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86-201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带目录.pdf

  • DZT 0286-201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带目录.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7.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9-21
  • 发 布 人: yyz09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5不同级别评估的技术要求

    4.5.1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具体包括: a 应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现状评估; 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 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 C 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 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和规划用地适宜性做出评估 结论,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 4.5.2二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包括: a) 应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初步现状评估; b 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 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测评估; 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 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和规划用地适宜性做出评估结论,并提 出可行的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 4.5.3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容,做出概略评估

    5.1.1在充分搜集和分析评估区及有关相邻地区已有地质环境资料的基础上,应针对拟建工程或规划 区的特点,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 5.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调查用图应能充分反映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灾害体特征,便于使用和阅 读,比例尺可的情确定,一般不宜小于1:50000。 5.1.3在图幅面积10cm×10cm的范围内,调查控制点对于一级评估不应少于5个,二级评估不应少 于3个,三级评估不应少于2个。对地质灾害形成有明显控制与影响的微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重 要部位或重点地段,可适当加密调查点。 5.1.4通过调查,应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对评估区及周边地质灾害形成、分布和发育的影响。 5.1.5通过综合分析,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做出总体和分区段划分

    2.1搜集区域地质及构造背景资料,分析判断在其背景下可能发育的地质灾害及与评估区的关系 2.2搜集评估区及周边活动断裂资料,分析判断对评估区的影响程度

    5.3.1搜集评估区的气象资料综合管廊标准规范范本,主要包括气候类型特征、气温、降水、蒸发、湿度等,重点掌撞与地质灾害 关系密切的气象要素。 5.3.2搜集分析评估区地表水的流域特征与水文要素,主要包括流量、水位、含沙量、历史洪水及洪涝灾 情等。

    1搜集评估区及周边地形地貌资料,确定评估区所处的地形地貌位置。 2调查评估区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包括海拔、相对高差和地貌类型、成因与形态。 3重点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地貌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斜坡的形态、类型、结构、坡度、高度;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冲洪积扇等分布特征;微地貌的 组合特征、相对年代及其演化历史; b)人工边坡、露天采矿场、水库、大坝、堤防、弃渣堆等的分布、形态、规模及稳定状态

    5.5.1调查评估区地层的地质年代、成因、岩性、产状、厚度、分布及接触关系等 5.5.2调查评估区岩浆岩的分布、岩性、形成年代及与围岩接触关系等。

    1调查评估区构造的分布、形态、规模、性质及组合特点等。 2分析区域活动断裂对评估区及地质灾害的影响。 3调查地质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以及相互关系,分析地质结构面对地质体成灾 影响。

    5.7岩土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5.7.1调查岩土体的分布、岩性、成因、类型、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重点了解新近沉积土和特殊类土的 分布范围及工程地质特征 5.7.2岩+体分类应符合GB50021的要求

    5.8.1调查评估区含水层的分布、类型、富水性、透水性,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 5.8.2调查地下水类型,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特征。 5.8.3分析地下水对评估区岩土体的影响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5.9.1调查评估区人类活动的类型、强度、规模、分布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5.9.2调查评估区人类活动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发生的状况

    5.9.1调查评估区人类活动的类型、强度、规模、分布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中各种灾害(岩爆、突水、瓦斯突出等)及矿山生产 文生的各种火害和旧 题,不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可在地质环境条件中进行论述,并在评估报告中建议具有相关资 质的单位按专业规范和要求进行专项评价

    6地质灾害调查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6.1.1基本查明评估区及周边已发生(或潜在)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类型、活动规模、变形 特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等,对其稳定性(发育程度)进行初步评价。 6.1.2查明评估区地质灾害对生命财产和工程设施造成的危害程度。 6.1.3应对下列区段进行重点调查:

    6.1.4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稳定性)危害程度,按灾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6.1.5对各种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成因历史分析法、赤平极射投影法等 定性、半定量的评估方法进行 6.1.6对地质灾害体的重点部位和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等,宜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 6.1.7搜集和调查评估区或周边地质灾售防治工程的类型、效果和经验。 6.1.8调查时应填写地质灾害评估调查表,见附录E。

    6.2.1滑坡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a b 调查滑坡体上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如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 坡鼓丘等;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 C 调查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 d) 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 e) 调查滑坡体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 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 2.2 现状评估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按附录D表D.1确定滑坡稳定性(发育程度); b 按附录C表C.1分析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 C) 按表2确定滑坡的危害程度; d 按表3对滑坡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6.2.2现状评估应符合下列要求

    6.3.1崩塌(危岩)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搜集评估区及周边崩塌史、易崩塌地层的分布、水文气象和所处的地质构造单元等资料; 6) 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 崩塌区岩土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地下水、地表水的活动特征等; d 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力学属性、充填情况、延展及 穿特征,分析崩塌(危岩)的崩落方向、规模和影响范围

