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367-201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pdf

  • GB 50367-201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4.5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8-31
  • 发 布 人: 老实牛仔裤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GB 50367-201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pdf

    4.7.1既有混凝土结构钢筋的防锈,宜按本规范附录E的规定 采用喷涂型阻锈剂。承重构件应采用烷氧基类或氨基类喷涂型阻 锈剂。 4.7.2喷涂型阻锈剂的质量应符合表4.7.2的规定

    图5.2.3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简图 5.2.4受弯构件增大截面加固后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后

    图5.2.3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简图 5.2.4受弯构件增大截面加固后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国家标准,应 按下列公式确定:

    A.o 原构件受拉边或受压较小边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mm); A 原构件受压较大边纵向钢筋截面面积(mm); 偏心距,为轴向压力设计值N的作用点至纵向受拉 钢筋合力点的距离,按本节第5.4.3条确定(mm): ao 原构件受拉边或受压较小边纵向钢筋合力点到加 固后截面近边的距离(mm); a 原构件受压较大边纵向钢筋合力点到加固后截面 近边的距离(mm): a, 受拉边或受压较小边新增纵向钢筋合力点至加固 后截面近边的距离(mm); a 受压较大边新增纵向钢筋合力点至加固后截面近 边的距离(mm); ho 受拉边或受压较小边新增纵向钢筋合力点至加固 后截面受压较大边缘的距离(mm): 原构件截面有效高度(mm)。

    图5.4.2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加固的计算

    5.5.1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时,新增截面部分,可用现浇混凝 土、自密实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浇筑而成。也可用掺有细石混凝 土的水泥基灌浆料灌注而成。 5.5.2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时,原构件混凝土表面应经处理, 设计文件应对所采用的界面处理方法和处理质量提出要求。一般 情况下,除混凝土表面应予打毛外,尚应采取涂刷结构界面胶、 种植剪切销钉或增设剪力键等措施,以保证新旧混凝土共同 工作。 5.5.3新增混凝土层的最小厚度,板不应小于40mm;梁、柱, 采用现浇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或灌浆料施工时,不应小于 60mm,采用喷射混凝土施工时,不应小于50mm。 5.5.4加固用的钢筋,应采用热轧钢筋。板的受力钢筋直径不 应小于8mm;梁的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柱的受力钢 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加错铺式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U形 箍直径应与原箍筋直径相同:分布筋直径不应小于6mm。

    5.5.5.新增受力钢筋与原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 并应采用短筋或箍筋与原钢筋焊接: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新增受力钢筋与原受力钢筋的连接采用短筋(图 5.5.5a)焊接时,短筋的直径不应小于25mm,长度不应小于其 直径的5倍,各短筋的中距不应大于500mm

    箍筋直径的10倍,双面焊的焊缝长度应为箍筋直径的5倍; 3当用混凝土围套加固时,应设置环形箍筋或加锚式箍筋 (图5.5.5d或e); 4当受构造条件限制而需采用植筋方式理设U形箍(图 5.5.5c)时,应采用锚固型结构胶种植,不得采用未改性的环氧 类胶粘剂和不饱和聚酯类的胶粘剂种植,也不得采用无机错锚固剂 (包括水泥基灌浆料)种植。 5.5.6梁的新增纵向受力钢筋,其两端应可靠错固;柱的新增 纵向受力钢筋的下端应伸入基础并应满足锚固要求;上端应穿过 楼板与上层柱脚连接或在屋面板处封顶错固

    .1.1本方法适用于承重构件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 缺陷的局部加固。 5.1.2采用本方法加固染式构件时,应对原构件加以有效的支 。当采用本方法加固柱、墙等构件时,应对原结构、构件在施 工全过程中的承载状态进行验算、观测和控制,置换界面处的混 疑土不应出现拉应力,当控制有困难,应采取支顶等措施进行 御荷。 6.1.3采用本方法加固混凝土结构构件时,其非置换部分的原 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按现场检测结果不应低于该混凝土结构建 造时规定的强度等级。 6.1.4当混凝土结构构件置换部分的界面处理及其施工质量符 合本规范的要求时,其结合面可按整体受力计算

    6.3.4置换范围内的混凝土表面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的规定;对既 有结构,旧混凝土表面尚应涂刷界面胶,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的协 同工作

