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R 9511-2014 铁路黄土隧道技术规范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3.1.1铁路黄土隧道工程勘察应根据勘察设计阶段的任务和目 的,针对黄土隧道的特点,进行隧道调查、地质调绘、勘探与测试, 做到收集资料齐全、准确,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3.1.2铁路黄土隧道工程勘察应结合工程特点,对场地和隧道地 基的湿陷性做出评价。 3.1.3铁路黄土隧道应加强洞口地形、地质调绘,绕避滑坡、崩塌 等不良地质,并对洞口范围边、仰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3.1.3铁路黄土隧道应加强洞口地形、地质调绘,绕避滑坡、崩壤
3.2.1铁路黄土隧道调查应重点调查隧道工程的设置条件质量标准,选择
3.2.1铁路黄土隧道调查应重点调查隧道工程的设置条件,选择 合理的洞身、洞口位置,落实其他辅助工程的设置条件,为设计、施 工提供依据。
3.2.2铁路黄土隧道调查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地形、地貌、植被分布、沟谷形态、水文条件,洞口、洞身附 近的村镇分布、人口密集程度以及有影响的建(构)筑物等。 2影响洞口边、仰坡或洞身稳定的地形和不良地质条件,调 查是否有浅埋、偏压、滑坡、错落、陷穴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 3进洞、施工便道设置条件,场地布置,以及满足施工组织、 防灾救援等要求的辅助坑道位置。 4调查弃雄场内不良地质、沟谷水文条件、周边建(构)筑物、 环境敏感点、弃便道、运距等内容
3.3.1铁路黄土隧道地质调绘前应搜集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 文地质资料,地区性黄土研究资料,遥感图像及解译资料,气象、地 震、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资料,以及既有隧道工程斯察设计及施工 等相关资料
3.3.1铁路黄土隧道地质调绘前应搜集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
3.3.2铁路黄土隧道遥感图像解译应包括下
1查明黄主的地貌类型及特征。 2查明黄土地层的分布、时代及成因类型;黄土层序、厚度, 土层颜色、结构、物质成分、包含物、密实度及潮湿程度等;与下 岩层的接触面形态及接触面附近的赋水情况,下伏基岩的地层及 风化情况。 3查明井、泉分布,地下水位理深、季节变化幅度、升降趋势 及其与地表水体、灌溉情况和开采地下水强度的关系,并取代表性 水样进行侵蚀性分析;当隧道范围内有水库及其他地表水体时,应 查明其分布范围及形态,评价其对隧道的影响,提出合理的工程措 施建议。 4查明不食地质的分布范围、性质、规模、成因及发展趋势, 评价其对隧道的影响,并对隧道及辅助坑道洞口斜坡的稳定性进 行评价。 5查明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分布范围、厚度、湿陷类型及等级, 评价其对隧道地基的影响。 6查明隧道洞口及浅埋地段黄土陷穴、人为坑洞的分布及
特征。 7查明大气降水的汇集、径流对黄土地貌的剥蚀作用及 其对山坡稳定的影响;查明沟床变迁和地表水对谷坡的侵蚀 情况。 8查明既有建筑物的现状、变形情况及原因,既有不良地质 治理工程的方法及效果。
3.4.1铁路黄土隧道的勘探方法宜采用以钻探、挖探为主,原位 测试和物探为辅的综合勘探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点应结合不同地貌单元布置,重点查明地层结构、厚 度及岩土特性,黄土与下部基岩接触界面的形态等。 2勘探点间距应结合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定;洞身通过 浅埋、岩土分界面、含水层(或饱和软黄土)以及不良地质等地质条 件复杂地段时,勘探点间距应加密:隧道洞口及明洞工程应布置期 探点,地质条件复杂时可进行横断面勘探。 3勘探孔应布置在隧道结构外侧3m~5m,孔深应至基底 以下不小于5m。用于评价黄土湿陷性的勘探孔深度除应大于隧 道地基压缩层深度外,并应有适量穿透湿陷性土层的勘探孔,且满 足评价要求。 4原状土样宜采用挖探或原位静压的方法采取。钻探取样 时应遵照操作规程采用大口径回转钻进开孔,使用专门的薄壁取 土器,采用静压取样或重锤少击法取样,并应有一定数量的探井 (坑)取样与钻探取样进行核对。 5用于壶陷性评价的原状土样,应符合1级土样质量的要 求。竖向取样间距宜为每1m~2m一组,每组不少于2简。原状 土样应及时密封,避免冻、晒和振动,保持其关然的湿度、密度和 结构。 6勘探点使用完毕后,应立即用原土分层回填夯实,恢复原
