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434-2018 人民防空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设计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32∕T 3434-2018 人民防空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设计规范.pdf
a)辖区内有核设施的城市; b)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县或县级市。
4.4.1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应设置不少于两个出入口(不含防护单元之间的连通口和垂直出 入口),且其中至少有一个直通室外地面的出入口,并应作为战时的主要出入口。各口之间 的距离不宜小于15m,并应设置成不同朝向。 442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的出入口应设置防毒(密闭)通道其数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
卫生标准表4防毒(密闭)通道数量
表4防毒(密闭)通道类
a)染毒装具存放室的入口应设置在第一防毒通道。 b)染毒装具存放室应贴邻脱衣室。染毒装具存放室与脱衣室之间应设一道密闭门并开向 朵柔毒装具存放室。 c)染毒装具存放室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9m。 4.4.4主要出入口应设置洗消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脱衣室的入口应设置在第二防毒通道,检查穿衣室的出口应设置在第三防毒通道。脱 衣室与淋浴室之间应设一道密闭门并开向脱衣室,检查穿衣室与淋浴室之间应设一道密闭门 并开向淋浴室。 b)淋浴室内应设置淋浴器、洗脸盆各2个,其布置应避免洗消前后人员足迹交叉。 c)洗消间各室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6㎡。 4.4.5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的通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a)柴油发电机组的排烟口应在室外单独设置。进风口、排风口宜在室外单独设置。进 排风(烟)口应采取防倒塌、防堵塞以及防雨、防地表水等措施。 b)室外进风口宜设置在排风、排烟口的上风侧。进风口与排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 10m,与排烟口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5m或高差不宜小于6m。 c)进、排风(烟)口宜采用防爆波活门结合扩散室的消波设施。 d)进、排风竖井内宜设置爬梯。 4.4.6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应设置通信电缆防爆波并和强电防爆波井
4.5.1独立密闭区是核生化监测和样品检验的工作区域,由缓冲通道和监测用房组成。独立 密闭区应设置在防毒通道一侧,并自成隔离区域。 4.5.2监测用房包括核辐射监测室、生物战剂监测室和化学毒剂监测室。各监测室应分别自 成隔离区域,并与缓冲通道相通,主要出入口和独立密闭区房间关系见图1。监测用房的配 置和面积可按本规范附录A确定。
图1主要出入口和独立密闭区房间关系示意 框图之间的实线代表房间相通;
4.5.3独立密闭区的缓冲通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a)缓冲通道应设置在防毒通道和监测用房之间,并与第一防毒通道、第二防毒通道相连 通。 b)缓冲通道与第一防毒通道、第二防毒通道之间应分别设置一道密闭门。 4.5.4监测用房的平面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室应设置密闭门,并开向缓冲通道。 b)生物战剂监测室与缓冲通道之间、化学毒剂监测室与缓冲通道之间应分别设置密闭传 递窗。 c)监测室内人流路线的设置,应符合空气洁净技术关于污染控制和物理隔离的原则
