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026-2020 工程测量标准 .pdf

  • GB 50026-2020 工程测量标准 .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11.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8-09
  • 发 布 人: ccold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通过测量方式获取三维空间中目标表面特性的海量点集合。 2.2符号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的固定误差; a 全站仪标称的固定误差; B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的比例误差系数、 隧道开挖面宽度; 6 全站仪标称的比例误差系数; C 照准差; D 测距边长度、卫星定位高程检查路线长度、RTK测量 基准站到检查点的距离、方格网边长、测量斜距; 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 DH 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 Dp 测线的水平距离;

    M 高差偶然中误差、检核点的点位中误差; Mh 数字高程模型的高程中误差; m 中误差; mD 测距中误差; mDi 第i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平均测距中 误差; mH 地下管线重复探查的平面位置中误差; mv 地下管线重复探查的埋深中误差; m 方位角中误差: mg 测角中误差, 位移中误差; ms mg 固定角的角度中误差; 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的个数控制网中异步 环的个数、闭合环及附合导线的总数; 新 一测站数、测段数、边数、基线数、异步环或 附合线路中基线边的条数、三角形个数、 建筑物结构的跨数、测站圆周角闭合差的 个数、检查点个数、高差个数; P 先验权; P; 第i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 Q 权系数; R 地球平均曲率半径; RA 参考椭球体在测距边方向法截弧的曲率 半径; Rm 测距边中点处在参考椭球面上的平均曲 率半径; 边长、斜距、两相邻细部点间的距离、转点 桩至中桩的距离经气象及加乘常数等改 正后的斜距;

    3.1一般规定 3.1.1平面控制网可按精度划分为等与级两种规格,由高向低依 次宜为二、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3.1.2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 形网测量等方法。 3.1.3卫星定位测量可用于二、四等和一、二级控制网的建 立;导线测量可用于三、四等和、二、三级控制网的建立;三角形 网测量可用于二、三、四等和二级控制网的建立。 1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制宜且兼顾网的拓展;当与国家 坐标系统联测时,还应统筹联测方案;, 2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 要求确定 3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 3.1.5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 大于25mm/km的要求下,做下列选择: 1可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 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可采用高斯投影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 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家 高程基准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小测区或有专项工程需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 系统; 4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区域.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

    5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 6大型的有特殊精度要求的工程测量项目或新建城市平面 控制网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坐标系统可进行专项设计。

    I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7 3.2.1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1 的规定。

    3.2.1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1 的规定。

    表3.2.1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3.2.2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应按下式计算:

    = VA+(B

    3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3.2.3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符合下

    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mm)

    1 wW V 3N n

    3.2.4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 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设计,有特殊精度要 求的工程项目应进行控制网专项设计,概算的精度尚无法满足要 求时,应进行控制网优化设计;X 2首级网布设时,宜联测2个以上国家高等级控制点、国家 连续运行基准站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 3对控制网内的长边,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 4各等级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1个或若干个闭合环 或附合路线,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6条; 5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 基线数的1.5倍; 6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标准精度要求的前提 下,采用灵活的布网方式。 3.2.5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3.2.5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点位应选在稳固地段,同时应方便观测、加密和扩展,每个 控制点宜有1个通视方向: 2点位应对空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 物;点位周围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 卫星信号的物体,距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宜大于200m,距高压输 电线路或微波信号传输通道宜大于50m; 3宜利用符合要求的原有控制点。

    3.2. 6 控制点埋石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并应绘制点 之记。

    血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

    血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

    3.2.7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观测宜采用静态作业模式

    3.2.7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观测宜采用静态作业模立 按表3.2.7的技术要求执行。一、二级控制网的观测也可采用 态作业模式按本标准第3.2.17条~第3.2.31条的规定执行。

    表3.2.7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的技术要求

    3.2.8对于大型工程项目,可根据项目作业需要,结合已有资米 及实地踏勘情况编制作业计划

    3.2.9卫星定位控制测量的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电池的 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储存空间是否充足; 2天线安置的对中偏差不应大于2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 确至1mm; 3观测中,不应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并应禁 正人员和其他物体触碰天线或阻挡卫星信号; 4遇雷雨等恶劣天气时,应停止作业;

    作业过程中不应进行接收机关团文重新后动、改变卫星截 变角、改变数据采样间隔和改变天线位置等操作;