3.4.2铁路黄土隧道必要时应采用现场浸水试验实测自重湿陷
1隧道洞身及基底以下黄土层除进行常规压缩和剪切试验 外,还应进行黄土湿陷试验, 2对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隧道应根据设计需要进行渗透和 固结等试验。 3隧道地基黄土湿陷系数的试验压力,基底以下5m以内的 土层可采用300kPa:5m以下至非湿陷性土层的顶面,宜采用实 际压力。明洞地基黄土湿陷系数的试验压力应符合现行《湿陷性 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的规定
3.5.1铁路隧道通过湿陷性黄土时,应进行湿陷性评价,并应符
3.5.1铁路隧道通过湿陷性黄土时,应进行湿陷性评价,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按地貌单元查明湿陷性黄土的分布。除按要求开展场地 湿陷性评价,提供湿陷类型、湿陷等级及湿陷性土层厚度外,还应 进行隧道地基湿陷性评价,提供隧道地基湿陷性土层厚度、湿陷量 及湿陷等级。 2施工阶段应对隧道地基的黄土湿陷性进一步验证,核查湿 陷性土层的范围及深度,补充完善隧道地基湿陷性评价。 3.5.2黄土的湿陷性应按室内浸水(饱和)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 下测定的湿陷系数3.进行判定,并应符合表3.5.2的规定,湿陷系 数测定方法应符合现行《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的 规定。
表3.5.2黄士的湿陷性分类及湿陷性程度分级
3.5.3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应按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 或计算值△进行判定,并应符合表3.5.3的规定。自重湿陷量 A的计算应符合现行《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 的规定。
表3.5.3湿陷性黄土场地分类
注: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和计算值出现矛盾时,应按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判定。
3.5.4铁路黄土隧道地基湿陷量的计算和湿陷等级划分应符合 下列要求: 1铁路黄土隧道地基湿陷量的计算值△s,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隧道基底下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 h;一一隧道基底下第i层土的厚度(mm) β一一隧道地基湿陷变形计算修正系数。 铁路黄土隧道地基湿陷量的计算值,应
至其下非湿陷黄土层的顶面止,其中湿陷系数8%小于0.015的土 层不累计。
表3.5.4铁路黄土隧道地基湿陷等级及湿陷程度
3.5.5铁路黄土隧道地基的力学指标、地基承载力,应采用静力
3.6.1铁路黄土隧道围岩分级应按黄土形成时代、塑性状态、节 理发育程度及隧道开挖后的围岩稳定状态等指标划分,并应结合 隧道土质特征、地下水及隧道埋深等因素,对隧道基本围岩分级进 行修正。
行修正。 3.6.2铁路黄土隧道的深浅埋分界应根据黄土形成的年代及隧 道断面尺寸确定,老黄土(Q、Q)隧道可取1.4(H十B)~ 1.7(H十B),新黄土(Q3、Q)隧道可取1.8(H十B)~2.1(H十B)。 3.6.3铁路黄土隧道基本围岩分级应按表3.6.3的要求划分。 大、特大跨度黄土隧道划分到亚级;小、中跨度黄土隧道可不分 亚级。 3.6.4铁路黄土隧道围岩分级可在基本分级的基础上进行修正, 并应符合下列原则: 1大、特大跨度黄土隧道当黄土塑性指数I,<10时,可视情 况降低1个亚级。 2浅埋地段围岩级别可视情况降低1级或1个亚级。
3.6.2铁路黄土隧道的深浅埋分界应根据黄土形成的年代及
道断面尺寸确定,老黄土(Q1、Q2)隧道可取1.4(H十B)~ 1.7H十B),新黄土(Q3、Q4)隧道可取1.8H十B)~2.1(H十B)。 3.6.3铁路黄土隧道基本围岩分级应按表3.6.3的要求划分。 大、特大跨度黄土隧道划分到亚级;小、中跨度黄土隧道可不分 亚级。
3.6.4铁路黄土隧道围岩分级可在基本分级的基础上进行修正,
3当有2个以上符合上述款项规定的因素时,不应简单叠 加,需结合地质条件经综合分析后视情况对隧道围岩进行修正。 除经勘探确认符合级围岩特征外,一般情况下围岩分级不应直 接降级到V级,
表3.6.3铁路黄土隧道基本围岩分级表
注:黄土塑性状态的划分:坚硬I.≤0;硬塑0
3.7 洞口位置的选择
3.7洞口位置的选择
