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092-2021 土地质量调查评价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7. 1. 1. 2采样时间
7.1. 1.3 采样方法
野外进行土壤样品米集时,遵循以下方法 以野外实际确定的采样点为中心,根据采样地块形状确定子样的位置。采样地块为长方形时, 采用“S”形布设子样点;采样地块近似正方形时,采用“X”形或“棋盘”形布设子样点。 子样点需在同一地块内布设。 b 当一个评价单元(图斑)中地块地貌部位有差异,不同地貌部位地块应有子样点控制,应保 持采样时主样点、子样点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同。丘陵山地中林地图斑一般选择土流汇集的洼 地等土层较厚地带沿行进路线米集子样。 C 将采集的各子样点的土壤碎,挑出根系、秸秆、石块、虫体等杂物,充分混合后用四分法 留取样品装入样品袋。
7.1.1.4采样要求
7.1.1.4.1野外土壤样品采集过程中,对采用深度及采样量有如下要求: a)耕地采集耕作层土壤,采样深度为0cm~20cm,由4个~6个子样等量混合组成1件样品。 林地的土壤样品采集深度为0cm~20cm,由2个~3个子样等量混合组成1件样品。 果园地土壤采集部位为毛根区,采集深度为0cm~60cm,原则上由2个~3个子样等量混合 组成1件样品,采样困难的地区,混合子样数量适当减少。 d) 装入样品袋的留取样品重量为1.0kg~1.5kg。样品袋一般为干净结实的纯棉透气布袋,如 为潮湿样品,供有机化合物测定时可置于干净的玻璃瓶内;特别湿时放弃采样。 7.1.1.4.2野外土壤样品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用铁锹挖采样坑时,先挖好坑,然后用竹片去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土壤,再采集样品。每 件样品采集后,应将采样工具上的泥土清除干净,再采集下一件样品。 b) 每个子样点的采样部位、采样深度及样品质量要求一致。采集蔬菜地土壤混合样品时,一件 混合土壤样品应在同一具有代表性的蔬菜地或设施类型里采集。 C 采样时应避开沟渠、林带、田、路边、旧房基、粪堆及微地形高低不平无代表性地段。 d 土壤样品采集时施工管理标准规范范本,实地调查并记录影响土地质量的其他指标,如土壤厚度、排灌情况、土壤 颜色等,具体内容见附录A。 e)土壤样品采集时应现场拍照留存。
7.1.1.5重复样采集
重复样按样品总量的2%~3%布设。重复样应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完成,根据原采样点标记和GP 坐标点选择采样位置。采样方法同土壤样品采样方法一致,
7.1.2土壤垂直部面样品采集
7.1.2.1开展重点区土壤环境调查、地质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综合剖面或特定目的调查,需设置土壤垂 直剖面时,应根据调查目的选取代表性地段或位置布置部面,尽量避开公路、铁路、工程设施、住宅四 周、水渠、堆肥点等认为干扰较大地段;自然断面可作为参考,但不应作为正式的土壤剖面 7.1.2.2平原区剖面位置应选择在集中连片的平坦地块内,垂向深度宜不小于150cm或达到潜水面; 山地丘陵区剖面位置应选择在无明显堆积和侵蚀的坡中位置,深度以见到成土母岩为准。 7.1.2.3土壤垂向剖面挖掘及采样时,需要注意: a)土壤剖面点选定后挖掘时,规格一般为长1.5m~2m、宽0.8m~1m,深度以调查目的确定, 也可直到母质(或潜水面)出露为止,一般可设置为2m。 b): 土壤剖面一面作为观察面,应面向阳光并垂直于地面,另一面呈阶梯状,便于观察者上下使 用。 C 表土和底土分别堆放于剖面两侧,不要放在观察面的上方;观察面上方不许踩踏,以免扰乱 破坏土壤剖面上土层性状。 d) 采样顺序为从剖面由底向上逐层采集样品,一般采集各层最典型的中部位置的土壤,以避免 层次之间的过渡现象,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7.1.2.4按采样布设图进行样品编号,编号顺序为从左至右和自上而下,部面号码前加标识剖面识别 码“P”
7.2.1采样物资准备
进行灌溉水样品采集之前,需要进行相关物资的准备: a)工作布置图、交通图等相关图件; b): 器材类:GPS、取样桶、聚乙烯塑料瓶或细口聚乙烯或硬质玻璃瓶(须先用10%硝酸或盐酸浸 泡三天后,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移液管、洗耳球、软隔板、量杯、照相机、运输箱以及 其他特殊仪器(pH计等)和样品保护剂(盐酸、硝酸、氢氧化钠)等; 文具类:样品标签(手工填写)、采样现场记录表、铅笔、文具夹、透明胶带、记号笔等小 型用品; d 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手套、防腐手套、雨具、口罩、常用药品等; e)运输工具:越野车、样品箱、车载冷藏箱等设备
