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423-2013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 GB 50423-2013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9-26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GB 50423-2013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water areas

    大然形成或人工建造的河流、湖泊、水库、沼泽、水塘、养殖塘、 水渠区域。

    designing flood

    与工程等级所规定的设计洪水频率相对应的洪水数据公路工程,包括 设计洪水流量、设计洪水水位、设计洪水流速

    水流冲刷形成的沟堑。

    2.0.6水下管道稳定

    2.0.7水平定向钻穿越

    在隧道中敷设穿越管段

    采用爆破开挖地下坑道方法修筑

    用盾构机掘进建造的隧道。 2. 0. 11J 顶管法隧道 tunnel by pipe jacking

    tunnel by diggin

    tunnelbypipejacking

    用顶管机掘进建造的隧道。

    incline,inclinedshaft

    纵向坡度大于10°的倾斜隧道,通常指管道陆上隧道或水域 穿越隧道平巷两侧的斜隧道。

    为满足隧道施工、运营管理面修建的地下直立并简状的构筑物。

    2. 0. 14 沉并

    sinking well

    竖井的一种,在地面上分段预制竖井并通过挖土分段沉人至 地下一定深度后形成的地下构筑物,

    2.0.15地下连续墙

    underground diaphragm wal

    采用专用挖掘机械在地层中成槽或成批用泥浆充填护尼 后,浇注钢筋混凝土或插入预制混凝土构件所形成的地下连续培 体结构,

    2.0.16钻孔咬合桩

    平面布置的相邻桩圆周相嵌、相互咬合而形成的混凝土“桩墙”。 .0.17型钢水泥土搅拌墙 section steel and cement so

    在连续套接的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内插入型钢形成的复合挡二 止水围护结构。

    以水泥作为主固化剂,通过三轴搅拌机将固化剂和地基土强 制搅拌,使地基土硬化成具有连续性、抗渗性和一定强度的桩体

    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荷载和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 束变形的间接作用。

    ·1.1穿越工程设计前,应取得所输介质物性资料及输送工艺参 数。介质物性资料及输送工艺参数的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和《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50251的有关规定。

    3.1.2穿越工程设计应符合管道工程专项评价的结论及

    准《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GB/T50539和《油气由及管道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的有关规定,应取得下列资料: 1工程测量资料,包括1:200~1:2000平面地形图与断 面图; 2工程地质报告,包括1:200~1:2000地质部面图、柱状 图、岩土成分及物理力学指标、地震、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察的 结论意见。

    3.1.4水域穿越勘察钻孔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挖沟埋设穿越管段,应布置在穿越中线上。 2水平定向钻、隧道敷设穿越管段,应交叉布置在穿越中线 两侧各距15m~30m处,交叉勘探点间距宜为50m~100m。在岩 生变化复杂时,局部钻孔间距可为15m30m。

    两侧各距15m~30m处,交叉勘探点间距宜为50m~100m。在岩 性变化复杂时,局部钻孔间距可为15m~30m。 3.1.5位于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0.1g地区的河流大中型 穿越工程,应查清下列四种情况,并取得量化指标: 1有无断层,断层活动性质,断层一次性最大可能错动量;

    穿越工程,应查清下列四种情况,并取得量化指标: 1有无断层,断层活动性质,断层一次性最大可能错动量;

    3地震时地基士液化的资料; 4地震时两岸滑坡或崩塌的可能性及参数。 3.1.6穿越管道及隧道抗震设防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油气输送 管道线路工程抗震技术规范》GB50470的有关要求设计。 3.1.7穿越管段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 程》GB/T21447的有关规定,取得防腐蚀控制设计所需的相关环 境资料。

    3.2.1穿越工程用于输送油、气的钢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3.2.1穿越工程用于输送油、气的钢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管线输送用钢管》GB/T9711的有关规定,并 应根据所输介质性质、钢管规格、钢材等级、使用条件补充有关 技术条件要求。对于管径小于DN300,设计压力小于6.3MPa 的输油钢管或设计压力小于4.0MPa的输气钢管,可采用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高压化肥设 备用无缝钢管》GB6479、《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GB5310要求 的无缝钢管。

    3.2.2符合本规范第3.2.1条的钢管,其许用应力应按下列公式

    3.2.2符合本规范第3.2.1条的钢管,其许用应力应按下列公式 计算。

    中:[]一 输送油气钢管的许用应力(MPa); s 钢管的规定最小屈服强度(MPa); 钢管焊缝系数,符合本规范3.2.1条要求标准的钢 管,Φ取1.0; t一 温度折减系数,当设计温度小于120℃时,t值取1.0 F一强度设计系数,按表 3. 2. 2 取值。

