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35-2018 地质灾害排水治理工程设计规范.pdf

  • T∕CAGHP 035-2018 地质灾害排水治理工程设计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1.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2-15
  • 发 布 人: zym875932507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 1R tc R=W e

    式中 n。一沟(管)壁的粗糙系数,可按表7查取; R一一水力半径,单位为米(m),各种沟(管)的水力半径计算式可参考附录C; 一水力坡度,无旁侧入流的明沟,水力坡度可采用沟的底坡,有旁侧人流的明沟,水力坡度可 采用沟段的平均水面坡降; 过水断面湿周,单位为米(m)

    镀铬标准表7沟(管)壁的粗糙系

    T/CAGHP 035—20182L图9不透水层较深时排水沟流量计算图1.原地下水位;2.降低后地下水位;3.地下排水沟元khsQs(25)21n2L式中:h。一渗沟位置处地下水位的下降幅度,单位为米(m);L相邻渗沟间距的一半,单位为米(m)。5.3.3.3不透水层的横向坡度较陡时,可按公式(26)计算单位长度渗沟由一侧流人沟内的渗流量,计算图见图10。TIFTIFTTFTTFTIFTIF图10不透水层的横向坡度较陡时的渗沟流量计算图1.原地下水;2.不透水层;3.坡面;4.设渗沟后地下水位;5.渗沟Qs=knihs(26)5.3.3.4渗沟水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a)盲沟(填石渗沟)泄水能力应按公式(27)计算:Q=ukmVi,(27)式中:渗透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km紊流状态时的渗流系数,单位为米每秒(m/s),当已知填料粒径d(cm)和孔隙率n(%)时,按公式(28)计算,也可以按表10确定:km=(20—14(28)设每颗填料均为球体(体积=元d),则N颗填料的平均粒径d(cm)可按公式(29)计算:6GdV元N(29)15

    T/CAGHP 0352018

    式中: G一N颗填料的重力,单位为千牛(kN); 填料固体粒径的重度,单位为千牛每立方米(kN/m*)

    表10排水层填料渗透系数

    b)洞(管)式渗沟的泄水能力应按公式(

    5.3.3.5渗沟埋置深度h应按公式(30)计算

    5.3.3.6渗并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Q。=1. 36k(hha) (31)

    T/CAGHP 0352018

    式中: Q一一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水流井口侧收缩系数,取0.85~0.95; 流量系数,取0.30~0.395; g—重力加速度,取9.80m/s; h。一一行近流速作用下的水头,单位为米(m); 对于梯形断面,公式(36)计算的是平均宽度,此时应将梯形面积和高度换算成等面积的矩形面 和高度。 3.4.2急流槽临界纵坡计算

    式中: Q一一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水流井口侧收缩系数,取0.85~0.95; 流量系数,取0.30~0.395; g—重力加速度,取9.80m/s; h。一一行近流速作用下的水头,单位为米(m); 对于梯形断面,公式(36)计算的是平均宽度,此时应将梯形面积和高度换算成等面积的矩形面 和高度。 3.4.2急流槽临界纵坡计算。

    5.3.4.2急流槽临界纵坡计算

    式中: C—临界水深时的流速系数[谢才系数,参照公式(38)、公式(39)及公式(40)计算」; k 临界水深时的湿周,单位为米(m); bk 急流槽底宽,单位为米(m)。 3. 4. 3流速系数计算

    5.3.4.3.1巴甫洛夫斯基公式

    5.3.4.3.2满宁公式

    5.3.4.3.2满宁公式

    公式(38)、公式(39)和公式(40)中: R——水力半径,单位为米(m); s——地表粗糙系数,参照附录B。

    公式(38)、公式(39)和公式(40)中: R一水力半径,单位为米(m); 地表粗糙系数,参照附录B。

    6.1.1地表排水工程应包括地质灾害体及其影响范围内的截水、排水等设施,其常见类型可分为排 水沟、截水沟、跌水、沉砂池、急流槽、排水管道等。 6.1.2地表排水工程应与地灾治理对象影响范围、遭受影响范围的截排水系统相协调。地质灾害 排水治理工程接人排放系统时,应避免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6.1.3地质灾害体影响区内、外的地表排水系统宜分开布置,自成体系。 6.1.4地表排水工程的位置、数量和断面尺寸应根据地形条件、降雨强度与历时、汇水面积、坡面径 流、排水路径和排水能力等确定。 6.1.5地表排水工程应采取措施防止截排水沟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和冻结等现象。 6.1.6地质灾害体上若有水田,应改为旱地耕作。地质灾害体上若有积水的池、塘、库,应采取疏干 排水措施,否则应对其实施防渗工程

