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篇之13筒体结构.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篇之13筒体结构.pdf
目录 13.1一般规定 13.2平画布置 3 13.3竖向市置 13.4整体计算 13.5构造要求
13.2.7三角形平面宜将角部切去,或在角部设刚度较大的角柱或角筒,以避免角部应力过分 集中(图13.2.7)。外筒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1/8,内筒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 立边长的1/10,切角处的简壁宜适当加厚。角柱截面面积可取中柱的1~2倍。
13.2.8简体结构的核心简或内简应符合
图13.2.7三角形平面结构示意图
1边长不宜小于外框架或外框筒相应边长的1/3,且不宜小于简体高度的1/12,当 框架内设置角筒或剪力墙时,核心筒的边长可适当减小; 2核心筒或内筒的周边宜闭合,楼梯、电梯间应布置混凝土内墙; 3筒角平面双向不应同时开洞,筒角内壁至洞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 4外墙洞口沿竖向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洞间墙肢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1200mm。 13.2.9外框简采用矩形或T形柱时,柱氏边宜沿简壁方向布置,
13.3.1筒体结构竖向构件的布置应力求规则、均匀,结构沿竖向的刚度变化不宜过大,上 下层刚度相差不宜大于30%,避免有过大的外挑或内收。一般情况,除顶层外,立面收进部 分的尺寸不宜大于该方向尺寸的25%。 13.3.2相邻层柱个连通的筒体结构,竖向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在竖向结构变化处应设置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转换梁等构件,转换梁的高度不宜小 于跨度的1/6; 2框架核心筒和筒中筒的内筒应贯通建筑物全高,且转换层下的筒壁应加厚; 3地面上的大空间层数应根据结构设防烈度加以限制,8度设防不宜大于3层,7度设防 不宜大于5层,超过上述规定的高位转换,应经专门的结构抗震分析,并采取可靠措施;当 转换层上部为筒中筒结构或框架一核芯筒结构时,底部大空间的层数可适当增加; 4当底部大空间为1层时转换层上层与底层结构的侧向刚度比宜接近1,且不应大于2 当底部大空间多于1层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宜接近1,且不应超过
13.3.1筒体结构竖向构件的布置应力求规则、均匀,结构沿竖向的刚度变化不宜过大,上 下层刚度相差不宜大于30%,避免有过大的外挑或内收。一般情况,除顶层外,立面收进部 分的尺寸不宜大于该方向尺寸的25%。 A
2框架核心筒和筒中筒的内筒应贯通建筑物全高,且转换层下的筒壁应加厚; 3地面上的大空间层数应根据结构设防烈度加以限制,8度设防不宜大于3层,7度设防 不宜大于5层,超过上述规定的高位转换,应经专门的结构抗震分析,并采取可靠措施;当 转换层上部为筒中筒结构或框架一核芯筒结构时,底部大空间的层数可适当增加; 4当底部大空间为1层时转换层上层与底层结构的侧向刚度比宜接近1,且不应大于2 当底部大空间多于1层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宜接近1,且不应超过
5天转换构件的结构设计应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未规程》中有关”复杂高层建 筑结构设计的规定。 13.3.3当简体结构的侧向刚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沿竖向利用建筑避难层、设备层空间设置 加强层。加强层宜采用刚度适宜的伸臂衍架、伸臂梁和整层或跨若干层高的箱形梁,空腹衍 架等,必要时,也可设置周边水平环带构件。设计中宜避免采用刚度极大的板式加强层。当 布置一个加强层时,位置可设在0.6H附近;当布置两个加强层时,位置可设在顶层和0.5H 附近,H为建筑物高度;当布置多个加强层时,加强层宜沿竖向从顶层向下均匀布置。 13.3.4加强层的水平伸臂宜贯通核芯筒,其上、下层各构件及其节点的刚度和配筋应适当加 强。在施工程序上及构造上应采取措施减小结构竖向温度变形及轴压缩对加强层的影响
13.4.1为了保证计算精度和结构安全,体结构整体计算宜采用能反唤空间受力的结构计算 模型,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13.4.2在计算结构内力及位移时 压力容器标准,一般可假定楼盖在自身平面内具有绝对刚性。 13.4.3筒体结构嵌固位置的确定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14条的规定。 13.4.4对开孔较大、整体较差、有较长外伸段或相层刚度突变的楼盖,在侧向荷载作用下 须考虑楼盖变形对筒简体结构部分竖向构件的不利影响,一般不应采用楼盖在自身平面绝对刚 性的假定。如果仍然采用此计算假定,则构件的最不利内力须乘以1.1~1.2的增大系数。 13.4.5筒体结构应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采用三维空间分析方 法进行内力分析。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规定的B级高度或体型复杂的简体 结构应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力学模型的空间分析程序进行内力分析和比较,并宜考虑双向水 平地震下的扭转地震作用效应。 13.4.6当底部大空间为1~2层时大空间层每根柱的计算剪力不应小于相应楼层剪力的2% 当底部大空间为3~5层时,大空间层每根柱的计算剪力不应小于相应楼层剪力的3%;柱端 弯矩应按修正的剪力作相应调整。
