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023-2018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pdf

  • T/CAGHP-023-2018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6.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0-06
  • 发 布 人: CHIMU007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地质灾害

    5.3.2监测工作布置应突出快速、安全、有效的特点,监测手段与仪器设备应在保证监测效果的前 提下做到快速实施、便捷维护、稳定运行,监测点数量宜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优化。 5.3.3监测记录、监测统计报表、阶段性报告和监测总结报告提供的数据、图表应客观、真实、准确。 5.3.4监测数据和信息应及时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每次观测后应立即对原始数据进行检查校 核、比对和整理,并及时做出初步分析。发现监测资料有异常现象或确认有异常值,应立即查证并向 防灾责任主体单位及有关部门报告。 5.3.5应急监测设备应按相关规定进行标定、维护,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监测信息及时、稳 定地采集与传送。

    表3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级别

    5.4.2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及形成机理,结合应急监测获取信息种类,在充分参考地区经验的基础 上,选择适宜的预警评判模型和指标,确定不同预警级别的阈值。 5.4.3监测信息达到预警值或达到预警阈值的趋势显著时,应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监测预警 工作。 5.4.4应急监测及预警信息应及时上报防灾责任主体单位并送达有关部门和人员。 5.4.5预警级别的降低,应及时组织专家组技术会商,若会商认定预警级别可降低,则降低预警 级别。

    5.5.1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及时组织专家组技术会商,若会商认定警报可解除认证标准,应急监测预 警工作可终止。 a) 当危害对象转移完毕。 b) 触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消除。 ) 灾害体变形明显减缓并趋于停止。 5.5.2应急监测预警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应急监测预警资料,编制成果报告,并提出下一步监 测工作建议

    6突发滑坡灾害应急监测预警

    1.1宜采用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

    采用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办法

    VCAGHP 0232018

    6.1.2监测主要针对可能威胁保护对象的突发滑坡灾害体及其影响区。

    6.1.2监测主要针对可能威胁保护对象的突发滑坡灾害体及其影响区。 6.1.3以变形监测为主,兼顾降雨和地下水监测。 6.1.4监测点位与监测内容的确定应主要满足突发滑坡灾害预警的需要

    突发滑坡灾害应急监测主要包括变形监测、相关诱发因素监测、滑坡变形破坏环宏观前 方面的内容,参见附录A。

    a)绝对位移监测需要监测突发滑坡灾害体的三维(X、Y、Z)位移量、位移方向与位移速率。 b)不 相对位移监测是针对突发滑坡灾害重点变形部位的相对位移量,包括张开、闭合、错动、抬 升、下沉等。 6.2.2相关因素监测项目一般包括土体含水量、地表水的水位、流量、含砂量和地下水的水位、水 玉、水量、水质等指标的动态变化,以及降水(雪)量、融雪量、气温等气象条件和影响突发滑坡灾害稳 定的人类工程活动形式和强度。 6.2.3突发滑坡灾害变形破坏宏观前兆监测一般包含下列内容: a) 对出现的地表裂缝和岩土体局部塌、鼓胀、剪出,以及建筑物、道路等的破坏,地表水突然 漏失或涌出,树木和电杆的歪斜与倒伏现象进行实时观察。测量其产生部位、变化量和变 化违摩

    a)对出现的地表裂缝和岩土体局部塌、鼓胀、剪出,以及建筑物、道路等的破坏,地表水突然 漏失或涌出,树木和电杆的歪斜与倒伏现象进行实时观察。测量其产生部位、变化量和变 化速度。 b) 对因岩石被剪断或滑带附近碎块石与其下伏滑床之间的剧烈摩擦可能发出的宏观地声进 行监听。 观察突发滑坡灾害体上动物(鸡、狗、牛、羊、鼠、蛇等)可能出现的异常活动现象。 .2.4应根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响应级别确定突发滑坡灾害应急监测的项目,见表4