4.5.3独立密闭区的缓冲通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a)缓冲通道应设置在防毒通道和监测用房之间,并与第一防毒通道、第二防毒通道相连 通。 b)缓冲通道与第一防毒通道、第二防毒通道之间应分别设置一道密闭门。 4.5.4监测用房的平面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室应设置密闭门,并开向缓冲通道。 b)生物战剂监测室与缓冲通道之间、化学毒剂监测室与缓冲通道之间应分别设置密闭传 递窗。 c)监测室内人流路线的设置,应符合空气洁净技术关于污染控制和物理隔离的原则。 4.5.5监测用房的围护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a)外围墙体应为混凝土密闭隔墙,内部墙体可采用轻质密闭隔墙, b)围护结构内表面应光滑、耐腐蚀、防水,易于消毒清洁。 c)房间出口应有在黑暗中可明确辨认的标识。 d)出入口处应采用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的设计。 4.5.6监测用房出口处应设洗手装置,并宜设紧急洗眼器。洗手装置的供水应为非手动开关 供水管应安装防回流装置、 4.5.7监测用房的排水管线应与工程内其他排水管线完全隔离,且有明显标识。排水应直接 通往设置在工程外的有毒废水收集池,经有效消毒后再行处置,
4.5.5监测用房的围护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a)外围墙体应为混凝土密闭隔墙,内部墙体可采用轻质密闭隔墙。 b)围护结构内表面应光滑、耐腐蚀、防水,易于消毒清洁。 c)房间出口应有在黑暗中可明确辨认的标识。 d)出入口处应采用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的设计。 4.5.6监测用房出口处应设洗手装置,并宜设紧急洗眼器。洗手装置的供水应为非手动开关 供水管应安装防回流装置 4.5.7监测用房的排水管线应与工程内其他排水管线完全隔离,且有明显标识。排水应直接 通往设置在工程外的有毒废水收集池,经有效消毒后再行处置。
4.6.1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的通信用房应由决策调度室、信息处理室、通信值班室等房间组 成。通信用房的配置和面积可按本规范附录A确定。 4.6.2通信用房宜相对集中,利于信号采集、传输和通信值勤的组织与管理
4.7.1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的保障用房应由防化值班室、综合办公室、人员休息室、医务室、 设备维修与储藏室、防化器材储藏室、食品加工贮藏间等维护管理用房,盛洗室、厕所、开 水间等生活辅助用房,以及通风机房、空调机房、水库及水泵间、污水泵房、柴油电站、配 电间等内部设备用房等组成。保障用房的配置和面积可按本规范附录A确定。 4.7.2工作人员实行两班工作制。人员休息室的每人床位使用面积不宜小于3m。 4.7.3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应设置水冲厕所,且宜与盟洗室集中设置。男厕宜设置大便器和 小便器各2~3个,女厕宜设置大便器2~3个。盟洗室的洗手盆(或盟洗槽水龙头)宜按每 10人设1个。 4.7.4污水泵房应靠近厕所、出入口或主体外墙设置。监测用房应配备专用污水收集井。 4.7.5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应设置内部柴油电站,其配电控制室应设置在主体工程的清洁区 柴油电站的使用面积、主要设施以及设置要求等应按相关的设计标准确定。 4.7.6当空调系统设有室外机时,室外机防护室应设在染毒区且便于通风的室外适当位置。 室外机防护室应设进、排风系统和消波设施。室外机防护室应设有通往地面的出入口中,其 出入口的大小应能保证设备的进出。当室外机防护室与清洁区连通时,连通处应设置密闭通 道。
4.8.1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的装修应遵循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并结合工程建设 的实际,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4.8.2装饰装修材料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4.8.3染毒区和独立密闭区的房间、通道,其地面、墙面、顶棚应便于清扫、冲洗。 4.8.4监测用房的墙面、顶面、地面应采取防腐蚀和密闭措施;地面标高比相邻通道或房间 的地面低20mm,或设置门槛。 4.8.5决策调度室、信息处理室等主要通信用房和防化值班室应设置防静电活动地板
4.9.1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宜结合 平时的环境监测站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平时交付给 环境监测站或疾病控制中心使用的核生化监测中心,其设计还应符合相关设计标准的规定。 4.9.2平战结合的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的下列各项,应在工程施工、安装时一次完成,不得 实施平战功能转换: a)现浇的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结构、构件; b)战时使用的出入口、连通口、通风口、排烟口的防护设施; c)战时使用的给水引水管、排水出户管、防爆波地漏和防爆波清扫口; d)监测用房、通信用房等房间的固定设施设备,