    T/CAGHP035—20186.2.8截、排水沟的最大允许流速应遵守5.3.1.5的规定。排水沟的最小允许流速为0.4m/s;设计流速小于最小允许流速时,应增加防淤措施。6.2.9设计截、排水沟的纵坡,应根据沟线、地形、地质以及相互连接条件等因素确定,并进行抗冲刷计算,一般不宜小于0.3%。6.2.10在排水沟纵坡变化处,应避免上游产生雍水。6.2.11截、排水沟宜用浆砌片石(块石)、毛石混凝土、素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砌筑,片石(块石)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30,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砌筑砂浆标号不应低于M5,勾缝砂浆标号应不低于砌筑砂浆标号,且以勾阴缝为主。6.2.12砌筑或浇筑型截、排水沟,当砌筑材料为浆砌片石(块石)时,沟壁及沟底厚度不应小于200mm;当为现浇混凝土时,沟壁厚度不应小于100mm。当沟深超过500mm时,应验算沟壁的边坡稳定性。6.2.13砌筑与浇筑型截、排水沟应根据沟壁与沟底结构厚度合理设置伸缩缝,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30m。伸缩缝应采取有效止水措施。6.2.14当地质灾害体表部存在渗水断层、节理、裂隙(缝)时,宜采用黏土、砂浆、混凝土、沥青等填缝夯实。截、排水沟跨过时,应专门设计跨缝的结构措施,确保排水沟不产生变形或渗漏。6.2.15对纵坡较陡的截、排水沟,为满足纵向抗滑稳定要求,基础应呈台阶状开挖。6.2.16:截水沟来水一侧沟顶标高应低于坡体自然标高200mm~300mm,当地表水对沟顶有冲刷作用时,宜由沟顶向外铺砌0.3m~1.0m防冲刷面层。6.2.17根据外围坡体结构,截水沟迎水面需设置泄水孔并做好反滤措施,泄水孔间距为3m~4m,推荐尺寸为100mmX100mm~300mmX300mm。6.2.18截、排水沟出口应与自然冲沟或其他排水设施平顺衔接,必要时可设置跌水或急流槽;出口水流应不影响灾害体稳定6.2.19在冻害地段的排水沟,沟壁、沟底外侧应加设防冻层。防冻层材料可选用煤渣、矿渣、砾石、碎石或黏土含量小于5%的砂砾,最小防冻层厚度不小于0.3m。6.2.20高含冰量冻土地段如设计排水沟时,应充分考虑冻土及冰层的埋藏深度,采用宽浅的断面形式,断面尺寸宜经计算确定。6.2.21高含冰量冻土地段应尽量避免修建截水沟,宜修建挡水(图15)。挡水断面应参照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设计泄流量按照5.3(浅沟)计算。挡水板埋设深度应进入多年冻土上限不小于0.5m,且高出原始地面不小于0.2m。水流挡水坨挡水板地表线冻土核天然上线V图15挡水示意图21

    式中: Fri 收缩断面弗劳德数: h 收缩断面水深,单位为米(m); 收缩断面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 式(43)适用范围:Fr=5.5~9.0。

    6.4.5.2水跃长度可按公式(44)计算:

    6.4.6为防止基底滑动,急流槽底可设置防滑平台,或设置凸样嵌人基底中。 6.4.7在坚硬岩石地基上修建急流槽,槽身部分可不采用浆砌亏工加固。

    T/CAGHP0352018

    Fr?= u/ /gh.

    L=6.9(h—h,)

    6.5.1当截、排水沟沟底纵坡等于或小于0.3%时,宜设置沉砂池,沉砂池可根据来沙量,按纵向 50m~100m间距设置,并考虑便于机械或人工除砂的贮存与外运。 6.5.2当排水沟与地下排水管或暗涵连接,宜在接口处设置沉砂池。 6.5.3地表排水宜采用平流沉砂池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最大流速应为0.3m/s,最小流速应为0.15m/s; b) 最高时流量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30S; C) 有效水深不应大于1.2m,每格宽度不宜小于0.6m。 6.5.4 沉砂池可以根据维护除砂条件决定分格数,但不得少于两个,宜按并联系列设计。 6.5.5 沉砂池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6.5.6沉砂池底坡度一般为0.01~0.02,并可根据除砂设备要求,设计池底的形状与尺寸。 6.5.7沉砂池除砂宜采用机械方法,并经砂水分离后贮存或外运。采用人工排砂时,排砂管直径不 应小于200mm。排砂管应考虑防堵塞措施

    6.6.1在城乡区域因受城市排水规划、用地因素等影响,地质灾害体以外排水可与市政排水系统相 连,可采用暗埋排水管道 6.6.2排水管道最大设计流速按公式(12)计算。 6.6.3管道水力半径应按公式(13)计算,常见管道截面可按附录C计算。 6.6.4排水管道应按满流计算。 6.6.5排水管的允许流速应满足5.3.1.5的规定。 6.6.6各种不同直径的管道在检查井内连接时,应采用水面或管顶平接。 6.6.7管道转弯和交接处,其水流转角不应小于90°。当管径小于或等于300mm,跌水水头大于 0.3m时,可不受限制。 6.6.8管道的地基基础应进行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验算,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管道接口应采用 柔性接口。 6.6.9采用管道排水时.其附属设施、检查井、雨水口、跌水井等.可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6版)执行