于农作物灌溉高峰期采集水样。
于农作物灌溉高峰期采集水样。
.2.3.1对不同的灌溉水源采用不同的采样方式: a 地下水:先开机放水几分钟,待杂质和陈旧水排出后进行采样; 渠水:在渠边向中心采集,水浅时可涉水采集,采样者应站在下游向上游采集; 河流、湖泊、水库水:可在桥上或船上采集,采样船应在采样点下游。 d 污水排放沟渠:首先在排放口处用聚乙烯水桶取水,然后在水桶中采样。 7.2.3.2样品采集按DZ/T0295。
样品采集时应现场拍照留存。
农作物样品采集按DZ/T0295。
DB41/T2092202
3.1.3新鲜样品保存条件按DZ/T0295。 3.1.4清理登记无误的样品原则上应在工作驻地进行晾干和加工处理,加工场地和加工处理应按以下 要求进行: a) 样品风干场地要求宽散、清洁,样品加工场地应保持整洁、通风、无污染,样品碎样垫板应 易于清扫无污染,碎样与过筛应位于不同平面防止交互污染。 b 将样品平摊或悬挂在样品架上自然风干,不得暴晒和烘烤,并注意防止雨淋及酸、碱等气体 和灰尘污染。在风干过程中,适时翻动,及时揉搓,避免样品结块霉变,干燥后的样品在加 工(过筛)前用木棒敲碎,同时剔除土壤以外的杂物。 c)干燥后的土样应全部通过2mm(10目)的孔径筛。未过筛的土粒应重新碾压过筛,直至全部 样品通过2mm孔径筛为止。 d 过筛后土壤样品应充分混匀、缩分、称重,分为正、副两个样品。正样送实验室分析,可用 塑料瓶或纸袋盛装(重量根据分析指标定,200g~500g)。副样(重量不低于500g)装入 干净塑料瓶,送样品库长期保存。 .1.5不同土壤样品测试指标的加工粒径要求按DZ/T0295。
灌溉水样品按DZ/T0295。
000比例尺表层土壤样品分析指标选取见表2,土壤剖面样品依据其研究内容和目的增删。不 分析指标可依据其评价的具体目的和内容进行调整,
9.1.2灌溉水和农作物样品
灌溉水和农作物样品评价指标选取分别 评价的具体目的和内容进行调整。
9.2样品分析技术要求
DB41/T 2092202
土壤全量、有益元素有效态、元素形态、土壤有机污染物以及灌溉水、农产品等样品的分析方法选 择、方法检出限及准确度、精密度控制要求,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等执行DZ/T0130、DZ/T0295、 DZ/T0258有关要求。
表2土壤养分和土壤环境评价指标
10土壤质量评价与等级划分
0.1.1评价单元是土壤养分等级、土壤环境等级与土壤质量综合等级划分的最小空间单位,为土地利 用现状图斑。 0.1.2不同比例尺的土地质量评价单元划分方法按以下要求进行: a)1:50000评价单元同1:50000或更高精度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斑。 1:10000~1:2000评价单元同相应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斑,也可采用调查区实际地 块作为评价单元。 当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斑面积大于调查比例尺所规定的采样网格面积,且图斑内成土母质类 型、土壤类型较多,应进行评价单元细分,分别评价。 0.1.31 评价单元数据规定如下: a)当评价单元中有1个数据时,采用实测数据;当不小于2个数据时,采用实测数据的平均值。 b 当单元中没有评价数据时,可用插值法或属性赋值法获得每个评价单元相应的评价数据,具 体方法按DZ/T0295
土壤养分等级划分按DZ/T0295。
10.3.1土壤环境等级划分按DZ/T0295。
DB41/T20922021
10.3.2单指标评价时,土壤中砷、镉、铬、铅、汞、镍、铜、锌和六六六、滴滴涕的评价标准为GB15618 中的风险筛选值,其他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指权 考区域背景值或相关研究成果。
10.4土壤质量综合等级
土壤质量综合等级划分按DZ/T0295。
11.1土地质量评价与等级划分
11.1.1灌溉水环境等级
灌溉水环境等级划分按DZ/T0295
11. 1. 2 土地质量等级
1.1.2.1在土壤质量综合等级基础上 叠加灌溉水环境综合等级,形成土地质量等级。
11.2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
11.2.1土壤理化性质适宜性评价
包括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质地等内容。 土壤pH分级按DZ/T0295,阳离子交换量反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其划分见表5。
表5阳离子交换量划分标准(cmol/kg)
11.2.2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