    表4突发滑坡应急监测项目表

    6.3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6.3.1变形监测方法

    a) 控制测量变形宜用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网应采用国家坐标系和85国家高程建立,控制测量 精度不低于D级。基准控制点应设置在突发滑坡灾害体外围稳定且坚固处,数量不应少于 3个,结构图详见附录B。 b)重点区域地形及监测剖面的测量比例尺不宜小于1:500。 c 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精度不宜大于5mm,垂直位移测量精度不宜大于10mm。 6.3.1.3裂缝位移监测一般采用位移计监测,也可采用卡尺、钢尺等量测。 a 位移计监测应在裂缝两侧设立监测基桩,安装位移计,量测裂缝三维变形。量测精度不宜 低于0.5mm。 b 用卡尺、钢尺等机械式测量时,应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记或埋桩,定期量测其变形。量测精 度不宜低于1mm。 6.3.1.4可采用表面倾斜仪监测滑坡体表面倾斜情况。 6.3.1.5在天气较好,人力到达场地较困难时,宜采用无人机低空遥感、实时视频方法进行定性或 定量监测。航线布设方式:应按固定航线布设。航向重叠率应大于80%,旁向重叠率应大于60%。 骨坡环境用同一架次定高拍摄,滑坡体按倾斜摄影方式拍摄

    6.3.2相关因素监测

    6.3.2.1雨量监测应采用雨量计自测,或实时收集附近水文站、气象站的观测数据,量测精度不宜 低于0.2mm。 6.3.2.2可使用水位计、流速仪、流量计等设备,监测影响滑坡稳定的江、河、水库、沟、渠等地表水 体的水位、流速、流量等动态变化,以及农田灌溉用水的水量和时间、高山融雪量等。 6.3.2.3宜采用水位计、孔隙水压力计、渗压计、土壤含水量测定仪等设备,监测滑坡内及周边泉、 井、钻孔、平洞、竖井等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孔隙水压力、含水量(率)等动态变化。孔隙水压力计 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的要求,精度不宜低于满量程的0.5%。地下水水位测量精度不宜低于 10mm。 6.3.2.4对与滑坡形成、活动相关的人类工程活动,如采空、切坡、加载、爆破、震动等,应采用巡查 的方式,及时掌握其活动范围、时间及强度。 6.3.2.5宜收集滑坡附近及其外围地震活动及其强度等监测资料,结合监测信息分析地震作用对 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

    异常宏观现象巡查的主要内容参见附录C

    a)速变形阶段,监测频率不低于4次/日。 加速变形阶段,监测频率不低于8次/日。 c)破坏变形阶段即临滑阶段,应连续监测。

    T/CAGHP023—2018

    6.4.2自动化数据采样频率

    对于需要设置监测频率的自动化采集仪器,应根据滑坡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采集监测频率,遇 异常情况,视实际需要,加密采集数据频率,并设置即时数据采集模块。 a)匀速变形阶段,采样频率不低于8次/日。 b)加速变形阶段,采样频率不低于6次/小时。 c)破坏变形阶段即临滑阶段,应进行无间断实时发送数据。

    加速变形阶段监测频率可按4次/日实施,破坏变形阶段在保证巡视技术人员安全的情况下 进行巡视检查,

    6.4.4无人机监测频率

    现场突发滑坡变形的情况,可采用多机多架次

    6.5监测网(点)布设

    6.5.1.1以突发滑坡灾害重点防治部位 兼顾整体稳定性监测,控制网基准点。 少于3个。 6.5.1.2在威胁保护对象的滑坡体、局部强变形区以及整体滑坡的滑动主轴线等重要部位应布设 监测剖面,必要时可组网监测。 6.5.1.3应急监测布设应满足滑坡后续监测需要。 6.5.1.4监测点位宜避开突发滑坡灾害抢险施工干扰。 6.5.1.5监测剖面应按滑动方向布置,主剖面上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范围较大且机理较复杂的 突发滑坡宜布置监测网。 6.5.1.6前期已开展监测的滑坡,应根据突发变形特征完善监测手段,加密监测频率,调整监测 范围。

    6.5.2.1在威胁保护对象的滑坡体、局部强变形区以及整体滑坡的滑动主轴线等重要部位同一监 测点宜监测多种内容,便于监测数据综合分析。 6.5.2.2.监测点应布设在监测剖面上。受通视条件或其他原因限制,可单独布点。 6.5.2.3监测点不宜平均分布,重点部位应增加监测点数量。突发牵引式滑坡,监测重点应放在前 部强变形区;突发推移式滑坡,监测重点应放在后部强变形区。 6.5.2.4裂缝位移监测点应布设在重要裂缝关键部位,如裂缝中点、两端、转折部位等,每条裂缝的 监测点不宜少于2个。当裂缝变形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视具体情况增设监测点。 6.5.2.5降水量监测点宜布设于突发滑坡灾害体范围内,特大滑坡宜在不同高程段布设。 6.5.2.6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点视其对滑坡体稳定性影响程度确定布设位置、数量及类型