    7.1.1本方法适用于下列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加固

    7.2.1采用无粘结钢绞线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受弯构件时, 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正截 35

    式中:42综合考虑各种误差因素对张拉量影响的修正项,可 取a,=5mm~7mm。 实际弯折撑杆肢时,宜将长度中点处的横向弯折量取为 H十(3mm~5mm),但施工中只收紧△H,使撑杆处于预压 犬态。

    图7.4.1预应力撑杆横向张拉量计算图 一被加周柱:2一杆

    1当中柱侧面至菜侧面的距离不小于100mm时,可将钢 绞线直接支承在柱子上(图7.5.2a)。 2当中柱侧面至梁侧面的距离小于100mm时,可将钢绞 线支承在柱侧的梁上(图7.5.2b)。 3柱侧无梁时可用钻芯机在中柱上钻孔,设置钢吊棍,将 钢绞线支承在钢吊棍上(图7.5.2c)

    4当钢绞线在跨中的转折点设在梁底以上位置时:应在中 间支座的两侧设置钢吊棍(图7.5.1a~c),以减少转折点处的 摩擦力。若钢绞线在跨中的转折点设在梁底以下位置,则中间支 座可不设钢吊棍(图7.5.1d)。 5钢吊棍可采用$50或$60厚壁钢管制作,内灌细石混瀛 土。若混凝土孔洞下部的局部承压强度不足,可增设内径与钢吊 棍相同的钢管垫,用锚固型结构胶或堵漏剂坐浆。 6若支座负弯矩承载力不足需要加固时,中间支座水平段 钢绞线的长度应按计算确定。此时若梁端截面的受剪承载力不 足,可采用粘贴碳纤维U形箍或粘贴钢板箍的方法解决。 7.5.3端部错固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绞线端部的铺固宜采用圆套筒三夹片式单孔锚。端部 支承可采用下列四种方法: 1)当边柱侧面至梁侧面的距离不小于100mm时,可将 柱子钻孔,钢绞线穿过柱,其锚具通过钢垫板支承于

    边柱外侧面;若为纵向张拉,尚应在梁端上部设钢吊 棍,以减少张拉的摩擦力(图7.5.3a); 2)当边柱侧面至梁侧面距离小于100mm时,对纵向张 拉,宜将错具通过槽钢垫板支承于边柱外侧面,并在 架端上方设钢吊棍(图7.5.3b): 3)当柱侧有次梁时,对纵向张拉,可将锚具通过槽钢垫 板支承手次架的外侧面,并在梁端上方设钢吊棍(图 7.5..3c):对横向张拉,可将槽钢改为钢板,并可不设 钢吊棍; 4)当无法设置钢垫板时,可用钻芯机在梁端或边柱上钻 孔,设置圆钢销棍,将铺具通过圆钢销棍支承于梁端 (图7.5.3d)或边柱上(图7.5.3e)。圆钢销棍可采用 直径为60mm的45号钢制作,铺具支承面处的圆钢销 棍应加工成平面

    9.3.02成 1一钢绞线横向拉紧前:2

    7.5.7拉紧螺栓位置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不设中间撑棍时,可将拉紧螺栓设在中点位置。 2当设1根中间撑棍时,为使拉紧螺栓两侧的钢绞线受力 均衡,减少钢绞线在拉紧螺栓处的纵向滑移量,应使α

    式中:一梁的跨度(mm)。 3当设有2根中间撑棍时,为使拉紧螺栓至中间撑棍的距 离相等,并使两边拉紧螺栓至支撑垫板的距离相靠近,应符合下 式规定:

    7.5.8当采用横向张拉方式来补偿部分预应力损失时,其横向 手工张拉引起的应力增量应控制为0.05~0.15f,而横向 手工张拉引起的应力增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7.5.8) 式中:△/一一钢绞线横向张拉后的总伸长量: 一钢绞线在横向张拉前的长度: E一钢绞线弹性模量。 7.5.9防腐和防火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外观要求较高时,可用C25细石混凝土将钢部件和钢 绞线整体包裹:端部铺具也可用C25细石混凝土包裹。 2、当无外观要求时,钢绞线可用水泥砂浆包裹。具体做法 为采用$80PVC管对开,内置1:2水泥砂浆,将钢绞线包裹在 管内,用钢丝绑扎:24h后将PVC管拆除。 7.6普通钢筋体外预应力构造规定 7.6.1采用普通钢筋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时,其构造应符合 下列规定: 1采用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梁,当其加固的张拉力不大 于150kN,可用两根HPB300级钢筋:当加固的预应力较大, 宜用HRB400级钢筋。 2预应力下撑式拉杆中部的水平段距被加固梁下缘的净空 Tr为30mm~80mm。 3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图7.6.1)的斜段宜紧贴在被加固 的梁肋两旁:在被加固梁下应设厚度不小于10mm的钢垫板, 其宽度宜与被加固梁宽相等,其梁跨度方向的长度不应小于板厚 的5倍钢垫板下应设直径不小于20mm的钢筋棒,其长度不应 小于被加固梁宽加2倍拉杆直径再加40mm:钢垫板宜用结构胶 固定位置,钢筋棒可用点焊固定位置。 49

    7.5.8当采用横向张拉方式来补偿部分预应力损失时,其横向

    7.5.9防和防火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被加固构件端部有传力预埋件可利用时,可将预应力拉 杆与传力预埋件焊接,通过焊缝传力。 2当无传力预理件时,宜焊制专门的钢套箍,套在架端, 与焊在负筋上的钢挡板相抵承,也可套在混凝土柱上与拉杆焊 接。钢套箍可用型钢焊成,也可用钢板加焊加劲助制成(图 7.6.1②)。钢套箍与混凝土构件间的空隙,应用细石混凝土或自 密实混凝土填塞。钢套箍与原构件混凝土间的局部受压承载力应 50

    7.6.3横向张拉宜采用工具式拉紧螺杆(图7.6.1④)。拉紧螺

    7.6.3横向张拉宜采用工具式拉紧螺杆(图7.6.1④)。拉紧螺 杆的直径应按张拉力的大小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16mm,其蜗 赠的高度不得小于螺杆直径的1.5倍 7.7型钢预应力撑杆构造规定

    7.7.1采用预应力撑杆进行加固时,其构造设计应符合下列 见定: 预应力撑杆用的角钢,其截面不应小于50mm×50mm <5mm。压杆肢的两根角钢用级板连接,形成槽形的截面 电可用单根槽钢作压杆肢。级板的厚度不得小于6mm,其宽 不得小于80mm,其长度应按角钢与被加固柱之间的空隙大

    小确定。相邻级板间的距离应 保证单个角钢的长细比不大于 O. 2压杆肢末端的传力构造 图7.7.1),应采用焊在压杆肢 的顶板与承压角钢顶紧,通 过抵承传力。承压角钢嵌人被 加固柱的柱身混凝土或柱头混 疑土内不应少于25mm。传力顶 板宜用厚度不小于16mm的钢 板,其与角钢肢焊接的板面及 与承压角钢抵承的面均应刨平。 承压角钢截面不得小于100mm K75mmX12mm 7.7.2、当预应力撑杆采用螺栓 横向拉紧的施工方法时,双侧 加固的撑杆,其两个压杆肢的 中部应向外弯折,并应在弯折

    7.7.3压杆肢的弯折与复位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弯折压杆肢前,应在角钢的侧立肢上切出三角形缺口。 缺口背面,应补焊钢板予以加强(图7.7.3)。 2弯折压杆肢的复位应采用工具式拉紧螺杆,其直径应按 张拉力的大小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16mm,其螺帽高度不应小 于螺杆直径的1.5倍。