11.2.2.1开展农产品安全评价应采集代表性大宗农产品,兼顾特色农产品,同时采集对应的根系主。 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按DZ/T0295。 11.2.2.2农产品安全性评价指标主要涵盖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或多氯联苯等有机物污染指标, 必要时可增加特殊性指标。
Eij一一为农产品i中污染物j的超标指数; Cij一一为农产品i中污染物j的含量测定值; Li——为农产品i中污染物j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量值,GB2762中规定值
DB41/T 2092202
根据值的大小,将农产品超标程度分为3级,见表6。每件农产品综合评价等级等同于单指标划分 出的超标等级最差的等级,
表6农产品安全性评价与等级划分
11.2.3生态效应评价
生态效应评价应结合评价区土壤、灌溉水地球化学特征和农产品安全性评价及局部污染源分布等 以农作物调查及测产资料为基础,通过有效态及形态分析、概率统计、生物元素含量与环境要素 理化性质、元素赋存状态相关性研究,确定区内生态效应评价标准,进行生态安全分区区划。
12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成图比例尺与工作比例尺相同,编图范围为工作区范围,坐标系全部采用CGCS2000坐标系,高程 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方式采用高斯一克里格投影;1:50000可采用6°分带,更大比例尺 分带。
12.1.2实际材料图
包括各类介质采样点位图、航迹图及其他实际材料图。采样点位、样品编号、样品种类等信息应 主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坐标校准后的影像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12.1.3评价结果图
12.1.3.1评价性图件包括元素地球化学图、单指标土壤质量评价图和土质量综合评价图三类。 2.1.3.2元素地球化学图包括土壤中氮、磷、钾等有益元素全量及有效量地球化学图,土壤中、求、 铅、砷、铬等有害元素地球化学图,土壤pH、有机质及其它理化指标的地球化学图。 12.1.3.3单指标土壤质量评价图包括土壤中氮、磷、钾等有益元素丰缺评价图,土壤中镉、汞、铅 伸、铬等有害元素污染评价图等。 2.1.3.4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图包含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图、土壤污染综合评价图、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图 土地质量等级图等。
12.1.4应用成果图
类型图包括名优特农产品种植律 配方施肥建议图、土地规划利用建议图、基本农田和高 田规划建议图及富硒农产品开发建议图等
A. 1.1 表格样式
土壤样品记录卡表格样式见表A.1。
DB41/T2092202
附录A (资料性) 土地质量各类样品采集记录卡样式
附录A (资料性) 各类样品采售
表A.1土壤样品采集记录卡
A.1.2记录卡填写说明
A. 1.2.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信息按如下填写(见表A.1): a)市、县名称:可在印制表格时印制。 b) 乡镇名称:按照样点位置所属乡镇填写。 c)7 样品号:按照设计点位图及采样顺序填写。 d) 原始样号:为重复采样号对应的原始样品号。 e)样袋号:填写装样品的布袋编号。
DB41/T20922021
DB41/T 2092202
f)坐标:采用CGCS2000坐标系,按平面直角坐标记录,坐标加带号记录到米。 g)海拔高程:按照GPS高程填写到米。
A. 1. 2. 2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信息按如下填写: 地貌类型:按照设计划分的地貌区类型填写代码。分为:平原1;丘陵2;盆地3;山地4; 谷地5;岗地6 b) 地形部位:是指采样点所在地貌区具体位置,分为:平畈田1;滨河洼地2;(山脊)岗地3; 坡(螃地)地4;冲地5。 c) 地面坡度:平原1(<6°);缓坡地2(6°~15°);斜坡地3(15°~25°);陡坡地 (>25°)。 农作物:小麦01;玉米02;水稻03;油菜04;蔬菜05;大豆06花生07:棉花08;瓜果 类09;果树10;茶11;其他12;或者直接填写农作物名称。 地块坡度:指采样图斑中各地块的田面坡度,填写具体估测的度数。林地图斑较大,坡度以 采样的小格地面坡度为准。 坡向:主要是指丘陵山地、岗地图斑朝向,采用360°方位,记录度数。平原记为0°
A.1.2.3生产条件
