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 B02-2013公路工程抗震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JTG B02-2013公路工程抗震规范.pdf
对延性抗震设计桥梁的基础、上部结构构件,以及可能出现塑性铰的桥墩的非塑性 交区进行的加强设计。目的是保证非塑性铰区的弹性能力高于塑性铰区,避免非塑性铰 区发生塑性变形和剪切破坏。
2.1.16能力保护检
1.16能力保护构件capacityprotectedmembe 采用能力保护设计原则设计的构件。
楼梯标准规范范本2.1.17减隔震设计
2.1.17减隔震设计seismicisolationdesign
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和(或)减小输入到上部结构的能量的设计。一般采用在 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或下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减隔震系统,以增大原结构体系阻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CB02—2013)
3.1桥梁工程抗震设防标准
1桥梁抗震设防类别应按表3.1.1确定。
表3.1.1桥梁抗震设防类别
3.1.2桥梁抗震设防目标应按表3.1.2确定。
1.2桥梁抗震设防目标应按表3.1.2确
表3.1.2各设防类别桥梁的抗震设防目标
3.1.3桥梁抗震重要性修正系数C.应按表3.1.3确定。
表3.1.3桥梁抗震重要性修正系数C
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单跨跨径不超过150m的大桥、特大桥,其抗震重要性修正系数取B类括号内的值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3.2.4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的台阶式路基和阶梯式挡土墙,其下部构筑物的抗震措施可较其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提高一档采用,但对于地震基本烈度为9度的地区,抗震措施应通过专门研究确定。3.2.5四级公路上的一般工程,可仅采用简易的抗震措施。3.3地震作用3.3.1公路工程构筑物的地震作用包括水平向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应根据场地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确定3.3.2公路工的地震基本烈度和水平向、竖向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h、A,的对应关符合表3.3.2的规定地震基本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寸应表地震基本烈度709水平向4,05g0.10g20g≥0.40g竖向A,010g17g0. 25g3.4作用效应文3.4.1公路筑物抗震设计时应考虑下列作用永久作用,括结构重力(恒载)预应工2地震作3可变作用桥梁构需考虑可能同期作用的一定量的可变作用。3.4.2季节性河流上工程构筑物,可不考虑水流影响,常年有水的河流或水库区的公路工程构筑物可按常水位计算水的压力。3.4.3作用效应组合应包括永久作用效应占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组合方式应包括各种效应的最不利组合。3.5抗震设计3.5.1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0g地区的B类和C类桥梁,应按E1地震作用进行弹性抗震设计计算,按E2地震作用进行延性抗震设计计算,并应采取相关抗震措施。8
基本规定3.5.2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0g地区的D类桥梁,应按E1地震作用进行弹性抗震设计计算,并宜采取相关抗震措施。3.5.3A类桥梁应在专门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本规范的抗震设防规定进行抗震设计。3.5.4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0g地区的其他公路工程构筑物,宜按地震基本动峰值加速度进行弹性抗震设计计算,并宜采取相关抗震措施。3.5.5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手0.10g地区的B类、C类、D类桥梁和其他公路工程构筑物,Pre3.6抗震措施3.6.1应质勘察的的活动性、边坡稳定性和场地的地质条件等进价,确定抗震有利、、不利和施险地也段,合理采用相应的综合抗震措施。路线、隧址的选择地段。3.6.2应远离拿断裂节宜布设在破须平行于发震布设时,宜设在断裂带的并宜有对应的修复预案和保通预案。六文公用3.6.3高速级公路宜避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筹于!.20g地区的发震断裂带。当难抗震设计应包括震后保通预案和修复质架3.6.4路线设计成较多的高陡临空面;不宜采用高挡土墙、深长路堑以及在同一山坡上连续回3.6.5在软弱黏性土层、液化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地层上,不宜修建大跨径超静定桥梁。3.6.6隧址宜避开活动断裂和浅薄山嘴。不宜在地形陡哨、岩体风化、裂缝发育的山体中修建大跨度傍山隧道。3.6.7存在岩堆、围岩落石、泥石流等不良地质条件的峡谷地段,宜利用谷底阶地和河滩修建路堤或顺河桥通过,并应加强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对天然山体的开挖。路线难以避开不稳定的悬崖峭壁地段时,宜采用隧道方案。