    6.3.2现状评估应符合下列要求

    a)按附录D表D.3确定崩塌(危岩)发育程度; b)按附录C表C.1分析崩塌(危岩)发生的诱发因素 c)按表2确定崩塌(危岩)的危害程度; d)按表3对崩塌(危岩)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4.1泥石流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a 沟谷区暴雨强度、一次最大降雨量,冰雪融化和雨洪最大流量,地下水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 b) 沟谷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分布、物质组成和方量; 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和沟床弯曲堵塞、粗糙程度,纵坡坡度,划 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d 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土性质及风化松散程度; e 流通区的沟床纵坡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 石流的痕迹; 堆积区堆积扇的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质的组成、厚度 一般粒径、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 ) 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率规模、形成过程、历时、流体性质、暴发前的降雨情况和暴发后产 生的灾害情况。

    6.4.2现状评估应符合下列要求:

    a)按附录D表D.4确定泥石流发育程度 b) 按附录C表C.1分析泥石流发生的诱发因素 C 按表2确定泥石流的危害程度: d)按表3对泥石流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a)按附录D表D.4确定泥石流发育程度

    6.5.1评估区位于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岩分布地段。存在岩溶塌陷危险时,应进行岩溶塌 查与危险性评估,

    6.5.2岩溶塌陷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a)可溶岩分布、岩溶发育程度、上覆第四系体类型、厚度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b)岩溶塌陷的发生时间、形态、规模等; c)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及其动态变化。

    b)按附录C表C.1分析岩溶塌陷发生的诱发因素; C 按表2确定岩溶塌陷的危害程度 d)按表3对岩溶塌陷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6.6.1采空塌陷调查以搜集分析资料为主,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a)矿层的种类、分布、层数、厚度、深度、标高等特征,开采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及组合情况等; b 矿山开采历史、现状及规划,采矿巷道的布置、形态、大小、埋藏深度,采深、采厚、开采方式、开采 强度、顶板管理方式; C 采空区的空间展布、塌落和积水情况; d)地面塌陷、裂缝破坏特征及其与采空区空间位置关系等;

    6.6.2现状评估应符合下列要求

    6.7.1地裂缝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a)地裂缝出现的时间、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 b)地裂缝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地裂缝发展趋势。

    6.7.2现状评估应符合下列要求

    a)按附录D表D.9确定地裂缝发 b)按附录C表C.1分析地裂缝发生的诱发因素; c)按表2确定地裂缝的危害程度; d)按表3对地裂缝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6.8.1地面沉降调查: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地面沉降 的地段。主要通过搜集资料及调查访问,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地面沉降调查宜包括下 列内容: a 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第四纪沉积类型、地貌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 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布,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 压缩层的分布; b)查明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 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 查明地面沉降的发生时间,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判定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

    a) 按附录D表D.10确定地面沉降发育程度: b) 按附录C表C.1分析地面沉降发生的诱发因素; c) 按表2确定地面沉降的危害程度; d)按表3对地面沉降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6.9.1不稳定斜坡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应调查建设场地范围内或规划区域内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惠的陡坡地段。调查的内容 包括: 1)地层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 2 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3) 进行评估区气象、水文和人为工程活动的调查和资料搜集,分析其对斜坡的影响; 4 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 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b)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1 各种类型的滑坡或崩塌体: 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 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 坡角; 4) 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 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 6) 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墙动或变形的斜坡; 7 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 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 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6.9.2现状评估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按附录D表D.1、表D.2确定不稳定斜坡发育程度; b) 按附录C表C.1分析不稳定斜坡发生滑坡或崩塌的诱发因素; c)按表2确定不稳定斜坡失稳后的危害程度; d)按表3对不稳定斜坡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7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际情况,可增加调查灾种,并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可

    7.1.1应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建设工程的类型和工程特点进行预测评估。 .1.2应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 允降等发生的可能性、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做出预测评估。 7.1.3应对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等危害隐患的可能性、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做出预测评估。 7.1.4对各种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成因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学统 计法等定性、半定量的评估方法进行

    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负

    7.2.1.1.确定工程建设与滑坡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7.2.1.2按附录D表D.1确定滑坡稳定性(发育程度)。 7.2.1.3按附录C表C.1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 7.2.1.4按表2确定滑坡发生后的危害程度。 7.2.1.5按表4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表4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

    7.2.2(危岩)危险性预测评

    7.2.2崩塌(危岩)危险性预测评估

    7.2.2.1确定工程建设与崩塌(危岩)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崩塌(危岩)发生的可能性。

    表5崩塌(危岩)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

    7.2.3泥石流危险性预测评估

    7.2.3.1确定工程建设与泥石流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7.2.3.2按附录D表D.4确定泥石流发育程度。 7.2.3.3 按附录C表C.1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泥石流发生的诱发因素。 7.2.3.4按表2确定泥石流发生后的危害程度。 7.2.3.5按表6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表6泥石流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