    500142006)(2016版)执行

    T/CAGHP0352018

    7.1.1地下排水工程常见类型包括排水竖井、排水隧洞、排水孔、渗沟(盲沟)、支撑盲沟、暗管(涵) 等,可采用一种或几种措施结合设计。 7.1.2地下排水工程适用于规模较大、成因机理复杂、地下水丰富的地质灾害体治理,常与其他治 理工程配合使用, 7.1.3地下排水设施应采取反滤措施,防止堵塞、失效。 7.1.4地下排水设施出水口的排水通道应避免出现漫流或冲刷坡面,出水口处水流应处于无压状 态。有冻胀影响地区的出水口,应考虑用耐冻胀材料砌筑,出水口的基础必须设在冰冻线以下。 7.1.5线状展布的地下排水工程,如排水隧洞、盲沟、暗(管)涵、渗沟等,应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平面 建向、与其他工程的交叉协调情况及实际需要等沿线设置数量、规模适宜且安全方便的检查并。检 查井的间距一般宜为30m~50m。 7.1.6地下排水工程排出的水质应进行含砂量检测,检测结果不宜大于1/100000

    7.2.1排水竖井适宜于地下水量丰富、含水层厚、渗透性强和水位较高的滑坡灾害体治理。排水竖 井一般宜与排水隧洞、排水孔联合使用。 7.2.2布置在滑坡体上的排水竖井,宜在滑坡体的中上部、地下水集中汇流的低洼地带布置,井底 应穿越滑面以下至少2m。排水竖井平面布置间距依据滑坡区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 牛,并结合当地防治工程经验综合确定。 7.2.3排水竖井单井设计流量可按公式(45)计算确定:

    q一单井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Q一竖井控制断面以上滑坡体内的地下水总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按公式(E.1) 计算; 设计竖井数量。 .2.4排水竖井单井出水能力应大于按公式(44)计算的设计单井流量。当单井出水能力小于单井 没计流量时,应增加井的数量、直径或深度。单井出水能力可按公式(46)计算:

    g。=120元l/K

    单井出水能力,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rs一过滤器半径,单位为米(m); 过滤器进水部分的长度,单位为米(m); K一一含水层渗透系数,单位为米每天(m/d),根据试验和地区工程经验确定。 .2.5排水竖井井孔直径应能满足井管、滤水管安装和井外填砾要求。井孔直径一般不宜超过

    时,终孔直径不宜小于100mm

    T/CAGHP0352018

    7.2.6并孔最小直径可根据设计单井流量、允许渗透流速、过滤器长度按公式(E.2)计算。 7.2.7井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7.2.6并孔最小直径可根据设计

    7.2.8排水竖井宜采用填砾过滤器,其结构类型和适用管材参见表12

    表12各种过滤器的适用条件及适用管材表

    7.2.9填砾过滤器设计应根据结构类型分别进行

    填砾过滤器设计应根据结构类型分别进行: 穿孔过滤器,其穿孔管为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混凝土管加工或预制成的圆 孔或条孔滤水管。各种管材开孔率应按表13的规定取值。穿孔管外应垫筋、包网、填砾。 网眼尺寸应等于或略小于滤料粒径的下限

    表13不同管材的开孔率表

    b)编丝过滤器,其穿孔管为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加工或预制成的圆孔或条孔滤水管, 也可用钢筋骨架管。各种管材开孔率应按表13的规定取值。穿孔管外垫筋、包网、填砾, 编丝间距应等于或略小于滤料粒径的下限,最大间距应小于5mm。 无砂混凝土过滤器为无砂混凝土井管,粘接后外部用4~8根竹片、镀锌铁丝捆扎以增加其 整体性,然后填砾。骨料粒径按表14选取

    T/CAGHP 0352018

    :6(重量比);水灰比为0.28~0.32。 主要技术指标包括:轴向抗压强度不小于7.5MPa~10MPa,渗透系数不小于400m/d,孔隙率 不小于15%。 d) 竹笼过滤器的穿孔管管材、开孔率和外径与缩丝过滤器相同,只是以管外编竹笼代替垫筋 编丝,并在竹笼外包尼龙网、填砾,网眼尺寸应按滤料粒径的下限确定。竹笼规格:纵条 15mm×2mm(宽×厚),横条6mm×2mm(宽×厚),垫条宽度依据穿孔管的大小与排列 确定,厚度根据竹杆的厚度决定。 e 对于桥式过滤器,其滤水管由钢板冲压焊接而成。壁外呈“桥状”,立缝为进水孔,一般不包 滤网。立缝宽度应等于或略小于滤料粒径的下限。 7.2.10滤料(填砾)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滤料粒径D可按公式(47)确定

