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2.0.9地形图修测modifyingsurveyofreliefma
修改原地形图中地形、地物已发生变化部分的测量活动。
2.0.10 补测 supplement survey
由王原地形图的测绘范围不够或控制点被损坏等进行的补充测量活动。
电气设备标准规范范本2.0。11正射影像地形图orthophotomap
将航摄影像或遥感图像的微小面积作为纠正单元,通过纠正单元对像片倾 引起的像点位移进行纠正并绘有等高线的影像图
2.0.13路线控制桩stakes for contr
2.0.14标志桩stakes for centerline and indication
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
3.1.1 测量标志要求
1控制测量桩 1)控制测量桩应采用混凝土桩,尺寸规格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有特殊要求的控制 测量桩,其尺寸规格、形状等应专门设计。 2)各级控制测量桩必须设有中心标志,中心标志应牢固。平面控制测量桩的中心标 志的刻画应细小、清晰,高程控制测量桩的中心标志顶端应圆滑。 3)不同的控制测量桩共用时,必须满足各自的埋设和作业要求,标志规格以其中较高 者为准。 2路线控制桩 1)路线控制桩应采用木质桩,断面不应小于5cm×5cm,长度不应小于30cm。 2)路线控制桩应钉设小钉表示其中心位置。 3)当路线控制桩作为控制测量桩使用时,应进行护桩,并应设置指示标志。 3标志桩应采用木质或竹质桩,断面不应小于5cm×1.5cm,长度不应小于30cm。 3。1。2桩志理设 1控制测量桩应埋设在基础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埋设时应使其具有足够的 急定性。 2路线控制桩、标志桩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13桩志书写 1控制测量桩应在其表面标注点名(号)。 2路线控制桩、标志桩应标明桩号、中心位置。
1控制测量桩应埋设在基础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埋设时应使其具 性。 2路线控制桩、标志桩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控制测量桩应填写点之记,并应在现场填绘。 2当路线控制桩作为控制测量桩使用时,应填写固定桩志表。
1公路勘测的各种记录,应采用专用记录薄。记录薄必须编排页码,严禁撕页。采 用电子设备记录时,打印输出的内容应具有可查性。 2测量数据记录不得涂改、擦改和转抄。当记录发生错误时,应按下述条款进行处 理: 1)角度记录中的分位、距离和水准记录中的分米位的读记错误可以更改,但不得连环 更改。 2)角度记录中的秒位、距离和水准记录中的厘米及厘米以下位数不得涂改,必须重 测。 3)允许改正的内容应用斜线整齐画去错误的记录,在其上方重新记录正确的数值,并 应在备注栏注明原因。 3原始数据和记事项目应现场记录,记录项目应齐全。 4各种记录应编制目录,并应由测量、复核及主管人员签署。
公路勘测规范(TTGC10—2007)
4.1.2平面控制点布设要求
1平面控制点相邻点间平均边长应参照表4.1.2执行。四等及以上平面控制网中 相邻点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500m,一、二级平面控制网中相邻点之间的距离在平原、微丘
表4.1.2相邻点间平均边长参照值
线平面控制点距路线中心线的距离应大于50m,宜小于300m,每一点至少应不 视。特大型构造物每一端应埋设2个以上平面控制点。
4.1.3平面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g= ±Va?+(b· d)
公路勘测规范(ITGC10—2007)
4.1.4观测技术要求
表4.1.4.3光电测距仪的选用
:1.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的过程。
表4.1.4.5普通钢尺丈量距离的主要技术要
注:每尺段指2根同向丈量或单尺往返丈量。
一级及以上平面控制测量平差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二级可采用近似平差法。
Vx≤N /4n 3 4n 4n。 Vz≤° L<2./na
VAx≤/3 VAY≤V3 VAZ≤V3aJ
式中:6一 标准差(mm)。
dVax≤/ 4 4 4
公路勘测规范(TTGC10—2007)
4.2.2高程控制点布设要求
1路线高程控制点相邻点间的距离以1~1.5km为宜,特大型构造物每一端应埋设 2个(含2个)以上高程控制点。 2高程控制点距路线中心线的距离应大于50m,宜小于300m
图。2.3高程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D为测距边长度,以km计。
4.2.4观测的技术要求
表5.1.1地形图比例尺的选用
表5.1.2地形图基本等高距
形图的图式应采用国家测绘局制定的现行地形图图式。对图式中没有规定 地貌应制定补充规定,并应在技术报告中注明。
注:1.高程注记点的精度按表中0.7倍执行。 2.H.为基本等高距。
5。1.5公路地形图的注记符号宜以路线前进方向的左侧正方向为上。 5.1.6公路地形图分幅,宜采用正方形或矩形分幅,图幅应按顺序编号
2。1图根导线测量应闭合或附合于路线控制点上,当需要加密时,图根控 两次附合;条件受限制时,可布设支导线,但支导线的边数不得超过3条。
。2。2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大于所测比例尺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应 基本等高距的1/10。
2。3图根点应设定标志,标志可采用桩或混凝土桩,点位应视野开阔,相 盲视。
。2。4图根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图比例尺和地物、地貌复杂程度以及测图方法 阔地区采用大平板仪、小平板配合经纬仪测图时,图根点(含基础控制点)密) 5.2.4的规定。
表5.2.4视距法测图图根点(含基础控制点)密度
注:1.在地物、地貌复杂或隐蔽地区应视其复杂和隐蔽程度适当加大密度 2.采用全站仪(测距仪)测图的图根点的密度可取表中0.4倍的值。 3.采用GPSRTK测图的图根点的密度可取表中0.2倍的值。
图根导线、交会法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5的规定,当采用交会 算的坐标较差应小于图上0.3mm
表5.2.5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2.组成节点后,节点间或节点与起算点间的长度不得大于表中规定的0.7倍。 3.当导线长度小于表中规定1/3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图上0.3mm。
5。2.6图根点高程可采用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或GPSRTK测量等满足精 度要求的各种方法。当基本等高距为0.5m时,应采用图根水准测量。图根水准测量主 臣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6的规定。
表5.2.6图根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1.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km计;n为测站数。
5.2.7图根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7的规定
表5.2.7图根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
纸箱包装标准注:D为边长(km)。
1基准站与流动站(所求的图根点)应始终保持同步锁定5.颗以上卫星,GDOP值应 小于6,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应小于5km。 2求解转换参数的高等级控制点应大于4个,并应包含整个作业区间,均匀分布于 乍业区域的周围;流动站至最近的高等级控制点应小于2km;图根点不应外推。 3天线高应于测前、测后各量测1次,2次互差不得超过3mm。 4在作业区间内,至少应检核2个以上的高级控制点,其检测的坐标差和高程差应
5。3。7地形图应标示建筑物、独立地物、水系及水工设施、管线、交通设施、境界、植被 等各类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各类控制点、地理名称等。地物、地貌各项要素的标示方法和 取舍原则应符合国家测绘局制定的现行图式的规定,还应充分考虑公路工程的专业特点, 满足设计及施工对于地形图的要求。
。4。1水下地形图测绘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系统、图幅分幅、等高距应与该测 图一致,两者应互相衔接。
形图一致无缝钢管标准,两者应互相衔接。
4.2测深仪具适用范围与测深点深度中误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