3.6.8地震时可能因发生滑坡、崩塌形成堰塞湖的地段,应评估其淹没和堵塞体溃 决的影响范围,合理确定路线的高程和选定桥位;当可能因发生滑坡、崩塌而改变河流 流向、影响岸坡和桥梁墩台以及路基的安全时,应评估其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3.6.9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线穿越松散堆积体、岩石破碎地段以及地质构造不利 地段时,不宜做深长路堑,并应加强路基防护和排水处理措施。 3.6.10液化土和软土地区,路线宜选择在上覆层较厚处通过,并宜设置低路堤。 3.6.11构筑物范围内有发震断裂时,应就断裂对工程的影响进行评价。不满足下列 条件之一时,应考虑发震断裂的错动对构筑物的影响: 1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20g。 2非全新世活动断裂。 3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0.3Cg)和0.40g地区,且前第四纪基岩 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分别大于60m和90m。 3.6.12构筑物的抗震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有明确、可靠的地震能量耗散部位。 2应有明确、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路线。 3结构构件的截面刚度不应有突变而形成薄弱区域。 4应有防止发生连锁式破坏的措施。 5结构各构件之间连接节点的强度不应低于构件强度。 6允许发生塑性变形的桥梁结构构件,在发生塑性变形后:不应导致整个体系完 全丧失抗震能力或承受结构物自身荷载的能力。
3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0.3Cg)和0.40g地区,且前第四纪基岩 急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分别大于60m和90m。 3.6.12构筑物的抗震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有明确、可靠的地震能量耗散部位。 2应有明确、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路线。 3结构构件的截面刚度不应有突变而形成薄弱区域。 4应有防止发生连锁式破坏的措施。 5结构各构件之间连接节点的强度不应低于构件强度。 6允许发生塑性变形的桥梁结构构件,在发生塑性变形后:不应导致整个体系完 全丧失抗震能力或承受结构物自身荷载的能力。 3.6.13应通过合理选择尺寸、配置钢筋等措施,增加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延性,防止 切生于恋曲高 NAaLT2
3.6.13应通过合理选择尺寸、配置钢筋等措施,增加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延性,防 切先于弯曲破坏和钢筋锚固黏结先于构件破坏。
3.6.14减隔震装置的设置应考虑减隔震装置的可更换性要求,并应进行定期的维 检香。
4.1.1在抗震不利、危险地段布设路线、桥梁和隧道时,宜对地基采取适当抗震加 固措施。 4.1.2地基为软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考虑地震时地基不均 匀沉降、地基失效或其他不利影响对公路工程构筑物可能造成的破坏,并应采取相应 措施。 4.1.3工程场地类别应根据场地土的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土层厚度,按表4.1.3进 行划分。
表4.1.3工程场地类别划分
注:表中数据为场地覆盖土层厚度(m)。
4.2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
地基抗震承载力可按式(4.2.2)计算: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CB02—2013)
表4.3.4地基液化等级
4.3.5未经处理的液化土层不宜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地基的抗液化措施应满足 3.5的要求,
表4.3.5地基抗液化措施要求
4.3.6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降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桩基时,应对液化土层的桩周摩阻力进行折减。桩尖持力层为碎石土、砾, 粗、中砂,坚硬黏性和密实粉土时,桩尖持力层厚度不应小于1倍桩径或0.5m;为其 他非岩石土时,桩尖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倍桩径或1.5m。 2深基础基础底面应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埋入深度不应小于1.0m。 3采用振冲、振动加密、挤密碎石桩、砂桩、强夯等加密法对液化土层进行加固 处理时,处理深度应达到液化深度下界,经处理的复合地基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应小于 本规范第4.3.3条规定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4采用换土法时,应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层的土。 5采用加密法或换土法处理时,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超过基础底面以下处 理深度的1/2.且不小于基础宽度的1/5