    5作业过程中不应进行接收机关团文重新后动、改变卫星截 正高度角、改变数据采样间隔和改变天线位置等操作; 6应做好测站记录。 IV卫星定位控制测量数据处理

    1不同定位系统或不同品牌接收机联合作业时的观测数据, 转换成统一的标准格式: 2应屏蔽原始数据中的无效观测值和亢余信息; 3应汇总整理测站记录

    1基线解算可根据观测等级和实际情况选择单基线解算模 代、多基线解算模式或整体解算模式; 2基线解算应采用双差固定解; 3基线解算结果应包括基线向量的三维坐标增量及其方 协方差阵和基线长度等信息。 X

    3.2.12卫星定位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

    .2.12卫星定位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

    环或附合线路重复基线检核,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分别满足 列公式的要求:

    :n 同步环中基线边的条数

    /n 5c Wz≤ Vn 5a W≤3n 5 W=++W2

    Wx、WY、Wz 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mm); W一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2异步环或附合线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全长闭合差,应分 足下列公式的要求:

    3.2.14外业观测数据检验合格后,应按本标准第3.2.3条对

    1应选用与导航定位卫星系统一致的坐标系进行三维无约 束平差; 2无约束平差应提供各观测点在该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各 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及相关 的精度信息等; 3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

    级的基线长度中误差的3倍

    3.2.16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

    1应选用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对无约束平差后的观测 量进行二维或三维约束平差; 2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可强制约束,也可加权约束: 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应符合本标准表3.2.1中相应等级的 规定; 3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与经过剔除粗差后无约束平 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 基线中误差的2倍; X 4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相应坐标系中的二维或三维坐 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等,以及相关的精度 信息; 5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符合本标准 表3.2.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X 卫星定位动态控制测量 3.2.17当一二级卫星定位网的观测采用动态作业模式时,宜采 用单基站RTK测量技术或后处理动态测量技术,也可采用网络 RTK测量技术。 3.2.18一、二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动态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应符合表 3. 2. 18 的规定

    、二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动态测量的

    注:1网络RTK测量应在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的有效服务范围内; 2对天通视困难地区,相邻点间距离可缩短至表中的2/3,但边长中误差不应 大于20mm。

    本标准第3.2.5条的规定外,还应兼顾固定角、固定边复核测量月 位在测区的分布,数量均不少于2组。点位选定后,应进行现场标 识并绘制点位分布略图;点位理石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

    3.2.21动态控制测量作业时,截止高度角15°以上的

    3.2.22流动站接收机的点位校核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应符合本标准第3.2.29条的规定。作业过程中不应对基 的设置、基准站天线的位置和高度进行更改,

    的设置、基准站天线的位置和高度进行更改。 3.2.25单基站RTK测量中,对不同基准站定位的差分解算结 果的平面位置互差不应大于50mm,符合要求后,应取各基准站的 定位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2.26进行后处理动态控制测量时,基准站应架设在已知点上

    中整平,天线高度量取应精确至1mm,并应设置为后差分模式。 充动站应预先在静止状态下观测,初始化观测时间不宜少于 min,在卫星不失锁的情况下,可连续进行动态模式测量。外业 见测结束后,宜统一进行动态测量后处理解算

    3.2.27使用网络RTK技术进行控制测量作业,应在连续

    3.2.27使用网络RTK技术进行控制测量作业,应在连续运行 基准站系统服务中心进行登记注册,获取系统服务授权,并应设 置通信参数、IP地址、APN、端口差分数据格式等各项网络参数。

    1使用三脚架对中整平,大线高度量取应精确至1mm,并应 记录天线高类型和量取位置; 2应分别进行流动站与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的数据通信检 查和数据采集器(电子手簿)与接收机(天线)的数据通信检查; 3应分别进行流动站接收机天线与主机及电源等的连接可 靠性检查和电子手簿及主机的电源电量、内存或储存卡容量检查: 4接收机的平面精度限值宜设置为20mm,高程精度限值宜 设置为30mm。

    .2.29RTK控制测量作业应采用多测回法观测,并应符合下列

    1作业前和测回间应进行接收机初始化;当初始化时间超过 min仍无法获得固定解时,宜重新启动接收机进行初始化;重启 后仍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应选择其他位置进行测量; 2应在得到RTK固定解且收敛稳定后开始记录观测值,观 则值不应少于10个,应取平均值作为本测回的观测结果;经纬度

    记录应精确至0.00001",坐标与高程记录应精确至0.001m; 3测回数应符合本标准表3.2.18的规定,测回间的时间中 断间隔应大于60s; 4测回间的平面坐标分量较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25mm,高 程较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50mm;应取各测回结果的平均值作为 最终观测成果,

