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T 284-2018 热力机械顶管技术标准.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CJJ∕T 284-2018 热力机械顶管技术标准.pdf
.0.4工作井working shaft
顶管施工时,进行设备组装、拆卸、顶管、管节吊运、排王 等使用的竖井,包括顶进井、接收井,
2.0.5 顶进并jacking shafl
顶管始发端体育标准,放置顶进设备并进行项进作业的竖并。 2.0.6中继间intermediatejackingstation 将整条管道分成若干个推进单元而设置的顶进设施。
receptionshafi
顶管终端,接收顶管机的竖井
2. 0.8 后背土体
承受主顶油缸反作用力的土体。
在顶进井内制作的钢筋混凝王后背墙。 2.0.11 后背铁 steel plate of jacking base
安装在主顶油缸与后背墙或混凝土后背之间,用于后背墙承 力面积的钢制构件。
2.0.12 导轨 guide track
固定在顶进井底板上作为顶管初始导向、管节拼接用的轨 道,或者固定在接收井底板上作为接收顶管机的轨道
在顶管施工中,为克服顶进阻力而由顶进油缸施加在顶管管 节管端的作用力。
14减阻措施dragreductionme
为减少管节顶进过程中的摩阻力所采取的方法
顶管机在顶进过程中的状态控制。
工程地质勘察与工程环境
生 境调查资料为依据。 3.1.2顶管工程地质勘察及工程环境调查应包括钻探和物探。 3.1.3当顶管管线范围内存在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物质时,应 查明分布状态,并应采取安全措施。 3.1.4工程地质勘察结束后,应对勘探孔进行封堵处理。
3.2.2地质勘察钻孔位置及数量应符合下
1宜在工作并位置,且应在顶管侧面布置,距离顶管外轮 郭不宜大于5m; 2当顶管穿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市政管线时,钻 孔位置不得影响其正常运行; 3工作井勘察钻孔位置应布置在四角,数量不应少于2个; 4顶管勘察的钻孔沿轴线间距,I类场地应为100m~ 150m,Ⅱ类场地应为50m~100m,Ⅲ类场地应为30m~50m。 3.2.3地质勘察钻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管沿线应达到顶管管底的设计标高以下3m~5m; 2工作井的钻孔深度应达到井底标高以下5m; 3顶管基底存在松软土层或未经固结的回填土时,除应符 合第1、2款的规定外,应加深钻孔深度;
4m6m,并应满足顶管管底的勘察深度要求; 5顶管基底存在粉细砂可能产生流砂、管涌或地震液化地 层时,应将该层钻穿; 6工作井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施工时,钻孔深度应满足降水 设计要求。 24地家
2.4地下水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3.2.5勘察报告应包括初步勘察报告、详细勘察报告和施工其
察报告,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初步勘察报告应阐述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场地稳定 性和适应性; 2详细勘察报告应提供工作井和顶管区间,设计阶段和施 工阶段所需的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以及地下水和环境资 料,并应作出分析评价、结论和建议; 3施工勘察报告应根据设计、施工要求提供相应的资料, 并应作出结论和建议。
3.2.6勘察报告应包括
1 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 2 拟建顶管工程的基本特性; 3 勘察方法和工作布置图; 4场地地形、地质(地层、地质构造)、地貌、岩土性质 地下水位(最高水位、最低水位、勘察时水位和抗浮设防水位 及地下水压力和地下水对混凝土、钢材的腐蚀性的阐述和评价; 5地基土的稳定性评价;
岩土参数的分析及选用; 建议项管选位及地基处理方案; 8 工程施工及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及 监控、 防治措施的建议和顶管工程设计及施工措施的建议; 勘察钻孔点的平面布置图; 10 工程地质柱状图; 11 工程地质剖面图; 12 原位测试成果图表; 13 室内试验成果图表; 14 岩土工程计算简图及计算成果图表; 15 建议地基不稳定土层的处理方案的图表。 3.2.71 勘察报告应提供岩土参数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 子样数、均方差和变异系数、
3.2.8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应包括下列
颗粒分析; 2 密实度; 3 垂直和水平渗透系数; 4 黏聚力; 5 内摩擦角; 6 与混凝土、钢材的摩擦系数; 7 变形模量; 8 泊松比; 9 岩石、卵石单轴抗压强度值; 10 地基承载力及其他常规参数
3.3.1顶管工程环境调查应分为地上环境调查和地下建(构) 筑物勘察,调查时探明顶管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管 线等情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计、施工前应对顶管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 进行详细调查; 2应查明顶管施工影响范围内桥涵、道路、交通状况、架 空管线等特性及分布位置; 3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上建(构)筑物,应标明名称、 外形尺寸、功能、结构形式、与顶管的空间位置关系、修建年代 等;大型和重要建筑物宜取得工程技术资料,并应了解建(构) 筑物的基础形式和施工情况
3.3.2地上建(构)筑物调查应包括建筑层数、高度、结构开 式、基础形式、基础埋深(标高)的主要设计参数、施工工 艺等。
代、结构形式和结构材料、外轮廓尺寸、结构厚度、顶板和底板 标高、施工方法、变形缝设置、围护结构、抗浮措施及使用情 况等。
3.3.4桥涵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对桥梁的桥墩、桥台和主要防护构筑物进行调查,对 桥涵结构进行检测; 2桥涵构筑物调查内容应包括桥梁的设计荷载、防震烈度 桥长、桥宽、结构布置、桥梁下部结构类型、跨度、墩柱基础形 式、桩基或地基加固设计参数、运营年限等