4.3.7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降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处理后地基的液化指数不应大于5。 2加固后复合地基的标准贯人锤击数,不应小于本规范第4.3.3条规定的液件 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3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符合本规范第4.3.6条第5款的规定。
4.3.8减轻液化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影响
选择合适的基础深度。 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小基础偏心。 3 加强基础整体性和刚度。 4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 感的结构形式等。
4.3.9液化等级为中等和严重的古河道、现代河滨、海滨,当存在液化侧向扩展或 流滑可能时,在距常水位线100m以内修建的抗震重点工程构筑物,应进行抗滑动验 算,必要时应采取防止土体滑动措施。
4.4.1非液化地基的桩基,进行抗震验算时,柱桩的地基抗震容许承载力调整系数 可取1.5,摩擦桩的地基抗震容许承载力调整系数可根据地基土类别按表4.2.2取值。 采用荷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时,单桩竖向承载力可提高50%,桩基的单桩水平 承载力可提高25%
2地基内有液化土层时,液化土层的承载力(包括桩侧摩阻力)、土抗力(地
4.4.2地基内有液化土层时,液化土层的承载力(包括桩侧摩阻力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基系数)、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等应按表4.4.2进行折减。表4.4.2中,液化抵抗系数C。值应按式(4.4.2)计算确定:C。 =N,(4.4.2)Ner式中:C一液化抵抗系数;N,——实际标准贯入锤击数;Ner经修正的液化判别标准贯人锤击数临界值表4.4.2土层的液化影响折减系数C.深度(m)折减系数d,≤10C, ≤0. 6社0Press10
结构的阻尼比为0.05时,阻尼调整系数C应取1.0;当结构的阻尼比不等 时,阻尼调整系数C应按式(5.2.4)计算:
5.2.5竖向设计加速度反应谱应由水平向设计加速度反应谱乘以竖向/水平向谱日 放R确定。R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T < 0. 1s]
(T ≥ 0. 3s)
5.3.1采用设计地震动时程表征地震作用时,设计地震动时程可根据本规范设计加 速度反应谱,合成与其兼容的设计地震动时程;也可选用与设定地震震级、距离大体相 近的实际地震动加速度记录,通过时域方法调整,获得反应谱与本规范设计加速度反应 普兼容的设计地震动时程,
5.3.2桥址已作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提供了设计地震动时程的,进行抗震验
地震动时程应取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
地震动时程应取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
5.4.1进行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时,应建立合理的抗震验算模型。结构形式简单自 结构可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的模型进行抗震验算。
5.4.2桥台台身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地震惯性力,在进行抗震验算时可简化为静力 参与验算。
5.4.3需要验算E2地震作用下抗震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激柱式梁桥,可将墩柱作为 延性构件设计,将基础、盖梁、梁体和结点作为能力保护构件设计。设计弯矩和剪力可 按下列要求确定: 1墩柱的设计剪力值应采用墩柱的极限弯矩所对应的剪力。计算墩柱设计剪力值 时,应考虑所有潜在塑性铰位置以确定最大的设计剪力值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IJTGB02—2013)2盖梁、基础的设计弯矩值和设计剪力值应采用墩柱的极限弯矩(考虑超强系数)所对应的弯矩、剪力值。5.4.4桥梁宜采用构造简单、性能可靠的减隔震装置。减隔震装置应在其性能明确的范围内使用。采用减隔震装置后,桥梁的基本周期宜大于不采用减隔震装置时的基本周期的2倍。5.5强度和变形验算5.5.1桥梁工程应验算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地震作用偶然组合时的承载能力:ZciScik+ZSoik + Q.) ≤ R(r.fk,Ya,a版(5.5.1)式中:%构飞要性系数;BScik久作用效应SojkT能地震作用同时作用的第,个可变作用的一定量级的效应Q.