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124-2018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pdf

  • DB37∕T 5124-2018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8-31
  • 发 布 人: 老实牛仔裤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37∕T 5124-2018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pdf

    铺设于基础之下、透水混凝土桩顶及桩间土之上的散体垫 层,起看调节桩土协同沉降,调整桩土竖向、水平荷载分比 咸小基础底面应力集中的作用

    为验证地层条件的适应性、确定相关施工工艺及参 市而进行的成桩施工。

    在施工期间所产生的沉降,如填筑路基和施工路口 生的沉降量。

    工程竣工之后产生的残余沉降变压器标准规范范本,包括复合层和下卧层工后沉 泽。桩间土复合层工后沉降取最终残余沉降量,下卧层工后沉降 取使用年限内残余沉降量

    Ap 单桩截面积(m); up 桩的截面周长(m)); d 桩体直径(m); de 单根桩分担的地基处理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 1 桩长(mm); m 复合地基置换率; n 桩长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 li 桩长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 D 基础埋置深度(m)。

    2.2.2作用和作用效应

    P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在复合地基上的平 均压力值(kPa); p kmax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在基础底面边缘处 复合地基上的最大压力值(kPa); Pz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 力值(kPa); P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 Q 桩顶附加荷载(kN); Ym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N/m),地下水 位以下取浮重度; S1 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mm); S2 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mm); Tt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最危险滑动面上的总剪切力 (kN) ;

    2.3 抗力和材料性能 E 桩体压缩模量(kPa); Esi 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kPa); Ra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 qp 桩端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spk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sk 桩间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a 复合地基经深度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kPa); fcu 桩体抗压强度平均值(kPa); fa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 值(kPa); qsi 第i层土的桩侧摩阻力特征值(kPa)。

    2.2.3抗力和材料性能

    K 安全系数; ? 桩体强度折减系数; p 桩体压缩经验系数; qi 可变荷载的准永久组合值系数; ci 其他可变荷载的标准组合值系数; βp 桩体竖向抗压承载力修正系数: βs 桩间土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α 桩端土地基承载力折减系数: 2 复合地基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计算经验系数

    砂土等场地的地基。遇有下列情况时,应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 定其适用性: 1 淤泥、淤泥质土、含有大量植物根茎土; 2 地下水具有中一强腐蚀性、地下水流速较大的场地: 3 含有较多块石、漂石或其他障碍物: 4 含有不宜作为持力层的坚硬夹层。

    3含有牧多块石、漂石或其他障物; 4含有不宜作为持力层的坚硬夹层。 3.0.2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设计与施工前应按国家现行有关 示准进行岩土工程勘祭,重点香明各土层的厚度和组成、含水 率、密实度、颗粒组成及含量、塑性指数、渗透系数、有机质含 量、地下水位、pH值、腐蚀性等。 3.0.3透水混凝土桩宜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作为桩端持 力层。

    重、地下水位、pH值、腐蚀性等。 3.0.3透水混凝土桩宜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作为桩端持 力层。

    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类似条件下试验数 不宜少于3根,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试验参数和提出施工技 要求。

    主体结构施工及使用期间,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郑 范》JGJ8的有关规定进行沉降观测直至沉降稳定

    度范围内每一主要土层的取样和测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岩土 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的规定执行。

    4.1.1 透水混凝土桩宜采用摩擦型桩, 4.1.2透水混凝土桩桩体混凝土强度等级范围宜为C15~C35。 4.1.3荷载分布显著不均匀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 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规定进行变形验算。 4.1.4对于具有挤密效果的土层,采用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时,宜检测桩间土处理前后的承载力,以动态调整、确定合理的 汁管会数

    4.1.5 抗震设防区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桩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稳定土层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 应按计算确定;对于碎石土,砾、粗、中砂,密实粉土,坚硬黍 生土不应小于2~3倍桩身首径,对其他非岩右尚不宜小了 4~5倍桩身直径; 2对建于可能因地震弓起上部土层滑移地段的透水混凝二 桩,应考虑滑移体对桩产生的附加应力; 3当基础周围为可液化土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40kP 或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5kPa)的软土,且桩体水平承载力个 满足计算要求时,可将基础外500mm范围内的土体进行加固

    1软土中透水混凝土桩设计时,应采取技术措施,减小挤 土效应对成桩质量、邻近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和基坑边坡等 产生的不利影响; 2对建于坡地岸边的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不得将透水 混凝土桩支承于边坡潜在的滑动体上;桩端进入潜在滑裂面以下

