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

  •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8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5-21
  • 发 布 人: yuleray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nis Evaluation

    (发布稿)

                                                                         (HJ192-2015)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它诸  以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出 版社出    版 的 正式标   准 文本为准

     

     

     

     

     

     

     

     

     

     

     

     

     

     

    2015-03-13 发布                                 2015- 03-13实施

     

    5.7污染负荷指数计算方法

    污染负荷指数的分权重见表4

    表4污染负荷指数分权重

    沥青路面标准规范范本注:(a)总氮等其它污染物的权重和归一化系数将根据污染物类型、特征和数据可获得性与其它污染负荷类 型进行统一调整。

    环境限制指数是生态环境状况的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 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如重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突发环境事件等,对生态 环境状况类型进行限制和调节,见表5。

    表5环境限制指数约束内容

    5.9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6。

    表6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5.10生态环境状况变化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与基准值的变化情况,将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幅度分为4级,即无 明显变化、略有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好或差)、显著变化(好或差)。各分指数变化 分级评价方法可参考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分级,见表7。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分

    表8生态环境状况波动变化分级

    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相

    6.1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

    6.1.1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是利用综合指数(生态功能区功能状况指数,FEI)评价生态 功能区生态功能的状况,采用三级指标体系,包括3个指标、5个分指数和12个分指标。3 个指标包括生态状况指标、环境状况指标和生态功能调节指标。自然生态指标包括生态功能 旨数、生态结构指数和生态胁迫指数,反映了生态功能区的功能、结构和压力,环境状况指 标包括污染负荷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反映了生态功能区的污染负荷压力和环境质量状况。 主态功能指数、生态结构指数和生态胁道指数根据各类功能区功能特点而选择能够反映功能 这特征的指标。生态功能调节指标指通过遥感监测生态功能区内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和人为因 素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对区域生态功能状况进行调节。具有多种功能特征的生态功能区评价 以主导功能为主,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

    6.1.2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市风固沙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各指标权重见表9。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各指标权重及类型

    6.1.2.2计算方法

    (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各指标权重见表10

    表10水士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各指标权

    中:FEIsYIY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指数。

    5.1.5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维护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各指标权重见表12

    多样性维护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各指标权重及类型

    6.1.5.2 计算方法

    6.1.6生态功能调节指标

    生态功能调节指标根据遥感监测功能区内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王 境事件对区域生态功能状况进行调节。 生态功能调节指标=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人为因素引发突发环境事件调节指标

    6.1.6.1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

    重要生态类型变化是指无人机航空遥感或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到的功能区内重要生 态类型的变化,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是根据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对生态功能动态变化度 进行调节,调节幅度为一0.5~+0.5,通过评价年与基准年遥感影像对比分析及无人机遥感抽 查或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监测,查找并验证重要生态类型发生变化的区域,根据变化面积 确定生态功能调节幅度,见表13。

    表13量要型态类型变化润型

    注:如果经无人机通感抽查或者高分辨率卫星造感监测到变化面积特别大(20km以上),可在现有基础上 韵加大调节分值,最大谓节隔度为士0.5。

    6.1.6.2人为因素引发突发环境事件调节指标

    表14人为因素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调节指标

    表15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分级

    6.1.8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变化分析

    根据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指数与基准道的变化情况,将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变化摄度分 为4级,即无明显变化、略微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好或差)、显菩变化(好或差) 各分指数查化分级评价方法可参考生态功能变化度分级,见表16

    表16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变化度分级

    6.2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成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

    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利用综合指数(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CEI)评价城市生态 环境的质量状况,评价指标以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采用二级指标体系,包括3个分指数、 18个指标,从环境质量、污染负荷和生态建设三个方面反映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状况、 受纳的污染压力和生态环境状况,

    6.2.2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计算方法

    6.2.3分指数计算方法

    一为各分指标归一化系数,具体见表17

    表17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特征,从面积适宜性、外来物种入侵度、 生境质量和开发干扰程度四个方面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指标体系。面积适宜指 数反映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合理程度。外来物种入侵指数反映自然保护区受到外来入侵物 种干扰的程度。生境质量指数反映自然保护区生境类型对主要保护对象的适宜程度。开发干 扰指数反映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的干扰程度。该方法也适用于与自然保护区重登 的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区的评价。