定,开应重点分析洞口边、仰坡的稳定,综合考虑桥合进洞、缓冲结 构、路隧过渡、施工条件、运营要求等因素。 3.7.2洞口处线路宜与地形等高线正交。对于斜交地形,当一侧 边坡开挖高度大于15.m时,宜延长洞口,设置明洞。 3.7.3铁路黄土隧道应选在山坡稳定,排水有利,无滑坡、崩塌、 错落、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处进洞,并应避免隧道洞口设在冲沟、陷 穴附近,以防止产生冲蚀、泥流或班陷等病害。 3.7.4洞口边坡最大开挖高度,一般宜控制在15m以下。当洞 口形成高陡边坡时,应尽量接长明洞。 3.7.5湿陷性黄土地段的洞口应避免设在沟谷附近,并尽量避免 设置上跨的明洞渡槽。
.. 直边商休场 冲沟,有条件时可根据含水量的情况选择隧道纵断面位置。洞身 位置不宜设于地下水水位以下,并应避免长段落穿越黄土与其他 地层的分界面。
3.8.3对通过黄土梁、黄土卵地段的山线路,当出现隧道群时,
4.1.1铁路黄土隧道应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尽量减少对原有 坡面的破坏,避免形成高陡边坡,影响施工及运营安全。 4.1.2洞口边、仰坡刷方较高或位于高陡自然边坡地段时,宜设 置明洞工程。 4.1.3洞口边、仰坡防护应根据黄土的性质、气象条件、水文地质 条件及边坡高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宜采用工程防护和植被防护相 结合的措施。
4.2.1洞门形式可根据洞口地形地质条件、功能要求及安全性综
4.2.4洞门端墙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础应置于稳固的地基上,并理入土体深度不小于1m。 2基础位手湿陷性黄土地层时,应根据黄土的湿陷等级、类 型、厚度、湿陷量等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应结合具体条件采取换填或地基加固
4.3.1洞口段宜设置管棚、小导管等超前预支护措施。
4.3.1洞口段宜设置管棚、小导管等超前预支护措施。 4.3.2对地表沉降有要求的洞口段,可采用双侧壁导坑法、CRD 法等分部开挖的方法及辅助工程措施,以控制沉降和地表裂缝, 4.3.3明洞的结构类型应根据地形地质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 比较确定。地形严重偏压、边坡开挖过高的地段,可采用“半明半 暗”的明洞结构形式。明洞基础设置困难时,可采用钻孔灌注桩等 基础。
4.3.4明基础位湿降性黄
4.4.1永久边、仰坡开挖高度不宜超过15m。
4.4.1永久边、仰坡开挖高度不宜超过15
4.4.2边、仰坡较高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习
1边、仰坡高度宜每8m10m设一处平台。平台宽度宜为 2m~4m,并应根据稳定性计算确定。 2非均质土层平台或变坡点的设置,应结合不同土层分界面 的位置综合确定。 3平台应设截水沟,截水沟应引入相邻排水设施;骨架或框 架梁护坡的排水槽与坡脚截水沟之间应设置连接排水槽,避免集 中水流冲刷坡脚
4.4.3边、仰坡防护宜采取加固坡脚、加强坡面防护和排水的
4.4.4骨架护坡应采用混凝土浇筑或预制混凝土构件拼装,护坡 骨架应嵌人坡面,确保坡面排水畅通
4.4.5边、仰坡坡率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及边坡的稳定性综合 考虑,原则上坡率可采用1:0.75~1:1.25。 4.4.6边、仰坡临时防护可采用锚喷网、土钉墙、挡土墙、围护桩 等一种或多种防护措施
4.4.5边、仰坡坡率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及边坡的稳定性综合
4.5裂缝、坑洞、陷穴处理
4.5.1对影响施工及运营安全的裂缝、坑洞、陷穴等,施工前应进 行回填、整平、封闭处理,并做好周边的截排水设施 4.5.2黄土陷穴、竖向坑洞的处理范围为地表至陷穴底部。明 穴、坑洞可劵填处理,暗穴可灌浆、灌混凝土或劵填处理,表层应进 行隔水封闭处理。
4.5.3地表裂缝宜采用灌浆充填、劵填灰土封闭的处理措施,防
5.1.1铁路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宜适当加强,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 拱脚下沉。 5.1.2铁路黄土隧道宜采用曲墙带仰拱的复合式衬砌结构形式。 5.1.3铁路黄土隧道复合式衬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设计参数 应根据围岩级别、埋置深度、跨度、沉降控制标准等因素,通过计算 分析、工程类比综合确定。
5.1.1铁路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宜适当加强,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
