滑段实施减载;前缘回填反压措施适 用于滑坡前缘地形条件不受限制的滑坡治理,应在滑坡体的前缘 抗滑段实施。 5.2.2削方减载和前缘回填反压设计应依据控制性滑动面进行 设计计算,减重或反压的数量应通过稳定性计算或滑坡推力计算 来确定,使滑坡的整体稳定系数达到设计要求,或设置支挡工程 位置的滑坡推力控制在预定数值之内。稳定性计算采取圆弧法或 分块推力传递法。滑坡整体稳定性系数宜按下式计算:

    5.2.3削方减载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滑动面已经贯通的滑坡采用减载措施时,应辅以相应的 支挡工程和截排水措施。 2减载的范围和数量应根据滑坡的地形条件,并通过稳定 性计算或滑坡推力计算确定。使未滑动的滑坡体的整体稳定系数 达到设计要求,或设置支挡工程位置的滑坡推力控制在预定数值 之内。 3减载设计的方量,应以不影响上方边坡的稳定为原则。 4削方开挖方案应包括削方减载后形成的边坡坡面的护面 及绿化方案,弃土、弃渣方案,并应要求采用逆作法施工。 5削方高度较高时,应设计单级或多级卸荷平台,相邻平 台高差不宜大于10m,平台宽度宜为2.0m~3.0m。 5.2.4回填反压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填土的基底软弱土层应挖除或换填,基底应设计成台 阶状。 2填土底部应采用碎块石或砂卵石等渗水材料填筑。 3回填反压应分层碾压或夯实,压实系数应大于0.9,对 于渗透性较大的填料,表层宜进行防水处理。 4库(江)水位变动带的回填反压应对回填体进行防地下 水渗流和库岸冲刷处理,坡脚应设置护脚墙、反滤层和防冲 护坡

    5.3.1截排水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截排水工程设计应结合区域气象、水文、地质、地形等 条件合理确定方案。 2地表排水工程的设计标准应根据滑坡防治工程等级确定 3地下排水工程设计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滑坡防治工程设

    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相关规定执行

    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相关规定执行

    5.3.2设计频率地表水汇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Q,=16.67·S,·F

    R=A/X C= R1/ /n

    表5.3.3常用明渠糙率及最大允许流速

    武中Rmm最小容许弯曲半径(m)

    武中Rmm最小容许弯曲半径(m)

    5排水沟最小容许弯曲半径应按下式计算

    Rmm = 1. 10 . A2 + 12

    5.3.6截排水工程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表截排水沟断面形状宜采用梯形或矩形断面排水沟。

    5.3.6截排水工程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表截排水沟断面形状宜采用梯形或矩形断面排水沟。 2滑坡外围截水排水沟应依据滑坡后缘地形设置在滑坡体 后缘5m以外的稳定坡面上。 3截排水沟纵坡超过10%时,应设置消能措施。当高差小 于5m时,宜设置单级消能;高差大于5m时,宜设置多级

    消能。 4截排水沟每隔8m~10m应设置沉降缝,缝内应填塞沥 青类防水材料。当地基存在不均匀沉降时,应在接缝处设置叠瓦 式构造。 5截排水沟进出口宜采用喇叭口或八字形导流翼墙。导流 翼墙长度可取设计水深的3倍~4倍。当排水沟断面变化时,应 采用渐变段衔接,渐变长度宜取水面宽度之差的5倍~20倍。 6截排水沟弯曲段应考虑水位弯道雍高的影响,安全超高 不宜小于0.3m;排水沟弯曲段的弯曲半径不得小于最小容许半 径及沟底宽度的5倍。 7截排水沟宜来用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修建,混凝土强 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5.4.2抗滑桩外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

