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TM 00208-2020 无损检测 车轮超声检测方法.pdf

  • T/CSTM 00208-2020  无损检测 车轮超声检测方法.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0-20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检测方法的优点及特点: a)检测区域覆盖全; b)检测缺陷类型全; c)检测结果重复稳定性好; d)检测效率高; e)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

    检测方法的优点及特点: a)检测区域覆盖全; b)检测缺陷类型全; c)检测结果重复稳定性好; d)检测效率高; e)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

    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a)对于辐板区域内缺陷混凝土标准规范范本,只限于超声波一次声程覆盖范围; b)对操作人员经验要求较高。

    图6轮辐区域周向、径向、斜向缺陷检测示意图

    轨道交通车轮运用过程中的超声检测,

    轨道交通车轮运用过程中的超声检测

    4. 4. 2 主要用途

    检测方法的主要用途: a)检测车轮材质缺陷; b)检测车轮在役过程中产生的疲劳缺陷。

    T/CSTM 002082020

    影响检测方法的相关因素: a)检测时耦合状态; b)振动、潮湿、粉尘场所,避免强电磁干扰; c)电源接地、供电质量; d)工作环境温度

    影响检测方法的相关因素: a)检测时耦合状态; b)振动、潮湿、粉尘场所,避免强电磁干扰; c)电源接地、供电质量; d)工作环境温度

    本草末列出进行检测时所有的安全要求,用本标准的用户应根据应用场景律立 相应位的安全划。 检测过程中的安全要求至少包括如下要素: a)检测人员应遵守劳动安全防护规定,穿戴防护服与装备; b)检测过程中应做好被检车辆、轮对的防溜设置; C)电力车辆被检前应降弓断电并接地: d)检测设备应具有可靠的保护装置、保险措施、警示标识; e)检测设备使用的电源,应与大型机械、动力电源线分开并单独接线

    本章未列出所有的人员要求,使用本标准的用户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人员准则。 检测人员要求至少包括如下要求: a)检测人员应符合GB/T9445标准要求,取得轨道交通行业认可的,超声检测相关工业门类的II级 或以上级别的资格证书,并经使用单位或其代理进行过专业操作培训: b)检测人员应熟悉被检测对象的制造、加工、组装工艺状态,包括热处理状态或其它; c)检测人员应掌握锻件、铸件超声检测知识与检测经验,对检测原理也具有清晰的理解和认知; d)检测人员应掌握检测设备的使用、测试、保养要求及性能特点; e)检测人员应熟知车轮装车状态下各零、部件易产生裂纹的部位,并能熟练、规范地按工艺及作业 指导书进行检测作业; f)检测人员应熟悉有关劳动安全防护规定。

    设备由超声检测单元、探头、探头载体、顶转轮机构及对比试样轮组成

    T/CSTM 002082020

    检测设备至少应包括如下功能: a)具备自动和手动控制检测工作模式; b)具备A、B显示功能; c)具备检测结果存储、查询、统计、对比、打印; d)具备自动生成检测报告功能

    7.3.1检测系统信噪比

    检测系统信噪比指标要求如下: a)轮辋/轮箍部位:Φ3mm深度当量横孔≥20dB; b)轮辐部位:15mm×3mm人工刻槽≥12dB; )轮缘部位:10mm×3mm人工刻槽≥12dB

    7.3.2重复检测稳定性

    以对比试样轮为检测对象,将基准缺陷检测波幅调整至50%~70%,连续检测10次,各基准缺陷极差 值≤3dB

    定位精度要求如下: a)以踏面为检测接触面: 轴向定位精度以平均值为中心值,允差土1mm; 周向定位精度以平均值为中心值,允差土25。 b)以轮辋内侧面为检测接触面: 径向定位精度以平均值为中心值,允差土1mm。

    主要技术性能要求如下: a)增益或衰减器控制总量:≥80dB; b)衰减器误差:0.5MHz~15MHz工作频率范围内,每12dB的工作误差≤1dB; c)垂直线性误差:≤5%; d)动态范围:≥26dB

    7.4.2性能测试方法

    GB/T 27664.1和JB/T1

    7.5.1 常规超声探头

    常规超声探头技术性能要求如下: a)探头频率:2MHz~5MHz:

    b)纵波双晶探头盲区:≤5mm; c)纵波双晶探头焦距:10mm~35mm; d)双晶探头分辨力:≥26dB; e)斜探头分辨力:≥20dB。

    7.5.2相控阵超声探头

    7.5.3性能测试方法

    T/CSTM 002082020

    7.6.1对比试样轮应经检测合格,除人工缺陷外,车轮内部应无>Φ2mm平底孔当量的缺陷,车轮轮辋、 辐板内部<Φ2mm平底孔当量的材质缺陷数量≤1处。 7.6.2对比试样轮人工缺陷见附录B。