地用效应;Yci用分项系安具体取值见现行路写工桥涵因设注规范》(JTGD6D《公路钢筋混凝桥涵设计规范》(JTGD62);及预应R(·)吉构或维吉构构件的抗按现路坛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上桥涵设计(JTGD62)的有美规定计算;结构材料Yr岩土性能的分项系数;民结构或构件几何参数的分项系数;Yafk材料岩长生能能的标准值;alk5.5.2桥梁结构在E2地震用下,应验算潜在塑性铰区域沿顺桥向和横桥向的塑性转动能力:对于简支桥梁结构,可简化为验算桥墩墩顶的位移。5.5.3支座的性能应满足地震作用下对强度和允许变形量的要求。5.6抗震措施5.6.1宜采用对抗震有利的桥梁形式。5.6.2上部结构连续的桥梁,各桥墩高度宜相近。相邻桥墩高度相差较大时,宜采20
梁取采用不同的桥墩断面构造、下挖地面等措施调整桥墩的抗推刚度。5.6.3在刚度较大的桥墩处可设置能协调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变形的设施,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5.6.4应加强结构塑性铰区域、结点区域等薄弱部位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的强度和延性。5.6.5相邻上部结构之间宜在桥台、桥墩等处设置适当的间隙,满足地震作用下的需要,并应满足正常使甩茶件下车辆运行和结构养护的要求。5.6.6装配式结构直采取加强结构横向连接等提高结构整体性的构造措施。在伸缩缝处宜采取加5.6.7计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10g的地区,采用独柱式结构。双柱式或多墩应加强横向连接,保证桥的延性。5.6.8并采取必要的措施,5.6.9为7度的桥梁,还应采取下列指施:1应适桥台背墙,并宜在梁与梁之问与桥台背墙之间加装橡胶垫或其他弹性衬垫。2桥面不续的简支梁(板)桥,宜采取设置挡块、螺栓连按和钢夹板连接等防止纵向落梁的措3连续梁和桥的简支梁(板)桥,应采取防止横向产生较大位移的措施。4软弱黏性土月理布置桥孔等措施,使墩开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动的岸坡或地形突变的不稳定地段;也可采取加大基础埋置深度等措施5小桥宜采取在两桥台基础之间设置支撑梁或采用浆砌片(块)石满铺河床等措施。5.6.10设防烈度为B度的桥梁,还应采取下列措施:1应采用合理的限制位移装置,控制结构相邻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移。2连续梁桥宜采取措施,使上部构造所产生的水平地震作用能由各个墩、台共同承担。桥台宜采用整体性强的结构形式。3连续曲梁的边墩和上部结构之间应采取措施防止边墩与梁脱离。21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
4混凝土教(台)的墩(台)帽与墩(台)身连接处、墩(台)身与基础连接 处、截面突变处应采取提高抗剪能力的措施。 5混凝土教、台和拱圈的最低砂浆强度等级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要求提高 级采用。 6桥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7基础宜置于基岩或坚硬土层上,底面宜采用平面形式。基岩上的基础,在满足 抗震要求的前提下,也可采取阶梯形式。
5混凝土教、台和拱圈的最低砂浆强度等级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要求提高 级采用。 6桥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7基础宜置于基岩或坚硬土层上,底面宜采用平面形式。基岩上的基础,在满足 抗震要求的前提下,也可采取阶梯形式。 5.6.11设防烈度为9度的桥梁,还应采取下列措施 1应加强梁桥各片梁间的横向连接,保证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当采用架体系时 应采取结构措施,保证其横向稳定性。 2梁桥活动支座应采取限制其竖向位移的措施。 3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无铰拱,宜在拱脚的上、下缘配置或增加适当的钢筋,钢 筋伸入墩(台)拱座内的长度不应小于钢筋锚固长度。 4拱桥墩、台上的拱座,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并应配置钢筋。 5桥梁墩、台采用多排桩基础时,宜设置部分斜桩。
6.1.1隧道宜设置于抗震有利地段。 6。12隧道洞口不应设在岩堆、滑坡体、泥石流沟、崩塌、围岩落石等不良地质及 水困难的沟谷低洼处或不稳定的悬崖陡壁下。 6.1.3应根据公路等级、地震烈度、地形地质情况:合理选择隧道形式。悬臂式棚 同不宜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0.20g的地区。
.1.1隧道宜设置于抗震有利地段。
6.2强度和稳定性验算
6.2.1隧道应按表6.2.1的规定验算其抗震强度和稳定性。
表6.2.1隧道抗震强度和稳定性验算范围
围岩分级应按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O)