5.2.1铁路黄土隧道应设置超前支护。超前支护可采用小导管、管棚等。 5.2.2小导管宜采用Φ42mm的无缝钢管,长度宜为3.5m~ 5m,搭接长度不小于1m。 5.2.3超前管棚宜采用g89mmg159mm的钢管,外插角宜为 0°~1°,管棚搭接长度不小于3m。 5.2.4掌子面自稳能力差、易塌时,宜采用喷混凝土封闭或锚 杆加固等措施。
5.2.1铁路黄土隧道应设置超前支护。超前支护可采用小导管、管棚等。
5.3.1铁路黄十隧道初期支护应采用喷、锚、网与钢架联合支护 的结构形式。拱部可不设置系统锚杆。 5.3.2铁路黄土隧道可采用设置大拱脚、锁脚锚杆(管)等措施控 制拱脚下沉,必要时可设置临时仰拱以控制围岩变形 5.3.3铁路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参数可采用工程类比确定,并通过 理论分析进行验算,当无资料时,可参照表5.3.3一1、表5.3.3一2 选用,并应根据现场围岩监控量测信息对支护参数作必要的调整。
5.3.1铁路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应采用喷、锚、网与钢架联合支护
表5.3.3一1小跨、中等跨度铁路黄土隧道设计参数表初期支护二村围锚杆钢筋网钢拱架厚度跨岩喷混凝预留变度级土厚度形量别(cm)(cm)直径长度环纵间距直径间距位置型号间距(m)(cm)(mm)(m)(m)(mm)(cm)格栅或IV15~185~7222.51.2X1.24625X251.0~1.230~35I12.5小跨边墙格栅或V18~237~10223. 01.2×1.020×200.8~1.035~40*I16格栅或IV18~238~10223. 01.2X1.2$825×250.8~1.040~45I16中跨边墙格栅或V20~2510~15223. 51.2X1.0$820×200.8~1.045~50*118注:1*为钢筋混凝土;.2本表适用于深埋隧道:3浅埋地段及V级围岩地段需进行特殊设计。
续表5.3.3—2初期支护围岩级别二衬厚度跨锚杆钢筋网钢拱架度喷混凝预留变土厚度形量(cm)(cm)位直径长度环纵间距直径间距型号间距置(mm)(m)(mm)(cm)(m)(cm)(m)IV.24~2610~15223. 51.2X1.2格栅或20X200.8~1.050~60*I20aIVb26~28223.51.2X1.2格栅或10~1520×20122a0.8~1.050~60*特大跨边墙V.28~3015~20224.01.2X1.0$820×20I22a或0.6~0.855~70*H150I25a或Vb28~3515~20224. 01.2×1.0$820×200. 655~70*H1756注:1*为钢筋混凝土;.2V级围岩地段需进行特殊设计。
5.4.1铁路黄土隧道二次衬砌应满足强度、刚度和耐久性要求,
拱厚度不宜小于拱墙厚度。
5.4.2铁路黄土隧道二次衬砌的设计参数可采用工程类比确定
并通过理论分析进行验算,当无类比资料时,可参照表5.3.3一1、 表5.3.3一2选用,并应根据现场围岩监控量测信息对支护参数作 必要的调整。 5.4.3二次衬砌设计时应明确采用先施工仰拱、拱墙衬砌一次浇 筑的施工方式。
于浅理、偏压、初期支护变形不收敛、有沉降控制要求等地段,可及 早施作二次衬并予以必要的加强,
5.4.5铁路黄土隧道设计应预留适宜的变形量,变形量大小可根
据监控量测信息进行适当调整
6.1.1铁路黄土隧道防排水应采取“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 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洞内外应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排水系统, 6.1.2洞内外排水系统应保证结构设施稳定、排水通畅,排水路 径区域应保证地基长期稳定,防正地表水下渗。 6.1.3洞口段不应设置蓄水池,对已有的水渠可采取铺砌或改移 措施,防止渠水下渗,危及洞口安全。 6.1.4湿陷性黄土隧道应按基底不漏水、周边区域地表不积水的 原则进行设计。
6.2.1洞口和明挖段边、仰坡坡顶应设置截、排水沟。截、排水沟 应在边、仰坡开挖前修建完成,防止地表水下渗和冲刷。 6.2.2洞口截水沟距离边、仰坡开挖边缘应不小于10m,水沟断 面尺寸可根据汇水区流量确定。截、排水沟坡度不应小于3%0,当 纵坡较陡时,应设置急流槽或跌水连接。 6.2.3截水沟、排水沟、平台水沟等应采用混凝土浇筑,水沟基础应设 置于稳定的地基上。当地基的稳定性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取地基换 填、基础加深等措施,防止因黄土湿陷、冲蚀下沉导致水沟开裂, 6.2.4洞口截水沟、平台水沟应与相邻水沟连接,或以较短途径 引排到自然稳定的沟谷内。
6.2.5洞内排水系统可通过钢筋混凝土管、检查井、缓冲池等设
施与洞外排水系统顺接,洞内汇水应尽早引离线路。排水系统施