    6.3.2生态保护状况指数计算方法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见表20

    平价指标权重,见表20。

    表20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6.3.2.2计算方法

    6.3.3面积适宜指数计算方法

    面积适宜指数=Aare×(核心区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

    6.3.4外来物种入侵指数计算方法

    外来物种入侵指数=Am×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数

    6.3.5生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5.1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

    ①权重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权重,见表21.

    为785.6026937848。

    6.3.5.5其它类型自然保护区

    表25其它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计

    6.3.6开发干扰指数计算方法

    6.3.6开发于扰指数计算方法

    6.3.6.1开发王扰类型权重

    表26开发干扰类型权

    6.3.6.2功能区权重

    注:未进行功能分区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权重接0.6计

    6.3.6.3开发于扰指数计算方法

    开发干扰指数=Adev× (功能区权重×0.40×城镇建设用地+功能区权重×0.40×其它建设用 地+功能区权重×0.10x农村居民点+功能区权重×0.10x耕地)/保护区总面积

    6.3.7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分级

    根据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指数,将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分为5级,即优、良 一般、较差和差,见表 28。

    表28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指数分级

    6.3.8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变化分析

    根据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指数与基准值的变化情况,将生态保护状况变化幅度分为 4级,即无明显变化、略微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好或差)、显著变化(好或差),各 分指数变化分级评价方法可参考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变化,见表29。

    表29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变化度分级

    评价区域内生物栖息地质量,利用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 异表示。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生长乔木、灌木、竹类等的林业用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其它林地 位:km。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郁闭度天于0.20的关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单位:km。数 据来源:遥感监测

    灌木覆盖度0.30以上的林地,包括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和其它灌木林地。单位:km。 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包括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各类园地(果园、桑园、茶园、经济林)等在内的其 它林地。单位:km。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 改食草地和割草地,包括以牧为 单位: km 。 数据来源: 遥感监测。

    A.3.1高覆盖度草地

    A.3.2 中蓉盖度草地

    覆盖度为20%50%的关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不足,草被较稀疏。 单位:km。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A.3.3低覆盖度草地

    覆盖度为5%~20%的天然草地,此类草地水分缺乏,草被稀疏,牧业利用条件较差。 单位:km。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耕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耕种三年 以上的滩地和滩涂。单位:km。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水稻和旱地轮种的耕地。单位:km。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无灌溉水源和设施,菲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 常灌溉的早作物耕地;以种菜为主的耕地,正常轮作的休闲地和轮歇地。单位:km。数据 来源:遥感监测。

    天然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渠、水库、坑塘、海涂、滩地和沼泽。单位:K

    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形成的线状水体。单位:km。数据来源:遥感

    天然或人工作用下形成的面状水体。包括天然湖泊、河流、人工水库和坑塘等。单位: km。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海滩、河滩、湖滩和沼泽的总称, 期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 雅和湖滩指河流和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 沼泽指地势平坦低洼,排水不畅地下室标准规范范本,长期 湿,季节性积水或常积水,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单位:km。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城乡居民点及县辖区以外的工矿、交通等用地。单位:km。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A.6.1城镇建设用地 大、中、小城市及县镇以上建城区用地。单位:km。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A.6.2农村居民点 农村聚落用地。 单位: km。 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A.6.3其它建设用地

    独立于手城镇以外的广矿、大型工业区、采石场,以及交通道路、机场及特殊用地。单位: km。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未利用的土地,难利用的土地或植被覆盖度小于5%且未利用的土地,包括沙地、盐碱 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和其它未利用地。单位:km。数据来源:遥感监测。

    地表被沙覆盖,植被覆盖度小于5%的土地技术标准,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单位: Km。数据来源:遥感蓝测

    ....
  • 环境标准
  • 相关专题: 生态环境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