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pdf

  • 2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3-03
  • 发 布 人: zwjiong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3.0.1各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及相应的设计基准期、目标可靠 指标与目标可靠度,应符合表3.0.1的规定。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路面结构破坏可能产 生很严重后果时.可提高一级安全等级。

    表3.0.1可靠度设计标准

    3.0.2各安全等级路面的材料性能和结构尺寸参数的变异水平可分为低、中和高三 级,应按公路等级以及所采用的施工技术和所能达到的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通过调 研确定变异水平等级和相应的变异系数,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变异水平等级宜为低级, 二级公路的变异水平等级应不大于中级。确有困难时可按表3.0.2规定的主要设计参数 变异系数范围选择相应的变异系数。

    表3.0.2变异系数c.的范围

    3.0.3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应采用弹性地基板理论。除粒料类基层外,其他各类 基层与混凝土面层应按分离式双层板模型进行结构分析。粒料类基层及各类底基层和垫 层钢筋标准规范范本,应与路基一起视作多层弹性地基,以地基项面当量回弹模量表征。

    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

    (pr +r) ≤f. Y.(Cnmx + Cimx) ≤f

    3.0.5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应以设计基准期内行车荷载不产生疲劳断裂作 计标准。其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可采用式(3.0.5)。

    Y,0 bor ≤ f

    3.0.6按疲劳断裂设计标准进行结构分析时,以100kN单轴一双轮组荷载作为设 载,对极重交通荷载等级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宜选用货车中占主要份额特重车型的轴 为设计轴载。各级轴载作用次数N.,可按式(3.0.6换算为设计轴载的作用次数N

    3.0.6按疲劳断裂设计标

    3.0.7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车道在设计基准期内所承受的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应 安附录A进行调查和分析,按设计基准期内设计车道临界荷位处所承受的设计轴载累计 车用次数分为5级,分级范围见表3.0.7。

    表3.0.7交通荷载分级

    8水泥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应采用28d龄期的弯拉强度。各交通荷载等级要求的 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得低于表3.0.8的规定。

    表3.0.8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

    3.0.9在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结构层的总厚度不应小于表3.0.9规定的 厚度。

    表3.0.9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层最小防冻厚度(m

    注:1.易冻胀土一 细粒土质砾(GM、GC)、除极细粉土质砂外的细粒土质砂(SM、SC)、塑性指数小于12的黏质土 (CL、CH)。 2.很易冻胀士 粉质土(ML、MH)、极细粉土质砂(SM)、塑性指数在12~22之间的黏质土(CL), 3.冻深小或填方路段,或基、垫层采用隔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可采用低值;冻深大或挖方及地下水位高的路段 或基、垫层采用隔温性能稍差的材料,应采用高值。 4.冻深小干0.50m的地区,可不考虚结构层防冻厚度,

    ·易冻胀土 (CL、CH)。

    (CL,CH)。 2.很易冻胀土一 一粉质土(ML、MH)、极细粉土质砂(SM)、塑性指数在12~22之间的黏质土(CL)。 3.冻深小或填方路段,或基、垫层采用隔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可采用低值;冻深大或挖方及地下水位高的路 或基、垫层采用隔温性能稍差的材料,应采用高值。 4.冻深小于0.50m的地区,可不考虑结构层防冻厚度。

    3.0.10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Tg,可按公路所在地的公路自然区 安表3.0.10选用

    表3.0.10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T。

    注:海拔高时,取高值:湿度大时,取低值。

    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CD40—2011)

    4.1.1应依据公路等级、交通荷载、路基条件、当地温度和湿度状况以及使用性能 ,选择及组合与之相适应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4.1.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应使各个结构层的力学特性及其组成材料性质满足相应 力能要求。

    4.1.3应充分考虑各相邻结构层的相互作用、层间结合条件和要求,以及结构组合 办调与平衡。

    4.1.4应充分考虑地表水的渗入和冲刷作用。采取封堵和疏排措施,减少地表水渗 人防止渗人水积滞在路面结构内。基层应选用抗冲刷能力强的材料。

    4.2.1路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对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

    4.2.1路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对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

    4.2.2路床顶面的综合回弹模量值,轻交通荷载等级时不得低于40MPa,中等或重交 通荷载等级时不得低于60MPa,特重或极重交通荷载等级时不得低于80MPa。 4.2.3路基填料应满足以下要求: 1高液限黏土及含有机质的细粒土不应用作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路床填料或二 级公路和二级以下公路的上路床填料。 2高液限粉土、塑性指数大于16或膨胀率大于3%的低液限黏土不应用作高速公 路和一级公路的上路床填料。 3因条件限制必须采用上述土作填料时,应掺加水泥、粉煤灰或石灰等结合料进行 改善。