    T/CAGHP 0232018

    6.5.3.1监测剖面应布设在对保护对象有威胁的突发滑坡灾害体主轴线以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 的关键位置。 6.5.3.2监测剖面应纵横布设,数量不应少于2条。 6.5.3.3监测剖面应以变形监测为主体,必要时可建立多手段、多参数、多层次的综合性监测剖面 达到互相验证、校核、补充、分析的目的。 6.5.3.4监测剖面布设时,应充分考虑监测方法的适宜性

    6.5.4.1对于窄长的突发滑坡灾害体应沿其主轴方向布设一条监测剖面,垂直于主轴方向布设 条或几条监测剖面,呈“十”字形或“丰”字形展布。 6.5.4.2对于地形条件复杂、范围较大及多级滑动的突发滑坡灾害体,应沿各个滑块滑动主轴方向 和垂直于主轴方向布设多条监测剖面,纵横交叉成网。 6.5.4.3除在地表布设监测点(剖面)外,还宜利用钻孔、平碉、竖井等布设地下监测点,形成立体监 测网。

    6.6监测资料整理分析

    6.6.1监测资料整编内容

    6.6.1.1地表位移监测

    6. 6. 1.2 裂缝监测

    6.6.1.3气象、水文监测

    6.6.1.4人工巡视

    )突发地质灾害人工巡视检查记录表,详见附录

    /CAGHP0232018

    )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问题应分析其原因并做出完整编录,必要时可附素描图和照片。

    6. 6. 2监测资料分析

    6.6.2.1分析方法

    1)比较多次巡视检查资料,分析宏观变形迹象的特征、产生部位、变化规律、发展趋势。 2) 监测物理量的相互对比,即将相同部位(或相同条件)的监测量作相互对比,以查明其 变化量大小、变化规律和趋势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合理性, 3) 监测成果与理论或模型试验成果相比较,比较其规律是否具有一致性和合理性;监测 值与警戒值相比较。 b)作图法 1)通过绘制各监测物理量的变化过程曲线图、绘制特征影响因素量(如降雨量)与各监测 物理量相关的过程曲线图,考察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2) 通过绘制各效应量的平面或剖面分布图,考察效应量随空间的分布情况和特点(必要 时加绘相关物理量,如地下水位、库水位等)。 3) 通过绘制各效应量与原因量的相关图,考察效应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关程度和变 化规律。 c)特征值统计法 对各监测物理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变化趋势和变幅,以及出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工况、部位和 等进行统计分析,考察各监测物理量之间在数量变化方面是否具有一致性、合理性

    6.6.2.2分析内容

    地表位移监测手段可控制范围应较大,监测点的布置范围应比应急调查确定突发滑坡灾害变形 围略大,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来确定周边岩(土)体是否受到影响。 b)变形分区 通过对突发滑坡灾害地表变形的统计分析,结合突发滑坡灾害空间位移关量大小,对突发滑坡 害进行变形分区。综合突发滑坡灾害工程地质条件、失稳模式,分析各分区之间差异的原因,根据 观变形迹象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复核分区的可靠性与合理性,必要时应予以调整。分析不同突发 坡灾害分区的变形方向、变形时间顺序、变形速率差,并结合宏观变形特征来判断各区之间的力学 系。 ) 变形机理分析 1 根据突发滑坡灾害相同时段内不同区域空间位移矢量大小、方向的差异初步判断滑坡 的变形机理。 2) 将变形监测资料结合降雨、开挖、堆载、地下水位、库(河)水位变化、渠(塘)渗漏、冰雪 冻融等影响因素监测资料比较分析,提取其中对突发滑坡灾害变形影响最大的因素: 给突发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d)变形发展阶段判断 突发滑坡灾害变形演化阶段的判据分为定量判据、定性判据,参考附录F。 准确判断突发滑坡灾害的变形演化阶段的前提是要将斜坡的时间演化规律和空间演化规律结 起来综合判定,即要掌握突发滑坡灾害不同变形演化阶段的裂缝结构,将突发滑坡灾害的宏观变

    形迹象与监测资料对照分析。

    T/CAGHP0232018

    6.7.1应急监测预警工作应结合突发滑坡灾害地质特征、影响因素及变形趋势,在综合分析的基础 上进行。 6.7.2应合理选择预测参数。一般情况下,多维位移监测数据是突发滑坡灾害预测的最基本参数; 地下水动态、降水量等监测数据,均是突发滑坡灾害预测的表征参数。