    图7.7.3角钢缺口处加焊钢板补强 工具式拉紧螺杆:2一补强钢板:3一角钢撑杆:4一副口处编相

    .1.1外包型钢加固法,接按其与原构件连接方式分为外粘型钢 和固法和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均适用手需要大幅度提高截面 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柱及梁的加固 8.1.2当工程要求不使用结构胶粘剂时,宜选用无粘结外包型 钢加固法,也称干式外包钢加固法。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原柱完好,但需提高其设计荷载时,可按原柱与型钢 购架共同承担荷载进行计算。此时,型钢构架与原柱所承受的外 力,可按各自截面刚度比例进行分配。柱加固后的总承载力为型 钢构架承载力与原柱承载力之和。 2当原柱尚能工作,但需降低原设计承载力时,原柱承载 力降低程度应由可靠性鉴定结果进行确定;其不足部分由型钢构 架承担。 3当原柱存在不适于维继续承载的损伤或严重缺陷时,可不 考虑原柱的作用,其全部荷载由型钢骨架承担。 4型钢构架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规定的格构式柱进行计算,并乘以与原柱协同工作的 折减系数0.9。 5型钢构架上下端应可靠连接、支承牢固。其具体构造可 按本规范第8.3.2条的规定进行设计。 8.1.3当工程充允许使用结构胶粘剂,且原柱状况适于采取加固 措施时,宜选用外粘型钢加固法(图8.1.3)。该方法属复合截 面加固法,其设计应符合本章规定。 8.1.4混凝土结构构件采用符合本规范设计规定的外粘型钢加 固时,其加固后的承载力和截面刚度可按整截面计算;其截面刚

    度EI的近似值,可按下式计算: EI=Eolo+0.5E.A.a (8.1.4) 武中:Ee、E 分别为原构件混凝土和加固型钢的弹性模量 (MPa); Io 原构件截面惯性矩(mm); A, 加固构件一侧外粘型钢截面面积(mm): 受拉与受压两侧型钢截面形心间的距离 (mm) 8.1.5采用外包型钢加固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时,应 采取措施卸除或大部分卸除作用在原结构上的活荷载。 8.1.6对型钢构架的涂装工程(包括防腐涂料涂装和防火涂料 徐装)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及《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规定

    8.2.1采用外粘型钢(角钢或扇钢)加固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

    18.2.2 店型银加固信心受压鞋的成面计享商图

    8.3.1采用外粘型钢加固法时,应优先选用角钢:角钢的厚度 不应小于5mm,角钢的边长,对梁和桁架,不应小于50mm, 对柱不应小于75mm。沿梁、柱轴线方向应每隔一定距离用扁钢 制作的镜板(图8.3.1)或级板(图8.3.2a、b)与角钢焊接。 当有楼板时,U形撞板或其附加的螺杆应穿过楼板,与另加的 条形钢板焊接(图8.3.1a、b)或嵌入楼板后予以胶错:(图 8.3.1c)。箍板与级板均应在胶粘前与加固角钢焊接。当钢箍板 需穿过楼板或胶锚时,可采用半重叠钻孔法,将圆孔扩成矩形扇 孔:待箍板穿插安装、焊接完毕后,再用结构胶注人孔中予以封 闭、锚固。箍板或级板截面不应小于40mm×4mm,其间距不应 大于20r(为单根角钢截面的最小回转半径),且不应大于 500mm:在节点区,其间距应适当加密

    8.3.2外粘型钢的两端应有可靠的连接和铺固(图8.3.2)。对 挂的加固,角钢下端应铺固于基础:中间应穿过各层楼板,上端 应伸至加固层的上一层楼板底或屋面板底;当相邻两层柱的尺寸 不同时,可将上下柱外粘型钢交汇于楼面,并利用其内外间隔嵌 入厚度不小于10mm的钢板焊成水平钢框,与上下柱角钢及上 柱钢箍相互焊接固定。对梁的加固,梁角钢(或钢板)应与柱角 钢相互焊接。必要时,可加焊扁钢带或钢筋条,使柱两侧的梁相 互连接(图8.3.2c);对桁架的加固,角钢应伸过该杆件两端的 节点,或设置节点板将角钢焊在节点板上。 8.3.3当按本规范构造要求采用外粘型钢加固排架柱时,应将 加固的型钢与原柱顶部的承压钢板相互焊接。对于二阶柱,上下 柱交接处及牛腿处的连接构造应予加强。 8.3.4外粘型钢加固梁、柱时,应将原构件截面的棱角打磨成 半径r大于等于7mm的圆角。外粘型钢的注胶应在型钢构架焊 接完成后进行。外粘型钢的胶缝厚度宜控制在3mm~5mm:局 部允许有长度不大于300mm,厚度不大于8mm的胶缝,但不得 出现在角钢端部600mm范围内。 835买用外台型钢加周钢筋混凝土构件时、型钢表面(包括