5.1.1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结构的选型,应根据防护要求、平时和战时使用要求、上部建筑
结构类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等综合因素分析确定。 5.1.2本规范适用于单建、附建的掘开式工程和坑道式工程。 5.1.2工程结构的设计要求和原则与其他的人民防空地下工程相同,本规范没有规定的内容 参照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的相关条文执行
5.2.1在动荷载和静荷载同时作 热轧钢筋HRB500级的材料强度缘 合调整系数可取1.05
5.3常规武器爆炸作用下结构荷载
5.3.1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的常规武器防护按照非直接命中考虑。对于掘开式结构,防常规 武器抗力级别为5级:对于岩石中坑地道结构,防常规武器抗力级别为4级。 5.3.2对于单建掘开式工程,拱形结构拱盖计算板块上的均布等效静荷载标准值,可取平顶 结构均布等效静荷载标准值的0.9倍。 5.3.3对于岩石中坑、地道工程,常规武器非直接命中情况下,主体可不考虑爆炸动荷载作 用。 5.3.4坑、地道式工程常规武器爆炸动荷载作用下口部结构等效静荷载,可参照同等抗力级 别的掘开式工程口部结构等效静效荷载确定,
5.4核武器爆炸作用下结构荷载
5.4.1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结构设计中核武器爆炸动荷载设计参数,根据其抗力级别确定。 工程等级为一级的岩石中坑、地道式工程,核武器爆炸动荷载按等冲量简化的等效作用时间 t2,可取为0.22(s)。 5.4.2作用在扩散室与地下结构内部房间相邻的临空墙上的最大压力,可按消波系统的余压 确定。 5.4.3当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与其它人防工程或普通地下室相邻时,与其之间的隔墙水平等 效静荷载标准值计算,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位于负二层及以下,上层地下室为普通地下室时,顶板上的等 效静荷载标准值可以按照考虑上部建筑物影响的情况取值; b)当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与抗力级别高于本工程2级或以上的人防工程相邻时,作用在 隔墙上的等效静荷载标准值可取较高一侧工程临空墙等效静荷载的0.85倍。
5.5岩体中坑道式工程结构荷载
5.5.1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采用岩体中坑、地道式工程时,应选择IV级坚硬围岩以上的岩体。 5.5.2IV级坚硬围岩及以上岩体卸载拱的成拱厚度应符合表5的规定;核爆炸作用下最小安 全防护层厚度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5岩体卸载拱成拱厚度
L为毛洞跨度(m);IV(坚硬)围岩的成拱条件适用于
表6最小安全防护层厚度
2.IV级坚硬围岩的最小安全防护层厚度条件适用于
5.5.3当坑道工程顶部自然防护层厚度(扣除表土的强风化层厚度)小于岩体卸载拱厚度时 衬砌上的常规武器爆炸等效静荷载标准值可按掘开式工程计算。 5.5.4当坑道工程顶部自然防护层厚度(扣除表土的强风化层厚度)不小于最小安全防护层 厚度时,衬砌可按静荷载进行设计,围岩压力标准值按表7采用
5.5.5当坑、地道工程顶部自然防护层厚度(扣除表土的强风化层厚度)小于最小安全防护 层厚度,且不小于岩体卸载拱厚度时,作用在衬砌上的等效静荷载标准值可按公式(1)~公式 8)确定: a)拱顶的竖向等效静载标准值 当kdyPh≤q,时
当 h >15m时i
式中:91一一顶拱的竖向等效静荷载标准值(N/mm): Ph一一h深处压缩波峰值压力(MPa); Kal一一拱顶的动力系数; fnd一一动荷载作用下岩体抗压强度(N/mm) 一一岩石的重力密度; Φ一一岩体内摩擦角; h一一毛洞拱脚以上岩石厚度。 2侧墙及拱顶的水平等效静载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Q2一一侧墙及顶拱的水平等效静荷载标准值(N/mm); Ka2一一侧墙的动力系数; 一一围岩的侧压系数; k一一衬砌厚跨比系数; 5.5.6岩体中的坑、地道人防工程,可不计入底压力的作用
5.6.1对多层地下室结构,应避免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设在非人防地下室上层。 5.6.2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结构的顶板底面不得高出室外地面。 5.6.3防爆波活门安装预埋门框的内门框墙,厚度不宜小于300mm
