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PSC 0009-2021 老工业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指南.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4.4.1社会公众调查采取现场问卷、网上填报、街头访谈、座谈 会等形式,并形成公众参与报告。
4.4.2社会公众调查的对象包括老工业区内部及周边居民、老工 业区所属社区工作人员等。 4.4.3老工业区内部居民的调查重点包括社会认同、情感记忆、 生活便利性、功能提升要求等。 4.4.4老工业区所属社区工作人员的调查重点包括工业精神及社 会认同、传统文化活动等。 4.4.5老工业区周边居民的调查重点包括老工业区相关的记忆、 改造意向等。
5.1.1对老工业区整体以及重要工业建(构)筑物、设备设施等, 根据价值评估维度表(参见附录A),从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 社会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4个价值维度的12项具体内容进 行评估。价值评估过程中宜开展必要的比较研究工作,并分阶段 征询各领域专家及公众的意见。
5.1.2历史价值评估综合厂志、工业史、工业年鉴等文献研究 以老工业区发展史和代表性历史事件为基础,对老工业区工业遗 产的年代、历史地位、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总结,并提 炼代表性价值。 5.1.3科学技术价值评估从工业技术史、工业经济、工业区规划 建筑与工程设计、地理学、不同门类工业的技术研究等角度,对 老工业区整体选址与布局、防洪等重大安全设施、水电气通信设 施体系、运输设施和重要交通线路、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产品 和设备、管理模式等进行研究,总结出老工业区工业遗产的技术 地位、地域产业链或生产线的完整性、规划技术与建筑技术等方
试验、检测与鉴定5.1.2历史价值评估综合厂志、工业史、工业年鉴等文献研究
以老工业区发展史和代表性历史事件为基础,对老工业区工业遗 立的年代、历史地位、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总结,并提 炼代表性价值。
建筑与工程设计、地理学、不同门类工业的技术研究等角度,对 老工业区整体选址与布局、防洪等重大安全设施、水电气通信设 施体系、运输设施和重要交通线路、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产品 和设备、管理模式等进行研究,总结出老工业区工业遗产的技术 地位、地域产业链或生产线的完整性、规划技术与建筑技术等方
业区的建(构)筑物、工业设备设施、建筑整体风貌、工业景观 及其与城市景观特色的关系等进行系统研究,从老工业区工业遗 立的工业风貌、景观特征、建(构)筑物视觉美学等方面进行价 值提炼。
5.1.5社会文化价值评估结合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调查、口
等方法,将老工业区的发展与地方人的记忆结合分析,提炼出老 工业区工业遗产在社会认同和情感记忆、推动地方社会发展、传 统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5.2.1认定价值载体,深入识别它们反映的价值特征,并分析这 些载体(或载体之间、载体中的某个部分)对价值特征的呈现方 式,同时确定载体的整体或者部分是真实原物。 5.2.2价值载体除物质载体外,还包括技术工艺知识、生产生活 组织、工人文化等非物质载体。宜注重老工业区在选址布局、原 料获取等方面与自然环境和生态景观的关系:注重老工业区在功 能分区、水电气通信设施、运输设施及重要交通线路等方面与城 市的关系;注重地域产业链、产业协作的体系性,包括老工业区 内部和外部产业的连续性和协作关系。 5.2.3价值载体宜按照空间格局、肌理、工艺流程、工业建(构) 筑物、景观要素、可移动载体等进行分类,价值载体和价值 对应,并宜对价值特征进行清晰完整的呈现(参见附录B)
5.3.1综合评价的对象为规划范围内的所有建(构)筑物、设备 设施等各类工业遗存。其他遗存结合与老工业区的关联情况确定
5.3.2综合评价包括价值评价和现状评价两部分内容,并分别进 行打分(参见附录C),最终的综合评价分数为价值评价和现状评 价的分数之和。
定打分标准,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编制团队宜进行两轮打分, 并在打分过程中与专家团队、主管部门、实施机构等进行充分讨 论、沟通
亏染、资源升友 生态或地质情况、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其他人类活动等影 响因素进行诊断评估。
5.3.5编制团队、专家团队和主管部门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共同商 议确定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分级类型及其分数标准。工业遗产保 护分级类型宜分为保护整治类、改造利用类和整体更新类。综合 评价得分较高的为保护整治类,宜整体保留,不宜改变或拆除, 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修和展示利用,可择机申报文 物、历史建筑、国家工业遗产等;综合评价得分中等的为改造利 用类,宜采取整体或局部保留方式,改造利用过程中重视原有工 业文化特性的辨识与传承,进行适宜性改造,实现工业特色风貌 与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综合评价得分较低的为整体更新类,宜 根据老工业区的提升需求采取相应的更新方式。保护级别可根据 诊断评估结果进行调整
