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2006.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6.1.2地形地貌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坝址区地形地貌特征,河谷地貌类型,研究不同地形地貌条件对喀斯特发育的影响。 2调查坝址区及其上、下游的河流流向,河湾、单薄分水岭、盆地及大冲沟的地形特点,研究喀期 特分布与河流发育的关系。 3调查河谷阶地的地质结构,分析其成因类型,剥夷面发育情况及分布高程,根据喀斯特形态特征 或洞穴的成层性,与阶地和剥夷面对比,研究喀斯特发育史,喀斯特发育与地文期的关系。 6.1.3岩性及岩层层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2查明项址区碳酸盐岩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类型、分布、厚度。 3查明碳酸盐类岩层中的非碳酸类岩层、夹层的分布、连续性,以及两类岩层的组合关系。根据岩 层的可溶性和渗透性,进行分层并划分层组。
查明项证区的智破分布、形念、性质等,研究不回构造部位对略斯特发育和形念的影响。 2查明坝址区主要断层的位置、方向、规模、延伸、性质,主要结构面的特征,研究断层与喀斯特 的关系,断层对喀斯特岩层的切割错位情况,各含水岩体之间的水动力关系,喀斯特发育系统和地下水渗 流途径等。 3查明坝址区河谷地质结构类型
6.1.5喀斯特现象勤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坝址区地表和地下喀斯特现象的位置、规模、填充情况、相互间的连通关系,以及地下喀斯 特发育随深度变化的规律。 2查明沿主要断层带、层面等主要结构面的溶蚀程度。 3 查明是否存在贯通坝址上下游的喀斯特地下管道系统。 5.1.6 喀斯特水文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查明各层组岩层中地下水赋存条件,划分喀斯特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及其层位、厚度、空间分布、 向坝下游延伸情况、与大坝位置的相互关系。 查明喀斯特泉的出露位置、高程、泉水动态、成因类型。 查明喀斯特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遭受断层切割情况,相对隔水层的封闭条件是否遭到破坏。 查明坝基岩层的透水率,并进行岩体渗透性分级 查明坝址区各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位及其在洪枯季变化规律。 查明坝基喀斯特含水层与河水的补排关系,确定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 查明各喀斯特含水层水质、水温及其与喀斯特发育程度的关系, 5.1.7 根据坝址区岩层层组类型、河谷地质结构类型和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计算机标准,划分河谷喀斯特水文地质 结构类型,参见附录C。
6.2.1工程地质测绘及喀斯特调查应遵守下列规定: 1测绘与调查的范围应根据研究渗漏、稳定及工程处理方案的需要确定,测绘的范围应包括可能被 利用防渗的相对隔水层分布地段或两岸地下水位相当于正常蓄水位的地段。调查范围应大于测绘范围,包 括坝址区附近的喀斯特泉出露地段以及河谷岸坡至分水岭间的喀斯特发育地段。 2综合性勘察的比例尺可选用1:5000~1:2000,专门性勘察的比例尺可选用1:2000~1:1000。 6.2.2物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1在坝基范围内,可布置地震折射剖面、地震测井及沿平洞壁的地震波速测试。 2在坝基范围内的钻孔中,可进行孔内电视、孔间无线电波透视。 3可进行孔间或洞间层析成象, 4可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地质雷达、瞬变电磁法等探测坝址区喀斯特发育程度、洞穴 与管道位置、规模及相互连通情况。 6.2.3勘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1勘探工作控制范围应能满足渗漏、稳定及工程处理方案的需要;选定的工程处理方案线上要有足 够的勘探资料表明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6.2.3勘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2勘探剖面应根据地质条件,建筑物特点和防渗要求布置。在选定的坝址横部面不得少于3条,可 布置在选定的坝轴线及其上、下游;纵面可布置3条,布置在河床和两岸 3除应在各勘探剖面上布置钻孔外,在为查明水文地质条件所需的低地下水位地段、高地下水位地 段、断层错断相对隔水层地段上以及重要的喀斯特现象分布地段上也应布置钻孔。 4为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钻孔应进入到最低地下水位以下不小于10m:防渗线上的钻孔应进入到微 透水层内,或进入喀斯特弱发育带顶板以下不小于10m。 5对坝址区的重要建筑物和防渗地段,以及喀斯特洞穴网,应布置平洞进行探查。 6.2.4水文地质试验和专门性试验可包括下列内容: 1坝基范围内和防渗惟幕线上的钻孔,均应进行钻孔压水试验;根据需要,河床钻孔应分层和分段 测定套管内外稳定水位。
