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539-2018 采动影响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pdf

  • DL/T 5539-2018 采动影响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0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2-20
  • 发 布 人: jiangbeth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L/T 5539-2018 采动影响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2.1.3现采动影响区

    正在开采或虽已停采,矿层上覆岩层及影响区地表移动变 还未稳定的采动影响区

    2.1.4未来采动影响区

    2.1.7地表移动盆地

    为减少基础不均匀沉降防火标准规范范本,在铁塔四个独立基础底面下设置的 整体钢筋混凝土板。

    2.2.1作用与作用效应:

    2. 2. 2几何参数:

    3.1.1采动影响区勘察应判定上覆岩层的稳定性,预测

    响区、现采动影响区和未来采动影响区的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和规 律,确定其作为工程场地的适宜性。

    3.1.2采动影响区勘察可采取搜集资料、现场调查、地质测绘、工

    1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茶件; 2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倾角、埋藏深度、埋藏特征和上覆 岩层的岩性、构造等; 3矿层开采的范围、深度、厚度、开采方法、开采时间、顶板管 理方法,采动影响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 4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包括地表移动盆地、陷坑、台阶、裂 缝及其与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 5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 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 6采动影响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其对采动影响区稳定性 的影响; 7地基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8当地采动影响区已有电力线路的运行情况,杆塔结构型式 及其对地表变形的适应程度等。

    明采动影响区的特征时,应进行物探和钻探。

    3.1.5对特别复杂的采动影响区,可进行勘察专题研究。

    3.2.1采动影响区场地稳定性评价宜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 合的方法,分析采动影响区对拟建工程的影响及危害程度,综合 价采动影响区场地的适宜性。

    3.2.2采动影响区稳定性评价宜类比地区工程经验,其塔落

    地地基稳定性计算,评价地基稳定性。

    3.2.4采用壁式开采的现采动影响区和未来采动影响区

    计算预测地表移动和变形特征进行采动影响区稳定性评价,可按 本标准附录C计算。

    3.2.5采动影响区位于山区时,应预判采动对坡体稳定性

    3.2.5采动影响区位于山区时,应预判采动对坡体稳定性的 影响。

    4.0.1线路路径应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做到安全可靠、

    4.0.4线路通过采动影响区可采用单回路、单极线路。

    4.0.7路径选择宜避免出现孤立档。

    5.0.1线路经过采动影响区时,塔位宜选择在下列地段: 1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段,避开陡峭地形; 2已充分采动,且无重复开采可能的地表移动盆地的中 心区; 3地质构造简单,采动影响区顶板岩体厚度较天,且坚硬完 整,地表变形小的地段; 4矿区的无矿带或不具备开采价值的有矿带; 5靠近高速公路、铁路、村庄、重要建(构)筑物等留有矿柱的 地段; 6老采动影响区; 1 矿山禁采区。 5.0.2 线路经过下列采动影响区时,应评价塔位的适宜性: 1 采深采厚比小于30的地段; 2采深小,上覆岩层极坚硬的老采动影响区; 3由于采动引起的地表倾斜大于10mm/m,地表曲率大于 0.6mm/m或地表水平变形大于6mm/m的地段;地表倾斜值、地 表曲率值、地表水平变形值可按本标准附录C计算。 5.0.3 线路经过采动影响区时,塔位不应选择在下列地段: 在开采过程中出现非连续变形的地段; 2 地表移动活跃的地段; 3 特厚矿层和倾角大于55°的厚矿层露头地段; 4 由于地表移动和变形易引起边坡失稳和山崖崩塌的地段; 5地表移动盆地的边缘地带。

    6.0.1线路经过采动影响区的杆塔应按照垂直下沉、水平位移和 项斜量的最不利情况校验对地距离、电气间隙、交叉跨越距离、不 平衡张力等,满足相关规程要求

    7.0.1杆塔宜选用根开较小的自立式铁塔,且宜采用平腿设计。 7.0.2对于荷载较大的耐张塔,可采用分体、分相(极)塔。 7.0.3杆塔宜采用螺栓连接的钢结构。 7.0.4应验算杆塔运行过程中出现倾斜所用临时拉线荷载对杆 塔的影响,并预留安装临时拉线的连接设施,