    9.1.1本方法适用于对钢筋混凝土受弯、大偏心受压和受拉构 件的加固。本方法不适用于素混凝土构件,包括纵向受力钢筋 则配筋率小于0.2%的构件加固。 9.1.2:被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现场实测混凝土强度等 级不得低于C15,且混凝土表面的正拉粘结强度不得低于 1.5MPa。 9.1.3,粘贴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时,应将钢板受力方 式设计成仅承受轴向应力作用。 9.1.4:粘贴在混凝土构件表面上的钢板,其外表面应进行防锈 蚀处理。表面防锈蚀材料对钢板及胶粘剂应无害。 9.1.5采用本规范规定的胶粘剂粘贴钢板加固混凝土结构时, 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处于特殊环境(如高 温、高湿、介质侵蚀、放射等)的混凝土结构采用本方法加固 时,除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外, 尚应采用耐环境因素作用的胶粘剂,并按专门的工艺要求进行 粘贴。 9.1.6采用粘贴钢板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时,应采取措 施卸除或大部分卸除作用在结构上的活荷载。 9.1.7当被加固构件的表面有防火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的耐火等级及耐火极限要 求,对胶粘剂和钢板进行防护。

    9.2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2.1采用粘贴钢板对梁、板等受弯构件进行加固时,

    矩形截面正裁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9.2.10当钢板全部粘贴在染底面(受拉面)有困难时,充许将 部分钢板对称地粘贴在梁的两侧面。此时,侧面粘贴区域应控制 在距受拉边缘1/4梁高范围内:且应按下式计算确定梁的两侧面 实际需粘贴的钢板截面面积Apl。 Ap=7Aob (9.2.10) 式中:Ap.h 按梁底面计算确定的、但需改贴到梁的两侧面的 钢板截面面积; 考虑改贴梁侧面引起的钢板受拉合力及其力臂改 变的修正系数,应按表9.2.10采用。

    9.3.2受套构件加固后的斜截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9.+大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图9.4.2矩形截面大偏心受压构件粘钢加固 1一截面重心编:2一加固钢板

    附加偏心距(mm),按偏心方向截面最大尺寸h确 定;当h≤600mm时,e=20mm当h>600mm 时,e.h/30; a.a 分别为纵向受拉钢筋和钢板合力点、纵向受压钢筋 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mm): 一 加固钢板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 9.5受拉构件正载面加固计算

    9.6.1粘钢加固的钢板宽度不宜大于100mm。采用手工涂胶粘 贴的钢板厚度不应大于5mm;采用压力注胶粘结的钢板厚度不

    应大于10mm,且应按外粘型钢加固法的焊接节点构造进行 设计。 9.6.2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正截面加固时,均应在钢板 的端部(包括截断处)及集中荷载作用点的两侧,对梁设置U 形钢箍板:对板应设置横向钢压条进行锚固。 9.6.3当粘贴的钢板延伸至支座边缘仍不满足本规范第9.2.5 条延伸长度的规定时,应采取下列错固措施: 1对梁,应在延伸长度范围内均匀设置U形箍(图 9.6.3),且应在延伸长度的端部设置一道加强箍。U形箍的粘 贴高度应为染的截面高度:染有翼缘(或有现浇楼板),应伸至 其底面。U形箍的宽度,对端箍不应小于加固钢板宽度的2/3, 且不应小于80mm:对中间箍不应小于加固钢板宽度的1/2,且

    0.6.5当加固的受弯构件粘贴不止一层钢板时,相邻两层钢板 的截断位置应错开不小于300mm,并应在截断处加设U形箍 (对梁)或横向压条(对板)进行锚固, 9.6.6当采用粘贴钢板箍对钢筋混凝土梁或大偏心受压构件的 斜截面承载力进行加固时,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选用封闭箍或加锚的U形箍;若仅接构造需要设箍, 也可采用一般U形箍; 2受力方向应与构件轴向垂直: 3封闭箍及U形箍的净间距不应大于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的最大箍筋间距的0.70 倍,且不应天于梁高的0.25倍: 小4箍板的粘贴高度应符合本规范第9.6.3条的规定:一般 U形箍的上端应粘贴纵向钢压条予以铺固:钢压条下面的空隙 应加胶粘钢垫板填平; 5当染的截面高度(或腹板高度)h大于等于600mm时 应在梁的腰部增设一道纵向腰间钢压条(图9.6.6)。