    表3.2.2强度设计系数

    1穿越渡槽、桥梁、古迹可视其重 用设计系数

    :1穿越渡槽、桥梁、古迹可视其重要性按水域穿越取用设计系数。 Z 输气管道地区等级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50251的有关规定,

    .2.3穿越段钢管的直径与壁厚之比应小于100,并应满足各种 辛越条件下的管道径向稳定要求,壁厚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一 一 钢管计算壁厚(mm); P一输送介质设计内压力(MPa); D一钢管外直径(mm); [o]输送钢管许用应力(MPa)。

    游建有对工程有影响的水库时,应取得通过水库防洪调度后的设 防洪水及冲淤资料;位于库区的工程,还应取得库岸再造影响范围 资料。

    3.3.2选择的穿越位置应符合线路总体走向,应避开一级水源保 护区。对于大、中型穿越工程,线路局部走向应按所选穿越位置进 行调整,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穿越位置宜选在岸坡稳定地段。若需在岸坡不稳定地段 穿越,则应对岸坡作护岸、护坡整治加固工程。 2穿越位置不宜选择在全新世活动断裂带及影响范围内。 3穿越宜与水域轴线正交通过。若需斜交时,交角不宜小于 60°,采用定向钻穿越时,不宜小于30°。 3.3.3水域穿越工程应按表3.3.3划分工程等级,并应采用与工 程等级相应的设计洪水频率。桥梁上游300m范围内的穿越工 租设计进

    3.3.3水域穿越工程应按表3.3.3划分工程等级,并应采用与

    程等级相应的设计洪水频率。桥梁上游300m范围内的穿越工 程,设计洪水频率不应低于该桥梁的设计洪水频率。

    3水域穿越工程等级与设计洪水频

    3.3.4对于李节性河流或无资料的河流,水面宽度可按不含滩地 的主河槽宽度选取;对于游荡性河流,水面宽度应按深泓线摆动范 围选取,若无资料,宜按两岸大堤间宽度选取;若采用挖沟法穿越 当施工期水流流速大于2m/s时,中小型工程等级可提高一级;有 特殊要求的工程,可提高工程等级。 3.3.5穿越管段可采用挖沟法埋设、水平定向钻法敷设、隧道法

    3.3.5穿越管段可采用挖沟法埋设、水平定向钻法敷设、隧道法

    3.6穿越长度和埋深应符合下列

    1穿越长度宜涵盖设计洪水淹没范围。主河道的穿越长度 应包括两岸防洪堤,并满足堤防保护的距离要求。当两岸无防洪 堤时,主河道的穿越长度应根据管道使用期间可能的河床摆动范 围确定。 2当两岸设有防洪堤坝及规划防洪堤坝时,穿越的起始位置 及堤下埋深应满足水利主管部门规定。 3当工程建在水库泄洪影响范围内时,穿越管段埋深应综合 泄洪时的局部冲刷及常规泄水的清水冲刷深度确定。 4新建或规划库区内的穿越工程,穿越长度和埋深应满足库 岸再造作用后的稳定性要求。 3.3.7穿越管段与公路桥梁、铁路桥梁、水下隧道并行敷设的最 小距离应根据穿越形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采用开挖管沟埋设时,管道中线距离特大桥、大桥、中 桥、水下隧道最近边缘不应小于100m;距离小桥最近边缘不应小 于50m。 2当采用水平定向钻穿越时,穿越管段距离桥梁墩台冲刷坑 外边缘不宜小于10m,且不应影响桥梁墩台安全;距离水下隧道的 净距不应小于30m。 3当采用隧道穿越时,隧道的埋深及边缘至墩台的距离不应 影响桥梁墩台的安全;管道隧道与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净距不宜小 于30m。 4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协商确定。 3.3.8水域穿越管段与港口、码头、水下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当采 用大开挖穿越时不宜小于200m,当采用定向钻穿越、隧道穿越时 不宜小于100m。 3.3.9当采用水平定向钻或隧道穿越河流堤坝时,应根据不同的 地质条件采取措施控制堤坝和地面的沉陷,防止穿越管道处发生 管涌,不应危及堤坝的安全。水平定向钻人土点、出土点及隧道竖 井边缘距大堤坡脚的距离不宜小于50m。

    1穿越长度宜涵盖设计洪水淹没范围。主河道的穿越长度 应包括两岸防洪堤,并满足堤防保护的距离要求。当两岸无防洪 堤时,主河道的穿越长度应根据管道使用期间可能的河床摆动范 围确定。 2当两岸设有防洪堤坝及规划防洪堤坝时,穿越的起始位置 及堤下埋深应满足水利主管部门规定。 3当工程建在水库泄洪影响范围内时,穿越管段埋深应综合 泄洪时的局部冲刷及常规泄水的清水冲刷深度确定。 4新建或规划库区内的穿越工程,穿越长度和埋深应满足库 岸再造作用后的稳定性要求