    D50=(8~10)ds

    D5o,dso一滤料、含水层砂样过筛累计重量分别为50%时的颗粒直径,单位为毫米(mm); 用公式(47)计算时,含水层颗粒不均匀系数(C.)小于3时,倍比系数取小值,否则取大值。 b)中、粗砂含水层,填砾厚度大于100mm,粉、细砂含水层填砾厚度应大于150mm。滑坡体 含水层岩性不均时,填砾厚度一般不宜小于200mm,或根据当地已有工程经验确定。 C 滤料应选用磨圆度好的硅质砂、砾石充填,滤料上部应高出过滤器上端至少2M,下部也应 低于过滤器底部不小于2m。 11 沉淀管长度根据井深和含水层岩性确定。松散地层中的管井,浅井为2m~4m,深井为 ~8m;基岩中的管井,一般为2m~4m。 12井管外部封闭应符合下列规定: 滤料顶部至井口段,采用黏土球或黏土块封闭3m~5m,剩余部分可用黏土填实。 b) 井口周围,浅井可用一般黏土夯实,厚度不小于200mm;中、深井可用黏土球或水泥浆封 闭,厚度一般不小于300mm

    .3.1布置在滑坡体上的排水隧洞,其平面位置及走向应依据滑坡区地形、地貌、构造、工程地质与 水文地质条件、滑面深度及与之相连通的竖向排水工程的空间布置等因素综合确定。洞身应置于整 本稳定的围岩中,并置于滑面以下至少0.5m。洞身围岩分类执行《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02182014) 7.3.2排水隧洞断面形状可采用圆形、矩形或拱形,根据地质条件及施工方法综合考虑确定,宽高 比不宜大于1:1。洞截面面积依据设计排水量初步估算,安全净空面积不应小于20%。排水洞洞 底坡度不宜小于1%,洞内一侧应设排水沟,尽量使地下水自流排出坡外。 的玲完区城并游开高边坡高仙坡成地丰

    T/CAGHP0352018

    页和洞壁应设辐射状排水孔,孔径不应小于50mm,排水孔应作反滤保护。当排水洞低于地表排 通道时,应在洞内布置有足够容量的集水井,并用水泵将集水排出洞外。 B.4排水隧洞围岩荷载(压力)根据隧洞埋深、围岩类型以及围岩变形类型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算: a)I一IV级围岩中的深埋隧洞,围岩压力主要为形变压力,其值可按释放荷载计算。释放荷 载的计算可参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一2014)附录E公式确定。 D IV一И级围岩中深埋隧洞的围岩压力为松散荷载时,其垂直均布压力及水平均布压力按附 录E.3计算。 c 浅埋隧洞围岩压力按附录E.4计算确定。 3.5排水隧洞洞身置于I一Ⅲ级围岩中时,除洞口段应采用整体衬砌外,其余洞段可不衬砌或仅 用喷锚衬砌。洞身置于IV一V级围岩中时,洞口及洞内应做整体式衬砌。 3.6喷锚衬砌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50mm,不宜大于300mm;单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 80mm,双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150mm。 b) 钢筋网网格应按矩形布置,钢筋间距宜为150mm300mm,钢筋直径为6mm~10mm 钢筋网搭接长度应不小于30倍钢筋直径。 C) 钢筋网应配合锚杆一起使用,钢筋网宜与锚杆绑扎连接或焊接。 d 锚杆的杆体直径宜为20mm32mm,锚杆材料宜采用HRB400钢,垫板材料宜采用 HPB235钢,注浆材料用的各种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20。 e) 喷锚衬砌的锚杆应随机抽样进行抗拔试验,试验数量不宜小于锚杆总数量的1%~5%,且 不宜少于3根。抗拔试验参照执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一2012)有关要求。 3.7整体式衬砌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整体式衬砌应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洞门可采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片石混凝土 或砌体结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大于0.2的地区,洞口段及软弱围岩段的衬宜采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 b)整体式衬砌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5,受力主筋的净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 4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片石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15;砌体结构强 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c 距洞口5m~12m处应设沉降缝,洞内软硬岩层明显分界处宜设沉降缝,在连续V、V级围 岩中每30m~80m应设沉降缝一道。 d) 温差变化大的地区,特别是在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一15℃的寒冷地区,距洞口100m~200m 范围的衬砌段应根据情况增设伸缩缝。 沉降缝、伸缩缝的宽度应大于20mm,缝内应填塞油性聚氨酯或SBS防水卷材等不透水材 料。沉降缝、伸缩缝应垂直洞轴线设置。 f 沉降缝、伸缩缝可兼作施工缝。在设有沉降缝、伸缩缝的位置,施工缝宜调整到同一位置。 g 衬砌边墙基底应置于稳固的地基之上。在洞门墙厚度范围内,边墙基础应加深到与洞门墙 基础底相同的标高。 h) 整体式衬砌的隧洞两侧壁应设置排水孔或留置泄水口与衬砌外含水层相通,底部两侧设置

    .3.6喷错锚衬砌应符合下列要求

    T/CAGHP0352018

    纵向排水沟,深度不小于0.3m,上开口宽度不小于0.5m;衬砌背后环向应设置导水盲管 出水口与隧洞底部的排水沟相通。隧洞底应采用封闭式防水措施,基底岩土承载力应满足 设计要求。

