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123-2011 长螺旋钻孔泵压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pdf

  • DB13(J)T 123-2011 长螺旋钻孔泵压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9-30
  • 发 布 人: 青沐诚信咨询工作室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表3.1.3复合地基设计等级

    3.1.4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建筑,应在有代表性的场

    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建筑,应在有代表性的场地进行工艺

    性试验施工和必要的测试,以确定设计参数和处理工艺的适应性。 1复合地基设计等级为甲级。 2场地地质条件复杂。 3缺乏当地复合地基处理经验。 3.1.5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变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建筑 物或构筑物,应进行变形验算。 3.1.6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当采用 复合地基时,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3.1.7复合地基施工结束后,应进行质量检测和验收。 3.1.83 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观测,直至变形达到

    3.1.8 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观测施工组织设计,直至变形达到 稳定为止。

    3.2岩土工程勘察要求

    3.2.1复合地基的详细勘察,除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 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当高层建筑平面为矩形时应按双排布设,为不规则形 状时,应在凸出部位的角点和凹进的阴角布设勘探点; 2)在高层建筑层数、荷载和建筑体形变异较大位置,应 布设勘探点; 3)对复合地基设计等级为甲级的高层建筑应在中心点或 电梯井、核心筒部位布设勘探点:

    4)勘探点间距应控制在15~30m。当相邻两个勘探点揭 露出的桩端持力层层面坡度大于10%或持力层起伏较大、地层分 布复杂、士层的性质或状态在水平方向分布变化较大、存在影响 成桩的土层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 2勘探深度 应布置1/3~1/2的勘探孔为控制性孔,月不少于2个。对于 复合地基设计等级为甲级的,至少应布置3个控制性孔。控制性 孔应穿透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厚度:一般性勘探孔应深入预计桩 端平面以下3~5倍桩身设计直径,且不得小于3m。 3取样及原位测试 在勘探深度范围内的每一土层,均应采取不扰动试样进行室 内试验或根据土质情况选用有效的原位测试方法进行测试,提供 设计所需参数

    1在基础范围内布桩,基础边缘距桩中心不应大于桩间距的 1/2,且不小于1倍桩径。特殊情况下可考虑在基础外增加护桩。 2复合地基的布桩,可按均匀布置;当上部结构荷载分布相 差较大或地基不均匀时,应根据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布桩。 3桩直径宜用0.40.6m。 4桩间距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岩土性质等确 定,桩的最大中心间距不宜大于5倍桩径。桩的最小中心距宜按 表4.1.1确定。 5桩长应按实际岩土工程条件、工程设计要求等因素综合确 定。一般应选择承载力较高的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 持力层深度应大于1倍桩径。当硬土层理埋藏较深时,桩端可不达 到硬土层,但应满足承载力及沉降的要求。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 耕端以下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倍桩径

    表 4.1.1 桩的最小中心距

    1复合土层以上应铺设褥垫层,其厚度宜取150~300mm。 当需要桩承担较多荷载时,宜取较低值:需要土承担较多荷载时

    宜取较高值。 2褥垫层铺设范围应超出基础边缘不小于褥垫层厚度,虚铺 享度按夯填度计算确定。 3褥垫层的夯填度不得大于0.9。褥垫层夯填度应通过现场 或实验室试验确定。 4褥垫层材料宜用中砂、粗砂、碎石、级配砂石。碎石、级 配砂石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 4.1.3经过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 深而需要对本规程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 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止系数取零。 2 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1.0。 4.2复合地基设计基本资料 4.2.1 岩士工程勘祭文件 1复合地基设计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及原位测试参数。 2对建筑场地的不良地质作用,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岩 溶、土洞、采空区等,有明确判断结论和防治方案。 3地下水理藏情况、类型,水位变化幅度及水、士的腐蚀性 评价。 4地基土的冻胀性、湿陷性、膨胀性、液化等评价。 5建筑场地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场地类别。 4.2.2 建筑场地与环境条件的有关资料

    宜取较高值。 2褥垫层铺设范围应超出基础边缘不小于褥垫层厚度,虚铺 厚度按夯填度计算确定。 3褥垫层的夯填度不得大于0.9。褥垫层夯填度应通过现场 或实验室试验确定。 4褥垫层材料宜用中砂、粗砂、碎石、级配砂石。碎石、级 配砂石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 4.1.3经过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理埋 深而需要对本规程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零。