6.2.2隧道的地震作用可按静力法计算。验算隧道的结构抗震强度和稳定性时, 作用应与结构重力和土的重力组合,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6.2.3地基抗震容许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本规范第4.2.2条的规定取值。6.3抗震措施6.3.1隧道洞口应采取控制路堑边坡和仰坡的开挖高度等措施防止塌震害;位于悬崖陡壁下的洞口,宜采取设置明洞等措施防止落石的危害。6.3.2洞门建筑材料不应低于表6.3.2的要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 (0.≥0.40g单车道不低于M10浆确片石混凝土或混凝土洞门端车道混凝土混凝土道及以上昆疑土混凝土≤10不低于MI0浆橱片洞口挡土片石混凝土成混凝注:H为挡墙的高度!通in6.3.3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0gE的地区,遂道洞口浅埋和偏压地段应采取抗并宜采用带仰拱的曲墙式衬砌设防长度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按下列规1设计基地晨动峰值加速度人手或等于0.10g的地区1~V级围岩的双车道隧道和设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20g的地区同口为Ⅲ~V级围岩的双车道隧道,宜小于25m。2设计基本地震云洞口为IV~VI级围岩的单车道隧道,设防长度不宜小了15m6.3.4抗震设防地段遂道衬砌和明洞的建筑材料,不应低于表6.3.4的要求。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10g地区的单压拱形明洞外边墙、棚式明洞衡重式边墙可采用M10浆砌片石。表6.3.4隧道衬砌和明洞建筑材料工程项目围岩或结构类别材料种类V~VI钢筋混凝土隧道衬砌IV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 II混凝土24
隧道续上表工程项目围岩或结构类别材料种类IV~VI级围岩段拱圈拱圈用钢筋混凝土拱形明洞Ⅲ级及以上围岩段拱圈拱圈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单压明洞外边墙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顶梁钢筋混凝土外支承结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棚式明洞内侧锚杆式边墙混凝土衡重式边墙混凝土6.3.5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20g的地区,隧道洞门端墙与衬砌环框间、端墙uol震连接措施。B6.3.6棚武明派应按本规范第5章规定,采取防止落梁的措施6.3.7压以及位于断裂破碎带等地质不良地段的隧道段段落,除设置系统锚杆外,还宜背后一定范围内儿注水泥砂浆通6.3.8道建馆范围内有发震断裂时,应考虑发震断裂错动对隧道的影响。设计基大于或等于0.20g和0.40g的地区,距离主断裂达边缘的离应分别大于300m和500m25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
7.2强度和稳定性验算
表7.2.1挡土墙抗震强度和稳定性验算范围
注:H为挡土墙墙趾至墙顶的高度(m)。
7.2.2公路挡土墙可采用静力法验 墙体抗震强度和稳定性。设计基本地震动 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0g地区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上的挡土墙,高度超过20m 且地基处于抗震危险地段的,应作专门研究。
E,=C.CAb.G/g
h一当土墙墙趾至第截面的高度。
式中:E—作用于挡土墙重心处的水平向总地震作用(kN)
n + 1. 0 (0 ≤h, ≤0. 6H) 3H 3 h; + 0. 3 (0. 6H < h, ≤ H) H
E,=0.30C,A.W/g E,=0.35C.A.W/g
式中:Ea 地震时作用于挡土墙背每延米长度上的主动土压力(kN/m),其作用点 为距挡土墙底0.4H处; 一土的重度(kN/m); H一挡土墙高度(m); K一非地震作用下作用于挡土墙背的主动土压力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一挡土墙背土的内摩擦角()。
K=cos/(1+singp)
7.2.6挡土墙墙身的截面偏心距e应符合式(7.2.6)的规定。基础底面的合力偏心 矩e应符合表7.2.6的规定。
式中:p 截面核心半径(m)
武中:p 截面核心半径(m)。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表7.2.6基础底面的合力偏心距e地基土e岩石,密实的碎石土,密实的砾、粗、中砂,老黏性土,J.≥30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2.0p中密的碎石土,中密的砾、粗、中砂,150kPa≤f<30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1.5p密、中密的细砂、粉砂,100kPa≤f.<15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1.2p新近沉积的黏性土,软土,松散的砂,填土,f.<10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1. 