    1抗滑桩设计滑坡推力应按附录C的规定计算。抗滑桩所 受滑坡推力可根据滑体的性质和厚度,按三角形、矩形或梯形分 布计算。 2应进行抗滑桩桩前土压力计算,当被动土压力小于滑坡 推力时,桩的阻滑力按被动土压力考虑。被动土压力应按现行行 业标准《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一2006 中第7.2.4条的规定计算。 3滑动面以上桩前的滑体抗力:应由设计滑坡推力与极限 平衡时滑坡推力之差确定,当桩前滑坡体可能滑动时,不应计其 抗力。 4抗滑桩锚固深度计算,应根据地基的横向容许承载力确 定,桩的最大横向压应力。应小于或等于地基的横向容许承 载力。 1)地层为岩层,桩为矩形截面时,地基的横向容许承载 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折减系数,根据岩层的裂隙、风化程度、软化程 度、沿水平方向的差异性等,可采用0.1~0.5; Rc一一岩石单轴抗压极限强度(kPa)。 2)地层为土层或全风化岩层时,地基的横向容许承载力 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2 折减系数,根据土体结构特征和力学强度参数的精 度,可采用0.5~1.0; 桩前岩土体作用于桩身的被动土压力(kPa); 6A 桩前岩土体作用于桩身的主动土压力(kPa)。

    式中2一 折减系数,根据土体结构特征和力学强度参数的 度,可采用0.5~1.0; 桩前岩土体作用于桩身的被动土压力(kPa); 6A 桩前岩土体作用于桩身的主动土压力(kPa)。

    5.4.3抗滑桩内力计算及结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滑动面以上的桩身内力应根据滑坡推力和桩前滑坡体抗 力计算。滑动面以下的桩身变位和内力应根据滑动面处的弯矩和 剪力,按地基的弹性抗力进行计算。 2滑动面以下的地基系数应根据地层的性质和深度按下列 条件确定: 1)当滑动面以下地层为较完整的岩层时:地基系数应为 常数K; 2)当滑动面以下地层为硬塑~坚硬的黏性土、碎石类 土、风化破碎的岩块时,桩前滑动面以上无滑坡体和 超载时,地基系数为三角形分布;桩前滑动面以上有 滑坡体和超载时,地基系数为梯形分布。 3判定抗滑桩属刚性桩、弹性桩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一2006第 7.2.9条的规定执行。抗滑桩设计有关参数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 的规定。 4抗滑桩桩底支承根据锚固段地层条件,可来用自由端或 铰支端支撑。 5当抗滑桩产生的弯矩过大时,可采用锚拉桩,其设计应 符合本规范第5.5节的相关规定。桩身可按弹性桩进行计算。 6抗滑桩截面设计、混凝土结构及配筋设计应按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构筑物抗震设计规 范》GB50191的规定进行计算,荷载分项系数可采用1.35。 7抗滑桩桩身应按受弯构件设计,无特殊要求时,可不作 抗裂、挠度等验算。 5.4.4人工挖孔抗滑桩成孔时,应进行护壁;护壁所承受的土 压力,在地面下5m以内应按主动土压力计算,5m以下各点的 土压力应取5m处的主动土压力。

    5.4.5抗滑桩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为C30~C35,挡板混凝土强 20

    等级不应低于C20,耐久性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 2人工挖孔抗滑桩并口应设置锁口及护壁措施,锁口、护 壁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为C15~C20。 3纵尚受拉钢筋宜采用HRB400以上的带助钢筋,直径应 大于16mm,净距不应小于120mm;采用束筋时,每束不宜多 于3根。当配置单排钢筋受限时,可设置2排或3排,排距宜控 制在120mm~200mm之内。受力钢筋为单筋且有护壁时,混凝 土净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无护壁时,不应小于70mm。 束筋采用双筋或者三筋并筋方式配筋时,应按现行国家标推《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确定混凝土保护层 厚度。 4纵尚受拉钢筋的截断点连接方式及搭接长度应按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执行。 5桩内不宜配置斜筋,可采用调整箍筋的直径、间距和桩 身截面尺寸等措施,满足斜截面的抗剪强度。 6箍筋宜采用封闭式且肢数不宜多于4肢:直径不宜小于 10mm,间距不应大于400mm。 7桩的两侧及受压边应配置纵向构造钢筋,两侧纵向钢筋 间距不应大于300mm,直径不应小于12mm。桩的受压边两侧 应配置架立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16mm。