    4.2.1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

    4.2复合地基设计基本资料

    4.2.1石工工程勘蔡文件 1复合地基设计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及原位测试参数。 2对建筑场地的不良地质作用,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岩 溶、士洞、采空区等,有明确判断结论和防治方案。 3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变化幅度及水、土的腐蚀性 评价。 4 地基土的冻胀性、湿陷性、膨胀性、液化等评价。 5建筑场地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场地类别。 4.2.2 建筑场地与环境条件的有关资料 1建筑场地现状,包括交通设施、高压架空线、地下管线和

    地下构筑物的分布。 2 相邻建筑物重要性等级、基础形式及埋置深度。 3 附近类似工程地质条件的复合地基资料。 4弃土条件。 4.2.33 建(构)筑物的有关资料 1 总平面布置图、基础平面布置图和部面图等。 结构及基础类型、荷载、使用条件和设备对基础竖向及水 平位移的要求。 3 使用功能和建筑结构的重要性等级。 4.2.4 施工条件的有关资料 1 施工机械设备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 2水、电及建筑材料的供应条件。 3施工机械的进出场及现场运行条件。

    4.3.1对于符合3.1.4条规定之一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 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其他情况或初步设计时,可按式 (4.3.1)计算确定。

    R一一复合地基中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Ap桩身截面面积(m); β—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且取β=0.75~0.90,对变 形要求严格的建筑物取较低值,一般建筑物可取较 高值; fak一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复合地基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构)筑物,对于通过现场载 荷试验确定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以及初步设计时按公式 (4.3.1)计算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0.9的系数进行折减。 4.3.2复合地基中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的取值,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应按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 范》JGJ94有关规定确定。 2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时,按下式计算:

    式中:Quk——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N) K——安全系数,取 K=2.0

    Qk 一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N)

    4.3.3当采用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9uk 时,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宜小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小 于3根。试验及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取值按现行《建筑桩基技术 规范》JGJ94的有关规定执行。 4.3.4当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Quk 时可按下式计算。

    Quk=Up2qsikli+qpkAp

    Up一桩身截面周长(m); qsik 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当无经验 时,按附录A取值; qpk一 桩端土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当无经验时,按 附录B取值; l一第i层土的厚度(m); Ap一桩端底面积(m)。 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以下要求进行验算:

    4.3.5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以下要求进行验

    1当采用质量稳定的搅拌方法时按下式确定:

    时取=0.7~0.8,有地下水时取=0.6; f一一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kPa),按现行《混凝士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取值; Ap一一桩身截面面积(m)。 2当采用质量不易控制的搅拌方法时,桩体试块抗压强度平 约值应满足下式要求:

    R≤=feuAp 3

    旺体材料试块(边长150mm立方体)标准养护28d 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kPa)。

    立力体压独强度均值ka。 4.3.6地基处理后的变形计算按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4.3.6地基处理后的变形计算按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4.3.6地基处理后的变形计算按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执行。复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相同, 各复合层的压缩模量等于该层天然地基压缩模量的倍。值可 按下式确定:

    式中:fak一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有可靠依据及成熟经验时,也可采用其他理论方法计算。 4.3.7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应大于复合土层的厚度,并满足《建筑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地基变形计算深度的有关规定。 4.3.8变形计算经验系数业。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 也可按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有关条文采用 4.3.9当桩端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 #

    规范》GB50007有关规定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

    5.1.1施工前应具备下列资料:

    1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当场地较复杂时尚应作必要 的补充勘察。 2建(构)筑物基础施工图及复合地基施工图, 3建筑物场地和邻近区域内的地上、地下管线及障碍物等的 调查资料。 5.1.2 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 影响施工的管线及障碍已经清除。 2 施工用水、用电有保证,道路畅通,施工场地平整。 3建(构)筑物的方位、标高的控制桩已设定。 5.1.3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平面 及桩位布置图;施工组织机构、人员配置;施工顺序;材料、备 品、备件供应计划;进度计划;质量控制、安全保证和季节性施 工技术措施。

    5.2.1施工所用混凝土应首选商品混凝士;当不具备商品混凝士 供应条件时,可现场搅拌。进场的水泥、砂、石料、粉煤灰等材 料,应根据有关规范进行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桩身混凝 土强度等级一般宜为C15~C25。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地基承载 力所需的桩身强度和泵送的需要确定。