    3.3.10穿越通航的水域,管段的埋深应避免船锚或疏浚机具 管道的损伤。两岸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内河交通安全标志 GB13851的有关规定设置标志。

    3.3.11当穿越管段区域河道内有对河床的形态及地质条件产

    影响的挖砂、采矿活动时,管道的穿越长度、埋设深度应位于影 范围以外,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3.12通过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的水域大型穿越工程,输油管

    道在两岸应设置截断阀室。截断阀室应设置在便于接近、不被设 计洪水淹没处。输气管道在两岸可不设截断阀室。 3.3.13挖沟法穿越管段,不应在设计洪水位浸淹范围内设置锚 固墩。

    3.3.14地震时易发生土壤液化的开挖法穿越管段,不宜将穿

    管段沟埋在液化层内。确需埋入液化地层内时,应采取换土、软体 排、土工布袋压载措施,不应采用混凝土马鞍型压重块稳管。

    3.3.15穿越沼泽地区,应根据不同的沼泽类别采用支架法、换

    法、砂桩加固法、填石法、预压法或筑堤法敷设穿越管段

    3. 4 山岭、冲沟穿越

    3.4.1山岭隧道与铁路隧道、公路隧道交叉时,竖向净间距不宜 小于30m。

    3.4.2山岭隧道的高程应满足输送工艺要求。

    工程、坡面的防护工程、沟底的稳管及防冲蚀工程,导水沟宜将水 导人天然泄水沟中。采用开挖斜巷方式穿越高陡边坡时,洞身应 进行回填,洞口应做防水处理。

    特点,对所形成的新断面做水工保护及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3.4.7管道不宜从土层未固结稳定的淤土坝上游穿越,当确需穿 越时,应对土层厚度、固结程度、地质条件作岩土评价,并应采取安 全措施。

    3.4.8符合工程条件的山岭、冲沟可采用定向钻法或顶管法随 方式穿越,

    3.4.9管道不宜在狭窄冲沟内顺沟敷设。如受条

    干时,应进行专项水文调查研究,查明设计冲刷深度及冲沟稳定 主,作为穿越工程设计的依据

    4.1.1挖沟法穿越水域的位置,除结合线路走向外,应选择岸 稳定、水流冲淤变化幅度不大、不影响有关水域的规划实施、地震 断裂活动影响较小且施工条件较好的地段

    4.1.1挖沟法穿越水域的位置,除结合线路走向外,应选择岸坡

    4.1.2挖沟法穿越管段的最小埋深,应根据工程等级与相应设计

    洪水冲刷深度或疏浚深度要求确定,并应符合表4.1.2的规定。 当河流深泓线反复摆动时,穿越管段在深泓线摆动范围内埋深均 应满足设计冲刷深度或疏浚深度要求。

    表4.1.2挖沟法穿越管段的最小埋深

    注:1当水域有抛锚或疏浚作业时,管顶理深应达到防腐层不受机械损伤的要求; 2 以下切为主的河流上游,埋深应从累积冲刷线算起; 3基岩段所挖沟橘应用满混凝土覆盖封顶,应达到基岩标高; 4当管道有配直或稳管结构物时,埋深应从结构物顶面算起; 5基岩内管道埋深尚应根据岩性、风化程度确定,强风化岩、软岩埋深应加大。

    4.1.3采用围堰导流或降水措施开挖的管沟,其断面尺寸应

    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开挖深度和底宽、施工季节、排水设施设计 确定。

    ,1.4水下挖沟时,应根据机具试挖成沟情况确定管沟尺寸。若 此资料,宜按表4.1.4试挖管沟

    表4.1.4水下开挖管沟推荐尺寸

    注:1沟底最小宽度指管道敷设所需最小净宽,不包括回淤; 2在深水区管沟底宽应增加潜水员潜水检查操作的宽度

    4.1.5当水下穿越管段采用稳管措施时,稳管配重物不应损伤管 道防腐涂层。

    外,还应超挖200mm;管道人沟前,沟底应先铺设压实后厚度为 200mm的砂类土、细土或混凝土垫层。

    4.2.1水下穿越管段沟埋敷设后,不应发生管段漂浮和移位。

    4.2.1水下穿越管段沟埋敷设后,不应发生管段漂浮和移位。 4.2.2当水下穿越管段埋深不符合本规范第4.1.2条要求时,抗 漂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Fdx=Cxw Do /(2g) Fdy =C,YwDo u* /(2g) F.= nYw De / 4