0p7.2.7挡土墙的抗震稳定性验算应按现行《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C7.3抗震措施PreS7.3.1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手或等于彻块)石挡土墙的高度不宜超过于或等于0.40g时,不宜超高速公路级公路不应使用干砌片石挡土7.3.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0%时,浆砌片(块石挡土墙的最低砂浆强度(JTGD61)提高一级采用,挡土墙市度不大于表7.3.2的规定。当挡土墙高度大于表7.2所斤列数值时,宜采用混凝土整体浇筑或分级式挡六文表7.3.2浆砌片(块)石挡土墙的高度限值计基本地震力峰值加速度0.20g、0.30g≥0.40g速公路、一级公路12 10公路等级路三级公路14127.3.3混凝土挡土墙的施缝和衡重式挡土墙的变截面处,应采用短钢筋加强、设置不少于占截面面积20%的头等措施提高抗剪强度7.3.4挡土墙应分段修筑,每段长度不宜超过15m;在墙的分段处、地基土及墙高变化处,应设置沉降缝。7.3.55位于液化土及软土地基上的挡土墙,应按本规范第4章有关规定进行地基处理。当采用桩基时,桩尖应伸入稳定土层。
路8路基8.1一般规定SS8.1.1择填料,确定路基高度礼断面形式,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证路基安全。8.1.2用排、挡及改善软弱层带的工程性质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减轻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对路基的危害。8.2算通8.2.1路基应接表8.2.1规定的范围和要求验算其抗震稳定性。表8.2.路基抗震稳定性验算的范围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入级公路、三级公路、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四级公路0.10g (0.15g)0.20g (0.30g)≥0.40≥0.40g用岩块粉性土、有不验算H>20验算H>15验算H>20验算岩石、非机质土除外非液化水土及非不验算H>12验算H>6验算H>12验算填筑软土地基上的水库地区用渗水性土填筑不验算H,>3验算H,>2验算路堤H,>3验算地面横坡度大于1:3的路基不验算验算验算验算路堑黏性土、黄土、碎石类土一般不验算H>20验算H>15验算H>20验算注:1.H为路基高度(m),2.H.为路基浸水常水位的深度(m)。8.2.2公路路基可采用静力法进行抗震稳定性验算。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20g地区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挖方高度超过20m,填方路堤高度超过29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
滑坡地段的路基,宜对抗震稳定性进行专
8.2.3当路是高度大于20m且位于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20g地 区时,路基抗震稳定性验算应考虑垂直路线走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其余 情况只考虑垂直路线走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8.2.4地震作用应与结构重力、土重力组合,对于水库地区浸水路基以及滨河地区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浸水路基还应计人常水位的水压力和浮力。 8.2.5采用静力法对路基进行抗震稳定性验算时,高速公路和一级、二级公路路基 边坡高度大于20m的,路基边坡抗震稳定系数不应小于1.15,路基边坡高度小于或等 于20m的,不应小于1.1;三级、四级公路的路基边坡抗震稳定系数不应小于1.05。 8.2.6采用静力法对路基进行抗震稳定性验算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路基边坡抗震
采用静力法对路基进行抗震稳定性验算时,高速公路和一级、二级公路路基 大于20m的,路基边坡抗震稳定系数不应小于1.15,路基边坡高度小于或等 ,不应小于1.1;三级、四级公路的路基边坡抗震稳定系数不应小于1.05。 采用静力法对路基进行抗震稳定性验算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路基边坡抗震 K: 作用于冬土体条块重心处的地震作用应按下式计算,
Ehsi =C,C,An,Gi/g Ewi = C.C,AG/g
路基表8.3.9边坡高度超过10m的岩石路堑参考边坡坡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岩石种类0.20g (0.30g)0. 40g风化岩石1:0.6 ~1:1.51:0.75 ~ 1:1.5一般岩石1:0.1 ~1:0.51 :0.2 ~1 :0. 6坚石1:0.1~直立1:0.1~直立8.3.10路基通过发震断裂S按本规范第3.6.11条判定,需要考虑发震断裂错动对路基影响时,高速公路高度和路堑边坡高3m,通文33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