    6.7.1应急监测预警工作应结合突发滑坡灾害地质特征、影响因素及变形趋势,在综合分析的基础 二进行。 6.7.2应合理选择预测参数。一般情况下,多维位移监测数据是突发滑坡灾害预测的最基本参数; 地下水动态、降水量等监测数据,均是突发滑坡灾害预测的表征参数。 6.7.3预测应充分重视宏观前兆现象, .7.4子 预测预警模型的建立和预警判据的确定,应遵循如下原则和方法: a 在建立地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等,建立适宜、有效的预测预警模型。 b 宜建立类比分析、因果分析、统计分析等数学模型,进行多参数、多模型的综合评判,提高预 测预警的准确性。 c 预测预警模型建立后,应利用已经发生过的相似滑坡的监测资料,进行反演分析,检验模型 的有效性,并初步确定相应的预测预警判据。 6.7.5突发滑坡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按变形破坏发展阶段、变形速度、发生概率和可能发生的时间分 为三级:警示级(黄色预警)、警戒级(橙色预警)、警报级(红色预警)。具体应急监测预警响应详见附 录D图D.1。 a)警示级(黄色预警):匀速变形阶段,发生缓慢、匀速、持续的微量变形,并伴有局部拉张成剪 切破坏,地表可见后缘出现拉裂缝并加宽加深,两侧翼出现断续剪切裂缝,在数月或一年内 发生破坏的概率较大。 b) 警戒级(橙色预警):初加速变形阶段,变形速率不断加大,后缘拉裂面不断加深和展宽,前 缘隆起,有时伴有鼓胀裂缝,变形量也急剧加大,在几日内或数周内发生破坏的概率大。 c 警报级(红色预警):临界变形阶段,滑动面完全贯通,阻滑力显著降低,滑动面以上的岩 (土)体即沿滑动面滑出,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发生破坏的概率很大。 6.7.6应急监测预警级别发布应在会商的基础上,按照相关工作程序进行。 6.7.7在突发险情即将发生来不及上报、会商的情况下,现场监测人员应立即启动红色预警,并立 即通知防灾责任主体单位及有关部门,然后按程序进行上报 6.7.8经过专家组技术会商确认后,下列情况可解除预警和停止应急监测: a 自然条件下或经应急抢险处置,突发滑坡灾害体变形速率逐渐减小,突发滑坡灾害体趋于 稳定,可解除预警,转为常规监测。 b) 突发滑坡灾害主体已下滑,经进一步监测判断后突发滑坡灾害堆积体、残体、滑坡周边影响 区不会再有危害性,可解除预警。 突发滑坡灾害危险区和影响区内威胁对象已撤离,可停止应急监测。

    6.7.3预测应充分重视宏观前兆现象

    ,1应针对不同突发崩塌类型的破环机理而进 .2对已出现险情的突发崩塌灾害应采用激光测距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高精度仪器进行 监测,以确保监测人员的安全。

    则,以确保监测人员的安

    T/CAGHP0232018

    7.1.3监测主要针对可能威胁保护对象的崩塌体或危岩块体,以及崩塌发生后堆落在坡脚的崩塌 堆积体。 7.1.4对崩塌体进行接触式或者激 时监测预警,阅值不可设置过大

    1监测对象应以突发崩塌灾害体为主,必要时可对崩塌堆积体开展监测。 2监测内容包括突发崩塌灾害体(堆积体)形变、相关影响因素、宏观前兆。具体指标参见6.2。 3根据突发崩塌灾害自身特征,应该特别注意卸荷裂隙中水位和水压力变化,以及地下水的 排导条件。

    7.3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7.3.1简易监测方法

    由于监测对象的特殊性、时效性,除采用常规监测手段外,应在保证监测人员安全及不影响监测 对象稳定性的前提下,采取简易的监测手段迅速开展监测工作。 7.3.1.1在崩塌体上的裂缝两侧或崩塌体边界插筋(木筋、钢筋等)、埋桩(混凝土桩、石桩等)或标 记,用钢卷尺量测其变形情况。 7.3.1.2在崩塌表面或地形适合部位吊设垂锤,监测其角度及距离标志物变形情况。 7.3.1.3对危岩块体进行编号,并用油漆标记,人工观察其位移情况。对于已掉落的危岩块体,查 找编号,并详细记录掉落位置。 7.3.1.4简易监测方法可结合电路接触器实现自动报警,即按预测的预警临界值、预警警戒值,沿 情面、裂缝安装电路接触点,当位移超过该点时,电路接通,立即发出预警和警报