工完成后应对周边地表进行整平、加固处理。
工完成后应对周边地表进行整平、加固
6.3.1湿陷性黄土隧道附近不应修建水池、水渠等存(过)水构筑 物,若必须修建时,距线路中线净距应大于30m,并应采取有效的 防、隔水措施,防止水流下渗。
6.3.2当洞项覆盖层较薄或地表水下渗对隧道有影响时,地表防
1对隧道周边的坑准、黄土陷穴、钻孔、探坑等进行详细调查 和处理;对低洼处应采用黏土或灰土劵填密实,并对场地进行平 整,确保地表不积水。 2浅理隧道洞项有沟谷通过时,沟底应采用混凝土铺砌,铺 砌范围距线路中线净距不小于30m。 3地表裂缝应及时进行封闭、隔水处理。 6.3.3地表裂缝宜采用表层开槽后夯填灰土的处理方法,灰土应 分层劵实,并高出原地面10cm;裂缝较宽时,在表层开槽后可灌 注水泥浆将裂缝充填密实。 6.3.4地表需要夯填整平时,表层可换(夯)填30cm~50cm厚 的灰土封闭隔水,压实系数不小于0.95,并设不小于0.02的顺 坡,将地表水引离。
6.4.1湿陷性黄土铁路隧道中心水沟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侧 沟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适当提高,并在侧沟周边配筋防正开裂;并应 加强施工缝、变形缝及水沟接头处的施工质量,防止水流下渗。 6.4.2明洞回填应分层夯填,回填土表面应铺设隔水层,隔水层 应优先选用黏土层,并与边坡搭接良好。 6.4.3结构防排水的其他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铁路行业标 准有关规定。
7.1.1铁路黄土隧道应重视洞口边、仰坡及便道开挖施工,合理 布置施工场地。 7.1.2铁路黄土隧道施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隧道长度、跨度、理 置深度、地质条件、设备配备、沉降控制及工期等因素综合确定。 7.1.3铁路黄土隧道施工应遵循“管超前,短进尺,早支护,快封 闭”的原则,严格控制开挖进尺,初期支护尽卓封闭成环,并采取加 强拱脚、稳固掌子面等措施,控制以拱部沉降为主的隧道变形。 7.1.4铁路黄土隧道施工中应做好地表调查、洞内掌子面地质素 描、地基湿陷性核查及物理力学参数的土工试验等工作,以完善设 计与施工措施。 7.1.5铁路黄土隧道施工中应重视监控量测工作,掌握围岩和支 护的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预留变形量。
清除松散体及不稳定土体;对洞口附近的黄土陷穴、人为坑洞和裂
7.2.4边、仰坡开挖应预留约30cm的整修层,采用人工刷坡并
7.2.6铁路黄土隧道进洞前应按照设计要求完成边、仰坡防护工 程及超前预支护,在边、仰坡稳定的前提下,方可进洞施工。 7.2.7洞口工程与相邻工程应统筹安排,桥隧相连时应做好桥台 基坑的开挖防护,避免影响隧道结构及山体稳定。 7.2.8洞口段施工过程中应适当增加监控量测频率,加强对边、 仰坡及浅理段地表裂缝及变形的监测。 7.2.9洞口段应加强初期支护,仰拱紧跟,及时形成封闭结构,二 次衬砌应尽早施作。 7.2.10当洞口受地形限制出现高陡边、仰坡时,应尽早完成明洞 工程。
7.3.4铁路黄土隧道宜优先采用机械开挖。墙脚、拱脚等隅角处 应预留60cm~70cm厚土体,采用小型设备或人工开挖,且不应 超挖。 7.3.5大跨及特大跨铁路黄土隧道可采取加大预留核心土体积、 加强掌子面超前支护、设大拱脚、锁脚锚杆(管)或钢架设纵向托梁 等措施控制沉降。 7.3.6对采用台阶法施工的大跨及特大跨铁路黄土隧道,初期支 护应及时施作井封闭成环。 7.3.7铁路黄土隧道施工应做好施工用水管理,完善洞内施工排 水系统,并应避免积水浸泡拱(墙)脚基础。 7.3.8铁路黄土隧道应避免围岩暴露时间过长引起变形及班塌。 因故停工时,应及时封闭掌子面, 7.3.9铁路黄土隧道施工时,应加强对浅埋及偏压地段地表巡 查,对施工中出现的地表裂缝及时采用灰土劵填、水泥浆灌注等猎 施封闭处理。 7.3.10对采用CD法、CRD法及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地段,一次 拆除临时支撑长度应根据监控量测信息分析确定,且二次衬砌宜 紧跟施作。
7.3.11铁路黄土隧道施工中应及时进行量测数据的整理分析,
一且发现异常,应分析原因并采取技术措施保证施工安全,必要时 应迅速撤离作业人员。