5.3.6针对综合评价得分不高、但某些价值十分突出的工业遗存
如作为老工业区整体性和系统性价值的重要承载要素,或位于工 业建筑群内,宜与专家团队共同依法依规采取单项评分、专家论 证等方式对其保护对象身份进行确定
6.1.1根据老工业区的价值评估、保护要素的分布特点及其面临 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确定保护框架,包括“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 文化遗存”两个保护类别,以及“老工业区一工业遗产保护区 工业遗产”三个保护层次。 6.1.2老工业区整体性和系统性强的,如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自身具有突出的整体工业景观价值,或整体体现工业技术科学价 值与历史价值等特点的,宜设立老工业区整体保护层次。 6.1.3工业遗产集中且具有一定规模,工业风貌反映出某一历史 时期或某种产业类型的典型风貌特色,是历史、科技、艺术、社 会价值集中承载的区域,宜设立工业遗产保护区层次。
6.2老工业区整体保护层次
6.2.1重点保护与老工业区选址布局密切相关的自然山体、地形 也貌和河湖水系,如图1。控制自然环境周边的建设高度与强度, 呆持视线通廊。保护和延续老工业区防洪等重大安全设施、工业 绿地系统和开放空间的布局,如图2。对受到破坏或污染的山体、 水系、植被进行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充分考虑现状场地竖向关 系等环境特征
图1老工业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示
图2老工业区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示意
6.2.2宜严格保护由点(标志性工业建筑物、构筑物、设备设施)、 线(防洪等重大安全设施、水电气通信设施、运输设施及重要交 通线路、工业区轴线空间、工业景观视廊)、片(特色工业生产、 生活服务、综合管理等风貌片区,特色生产性路网格局)共同构 成的空间格局,如图3。不宜发生拆除或者破坏老工业区整体性 与系统性的建设行为。分散分布的老工业区宜保护各厂区内部骨 架清晰的格局结构。
图3连片分布的老工业区空间格局示意
6.2.3保持、延续老工业区因不同功能(如生产、生活、文化、 主态)而形成的分区边界(道路、隔离带)、工业整体风貌与肌理、 持色生产性路网格局等,如图4。分散分布的老工业区宜处理好 老工业区与城市空间新旧功能的关系,注重将各厂区的空间融入 城市空间中。
图4老工业区边界、路网格局示意
6.2.4保护体现工业生产联系的主要路网格局,延续原有不同生 产分区内的路网格局走向、密度特征。 6.2.5保护延续老工业区轴线空间的走向、尺度、风貌,宜结合 城市设计手法,凸显轴线沿线重要建(构)筑物、开放空间和绿 地系统形成的轴线空间序列,以及轴线与周边环境的对位关系 连片分布的老工业区宜保持统一规划时的老工业区整体轴线,如 图5。 6.2.6保持厂区之间的联系空间,如水电气通信设施及管道装置 以及传送带、机车、船舶、吊车、绞车、装卸设备、转运设备等 运输设施,如图6。尽可能延续联系空间的走向、尺度的整体性。
图5连片分布的老工业区轴线空间示意
,分散分布的老工业区交通线路及
分布的老工业区交通线路及设施示
6.2.7连片分布的老工业区宜保护特色工艺流程,包括生产过程 中体现连续性或协作性的生产工艺和流线。保护特色工艺流程所 对应的厂房建筑、生产空间、工艺设施、设备特征、建筑形式、 代表性产品,以及与交通形成的线性布局关系,如图7。 6.2.8保护地标性的工业建(构)筑物形成的景观视廊的贯通性 与可视性。地标性工业建(构)筑物一般包括大型钢铁)的高炉、 诸气罐、运输廊道等:船厂的大型船坞、船台、龙门吊:焦化 的储气罐、烟窗;架空蒸汽输送管道、林立的烟窗等,如图8。 6.2.9控制工业遗产保护区、重要工业景观视廊、重要轴线与交 通联系空间的高度,宜通过城市设计手法,对重点控制区域的统 领地位进行凸显。新建建筑不宜破坏特色工艺流程线性建筑布局 形成的天际线。
图7老工业区特色工艺流程示意
6.3工业遗产保护区层次
图8老工业区工业景观示意
6.3.1工业遗产保护区包括工业遗产核心保护区、工业遗产协调 区,如图 9。
区,如图9。 3.2工业遗产核心保护区范围的划定宜遵循价值载体的真实 三、完整性、典型性和聚集性。 a)工业遗产核心保护区是老工业区历史、科技、艺术、社会
性、完整性、典型性和聚集性。 a)工业遗产核心保护区是老工业区历史、科技、艺术、
价值真实集中承载的区域: )工业风貌保存完整,能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或某种产业类 型的典型风貌特色,核心保护范围面积宜根据工业门类确定 )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宜注重建(构)筑物风貌的聚集性和整 体性; )老工业区内的工业遗产核心保护区可以是一个集中片区 也可以是分散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片区
6.3.3工业遗产核心保护区宜重点保护特色风貌、开放空间与景 观环境。 a)以保护与环境整治提升为主,不宜进行大规模的拆除或新 建; b)保护、延续核心保护区内的标志性工业遗产的外观风貌特 征,明确不宜改造或者遮蔽的工业遗产,