    3.2.30动态控制测量成果应包括控制点号、三维坐标、三维坐标

    3.2.30动态控制测量成果应包括控制点号、三维坐标、三维坐机 精度、天线高及与观测值相应解的类型、卫星数、PDOP、观测时间 等信息。

    3.2.31卫星定位实时动态控制测量

    1检核点应均匀分布于测区的中部及周边,检核点数量不应 低于控制点总数的5%,并不应少于3点。 2当采用全站仪固定边固定角及导线法联测检核时,主要 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31的规定。

    表3.2.313 全站仪固定边、固定角及导线法联测检核的主要技术要求

    3当采用RTK法复测检核时,可用同一基准站两次独立测 量或不同基准站各一次独立测量方法进行,并应按下式统计检核 点的精度。检核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50mm。

    式中:M 检核点的点位中误差(mm); △.S: 检核点与原点位的平面位置偏差(mm) 检核点个数。

    M= AS,AS; 2 n

    (3. 2. 31)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3.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表 3. 3. 1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 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 均边长可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 于本标准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 应大于0.13m。

    3.3.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

    3.3.4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且1 测2个已知方向;

    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 3结点间或结点与已知点间的导线段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 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3.3.5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点位应选在稳固地段,视野应开阔且方便加密、扩展和 寻找; 于1.5m,四等以下应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窗、散热 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过大; 5应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原有控制点。 3.3.6导线点的埋石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三、四等点应 绘制点之记,其他控制点可根据工程项目的需要确定。 、Ⅲ水平角观测,X 3.3.7水平角观测宜使用全站仪,全站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宜符合 下列规定: 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应按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 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衡量,对于0.5"级和1"级仪器 不应超过0.3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级仪器不应超 过1.5格; 2望远镜视轴不垂直于横轴指标值,对于0.5"级和1"级仪 器不应超过6”,2"级仪器不应超过8”,6"级仪器不应超过10"; 3全站仪的补偿器在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的补偿应满足 要求; 4光学(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激光束)与竖轴的重合偏差不 应大于1mm。 3.3.8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下列规定: 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应按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 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衡量,对于0.5"级和1"级仪器 不应超过0.3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级仪器不应超 过1.5格; 2望远镜视轴不垂直于横轴指标值,对于0.5"级和1"级仪 器不应超过6”,2"级仪器不应超过8”,6"级仪器不应超过10"; 3全站仪的补偿器在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的补偿应满足 要求; 4光学(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激光束)与竖轴的重合偏差不 应大于1mm。 水亚色丽测 入

    3.3.8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应符合下列我

    表3.3.8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注:当某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土3°的范围时个测回内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 方向进行比较,比较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3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 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应为共同零方向。两组观测角之差,不 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 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各测回间宜按180°除以测回数配置度盘。当采用伺服马 达全站仪进行多测回自动观测时,可不配置度盘。 5应取各测回水平角观测的平均值作为测站成果。 3.3.9对于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 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 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右角。左右角的 测回数应为总测回数的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 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 差值,不应大于本标准表3.3.1中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 2倍

    1仪器及反光镜的对中偏差均不应大于2mm; 2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 1格;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

    土3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有垂直轴补偿器的 仪器可不受此要求限制; 3若受振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 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测; 4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应在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测 定归心元素;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 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m,对于照准标志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 10mm;投影完毕后,除标石中心外的其他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2 个观测方向。角度元素测量应精确至15个长度元素测量应精确 至1mm。

    1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二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 测超限方向,并应联测零方向: 2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本测回; 3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本 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应重测本测站。 3.3.12首级控制网所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应按首级 网相应等级的规定执行。 3.3.13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对外业记录手簿进行检查,当使用电 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应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 的各项限差

    3.3.14控制网边长宜采用全站仪测距,全站仪标称的测距精度 宜按下式表示:

    3.3.15高海拨地区作业应使用空盒气压表,作业前宜送当地气 象台(站)校准

    .3.16各等级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6的 视定

    16各等级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

    注:1一测回是全站仪盘左、盘右各测量1次的过程;