    稳定土层内的深度应能保证桩体的稳定; 3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与边坡应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 新建坡地、岸边建筑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工程应与建筑边坡工 程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合理确定施工顺序;建筑场地内的边坡 必须是完整的边坡,当有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时,应 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规定进 行整治,确保其稳定性; 4对建于坡地岸边的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应验算其在 最不利荷载效应组合下的整体稳定性和水平承载力。 4.1.7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设计应收集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建筑场地与环境条件资料、建(构)筑物资料、施工条件的有关 资料、供设计比较用的有关透水混凝土桩型及实施可行性的 资料。

    4.2.1透水混凝土桩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建(构)筑物结构类型、荷载性 质、沉管设备(静压、锤击)、施工条件、施工经验等经综合分 析后选用; 2根据施工工艺和现场评价,可考虑选用单桩、并联桩 复合桩)、串联桩(组合桩)等多元复合地基形式。

    4.2.2透水混凝土桩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在基础范围内布桩,特殊情况下可考虑在基础外增 加护桩。 2桩长宜按实际岩十工程条件、工程设计要求等因素综合 确定。桩端全断面进人持力层的深度应天于1倍桩身直径;当码 层埋藏较深时,桩端可不达到硬层,但应满足承载力及沉降的 要求。 3排列桩体时,一般可按均布考虑,当上部荷载分布相差 较大时,亦可按非均匀布桩。

    4对于软弱黏性土层地基上大面积布桩时,为加快消减孔 隙水压力和增强挤土效应,应合理控制布桩密度。 4.2.3桩径、桩间距应根据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 力、施工工艺、土层情况综合考虑。方案设计时,桩径宜取 300mm~500mm,桩间距宜为3~6倍桩径

    1褥垫层材料宜采用中砂、粗砂、碎石或级配良好的砂石 等,不宜选用卵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不应大于50mm: 2褥垫层的厚度应根据复合地基置换率及桩间土的性质进 行具体设计确定,一般宜取150mm~300mm; 3褥垫层铺设范围宜超出基础边缘500mm,虚铺厚度按压 实系数计算确定; 4褥垫层填筑完成后宜由地基中心线向外侧设置横向排水 坡,坡度不宜小于4%,并应在四周设置排水沟

    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传至复合地 基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 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计算复合地基变形时,传至复合地基面上的荷载效应应 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 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复合地基变形允许值; 3复合地基稳定分析中,传至复合地基面上的荷载效应应 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用复 台合地基中增强体和地基土体抗强度标准值进行计算 4.3.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列 规定采用: 1对于标准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kl)应按下式

    Skl = SGk 十 SQ1k 十 Z deS Qik

    Sk 按永久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Q1k 按起控制性作用的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 应值; ci 其他可变荷载的标准组合值系数,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 取值; Qik一 按其他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对于准永久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k)应按下

    SQik按其他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 2对于准永久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 十算:

    Sk2 = Sk JqiSQik +

    式中: SQik 按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qi 可变荷载的准永久组合值系数,按现行相关荷载 规范取值。 4.3.3作用在复合地基上的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均压力值(kPa):

    Pkmax < 1. 2 f

    式中: Pkmax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在基础底面边缘 的最大压力值(kPa)。

    4.4.1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复合地基载

    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可

    用增强体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综合 确定。初步设计时,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也可按下死 公式估算:

    f spk = βpmRa/Ap 十βs(1一m)fsk m = d2 / d?

    桩体竖向抗压承载力修正系数,宜综合复合地基中 桩体实际竖向抗压承载力和复合地基破坏时桩体的 竖向抗压承载力发挥度,建议取值为1.0;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 单桩截面积(m); 桩间土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宜综合复合地基中桩 间土地基实际承载力和复合地基破坏时桩间土地基 承载力发挥度,建议取值为0.5~0.9; 桩间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复合地基置换率; 桩体首径(m): 单根桩分担的地基处理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

    Ra = nf cuAp

    式中: Ra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 up 桩的截面周长(m); n 桩长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 qsi 第i层土的桩侧摩阻力特征值(kPa); ; 桩长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

    α 桩端土地基承载力折减系数,建议取值为1.O; qp 桩端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Ap 单桩截面积(m); ? 桩体强度折减系数,建议取值为0.33; fcu 桩体抗压强度平均值(kPa)。 复合地基处理范围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下卧层承

    4.4.3复合地基处理范围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下卧层承奏 力应按下式验算:

    Pz pez ≤ faz

    :Pz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 力值(kPa); Pz一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 faz一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止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 值(kPa)。 4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基础宽度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0;基 !深的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修正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 ()应按下式计管

    4.4.4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基础宽度承载力修止系数应取0;

    .4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基础宽度承载力修正系数 深的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修正后的复合地 直(f。)应按下式计算: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地 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基础理置深度(m),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士 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完成后进 行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