.1对于框架一核心筒结构,框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框架节点核心区 强度等级不宜低于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应进行核心区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特殊 应低于柱混凝土强度等级的70%,但应进行核心区斜截面和正截面承载力验算。
13.5.2落地筒剪力墙的底部加强区可取框支部分加转换层上部一层或二层(当建筑高度较高 时)的高度,其总高不应小于筒体房屋高度的1/8;墙体厚度不应小于300mm,水平及竖向 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 13.5.3对框支高度及转换层上面一层楼(当建筑高度较高时为二层)的内筒应予加强,特别 立加强内筒与转换层相交的下截面和底部截面的配筋。底部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 数。当剪力墙的剪跨比小于1.5时,应加严控制墙体的截面限值,防止墙体脆性破坏。 13.5.4转换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转换层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转换层 相邻层的楼板宜适当加厚。 13.5.5楼板开洞位置尽可能远离侧边,洞口周边应增设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被孔 洞截断钢筋截面面积之和。筒体结构楼盖外角宜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单层单向的配筋率不宜 小于0.30%,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13.5.6对特一级、一级和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支梁,同一截面的总配筋率分别不应小于1.2% 1.0%和0.8%,主筋不宜有接头;当不可避免时,应采用机械或焊接连接的接头,同一截面内 接头钢筋截面面积不应超过全部主筋截面面积的50%;接头位置应避开上部墙体开洞部位 梁上托柱部位及受力较大部位;支座上部主筋至少有50%沿梁全长贯通,下部主筋全部直通 至柱内,沿梁高应配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 13.5.7框支柱截面高度宜与梁宽度相等,也可以比梁宽度大50mm;框支柱截面高度不宜小 于梁跨度的1/12,且不宜小于450mm;柱净高与截面长边尺寸之比宜大于4。 13.5.8框支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13.5.9外框筒的裙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柱净距的1/4及600mm。非抗震设计时,裙梁箍筋直 经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箍筋间距沿 梁长不变,且不应大于100mm。 13.5.10跨高比不大于2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宜采用交叉暗撑,跨高比不大于1的框筒梁和 内筒连梁应采用交叉暗撑;交叉暗撑应承受全部剪力(图13.5.10)。当梁内设置交叉暗撑 时,梁宽不宜小于300mm;暗撑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和梁的截面宽度 的一半;端部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600mm及梁截面宽度的2 音。框筒梁上下纵向钢筋的直径均不应小于16mm,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腰筋间距不应 大于200mm。斜筋伸入竖向构件的长度不应小于lal,非抗震设计时la可取l;抗震设计时la 宜取1.151.。
图13.5.10婴内交叉暗撑的配篇
.5:!!外框高来和内同建柔构适配助应付自下剂要求 1非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问距不应大于150mm;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 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且沿梁长不变,当有暗撑时,间距不应大于100mm; 2框筒梁上下纵向钢筋的直径均不应小于16mm,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腰筋间距不 应大于200mm
....- 相关专题: 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