    1仪器及反光镜的对中偏差不应大于2mm; 2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 测始未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 3测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 选用空盒气压表;读数前应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开地面和人体1.5m 以外且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读数应精确至0.2℃;气压表应置 平,指针不应滞阻,读数应精确至O.5hPa; 4当测距边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的高差进 行修正时,垂直角的观测和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要求,不宜超过本标 准第4.3.2条、第4.3.3条中五等三角高程测量较差值的2倍; 5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若观测数据出现系 统性误差时,应分析原因,并应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

    3.3.18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

    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应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 各项限差。

    3.3.19观测数据中含有偏心测量成果时,应先进行归心改卫 计算。

    3.3.20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

    1测量的斜距,应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送 行水平距离计算; 2两点间的高差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当采用电磁波测距 三角高程测量时,高差应进行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 3水平距离可按下式计算:

    [△△] mp =± 2n

    中:m 测角中误差("); △ 导线测站观测左右角的圆周角闭合差("): n 测站圆周角闭合差的个数 当利用导线方位角闭合差时,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1 fefe N n

    单位权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中:mD/第i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m) P;一第i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 3网的平均测距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mDi 平均测距中误差(mm)

    [dd] mDi 2n

    3测距边长度的归化投影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3.3.23测距边长度的归化投影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Dp 测线的水平距离(m); Hp 测区的平均高程(m); Hm 测距边两端点的平均高程(m); RA一一参考椭球体在测距边方向法截弧的曲率半径(m) 2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D。 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m); hm一测区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差(m) 3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Ay 2R% 24Rm

    式中:D 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m): ym 测距边两端点近似横坐标的平均值(m) Rm 测距边中点处在参考椭球面上的平均曲率半径(m); Ay一 测距边两端点近似横坐标的增量(m)。 3.3.24 一级及以上等级的导线网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二、三 级导线网可根据需要采用严密或简化方法平差。采用简化方法平 差时,成果表中的方位角和边长应采用坐标反算值。 3.3.25导线网平差时,角度和距离的先验中误差,可分别按本标 准第3.3.21条、第3.3.22条中的方法计算,也可用数理统计等方 法求得的经验公式估算先验中误差的值,计算角度及边长的权。 3.3.26平差计算时,应对计算略图和计算机输入数据进行校对, 对计算结果应进行检查。打印输出的平差成果应包含起算数据、 观测数据以及有关的中间数据。 3.3.27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应包含有单位权中误差、点位误差椭 圆参数或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数、边长相对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

    圆参数或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数、边长相对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

    表 3.3.28 内业计算中数值取位要求

    3.4 三角形网测量

    3.4.1各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4.1的 规定。

    4.1各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

    注: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级网的平均边长可放长,但不应 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

    3.4.2三角形网中的角度宜全部观测,边长可根据需要选择观测

    3.4.2三角形网中的角度宜全部观测,边长可根据需要选择 或全部观测。观测的角度和边长均应作为三角形网中的观测 与平差计算。

    3.4.3首级控制网定向时,方位角传递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

    3.4.3首级控制网定向时,方位角传递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

    三角形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

    资料和地形图、进行网形设计和精度估算、确定网的精度等级和观 测方案。

    3.4.5三角形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三角形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

    1首级控制网中的三角形,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三角 形内角不宜小于30°;受地形条件限制时,不宜小于25°; 2加密的控制网可采用插网或插点的形式; 3三角形网点位的选定,除应符合本标准第3.3.5条的规定 外,二等网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2m。 3.4.6三角形网点位的埋石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二 三、四等点应绘制点之记,一级及以下控制点可根据工程需要

    外,二等网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2m。 3.4.6三角形网点位的埋石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二、 三、四等点应绘制点之记,一级及以下控制点可根据工程需要 确定。

    水利软件、计算3.4.6三角形网点位的埋石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

    三、四等点应绘制点之记,一级及以下控制点可根据工程需要 确定。

    3.4.7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 等三角形网 也可采用全组合观测法。

    3.4.8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除应符合本标准第3.4.1务

    定,还应符合本标准第3.3.7条、第3.3.8条及第3.3.10条~第 3. 3. 13条的规定。 5 亚欧

    3.4.9之等三角形网测距边的边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本 标准第3.4.1条和表3.4.9的规定给排水图纸,并应按本标准第3.3.14条、 第3.3.15条及第3.3.17条、第3.3.18条的规定执行。

    表 3. 4. 9 二等三角形网 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3.4.10三等及以下等级的三角形网测距边的边长测量,除应符 合本标准第3.4.1条规定外,其他要求应按本标准第3.3.14条~ 第3.3.18条规定执行。

    ....
  • 相关专题: 工程测量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