    5.2.2混凝土落度宜为180220mm,混凝土到达放

    5.2.2混凝士册落度宜为180~220mm,混凝士到达施工现场后, 应进行塌落度的检查,实测混凝土塌落度与要求混凝土塌落度之 间的允许偏差为±20mm。 5.2.3粗骨料可采用卵石或碎石,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 5.2.4混凝土缓凝时间不少于6h。 5.2.5 施工期间,每台班制作混凝土试块一组,标准养护,并送 检28d强度。

    5.2.6混凝士宜添加外加剂,外加剂的品种及掺量必须根据施工

    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外 能应符合有关标准,具有合格证及相关检验报告。

    5.3.1成孔施工除应执行国家有关规范外,尚应按下列要求及步 骤操作: 1检查钻杆垂直度,钻机就位并调整机身,使钻杆垂直对准 注位中心,确保桩身垂直度偏差≤1%。 2开钻前,需将混凝土泵的料斗及管线用清水湿润,然后搅 拌一定的水泥砂浆进行泵送,并将所有砂浆泵出管外。 3封住钻头阀门,使钻杆向下移动至钻头触及地面,开动钻 机旋转钻头,一般应先慢后快。 4根据设计桩长,确定钻孔深度并在钻机塔身相应位置作醒 目标记。 5钻杆下钻到预定深度,现场施工技术人员根据地质勘报 告以及实际钻孔出土观察分析,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土层。

    6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填写长螺旋钻孔泵压混凝土 桩施工记录。

    成孔施工的允许偏差应满足表5.3.2要求。

    表 5.3.2 成孔施工的允许偏差

    注:桩径负偏差是指个别桩。

    5.3.3成孔的控制深度不应小于设计桩长。

    成孔的控制深度不应小于设计桩长。

    5.3.3成孔的控制深度不应小于设计桩长。 5.3.4施工成孔时发现地层与勘察资料不符时,应查明情况,会 同复合地基设计单位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同复合地基设计单位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5.4.1长螺旋钻孔泵压混凝土成桩施工除应执行国

    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时应采用设计要求的混凝土; 2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凝土成桩施工在钻至设计深度 后,应停止钻杆钻动:当钻杆芯管充满混凝土后方可提钻,禁止 先提钻再泵料; 3应一边泵送混凝土一边提钻,提钻速度应根据土层情况确 定,且提钻速度应与混凝士泵送量匹配,以保证管内有一定高 度的混凝士,宜控制在 2.0~3.5m/min:

    4宜连续匀速提钻灌注,遇到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层时,不 得停泵等料;如遇淤泥质土,提钻速度应适当放慢: 5施工时,桩顶标高应高出设计桩顶标高,高出长度应根据 桩距、布桩形式,现场地质条件和成桩顺序等综合确定,不宜小 于0.5m; 6成桩过程中必须保证排气阀正常工作,防止成桩过程中堵 管; 7泵送混凝土时,料斗内混凝土的高度不得低于400mm,避 免泵送时吸入空气,造成堵管; 8成桩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灌注量,充盈系数不得小 于1; 9施工时设置专人监测成孔、成桩质量,在混凝土浇筑过程 中,应及时、准确填写长螺旋钻孔泵压混凝土桩施工记录表,发 现问题及时处理; 10冬季施工时,桩顶应采取防冻措施。

    褥垫层铺设厚度应均习,厚度充许偏差土10mm。 褥垫层铺设,应充分密实,夯填度不得小于设计要求

    5.6.1 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和执行现行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 5.6.2 在施工前全面检查机械,进行试运转,严禁带故障作业。 5.6.37 机械司机,在施工操作时,注意机械运转情况,发现异常

    及时纠正,防止机械倾斜、但

    表无负荷时即可开钻。在钻孔过程中,当电流表超过额定电流时, 应放慢下钻速度。

    孔时如卡钻,应立即切断电源,停止下钻,未查明原因

    5.6.6作业中,当需改变钻杆回转方向时,应待钻杆完全停转后 再进行。

    5.6.7钻孔时,遇机架摇晃、移动、偏斜或钻头内发出有异常的 响声时,应立即停钻,经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控制器放置零位,切断电源,并及时将钻杆全部从孔内拔出,使 钻头接触地面。

    5.6.9钻孔时,严禁用手清除螺旋片中的泥土,发现

    5.6.11夜间施工应有足够

    6.1.1长螺旋钻孔泵压混凝土桩的成桩质量检查主要包括成孔、 混凝土质量及灌注等三个方面。 6.1.2应对孔径、孔位、孔深、垂直度进行检查,并填写相应的 质量检查记录,