6.1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的防化等级应符合表8的规定。
6.1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的防化等级应符合表8的规定。
6.2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的核报警器探头应设在工程附近的最高处,探头与主机连接禾 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a)报警器探头与防化值班室中的主机用屏蔽电缆相连,电缆的穿线管应采用直径为DN5 的热镀锌钢管。 b)穿线管可预理敷设,当沿墙面敷设时其高度应不影响平时对空间的使用, c)探头安装应符合产品安装要求,并做好防雷及安全措施。 d)主机的安装位置,距地面1.2米处,应设一AC220V(土10%)50Hz电源插座 6.3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的生物报警器探头应设在扩散室之后、除尘器之前,探头安装和探 头与主机连接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a)报警器探头与防化值班室中的主机用屏蔽电缆相连,电缆的穿线管应采用直径为DN5 的热镀锌钢管。 b)穿线管可预理敷设,当沿墙面敷设时其高度应不影响平时对空间的使用。 c)探头应固定在距地1米,600mm×600mm,稳固的台座上。 d)在探头和分析仪的安装位置,距地面1.2米处,设一AC220V(土10%)50Hz电源插座 6.4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的毒剂报警器的探头应设在进风井内,能蔽光辐射和雨水浸袭的地 方,其连接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a)报警器探头与防化值班室中的主机用屏蔽电缆相连,电缆的穿线管应采用直径为DN5 的热镀锌钢管,电缆长度不宜大于200米。 b)穿线管可预埋敷设,当沿墙面敷设时其高度应不影响平时使用, c)探头应固定在距地1米,600mm×500mm×500mm的壁凳内,或600mm×600mm稳固的 台座上。 6.5核、生、化报警器应通过智能型三防控制箱,自动控制战时进、排风机、电动密闭阀门 和三种通风方式的信号自动转换。 6.6智能型三防控制箱在接收到核辐射、生物或毒剂报警信息时,应具有自动(并同时具有 手动一键式)使通风和给排水系统转入隔绝式防护的功能。 6.7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应设核辐射监测设备储藏室,其中应配备适宜室外核辐射监测、剂 量率监测和核素识别及个人核辐射剂量监测与监督管理设备。 6.8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应设生物战剂监测室并应配备简便的生物战剂监测设备 6.9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应设化学毒剂监测室,其中应配备化学毒剂分析及监测设备 6.10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人员出入口部充许漏气量为:
a)报警器探头与防化值班室中的主机用屏蔽电缆相连,电缆的穿线管应采用直径为DN5C 的热镀锌钢管。 b)穿线管可预理敷设,当沿墙面敷设时其高度应不影响平时对空间的使用 c)探头安装应符合产品安装要求,并做好防雷及安全措施。 d)主机的安装位置,距地面1.2米处,应设一AC220V(土10%)50Hz电源插座,
a)报警器探头与防化值班室中的主机用屏蔽电缆相连,电缆的穿线管应采用直径为DN5C 的热镀锌钢管 b)穿线管可预理敷设,当沿墙面敷设时其高度应不影响平时对空间的使用。 c)探头应固定在距地1米,600mm×600mm,稳固的台座上。 d)在探头和分析仪的安装位置,距地面1.2米处,设一AC220V(土10%)50Hz电源插座
a)报警器探头与防化值班室中的主机用屏蔽电缆相连,电缆的穿线管应采用直径为DN5C 的热镀锌钢管,电缆长度不宜大于200米。 b)穿线管可预埋敷设,当沿墙面敷设时其高度应不影响平时使用。 c)探头应固定在距地1米,600mm×500mm×500mm的壁内,或600mm×600mm稳固的 台座上。 6.5核、生、化报警器应通过智能型三防控制箱,自动控制战时进、排风机、电动密闭阀门 和三种通风方式的信号自动转换
V≤0.1W (m3/h)
W一为该口部最小防毒通道或密团通道的容积(m) 6.11防护密闭门和密闭门的漏气量应满足现行的《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产品质量检验与施 工验收标准》的要求。 6.12防毒通道换气次数K,应按公式(10)进行计算:
式中:L一一工事滤毒式进风量(m/h); W一一最小防毒通道的容积(m); Lo一一保证最小防毒通道换气次数的安全余量(m);甲级防化工程按清洁区有 效容积的7%(每小时)计算;乙级防化工程按清洁区有效容积的4%(每小时)计算。 6.13工程口部的防毒通道、密闭通道的防护密闭门和密闭门的门框墙上,应设气密测量管 管材应采用直径为DN50的热镀锌钢管,两端应用管帽或丝堵加黄油密封,距地不低于2.4m 6.14进、排风系统的密闭阀门均应选用手、电动两用双连杆密闭阀门。 6.15在除尘器和预滤器及滤毒器前后均应设阻力测量管,管材应采用直径为DN15的热镀锌 钢管,并在管端安装铜质DN15球型单咀煤气阀。 5.16在每个滤毒器的出口管上和在滤毒式进风机出口管道上,应设尾气监测管,管材应采用 直径为DN15的热镀锌钢管,并在管端安装铜质DN15球阀。 6.17在粗滤器前迎向进风方向,应设空气放射性监测取样管,管材应采用直径为DN32的热 镀锌钢管,并在管端安装铜质DN32球阀。 6.18在战时人员次要出入口部,应设测压管,管材应采用直径为DN15的热镀锌钢管,其 端设在室外大气零点压力处,设90°弯头向下;另一端应设在防化值班室内,并在管端安装 铜质DN15球型单咀煤气阀与测压装置相连。
7.1.1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应设独立的进、排风系统,并应满足战时隔绝式防护和过滤式防 护及三种通风方式转换使用要求。
7.1.1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应设独立的进、排风系统,并应满足战时隔绝式防护和过滤式防 护及三种通风方式转换使用要求。 7.1.2核生化监测中心人员的战时新风量标准: a)清洁式:qi=30~50m/p·h; b)滤毒式:q2=7~10m/p·h; c)滤毒式进风量Li,应按公式(11)~公式(12)计算:
.2核生化监测中心人员的战时新风量标准: a)清洁式:qi=30~50m/p·h; b)滤毒式:q2=7~10m/p·h; c)滤毒式进风量L,应按公式(11)~公式(12)计算:
A=qXn m/h B=KXWm"/h
滤毒式进风量L应取A和B两者中的较大值,并以此值选择滤毒器的台数。 式中:n一工程中掩蔽人员数; K一最小防毒通道换气次数,h; W一最小防毒通道容,m。 7.1.3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的空调室与进风机室宜共用或相邻布置。 7.1.4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战时人员主要出入口的排风系统应与建筑布局保持一致,超压排 风的气流方向应使穿衣间、淋浴间、脱衣间、第二防毒通道、缓冲通道、第一防毒通道和染 毒装备存放室依次得到换气。 715排风房间换气次数、宜按表9确定
表9排风房间换气次数
7.1.6核辐射监测设备储藏室,应按负压排风房间设置进、排风口,换气次数宜为K=6~8h。 7.1.7生物战剂检测室应按负压排风房间设置进、排风口,换气次数宜为K=8~10h";室内 应设生物安全柜,化验时能进行自净式室内空气自循环。生物战剂检测室的内部装饰应满足 现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的要求。 7.1.8化学毒剂检测室应按负压排风房间设置进、排风口,换气次数宜为K=8~10h";室内 应设自循环滤毒装置,化验时能进行滤毒式室内空气自循环
7.2.1工程外空气计算参数
a)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小时的干球温度; b)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用取历年平均不保证50小时的湿球温度; c)夏李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7.2.2工程所在地岩土初始温度t。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根据工程当地气象台站的地温资料确定岩土初始温度to; b)无实测资料的坑道工程,岩土初始温度to可按公式(13)计算:
a)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小时的干球温度 b)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用取历年平均不保证50小时的湿球温度 c)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式中:t。一岩土初始温度(℃) t一一当地气象站在历年中所测得地表年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hs一一工程口部的海拔高度(m); h.一一附近气象台站的海拔高度(m);
的浅埋工程,岩土初始温度to可按公式(14)
7.2.3室内空调设计参数