c)保护和延续核心保护区内的开放空间格局,延续由主要道 路、支路、工业遗产等构成的空间肌理关系; d)保护和延续工业遗产核心保护区内与生产工艺流程相关 的、具有地标特征的工业遗产和绿化景观要素,如烟窗、高 炉、雕塑、台阶、绿化带、桥等;保护主要道路两侧具有时 代特征的景观大树和行道树; e)可采用城市设计手法,明确凸显工业遗产风貌的控制要求 对新建、扩建、改建和加建的建筑高度和风貌提出控制要求 6.3.4工业遗产协调区的划定宜考虑厂区与自然环境的完整性、 区之间的交通和自然关联性。 6.3.5工业遗产协调区宜注意保护老工业区工业体系与自然环 境的联系,并提出生态恢复、污染控制的治理措施 6.3.6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核心保护区宜择机申报历史地段、风 貌区或历史建筑群等。符合条件的,可整体申报历史文化街区
6.4.1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国家工业遗产的单体或 者群体工业遗产,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进行保护利 用。
6.5.1保护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存,如特色生产技术工艺知识
代表性生产工艺流程、工作组织和工人组织、企业文化、档案资 料,以及老工业区与工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传统等。 6.5.2注重保护和扶持传承人及相关传统特色文化产业,对承载 非物质遗存的文化空间进行积极保护,
7.1.1整体阐释与展示工作包括策划定位、确定阐释主题与内容、 展示规划等。
的水电气通信设施、运输设施、工艺流程、工艺设施、建筑景观、 科技成果、工业遗产等内容进行充分展示。分散分布的老工业区 各个厂区之间的展示线路宜重点考虑利用各个厂区之间的交通 联系空间、水系和隔离绿带等线性空间。 7.1.6宜建立统一的标志系统和多层次的景观序列,充分体现老 工业区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可识别性。标识系统宜布局合理、醒 且,突出工业主题特色,文字准确规范
7. 2 利用模式及方法
7.2.1遵循老工业区整体性与真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老 工业区的整体片区、线性设施、重要建(构)筑物、设备设施等 空间要素,在功能提升的过程中,尽量原址保护、尊重原有材料 与形式,避免过度开发对老工业区整体价值带来的损害。 7.2.2结合用地分类标准与土地出让方式、上位规划及相关政策 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明确老工业区更新利用的自标和定位。利 用模式一般包括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转换型、城市居住功能转换型 立业转型升级型、混合型四类。 7.2.3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转换型,宜根据规划区范围内城市中心 的实际分布特征,确定老工业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转换型对应中 心级别,可分为城市级、片区级或社区级。明确老工业区城市功 能定位和提升方向,判断老工业区适宜的功能与业态。主要包括 商务办公类、商业服务类、文化体育类、旅游休闲类、研学体验 类、娱乐演艺类和公共空间类等。 7.2.4在转变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过程中,考虑交通网络、公 共空间、绿地系统与城市的对接,注重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整体 提升。
类、娱乐演艺类和公共空间类等。 7.2.4在转变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过程中,考虑交通网络、公 共空间、绿地系统与城市的对接,注重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整体 提升。
7.2.5城市居住功能转换型,宜在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层面,通 过职住平衡研究,判断总体居住需求,并在控规单元层面,通过
人群画像研判居住功能类型,可包括一般住宅与酒店、公寓、民 宿等。 7.2.6产业转型升级型,宜确定产业类型发展类别,包括文化创 意、科研产业园等形式,进而确定主导产业以及产业细分内容, 主要包括创意办公类、科研办公类、配套商业服务类等。对老工 业区内部交通网络、公共空间、绿地系统进行整治和提升,并对 水电气通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 7.2.7混合型一般为规模大、改造周期长、权属复杂的老工业区, 宜结合空间布局和时序选取不同模式。
8 生态治理与环境提升
8.1.1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保护规划要求,确定修复自标,并对 修复范围、工程量、成本进行估算,提出风险管控要求以及具体 的污染治理与修复措施。 3.1.2针对土壤、大气、水体、残余废弃物等环境质量进行检测、 评价与修复。具体的技术要求,宜符合GB36600、HJ25.2、HJ 25.4、HJ25.6等关于污染修复、风险管控等技术方面的规定。