    4.5.1复合地基的沉降由垫层压缩变形量、加固土层压缩变形 量(S1)和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S2)组成。当垫层压缩 变形量小,且在施工期已基本完成时,可忽略不计。复合地基沉 降(s)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S1 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mm); S2 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mm)。

    武中:S1 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mm); S2 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mm)。 4.5.2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S1)可按下式 计算:

    4.5.2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s1)可按下 计算:

    式中: 如p 桩体压缩经验系数,宜综合考虑刚性桩长细比、桩 端刺入量,根据地区实测资料及经验确定; Q 桩顶附加荷载(kN); 1 桩长(mm); E 桩体压缩模量(kPa); A, 单桩截面积(m)。 4.5.3 复合地基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S2),可按下式 计算:

    △pil S2 = s2 Esi

    式中:s2 复合地基加固区下卧王层压缩变形量计算经验系 数,根据复合地基类型地区实测资料及经验确定; △力i 第i层土的平均附加应力增量(kPa); Esi 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kPa); L 第i层十的厚度(mm)

    量绝大部分将在工期内完成,在计算工后沉降时可不考虑桩端持 力层的工后沉降。

    复合地基稳定分析中,所采用的稳定分析方法、计

    参数、计算参数的测定方法和稳定安全系数取值应相互匹配。 上

    参数、计算参数的测定方法和稳定安全系数取值应相互匹配。 4.6.2复合地基稳定分析可采用圆弧滑动总应力法进行。稳定 安全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K 安全系数; T,一 最危险滑动面上的总抗剪切力(kN); T.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最危险滑动面上的总剪切力 (kN)。 4.6.3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长度应大于设计要求安全度对应的 危险滑动面下2m

    4.6.4复合地基稳定分析方法宜根据复合地基

    1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蔡报告,当场地较复杂时应做必要 的补充勘察; 2建(构)筑物基础、路基设计图及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 基设计图; 3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危房、精密 仪器车间等的调查资料; 4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及其制品的质检报告和混凝土配 合比试验报告; 5主要施工机械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 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 7 有关施工工艺参数的试验参考资料。 5.1.2 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 影响施工的管线及障碍物已清除; 2施工用水、用电有保障,施工场地平整,保证施工机械 正常作业; 3成桩机械必须经鉴定合格,不得使用不合格机械: 4用于施工质量检验的仪表、器具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 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5地下水位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抗浮设计 水位; 6 抗震设防区按设防烈度提供的液化土层资料及液化评价; 7 有关地基土湿陷性、膨胀性评价; 8 关于成桩可能性、桩体施工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与对策及

    甚他应注意事项的建议。

    1施工平面图及桩位布置图:应标明桩位、编号、施工顺 序、水电线路和临时设施的位置; 2施工机械、人员配置; 3施工进度计划和劳动力组织计划; 4材料、工具、备品、机械设备供应计划; 5 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季节性施工的技术措施。 5.1.4施工组织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质 量管理措施,特别对挤土效应要求高的场地,无法回避采用挤士 效应明显的机械施工时,应对周边构筑物进行调查,分析评估施 工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可行的防范措施,周边构筑物强度较差 时,宜对结构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意外,确保周边环境 安全。

    5.1.5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由实验室通过试配确

    比,并提交配合比设计报告

    孔数量应不少于3个,试成孔时应通知建设、勘察、设计、监理 等有关人员参加,核对场地地质情况及机械设备、施工工艺等是 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确认施工工艺。

    5.1.7桩位轴线的控制点和水准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

    5.1.8成桩工艺性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场地地层分布情况及设计资料确定成桩工艺性 验位置与数量; 2 透水混凝土桩工艺性试验可采用振动沉管法: 3成桩工艺性试验时应按本规范附录 A的要求做好记录; 4 选择施工机械,初步确定成桩施工工艺参数

    5.1.9在检查成孔质量合格后应尽早灌注混凝土。灌注混凝土 过程中,抽样做混凝土试块,每台机械一天应做一组(3块)试 块(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标准养护,按照规定测定其立 方体抗压强度。 5.1.10当周边环境对变形有严格要求时,成桩过程中应减少对 周边环境影响的措施

    5.1.9在检查成孔质量合格后应尽早灌注混凝土。灌注混凝土

    5.2.1进场的水泥、粗集料、外加剂等材料应根据有关规范进 行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且须注意: 1水泥宜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普通 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其质量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 泥》 GB 175 的规定。 2粗集料可选用碎石,含泥量应不大于1%;一般选择单 级配的粗集料制备透水混凝土,粗集料粒径目在5mm~10mn 范围内选取,且最大粒径不宜超过25mm。 3根据混凝土性能要求、施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必须经 验来确定掺加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混合材料或外加剂的品种及 掺量。 4混凝土拌和用水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 TGJ 63 的规定。