    7.3.2专业监测方法

    7.3.2.1崩塌体变形

    a)在崩塌体表面设置监测点,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等观测其相对的或绝对的变形情况。 b) 可将近景摄影仪安装在稳定区两个不同位置的测站上,同时对崩塌体的图像进行周期性拍 摄,构成立体图像。用立体坐标仪量测图像上各监测点的三维(X、Y、Z)位移量。 C 有条件时,可利用激光测距仪,开展三维激光扫描,快速复建出被测目标的三维模型及线, 面、体等各种几何数据,通过多次扫描比对分析,获取变形量值。扫描距离应保证在仪器正 常工作条件范围内。分辨率不低于1mm

    .3.2.2相关因素监测

    a)利用地声仪采集岩体变形微破裂或破坏时释放出的应力波强度、频度等信号资料,分析、判 断崩塌体变形情况。仪器一般应设置在崩塌体应力集中部位,地表、地下均可,灵敏度较 高,可连续监测和分析预警。 利用常规气象监测仪器如温度计、雨量计等,进行以气温、降水量为主的气象监测。 利用水位标尺、水位和流量自动记录仪、测流堰、量杆等,监测崩塌体内及其周围天然沟河 和截排水沟地表水位、流量动态变化情况。 d) 利用孔隙水压计、渗压计等,分析静水压力、动水压力、裂隙水补给排导以及冻胀力等,采集 有关水文地质参数

    7.3.2.3宏观前兆监测

    T/CAGHP0232018

    崩塌体变形破坏宏观前兆监测内容包括地形、地下水、地表水及大气降水等变化情况,以及动 常等,应安排专人进行实地监测

    7.3.3监测方法选用

    7.3.3.1监测项目的选用参见表4

    突发崩塌灾害监测精度要求与突发滑坡灾害相

    7.4.1应根据突发崩塌灾害体危险等级确定突发崩塌灾害应急监测频率。如有相关任务书的应严 格按照任务书要求执行。 7.4.2对于尚未出现险情的突发崩塌灾害体,应采用多种监测方法,自动化监测仪器应具备随时测 报的功能,仪器采样频率不低于4次/日,人工巡视不少于1次/日。 7.4.3对于已出现险情的突发崩塌灾害体,宜采用非接触式自动化监测设备,采样频率不低于 1次/小时,人工巡视不少于4次/日。

    7.5.1监测点布设应注重时效性,应选择一些可快速、稳定获取监测数据的方法,有重点、分批次地 布设监测点。 7.5.2监测点应根据其崩塌类型、破坏机理,布设在崩塌体变形破坏的重点部位。 7.5.3监测点可构成多种监测方法综合使用的立体监测网,崩塌体内部倾斜监测、地表变形全球定 位系统监测、地声及地下水等监测宜同步进行,进行地表变形相关分析,为预警判断提供全面的监测 数据。 7.5.4每个监测点应有其独立的监测功能和预警功能,布设时应事先进行该点的功能分析及多点 组合分析,力求达到最好的监测效果。 7.5.5监测点不宜平均分布,对地表变形明显地段和对整个崩塌体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块体,应重 点控制。

    7.6监测资料整理分析

    7.6.1监测资料整理

    7.6.2监测资料分析与预测

    一般情况下,客类监测信息发生明显变化时,均应发出预警。此外,下列情况可作分析预测: a)对稳定性主要受裂隙充水程度控制的崩塌体,降雨期间应实时分析水位上升速率,预测到 达预警水位的时间。 b) 对倾倒型崩塌体应着重分析预测崩塌岩(土)体的外倾程度与速度,预测其重心偏移至坡面 外的时间。