9.0.1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20g地区的高速公路和一级、二级 公路上的涵洞,应选用外形封闭的圆管涵或箱涵。 9.0.2 软土或液化地基上的涵洞,地基基础处理应符合本规范第4.3节的有关规定 9.0.3 涵洞可按本规范第7.2节的规定进行强度和稳定性验算,其综合影响系数C, 可取0.3。 9.0.4 钢筋混凝土管涵的涵节接头两侧宜置于同一土层上。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 速度大于或等于0.40g的地区,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套环式接头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
3.1桥梁工程抗震设防标准
3.1.1考虑到公路桥梁的重要性和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本着确保重点和节约投 资的原则,根据桥梁的重要性和修复的难易程度电梯标准规范范本,将桥梁抗震设防类别分为A、B、C、 D四类。
抗震设计规范》(JTJ004一89)中桥梁抗震设防性能目标要求的延续性和一致性。实 际上,是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结构类型上,在 此基础上,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
3.1.3各类桥梁的抗震重要性修正系数C;是在基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一2001)所给出的设防水准,即该地区未来50年内在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 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具有10%超越概率,地震的重现期为475年的基础上,综合考 虑桥梁所处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地震危险性以及桥梁工程的结构重要性等因素进行了 修正。其中,E1地震作用相当于第一级水准设防,E2地震作用相当于第二级水准 设防。 本规范的抗震设防标准基本上维持原规范的水平,关键是引人了两阶段设计的概 念。第一阶段的抗震设计,采用弹性抗震设计方法;第二阶段的抗震设计,采用延性 抗震设计方法。通过第一阶段的抗震设计,即对应E1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设计,可 达到与原规范基本相当的抗震设防水准;通过第二阶段的抗震设计,即对应E2地 震作用的抗震设计,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确保结构的延性能力大于延性 需求。 为便于实际应用,对于E1地震作用,可通过引入不同的抗震重要性修正系数来调 整设计地震动参数,采用弹性设计是恰当的,并可以取消原规范的综合影响系数。本规 范B、C、D类桥梁的抗震重要性修正系数分别取0.43(0.50)、0.34和0.23,对应的 设计地震动的重现期大约分别为75(100)年、50年和25年,与原规范基本相当; A类桥梁,抗震重要性修正系数取1,设计地震动重现期为475年。 对于E2地震作用,B、C类桥梁的抗震重要性修正系数与原规范一致,对应的抗 震重要性修正系数分别取1.7、1.3和1.0,设计地震动的重现期大约分别为2000年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1000年和475年;A类桥梁的抗震重要性修正系数,主要参考了近年来国内一些特大桥的设计标准,取用1.7,其设计地震动重现期大约为2000年。3.1.4抗震措施是在总结国内外桥梁震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历次大地震的震害表明,抗震措施可以起到有效减轻震害的作用,而其耗费的工程代价往往较低。因此,本规范对抗震措施提出了更高和更细致的要求,对A、B类桥梁,抗震措施均按提高一档或更高的要求设计。3.1.5立体交叉的跨我结工程一旦受到破环,不仅会影响上线交通,还会影响到下线交通。因此,路线工应接上、下两线中较高的线略的设防标准来进行抗震设计,亦即其重要性修正系数不应低于下线工程的重要性修正系数和构造借施水准。3.2其他公路工程构筑物抗震设防标准03.2.1本条规定厂其他公路工程构筑物,挡墙、隧道等的抗震设防标准。在保障人民生命财的安全和公前提下,为为更好地发挥公路交通程设施基本好的运输在抗震约作用,允许公路工程构筑物遵受强烈地也震作用时有一定程度的损坏,并根据具本情况对修一股地段的全工程构筑物修建于抗震危险地段、不利地子级公路工程勾筑物,分别提出同的允许损坏根据我公程构筑物的程地质条件较好地段的公路工程构筑物的震害较基仅有少量的塌方或小规模的沉陷,稍予清理战修补就能恢复通车。结构物以主,主要构件的承载能力不致降低,经过设修整优能继续使用。虽然在一般地段也有波坏比较严的例子,但也可以采取适当措方少量的抗震投资来减轻震害。高速公路及公路及二级公路,在政治、经济和国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时抗震设防的要求也高,在遭遇到强烈地震时所允许的损坏程度要比其他等级公路低抗震危险地段在遭受强列地震作用时可能会发生大规模地表错动、滑坡、崩塌等严重震害,对公路工程构筑物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例如汶川地震后发生多处大型的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严重地破坏了公路工程构筑物,即使采取一定的抗震措施,也是难以抗御的。软弱黏性土层和液化土层,在强烈地震时承载能力将会大幅降低,并完全失效,将会引起河岸滑移,对公路工程构筑物的危害也很严重。在上述地段修建公路时,目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抗震措施,或者虽然有了技术措施,但由于投资等条件的限制,也难以普遍采用。3.2.2~3.2.5本规范从我国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到公路工程构筑物的重要性、抗震救灾作用及震后修复的难易程度,本着确保重点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作出不同的抗震设44