    4.2.2路床顶面的综合回弹模量值,轻交通荷载等级时不得低于40MPa,中等或重交 通荷载等级时不得低于60MPa,特重或极重交通荷载等级时不得低于80MPa。

    4.2.4路床顶面综合回弹模量值不满足4.2.2条要求时,应选用粗粒土或低剂量无机 结合料稳定土作路床或上路床填料。当路基工作区底面接近或低于地下水位时,可采取 更换填料、设置排水渗沟等措施。

    4.2.5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类、潮湿类和过湿类路基,当冰冻线深度达到路基 冻胀土层时,在易冻胀土层上应设置防冻垫层或用不易冻胀土置换冰冻线深度范围 易冻胀土。

    4.2.7对路堤下的软弱地

    4.3.1遇有以下情况时,应在基层或底基层下设置垫层: 1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结构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表3.0.9)时,应设置防 东垫层,使路面结构厚度符合要求。 2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路床土湿度较大时,宜设置排水垫层。 4.3.2垫层应与路基同宽,厚度不得小于150mm。 4.3.3防冻垫层和排水垫层宜采用碎石、砂砾等颗粒材料

    基层和底基层应具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

    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一2011)

    注交通荷载分级见表3.0.7。

    注:交通荷载分级见表3.0.7。

    4.4.3承受极重、特重或重交通荷载的路面,基层下应设置底基层;承受中等或轻交通 荷载时,可不设底基层。当基层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且上路床由细粒土组成时 应在基层下设置粒料类底基层。

    4.4.4基层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时,底基层宜选用小于0.075mm颗粒含量 于7%的粒料类材料。

    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基层上应设置封层,封层可采用单层沥青表面处治或适宜的膜层材 料等。当采用单层沥青表面处治时,层厚不宜小于6mm。

    4.4.6多雨地区,路基由低透水性细粒土组成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或者承受极重或 寺重交通荷载的二级公路,宜设置由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或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组成的 非水基层。排水基层下应设置由密级配粒料或水泥稳定碎石组成的不透水底基层。底基 县顶面宜铺设沥青类封层或防水土工织物。

    4.4.7各种基层和底基层的结构层适宜压实厚度,应按所选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和压 实效果的要求而定。基层或底基层的设计层厚超出相应材料的适宜压实厚度范围时,宜 分层铺设和压实。

    4.4.8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式(3.0.5)的要求。基层设 享度应依据计算厚度按10mm向上取整。

    4.4.8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式(3.0.5)的要求。基层设计

    4.4.9升级配沥骨稳定碎石或水泥稳定碎名排水基层的计算厚度应满定排除表 设计渗入量的需要。排水基层的设计厚度宜依据计算厚度按10mm向上取整后再 扣20mm

    4.4.10硬路肩采用混凝土面层时,基层的结构与厚度应与行车道相同。基层的宽度 应比混凝土面层每侧宽出300mm(小型机具施工时)或650mm(滑模式摊铺机施工时)。

    4.4.11碾压混凝土基层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接缝。贫混凝土基层弯拉强度 大于1.5MPa时,应设置与面层相对应的横向缩缝;一次摊铺宽度大于7.5m时,应设置纵 向缩缝。

    4.5.6路面表面必须采用拉毛、拉槽、压槽或刻槽等方法筑做表面构造,在交工验 构造深度应满足表4.5.7的要求,

    吸公路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表面构造深度(mm)要求

    注:1.特殊路段 一对于高速和一 口或集镇附近。 2.在年降雨量600mm以下的地区,表列数值可适当降低。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一2011)

    4.5.7混凝土预制块可采用矩形块或异形块。矩形块的长度宜为200~250mm,宽度

    4.6.3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以及承受极重、特重和重交通荷载等级的公路,路肩铺 采用与行车道路面相同的结构层组合和组成材料类型。其他等级公路,路肩铺面的 和底基层应采用与行车道路面结构 相同的材料类型和厚度

    4.6.4路肩面层可选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类材料。路肩面层选用沥青类材料

    交通荷载以上等级公路,应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低等级公路和轻交通荷载等级公路,可 采用沥青表面处治。路肩基层为粒料类材料时,其细料(小于0.075mm)念量不应超 过6%。