    7.4.1排水孔一般与排水竖井、隧洞、排水沟渠等其他排水工程结合使用,也可单独设置在支挡结 构体中。多采用仰斜式,倾角不宜小于10%。 7.4.2排水孔孔径宜为110mm~150mm,孔内放置混凝土、金属、软式或PVC材质的“透水管” 管外应包裹1~2层土工布作反滤层防止淤塞,软式透水管管内采用中粗砂填充作为滤水材料。 7.4.3排水孔的纵、横向间距宜根据过水断面的渗流量、排水孔过水能力计算确定,一般不宜大 于2m。 7.4.4排水孔的出水口宜设置有序、合理的导流设施,禁止水流直接冲刷防治工程结构表面或无防 护工程措施的坡面

    7.4.1排水孔一般与排水竖并、隧洞、排水沟渠等其他排水工程结合使用,也可单独设置在支挡结 构体中。多采用仰斜式,倾角不宜小于10%。 7.4.2排水孔孔径宜为110mm~150mm,孔内放置混凝土、金属、软式或PVC材质的“透水管” 管外应包裹1~2层土工布作反滤层防止淤塞,软式透水管管内采用中粗砂填充作为滤水材料 7.4.3排水孔的纵、横向间距宜根据过水断面的渗流量、排水孔过水能力计算确定,一般不宜大 于2m。 7.4.4排水孔的出水口宜设置有序、合理的导流设施,禁止水流直接冲刷防治工程结构表面或无防 护工程措施的坡面

    7.5.1渗沟适用于排除或疏干地质灾害体内浅层地表水。必要时,可与抗滑支挡结构结合设置。 7.5.2渗沟的构造可根据水量选用填石渗沟、管式渗沟或洞式渗沟。 7.5.3用于截断地下水渗流的轴线宜与渗流方向垂直布置。 7.5.4渗沟的埋置深度应按地下水位的高程、地下水位需下降的深度、含水层介质的渗透系数等因 素综合考虑。 7.5.5渗沟的流量应根据含水层厚度、渗沟内的水流深度、含水层材料的渗透系数、地下水位降落 曲线等因素综合确定。 7.5.6填石渗沟用于流量不大、流程不长的区段,其纵坡不应小于1%,一般可采用5%。沟内可 采用石质坚硬的较大粒料填充,填充高度不应小于0.3m,并应高出原地下水位。 7.5.7管式渗沟用于地下引水较长的地段,但渗沟过长时应加设横向渗沟。管径由水力计算确定 内径不宜小于20cm。纵坡宜为1%~3%,且不应小于0.5%。管道可采用陶土、混凝土、石棉或 聚氯乙烯带孔塑料管等材料。冬季管内水流结冰的地段,可采用较大直径的水管,并加设保温层。 7.5.8洞式渗沟可在地下水流量较大的区段或者缺乏管材时使用。洞身大小应依据水流量确定 洞身应设在不透水层内,纵坡宜为1%~3%,且不应小于0.5%,有条件时可采用较大的纵坡。 7.5.9渗沟的基底宜埋人不透水层,沟壁迎水一侧应设置反滤层汇集水流。当含水层较厚,沟底不 能埋人不透水层时,沟壁两侧均应设反滤层。 7.5.10 渗沟排水层(或管、洞)与沟壁之间应设置反滤层。 7.5.11 渗沟出口段宜加大纵坡,出口处宜设置栅板或者端墙,出水口应高出地表水排水沟槽常水 位的0.2m以上。渗沟的排水孔(管)应设在冻结深度以下不小于0.25m处。对寒冷地区的渗沟出 口应采取防冻措施。 7.5.12渗沟平面转折处、断面变化处、基底坡度变化处或直线段每隔一定距离应设置检查井。直 线段检查井的最大间距可据渗沟断面净高按表15规定取值。 7.5.13检查井底部宜设置流槽。检查井流槽顶可与0.5倍渗沟高度处持平,其宽度宜满足检修的 要求

    T/CAGHP 0352018

    表15检查井最大间距

    7.6.1支撑盲沟适宜于滑动面埋藏较浅、滑坡体内有大量积水或地下水分布层次较多、难以实施截 流的滑坡治理工程。 7.6.2支撑盲沟宜平行于滑坡滑动方向或地下水流向布置。滑坡体地下水出露点宜布置支撑 盲沟。 7.6.3支撑盲沟宽度应根据抗滑需要、沟深和便于施工的原则确定,一般宜为2m~4m。支撑盲 沟基底宜设计为台阶形,且应置于滑动面以下至少0.5m的稳定地层中;基底平均纵坡应不小于滑 坡体地下水的天然水力坡度,一般可取2%~4%。 7.6.4支撑盲沟基底和侧壁护砌可采用浆砌石、素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类型,宜结合围岩类型 及工程地质性质、施工条件等综合确定。其中浆砌石结构的厚度不宜小于30cm;素混凝土结构厚度 不宜小于10cm;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厚度不宜低于15cm。 7.6.5支撑盲沟的顶面不宜高于稳定地下水位。冻土地区应低于设计冻深。 7.6.6支撑盲沟内透水填料应因地制宜。碎石、块石、卵砾石、粗砂和中砂作填料时其含泥量应小 于3%。 7.6.7支撑盲沟内埋设透水管时其孔隙率宜大于50%。支撑盲沟管材可采用PVC塑料管、预制 混凝土管、镀锌钢管等,管材的抗压强度应大于上覆岩土荷载的1.2倍;其抗弯强度应满足地基变形 要求。根据防治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地下水水质及土质腐蚀性等环境因素,支撑盲沟管材宜采取适 当的防腐蚀、防老化措施。 7.6.8支撑盲沟透水面填料外应包裹无纺透水土工布,其性能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 &) 单位面积质量不小于300g/m; 厚度不小于2.4mm; c 纵、横向抗拉强度不小于20kN/m,纵、横向断裂伸长率应小于25%;