条文说明防要求和规定。(1)重要程度划分本规范将公路工程构筑物的重要程度划分为5个档次:第一档次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的抗震重点工程。这类建筑物地震破坏后会引起严重后果,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对社会和灾后重建也有特别重要的影响。第二档次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一般工程和二级公路的抗震重点工程。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其使用要求、技术标准和交通量都很高,对抗震设防要求也高。二级公路上的抗震重点工程在抗震救灾时具有与一级公路同等重要的意义。第三档次为二级公路上的一般工程和三级公路上的抗震重点工程,位于中间档次二级公路是连接重要政治、经济中心或运输繁忙的城郊公路或高速公路与其他等级公路之间的联络线不论在平时还是在地震时都具有比较三级公路上的抗震重点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破坏,后果比较严重。策四档次为三级公路的一般工程和四级公路的亢震重点工程。相对于第三档而言其对抗的要求低民。四级公路是沟通县,乡村真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支线公路,平夜交通量较小,一一般工程凹不进行抗震强度和稳定性验算,作为第五档。C(2)重要性修系数目前我国新额的地震区划图以概率分析方法法进行编图,给出地震基本烈度与地震动两类参类人概率定量给出设计中的地震作用,这对工程抗震设计是非常合适的。该区划图纟给山5的基本烈度是该地区未来50般场地条件下行能遭遇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烈度值,即地震的重现期为475年外,我国工程结构的设计已进入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阶段亦要求以作用与杭力两大部分的概率定量给出结构市性指标。鉴于以上情规范对重要程度不同的工程以概率统计为基础,针对地震区划图所给出的地震动给出不同的重要性系数。重要性修正系数的确原则上与原规范相同。其中对桥梁结构外的三级公路上的一般工程和四级公路上抗资减重点工程,其重要性修正系数由原0.6提高到0.8。该重要性修正系数的提高,程的造价提高很少,唯有对地展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30g地区的工程造价会有所提高,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30g的地区,占我国总的国土面积的比例极小,且三级公路、四级公路技术标准稍低,高路堤、高挡土墙较少,因此对整个公路工程造价而言影响不大。(3)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在总结国内外公路路基、挡土墙、遂道等构筑物震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用较少的工程费用对上述薄弱环节予以局部加强,使整个构筑物的抗震能力得到提高。本规范规定了一系列的抗震措施,是保证结构在一定的塑性变形状态下仍不丧失稳定,使构筑物在高于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影响或在没有考虑到各种因素下具有一定的抗御地震的能力,并在一定范围内不致产生严重的后果。抗震构筑物的抗震措施是45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ITCB022013)
提高构筑物抗震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鉴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在政治、经济、国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必要采取 适当的抗震措施来提高结构的安全度。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的抗震重点工程,台 阶式路基和阶梯式挡土墙,其抗震措施可比工程抗震基本烈度提高一度采用。对于四级 公路的一般工程则可不考虑或采取投资少及材料不多而效果好的简易抗震措施。 构筑物部分构件遭到震害吊环标准,并不意味着整个构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强度和稳定性都不 够,而是在薄弱环节上首先发生破坏,导致构筑物破坏。例如对于地震时挡土墙滑动 桥梁墩台施工缝处断裂等,在相应部位采取防止落梁的抗震措施等,就会提高这些构筑 物的抗震能力,花较少的费用,就可以取得一定的抗震效果。 对重大的、修复困难的以及软土地基、液化地基上的构筑物,在抗震设计上要慎 重。应通过抗震强度和稳定性验算,对构筑物作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以使公路全线 各构筑物具有比较一致的抗震能力,使重点、薄弱环节得到必要的抗震保证
....- 相关专题: 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