    5.2.2透水混凝土桩的配合比设计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应

    时满足桩身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和目标孔隙率的要求,目标孔随 率宜取10%~20%,所需粗集料的质量应由紧密堆积密度确定 考虑实际情况应乘以折减系数0.98

    控制参数,通过堆积密实的集料空隙率与最优水灰比,按下列么 式推导出水泥和水的用量:

    m mw+P Oc w

    式中: mc 每立方米透水混凝土所需水泥的质量(kg); Pc 水泥的密度(kg/m); mw 每立方米透水混凝土所需水的质量(kg); Ow 水的密度(kg/m); P 目标孔隙率; Rwc 初始水灰比。

    添加剂与早强剂,经过试验对掺量的调整,设计出适用于现场方 工的配合比。

    5.2.5透水混凝土孔隙率的测试宜采用体积法,并按照下式 计算:

    m2 mi ne = X 100 yow

    式中:ne 试件孔隙率(%); m1 试件浸水24h后在水中测得的质量(g); m2 试件从水中取出后在60℃的烘箱内烘24h后的质 量(g); 体积法测出的试件体积(cm); 水的密度(g/cm3)。 w 5.2.6透水混凝土渗透系数的测试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 规定。

    5.3.1施工单位应按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施工图进行桩位放

    5.3.1施工单位应按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施工图进行桩位方

    5.3.1施工单位应按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施工图进行桩位放 样并填写放线记录,经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复核签证后方口 开工。 5.3.2透水混凝土桩的施工宜采用振动沉管法进行

    5.3.3成孔设备就位后,必须平整、稳固,确保在成孔过程中 不发生倾斜和偏移。应在成孔钻具上设置控制深度和沉管垂直度 的标尺,或者用专业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并应在施工中进行观测 记录。 5.3.4应根据土质情况和荷载要求,分别选用单打法、反插法 和复打注笙

    出设计桩顶不少于50cm;成桩过程中应注意做好混合料试块, 每台机械每天应做一组(3块)试块(边长为150mm150mm X150mm立方体),标准养护,测定立方体抗压强度、孔隙率。 9当桩管拔出地面后,若发现桩顶有浮浆,应将浮浆段去 余,然后用透水混凝土封贞。根据隔桩跳打法移机继续施工,施 工过程中按本规范附录B做好施工记录

    的桩,应全长复打,对可能出现的断桩和缩颈桩,应采用局部复 打,局部复打应超过断桩或颈缩区1m以上。成桩后的桩身设计 标高应不低于设计标高,

    5.3.7全长复打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全长复打时,沉管入土深度宜接近原桩长,第一次灌注 混凝土应达到自然地面。 2拔管过程中应及时清除粘在管壁上和散落在地面上的混 凝土。 3 初打和复打的桩轴线应重合。 4 复打施工必须在第一次灌注的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 5.3.8 透水混凝土桩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桩头处理 统预韧满库成多全妆液恶险外油时不祖洗成统植设

    标高以下桩身断裂和扰动桩间王,出现桩身断裂和扰动桩间, 时,应报告设计单位处理。 5.3.10桩头处理完毕后,应尽快进行褥垫层铺设,以防正桩 土被扰动。

    挖成阶梯或斜坡搭接,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 妾处应夯压密实。

    5.3.12褥垫层的施工方法

    通过试验确定。褥垫层应铺设均匀,允许偏差土10mm。除接下 卧软十层的垫层应根据施工机械设备及下卧层质条件确定厚度 外,一般情况下,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可取100mm~150mm

    匀沉降的要求予以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铺填垫层。

    的含水量牧高影响褥垫层分实时,应进行降水处理。务实方法 根据基础底面下桩间土含水量的情况,分别采用静力压实法或 力压实法;对于较干的砂石材料,可适当洒水后再进行振云 夯实,

    5.3.15褥垫层铺设夯实后,若粗颗粒的碎石沉陷明显而导致

    层级配不均时,可在面层增补适量的粗颗粒碎石后 夯实。

    医药标准5.4.1严格按照桩位布置图放线布点。

    5.4.3施工成孔时发现地厂

    5.5.1机电设备必须有专人操作,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应 杜绝人身、机械、电器等安全事故发生

    5.5.1机电设备必须有专人操作,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应

    杜绝人身、机械、电器等安全事故友生。 5.5.2桩机班长应定期检查桩机工作状况,包括转动、升降 钢丝绳以及机具的安全性污水标准规范范本,发生故障应及时修理,严禁超负荷 运行。

    钢丝绳以及机具的安全性,发生故障应及时修理,严禁超负荷 运行。

    ....
  • 相关专题: 地基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