    赠管(隧)主 对拟治理区域内的集中地下水渗流进行有序引导和输出。其进水口位量 在地下水集中渗流的出水点或汇集处

    T/CAGHP 0352018

    7.7.2暗管(涵)的平面路由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出水口位置及与其他工程的空间协调综合考虑 确定。暗管(涵)沿线岩土体地基应整体稳定,进、出水口边坡应稳定。 7.7.3暗管(涵)的管材及规格应根据其埋深、设计排水量、设计荷载、灾害体位移变形、地质条件、 施工方法、运输条件及工程造价等综合考虑选用。暗管(涵)断面净空高度不宜小于管(涵)直径(高 变)的1/5。 7.7.4常用混凝土管及钢筋混凝土管规格及性能指标参见附录F。 7.7.5塑料排水暗管的设计、施工及检验应符合《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 2010)的相应要求。 7.7.6预制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暗管产品质量应符合《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 1836一2009)的相关要求。 7.7.7排水暗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且宜根据施工现场条件、运输条件等选择预制或现浇混凝 土暗涵构件。暗涵构件壁厚不应小于3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内、外保护层厚度不 宜小于20mm。排水暗涵截面尺寸应根据其设计排水流量、允许流速及净空高度等综合确定,初步 估算可按《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一2008)确定。暗涵的结构设计应符合《水工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SL191一2008)的相关规定。 7.7.8暗管(涵)应置于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均匀的天然地基上。岩石地基上不宜埋置塑料排水 管,土岩组合地基应在岩土衔接段设置沉降变形缝(缝宽不宜小于30mm)或柔性接口,土质地基承 载力应满足管(涵)设计承载力要求,且不应小于80kPa。 7.7.9对于软土、湿陷性土、深厚填土(厚度大于3m的人工填土)、液化土等不良工程地质土层组 成的地基,宜根据暗管(涵)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处理后方可铺设管(涵)。 7.7.10 管道基础应根据管道材质、接口形式和地质条件确定,可采用混凝土基础、砂石垫层基础或 土基础。不均匀地基应设置中、粗砂或级配良好的碎石、卵砾石褥垫层,厚度不宜小于300mm,且分 层碾压夯实后再铺设排水管(涵)。塑料排水管道基础不宜采用刚性基础,严禁采用刚性桩直接支撑 管道。 7.7.117 相邻两节排水管(涵)的接口可根据管(涵)材质及地质条件选用刚性或柔性接口,接口尺寸 偏差应满足相关产品标准要求,且接口处不应漏水。在地震设防烈度为度的地区,应采用柔性接 口。柔性接口的抗拉强度及变形应满足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要求。 7.7.12排水管(涵)的进水口应设置拦石栅、沉砂池或滤水网等防止管(涵)堵塞的设施。沿线设置 的检查井也应设置沉砂池。 7.7.13排水暗管(涵)顶的最小覆土深度应不小于当地的设计冻土深度

    3.1.1排水工程监测系统应根据整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系统要求统一布设。 8.1.2排水工程监测宜采用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8.1.3排水工程监测主要包括排水工程施工安全监测与施工效果监测,所布网点应可供长期监测 利用。 8.1.4排水工程监测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监测项目、监测目的、监测方法、测点布置、监测周期与精 度及监测报警值等。

    T/CAGHP 0352018

    8.1.5排水工程监测工作可根据设计要求、地质灾害体稳定性、周边环境和施工进程等因素进行动 态调整

    8.1.6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宜优先采用

    工程概况; b) 监测依据; c) 监测目的和要求; d) 监测仪器型号、规格等; e) 蓝测内容; f) 监测点布置图、监测指标时程曲线图 g 监测数据整理、分析和监测结果评述 h) 结论与建议

    a) 工程概况; b) 监测依据; c) 监测目的和要求; d) 监测仪器型号、规格等; e) 蓝测内容; f) 监测点布置图、监测指标时程曲线图; 8) 监测数据整理、分析和监测结果评述; h) 结论与建议