1坝基范围内和防渗惟幕线上的钻孔,均应进行钻孔压水试验;根据需要,河床钻孔应 测定套管内外稳定水位。 2大降深竖井或钻孔群孔抽水试验。 3示踪试验(连通试验)。
6.2.5地下水动态观测应遵守下列规定:
2坝址区内的钻孔均宜作为长期观测孔。 3 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两个水文年。 6.2.6 施工地质工作除应按DLT5109的规定外,尚应注意下列事项: 1 随坝基开挖,加强地质编录和测绘,观测记录开挖揭露和新出现的喀斯特现象和喀斯特水文地质 现象。 根据开挖揭露的喀斯特现象,必要时,应布置连通试验、地质雷达、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瞬变电磁法探测等了解喀斯特管道连通情况、隐伏的洞穴及喀斯特发育带。 3根据地质编录和专门性勘察成果,提出优化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 4加强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特别对能反映防渗处理效果的水文地质点要加强观测工作。 6.3坝基稳定和渗漏问题分析评价 6.3.1在喀斯特岩层修建大坝时,应分析评价坝基变形、坝基抗滑稳定、坝基渗漏和基坑涌(突)水等工 程地质问题。 6.3.2坝基稳定性的评价,应在查明坝基范围内的溶洞、溶隙、溶槽等喀斯特现象的位置、形态、规模、 充填情况、充填物性质,以及各种喀斯特现象与建筑物位置的关系等的基础上,根据坝体应力、水压力等 的作用条件,综合分析可能引起的破坏形式和影响程度。 6.3.3当坝基存在大溶洞、大溶隙或溶蚀带并填充有松软土时,应根据埋藏位置、填充物的组成物质、颗 立组成、名 6.3.4 有大的溶洞时,应查明溶洞的位置、规模、溶洞顶部至建基面岩体的厚度、 君体的结 压缩空间而导致顶板塌或压缩变形。 5.3.5 变形问题 6.3.6 顶仔 滑移面时,应研究抗滑稳定问题 6.3.7 当建量上 溶槽等时,应研究地基的不均匀沉陷。 喀斯特岩层的分布、地质构造、喀斯特发育特征、各种喀 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厚度、封闭条件、水动力条件等的基础上进 行。应分析产生渗漏的条件、漏水的途径与去向、渗漏形式、渗漏范围、渗漏量、渗漏影响及处理范围等 6.3.9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能产生绕坝渗漏: 当坝址河谷水动力条件属排泄型,河床下游或两岸存在地下径流或有纵向地下水回槽时。 当坝址有顺河向的埋藏古河道并有与其相应的喀斯特系统发育时。 6.3.10 坝基绕坝渗漏一般是向坝下游排泄,但其漏水途径不一。 当坝址区喀斯特发育时,喀斯特管道系统是集中渗漏的通道。 L 当坝址河谷属排泄型水动力条件时,岸边纵向地下水凹槽地带大多是主要的渗漏途径。 3 当坝基有顺河向断层,并有与其发育的喀斯特系统时,该断层带将是渗漏的途径。 6.3.11 当坝基开挖揭露喀斯特泉或穿透洞穴或地下暗河时,可能产生基坑涌(突)水。 6.3.12 应根据渗漏形式、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分析防渗处理的条 件和处理范围, 6.3.13当坝址区为单纯碳酸盐岩,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属补给型时,防渗处理可采用雌幕灌浆。当帽 慕范围内存在贯通上、下游的溶洞
6.3现基稳定和渗漏问题分析评价
6.3.14当坝址为单纯的碳酸盐岩,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属排泄型时,可采用坝前防渗铺盖与坝址上游 非喀斯特岩层连接的防渗措施。 6.3.15当坝址河谷为纵向谷,两岸有相对隔水层分布时,防渗可采用惟幕灌浆。 6.3.16当坝址河谷为横向谷,有相对隔水层分布时,两岸惟幕灌浆线可向相对隔水岩层转折,惟幕的底 界与两端均应与相对隔水岩层连接,
7地下洞室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
7.1.1地下洞室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应在调查区域喀斯特发育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 7.1.2调查洞室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剥夷面和阶地的发育情况及分布高程,研究不同地形地貌条件对喀斯 特发育的影响。 7.1.3查明地下洞室区的碳酸盐岩的类别、分布、产状、厚度及其与非碳酸盐岩层的组合情况。 7.1.4查明地下洞室区的褶皱形态、性质、特征等,研究不同构造部位对喀斯特发育和形态的影响。 7.1.5查明地下洞室区主要断层和结构面的产状、性质、规模、延伸情况,及其位置与洞室的关系,研究 断层对喀斯特岩层切割错位情况,断层与喀斯特发育的关系。 7.1.6调查地下洞室区的重要喀斯特现象,特别是溶洞、溶隙、落水洞、管道、地下暗河等的分布、位置、 形态、规模、填充情况,以及它们与洞室的关系。 7.1.7查明洞室区各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位、动态规律及最高、最低水位,划分喀斯特含水层和相对隔 水层,查明喀斯特泉出露位置、泉水动态,查明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遭受断层切割的情况,收集历史暴雨 强度资料。