    .7.1分级分主次确定崩塌变形破坏的预警对象。对以下对象应重点预警: a 变形速率大的地段或块体。 可产生严重危害的地段或块体。 c) 对崩塌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地段或块体。 d 对整个崩塌的变形破坏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或块体。 .7.2 崩塌预警分为两个等级,即警示级(黄色预警)与警报级(红色预警)。 a) 警示级(黄色预警):当降雨量达到暴雨及暴雨级别以上或连续降雨时长达到48小时及以 上时,上部岩体拉张裂隙突然产生变形,即进人警示级,可对崩塌体采用7.3节方法进行重 点监测。 b 警报级(红色预警):如监测到崩塌体发生连续大形变等,上部岩体拉张裂隙不断扩展、加 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应向有关部门发出警报,该崩塌体有可能随时出现 险情。 .7.3崩塌危险区内人员已撤离或崩塌已完成、危岩(土)体已稳定后应解除预警,经过专家组技术 会商确认后,应急监测工作也可随之结束

    8突发泥石流灾害应急监测预警

    8.1.1监测预警工作启动应以降雨预警或实时雨量测报为主要依据。 8.1.2应以仪器监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建立群专结合的应急监测预警体系。 8.1.3监测仪器布设位置除考虑监测要素外,还应充分考虑满足测报和预警响应的时间要求。 8.1.4监测设备应小型化、便携化、易于快速布设和安装,在短时间内即可投入使用;在无外接供电 的情况下应保证3日以上正常工作时间

    应包括降雨量、泥(水)位等关键特征和主要崩滑物源变形活动、主河道或沟道堵塞、岸坡珊塌等 情况。在实际监测中,可依据需要对泥石流源区土体孔隙水压力、含水率,沟道振动波、次声波等特 征参数进行监测。具体内容如下: a)物源监测:泥石流形成区物源稳定性变化及参与泥石流活动情况。 b)降雨量监测:泥石流激发降雨量(10分钟及1小时的降雨量)。

    C) 泥(水)位监测:泥石流在沟道流动过程中的泥(水)位变化。 d) 振动监测:泥石流流体携带的大颗粒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波。 e) 次声监测:泥石流在形成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次声波。 f 视频监测:对沟道中泥石流的运动过程进行影像监测。 g) 含水率监测:泥石流源区砾石土土体在前期降雨过程以及失稳过程中的含水率变化 h)土体孔隙水压力监测:泥石流源区砾石土土体在失稳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变化。

    8.3.1监测方法,详见表5

    表5突发泥石流灾害应急监测方法

    8.3.2监测设备及技术指标要求,详见附录A表A.2。

    8.3.2监测设备及技术指标要求,详见附录A表A.2。

    8.4.1 雨量计自动监测:采用有雨即存即报,定时上报,超过阅值加报的方式。 8.4.2 泥位计监测:采样频率不低于1次/分钟。 8.4.3 土体孔隙水压力和含水率监测:采样频率不低于1次/分钟。 8.4.4 振动监测:采样频率不低于1次/分钟。 8.4.5 次声监测:采样频率不低于1次/分钟。 8.4.6视频监测:视频顿率7顿/秒以上,保证视频流畅

    8.5监测网(点)布设

    宜布设在泥。 崩塌和松散物质储量最 范围。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宜考虑流

    表6突发泥石流雨量站布设密度

    c)应遵循降水量观测规范进行布设及建设。

    定,一般布设1~3个为宜,最好布设在危险区上游1.5km以上的(保证下游危险区有5分 钟以上撤离时间)流通区段。 b)宜选择流域水道顺直、通透性较好、沟床稳定的沟段,便于河流断面的测量和泥位的监测。 c)安装地点选择安全(历史最高泥石流、洪水位或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的巨砾、基岩、堤坝 拦砂坝、桥梁等为宜,同时需考虑太阳能供电和监测数据传输通信条件保障,

    8.5.3土体孔隙水压力和含水率监测站

    a)可布设在泥石流形成区内强降雨下较易启动的物源区坡体上20cm土体内。应选择粗大 颗粒较少、细颗粒较多的物源区斜坡体。 b)防止崩塌、飞石等对设备造成破坏。

    流域中下游泥石流危险区较为安全、便于安装

    宜布设在流域中下游泥石流危险区较为安 反射或折射的影响,布设点位与流通形成区间无遮挡

    现频监视区主要为沟域内主要崩滑体及可能堵溃沟段以及泥石流流通沟段。监测站应位于 史最高泥石流、洪水位或20年一洪水位以上)的巨砾、基岩、堤坝、拦砂坝、桥梁等为宜。