3.3.5道路、铁路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铁路、轨道交通或道路等级、路面材料、路面宽度、路 堤高度、支挡结构形式及地基与基础形式; 2路基(路面下)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密实状态、可 能存在的空洞等; 3交通干道的交通流量、交通状况、附属设施,
(杆)基础形式、理置深度等。
铺砌和河岸结构形式、标高、通航、防洪、泄洪要求等。 3.3.8湖泊和水库调查应包括长、宽、水深、水位标高、底标 高、冲刷线、防洪要求等。 3.3.9人防工程调查应包括防护等级类型、平面位置、埋深或 高程、结构形式、出入口位置等情况。 3.3.10地下管线调查应包括管线的类型、平面位置、埋深或高 程、敷设方式、材质、管节长度、接口形式、介质类型、工作压 力、工作井及阀门位置、运营年限、运营状况等。 3.3.11直埋热力管线调查应包括管线埋深、运行压力和温度、 供回水管间距、直埋补偿器、固定支墩的结构等。 3.3.12工程环境调查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的经过、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并分类列出调查和 测量的沿线周围建(构)筑物、管线; 2顶管工程穿越或邻近范围内建(构)筑物、管线的影响 评价; 3穿越或临近区域允许变形控制值; 4安全防护建议。
3.3.12工程环境调查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的经过、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并分类列出调查和 测量的沿线周围建(构)筑物、管线; 2顶管工程穿越或邻近范围内建(构)筑物、管线的影响 评价; 3穿越或临近区域允许变形控制值; 4安全防护建议。
4.1.1顶管工程的平面及纵断面设计应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和环 境保护的要求,并应以工程地质勘察和工程环境调查为依据。 4.1.2工作井的位置应结合热力检查室布置,并应考虑工程环 境、施工条件和热力运营维护的要求
4.2.1顶管管线宜采用直线,当受条件限制为曲线时,转弯弧 度应满足工艺和顶管施工的最小转弯半径的要求,还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有关规定。曲率 半径可按下式计算:
(4. 2. 1)]
D顶官外径(m; X一相邻管节之间的最大缝隙(m)。 4.2.2顶管邻近或穿越既有建筑、立交桥等地上建(构)筑物 和地下室、人防、地铁隧道、车站等大型地下建(构)筑物时, 应进行环境风险源专项设计。设计内容和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城市供热管网暗挖工程技术规程》CJJ200的有关规定。 4.2.3顶管管道内热力管道的滑动支架、固定支架、导向支架, 应错开设置在不同的顶管管节上
4.2.4工作并宜采用矩形,其位置设置应
2应避开车流、行人密集的地段,并应减少施工对周围环 境的影响; 3应便于排水、排泥和排土;
4.3.1工作井宜设置在自稳能力强的地层中。 4.3.2顶管宜设置在粉土、黏性土、砂层等土层中,并应避免 设置在可液化地层中。 4.3.3顶管的最大坡度应根据热力管道的设计要求、顶管内自 然排水等因素确定,并应满足顶管机械施工能力的要求,顶管宜 设置为单面坡。
4.3.4顶管与现状市政管线的垂直距离应符合现行行
5.1.1作用在顶管结构上的荷载,可按表 5.1.1进行
.1.1作用在顶管结构上的荷载,可按表5.1.1进行分类
表5.1.1作用分类
5.1.2荷载数值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1.2荷载数值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有关规定确定,并应根据施工和使用阶段可能发生的变 化,按最不利情况,确定不同荷载组合系数
5.2.1结构自重应按结构设计尺寸及材料计算重度计算确定
星拍设 用 钢筋混凝土计算重度可采用25kN/m,素混凝土计算重度可采
钢筋混凝土计算重度可采用25kN/m,素混凝十计算
用23kN/m3。结构自重还应包括顶管内部作为人行道的混凝土 台及管道结构等的自重荷载。
5.2.2结构附加恒荷载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供热管网暗打
工程技术规程》CJJ200的有关规定确定。 5.2.3地层压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竖向和水平地层压力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埋置深度等因素,结合已有的试验,测试和研究资料确定; 2竖向地层压力计算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覆 土厚度、土体卸载拱作用影响,以及地面和邻近其他荷载对竖向 压力影响等因素确定; 3水平压力宜按静止土压力,以及地面荷载和破坏棱体范 围的建(构)筑物引起的附加水平侧压力计算。 5.2.4围岩的分级和地层压力计算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供 热管网暗挖工程技术规程》CJ200的有关规定执行。 5.2.5作用在顶管结构上的水压力和浮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压力和浮力应根据设防水位以及施工阶段和长期使用 过程中地下水的变化,取最不利水位,并应按静水压力计算; 2砂性土地层的侧向水、土压力应采用水土分算,黏性土 地层的侧向水、土压力应采用水土合算; 3施工阶段应采用常水位计算,使用阶段应按设计基准期 内的最不利水位计算。 5.2.6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供热 管网暗挖工程技术规程》CJJ200的有关规定确定 5.2.7地基下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的有关规定计算确定。 5.2.8当顶管沿线存在地层不均匀、荷载突变、地下水位变化 等情况时,顶管设计应计算纵向不均匀沉降对顶管结构内力的 影响。 5.2.9顶管内的热力管道及设备荷载应根据设备和管道安装 检修和正常使用的实际情况,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供热管网暗