1采用综合物探,探测喀斯特发育强度、大洞穴位置及地下水位 2采用地质雷达、瞬变电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探测洞室附近的洞穴和喀 位置和规模 3采用钻孔电视、层析成像探测钻孔内及钻孔间的喀斯特发育情况。 7.2.3勘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1隧洞进出口、厂房和建筑物区应沿轴线布置勘探剖面。 2隧洞线路的钻孔应沿线路布置,宜布置在进出口、地形低洼、喀斯特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 地段,可能存在大洞穴、大断层,低水位带部位应布置专门性钻孔。 3钻孔深度应进入洞室底板以下10m~30m,或达到地下水位,或大洞穴底板以下,建筑物区的钻孔 深度应进入设计建基面高程以下20m~30m,专门性钻孔深度应视具体要求而定。 4隧洞进出口、高压管道和厂区宜沿轴线布置平洞和相应的横向支洞,平洞应能控制厂房和高压管 道地段的喀斯特发育情况,特别是大洞穴和管道系统的情况。
7.2.5应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
7.2.6施工地质工作应重视下列工作,并应符合DL/T5109的规定: 随洞室开挖,编录和测绘揭露的断层带、破碎带、喀斯特现象和水文地质情况。 进行地质超前预报,预测可能出现的喀斯特地质问题,特别是喀斯特突水、突泥。 3 采用弹性波测试、地质雷达对已开挖的洞室围岩进行检测。 4 利用揭露的管道进行地下水连通试验,利用揭露的涌水点,追索管道位置,选择抽排水位置。
7.3.1在喀斯特地区修建地下建筑物时,应分析评价喀斯特渗漏、喀斯特突水、突泥、外水压力、围岩稳 定性和地基稳定性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7.3.2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应在调查地下建筑物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查明喀斯特岩层的分布、所处的地质构 造部位、喀斯特发育特征、各种喀斯特现象的位置、形态、规模、填充情况、填充物性质、与地下建筑物位 置的关系、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组合关系、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厚度、封闭条件、喀斯特水动 力条件等的基础上进行。应分析产生渗漏的条件、渗漏损失对工程效益的影响,提出渗漏处理措施:预报可
能产生喀斯特突水、突泥的地段,涌水量、涌泥量,提出对施工和运行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处理措施的建 议;分析喀斯特洞穴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和处理措施。 7.3.3应根据地下建筑物所处的喀斯特水动力带和正常运行水位(或有压隧洞的内水压力)与沿线喀斯特含 水层的最低地下水位对比,判定是否产生喀斯特渗漏。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能产生渗漏: 1当地下建筑物处于垂直渗流带或季节变动带。 2当地下建筑物处于全饱水带,正常运行水位(或有压隧洞的内水压力)高于沿线地下水位。 7.3.4对有渗漏问题的洞室应根据渗漏型式、渗漏量等进行全面或局部防渗处理 7.3.5当地下建筑物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分析在施工开挖过程中,揭露规模较大的断层或喀斯特洞穴 管道系统产生喀斯特突水、突泥的可能性。 7.3.6当地下建筑物处于下列部位时,应分析产生喀斯特突水: 碳酸盐岩层与非碳酸盐岩层接触带。 2 碳酸盐岩层中的断层带、断层交汇带、节理裂隙密集带。 3喀斯特管道网或暗河系统。 7.3.7当在地下建筑物所处的喀斯特水文地质单元体范围内修建有位置高于洞室的蓄水、引水工程(如水 军、渠道)时,应分析产生涌(渗)水的可能性,估算涌(渗)水量,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7.3.8当洞室内产生突水时,应分析是否会导致因附近地段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或塌陷,影响地 面建筑物安全的可能性和对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7.3.9洞室的涌水量可采用类比法或水均衡法估算,也可采用实测法, 1类比法:类比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洞室或洞室群,参照其实测涌水量进行估计。 2 水均衡法:当洞室所在的喀斯特岩层直接出露地表时,可按式(7.3.9)计算洞室或洞室群的涌水 量