生产条件按如下填写: a)农田基础设施:配套1;基本配套2;无设施3。田间排灌沟渠、土地平整、田园化、机耕路、 行树等均为农田设施。①土地平整,地块成方;②三沟(撇洪沟、排水沟、灌溉沟)配套; ③三网(沟网、路网、林网)配套。以上三项全有的为配套1,缺第③项的(路网、林网) 为基本配套2;缺第②③项为无设施3。 b 排水能力(选填):排水能力强,可保排1,指平原河谷圩区排涝设施齐全;能排或不需要排 水(坡地)2;排水能力差(不具备条件或不具备排涝设施)3。 C 灌溉能力(选填):分为不满足0;基本满足1;满足2;充分满足3。 d 水源条件:自然水系1;水库2;湖水3;塘堰4;井水5;集水窑坑(池)6;无7。 e 输水方式(选填):指灌溉水水源输水方式+灌溉水源到地块提水方式+输水方式,采用三位数。 灌溉水源输水方式:无0;自然水系1;土渠2;衬渠3;固定管道4;移动管道5。 灌溉水源提水方式:提水1;自流2。 灌溉水源到地块输水方式:土渠1;衬渠2;固定管道3;移动设施4;直灌5;无6。 示例:本图斑水源为山谷自然水系,灌溉时用手扶拖拉机提水,用软管直接输送到地块,输 水方式记为:1(自然水系)+1(提水)+4(移动设施),记为114;自然水系土渠直接导入 农田:1(自然水系)+2(自流)+1(土渠),记为121。 f 灌溉方式(选填):分为哇灌、漫灌1;浇灌2;沟灌3;喷灌4;滴灌5;无6。
A.1.2.4土壤状况与地质背景
土壤状况与地质背景信息按如下填写: a)土壤类型:黄棕壤B11、黄褐土B12、棕壤B21、褐土C21、红粘土G12、新积土G13、紫色土 G23、粗骨土G25、石质土G26、潮土H21、砂姜黑土H22、山地草甸土H24、沼泽土J11、草 甸盐土K11、碱土K20、水稻土L11。 土壤颜色:土黄色1,灰色2,(棕)褐色3,灰黑色4,红色5,棕黄色6,其它颜色7。 c)土壤质地:砂土1(砂粒含量超过85%):壤土2:粘土3(粘粒含量超过25%)
DB41/T20922021
A. 1. 2. 5 照片编号
A. 1.2. 6 周边环境描述
周边环境按如下描述: a 局域生态系统:如大宗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记录局域生态系统名称。 b 生态环境现状,厂矿企业分布及可能的污染情况:采矿场及类型,厂矿企业类型及名称、企 业规模(大型、中型、小型)及污染物种类(废水、废气、废渣),与样点相对方位、距离等。
A.1.2.7施肥情况
选填,现场问讯或后期收集资料及补充调查。
选填,现场问讯或后期收集资料及补充调查
A. 1. 2. 8 备注
A.2农作物及根系土样品记录卡
DB41/T 2092202
农作物及根系土样品记录卡表格样式见表A.2。
表A.2农作物及根系土采样记录卡
灌溉水采集记录卡表格样式见表A.3
DB41/T2092202
表A.3灌溉水采集记录卡
DB41/T 2092202
快递标准包括项目开展背景、来源、任务目标、组织与实施、工作量、工作过程及取得的主要成果概述等
包含自然地理、地质、地球化学及矿产资源概况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社会经济及工农业发展 概况及其它等方面内容。
阐述本次评价工作的重点内容,各专项工作的具体思路、内容和方法技术;介绍野外工作质量控制 措施及质量评述、样品处理方法、分析测试方法及数据质量评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方法、图件编 制与数据库建设等内容。
B.4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质量等级划分
详述主壤养分、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分布特征,评价各元素丰缺状况;详述壤酸碱度、盐渍化等 及其影响评价螺旋钢管标准,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划分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详述灌溉 水、农作物中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评价,开展重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问题评价、土地规划利用与经济 社会效益分析。
包含元素地球化学图册、各种土壤养分单指标与多指标综合等级图、土壤环境单指标与多指标综合 等级图、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图、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图、土地规划利用建议图等;农产品安 全与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建议、名优特农产品立地地球化学评价与种植建议、名优特农产品土地地球化 学评价与种植建议、土壤科学配方施肥建议等
....- 质量标准 土地标准
- 相关专题: 土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