工程技术规程》CII200的有关规定确定。
5.2.3地层压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竖向和水平地层压力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埋置深度等因素,结合已有的试验,测试和研究资料确定; 2竖向地层压力计算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覆 土厚度、土体卸载拱作用影响,以及地面和邻近其他荷载对竖向 压力影响等因素确定; 3水平压力宜按静止土压力,以及地面荷载和破坏棱体范 围的建(构)筑物引起的附加水平侧压力计算。 5.2.4围岩的分级和地层压力计算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供 热篮网控工铝活术机想 CIL200的有关规定热行
5.2.5作用在顶管结构上的水压力和浮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压力和浮力应根据设防水位以及施工阶段和长期使用 过程中地下水的变化,取最不利水位,并应按静水压力计算; 2砂性土地层的侧向水、土压力应采用水土分算,黏性土 地层的侧向水、土压力应采用水土合算; 3施工阶段应采用常水位计算,使用阶段应按设计基准期 内的最不利水位计算
5.2.6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
5.2.8当顶管沿线存在地层不均匀、荷载突变、地下水位变化
5.2.9顶管内的热力管道及设备荷载应根据设
检修和正常使用的实际情况,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供热管网
挖工程技术规程》CJJ200的有关规定确定。重型设备荷载与范 围尚应根据设备实际重量、动力影响、安装运输途径等确定。 5.2.10顶管结构温度变化的影响,应根据地层和顶管内年平均 温度、最冷(热)月平均温度等气温条件,及以运营环境和施工 条件确定。设计时应计人结构内外壁面温差产生的结构内力。壁 面温差作用标准值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结构设计规 范》CJJ105的有关规定计算确定
5.3.1地面车辆荷载的数值及排列,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 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O的有关规定确定。 5.3.2铁路下方的顶管结构的荷载,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 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的有关规定确定。 5.3.3顶管内部可变荷载应包括固定支架的水平推力、导向支 架的水平推力及管道位移在活动支架结构上产生的水平力,并应 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供热管网暗挖工程技术规程》CJJ200的 有关规定确定。
设备运输荷载、吊装荷载、施工机具及人员活载; 地面临时堆载; 顶管施工时主顶油缸的推力; 4 注浆所引起的附加荷载。
5.4.1顶管结构上的地震荷载,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 规范》GB50157的有关规定计算确定。 5.4.2沉船荷载应按工程水域可能通航的最大船舶类型分析 确定。
5.4.1顶管结构上的地震荷载,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
6.1.1本标准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除 验算结构抗滑移及抗浮外,均应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 设计。 6.1.2顶管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 6.1.3顶管结构的安全等级应为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应为 1.1。施工阶段承载力验算时,结构重要性系数应为1.0。 6.1.4顶管结构的内力分析,应按弹性体系计算,可不考虑由 非弹性变形所引起的塑性内力重分布。 6.1.5顶管结构设计计算中,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应 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力和剪力设计值等,并应考虑下列两种极限 状态: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在热力管道安装、试压、运行及检 修阶段,顶管结构或管道支架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顶管结 构作为刚体失去平衡;管体因顶力超过材料强度发生破坏。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在热力管道运行阶段,对应于顶管 结构或结构构件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规定限值;钢筋混凝土顶 管结构裂缝宽度超过规定限值。 6.1.6顶管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6.1.2顶管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在热力管道安装、试压、运行及检 修阶段,顶管结构或管道支架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顶管结 构作为刚体失去平衡;管体因顶力超过材料强度发生破坏。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在热力管道运行阶段,对应于顶管 结构或结构构件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规定限值;钢筋混凝土顶 管结构裂缝宽度超过规定限值