    9.6.7当采用粘贴钢板加固大偏心受压钢筋混凝土柱时,其构 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的两端应增设机械锚固措施; 2柱上端有楼板时,粘贴的钢板应穿过楼板,并应有足够 的延伸长度

    10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10.1.1本方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轴心受压、大偏心受压 及受拉构件的加固。 本方法不适用于素混凝土构件,包括纵向受力钢筋一侧配筋 率小于0.2%的构件加固 10.1.2被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现场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 不得低于C15,且混凝土表面的正拉粘结强度不得低于1.5MPa。 10.1.3外贴纤维复合材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时,应将纤维 受力方式设计成仅承受拉应力作用。 10.1.4粘贴在混凝土构件表面上的纤维复合材,不得直接暴露 于阳光或有害介质中,其表面应进行防护处理。表面防护材料应 对纤维及胶粘剂无害,且应与胶粘剂有可靠的粘结强度及相互协 调的变形性能。 10.1.5采用本方法加固的混凝土结构,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 不应高于60℃;处于特殊环境(如高温、高湿、介质侵蚀、放 射等)的混凝土结构采用本方法加固时,除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外,尚应采用耐环境因素作用的胶 粘剂,并按专门的工艺要求进行粘贴。 10.1.6采用纤维复合材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时,应采取 措施卸除或大部分卸除作用在结构上的活荷载。 10.1.7当被加固构件的表面有防火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的耐火等级及耐火极限要 求,对纤维复合材进行防护

    10.2受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图10.2.3矩形面构件正截面受需承载力计算 10.2.4实际应粘贴的纤维复合材截面面积A,应按下式计算:

    图10.2.5纤维复合材的粘贴延伸长度 案:2一纤维复合材:3一原钢筋承担的弯矩 4一加固要求的弯矩增量

    10.2.9当纤维复合材全部粘贴在梁底面(受拉面)有困难 时,允许将部分纤维复合材对称地粘贴在梁的两侧面。此时, 侧面粘贴区域应控制在距受拉区边缘1/4梁高范围内,且应按 下式计算确定梁的两侧面实际需要粘贴的纤维复合材截面面积 A.: A.=nAi.b (10.2.9) 式中:A 按梁底面计算确定的,但需改贴到梁的两侧面的 纤维复合材截面积: 节 考虑改贴梁侧面引起的纤维复合材受拉合力及其 静 力臂改变的修正系数,应按表10.2.9采用。 U 表10.2.9 修正系数值 hi/h 0:05 0.10 0.15 0:20 0,25 1.09 1.19 1.30 143 1.59

    注,为从验型这边级算起的健面酷高成:力为量费面高

    10.2.10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加固后,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 提高幅度,不应超过40%,并应验算其受剪承载力,避免因受 弯承载力提高后而导致构件受剪破坏先于受弯破坏, 10.2.11纤维复合材的加固量,对预成型板,不宜超过2层, 对湿法铺层的织物,不宜超过4层,超过4层时,宜改用预成型 板,并采取可靠的加强锚固措施。 10.3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10.3.1采用纤维复合材条带(以下简称条带)对受弯构件的斜 载面受剪承载力进行加固时管材标准,应粘贴成垂直于构件轴线方向的环 形箍或其他有效的U形箍(图10.3.1);不得采用斜向粘贴 方式。

    (mm); ho 截面有效高度(mm); hu 截面的腹板高度(mm),对矩形截面,取有效高 度:对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减去翼缘高度:对I 形截面,取腹板净高。 10.3.3当采用条带构成的环形(封闭)箍或U形箍对钢筋 混凝土梁进行抗剪加固时,其斜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 确定:

    1033抗放强度折减系数中值

    10.4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医院标准规范范本表10.5.2抗剪强度折减系数中.

    10.6大偏心受压构件加固计算

    10.9.4当加固的受弯构件为板、壳、墙和筒体时,纤维复合材 应选择多条密布的方式进行粘贴,每一条带的宽度不应大于 92

    ....
  • 相关专题: 混凝土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