    5.5.1滑坡推力较小的浅表层滑坡的治理和结构加固宜采用锚 杆结构,滑坡推力较大、滑面(带)较深的滑坡治理和结构加固 宜采用锚索结构。 5.5.2当滑坡体为堆积层或土质滑坡,且采用预应力锚索时, 应与钢筋混凝土梁、格构或抗滑桩共同组成抗滑支挡体系,且其 锚固段宜置于岩层内。

    1有机质土,淤泥质土。 2液限W,>50%的土层。 3相对密实度D,<0.3的土层。 5.5.4下列情况下锚杆(索)应进行现场极限抗拉拨试验: 1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或新技术的锚杆(索)。 2无锚固工程经验的岩土层内的锚杆(索)。 5.5.5岩体稳定性分析及锚固力计算应按本规范附录F执行。 锚杆(索)的形式应根据锚固段地层工程特性、锚杆承载力大小 以及锚杆材料和长度因素综合考虑,按本规范附录G的规定 选择。

    5.5.6锚杆设计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

    5.7锚杆构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船底漆、沥青玻纤布缠裹二层进行防腐蚀处理; 2) 对位于魔蚀性等级为弱或微的岩土层内的锚固段应除 锈,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对位 于腐蚀性为中或强的岩土层内的锚固段应进行双层防 腐,放人波纹管中; 3) 经过防腐蚀处理后,锚杆的自由段外端应埋人钢筋混 凝土构件内50mm以上。 8临时性锚杆的防腐蚀可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1)锚杆的自由段可采用除锈后刷沥青防锈漆处理;: 2)外锚头可采用外涂防腐涂料或外包混凝土处理。 5.5.8预应力锚索设计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路基支 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计算滑坡预应力锚固力前,应按附录C和附录F进行滑 坡稳定性分析。 2极限锚固力应由破坏性拉拔试验确定,设计锚固力应依 据滑坡推力和安全系数确定。 3预应力锚索锁定值宜根据滑坡体结构和变形状况确定: 1)当滑坡体结构完整性较好时,锁定锚固力可为设计锚 固力的100%; 2) 当滑坡体蟠滑明显,预应力锚索与抗滑桩相结合时, 锁定锚固力宜为设计锚固力的50%~80%; 3) 当滑坡体具崩滑性时,锁定锚固力宜为设计锚固力的 30%~70%。 5.5.9外锚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垫墩应双向布筋,可按中心有支点单尚受弯构件计算内 力,并检算垫墩与钢垫板连接处混凝土局部承压与冲切强度,垫 墩大小根据被加固边坡地基承载力确定。 2地梁、格子梁可将锚拉点预应力简化为集中荷载,按弹 性地基梁进行计算,地梁、格子梁可简化为单元梁,按简支梁、 连续梁进行内力计算

    5.5.9外锚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垫墩应双向布筋,可按中心有支点单向受弯构件计算内 力,并检算垫墩与钢垫板连接处混凝土局部承压与冲切强度,垫 大小根据被加固边坡地基承载力确定。 2地梁、格子梁可将锚拉点预应力简化为集中荷载,按弹 性地基梁进行计算,地梁、格子梁可简化为单元梁,按简支梁、 连续梁进行内力计算。

    5.5.10预应力锚索数量取决于滑坡产生的推力和防治工程安全 系数,锚索间距宜大于4m。若锚索间距小于4m;群锚效应分 析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D一锚索最小间距(m); d一一锚索钻孔孔径(m); L锚索长度(m)。

    D= 1. 5 /L : d/2

    1锚索自由段伸人滑动面或潜在滑动面的长度应大于1m, 且总长不应小于3m~5m;张拉段长度应根据张拉机具决定,锚 索外露部分长度宜为1.5m。 2外锚结构形式应根据被加固边坡岩土情况选择垫墩(垫 块、垫板)、地梁、格子梁、柱、桩、墙,外锚结构材料宜来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等级不宜低于C30,外锚钢筋保护层厚 度应不小于50mm。 3预应力锚索应设置对中支架,对中支架间隔宜为1.5m~3.0m。 4锚索应防锈、防腐处理。 5锚索孔注浆应采用孔底注浆法,注浆材料宜采用M30水 泥砂浆,注浆压力宜为0.6MPa~0.8MPa。 5.5.12格构锚固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滑坡防治工程设计 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的规定