6.1.6顶管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热力管道运行阶段结构的承载力计算。顶管结构应进行 热力管道安装或检修阶段起吊管道时结构的承载力计算;设有热 力管道支架的顶管结构,尚应进行管道试压阶段结构的承载力 计算。 2设有管道支架的顶管结构,应按刚体进行抗滑移稳定 验算。
3当结构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进行管道运行阶段的抗 浮稳定验算。 4应考虑预埋件对结构的影响。 6.1.7顶管结构内,管道支架及滑动支墩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结构设计规范》CJ 105的有关规定。 6.1.8顶管结构上的预埋件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出机
6.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6.2.1顶管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除验算结构抗滑
6.2.1顶管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除验算结构抗滑 移及抗浮外,均应采用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并应符合下式的 要求:
式中:%一结构的重要性系数,不应小于1.0; S一一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 力和剪力设计值等; Rp一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钢结构设计标准》 GB50017的有关规定确定。 .2.2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S = X Sck +YQ, , × SQ,k
式中:YG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YQ 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Sck 按永久荷载标准值G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SQ,k 按可变荷载标准值Q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Pe; 可变荷载Q的组合值系数; 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数。
6.2.3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当永久荷载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 的组合,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应取1.35;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 制的组合,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应取1.20; 2当永久荷载效应对结构有利时,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应 取1.00。 6.2.4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应取1.4; 2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 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确定。 6.2.5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顶管结构上的作用组合应 根据顶管实际条件按表6.2.5选取。
1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应取1.4; 2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 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确定。 6.2.5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顶管结构上的作用组合应 根据顶管实际条件按表6.2.5选取,
表6.2.5顶管结构上的作用组合
主:1表中打“V”的作用为相应工况应予计算的项目,打“△”的作用应按具 体设计条件确定 2地面车辆荷载和地面堆积荷载应根据不利设计条件计入其中一项,不应同 时计算; 3管道作用包括固定支架的水平推力、导向支架的水平推力及管道位移在活 动支架结构上产生的水平作用; 4运行工况为热力管道带压运行的工况。
6.2.6结构在组合作用下的抗滑移及抗浮验算,应采用符合稳
6.2.6结构在组合作用下的抗滑及抗浮验算,应来用付合稳 定性抗力系数的设计表达式。
定性抗力系数的设计表达式。
1J 停热检修阶段均应进行抗浮稳定验算。管道运行阶段结构抗浮稳 定验算时,抗力应计入管道及设备自重、结构自重、结构上的竖 向土压力。施工和停热检修阶段抗力不应计入热力管道及热力设 备重量。
6.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6.3.1顶管结构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应采用作用效应的 准永久组合,并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 C 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规定限值
: 给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规定限值 6.3.2钢筋混凝土顶管结构在准永久组合作用下,最大裂缝宽 度不应大于0.2mm,且不应有通缝。 6.3.3当验算截面的最大裂缝开展宽度时,应按准永久组合作 用计算。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6.3.3当验算截面的最大裂缝开展宽度时,应按准永久组合作 用计算。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S=Sg,k+×SQ,k