    8.1.1采动影响区基础应选用便于纠偏的基础形式,宜采用独立 的钢筋混凝土直柱板式基础,并采用地脚螺栓连接,不应采用斜柱 插人角钢板式基础。 8.1.2基础稳定、基础承载力应采用荷载的设计值进行计算,基 础不均匀沉降、基础位移等应采用荷载的标准值进行计算。 8.1.3线路位于现采动影响区、未来采动影响区时,根据不同的矿层 厚度、采深采厚比和开采方式,宜采用表8.1.3规定的基础处理措施,

    表8.1.3采动影响区输电线路基础处理措施

    注:1当采用巷道式开采方式,开采厚度3m以内、回采率低于30%、采深采厚比 大于50,且顶板岩层无地质构造破坏时,可仅采用增加地脚螺栓外露长度十 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的措施; 2当采用长壁式开采方式,采深采厚比为100150时,对于重要输电线路,宜 采用增加地脚螺栓外露长度十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十防护大板的措施;对于 常规线路,可仅采用增加地脚螺栓外露长度十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的措施; 3对于矿层顶板岩层松散的特殊地区,应进行地基稳定性专项评价,处理措 施可参照上述规定适当加强

    8.1.4线路位于老采动影响区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 并增加地脚螺栓外露长度。 8.1.5对于采动影响区、露天开采区的高回填地基,应根据回填 时间和压实系数,采取适当处理措施。 8.1.6地脚螺栓外露长度增加值不应小于150mm。 8.1.7对于基础根开较大的杆塔,其防护大板可采用中空式(图 8.1.7)。

    8.1.6地脚螺栓外露长度增加值不应小于150mm。

    8.2.1防护大板厚度宜取铁塔根开的1/40~1/20,且不应小于 300mm、不宜大于600mm, 8.2.2防护大板(图8.2.2)内力计算采用等效板带法,其计算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基底净反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A 防护大板底面面积(m)

    G+ZFv 20 一 A

    2 地表正曲率作用下基底反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H一开采矿层的法线厚度(mm);

    α 矿层的倾角; Wmax 矿层充分开采的最大下沉值(mm); H 开采矿层走向主断面的采深(m): tanβ 走向主断面的主要开采影响角的正切值,按本标准 附录B取值; 开采矿层走向主断面的主要影响半径(m)。 4考虑地表正曲率作用的等效板底反力E可按下式计算:

    200+01 DE 2

    6计算板带方向的总弯矩值Mox可按下式计算:

    7总弯矩在中间板带和基础板带各截面上的分配系数可按 表8. 2.2 确定

    2 基础板带和跨中板带弯矩分配系数

    8防护大板配筋可按下式计算:

    M 一 Ysf,ho

    8.3.1防护大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5。 8.3.2 防护大板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8.3.3 防护大板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 8.3.4 防护大板中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钢筋,直径不 应小于12mm,间距不宜小于100mm,且不应大于200mm。 8.3.5 防护大板与上部独立基础间应设砂卵石垫层,厚度宜 取100mm

    8.3.1防护大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5。 8.3.2 防护大板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8.3.3 防护大板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 8.3.4 防护大板中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钢筋,直径不 应小于12mm,间距不宜小于100mm,且不应大于200mm。 8.3. 5 防护大板与上部独立基础间应设砂卵石垫层,厚度宜 取100mm

    9.0.1依据工程重要性及稳定性评价结论,对采取基础处理措 后仍不满足稳定要求的塔位应进行地基处理

    :0.1依据工程重要性及稳定性评价结论,对采取基础处理措施

    1注浆法适用于不稳定或相对稳定的采动影响区,注浆设计 应综合考虑采动影响区的形成时间、埋深、采厚、采矿方法、顶板或 覆岩岩性及其力学性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特征等因素; 2干砌支撑法适用于采动影响区顶板尚未完全塌陷、需回填 空间较大、埋深浅、通风良好、具有人工作业条件,且材料运输方便 的采动影响区。