    :W一一单位长度管段总重力(包括管身结构自重、配重层 重;不含管内介质重量)(N/m); K一一稳定安全系数,大、中型穿越工程取1.30,小型穿越 工程取1.20; F一 单位长度管段静水浮力(N/m); 单位长度管段动水上举力(N/m); Fdx 单位长度管段动水推力(N/m); f—管段与河床的滑动摩擦系数,根据试验或工程经验 确定;无试验时,采用三层PE、环氧粉末涂层的管段 与河床摩擦系数可取0.25;采用其他涂层或加配重 层的管段,可取0.30; C,一 浮力系数,取0.60; 推力系数,取1.20; D。 一管身结构(含防护、配重层)的外径(m); YW 所穿水域水的重度(N/m3); 管段处设计洪水水流速度(ms); g一重力加速度,取 9.80m/s。 竖向弹性敷设穿越管段,管段总重力W还应减去管段向上的 抗力。其单位长度的弹性抗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84E,If. 0.0246615D 3L4 元D 64 L4 f.=R R2 4 cos R≥3600 α4

    4.2.4水下管道应根据具体的工程地质、水文条件确定稳管 形式。

    4.2.4水下管道应根据具体的工程地质、水文条件确定稳管

    4.3.1水下穿越管段的作用计算应包括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和偶 然作用,并应按下列要求计算: 1永久作用应包括输送介质的内压力、管段自重、输送介质 重、管周土压力、静水压力、动水压力、温度变化产生的温度应力、

    强制弹性变形产生的变形应力; 2可变作用应包括试运行或试压时管内的水重与内压力、清 管作用、施工拖管或吊管外力作用; 3偶然作用应包括地震影响、落石冲击力、沉船、抛锚或河道 疏浚产生的撞击力作用。穿越管段位于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a≥0.1g的地区,应计算地震造成的土压力、地基土液化作用;有 活动断层时的断层位移作用。

    件及可能发生的工作状况进行作用组合。主要组合应为永久作 用;附加组合应为永久作用与可能发生的可变作用之和;特殊组 合应为永久作用与偶然作用之和,

    4.3.3穿越管段的钢管许用应力,应按本规范第3.2.4条的许月

    应力乘以不同的作用组合提高系数,许用应力提高系数应按表 4.3.3确定。

    表4.3.3许用应力提高系数

    4.4.1穿越管段应根据设计选用壁厚和管材等级,核算强度、冈 度及稳定性。

    4.4.2核算穿越管段的强度应分别计算轴向应力、环向应

    曲应力,根据作用组合计算出的各单项应力之和均应小于或等子 相应的钢管许用应力。

    2当管段轴向变形受约束时

    3弹性敷设产生的弯曲应力应按下式计算:

    “十”或“一”选取应按最不利条件确定。 4.4.3穿越管段计算各单项应力后,应按下式核算当量应力,

    “十”或“一”选取应按最不利条件确定。

    4.5.1防护设计应根据水域特性、水文参数、水域及周边地貌、地 质情况,结合防护位置,采用适宜的护岸、护底、护脚、稳管和地表 排水防护措施。 4.5.2在河流上设置导流构筑物时,应根据河道的河势、地质、水 文参数、河道演变规律和防护要求规划治导线,并应避免冲刷农 田、村庄、道路和管道。

    填筑材料宜就地取材。不应采用重黏土、粉砂、淤泥、盐渍土或有 机质土壤填筑。填筑物应分层夯实或压实,达到规定的密实度 要求。

    检验检疫标准4.5.4防护工程的设计洪水频率宜与穿越工程设计

    同,护岸顶应高出包括浪高和雍水在内的设计洪水位0.

    同,护岸顶应高出包括浪高和雍水在内的设计洪水位0.5m。若堤 岸顶低于设计洪水位,护岸宜作至堤顶。

    4.5.5护岸工程基础基底理深宜

    宜满足设计冲刷线下1m和冰冻线下0.3m的要求。在护岸工程 基础理深无法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抛石、石笼、混凝土 柔性板措施护脚。护脚于垂直水流方向的防护长度不应小于设计 洪水冲刷深度的1.5倍

    4.5.6护岸工程顺水流方向的长度,应根据实地水流形态、岸坡

    地质条件及施工扰动岸坡情况确定灌注桩标准规范范本,应大于施工开挖的岸坡

    Psj (s)cosd Ps; =Psi1 十Psj2 Psi =nμ /2g Psi2 =≤%。 乙/2g

    ....
  • 管道标准
  • 相关专题: 油气输送管道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