式中:Sc,k——按第j个永久荷载标准G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一一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 6.3.4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的作用组合,应根据顶管实际 条件按本标准表6.2.5确定。 6.3.5管道支架挠度变形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 准》GB50017的有关规定,
6.4.1 钢筋混凝土顶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50。 6.4.2当地下水对混凝土和钢筋具有腐蚀性时,钢筋混凝土管 应采取防腐措施。
6.4.3钢结构及钢连接件应进行防锈、防火处理,管节内钢环
6.4.3钢结构及钢连接件应进行防锈、防火处理,管节内钢环 预埋件应进行防腐处理
6.4.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的有关规定。 6.4.5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和配合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有关规定。 6.4.6当管道运行阶段的环境温度超过20℃时,混凝土的强度 值及弹性模量应予折减,折减系数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供 热管网暗挖工程技术规程》CJ200的有关规定。
6.4.7防水硅橡胶与管节粘结材料宜选用硫化型硅橡胶胶粘剂
6.4.8管口应针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设计。顶管管节应采取可 靠成型工艺,钢圈和混凝土接口处的密实度,应使管体和管口在 地下水作用下不渗水。
6.5.1支架宜采用型钢结构,支架锚固形式宜采用两端嵌固式。 6.5.2支架与顶管管环之间宜采用预埋件连接,不应大量采用 植筋、后锚固等方式。 6.5.3组合型钢支架的焊缝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 设计标准》GB50017的有关规定。 6.5.4钢支架除锈、防腐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有关规定执行。 6.5.5钢支架底部应设钢筋混凝土护墩,护墩高度不宜小
6.5.5钢支架底部应设钢筋混凝土护墩,护墩高度
7.1.1项管结构设计应对周边环境的风险进行分析,风险控制 专项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供热管网暗挖工程技术规 程》CJ200的有关规定。 7.1.2钢制顶管管材、壁厚、外防腐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的有关规定。钢筋混凝土顶 管管节的壁厚、钢筋配置、管口结构等应根据顶管结构上的作 用、热力管道使用要求、施工条件、环境条件等,通过结构计 算、工程类比和结构计算分析确定
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的有关规定,刚度和稳定性验算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有关规定 钢筋混凝土顶管结构应按施工顶进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分别进行 结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计算,并应对使用阶段进行裂缝宽度 和变形验算。
下列情况之一时,尚应对纵向受力和变形进行计算: 1沿线地层条件有较大变化; 2 顶管覆土厚度变化较大; 3穿越大型建(构)筑物,承受较大局部荷载; 4 地基沿纵向产生不均匀沉降; 5 地震作用。
7.1.5设有固定支架和导向支架的顶管隧道,应进
7.1.5设有固定支架和导向支架的顶管隧道,应进行抗滑移 验算。
2内力计算模型可采用勾质圆环模型; 3应考虑顶管管节与围岩的相互作用。 7.3.3顶管管节与围岩间的相互作用应按局部弹簧(即只受压) 作用模式模拟。土层弹簧受压状态的刚度应根据管节周边岩层的 地层弹性抗力系数确定;地层弹性抗力系数应依据工程的地质条 件和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选取。当无详细勘察报告和试验资料时, 可按表7.3.3选取
表7.3.3地层弹性抗力系数
7.3.4钢筋混凝土顶管截面强度验算和裂缝宽度计算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应选取整环管节中最不利内力状态的截面; 2应按混凝土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进行验算; 3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有关规定。
7.3.4钢筋混凝土顶管截面强度验算和裂缝宽度计算应符合下
7.4顶管变形计算和抗滑移验算
施工组织设计7.4.1顶管结构应按荷载效应中准永久组合进行变形计算 7.4.2钢筋混凝土顶管直径变形不应大于3%顶管内径。 7.4.3柔性接头钢承口、柔性接头钢承插口的钢筋混凝土顶管 悠口间小上广
钢筋混凝主顶管直径变形不应大于3%顶管内径。 7.4.3柔性接头钢承口、柔性接头钢承插口的钢筋混凝土顶管, 管口间的纵向间隙应符合表7.4.3的规定,并应小于弹性密封垫 的允许张开量。
管口间的纵向间隙应符合表7.4.3的规定,并应小于弹性密封垫 的允许张开量。
工程监理标准规范范本表7.4.3管口间的纵向间隙
7.4.4钢筋混凝土顶管曲线顶进时,管口接口允许的张开角度 应满足管节接口的要求,并应小于弹性密封垫的允许张开量。 7.4.5受轴向推力作用的固定支架和导向支架作用的顶进管道 抗滑移验算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
Fp≥K,XFx F=元DXLzXqk
....- 机械标准
- 相关专题: 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