    8.2.1排水工程施工安全监测主要包括基槽开挖监测和排水隧洞监测。 8.2.2基槽开挖监测主要包括槽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裂缝观测和邻近建(构)筑物变形等。排水 遂洞监测主要包括洞顶垂直位移、洞底回弹、洞侧收敛以及围岩渗(漏)水情况等。 8.2.3基槽开挖深度小于或等于5m时监测以现场人工巡视为主;开挖深度大于5m时应以专业 监测为主,同时进行人工定期巡视。隧洞围岩变形和洞顶地面沉降监测采用专业监测和人工巡视相 结合的方法。 8.2.4基槽边坡监测范围每侧应不小于2倍~3倍的开挖深度,开挖坡脚时,对可能影响到的范围 进行必要的监测。排水隧洞洞顶地面沉降监测范围沿隧洞两侧均不小于2倍3倍的隧洞理深。 8.2.5基槽坡顶监测点沿基槽走向的间距宜为15m~30m,基槽走向转折处、高度相差较大处均应 没置监测点。垂直于基槽走向的每个断面监测点不宜少于2个。 8.2.6排水隧洞监测应沿其中心轴线每隔15m~20m布置一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的地面 沉降监测点不宜少于5个,洞顶沉降、洞底回弹测点不宜少于1个。隧洞围岩类型、结构、产状等明 显变化且稳定性较差时,应在变化带两侧及中间地带设置监测断面,断面间距视情况可适当减小。 8.2.7基槽开挖期间及地下排水工程施工期间,应每天至少专人巡视1次,观察槽顶地面及临近建 筑物变形情况,并填写巡视日志。采用专业监测时,开挖前应至少监测2次,以获取监测点稳定初始 值。基槽开挖期间应至少每周监测1次。雨季施工、槽顶地面或建筑物发生明显位移、槽顶荷载突 然增加、基槽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明显变化等特殊条件下应及时加密监测。 8.2.8排水隧洞洞室围岩变形和洞顶地面沉降监测频次应根据隧洞开挖进度、围岩类型及结构、隧 洞埋深、洞顶岩土类型等综合确定。洞室围岩变形监测标志应在开挖或初衬后及时埋设,初始值测 量不宜少于2次。隧洞开挖期间监测频率至少为每周2次。 8.2.9地质灾害排水治理工程施工安全监测还应遵循《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一201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一2009)、《水工隧洞设计规范》(DL/T5195一2009)等相关 规程规范要求

    8.3排水工程效果监测

    1排水工程效果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人工巡视

    程效果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人工巡视与专业监

    T/CAGHP 0352018

    8.3.2排水工程效果的人工巡视应作为排水系统运行期的常规工作,排水工程效果的专业监测周 期不少于工程竣工后的2个水文年。 8.3.3排水工程人工巡视内容主要包括排水构筑物的完整性和畅通性等。 8.3.4排水工程专业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量、岩土体含水率和排水构筑物的变形 破坏等。 8.3.5单个灾害体宜布设1~2条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地下水位监测点不宜少于3个。 8.3.6监测频率至少每月1次,在汛期、雨季、预警期等情况下应加密监测。 8.3.7排水工程的排水量、地质灾害区地下水位等监测数据应与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进行关联分 析,进而评价排水工程对地质灾害体稳定的改善效果

    9.1排水工程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设计变更应按照变更程序执行。 9.2排水工程施工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包括施工技术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等,经施工单位技 术负责人审核和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实施。 9.3排水工程施工前须具备详细的勘查和施工图设计资料,开工前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 位应进行设计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审,熟悉工程图纸,明确设计意图、施工技术要求及施工注意事项。 9.4开挖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地质编录,特别是开挖面地下水渗水情况的观察与详细记录。其相关 要求可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质勘察规程》(SL313一2004)执行。 9.5排水工程开挖至设计标高时或地下排水工程揭露的地质情况与勘查结论有误差时,或地下排 水工程揭露情况与勘查结论不一致时,应由施工单位会同勘查、设计、监理、业主等单位进行现场 确认。 9.6原材料、砂浆强度、混凝土强度、预制构件等按批次、批量进行抽检送检,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 标准和设计要求。 9.7各项质量保证资料齐全、完备,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应符合相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检验、评 定的要求

    10.1.1设计成果内容应包括设计说明、图件、计算书、概(预)算书。

    1.1设计成果内容应包括设计说明、图件、计算书、概(预)算书。 1.2设计说明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地质灾害排水治理工程设计说明应与防治工程总体设计说明相协调,且应力求文字简练 信息齐全、数据准确。 排水工程设计说明的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设计原则、设计依据、设计标准、分项工程设计 监测设计说明,主要建筑材料的设计规格、型号及用量,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C 工程概况应写明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和特点,以及防治工程的实施范围、地点、地质概况、周 边环境、计划工期、主要工程措施及技术参数、工程投资等。设计依据包括批准性文件、委 托书或合同、强制性技术标准及相关技术资料等。设计依据应写明文件和资料的名称、来 源和有效日期