    4.6.5路肩混凝土面层与行车道面层应设置拉杆相连,二者的横向缩缝应连通。行车

    4.6.5路肩混凝土面层与行车道面层应设置拉杆相连,二者的横向缩缝应连通。行 面层为连续配筋混凝土时,路肩混凝土面层的横向缩缝间距应为4.5m。

    4.7.1行车道路面横坡坡度宜为1%~2%,路肩表面的横向坡度宜为2%~3%。 4.7.2行车道路面结构设置排水基层或垫层时,应在排水基层或垫层外侧边缘设置纵 向集水沟和带孔集水管,并间隔50~100m设置横向排水管。 4.7.3排水基层的纵向边缘集水沟,当路肩采用沥青面层时,可设在路肩内侧边缘内; 路肩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时,可设在路肩下或路肩外侧边缘内。排水垫层的纵向边缘 集水沟宜设在路床边缘。

    ouumm 的深度应能保证集水管管顶低于排水层底面,并有足够厚度的回填料使集水管不被 机械压裂。沟内回填料宜采用与排水基层或垫层相同的透水性材料,或不含细料的 或砾石粒料。横向排水管应不带孔,其管径与集水管相同

    4.7.5集水沟和集水管的纵坡宜与路线纵坡相同,且不宜小于0.3%。横向排水管的 坡度不宜小于5%。

    4.7.5集水沟和集水管的纵坡宜与路线纵坡相同,且不宜小于0.3%。横向排水 坡度不宜小于5%。

    4.7.6横向排水管出口端应设端墙,端头宜用镀锌铁丝网或格栅罩住,出水口下方应 铺设水泥混凝土防冲垫板或进行坡面防护。在横向排水管上方的路肩边缘处应设置标志 标明出水口位置。

    5.1.1普通水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板的平面布局 宜采用矩形分块,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相互错位。 5.1.2纵向接缝的间距(即板宽)宜在3.0~4.5m范围内选用。 5.1.3横向接缝的间距(即板长)应按面层类型和厚度选定: 1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宣为4~6m,面层板的长宽比不宜超过1.35,平面面积不宜 大于25m。 2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宜为6~10m。 3钢筋混凝土面层宜为6~15m,面层板的长宽比不宜超过2.5,平面面积不宜大 于45㎡。

    5.2.1纵向接缝的布设应视路面总宽度、行车道及硬路肩宽度以及施工铺筑宽度 而定: 1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纵向施工缝。纵向施工缝应采用设拉杆平 缝形式,上部应锯切槽口,深度宜为30~40mm,宽度宜为3~8mm,槽内应灌塞填缝料。 其构造如图5.2.1a)所示。 2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纵向缩缝应采用设拉杆假缝形 式,锯切的槽口深度应大于施工缝的槽口深度。采用粒料基层时,槽口深度应为板厚的 1/3;采用半刚性基层时,槽口深度应为板厚的2/5。其构造如图5.2.1b)所示。 3碾压混凝土面层一次摊铺宽度大于7.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缩缝构造如图 5.2.1b)所示;钢纤维混凝土面层在摊铺宽度小于7.5m时,可不设纵向缩缝。 4行车道路面与混凝土硬路肩之间的纵向接缝必须设置拉杆。

    5.2.2纵缝应与路线中线平行。在路面等宽的路段内或路面变宽路段的等宽部分,

    5.2.2纵缝应与路线中线平行。在路面等宽的路段内或路面变宽路段自

    缝的间距和形式应保持一致。路面变宽段的加宽部分与等宽部分之间,应以纵向施工缝 隔开。加宽板在变宽段起终点处的宽度不应小于1m。

    图5.2.1纵缝构造(尺寸单位:mm)

    5.2.3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设在板厚中央,并应对拉杆中部100mm范围内进行防锈 处理。拉杆的直径、长度和间距可参照表5.2.3选用。施工布设时,拉杆间距应根据横向 接缝的实际位置予以调整,最外侧的拉杆距横向接缝的距离不得小于100mm。

    表5.2.3拉杆直径、长度和间距(mm)

    注:拉杆尺寸表示方法为直径×长度×间距。

    缩缝或胀缝处。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应采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其构造如图5.3.1所 示:设在胀缝处的施工缝,其构造应与胀缝相同,如图5.3.4所示

    图5.3.1横向施工缝构造(尺寸单位:mm)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

    的横向缩缝,应采用设传力杆假缝形式,其构造如图5.3.2a)所示。其他情况可采用不设 传力杆假缝形式,其构造如图5.3.2b)所示。传力杆的设置不应妨碍相邻混凝土板的自 由伸缩钢筋表面应作防锈处理。