    7.2.4岩溶陷危险性预测评

    7.2.4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评值

    7.2.4.1确定工程建设与岩溶塌陷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岩溶场

    你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计

    7.2.5采空塌陷危险性预测评估

    7.2.5.1确定工程建设与采空塌陷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采空塌陷发生的可能性。 7.2.5.2按附录D表D.8确定采空塌陷的发育程度。 7.2.5.3按附录C表C.1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采空塌陷发生的诱发因素。 7.2.5.4按表2确定采空塌陷发生后的危害程度。 7.2.5.5按表8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表8采空塌陷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

    7.2.6地裂缝危险性预测评估

    7.2.6.1确定工程建设与地裂缝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裂缝发生的可能性。 7.2.6.2按附录D表D.9确定地裂缝的发育程度。 7.2.6.3按附录C表C.1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裂缝发生的诱发因素。 7.2.6.4按表2确定地裂缝发生后的危害程度。 7.2.6.5按表9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表9地裂缝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

    7.2.7地面沉降危险性预测评估

    7.2.7.1确定工程建设与地面沉降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面沉降发生的可能性。 7.2.7.2按附录D表D.10确定地面沉降的发育程度。 7.2.7.3按附录C表C.1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面沉降发生的诱发因素。 7.2.7.4按表2确定地面沉降发生后的危害程度 7.2.7.5按表10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表10地面沉降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

    7.2.8不稳定斜坡危险性预测评估

    7.2.8.1确定工程建设与不稳定斜坡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不稳定斜坡发生滑坡或崩 塌的可能性。 7.2.8.2按附录D表D.1分析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程度。 7.2.8.3按附录C表C.1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不稳定斜坡发生滑坡或崩塌的诱发因素。 7.2.8.4按表2确定不稳定斜坡发生滑坡或崩塌后的危害程度。 7.2.8.5按表11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表11不稳定斜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

    表11不稳定斜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续)

    7.3.1工业与民用建筑

    7.3.1.1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主要包括房屋建(构)筑物:按表12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

    表12房屋建(构)筑物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7.3.2道路交通工程

    7.3.2.1道路交通包括铁路和公路。 7.3.2.2速度大于200km/h铁路按表13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7.3.2.3公路和速度小于200km/h铁路主要包括隧道进出口、桥梁基础、路基、服务管理站场、高边 坡、高填方。 7.3.2.4隧道进出口按表14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7.3.2.5桥梁基础按表15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7.3.2.6路基按表16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7.3.2.7服务管理站场工程按 危险性预测评估。

    表14隧道进出口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信

    表15桥梁基础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

    表16路基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

    7.3.3油气管道工程

    7.3.3.1油气管道工程主要包括输油气管道、阀室场站和储油(气)库等。 7.3.3.2输油(气)管道按表17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7.3.3.3阀室场站和储油(气)库按表18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7.3.3.1油气管道工程主要包括输油气管道、阀室场站和储油(气)库等

    输油(气)管道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

    表18阀室场站和储油(气)库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

    杨站和储油(气)库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

    7.3.4.1水利水电工程主要包括:坝址枢纽、新建公路、水库区、引(输)水管道、移民搬 7.3.4.2坝址枢纽按表19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7.3.4.3 新建公路按“7.3.2道路交通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7.3.4.4水库区按表20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7.3.4.5引(输)水管道工程按表21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7.3.4.6移民搬迁新址区按“7.3.1工业与民用建筑”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表19坝址枢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

    表21引(输)水管道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

    7.3.5.1港口码头工程主要包括:码头和船玛、护岸和内河航道、船闸和陆地建筑物 7.3.5.2码头和船坞按表22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7.3.5.3护岸和内河航道、陆地建筑物按“7.3.1工业与民用建筑”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7.3.5.4船闸按“7.3.4水利水电工程”中表19坝址枢纽工程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码头和船坞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

    7.3.6城市和村镇规划区

    城市和村镇规划区按表23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表23城市和村镇规划区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续)

    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8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建设用地适

    8.1.1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地 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害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 8.1.2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 区(段)。 8.1.3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评估区建设场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估,提出防治地 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TZZB标准规范范本8.2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8.2.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危险性等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 8.2.2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应根据各区(段)存在的和可能引发的灾种多少、规模、发育程度和承 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等,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综合判定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等级区(段)。 8.2.3分区(段)评估结果,应列表说明各区(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存在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种类、规 模、发育程度、对建设工程危害情况并提出防治要求。

    8.3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8.3.1建设用地适宜性分为适宜、基本适宜、适宜性差三个等级玩具标准,见表24。

    8.3.1建设用地适宜性分为适宜、基本适宜、适宜性差三个等级,见表24。

    8.3.1建设用地适宜性分为适宜、基 等级,见衣24 表24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

    ....
  • 相关专题: 地质灾害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