8. 2 景观环境提升与改造
8.2.1符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保护规划要求,以因地制宜、生态保 护、环境可持续、景观利用均衡发展、低干扰为规划原则,提出 呆护前提下的景观利用与提升方案, 8.2.2针对老工业区,强调与城市景观环境的联系,注重各厂区 之间的景观环境的联系,包括视线关系、慢行交通系统以及景观 文化要素的串联等。
8.2.1符合上位规划和相
8.2.3针对工业遗产核心保护区,充分挖掘老工业区
通过对重要工业遗产、自然环境、开放空间、工业遗产建筑界面 的整体环境提升,利用代表性的工业建(构)筑物、设备设施, 塑造独特的工业景观,突出具有历史记忆的工业遗产场地特点 体现老工业区的自身文化和工艺特色。 8.2.4针对工业遗产协调区,对自然环境、开放空间、绿化植被、 水系、地形竖向、遗产景观元素、设施小品等进行景观提升,强 调工业遗产整体环境的特征。 8.2.5兼顾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与休闲游憩需求,完善老工业区 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融入城市生态与景观网络,
9.1.1老工业区的路网规划宜充分尊重原有路网格局,根据现状 交通供给条件、工业遗产保护目标、功能提升类型、改造目标与 发展规模预测交通需求,确定合理的路网结构和道路密度。 9.1.2道路系统规划宜充分保留和利用连片分布的老工业区原 有的重要轴线、重要交通运输线路。保护分散分布的老工业区各 厂区之间的联系性道路,部分区域宜结合慢行系统进行统一规划 宜采取措施保留和凸显老工业区与生产工艺流程相关的重要道 路以及工业遗产保护区内的路网格局。 9.1.3老工业区在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慢行系统、静态停车、 公共交通等方面宜注重与外围城市交通体系的有机衔接,并保证 慢行交通和公共活动空间不受机动车交通王扰
9.2.1评估现状水电气通信设施的供给能力和实际运行负荷情况 根据老工业区改造目标和发展规模预测设施需求,落实上位规划
相关要求工程质量标准规范范本,进行区域供应设施支撑能力分析及影响评估,明确供 应设施的种类、数量、分布、规模,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和改善措 施。供应设施的管线和附属设施设计宜符合GB50289、GB50838 的规定。 9.2.2在评估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对有保护利用价值的水 电气通信设施进行保留与景观化改造。 9.2.3对涉及工业废弃物等有毒物质的管道等设施进行改造,对 有安全要求的设施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9.2.4供应设施的管线尽可能采取地下敷设,有条件的宜采取综 合管沟的方式。
相关要求,进行区域供应设施支撑能力分析及影响评估,明确供 应设施的种类、数量、分布、规模,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和改善措 施。供应设施的管线和附属设施设计宜符合GB50289、GB50838 的规定。
10.1.1规划成果宜规范、准确、详实,表达清晰、有效、美观, 达到本指南规定要求,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相应成果内容。 10.1.2图纸比例宜为1:500一1:10000,重要节点规划图的比例 宜为1:500一1:2000,老工业区总平面图的比例宜为1:2000 1:5000。
10.2.1成果包括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 10.2.2规划文本包括总则、规划目标、规划依据、保护框架、综 合评价、分层次保护框架、分类保护利用措施、展示利用、生态 冶理与环境提升、市政公用设施提升等。 10.2.3主要图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现状部分: ·区位图:
规划范围图: 工业资源要素现状分布图(含各级文物、历史建筑、工 业遗产等); 规划范围现状建(构)筑物分析图(含年代、层数、反 貌、质量、功能等,宜根据实际情况分多张图表达); 土地利用现状图; 防洪等重大安全设施现状图; 水电气通信设施现状图: ? 运输设施和重要交通线路现状图: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图。 规划部分: 保护区划图(宜包括规划范围、工业遗产保护区等): 土地利用规划图; 总体保护结构图(宜根据保护层次进行绘制): 工业遗产保护要素分布图(宜根据情况分层次绘制); 保护要素分级保护规划图(宜根据情况分层次绘制); 建筑概念方案及效果图; 展示利用结构图; 道路交通规划图; 防洪等重大安全设施规划图; 供应设施规划图;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 近期保护规划图。 0.2.4附件包括说明书、基础资料集、问卷调查汇总表、会议纪 要及采纳情况等,
附录A (资料性) 老工业区工业遗产价值评估维度表
老工业区工业遗产价值评估维度表
施工质量标准规范范本附录B (资料性) 老工业区工业遗产整体价值与价值载体对应示例一以某航空工
(构)筑物与设备设施保护利用综
....- 工业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