    10.1.1采动影响区宜对杆塔倾斜和基础不均匀沉降进行监测。 10.1.2现采动影响区、尚未稳定的老采动影响区宜安装杆塔倾 斜在线监测装置,并设置基础不均匀沉降观测点。 10.1.3未来采动影响区应根据开采计划,必要时安装杆塔倾斜 在线监测装置。 10.1.4杆塔倾斜在线监测装置应安装在不易触碰、不易受外力 破坏的位置。

    10.2.1杆塔倾斜后,应检查杆塔构件变形情况,判断杆塔整体稳 定性,必要时应对杆塔进行纠偏。 10.2.2杆塔倾斜后宜设置四个方向的临时拉线,以限制杆塔出 现过大的倾斜。 10.2.3杆塔出现倾斜时,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导地线 线夹。 10.2.4对倾斜后各腿高差小于地脚螺栓调节范围的杆塔,可在 地脚螺栓与塔脚板处填充相应厚度的E形钢板扶正杆塔。 10.2.5对倾斜后各腿高差大于地脚螺栓调节范围的杆塔,可采 取更换塔脚板的措施扶正杆塔

    附录A采动影响区跨落带、断裂带计算方法

    Hm= H (Z=1)cosd

    注:2H,为累计采厚;公式应用范围为单层采厚1m~3m,累计采厚不超过15m;计 算公式中士号项为中误差。 4 当矿层顶板为硬岩、软岩或其互层时,厚层矿分层开采的

    A.0.2当矿层倾角α≥55°时,采动影响区落带及断裂带高度 计算应按表A.0.2中公式计算,

    斜矿层开采墙落带和断裂带最大高度计

    0.2急倾斜矿层开采跨落带和断裂带

    注.h.为矿层开采阶段垂高.H.为断裂带最大高度。

    1上、下矿层的最小垂距大于回采下层矿的跨落带高度时, 上、下层矿的断裂带最大高度可按上、下矿的厚度分别计算,应取 其中标高最高者作为两层矿的断裂带最大高度; 2下层矿的垮落带接触到或完全进入上层矿范围时,上层矿 的断裂带最大高度应采用本层矿的开采厚度计算,下层矿的断裂 带最大高度应采用上、下层矿的综合采深采厚比计算,并应取其中 标高最高者为两层矿的断裂带最大高度;上、下层矿的综合开采厚 度可按下式计算:

    附录B判断巷道式采动影响区

    B.0.1当建筑物拟建在影响范围之内时,可按下列公式验算其 稳定性: 设建筑物基底压力为P。,则作用在采动影响区顶板上的压力 为Q:

    Bmy?+4BmyP。· tang. tan? 45° 中 Bm+^ 2 H, = 2y. tang.tan? (45° p 2

    当H1.5H.时,地基稳定。

    附录C基于概率积分法的采动影响区

    C.0.1地表移动和变形计算的常用方法为概率积分法。概率积 分法是以正态分布函数为影响函数,用积分式表示地表移动盆地 的方法,其方法可依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 压煤开采规范》。地表移动和变形计算的概念和求取方法如下: 1下沉系数q:充分采动时,地表最大下沉值max与矿层法线 采厚H,在垂直方向投影长度的比值称为下沉系数,即,

    Wmax q= H. · cosd

    2水平移动系数S:充分采动时施工管理标准规范范本,走向主断面上地表最大水 平移动值Umax与地表最大下沉值Wmax的比值称为水平移动系数, Umax 即S= max 3开采影响传播角0:充分采动时,倾向主断面上地表最大 下沉值Wmax与该点水平移动值Umax比值的反正切称为开采影响传 播角,即:

    4主要影响角正切tanβ:走向主断面上走向边界采深H与 r 5拐点偏移距S:充分采动时,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下沉值为 0.5wmax、最大倾斜和曲率为0的3个点的点位X(或Y)的平均值 X。(或Y。)为拐点坐标。将X。(或Y。)向矿层投影(走向断面按 90°倾向断面按影响传播角投影),其投影点至采动影响区边界的

    计算地表变形特征值包括最大沉降、最大倾斜值、最天竖曲率 值、最大水平移动值、最大水平变形值等。

    最大曲率值:k=1.52mx

    最大水平移动移动值:Umax=Syma

    =(1十 qy2 =(1+an)q

    岩性质区分的重复采动下沉活化系数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电线电缆标准DL/T55392018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