    5.6.1滑坡推力小于150kN/m的浅层滑坡治理宜采用重力式 抗滑挡墙,重力式抗滑挡墙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垂直主滑方向布置在滑坡剪出口或潜在剪出口附近。 2宜与排水、减载、护坡等措施相结合。 3挡墙高度不宜大于8m。 4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以上时,应采用混凝土结构。

    5.6.1滑坡推力小于150kN/m的浅层滑坡治理宜采用重力式

    项目管理、论文5.6.2重式抗滑挡墙设计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

    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规定。 5.6.3重力式抗滑挡墙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重力式抗滑挡墙材料宜采用浆砌块石、条石或混凝土。 块石、条石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25,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 低于C20。 2重力式抗滑挡墙基底可做成逆坡。对土质地基,基底逆坡 坡度不宜大于0.1:1;对岩质地基,基底逆坡坡度不宜大于0.2:1。 3毛石挡土墙的墙顶宽度不宜小于600mm,混凝土挡土墙 的墙顶宽度不宜小于400mm。 4重力式抗滑挡墙的基础埋置深度,应根据滑面位置、地 基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冻结深度、水流冲刷情况和岩石风化程 度等因素确定。基础应置于土质滑坡滑动带以下不小于1.5m, 置于岩质滑坡滑床以下不小于1.0m,同时地基应满足承载力要 求。受水流冲刷时,在冲刷线以下不应小于1.0m。 5挡墙地基纵向坡度大于5%时,基底应做成台阶式基础, 且最下一级台阶宽度不宜小于1.0m。 6重力式抗滑挡墙应设置泄水孔。根据水量大小,泄水孔 孔径宜为50mm~100mm的圆孔,孔间距宜为2m~3m。泄水 孔宜采用梅花形布置,倾角不应小于5%,最下一排泄水孔的出 水口应高出地面或常水位200mm。 7重力式抗滑挡墙的伸缩缝间距宜为10m~15m。在地基 变化、挡墙高度及截面变化处应设沉降缝:伸缩缝、沉降缝缝宽 度宜为20mm~30mm,缝中应填塞沥青木板或其他有弹性的防 水材料,填塞深度不应小于200mm。 8在挡墙背侧应设置300mm~500mm厚的反滤层:背侧 最下一排泄水孔下侧应设厚度不小于300mm的隔水层。 9墙后填料宜采用透水性强的砂性土、碎右土,不得采用 淤泥、耕植土、膨胀土等作为填料,重要的和高度较大的挡墙不 宜采用黏土作为填料,

    6.1.1管道工程泥石流治理设计应来用以流域为单元,生物措 施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 6.1.2管道通过形成区时,宜采用坡面截水沟、沟谷区的拦砂 坝、导流堤、护岸和护底措施,并宜恢复植被、建造多树种多层 次的立体防护林。 6.1.3管道通过流通区时,管道埋深应大于泥石流最大侵蚀深 度。防治措施宜以疏导为主:宜采用导流堤和护岸、清障措施 并宜采用潜坝、停淤场、坝下护岸、护底等管道防护辅助措施。 6.1.4管道通过堆积区时,管道应深埋,当前缘受冲刷时,还 应采取护岸措施。

    6.1.5下列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设计应进行专门论

    1环境地质条件很复杂的防治工程; 2防治工程施工将对已建油气管道安全运营要求发生重大 冲突; 3 治理工程下游有重要水利工程、城镇; 4 泥石流活动性很强或已发生过严重事故的泥石流防治 工程; 5采用新型结构、新技术的防治工程。 6.1.6 泥石流防治设计基础参数选取及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T 泥石流体重度,宜采用称重法或体积比法等试验测定。 2 泥石流流速应按下式计算,

    ·H2/3I1/2 VYH·0+1 n

    武中。—泥石流流速 (m/s)

    3泥石流流量计算可根据实际选用现场形态调查法或雨洪 计算法。 1)按现场形态调查法泥石流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管材标准式中Q一泥石流流量(m); F。—泥石流过流断面面积(m); V。泥石流流速(m/s)。 2)按雨洪计算法泥石流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 管道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