8.1.1监控量测方案应根据黄土围岩物理力学性质、理深、跨度 大小、衬砌支护参数、施工工法及周围环境等条件综合确定。 8.1.2监控量测应作为关键工序纳入现场施工组织,及时反馈信 息,为信息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8.1.3监控量测应满足现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TB10121)的相关规定,并应针对铁路黄土隧道的围岩特性、跨 度、理深等条件选取相应的监测方法和合理的控制基准值。 8.1.4铁路黄土隧道浅理段应加强对拱项、拱脚下沉和地表沉降 的监控量测,深理段应重视对拱脚位移的监控量测。 8.1.5下穿重要的建(构)筑物时,应按地面和建(构)筑物变形控 制要求分别设置控制基准值。 8.1.6现场监控量测方法应简单、可靠、经济、实用。净空位移监 测宜采用全站仪非接触观测方法。 8.1.7量测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应注意保护,避免 摄坏
8.2.1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项目选择应符合下 列要求: 1必测项目: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拱脚下沉;水平收敛; 地表沉降。 2选测项目:围岩压力;钢架内力;喷混凝土内力;二次衬砌 ·26
8.2.1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项目选择应符合下 列要求: 1必测项目: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拱脚下沉;水平收敛; 地表沉降。 2选测项目:围岩压力;钢架内力;喷混凝土内力;二次衬砌 ·26
内力;接触压力;锚杆轴力;渗漏水量等。
8.2.2各种工法的位移量测项目选择,可按照表8.2.2选用。
8.2.2各种工法的位移量测项且选择,可按照表8.2.2选用
表8.2.2各种工法位移量测项目选择
注为必测项目,O为选测项目,×为不测
2双侧壁导坑法、CRD法和CD法水平收敛量测应包含对中隔壁的量测; 3地表沉降:浅埋、偏压段及地表有建(构)筑物、沉降控制要求严格地段。
8.2.3铁路黄土隧道开挖应及时进行洞内观察、地质素描及数码 成像,必要时应取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
8.3量测断面测点布置
8.3.1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 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无特殊要求时,地表沉降测点纵 向间距可按表8.3.1的要求布置。
表8.3.1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
测断面间距可按表8.3.2的要求布置。
表8.3.2 必测项直监控测断面间距
8.3.3拱项下沉测点原则上设置在拱项轴线附近,当跨度较天 时,应结合施工方法在拱部增设测点。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可按 照表8.3.3布置,非接触位移测点可按照图8.3.3布置。
表8.3.3净空变化量测测线布置
注:特殊地段指浅埋、偏压或软塑黄土等地段。
3铁路黄土隧道各工法非接触位移测点布置示意图
8.4.1必测项目的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 速率分别确定。原则上取由位移速率决定的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 面距离决定的净空量测频率之中较高值。当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 地质时,应增大量测频率。 8.4.2选测项目量测频率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以及必测项目 反馈的信息综合确定。
8.5.1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应根据黄土地层物理力学性质、隧道施 工安全性及施工方法、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建(构)筑物特 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 8.5.2大、特大跨度铁路黄土隧道净空位移控制基准,可按 表8.5.2选用。其他跨度的铁路黄土隧道净空位移控制基准 应符合现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的相关 规定。
8.5.3控制基准值可根据工程施工及监测反馈的信息情况进一
一般情况下的二次衬砌施作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 1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 下降。 2 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90%以上。 8.5.5铁路黄土隧道监控量测应接现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 技术规程》(TB10121)的规定建立等级管理、信息反馈和报告 制度。