    图5.3.2横向缩缝构造(尺寸单位:mm

    5.3.3横向缩缝顶部应锯切槽口,设置传力杆时槽口深度宜为面层厚度的1/4~1/3, 不设置传力杆时槽口深度宜为面层厚度的1/5~1/4。槽口宽度应根据施工条件、填缝料 生能等因素而定,宽度宜为3~8mm,槽内应填塞填缝料。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槽口可 一次锯切成型。高速和一级公路槽口宜二次锯切成型,在第一次锯切缝的上部宜增设宽 7~10mm的浅槽口,槽口下部应设置背衬垫条,上部应用填缝料灌填,其构造如图5.3.3 所示。

    图5.3.3二次锯切槽口构造(尺寸单位:mm)

    5.3.4在邻近桥梁或其他固定构造物处,或者与其他道路相交处,应设置横向胀缝 缝条数应根据膨胀量大小设置。胀缝宽宜为20~25mm,缝内应设置填缝板和可滑: 传力杆。胀缝的构造如图5.3.4所示。

    图5.3.4胀缝构造(尺寸单位:mm)

    表5.3.5传力杆尺寸和间距(mm)

    5.4.1两条道路正交时,各条道路宜保持本身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内各条道路的 横缝位置应按相对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两条道路的纵横缝垂直相交,互不错 应。两条道路斜交时,主要道路宜保持纵缝的莲贯,而相交路段内的横缝位置应按次要道 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与次要道路的纵缝相连接。相交道路弯道加宽部分的接 缝布置,应不出现或少出现错缝和锐角板;当出现错缝、锐角板时,宜加设防裂钢筋和角隅 补强钢筋,

    5.4.2在次要道路弯道加宽段起终点断面处的横向接缝,应采用胀缝形式。

    .2在次要道路弯道加宽段起终点断面处的横向接缝,应采用胀缝形式。膨胀量大 在直线段连续布置2~3条胀缝

    5.5.1混凝土路面与桥涵、通道及隧道等固定构造物相衔接的胀缝无法设置传力杆 时,可在毗邻构造物的板端部内配置双层钢筋网;或在长度为6~10倍板厚的范围内逐渐 将板厚增加20%,如图5.5.1所示。

    5.5.2混凝土路面与桥梁相接应符合以下规定

    5.5.2混凝土路面与桥梁相接应符合以下规定

    图5.5.1邻近构造物胀缝构造(尺寸单位:mm)

    1桥头设有搭板时,应在搭板与混凝土面层板之间设置长6~10m的钢筋混凝土面 层过渡板。过渡板与搭板间的横缝采用设拉杆平缝形式,过渡板与混凝土面层板间的横 缝采用设传力杆胀缝形式。膨胀量大时,应连续设置2~3条设传力杆胀缝。当桥梁为斜 交时,钢筋混凝土板的锐角部分应采用钢筋网补强。 2桥头未设搭板时,宜在混凝土面层与桥台之间设置长10~15m的钢筋混凝土面 层板;或设置由混凝土预制块面层或沥青面层铺筑的过渡段,其长度应不小于8m。

    5.5.3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相接时,应设置不小于3m的过渡段。过渡段的路面应 采用两种路面阶梯状叠合布置特种设备标准规范范本,其下面铺设的变厚度混凝土过渡板的厚度不得小于 00mm,如图5.5.3所示。过渡板顶面应设横向拉槽,沥青层与过渡板之间应黏结良好。 过渡板与混凝土面层板相接处的接缝内宜设置直径25mm、长700mm、间距400mm的拉 纤。混凝土面层毗邻该接缝的1~2条横向接缝应采用胀缝形式。

    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相接段的构造布置(尺寸单位: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CD40—2011

    5.6.1胀缝接缝板应选用能适应混凝土板膨胀收缩、施工时不易变形、复原率高和耐 久性好的材料。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选用泡沫橡胶板、沥青纤维板;其他等级公路也可 选用木材类或纤维类板。

    5.6.2填缝料应选用与混凝土接缝槽壁黏结力强、回弹性好、适应混凝土板收缩、不溶 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流、低温时不脆裂、耐老化、有一定抵抗砂石嵌入的能力、便于施 工操作的材料。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选用硅酮类、聚氨酯类填缝料;二级及二级以下公 路可选用聚氨酯类、橡胶沥青类或改性沥青类填缝料。

    建筑管理6.1普通混凝土面层配筋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