    6.1.4混凝土灌注应检查单桩灌注方量,灌注完成的

    6.2.1 复合地基检测包括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和桩身质量检测。 6.2.2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的前提下,对于砂类土不应少于10d;对于粉土和粘性土不应少 于15d。

    6.2.3复合地基承载力应由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

    检测数量应按总桩数的0.5%~1.0%,且不少于3点。对设计等级 为甲级的复合地基,检测数量应不少于总桩数的1.0%。复合地基 载荷试验方法按本规程附录C执行。

    应测数量应按虑低数的0.5%1.0%,且个少了3点。刘以等级 为甲级的复合地基,检测数量应不少于总桩数的1.0%。复合地基 载荷试验方法按本规程附录C执行。 6.2.4下列情况之一的复合地基工程,除按6.2.3条的规定进行复 合地基检测外,尚应采用载荷试验对工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进行

    6.2.4下列情况之一的复合地基工程,除按6.2.3条的规定进行复

    6.2.4下列情况之一的复合地基工程,除按6.2.3条的规定进行复 合地基检测外,尚应采用载荷试验对工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进行 检测,检测数量不少第4.3.3条规定的要求。

    1工程桩施工前未进行单桩载荷试验的,且设计等级为甲级 的工程。 2工程桩施工前未进行单桩载荷试验,且地质条件复杂、桩 的施工质量可靠性低、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可靠性低的工程。 3设计要求检测单桩承载力的工程。 6.2.5成桩后,应进行成桩质量检测。检测方法应采用可靠的动 测法,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少于10根。复合 地基设计等级为甲级或设计有要求时,不少于总桩数的30%抽检 对成桩可靠性差的,应按100%检测。

    3.1 工程验收宜包括下列资料: 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 水泥等材料合格证、检验报告。 3 混凝士强度试验报告。 4 长螺旋钻孔泵压混凝土桩施工及竣工图。 5 施工记录(施工记录格式参见附录D)。 6 设计变更通知书、事故处理记录。 7 竣工报告。 8 桩身质量检验报告。 9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报告。 10 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报告。

    附录 A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sik(kPa)

    附录 B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nk(kPa)

    附录 B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pk (kPa)

    住:砂土和碎石类土中桩的极限端阻力取值,要综合考虑土的密实度,桩端进入持力层的 深度比h/d,土愈密实,h/d愈大,取值愈高

    附录C长螺旋钻孔泵压混凝士桩复合地基

    C.0.1本试验要点适用于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多桩复合地基 载荷试验。 C.0.2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压板可用圆形或方形,面积为一 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压板可用方形或 矩形式,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桩的中心(或 形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 C.0.3压板底高程应与基础底面设计高程相适应,压板下应铺设 中砂或粗砂垫层,垫层厚度取50150mm,桩身强度高时取大值。 试验标高处的试坑长度和宽度,应不小于承压板尺寸的3倍。基 准梁的支点应设在试坑之外。 C.0.4试验前应采取措施,防止试验场地地基土含水量变化或地 基士扰动,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C.0.5加荷等级可分为8~12级,最大加载压力不应小于设计要 求值的2倍。 C.0.6每加一级荷载,在加荷前后应各读记压板沉降一次,以后 每0.5h读记一次。当1h内沉降增量小于0.1mm时,即可加下一 级荷载。 C.0.7 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止试验: 1 沉降急骤增大、士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裂缝, 2 累计的沉降量已大于压板宽度或直径的6%。 3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

    1 沉降急骤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裂缝 累计的沉降量已大于压板宽度或直径的6%。 3 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

    C.0.8卸荷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50%,等量进行,每卸一级,间 隔0.5h,读记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3h读记总回弹量。 C.0.9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1当压力~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 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当其值小于 应比例界限荷载值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 2当压力~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 确定,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荷量的一半。当以中密~密实状态的 细砂、中砂、粗砂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0.008所对应的压力; 当以松散~梢密状态的细砂、中砂、粗砂,以及粉砂、粉土、粘 生士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0.010所对应的压力。(注:这里 的b、d为压板宽度或直径 C.0.10试验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点,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 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设计桩长: 设计桩径: 设计顶标高:

    工程名称: 设计桩长: 混凝土强度等级: 施工单位: 设计桩径: 混凝土落度: 监理单位: 设计桩顶标高: 钻机编号: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混凝土强度等级: 混凝土落度: 钻机编号:

    E.0.1为便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路桥图纸,对要求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 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 又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梢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 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E.0.2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时的写法为

    E.0.2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执

    长螺旋钻孔泵压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3.2岩土工程勘察要求

    3.1.1长螺旋钻孔泵压混凝土桩工艺的特点,决定了该桩型适用于 所有长螺旋可以成孔的地层,且在地下水位以下也可以成孔灌注 而无需泥浆护壁,解决了砂层塌孔、淤泥质土缩径等问题,无泥 浆污染,适用的士层范围较大。但多年的施工经验表明,当穿越 老粘士、碎石类土时,钻进困难:当穿越水位以下的淤泥质士、 松散状态的粉土、粉砂易串桩:当穿越高塑限粘土时,常出现钻 进困难、桩径加大等问题。因此,当存在以上土层时,应进行现 场可行性试验,试验内容可包括成工艺性试验和承载力验证等 对特别复杂的情况,应进行专门论证。对尚未完成自重固结的人 工填土,不宜采用本规程规定的复合地基工艺。 3.1.2刚性桩复合地基用于湿陷性黄土、新近沉积土等特殊土时, 其受力、变形情况较为复杂,应该更加慎重,故本条给予特别强 调。 3.1.3复合地基设计等级的规定,系引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的规定。该种刚性桩复合地基现在常用于高层建筑等一级 建筑物,其荷载大、底面积大、附加应力影响深、沉降要求严格 与一般建筑有明显不同,故复合地基设计中有必要加以区别。 但对特别重要的建筑物,如30层以上和超过100m的高层 建筑,当采用长螺旋钻孔泵压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方案时,要求应 进行专门的研究,并经充分论证,这主要考虑到此类建筑物的对 承载力的要求很高,对变形非常敏感。还有其他一些情况,比如

    在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软土、高水位地区,采用此工艺容易 产生质量问题,或者虽然建筑物高度不是很大,但对变形要求也 很严格,复合地基需要提高承载力的幅度较大(例如达到4~5倍) 时,也应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论证。 3.1.4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建筑桩基技术 规范》JGJ94确定地基承载力、桩基承载力的有关原则,本规程 规定宜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 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验证设计。要 求对复合地基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地质条件复杂场地上的乙 级和内级建筑,以及缺之当地工程经验的建筑,应进行现场试验 性施工。当勘数据可靠性高,设计、施工具有较丰富的经验时 乙级、丙级可以不进行施工前试验,以便缩短工期,

    高速标准规范范本3.2岩土工程勘察要求

    该条是本次修订的新增内容,主要参考了《建筑桩基技术规 范》JGJ94的相关条文,并结合长螺旋泵压混凝士桩的特点进行 了调整。在勘探点的平面布置、勘探深度及取样和原位测试的数 量进行了规定。

    1长螺旋钻孔泵压混凝士桩复合地基中的单,不是一般复合 地基意义上的竖向加强体,而是将桩头承受的荷载接向下传入 深部士层的刚度很大的单桩。由于泵压混凝士桩的桩身强度通常 为C15~C25,桩身强度很高,故该种复合地基属于刚性桩复合 地基,其受力情况更类似于复合基桩,因此一般可在基础范围布 桩。但对于侧限很弱的士体(如松散的填士、淤滤质士等),可在 基础外围布置护桩:或者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有的达到 400kPa以上)的独立基础,位于建筑物边、角的基础常受到弯矩 作用,这种情况下也可布置护桩。 2对桩排列的规定,自的在于避免不均匀沉降或倾斜。 3桩的直径主要由施工机具决定,但也不宜直径太大,使单桩 承载力过高。 4桩的最小中心距系按桩基规范确定,此规定是为防止群桩效 应造成承载力显著降低而造成浪费不安全。复合地基因桩头铺 设褥垫层,士的承载力发挥较大,同时沉降也较大,所以不仅存 在士中竖问应力增加造成摩阻力的增加,而且存在土层沉降大于 逛身沉降产生的负摩阻力。据有关分析,基础底面积大,荷载高 时,负摩阻段可长达桩长的30%。因此,本规程参照国家标准《建 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对最小间距做出规定。 5复合地基的单桩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可以较桩基础中的单桩 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浅一些。但复合地基的设计应遵从一般设计原

    ....
  • 相关专题: 地基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