式中: 2 入渗系数,一般可采用0.3~0.6; A 一汇水面积, 1; H 降水量, ; 4 一计算时段天数; S 涌入洞室水量占地下水径流总量的份额,一般为0.1~0.4。 3实测法:在施工开挖过程进行实测。 7.3.10喀斯特突水的治理措施应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当洞室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产生涌水时,宜以排为 主,堵截结合;当洞室位于地下水位以上产生涌水时,宜以堵为主,堵、排结合;对水源清楚的涌水,宜 以截为主,辅以引排措施;对洞室底部的冒水,宜以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为主,辅以堵塞措施;对为保护地 下水资源天然状态时,宜以封堵为主。 7.3.11外水压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综合考虑洞室地段喀斯特发育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岩体各向异性特点、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 玉水试验资料、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支护型式、衬砌与岩体结合情况、排水条件等采用地下水头折减 系数法确定,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参见附录D。 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实测外水压力。 7.3.12应根据洞穴规模、形态、填充情况和充填物性状,以及其出露位置与洞室的关系、岩层结构、强 度等,分析喀斯特洞穴对洞室稳定性的影响。 7.3.13喀斯特洞穴的处理应在分析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洞室的类型采用相应的措施, 7.3.14当地下建筑物跨越溶洞堆积物时,应研究堆积物的组成物质、性状和强度等,分析评价其对地基 稳定的不利影响。
附录A(资料性附录)碳酸盐岩层组类型碳酸盐岩层组类型参见表A.1。表A.1碳酸盐岩层组类型表厚度百分比(10%)分类亚类岩性及喀斯特发育特征碳酸盐碎屑岩岩连续沉积的单层石灰岩,无明显的碎屑岩夹层,循层面或均匀石灰岩层组>90<10断层带发育规模较大的洞穴管道系统以及溶隙等连续沉积的单层白云岩,无均匀自云岩层组>90<10明显碎屑岩夹层,喀斯特发育特征与上述相似,但规模较小纯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互层或夹层类均勾白云岩石灰岩沉积,无明显碎屑岩夹层,喀>90<10层组斯特发育特征与上述两类相似,其规模介于两者之间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呈夹层或碳酸盐岩夹碎屑岩30~互层沉积,碎屑岩夹层明显,70~90层组10喀斯特发育较弱,且与碎屑岩在层中的比例有关均匀状碳酸盐岩层70~组30~70喀斯特发育较弱不纯碳酸盐30岩类碎屑岩碳酸盐岩互70~30~70喀斯特发育极微弱或不发育层岩组30附录B(资料性附录)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参见表B.1。表B.1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表类型水动力特征形成条件1.河谷为当地的最低排泄基准面:河谷两岸地下水高于河水位补给型2.河谷的可溶岩层不延伸到邻谷;河水受两岸地下水补给3.两岸有地下水分水岭河谷的一侧地下水补给河水,河谷一侧有地下水分水岭,另一侧的可补排型另一侧为河水补给地下水,向邻溶岩层延伸至邻谷,且无地下水分水岭谷或下游排泄河谷两岸和河床喀斯特发育,地下水位洪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枯水期补排交替型变动幅度大,洪水期为补给型河谷,枯水河水从一侧或两侧补给地下水期为排泄型河谷
可谷喀斯特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参见表C.1。
1.河谷两侧有低邻谷,并有可溶岩层 延伸分布,且无地下分水岭: 2.河谷两岸有强喀斯特发育带或管道 顺河通向下游,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位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河谷喀斯特水文地质结构类型
表C.1单斜构造河谷喀斯特水文地质结构类型
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参见表D.1。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外水压力折减系数
表D.1外水压力折减系数表
基本规定 5水库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
万km,约占国土面积的9.4%,主 要分布在长江上中游、珠江流域及黄 分丰富。在喀斯特地区修建水 水和围岩稳定 等,这些问题影 现律,研究其对水电 水利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 修建水电水利工程的前提条件。 斯特地区进行地质勘察时,首先应充分查 区的基本地质情况,在做好基础地质条件勘察的基 础上,围绕着喀斯特
5水库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