表8.5.2跨度12m
9.1.1湿陷性黄土铁路隧道,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浸水条件、隧 道地基湿陷等级等因素,因地制宜,以封闭隔水、加强结构措施为 主,必要时可采取地基处理措施,以防止地基湿陷对隧道结构及其 附属构筑物产生危害。
9.1.2新近堆积黄土及饱和黄土隧道地基不满足承载力要求时,
9.1.3铁路黄土隧道应加强结构及其防排水系统,提高洞内外排
9.2.1明洞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可结合地基的湿陷性等级、类
9.2.2当场地内有易形成集中入渗通道的陷穴、坑洞等可能对隧 道地基产生危害的不良地质时,可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浸水条件等 因素,根据地基的湿陷性要素采取洞内换填、桩基处理等措施。 9.2.3新近堆积黄土及饱和黄土地基不满足承载力要求时,可采 用换填、树根桩或混凝土等一种或多种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9.2.4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可按表9.2.4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 相结合的方法。
9.2.2当场地内有易形成集中入渗通道的陷穴、坑洞等可能对隧
表9.2.4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9.2.5隧道地基加固处理的施工机具应小型化,以满足洞内作业 的空间要求。
9.2.5隧道地基加固处理的施工机具应小型化,以满足洞内作业
估。地基处理施工结束后,应按设计要求及有关标准进行检查和 验收。
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更于在执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铁路黄土隧道技术规范》
本条文说明系对重点条文的编制依据、存在的同题 以及在执行中应注意的事项等予以说明。本条文说明不 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 和把握规范规定的参考。为了减少篇幅,只列条文号,未 抄录原条文。
1.0.1本规范系统总结和吸收了我国近年来铁路黄土隧道建设 经验和科研成果,特别是已开通运营的郑西客运专线、开工建设中 的宝兰客运专线科研成果,体现了我国铁路黄土隧道的建设水平。 统一建设标准、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是制定本规范 的指导思想。 1.0.3黄土因成因、形成年代和区域不同,工程性质差异很大包装标准,黄 土垂直节理发育,新黄土具大孔隙和湿陷性,施工中易沿垂直节 理滑落掉块,甚至出现塌方,危及作业人员安全。因此,要求结 合区域黄土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勘察设计,保障施工和运营 安全。
1.0.4本次编制中主要考施工开挖时稳定性因素,提出铁路黄
分级标准的提出,结合了国内调研情况和我国近年来的铁路 黄土隧道建设经验和科研成果,基本涵盖从普速到客运专线所有 等级的铁路隧道工程,见说明表1.0.4。
说明表1.0.4铁路黄土隧道跨度
开挖跨度对隧道洞室的稳定性影响而言,围岩级别越低、坑 道跨度越大,最大塑性区厚度越大,隧道洞室的稳定性越差;IV 级与V级黄土隧道塑性区厚度随坑道跨度变化如说明图1.0.4 所示。
说明图1.0.4黄土隧道塑性区厚度随坑道跨度变化图
由说明图1.0.4可见,隧道塑性区厚度与坑道跨度成线性关 系,对开挖跨度大于12m的隧道接2m宽度分级划分为两级;对 开挖跨度小于12m的隧道按3.5m宽度分级划分为两级。 1.0.7本规范仅结合黄土特点,规定了铁路黄土隧道关键技术要 点,故除执行本规范外,隧道设计、施工还需符合国家和铁道行业 现行的有关标准及技术要求。 3.3.3黄土区的地貌类型是黄土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堆积和侵蚀 的直接结果,对地貌类型做出准确判断,对地质勘察和勘探都能起 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黄土的主要地貌类型见说明表3.3.3。
高速标准规范范本说明表3.3.3黄士的主要地貌类型
....- 铁路标准
- 相关专题: 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