    8.6监测资料整理分析

    8. 6. 1监测资料整编内容

    8.6.1.1雨量监测

    8.6.1.2泥位监测

    8.6.1.4振动监测

    8.6.2监测资料分析内容

    1)前期雨量分析。间接前期降雨(发生本次泥石流降雨开始时刻前n日泥石流沟内的降 雨量)和直接前期降雨(当场降雨中激发泥石流的短历时雨强前的降雨)在影响泥石流 形成的降雨指标中贡献最大,在泥石流预测预警中应重视间接前期降雨和直接前期降 雨指标,避免只强调短历时激发雨量(激发泥石流启动的短历时强降雨)指标的不足。 2) 区域环境对降雨量影响的分析。监测流域的物源、气候等条件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很大 影响,在分析临界雨量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区域背景条件的影响。 b)泥位 在进行泥位数据分析时需要考虑监测断面底床变化对泥位、断面面积的影响,无论是底床冲刷 或者淤积都会影响泥石流泥位监测数据和流量计算。 c)土体孔隙水压力和含水率 土体孔隙水压力和含水率数据分析也要考虑前期降雨和区域环境的影响。一般干旱少雨区监 测数据较湿润区数据上升较多。 d)振动 振动数据监测需要考虑车辆和施工机械行驶等其他振动对传感器监测数据的干扰,可构建环境 背景噪声特征库,判定是否有泥石流发生。 e次声 1 次声监测需要考虑灾害定位问题,可根据三点定位原理在泥石流流域典型位置部署传 感器阵列,进行泥石流次声监测。 2)可构建环境背景噪声特征库,运用多通道信号互相关分析法,结合泥石流次声的主要 特征,判定是否有泥石流发生

    循泥拍流形成运动谷教的特,泥石 级(橙色预警)和警报级(红色预警)模式。坡面泥石流及流域面积特别小(一般1km以下)的采用 警报级预警。 a)警示级(黄色预警):由前期降雨、气象预警等指标确定。已出现充沛的前期降雨,同时气象 部门发布大雨以上的降雨预警时即发布。 b) 警戒级(橙色预警):无充沛的前期降雨,但是降雨已达到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雨量值时发 布,由泥石流临界雨量和泥位指标确定, C 警报级(红色预警):已出现充沛的前期降雨,同时降雨已达到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雨量阈值 时发布。由临界雨量、泥位和振动等指标同时参考沟道断流等宏观现象指标确定。

    T/CAGHP0232018

    泥石流活动的预警主要依据各种监测参数的临灾阈值来确定,各监测站点的预警阈值均需要采 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并结合沟道实际情况综合确定防水标准规范范本,详见附录I。 8.7.4.1雨量阈值需要根据对历史灾害的调查统计、模型计算和野外实验来确定。其中临界雨量 值主要依靠坡面泥石流启动实验确定,激发雨量阀值主要依靠模型计算(启动沟床固体物质的流 量推算的雨量)确定,警报雨量阅值主要依靠历史灾害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确定。 3.7.4.2泥位阈值需要对历史灾害的调查和计算来确定。 3.7.4.3土体孔隙水压力和含水率、振动及次声等阈值需要根据相关野外试验来综合确定。

    8.7.5应急监测预警解除

    对应急监测各项指标及其威胁对象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出现下列情况,可经过专家组技术会商 确认后,解除预警。应急监测预警解除后,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转为常规自动或人工监测 a)威胁对象已不存在。 b)依据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水源等条件确定近期泥石流不再发生

    9突发地面塌陷灾害应急监测预警

    9.1.13 突发地面塌陷根据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水电站标准规范范本,分为突发岩溶塌陷和突发采空区 塌陷。 9.1.2对已出现险情的突发地面塌陷灾害应优先采用高精度仪器进行非接触监测,以确保技术人 员的安全。 9.1.3监测主要针对可能威胁保护对象的突发地面塌陷及其影响区

    9.2.1.1岩溶塌陷动力监测:重点监测诱发(触发)岩溶塌陷的动力条件,包括岩溶水气压力(基岩 及土层地下水位)变化、大气降雨、地震(震动)等。 9.2.1.2隐伏土洞监测:重点监测塌陷区隐伏土洞(土层扰动带)的发育和发展情况。 9.2.1.3地面变形监测:监测地面沉降、地裂缝发展情况。 9.2.1.4地下岩溶稳定性监测:重点监测地下水浑浊度(含砂量)。 9.2.1.5塌陷坑稳定性监测:重点监测塌陷坑的发展变化情况。 9.2.1.6突发采空区塌陷巷道监测:重点监测巷道的发展变化情况,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