    T/CAGHP0352018

    d 分项工程设计应详细说明各类排水工程的空间布置、结构类型、尺寸、用材标准、施工方法 检验标准等。 e) 主要建筑材料的规格、型号及设计用量宜列表表示,以便于施工招标及采购。 设计说明应与设计图纸配合使用。 1.3 图件应包含如下内容: a) 排水工程平面布置图: 场地位置、地形、征地红线; 2) 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特征等; 3) 排水结构平面布置、坐标、各控制点的坐标与工程量表; 4) 切线位置和编号、指北针; 5) 说明、图纸名称、图签。 b) 排水工程剖面图: 1 排水结构横剖面布置、几何尺寸; 2) 排水结构纵剖面布置、几何尺寸; 3) 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特征等; 4) 切线位置和编号; 5) 说明、图纸名称、图签。 C 排水工程结构大样图: 1)地表排水工程结构大样图; 2)地下排水工程结构大样图。 d)排水工程监测图:监测工程平面图和结构大样图等。 1.4计算书主要包含水文计算、沟和管的水力计算、泄水口水力计算、地下排水设施水力计算及 水设施的结构计算等。 1.5概(预)算书主要包含工程概况、概(预)算依据、概(预)算说明、总概(预)算表、建筑工程费 表、临时工程费用表、独立费用表、人工费用表、材料费用表、机械台时费用表、单价分析表等

    10. 2设计成果要求

    10.2.1成果书写格式应满足下列要求: 设计成果应按照内容分节撰写绘制,层次清楚; b) 文字及图件的术语、符号、单位应前后一致,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0.2.2 图件比例尺可按下列要求选用: a) 排水治理工程平面布置图(1:500~1:2000); b) 排水治理工程横剖面图(1:200~1:1000); ) 排水治理工程纵剖面图(1:2001:1000); d) 排水治理工程监测平面图(1:5001:2000); 排水治理工程结构大样图(1:10~1:200)

    T/CAGHP 035201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表

    表A.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表

    注1:以抢害对象、危害人数及其损失 注2:工程等级的确定,必须同时满足表A.1中的危害对象、危害人数和经济损失3项指标中的2项。 注3:确定滑坡等级时应考虑滑坡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的影响 注4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等级增减,须经过专门论证与批准,

    T/CAGHP 0352018

    表B.1地表粗糙度系数S

    T/CAGHP 0352018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过水断面面积和水力半径计算表

    .1沟(管)水力半径和过水断面面积计算公式

    T/CAGHP0352018

    表C2U型排水沟水力半径和过水断面面积

    T/CAGHP035—2018附录D(资料性附录)开口式泄水口截流率计算诺谟图开口式泄水口截流率Q/Q00.1 0.2 0.30.4 0.5 0.6 0.7 0.8 0.9 1.0示例:设:B,=1.95m开口长度L=1.5mi,=0.01低凹区宽度B,=0.3mi,=0.015下凹深度h≥2.5cm得:Q/Q=0.6250.6 0.9 1.2 1.5 1.8 2.1 2.4 2.7 3.0过水断面水面宽度B/m图D.1开口长度L;=1.5m,低凹区宽度Bw=0.3m,下凹深度ha>2.5cm开口式泄水口截流率Q/Q。00.10.20.30.4 0.5 0.6 0.7 0.8 0.9 1.0开口长度L=1.5m低凹区宽度B,=0.6m下凹深度h,≥5.0cm0.60.91.2 1.51.8 2.1 2.4 2.7 3.0过水断面水面宽度B/m图D.2开口长度L;=1.5m,低凹区宽度Bw=0.6m,下凹深度h.≥5.0cm38

    T/CAGHP0352018开口式泄水口截流率Q/Q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开口长度L,=i.5m低凹区宽度B,=0.3m下凹深度h,≥2.5cm0.6 0.9 1.2 1.5 1.8 2.1 2.4 2.7 3.0过水断面水面宽度B/m图D.3开口长度L;=3.0m,低凹区宽度B.=0.3m,下凹深度ha≥2.5cm开口式泄水口截流率QQ。00.1 0.2 0.30.40.5 0.6 0.70.80.9 1.0开口长度L,=3.0m低凹区宽度B=0.5m下凹深度h,≥5.0cm0.6 0.9 1.2 1.5 1.8 2.1 2.4 2.7 3.0过水断面水面宽度B/m图D.4开口长度L;=3.0m,低凹区宽度B=0.6m,下凹深度ha≥5.0cm39

    E.1 地下水总流量计

    E.2排水竖井井孔最小直径估算

    排水竖并并孔最小直径可按公式(E.1)进行初步估算

    式中: Dmin—井孔最小直径,单位为米(m); 单井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允许渗透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 过滤器进水部分的长度同轴电缆标准,单位为米(m); 允许渗透流速可根据吉哈尔特公式计算

    E.3深埋隧洞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T/CAGHP0352018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地下排水工程结构设计附录

    IV~VI级围岩中深埋隧道的围岩压力为松散荷载时,其垂直均布压力及水平均布压力可按公式 (E.3)计算。

    式中: 垂直均布压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 围岩重度包装标准,单位为千牛每立方米(kN/m"); 宽度影响系数。 U

    E.3.2水平均布压力按表E.1的规定

    ....
  • 相关专题: 排水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