a)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和散温 b)人体的散热量和散湿量: c)各种设备的散热量和散湿量; d)照明设备的散热量; e)人为的散湿量:
)新风带入的热量和湿
g)空气处理过程中所需的再热量。 7.2.5围护结构的传热和传湿量计算: a)当覆盖层厚度等于或大于6m时,应按深埋恒温地下建筑计算围护结构的传热量: b)当覆盖层厚度小于6m时,应按浅埋恒温地下建筑计算围护结构的传热量; c)围护结构的平均散湿量,可按经验数据:离壁被复0.5g/(h.m");贴壁被复1.0 g/ (h..m)。 7.2.6人体的散热量和散湿量按轻体力劳动确定,见表11:
表11人体的散热量和散湿量
a)进风机和送风机的空气温升可按1℃计算。 b)其它尚未预见的设备,根据实际发生的散热量和散湿量进行计算。 7.2.8照明散热量,应根据公式(15)进行计算:
Q=ni: na: N (W)
7.2.11通风空调系统和风口的气流速度,宜按表12中的参数选取。
7.2.11通风空调系统和风口的气流速度,宜按表12中的参数选取。
表12系统和风口流速
7.3柴油发电机房的通风
柴油发电机房内温湿度标准,宜按表13确定
表13柴油发电机房内温湿度标准
7.3.2柴油发电机房应设独立的进、排风系统。 7.3.3柴油发电机房允许染毒,但是控制室应设在清洁区。 7.3.4柴油发电机房与控制室之间应设防毒通道,换气次数不小于50次/时,并设简易洗消 设备。 7.3.5柴油发电站机房的降温,宜采用风冷方式。 风冷降温所需进风量(L)应按以下公式(16)及公式(17)方式计算结果L和L2,取其中 大值: a)按排除余热计算进风量LI:
武中:A 一机房内的余热(kW):
东 AQ= Q:+ Q+ Q: (kW)
AQ= Q+ Q2+ Q: (kW)
Qi一一柴油机体的散热量(kW); Q2一一发电机的散热量(kW); Q一一排烟管在机房内部分的的散热量(kW); C一一空气的比热0.000279kW/kg·℃; t一一机房的排风温度(℃),风冷电站机房可按38℃~40℃计算; t一一工程所在地,夏季通风计算(干球)温度(℃); P一一工程所在地夏季通风计算(干球)温度下,空气的密度(kg/m 按机房设备要求公式(18)计算进风量L2:
L2= Lh+ L+ Lo
式中:Lh一一柴油机头散热水箱的排风量(m/h) Lr一一柴油机的燃烧空气量(m/h),可按柴油机输出功率的统计数据计算: 5m/kw.h; 储油间的排风量(m/h),按换气次数5~6次/小时计算。 7.3.6风冷电站排风量Lp,应按公式(19)计算。Lp应稍大于进风量L减去燃烧空气量
7.3.7电站进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电站的进风量应不大于防爆波活门的额定风量; b)固定电站进风应设除尘; c)送风口应均匀地布置在工作区的上方; d)设有进风机室的电站,进风机室应设防火门,进风机出口管道临近防火墙处应设70℃ 关闭的防火阀。 7.3.8电站排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屋面标准规范范本a)电站的排风量应不大于防爆波活门的额定风量
b)换热器与导风管之间应设150mm200mm耐火布软接头。 c)电站排风机应选用耐高温风机,当设有排风机室时,风机入口前应设280℃自动关闭 的排烟防火阀并与排烟风机联锁。 7.3.9电站排烟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a)排烟干管应采用4mm~5mm厚钢板气密焊接而成,不得漏烟; b)排烟管室内部分,外包保温层,应选用耐高温材料,其厚度应保证表面温度不超过 60℃; c)排烟干管的直径应根据机组的排烟量和排烟管内经济流速10m/s~15m/s,计算后取 整数; d)排烟管上不宜设止回阀; e)排烟系统的总阻力,应不大于2.5kPa。 7.3.10 储油间的通风应遵循以下规定: a)储油间应设进、排风口; b)储油间的排风口可接入电站排风系统:
7.3.9电站排烟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a)储油间应设进、排风口; b)储油间的排风口可接入电站排风系统; c)储油间的进、排风管,应设70℃关闭的防火阀; d)储油间单独设排风系统时,排风机不得设在储油间内。
3.1.1核生化监测中心给水排水设计应按工程规模与功能及配备的设备及其环境要求等综合 考虑,以使系统合理、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3.1.2核生化监测中心的给水排水设计应贯彻平战结合的原则,既要确保战时的防护要求 又要方便平时的使用和维护。
3.2.1核生化监测中心平时用不 政给水管网供给。 8.2.2核生化监测中心战时可采用城市市政给水管网供水,有条件时宜采用可靠内水源或构 筑有防护的自备外水源供水。内水源应设置在工程的清洁区
8.2.4水箱(池)的贮水时间应根据工程水源情况出口标准,按表14确定。
表 14战时水时间表
....- 相关专题: 人民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