5.1.1本条规定了水库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
碳酸盐岩是喀斯特发育的物质基础,具有侵蚀性流动着的水是喀斯特作用的基本动力,因此,对一个 地区来说,影响喀斯特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的活动。评价水库渗漏的主要依据 是库周地形条件、库区地质结构类型、喀斯特现象及类型、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上述有关因素和依据 就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 5.1.2由于喀斯特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影响因素比较多,因此,水库喀斯特渗漏问题的勘察范 围应比非喀斯特地区适当扩大,通常应包括工程地区一个完整的喀斯特水文地质单元,一般要包括水库两 早的低邻谷。 5.1.3根据河谷地貌的演变及其成因的勘察,可判断是否有产生喀斯特渗漏的条件,可以了解可溶岩中客 高程的喀斯特发育状况,可以掌握喀斯特洞穴分布的时、空规律, 5.1.4碳酸盐类岩石的化学成分和造岩矿物是喀斯特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岩石的比溶蚀度,随着岩石中 方解石含量的增加,比溶蚀度提高,喀斯特发育程度增强。 碳酸盐类岩石类型是决定喀斯特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纯碳酸盐类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 岩及灰质白云岩等)的比溶蚀度高于不纯碳酸盐类岩(如泥质灰岩、硅质灰岩)。 碳酸盐类岩层的层组类型是决定岩层的易溶程度和喀斯特发育特征的主要因素。 地层的组合关系将影响着喀斯特的发育,当喀斯特岩层中夹有非碳酸盐岩夹层,或喀斯特透水层中夹 有相对隔水层时,将限制地下水的活动,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从而使喀斯特发育受到影响。 5.1.5地质构造对地下水循环运动的途径和方向起看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断层和皱不仅影响看喀斯 特的发育程度,而且控制着喀斯特发育的方向和格局。一般情况,地下暗河、溶洞、呈线状分布的落水洞 或漏斗等儿乎都分布在断层带上或断层带附近。 断层及其影响带的宽度、长度、间距及连通情况是判断地下水形成汇水型还是分散型水动力场的基础 人而可预测洞穴发育的部位和方向。 断层的力学性质影响着喀斯特的发育程度,一般认为:压性或压扭性断层透水性弱,构造岩比较密实: 常形成阻水带;张性断层透水性强,喀斯特作用因此得到迅速发展,易形成落水洞、漏斗、竖井、溶洞和 地下暗河。 岩层在褶皱过程中,伴生和派生的大量张裂隙加剧地下水的活动,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足使喀斯特的发育。 5.1.6喀斯特现象是指在喀斯特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形态的现象,有溶隙、溶面、石 种地衣和地下格 无、石林、落水洞、坚并、漏、 斯特槽谷、直谷断
牙、石林、落水洞、竖井、漏斗、溶斗、喀斯特洼地、喀斯特盆地、喀斯特丘陵、喀斯特槽谷、盲谷、断 头河、消水洞、溢水洞、溶洞、洞穴网、地下廊道、喀斯特泉、地下暗河等。 按喀斯特出露条件,可将喀斯特划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不同的类型其特征和勘察研究方法 有一定的差别 5.1.7水文地质条件是喀斯特形成的直接因素之一,重点应查明喀斯特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河谷喀斯特 水动力条件类型;是否存在地下水分水岭和地下水洼槽。
1喀斯特地区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勘察范围要比非喀斯特地区勘察范围大北京标准规范范本,投入的勘察工作量 要比一般地区要多。从2000年修订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中可以看出,喀斯特地区勘察收费附加 周整系数为1.2 2条文中的综合性勘察是在规划或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专门性勘察是在可行性研究或招标设计 价段进行。 3工程地质测绘时要重点查明弱喀斯特岩层;通过顺层追索,鉴别相对隔水层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4勘探工作要在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布置,在有异常情况和重点的地段布置勘探工作,对惟幕线 上的喀斯特现象和地质构造情况要采用钻探、洞探和物探等予以查明。 5专门性试验工作是针对专门的喀斯特渗漏问题,一般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
5.3渗漏问题分析评价
5.3.1本条规定了水区