    8.1.1检测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片

    确认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片。

    8.1. 2 开机自检

    设备自检通过后才能进行检测作业

    选用与被检轮对型号相同的对比试样轮

    8.2.1系统灵敏度标定

    各通道应检测到对比试样轮上对应的人工缺陷,其反射波幅应达到80%15%。如单个通道检测 人工缺陷,则选择其中的1个人工缺陷作为灵敏度标定的基准缺陷

    8.2.2开工前系统校验

    在标定灵敏度的基础上增加0dB~6dB作为检测灵敏度。在此条件下,各人工缺陷均应能正常 波幅≥40%。

    8.3.1检测前填写或选择被检车轮的编号信息,检测人员根据检测图像确认检测结果。 8.3.2检测结果异常处理方法如下:

    T/CSTM 002082020

    a)检测数据出现报警指示时,应对该车轮复核检测,排除异常导致的报警; b)当缺陷的反射面比入射声束截面小时,采用当量法判定缺陷的当量大小。具体方法如下: 将被检车轮中自然缺陷回波与对比试样轮人工缺陷回波进行比较,当同声程处的自然缺陷回波与某 人工缺陷回波高度相等时,该人工缺陷的尺寸为自然缺陷的当量大小,按公式(1)计算,如人工缺陷 和自然缺陷声程不同,可采用声程相近的两个人工缺陷,用插值法确定缺陷当量大小,并按公式(2) 计算。

    式中: △一一缺陷当量大小(单位dB); H一一自然缺陷回波幅度; H一一人工缺陷回波幅度

    A=20 × 1og H:

    △=20×1og Hi

    式中: △一一缺陷当量大小(单位dB); H一一自然缺陷回波幅度; B一一人工缺陷回波幅度。

    陷应被正常检出,且波幅≥40%,否则该班次所

    T/CSTM 002082020

    检测记录要求如下: a)应按检测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片的要求记录检测数据和有关信息。除此之外,还应至少包括检测 报告中的内容;所有记录的保存应符合有关法规、标准和(或)合同的要求。 b)轮辋轮辐检测系统中的原始检测数据应定期进行备份,保存期为车轮寿命期。 C)打印及填写的记录表应统一保管,保存期为车轮寿命期。

    检测报告应至少包括如下内容: a)检测日期; b)检测地点; c)检测人员; d)报告编号; e)检测单位; f)检测设备型号; g)检测设备编号; h)被检工件型号; i)被检工件编号(编号应唯一); j)走行公里数; k)检测结论; 1)检测人员、质检人员等相关人员签字

    T/CSTM002082020

    A.1TCG(时间校正增益)曲线示意图

    A.1.1TCG曲线由检验人员根据所使用的检测系统制作。使用前应对TCG曲线进行校验。 A.1.2径向探测TCG曲线制作时,使用双晶探头,选用对比试样轮不同深度、当量相同的横孔人工缺 陷,根据不同深度横孔人工缺陷的测试分贝值绘制,

    A.1.2径向探测TCG曲线制作时,使用双晶探头,选用对比试样轮不同深度、当量相同的横孔人工缺 陷,根据不同深度横孔人工缺陷的测试分贝值绘制。 A.1.3车轮径向探测TCG曲线绘制 车轮探测曲线绘制:将探头置于对比试样轮探测面上检测,找到埋藏深度最浅的横孔反射波,调整 仪器使反射波高为满刻度的80%,记录dB值,然后依次探测并记录其他不同深度横孔反射波高为满 刻度80%时的dB值和深度值。将所标记的各点连成圆滑曲线,并延伸到整个探测范围,该曲线即为探 头探测车轮(轮辋)横孔实测TCG曲线,如图A.1所示

    污水标准规范范本A.1.3车轮径向探测TCG曲线绘制

    车轮探测曲线绘制:将探头置于对比试样轮探测面上检测,找到埋藏深度最浅的横孔反射波, 器使反射波高为满刻度的80%,记录B值,然后依次探测并记录其他不同深度横孔反射波高 度80%时的dB值和深度值。将所标记的各点连成圆滑曲线,并延伸到整个探测范围,该曲线即 探测车轮(轮辋)横孔实测TCG曲线,如图A.1所示

    图A.1TCG曲线图

    T/CSTM002082020

    T/CSTM 002082020

    T/CSTM002082020

    螺丝标准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新联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 同广州动车段、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湖东电力机务段、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机务部、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 车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北京博力加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谭鹰、张闪、张旭亮、吴艳杰、郑阳、徐占山、杜新伟、厉浩、王伟、刘宪、 凌璋、李来顺、段怡雄、周正干、纪轩荣、肖乾、刘少瑛、单继光、张立峰、王迎宽、葛静、李冬静、 王玫、杜学钢

    ....
  •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 无损检测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