水库是否产生喀斯特渗漏取决于以下基本条件: 洞合及分水岭地带略斯特发管程度 河间地块地 水位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关系;地质构造条件;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及隔水的可靠性; 水动力条件。因此,条文规定,水库喀斯特渗漏问题的评价要在综合分析上述基本条件的基础上
5.3.2地质地貌综合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适用于裸露型喀斯特地区,是在调查和综合分析地形地 貌、古今水文网、喀斯特现象、可溶岩层层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喀斯特发育强度、 是否存在地下喀斯特管道系统及其位置、方向等作出估计,并判断水库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及是否产生漏水。 地下水动力条件分析方法是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勘探手段、地下水动态观测及连通试验等 查明水库河段、谷坡、分水岭及低邻谷的喀斯特水动力条件,通过综合分析评价水库喀斯特渗漏问题。该 方法结论相对可靠,是分析评价渗漏问题的主要方法。 5.3.3~5.3.6阐述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产生水库渗漏;什么情况下不可能产生水库渗漏,这些内容是在总结 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也已被生产实践验证。 1地形地貌条件:水库周边一定范围内存在低邻谷或有河弯者,则可能出现渗漏;邻谷河水位(不 是悬托河)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者不存在水库渗漏。 2地质构造条件:河间(河湾)地块有连续、稳定、可靠的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封闭阻隔者,不可 能出现渗漏;反之,或因可溶岩直接沟通库内外,或断层切割,使库内外可溶岩组成有水力联系的统一喀 斯特含水层时,则有可能出现渗漏。 3水文地质条件:河间(河湾)地块为一个喀斯特含水层(含水系统)时,若上、下游或库内、外 均有稳定可靠的喀斯特泉,则表明地块存在地下分水岭。地下水分水岭高于正常蓄水位时,则不存在渗漏; 当上游或库内不出现喀斯特泉(喀斯特水流动系统),受远方排泄基准面影响,仅库外出现喀斯特泉时, 则为河水补给地下水的水动力类型,将出现水库渗漏,甚至严重的渗漏。 4喀斯特发育程度条件:河间(河湾)地块地下水分水岭虽低于库水位,甚至下游有地下水洼槽, 但分水岭地带喀斯特不发育,特别是无贯通性的喀斯特管道存在时,不一定发生水库渗漏,仅有微不足道 的缓慢渗透;相反,则必然出现渗漏,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地下水分水岭以上岩体的喀斯特发育程度。 5.3.8喀斯特渗漏的渗漏型式取决于渗漏介质和水力特征,可分为裂隙性渗漏和管道型渗漏,它们之间没 有明确的界线,是定性的、概念性的划分, 在发生管道型渗漏的同时也存在裂隙性渗漏。 5.3.9~5.3.13由于可溶岩体是 化较复杂,渗漏边界条件及表征器 难确定,选用的计算公式也难以与实际情况相符, 用 量的估算要在综合分析基本地质条件和喀斯特 发育规律的基础上, 米用名种 参漏量的估算也要和宏观判断密切结合。 5.3.15水库允许渗漏量是指水库经济效益基本上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且对主要水工建筑物的稳定与安 全不产生影响的渗漏量界限值。条文规定的充许渗漏量值是根据已建水库的经验提出的。 5.3.16本条规定了水库防渗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水库防渗处理设计工作比较复杂,处理方法多样,其适用性不同;防渗处理的范围大,因此,条文规 定要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后确定防渗处理方案。 1灌浆幕是最常用、防渗效果最好的一种防渗措施,适用于处理裂隙性渗漏和断面不大的管道型 渗漏 2堵洞适用于处理规模较大的管道型渗漏。 3铺盖适用于雍水高度和渗漏范围不大的水库渗漏,可采用黏性土铺盖、混凝土板铺盖、土工复合 膜铺盖或三者的联合。 4表面堵洞(缝)适用于封堵地面漏水洞或漏水裂缝。 5隔离是修建围堤将严重漏水地段与水库隔开,适用于垂水不高的水库或大型水库的库尾、库边。 5.4浸没性内涝问题分析评价 5.4.1~5.4.4喀斯特浸没性内涝是指位于水库库岸上的喀斯特盆地、喀斯特洼地、喀斯特槽谷中的地面水 及地下水,在建库之前可通过地下河系向河床排泄,水库建成并蓄水后,因其出水口被淹,排水能力下降, 致使雨季时,盆地、洼地、槽谷中存水,造成浸没性内涝,使农田、村镇受损。目前我国大型水电水利工
装修标准规范范本5.4浸没性内游间题分析评价
5.4.1~5.4.4 及地下水,在建库之前可通过地下河系向河床排泄,水库建成并蓄水后,因其出水口被淹,排水能力下降, 致使雨季时,盆地、洼地、槽谷中存水,造成浸没性内涝,使农田、村镇受损。目前我国大型水电水利工 程中发生浸没性内涝问题的仅有广西岩滩水电站。条文中有关内容是总结该电站的有关资料后提出的。
....- 水利标准
- 相关专题: 水利水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